登陆注册
1028400000006

第6章 冰雪极地大厮杀——小国对大国不屈的绝唱(1)

冰雪极地大厮杀

小国对大国不屈的绝唱

小小的芬兰竟敢抗拒苏联百万大军,任何人都认为这场战争无疑是大锤砸鸡蛋,狮子扑绵羊。然而,让举世震惊的是芬兰竟然是卡在北极熊嘴里的一只刺猬,吞不进嚼不动,还被扎得遍体鳞伤。冰天雪地的北极战场,空前惨烈悲壮。苏军3个精锐师被全歼,数十万苏军将士陈尸冰原。苏军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丑。

20世纪30年代末,欧洲上空战云密布。德国发动战争的趋势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面对德国的战争叫嚣,斯大林比任何人都更加忧心忡忡,他深知德国的战争潜力和军事实力。为了消除这一威胁,斯大林原想与英法结成同盟,遏止德国的战争企图。但英法两国各怀鬼胎,不愿诚心与苏联结盟。因此,斯大林毅然转向,外交接触仅三天便与德国于1939年8月23日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

虽然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斯大林知道,这纸条约对双方来说都是权宜之计,两国终究不免一战。为了利用与德国达成协议而争取到的时间,斯大林决定尽快改善自己周边防御态势,以期将来战争临头时,可以有更大的防御纵深。斯大林是个目标明确、行动果断的人,同时他也是个极精明狡诈的政治家。他在与德国签订《德苏边界友好条约》墨迹未干之际,即在同日与爱沙尼亚签订《苏爱互助条约》。条约当然是在苏联的压力下爱沙尼亚被迫签订的,条约规定两国在遭到第三国攻击时互相援助。弹丸小国爱沙尼亚能给苏联什么援助呢?当然只能是苏联给予爱沙尼亚援助,爱沙尼亚因为这个援助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是:爱沙尼亚应给予苏联在厄塞尔岛(萨列马岛)、达格岛(希乌马岛)及波罗的港(帕尔基斯基港)驻军和建立海军基地的权利。此外,还要把若干个飞机场转交给苏空军使用。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并会同苏联一起很快占领了波兰。

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闪电般地攻占波兰,令周边小国心惊胆战,他们对军事大国诚惶诚恐。在这种形势下,苏联于10月5日和11日分别召来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代表到莫斯科,签订了与爱沙尼亚一模一样的《互助条约》。条约的共同点是:苏联承担向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供应武器弹药的义务,双方都承诺不签订旨在反对友好邻邦的条约,缔约双方的主权无论如何不应受到破坏。拉脱维亚应把利耶帕亚港和温道港交给苏联建立海军和空军基地,并允许苏联在拉脱维亚海岸建立海岸炮兵阵地,以保卫拉脱维亚的里加港。立陶宛则允许苏军在其领土上驻军和建设机场。

当年,这三个国家都是老沙皇的属地。十月革命后,这三个小国得到了独立和主权。现在,苏联又要把它们重新纳入苏联版图(1940年4月苏联直接出兵占领了这三个国家)。

现在,苏联准备像对待波罗的海沿岸三个国家那样对待芬兰了。

芬兰是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一个小国,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300多万,它与苏联西北部疆域毗邻,西南倚波罗的海,历史上被认为是“开启彼得格勒的钥匙”。当时的苏芬边界最近处距列宁格勒(彼得堡)仅32公里,而芬兰湾又是进入列宁格勒的门户。

因此,芬兰对于苏联西北边界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历史上,沙皇俄国曾多次入侵芬兰,俄芬矛盾历史上就十分尖锐。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废除了沙皇俄国与芬兰的不平等条约,缓和了芬兰人对苏联的敌对情绪,苏联于1932年与芬兰签订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在这两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关系上,当年的沙皇俄国曾不止一次地遭到芬兰人民的顽强抵抗。苏联的炮兵元帅沃罗诺曾斗胆面谏斯大林,说进攻芬兰是很危险的。但斯大林毫不以为意,斯大林对于他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从不动摇的,而现在正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时机。而且他认为,这次芬兰人不会反抗。

因为,现在的苏联比当年的沙皇俄国不知要强大多少倍。

苏联刚刚才在全世界面前演过一场坦克飞机大炮对波兰的闪电式战争。波兰是个有3000万人的大国,可它的百万大军十多天便灰飞烟灭,落个国破家亡的悲惨结局,芬兰人愿意遭到同样的命运吗?

1939年10月5日,苏联外交部照会芬兰政府,要求芬兰派谈判代表到莫斯科商谈边界问题。芬兰人知道这一去凶多吉少,只要看一看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三国与苏联发生的事情就知道此来为何。

10月9日,芬兰代表来到莫斯科会谈。

苏联政府开列了他们的谈判要求:

第一,苏联准备切实保护通往列宁格勒的海路,为达到此目的:1.尽力用两岸炮火封锁芬兰湾,以防敌人军舰或运输舰进入芬兰湾。2.尽力防止任何敌人进入位于列宁格勒入口西部与西北部的芬兰湾内诸岛。因而要求芬兰割让霍格兰、谢伊斯卡里、伊万萨阿里、蒂泰斯卡里和洛纳斯托等岛,以苏联的其他领土交换。同时要求租借汉科港,为期30年,使苏联可以在那里建一个海军基地,沿岸布设大炮,以与对岸的帕尔基斯基海军基地共同封锁芬兰湾的出口。

第二,更加严密地守卫通往列宁格勒的陆路,办法为将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兰边界后移。新边界可使列宁格勒处于重炮射程之外。这一边界的调整仍可使曼纳海姆防线的主要防御工事保持完整。

第三,调整“边界划得不正确且是人为划定的贝萨谋地区”的北端边界。这是一条穿越雷巴契半岛的狭窄地峡,拦腰切断半岛西端的直线,之所以调整,是为了防止敌人在雷巴契半岛建立据点,以保卫通往摩尔曼斯克的海路。

作为以上领土的交换条件,苏联提出将雷波拉和波拉约尔皮两地区割让给芬兰。

对于这些要求,芬兰作出了让步,表示除了租借汉科港以外,其他要求都可以答应。但苏联代表在租借汉科港这一点上不容商量,非借不可。芬兰代表争辩说:“我们是个严守中立的国家,租借汉科港会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苏联代表接着说:“不租就借,不借就买,总之汉科港我们要定了。”双方就此僵持不下,最后,芬兰代表以回国请示政府为借口,返回赫尔辛基。

时隔几日,在苏联外交部的不断催促下,芬兰代表又到了莫斯科,会谈继续进行。苏联代表逼问芬兰政府的态度,芬兰代表明确地转达了芬兰政府的态度,拒绝了租、借、买汉科港的要求。

苏联政府仍不罢休,把芬兰代表留在莫斯科继续会谈。谈判成了苏联单方面的恫吓和炫耀武力。

10月底,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亲自出席谈判。而芬兰代表仍然是那个立场。莫洛托夫严厉警告芬兰代表:苏联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得到,拒绝苏联的要求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芬兰代表仍旧倔强地说:不!

苏芬谈判于11月13日在没有达成任何协议的情况下匆忙结束。

芬兰政府在听取了谈判代表的汇报后,知道战争已不可避免。于是,不事声张地进入战争动员。

此时,苏联报刊开始连篇累牍地宣传“芬兰的统治者是一伙敌视苏维埃的帝国主义帮凶,充当帝国主义侵略苏联的马前卒”,并声称要割去这只毒瘤。

11月26日,在苏芬边界附近孟尼拉地区的几门炮,发射了7发炮弹。炮弹肯定是苏联方面发射的,但苏联外长在广播里声称:“11月26日上午9时,芬兰政府军无端地开炮射击苏联境内的平民目标,造成苏联公民13人伤亡及房屋财产的重大损失。对这种野蛮的挑衅性行为,苏联政府表示极大的愤慨和强烈的抗议。为了避免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苏联政府要求芬兰军队从卡累利阿地峡处后退25公里。”

芬兰政府也发表声明指出:“炮击事件绝非芬方所为,为澄清事实真相,要求国联(国际联盟,相当于现在的联合国)派中立国前来调查。”芬兰政府还向苏方建议:可由苏联指派只要芬兰认可的第三国与芬兰、苏联共同调查,甚至芬兰可以不参加。

苏联政府根本不理睬芬兰政府的声明,几小时后,苏联外长又发表声明:由于芬兰政府拒绝从边界后撤军队,苏联不得不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11月29日晚,苏联副外长鲍爵姆金向芬兰驻苏大使宣读了一份照会,声称:“由于芬军在苏芬边界各个地段攻击苏军,苏联不得不从芬兰召回本国的政府代表和经济代表,并中止两国的一切正常关系。”

紧接着,莫洛托夫发表广播讲话,宣布苏芬两国已处于战争状态,并进行战争动员。

1939年11月30日上午8时,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90余万人,从巴伦支海到拉多加湖长达1500公里的战线上,兵分八路,入侵芬兰。波罗的海舰队也倾巢出动,炮轰芬兰沿岸港口各种军事设施。航空兵也出动了列宁格勒军区的全部飞机,对芬兰各主要城市及军事设施进行猛烈的轰炸。

苏芬战争不可避免地全面爆发了。

1939年发生了许多令世界震惊的大事,其中最具爆炸力的首推德国进攻波兰,其次便是苏联进攻芬兰。

苏联,一个拥有1.8亿人口的大国,出动百万大军,进攻一个人口仅300多万的小国,这是典型的以强凌弱的侵略行径。

世界舆论纷纷谴责苏联的野蛮侵略行径。同时,所有关注这场战争进展的人,都为芬兰这个弱小的国家即将成为强国桌上的盘中餐而感到悲哀,都估计不出几天,最多几周,芬兰就将战败投降。

被迫自卫的芬兰军队实在是太弱小了。它的常备军仅3万人,战争爆发全民总动员可达30万人。计有15个师,60辆坦克,15只小舰艇,老式飞机150架,8个高射炮连及200门大炮。

芬兰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是曼纳海姆,他曾在沙皇俄国的军队服役,1918年乘十月革命政权更迭混乱之机率芬兰独立。这是一个颇受芬兰人拥护的领导人,也是一个有政治眼光的卓越军事领导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曼纳海姆防线扼守着从南边进入芬兰的必由通道。这条防线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变得坚不可摧,它护卫着芬兰南部最重要的地区。

如果要让芬兰屈服,非得进攻南部。而进入南部地区又必须得通过卡累利阿地峡的曼纳海姆防线。由此可见,曼纳海姆防线在芬兰整体防御中的地位。

芬兰的地形像一只蜂身,南部是蜜蜂那肥大的肚子,伸向北冰洋那一截是蜜蜂的上身,中间狭窄像蜂腰。

苏军进攻的重点直指芬兰南部(曼纳海姆防线),苏军在这里担任主攻的是第7集团军,它辖有8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及十几个航空团。第7集团军的任务是:像尖刀一样插进曼纳海姆防线,然后把它撕开,再挥师直下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苏军在第7集团军东北翼、拉多加湖北面配置了兵力较少的第8集团军。第8集团军的任务是支援第7集团军的进攻,并向曼纳海姆防线的侧背实施迂回突击。

而对芬兰中部实施攻击的是第9集团军,该集团军的任务简单明确:把蜂腰切断,把芬兰南北两部分断成两截。

进攻芬兰北部的是第14集团军,它应夺取雷巴契半岛西部,占领佩琴加,得手后向西南扩大战果。

战争爆发时,作为执掌这个国家命运的芬兰领导人、武装部队总司令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将军正在凯利市一所小学内的芬军司令部里思考着芬兰面临的形势。显然,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大锤”砸“鸡蛋”的战争。与芬军相比,苏军拥有先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无穷无尽的后备兵源,丰富的作战经验。而芬军几乎是一群童子军。他忧郁地凝视着墙上的芬兰地图,这是一个大半领土深入到北极圈的国度。冰天雪地,酷寒肆虐,人烟稀少,经济也不发达。这里的人民几十年来没有经过战争,现在却要与百倍于自己的强邻决一死战,这难道是明智之举吗?这种为了尊严一赌国运的决策值得吗?他把目光投向窗外茫茫的冰天雪地,大地也无言。一切都只有由他作出决定。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步出室外。年轻的卫兵向他敬礼,看到那稚嫩得如同孩子般的卫兵严肃认真地履行职责,他感动了。他的军队虽然弱小,却是一支为了保卫祖国可以视死如归的正义之师,这就是他的希望所在。

于是,曼纳海姆满怀信心地折身回屋,毫不犹豫地下达了作战命令。

芬军统帅曼纳海姆正确地使用自己不多的兵力。他把主力依然留守曼纳海姆防线,呈纵深梯次配置,曼纳海姆防线的侧翼也置放了比较强的屏护部队。曼纳海姆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其他方向发生什么,守住曼纳海姆防线是关键所在。中部和北部的防御,因为没有足够的兵力,曼纳海姆采取机动防御或攻势防御。

后来的战斗证明,曼纳海姆实行的战略战术是十分正确的。给苏军造成重大杀伤的正是中部的攻势防御。

虽然芬军的力量比起苏军来有天壤之别,但芬军也有它独特的优势。芬兰地处北极边缘,冬季常常零下40~50摄氏度,芬军有适应这种严寒的装备和武器。芬兰地形复杂,湖泊众多(达6万多个),森林茂密,冰雪覆盖。这样的地形特别不利于装甲兵团作战,而利于熟悉地形的防御者。

战争爆发后,芬兰政府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援。一方面派使节到各国求援,另一方面频频向国际联盟告状。国际联盟通过了谴责苏联的决议,但苏联根本不予理睬。英法操纵国际联盟,通过了开除苏联的决议,可这无损苏联一根毫毛。向各国求援的使者也无功而返。

当时,英、法、德都同情芬兰,英法因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无力再与苏联开战。德国虽然对苏联一系列扩张行为危及它的利益而恨得牙根痒痒的,但刚刚签订了《苏德友好互助条约》,也不便出面干涉。其他小国都慑于大国的淫威,哪敢采取实际行动支援芬兰呢?就连瑞典这个俄国传统的老对头也不敢公开派兵参战,它出动两营步兵帮助芬军作战,还是以民间志愿军的形式出现。

不过,英、法、瑞典等国支援芬兰的弹药、飞机、大炮倒还是源源而至。

可武器弹药毕竟不能代替士兵参战。对于兵源极端贫乏的芬兰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能打仗的战士,但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这样做。换句话说,国际社会已经把芬兰抛弃了,听任它被一个大国任意宰割。

战争开始后,各国战地记者都赶赴芬兰报道战况。当时,虽然英法已向德宣战,但欧洲一片平静,德法边境上两国部队掘壕对峙却又友好地互相不开一枪,报刊舆论称之为“假战争”。因而,苏芬战争爆发后,世界的目光都投向苏芬战场。

令世人特别是西欧震惊的是,看似弱小的芬军竟然稳稳地顶住了苏军大规模的进攻,苏军在曼纳海姆防线使用的飞机达到800架,坦克达到500辆,大炮500门。进攻前的炮火一次比一次猛烈持久,发起冲锋的间隔一次比一次短,投入的攻击兵力一次比一次大,可苏军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仍寸土难进。

整整一个月过去了,苏军还是被挡在曼纳海姆防线前,动不了半步。就连绵延1000多公里的芬兰东部边境线上,苏军也没有在任何一处取得突破性进展。苏军为此而付出的惨重代价倒令人瞠目,战场上到处是被击毁的坦克、装甲车、汽车,遍地是苏军的尸体和战马的尸体。

陈旧过时而又弱小的芬兰空军也敢向苏联空军挑战,并给苏联空军造成了与他们的兵力不相称的损失。

为了对付苏军的坦克,芬军发明了行之有效的土武器——燃烧瓶。此瓶制作很简单,酒瓶里装上汽油混合物,配上雷管就成了燃烧瓶。芬军称之为“莫洛托夫鸡尾酒”。用它对付苏军的坦克,比炮还管用,勇敢的步兵将“莫洛托夫鸡尾酒”投入坦克的通风口或顶盖内,坦克内的乘员就在劫难逃,必死无疑。但投掷“莫洛托夫鸡尾酒”的战士也同样很难生还,与燃烧的坦克一道化为灰烬。

“莫洛托夫鸡尾酒”这种土武器后来竟成了世界最流行的武器。最富有讽刺意味的是,苏军自己以后也用“莫洛托夫鸡尾酒”打德国坦克。英、法、德、日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过“莫洛托夫鸡尾酒”。

这是芬军对战争的一大贡献。

严寒使苏军吃尽了苦头,在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中,坦克开不动,武器冻住了,人也冻木了。笨重的防寒装备使得苏军行动迟缓,运转不灵。这时,芬军凭着轻便的防寒服及适应在严寒下使用的武器装备,机动灵活地打击苏军。在没膝深的雪地上打仗,滑雪板是重要的装备。生活在极寒地带的芬军士兵从小便个个是滑雪的高手,他们在厚厚的冰原雪地、高山湖泊上来去如飞,像鬼影一样来去无踪,对苏军实行打了就跑的战术,使苏军备受折磨,昼夜不宁。

芬军还不停顿地袭击苏军的运输车辆,使前线苏军经常处在粮弹两缺的境地。苏军士兵两三天吃不上饭是常事,他们常常是在饿得头晕目眩的情况下行军和战斗。

为了对付苏军,芬军实行了彻底的“焦土政策”。苏军所到之处,找不到一个人、一粒粮食、一幢赖以避寒歇脚的房子,迎接他们的是地雷和种种爆炸物。公路小路上有地雷,村庄农舍有地雷。打开谷仓的门,马上就会引起整栋仓房爆炸。一名苏军去踢死猪,猪也爆炸起来,只要触动任何一样东西,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即使往粪堆里戳一刀,“残忍的芬兰人”连粪堆里都埋了雷。

但苏军还是那么不怕死,一往无前。他们在地雷场上行进时,竟然不理会那不断响起的爆炸声和被炸死炸伤同伴的惨叫声,照样手挽手,高唱着歌向前进,甚至用穿钉鞋的士兵去踩地雷。

夜幕降临了,苏军像往常一样,只能在露天宿营,靠打雪洞睡觉,实在耐不住酷寒便生起火堆,围着火堆取暖,可这又成了芬军狙击手最好的靶子。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在火堆边烤火,遭到芬军狙击手的射击后,竟然无动于衷,任由卫生兵处理伤者和死者,其他人照样围坐在火堆边。似乎在他们看来,严寒比死亡更可怕。

严寒和饥饿折磨着这支入侵大军,他们经常处在人困马乏的状态,在漫长的战线上常常被芬军打得节节败退。

各国舆论为此大吹大擂,赞扬芬军如何英勇善战,苏军如何笨拙无能。这种报道虽然有些夸大,但也确实反映出人类同情弱者,憎恨以强欺弱的心态。

英法等国的首脑们,看到与德国结成伙伴的苏联军队这样不堪一击,不由得兴高采烈起来。

英法两国政府开始认真地考虑派遣远征军奔赴苏芬战场。当然,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芬兰,主要是想乘机夺占瑞典的铁矿(这个铁矿供应给德国优质矿石),并在波罗的海建立一个威胁德国的桥头堡。这个计划由于瑞典和挪威的坚决反对,才未得以实施。

芬军初战告捷给世界的一个直接印象是,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红军根本不会打仗。

英国首相丘吉尔(当时的海军大臣)在1940年1月26日发表的广播演说,就是这种看法的代表。他说:“芬兰已经使世界看到,红军不会打仗。”

希特勒也是持这种看法,他在一次讲话中说:“在今后的对俄战争中,我们军队的人数并不一定有俄国多,但我们的质量比他们要高得多。他们的战斗力,看一看跟芬兰人的战争就知道了。”他的这种错误判断给他在下一年的对苏战争中造成重大的灾难性后果。

但也有不少战略家指出,对苏联军事力量的低估是不正确的。你只要看看那些勇敢的士兵,他们像无畏的日本武士一样坦然地面对死亡,你就会知道他们的战斗力。对于这样一个有着近两亿人口的国家,纪律严酷得近似中世纪的罗马军队,你就会得出结论,低估他们的军事力量,是相当危险的。

战争的头一个月,苏军的失利有很多原因。首先,苏联统帅部难辞其责。他们根据错误的情报,认为芬兰的统治者很不得人心,只要派军队去打几下,人民就会起来造反,推翻现政权。令斯大林惊愕的是:芬兰共产党竟然响应政府的号召,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报名参军,拿起武器与苏军作战。芬军士气的高昂,举国一致的激情,连斯大林都始料未及。苏军统帅部过低地估计芬军的战斗力是造成苏军失利的重要原因。正是从这个错误推断出发,苏军在物资准备、后勤保障、交通运输、武器装备等等方面都没有做好应付长期战争的准备,作战物资几周就消耗一空,后续的物资都在几百公里以外。

客观地说,苏军指挥官指挥的死板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进攻方面没有什么变数,在曼纳海姆防线上,每天都演出同样的故事:大炮轰,飞机炸,然后成团成师地密集冲锋,待到第一波冲锋集团伤亡殆尽,第二波又走第一波的老路,然后第三波、第四波周而复始,一成不变。芬军掌握到苏军进攻的规律,对付起来也就容易得多。

《泰晤士报》战地记者葛沙有一篇战地通讯对曼纳海姆战线的战事作了翔实的报道:

……上午10时,沉寂的大地开始骚动起来,苏军新一天的进攻又将开始,北极的长夜即使到了上午10时,天空也是灰蒙蒙的,极地的朔风将雪粉抛洒成漫天雪雾。没有眼罩的防护,针尖一般的细小冰屑甚至可以把你的眼睛刺坏,据说很多的苏军士兵就因为没有佩戴眼罩而刺坏了眼睛。我这时才认识到芬军的冬季作战装备考虑得多么周全细致。北极地区的战争对没有相应装备的那一方将是一场灾难。

飞机的轰炸开始了,成群的轰炸机从列宁格勒方向的南场飞来,轰隆隆如雷鸣般震得头皮发麻,但几乎看不见飞机,雪雾使能见度很低,这样的天气出动飞机是很危险的,可苏军对这种危险从不放在眼里。重磅炸弹一个接一个地在芬军阵地前后爆炸,大地震得不住地抖动,爆炸声震耳欲聋,爆炸掀起的树木、冰雪飞溅到几百米以外,但爆炸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厚厚的冰雪消融了炸弹的威力。芬军士兵躲在深深的坚固的掩蔽部里,他们还创造了只有北极地区才能使用的加固阵地的方法,用融化的雪水加固阵地,使防御工事上包上一层厚厚的装甲,这种原始人的办法对付现代兵器同样有效。

飞机轰炸后便是炮火准备,猛烈的炮火虽然声威可怖,可对芬军工事损毁并不严重。

接着,便是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发起冲锋。

芬军士兵创造了一套对付苏军步兵冲锋的绝招,他们在苏军坦克前进的道路上布置几条冰雪壕沟,一旦苏军坦克在壕沟前逡巡不前时,预伏的反坦克炮便一齐向这近乎静止的目标齐射,很快,前面一排坦克便化作熊熊燃烧的火炬。对于那些逃散的坦克,无畏的战士便三五成群地用“莫洛托夫鸡尾酒”对付它。对于坦克后面的步兵,英制105毫米榴弹炮和6英寸的迫击炮是最好的武器,洞穿力强大的高射机枪也是对付苏军密集冲锋的有力武器。

于是,第一轮冲锋崩溃了,残余的士兵逃了回去,战场上留下了坦克装甲车的残骸和苏军士兵的尸体。继而,第二轮,第三轮,这样的冲锋几乎天天如此。

曼纳海姆防线前的苏军士兵尸体堆积如山,战死的年轻士兵都冻成临死前一霎间的塑像:张着大嘴呐喊的、疼痛得面部变形的、安详的、死不瞑目的、视死如归的。各种各样的塑像应有尽有,其状惨不忍睹。

苏军的惨败使苏联在全世界面前丢了脸。斯大林把苏军统帅伏罗希洛夫召到克里姆林宫痛骂了一顿,然后下令增加精锐部队和飞机大炮,不惜一切代价打败芬兰。

斯大林是个极有政治眼光的战略家,做事也相当谨慎,他选择对芬兰开战的时机是再好不过的了。他乘德国侵占波兰所造成的战争恐怖,使大多数国家不敢也无力出面干涉之机,毅然出兵。正如他预料的一样,苏芬战争爆发后,没有哪个国家敢公然挺身而出。但这种预计是建立在速战速决基础上的,如果战争旷日持久,一个弱国竟然可以无休无歇地阻挡住苏军的步伐,那其他国家就会受到鼓励,就会出面干涉,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为此,他调集了40个航空飞行团,增加了7个装甲师,17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师,总兵力达130万人。还以罕见的速度在苏芬边境中部修筑了一条铁路支线,这条铁路直通芬兰边境,使后勤运输的困难得到了缓解。

苏军重整旗鼓,又开始了大规模的进攻。苏军统帅调整了进攻部署,在1000多公里的苏芬东部边境线增加了几个攻击点,意在分散芬军在曼纳海姆防线上的兵力。在北部,苏军集中优势兵力,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夺占了佩琴加。

芬军不为所动,仅用火车从南部运去一个师增加北部的防御力量,使北部的防御得到了巩固,整体防御的完整性毫无损伤。

战争进入到1940年,虽然苏军增加了兵力,但战场上并没有反映出这种优势,相反却到处遭到失利。曼纳海姆防线仍旧是那么坚不可摧,连从不在意伤亡的苏军也感到难以承受,这个主战场已演变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阵地战了。

在其他战线,苏军也乏善可陈,特别是在中部即芬兰蜂腰处,苏军受到了开战以来最为惨重的打击。两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师被芬军合围全歼,这是当年各国报纸轰动一时的头条新闻。

苏军步兵163师、44师这两个师是在芬兰中部的苏奥穆沙尔米地域被歼灭的。

对苏奥穆沙尔米地域的进攻是苏军统帅部实行拦腰斩断芬兰的战役,计划总共出动六个师,四个师主攻,两个师掩护侧翼。苏军统帅部估计该地域芬军的总兵力不会超过两个师。其实,该地域芬军仅有一个主要由后备役军人组成的二流师及当地老少居民组成的民兵。

12月初,163步兵师为了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撇开云图斯兰塔公路不走,而走一条废弃的旧路。这一招倒使芬军猝不及防。芬军被苏军从他们据守的阵地上一直赶进了大森林,并继续遭到追击。163师虽然达到了偷袭苏奥穆沙尔米镇的目的,但并没有达到消灭芬军的目的,芬军只是被击溃,藏身在茫茫无际的冰雪森林中。

163师占领的苏奥穆沙尔米镇也是一座死城。这个人口仅4000人的小城镇是芬兰中部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芬兰人十分清楚苏奥穆沙尔米镇在劫难逃,开战之初,就将镇中的居民撤退一空,镇中能拿起武器的居民都随部队而去。整个镇子被一把火彻底烧光,到处都埋有地雷和爆炸物,整个镇子成了一座凶险四伏的陷阱。163师只得露宿旷野。

但遭到突然袭击的芬军也无力发起进攻,他们蛰伏在大森林里舔舐着伤口,等待援军的到来。

12月11日,疲惫不堪的芬军得到了援军和补给,开始向163师发起进攻。

163师是以蒙古人为主组成的部队,缺乏训练,特别是指挥员大多是新提拔起来的,战术素质差,虽然配有很多坦克和装甲车,但对于如何使用它却很低能。师长谢德连索夫少将也是骑兵出身的将领,习惯于骑马冲锋,对于机械化部队作战缺乏热情,这就注定了他们在新的作战条件下占尽下风。

这时的芬军也不是万事顺遂,他们的反攻屡屡受挫,他们在飞机和坦克的打击下,常常面临被吃掉的危险。起初,重型坦克在雪地里成群结队隆隆开过来时,芬军吓得四散而逃,遭到不少的损失。芬军很少看到过坦克,更没有跟它交战的经历,那震耳欲聋的钢铁巨兽,喷吐着火焰,排山倒海般碾压过来,任何初上战场的人都会惊恐万状。但很快他们便学会了打坦克。特别是曼纳海姆防线打坦克的经验传到了中部战线,使他们对坦克不再惧怕。于是,许多坦克在他们的打击下,成了一堆堆熊熊燃烧的废铁。

芬军的反攻持续了17天,给163师以重大的打击,但芬军自己也精疲力竭。这时,只要163师死守下去,芬军便会力尽而退,因为芬军是最经不起消耗的,但163师选择了撤退。

在163师撤退的同时,另一个精锐师44师正从离163师仅50公里的拉泰公路朝苏奥穆沙尔米镇开来。

隶属莫斯科军区的44师是苏军的模范师,该师军事素养高,装备精良,斗志高昂,经常参加受阅仪式。该师刚从基辅赶来,一下火车,来不及休整,立即投入了战斗。

拉泰公路是芬兰的一条主干道,路况良好,平坦宽阔,便于部队快速行军,但这条道路已被芬军层层设防,坦途其实是凶途。芬军开始故意以微弱的抵抗让44师深入腹地,然后,实施前面坚决挡住,后面切断它的补给线的战术。44师立即陷入了四面被围的绝境。芬军伐倒直径两米的大树,阻挡苏军坦克的通道,并布设大量的由英法运来的有刺铁丝网,围住苏军。这种铁丝网,战斗证明非常有效。44师被紧紧地钉在拉泰公路,像一头困兽,不能动弹。

163师选择撤退是极大的错误。如果163师选择留在苏奥穆沙尔米就地抵抗,再由飞机空运解决供应问题,这本是对芬军最有威胁的一招棋。因为芬军善于防守,对于进攻并非其长,加上武器装备也不宜于进攻,163师完全可以轻易地守住苏奥穆沙尔米这个战略要地,等待援军的到来,从而使芬军陷入岌岌可危的困境,可偏偏163师的上级竟然批准了这一撤退计划。

163师撤退的行军纵队在离苏奥穆沙尔米20公里处遭到芬军阻截,前后被封死,落入陷阱。

对于不熟悉地形的人来说,芬兰冬季的森林是可怕的,黑压压的森林和深深的积雪使人不辨东西,也难以穿行。森林里到处是两人深的雪坑,人掉进去以后就再也爬不出来。

163师为了尽快打通通道,只能沿公路两头冲击。这么狭窄的路面,几挺机枪就封死了。更何况芬军是有备而来,进行四面包围,苏军就是插翅也难飞过去。

为了避免屠杀,芬军建议163师放下武器投降,但苏军愤怒地拒绝了。

于是,这长达7公里的163师行军纵队便成了芬军的屠场。大炮、机枪从四面八方朝拥挤在公路上的苏军炮击扫射,成片成片的苏军倒下了。

苏军在明处,芬军在暗处,苏军只有挨打的份。此时,苏军指挥也陷入混乱,公路两头的进攻都被芬军所粉碎,部队完全无法调动。绝望之中,阿尔采夫团长命令所部插入公路两侧的森林,丢弃一切重型装备。

阿尔采夫的果断举措使绝望中的苏军看到一丝光明。

跃入森林中的阿尔采夫团立刻就避开了致命的炮火火网。

其他部队也纷纷仿效,都闪入黑压压的大森林。但下一步怎么办却谁也不知道,只要能暂时逃离死神的追捕,人人都松了一口气。

当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命令全军沿公路两侧杀回苏奥莫沙尔米。芬军四面合围,用于一面的兵力有限,163师凭着精良的装备,完全可以克服这20公里的路障,更何况芬军的兵力本来就不够大。

但是,进一步的作战计划迟迟没有下达。

苏军在公路两侧互不相顾,各自为战,这就为芬军的穿插分割创造了绝好的条件。经过一天的血战,芬军终于把163师分割成了几大块,163师劫数已定。顽强的苏军明知抵抗也难逃厄运,仍拒不放下武器,激烈的战斗持续到第三天凌晨才尘埃落定。

163师大部被歼。

获胜的芬军携带着缴获的武器装备又马不停蹄地奔赴50公里外的拉泰公路,协助那里的芬军围歼44师。

44师已被围两天了,仍保持着可畏的战斗力,部队的环形防御圈组织得很好,炮群也发挥出威力,步炮坦协调得天衣无缝。芬军几次组织兵力欲穿插分割44师,都被苏军打得狼狈而退。芬军穿插部队死伤过半,为了避免部队的重大伤亡,芬军不再派部队穿插,只是用大炮朝包围圈里的苏军昼夜不停地轰击。

围歼163师的芬军赶到拉泰公路,投入战斗,但并没有使战场形势发生变化,芬军依然打不破苏军的防御。苏军的飞机每天都来对芬军投弹扫射,但对战局也无大的影响,大森林和冰雪抵消了炸弹的威力,使飞机的作用极有限。

苏军最大的敌人不是芬军,而是饥饿。由于切断了供应线,野战炊事车和野战口粮的运输车辆都被芬军阻隔在包围圈外。部队已断炊两天,战士饿得头昏眼花,已无力冲锋和搏斗,只是趴在自己的战位上,机械地开枪射击。

有的军官向师长维诺加多夫少将建议,宰杀战马让战士充饥。师长不允,说宰杀战马有损部队的战斗力。

有的军官提议,趁现在部队还有点战斗力,集中一切火力,轰开包围圈突围撤退。师长不允,说上级没有命令不能撤。

其实,44师的处境并非不能改变,可44师的上级司令部对被围的44师没有定见,开始认为44师兵强马壮,武器精良,敌人啃不动这块硬骨头。继而又认为44师被围未尝不是好事,可以吸引更多的芬军于这一线,再聚而歼之,将芬军那点可怜的兵力消耗掉。于是,命令44师固守待援,可援军很快就被阻挡住了。芬兰严寒的气候和独特的地形便于芬军的防御。苏军统帅部得知包围圈里的44师断粮,连忙派飞机空投粮食,可这也是徒劳的。飞机在高射炮的密集火力下,不敢低飞,投下的粮食伞包大多落在芬军的阵地上。44师的上级司令部在44师被围期间几乎没给他们任何有效的帮助。司令部的作战参谋建议司令员发电给44师,宰杀全部战马以充军粮,司令员竟惊奇地反问:44师师长就有这么蠢,肚子饿了不会吃马肉?

44师师长确实有这么蠢!

待到被围的第5天,44师师长才接到允许撤退的命令。

但命令下得太晚了,44师官兵已经饿了整整5天,不少官兵被活活地冻饿而死。幸存者根本无力突围撤退,更无力和敌人拼杀。官兵奄奄一息,坐以待毙,当芬军发起冲锋时,已经没有大炮和坦克炮的射击声了,炮手和坦克手已无力开炮了。只有最为强壮的步兵,用最后一丝力气扣响扳机或自杀或向敌人射出最后一发子弹。几十架飞机在战区上空助战也于事无补。芬军和苏军混在一起,投弹和扫射都会伤及自己人。

苏军精锐的44师无一人逃脱,全师17800人全部被歼,其中被打死、饿死、冻死的达16000多人,俘1300人。获胜的芬军缴获了43辆坦克、46门重炮、29门反坦克炮、200辆卡车、100挺机枪、190支冲锋枪、6000支步枪,其中最使人感到心酸的是芬军俘获了苏军的1170匹战马。在44师师长的眼里,它们的生命比16000名官兵的生命还重要。

两个师覆灭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时,斯大林极为震怒,对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大发雷霆,严办了一批苏军高级将领,任命铁木辛哥为侵芬苏军司令员,严令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打败芬军。

铁木辛哥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各级指挥人员,选拔得力将领替代昏庸无能的将领。1938年对军队干部的大清洗已经使部队伤了元气,能干一点的军官大部分在那次大清洗中被杀掉了,现在想找称职的指挥人员确实不易。但铁木辛哥以铁的手腕在很短的时间内整顿好了指挥系统。

战略布置也作了重新调整。

铁木辛哥找准了主攻方向,其实那还是南部的曼纳海姆防线。

铁木辛哥正确地认识到,芬兰南部是芬兰政治经济的中心,全国四分之三的人口集中在南部地区。中部和北部的战局对全局影响不大,只要南部战线被攻破就大功告成。他还正确地认识到,过去对南部的压力还不够大,兵力还不够集中,现在要在南部全线进攻,要在主要攻击地段上投入超过对方10倍、20倍的兵力,100倍的火力,哪怕付出10倍的代价也要把敌人消耗光。

同类推荐
  • 解放战争国军中的奇人怪事儿

    解放战争国军中的奇人怪事儿

    本书主要讲述了1945——1949年国共第二次内战期间的一部分国军将领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种种怪事。本书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对国民党将领不夸大不掩饰不污蔑,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故事,揭开面纱,还原出他们的真实面容,让枯燥乏味的历史有趣起来,同时让大家有兴趣去了解那段炮火纷飞的年代,去了解革命先辈为中国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本文毫不避讳地提及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作战失利的数次战役,诸如绥远战役、两次四平战役、陇东战役、两次榆林攻坚战、二打运城战役、西府战役、两淮战役、南麻临朐战役、青树坪战役、金门战役等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这些失利战役,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 特种军刀

    特种军刀

    一把军刺,一双透视眼,从混子到军人,兵王之子,是龙终啸九天。一座空坟,一身绿军装,承载着期望,也铭记着怨恨,攘外安内,震慑敌人胆魄。热血男儿,立足报国征途,有我在,雄关美,军威壮,祖国强!(各位书友,推荐猛将新书《绝世特种兵之浴火战龙》)
  • 逆战之无所畏惧

    逆战之无所畏惧

    警队辖下的特别任务连(SDU),俗称飞虎队,除了支援警队部门侦查刑事重案、潜水搜索,还肩负非一般重要任务,如对付持有重型军火、穷凶极恶的悍匪、恐怖分子、国际性活动的保安工作或出任政商要人的贴身保镖等,随时面对生死,而作为飞虎队精英的赵杰;却因为一场由恐怖集团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恐怖袭击;而让他的生活不但完完全全地改变了,甚至还让他卷进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阴谋里面。
  • 龙起三国

    龙起三国

    为何陶谦死不瞑目,为何文丑屡屡叫冤,这一切的一切谜团又是怎么?让我们走进龙起三国的世界,一起探寻三国的故事。
  • 绝杀孤岛

    绝杀孤岛

    凌风出身显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优越的条件和母亲的溺爱使其无忧无虑的成长,但却凭借其聪敏的头脑,在父亲的老友杨奇正的悉心培养下成为一名军统特工,原来父亲是伪满州国的顾问亦是间谍,本不愿凌风冒险,却因为一场赌注,不得让儿子进入军统,而儿子因为性格洒脱,具有同情心,被杨奇正开除,这反而让凌悌放心,其实杨奇所谓的开除不过是掩人耳目,实际上只是让凌风秘密执行任务,而自己是其唯一的上级,派出自己的女儿杨窕为爱徒凌风的助手。杨奇正没有想到女儿竟然早被赤化为共产党,她以爱情和国家的双重砝码策反凌风。在一场场殊死搏斗中,一个个秘密被揭开,背叛,杀戮,身份的交错,一切的一切,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热门推荐
  • 人偶奇缘

    人偶奇缘

    在炎黄大陆,这里的人修炼五行元素的同时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有些孩子在16岁生日的时候会得到一家叫做“造梦岛”的人偶店的召唤,传说哪里的人偶有着生命,如果和那里的人偶有缘并与其缔结契约的话就会获得一种不同于五行元素的力量,同事也会背负一个使命,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 民国诡局

    民国诡局

    安静祥和的桐县突然来了各路人马。上海滩女神探,吞鲸帮四公子,倭人井上横三……这些人的到来让小小桐县突然布满了层层杀机,而他们的目的只在得到北宋天才画师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民国推理风,且看民国神探陈景破千年诡局。
  • 师爷请从良

    师爷请从良

    一句话简介:这是一个无盐女师爷与县令爷自相看两生厌到相看两不厌的故事。啰嗦版简介:清水县来了个县令爷,肤白貌美可推倒;清水县有一个孟师爷,貌若无盐性无良;县令立志要做个清官,师爷拢袖一笑:贪官易做清官难,倒要看看你怎来做!平静的清水县因着新任县令渐起波澜,偶然翻来的案宗,案件简单却语焉不详,深探之下却大有文章;接连几日男子被杀,笔刺眉心死相凄惨,追查数日凶手踪迹无处寻;官家小姐死于闺阁,凶手疑是新婚夫君,正欲结案却发觉事有蹊跷,杀机为何?慈悲白玉佛、美人面上妆、深夜白衣鬼……案件离奇如何破?新任县令忙得焦头烂额,无良师爷笑做壁上观,唔,清官大人,快快破案罢!清官大人怒:孟无良!忽如一夜东风起,随君入得金銮去,花开花落皆有时,无情终得换有情。注:①本文1V1,女扮男装,有案情有奸情;②作者非专业,如有夸张之处,望无视~③作者人品有保证,目测坑品堪忧,所以,请不要心软地鞭策我吧,有鞭策才有坑品哦~④你们的支持便是予初的动力,喜欢的妹纸们,请移动你的小手指,收藏收藏哦,么么哒~
  • 我的阿猫阿狗朋友

    我的阿猫阿狗朋友

    《我的阿猫阿狗朋友》记述了人们与猫狗之间感人肺腑的真实曲折故事,以纪念那些给我们带来快乐、爱、启迪的沉默而真诚的动物朋友。内容丰富多彩,分为三辑,或来去匆匆,传奇一生;或乐趣融融,温馨美好;或生命感动,发人深省。《我的阿猫阿狗朋友》将人对动物的态度视为拷问灵魂、提升生命的一个尺度,号召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 竹马学霸太冷情

    竹马学霸太冷情

    对于我来说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与你一起等过车的站台。喜欢Z君这件事,全世界只有一个人知道。六月的中考考散了一群人,那个时候的我们稍显稚嫩,还不懂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那时候,只怕开学后再也见不到想见的人,有生之年,再也见不到你。岁月如歌,年华似水。我想:如果我们至今不曾遇见,是否就没有取舍的挂牵。
  • 菜鸟逆袭:女主播萌翻大Boss

    菜鸟逆袭:女主播萌翻大Boss

    顾丫丫毕业后,跟着男友一起到魔都做了游戏主播,怎奈遭到男友背叛,悲痛欲绝的她遇到车祸,醒来后身体内住进了一个陌生的灵魂,从此改变了她的一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妖皇崛起

    妖皇崛起

    修炼天才一朝顿挫,看似平凡的外表下却有着正邪两颗心。半人半妖的处境究竟何去何从?是横眉冷对千夫指?还是称霸天下救苍生!且看不一样的人生演绎着不一样的传奇。
  • 浮世偷天

    浮世偷天

    一个少年,一个混混,一个神秘的玉佩,一个陌生的世界。没有逆天的血脉,没有修炼的根基,没有大把的丹药,没有强硬的后台——努力吧杨浩,你也能站在世界巅峰!处女作,欢迎评论,不喜勿喷。
  • 浮生随记

    浮生随记

    杀手与死神达成契约,要暗杀一位老婆婆,但是不能暴露身份以及相貌,而且他不能自己动手,必须想办法让老婆婆自己杀死自己,死亡时间必须控制在子夜鬼门关闭的前一秒,多一分少一秒都算作任务失败。从现在起,他有23小时59分59秒的时间,如果任务失败,死神将会夺走他最亲爱的人的生命。
  •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中,我们要重点研究如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成为培养和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思想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优秀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强阵地。 本书为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召开的“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论文集。全书分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强省一级和地方高等教育、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等四编,选录了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余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自香港、澳门的代表及美国、日本的专家学者等近500人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