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17300000005

第5章 临危隐退,游刃有余

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在职场中,当最得意之时,要能预防将来可能遭到的祸害并及时离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保护自己,同时让位于新贤。否则就可能落个身败名裂的地位。精通厚黑之道者,当他处于顶峰期时,会激流勇退,真正做到知足而止,见好就收。

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为了不忘国耻,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苦胆。经过十年的奋斗,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辅助越王勾践报仇雪恨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范蠡,还有一个是文种。当时勾践在会稽山一战中大败,国力也不足以与吴国相抗。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商议怎样才能报仇雪耻。范蠡劝勾践主动向吴王示好,以便争取时间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提高军事力量。

这时候,夫差因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就派人到处物色美女,结果在浣溪边找到了花容月貌、沉鱼落雁的西施。越王派范蠡把她献给了夫差。夫差一见西施,顿时被迷住了,把她当做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也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监视。随后,文种和范蠡又帮助勾践取得夫差的信任。他们还设计让夫差杀了忠臣伍子胥;送给吴国浸泡过、不能发芽的种子,害得吴国当年颗粒无收,到处闹饥荒,国内人心大乱。最终灭了吴国,一雪前耻。

越王灭吴以后,越王勾践循吴王夫差故辙北进,大会诸侯于徐州,一时号称霸主。勾践的霸业,与范蠡、文种的忠心效劳、协力深谋是分不开的。徐州会盟后,范蠡便担任了上将军这个最高军事指挥职务。范蠡觉得自己的地位太高了,大名之下,不宜久留,于是班师回国后,向勾践写了一封辞职书说:“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主公在会稽受辱,我没有殉国,是为了灭吴报仇,今既已雪耻,我请求接受在会稽时应得的惩罚。”这时勾践看后先安慰他说:“回去后,我把越国分给你一半。”接着又威胁范蠡说:“如果不听我的话,就杀掉你。”范蠡心里想:“你按你的权力行事,我按我的意愿行事。”晚上,范蠡收拾了细软珠玉,带着家眷和随从人员,不辞而别,乘船飘海而走,再也没回来。

范蠡乘船经五湖(今太湖)入海,到达齐国后,立即派人给在越国担任相国的文种送去一封信。范蠡和文种都是楚国人,年轻时就是好友,后来两人都到了越国,在勾践手下共事几十年,互相支持帮助,感情更加深厚。范蠡在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这个人可以共同患难,不能共同安乐,你为什么还不离开呢?”文种看了信以后,内心很矛盾,他舍不得相国这个高官厚禄,认为勾践对他这样功高望重的老臣不会有什么猜忌;同时又觉得范蠡的警告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时,朝廷有人在勾践面前进谗言,诬告文种要作乱。原来,勾践在报了会稽之仇,并完成霸业之后,就开始妒忌和畏惧文种的才能,他听到谗言后,认为正好有理可诛,便随函赐给文种一把利剑。文种接过剑,只见勾践信中写道:“你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只用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还有四种你掌握着,请你用那四种到地下去为我先王效劳吧!”文种长叹一声说:“真后悔没听范蠡的话。”于是引剑自杀。

范蠡到齐国定居后,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开荒种地。全家勤劳耕作,齐心经营自家产业,几年过后,家财聚积几十万,成为当地有名的巨富。齐国国君听说他很有才能,就任命他为相。范蠡感慨地说:“我在家从事生产能够积攒千金,做官能够做到上卿相这样的高位,本来是平民百姓的我,算是达到顶点了。久受尊名,这对自己并没有好处。”于是他把相印交给齐君,又把自己的财产全部分给好友和乡里人,只带着少量贵重珍宝,和家里人默默地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走向另一个陌生的地方。范蠡带着全家到了陶(今山东定陶北),他认为这里交通方便,位置适中,便于客商云集,可以谋生致富,于是又更名换姓,自称陶朱公,在这里定居下来。范蠡父子辛勤耕种田地,饲养牲畜,从事商业活动,生意兴隆。几年之间,又积累了百万家财,成为天下巨富。

人生的成就,并不在于拥有一个显赫的位置,也不在于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也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自我灵魂的盖棺定论。如果你能放弃手里的权力与地位,说明你的人生已经进入超然的境地,拿得起方能放得下。在此,范蠡三迁,每次都有荣名,而他成名于天下,正是他居安思危,激流勇退,善于把握时机,勤苦自励,创造条件,不贪图功名利禄的结果。

但激流勇退并不是舍弃如荼的生活主流走远,更不是强求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而是呼唤一种率直的生活方式,一种近乎平淡却真挚的人生态度。

二、低调处世,蓄而不发

低调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在中国古人的字典中,“智”与“知”本来是同一个字,可以互相通用。知识与智慧当然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无知”当然就不可能有智慧,而大智慧必然也就与丰富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但是,中国古人对智慧的解释却有新的内涵。

我们先来看一个中国古老的例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舜是第一个被称为“大智慧”的人。根据历史记载,舜出生后不久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后母生了一位弟弟“象”。孝顺的舜尽管总是小心地侍奉后母和弟弟,但是遭受了无数次的毒打。最后实在无法在家里呆下去,舜选择了离家出走,他一个人流落到历山脚下开荒种地。

在清苦的生活中,舜依旧没有一点怨言。他与当地的农夫和山林中的鸟兽生活在一起,他观察周围的事物,一切都是那么温馨和睦。于是舜触景生情,制作了一首首感人的乐歌。他的德行影响了周围所有的人,农夫相互谦让已开垦好的农田,渔民相互谦让自己打鱼的场地,陶匠则做出了更加精美耐用的陶器。舜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人们从四面八方扶老携幼过来,希望和舜成为邻居。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他的周围就聚成村落;然后就扩大为城镇、都市。最后,当时的天子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了舜做妻子。这两位聪明美丽的妻子给了舜无穷的力量。“无知”的舜总能逢凶化吉,顺利地通过了尧对他的能力所进行的考试。最后,尧将天子之位禅让于舜。

舜用低调的方式成为天子,那真是“大智慧”。但是,舜的大智慧却没有使用什么心计,事实上,他的“大智慧”往往都是以“低调”来衬托的。舜从未有意识地去获取民心,也并没有处理任何复杂事务的知识。但是,由于纯朴、坚强、虚心,这样才保证他最终取得所期望的胜利。

舜的胜利说明低调在智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智慧受到当时许多学者的称赞,一时之间,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许多圣人都不愿意出名,不愿意担任引起公众注意的官职。他们推脱的职位中,甚至有宰相!

在儒家的思想中,低调的主要内涵就是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对其中不善和有过错的言论能够给以低调的处理。接下来,对于对立两端的不同观点、看法,能够知道最恰当的度量界限在哪里,并利用这最恰当之点即对“中”的把握来治理民众和国家。儒家的低调是一种手段,是一种虚心听取和吸收他人意见的心理状态。

老子的基本观点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不可道”,所以它不能够通过学习的途径为人所把握。人只能够以“无为”——低调的态度去对待道。所以无知与无为之间,在老子是一种直接的联系。所谓“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张扬、高调与道是不相干的。低调者与“道”更容易达到浑然合一。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的智慧,世界上所有的哲人都指出了这个道理。“低调”是最接近智慧的,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低调是必须经过的道路。虽然说低调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低调的。

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从人生观上来说低调,其实,低调接近的智慧,不仅仅是使人幸福,使人内心得到安宁,这种智慧还可以运用到实践之中,帮助你完成现实中的事业。按照古代的说法就是,低调是可以“事功”的。现在,我们似乎很相信那种可以直接取得效果的“聪明”,但是不相信“智慧”。其实,智慧比聪明要高明很多,如果你真的有智慧,把这种智慧用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你就会发现,它的作用是聪明完全不能比拟的。

古希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因为当时的人们有轻视哲学家的观念,于是他运用自己的知识,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财富,其实他并不需要财富,他只是用自己的例子告诉世人,把“智慧”用在世俗的事物上,可以很轻松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智慧的人之所以不这样做,仅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这样做而已。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不过我们可以从这里知道一个道理:低调作为一种达到智慧的捷径,如果你正确地把握了它,它可以为你带来你的所谓“聪明”所不能取得的东西!

所谓低调就是走了大运,干成大事,在某个领域取得较大成功者,不忘乎所以,盛气凌人,不卖弄显摆,不大肆张扬,而以平静、淡然的心情对待成功,为人处世的态度一如往常。低调,是明智的成功者所采取的处世态度,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人能够低调处世。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不愿接受媒体的采访,谢绝文人为他写发家史,更不会把自己汽车牌照登到交友网上,而是脚踏实地、不事张扬地实施新计划,争取更大的成功;一些优秀作家不屑于炒作,不愿做文化明星,而是埋头写新的作品,努力在创作上超越自我;一些科研工作者,不因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自满自夸,到处宣传,而是为完成新的科研项目,一如既往地奋斗在实验室里……低调处世,使他们得以避免外界的干扰,专心于自己的事业,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更加受到世人的敬重。

然而,低调处世,既需要智慧与理性,也需要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因此并非谁都能做到,因侥幸的成功,撞上了大运,便忘乎所以者大有人在。

西塞罗有言:“当我们走红运、事事如愿以偿时,切不可忘乎所以,盛气凌人。因为成功时趾高气扬与遭厄运时悲观丧气,都是一种浅薄和脆弱的表现。面对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情、恒定的态度和同样的面孔,则是一件好事。”后一句话,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低调处世,意思大致相同。

对于涉世不深、缺乏职业规划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拥有第一份工作总是莫名的开心、活力四射,然而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开,使得大家会感觉到职场中的残酷,心里的落差之感,总是很尴尬。面对这些情况,职场新人必须迅速做好转型的准备,从容踏入职场,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只有快速完成了这个过渡期的过程,才会有所好转。

1.保持沉稳的心态

职场新人们都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实习,但是同样的实习经历,可以出现不同的出路和结局。关键是你自己的路怎么走,怎么才能把握实习机会为自己求职增加砝码。在实习过程中,职场新人们一定要摆平心态,在做事方面,首先要摆正自己做事的心态。一颗浮躁的心会带着你的眼睛在各个职位、各个企业之间来回游移,你会觉得这个工作你能做,那个你也能做,最后导致你连最简单的都做不好。

职业人最需要的就是敬业精神,职场新人要做的以日常性的事务工作居多,专业性的工作一般要经过企业的再培训之后才去做。要保持沉稳的心态,因为这是做好任何一份工作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你首先要学会适应。学会适应艰苦、紧张而又有节奏的基层生活。你缺少基层生活经历,可能不习惯一些制度、做法,这时,你千万不要用你的习惯去改变环境,而是要学会入乡随俗,适应新的环境。好高骛远、自命不凡,只能毁掉你的前程。

2.放弃自我,低调做人

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是张扬个性,彰显自我风格,追求与众不同。这种风气与氛围培养了不少“特别”的大学生。但工作岗位不是上演个人秀的舞台,因此,刚刚迈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一定要注意自我形象问题,做事一定要低调。少说多看,尽快熟悉人际关系,融入环境。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处事对上司先尊重后磨合、对同事多理解慎支持、对朋友善交际勤联络。

复杂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亲和力太小,摩擦力太大,一不小心,天时、地利、人和都离你而去。融入环境的手段之一是要学习基本的礼仪知识。职场有职场的规则,单纯的讲礼貌是不够的。身处其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职场规范。礼仪是构成形象的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括了语言、表情、行为、环境、习惯等等,相信没有人愿意因为自己在社交场合上,因为失礼而成为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并因此给人们留下不良的印象。

3.虚心请教,积累经验

在应届毕业生进入公司的时候,企业都会对职场新人进行员工入职培训,新人们要多学多看,多虚心请教,才能积累工作经验。没有经验,则只能打下手,心理又不平衡,就会越搞越糟,使自己境地尴尬,甚至不懂装懂,让人笑话。以谦逊的态度去向别人请教,这并不是什么难事。放下架子,虚心请教,你会发现别人身上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你自己身上也有别人值得学习的优点。虚心求教,进步很快,又能建立良好人际的关系,让自己很快融入到集体中去,既受益匪浅,又让人喜欢,何乐而不为。

三、可以拜人为师,但不能好为人师

“好为人师”也许是人的一种天性,连小孩子都有自我兜售的欲望。“好为人师”是自显高明的表现,在无形中抬高了自己、贬低了别人,这在社交中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相反,在人群中,你以别人为师,不但可以满足对方的优越感及虚荣心,而且也能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可收到一箭双雕的奇效。

在社会生活中,“好为人师”显然不是件好事。这里的“好为人师”指的不是“喜欢当老师”,而是指喜欢指点、纠正别人。有一种人喜欢在工作上指出别人的错误,大肆表白和显示自己的意见,也喜欢在言语上指正别人的缺点,例如交友方式、衣服发型、教育子女的方法,这种人有的是出于纯粹的无意识,对旁人的错误无法袖手旁观;有的则是自以为是,认为别人的观念有问题,只有他的观念才是对的,喜好出风头。

不管基于什么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犯了社会生活中的忌讳,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

你要知道,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强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而去揭露他的错误,他会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尤其在工作方面,你的热心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与能力,甚至他还会认为你是在和他抢功劳,总之,他是不大领情的。所以,“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的障碍。如果你非要“为人师”不可,则必须建立在几个基础上才行:

你基于“义”而提出,而对方又愿意领情,情愿接受你的意见。但不接受的可能性也相当高,这是人性,没有什么道理好说。你在对方心目中够分量,如果他一向敬重你,那么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见,但表面听从,私下不理的可能性也很高。所谓“人微言轻”,如果分量不足,那就别自讨没趣。

你是他的长辈或上司。基于伦理及利害关系,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见,但也不尽然。总而言之,人都有排他性,也有虽然知道不对也要做下去的比较朦胧的“人本”意识,这是他个人的选择。因此,与其好为人师地“招惹麻烦”,不如“拜人为师”求自己成长,引发别人反感的事最好少做或者不做。

王芳现在在一个还算不错的公司里做办公室文员,大家关系都还可以。其中有两个人和王芳进公司时间差不多,所以她们的关系格外好,那俩人是秀芳和艳华。

艳华是个老好人,性子慢,对工作极度的负责,但王芳认为似乎有点过头了。王芳也很钦佩她的耐心,可是她们这个工作是不允许的,它要效率的同时也要速度,她的耐心换回来的是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她把自己弄得很忙,有好多次王芳都想提醒她,可是看到她那么努力地工作着,又不好意思去提醒,怕她多想。

在王芳眼里,艳华还有一个毛病:她们要经常与其它部门进行沟通,在这个公司里销售员之间经常会明争暗斗,类似客户来电话,王芳认为这些事情告诉本人或他们部门助理比较好,可是艳华不管对方是谁,就把要说的事情和盘托出,让人家转达。

还有一次,她出去后,回来问王芳,某部门的那个谁叫什么,王芳都不知道她说的是谁,一会儿她就把她们部门里另外一个同事的电话告诉对方了(同样,接电话的并不是她要告诉的那个人,是其他同事转达的),在没有经过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她就跟别人说了,王芳当时就说了她——觉得这种“低级错误”挺可笑的。

而秀芳会经常因为某个事情,说王芳自私呀,小心眼呀等等,而且不管周围有多少人。虽然王芳生气过,但就当她是在开玩笑,过后也就没什么了。例如:平时分任务,王芳主管哪些部门,王芳就想在做的时候,如果某家可以满足王芳的工作量,王芳就先不做其他家的了,哪家不够的,就用工作多的那家去补,条理性很好。可是秀芳只要分任务,非得把大家的工作都给打乱了,你做她家的,她做你家的,然后做完了,再交换,王芳觉得这样好累,没有一开始就是自己做自己的好,提醒过秀芳,可是她会跟王芳急。

还有一次,她们部门有人休息,就剩她们俩了,王芳和她说,今天你管接单子,我管送单子,这样就不会有错了(王芳心平气和,而且王芳昨天和艳华也是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没让王芳想到的是秀芳却来了一句:“我什么都不管,”然后扒在桌子上再也不动了,当时当着好多人的面,王芳的心一下子好痛,王芳怎么也想不通,看着平时特别好的朋友,怎么会这样呢?

秀芳每天下午两点多都会在桌子上趴着睡上一小时左右,在那段时间里,她的工作基本上都是王芳来做的,王芳想朋友之间不用分那么多,多做一点也没什么,可是秀芳好像不是这么想的,平时一张单子也会和王芳计较,她喜欢大家各自做好份内的事情。

现在她们部门走了两个人,就剩下王芳、秀芳和艳华了。走的人包括她们的主任,没领导后,就感觉有什么不对了。

前两天,王芳回家了几天,回来后第一天上班,本来想和她们好好聊聊的,因为工作分工有了新变化。但秀芳当着办公室里的人说:“人家说你可自私了,你说管哪个、该怎样管,人家就得管哪个,听你的”诸如此类说了很多。顿时间,王芳头都大了,她感觉大家觉得她在争官当。王芳一头雾水,真想以后再也不和她做朋友了,后来想找秀芳好好谈谈,但最后电话也没打——王芳没有勇气去找秀芳。王芳不明白,为什么她们会变成这样,是自己真的做得太过分而把大家得罪了吗?

每个人做事的习惯和风格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价值观也是不一样的。习惯和风格是从小时候开始便一点点养成的,王芳觉得这样做事妥当,别人可不见得这样认为;因此,王芳不必看不惯别人的习惯和风格,为别人过分“担忧”,“指点”别人。王芳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理解别人、接受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多想想。其实,任何一种习惯和风格都有好坏两面,很难讲王芳的就一定比别人好。王芳貌似能干、有头脑、精明,但是,王芳没有为好人,就是最大的失败。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这依据其先前的人生经验——每个人都靠自己的以往经验考虑现在的问题,而每个人的以往经验是不一样的,所以,现在考虑问题的角度、价值取向也是不一样的。关键是王芳自己如何接受别人,最累的人,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的人——只认为自己聪明,拿别人当傻子,最后损失的是自己。

诚然,王芳在工作中是动脑子的,这是很好的习惯,也会助王芳成功。但是,王芳可不要就此认为别人就没有动脑子,睡觉的秀芳,没准儿醒了就比王芳聪明。她们几个人的矛盾,和她们现在没有领导有关。到底谁当领导?或许就产生在她们几个人中间。职场如战场,没有敌人和朋友,它是随利益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王芳谋求职位,最好的方法是夹着尾巴做人,别动辄指点别人。如果不想当头,就把自己的事情干好,别的事情少操心。千万别又当不了头,还操心不落好,同时也不能当“官”不为人,人脉永远是职场成功的法宝。

同类推荐
  • 点燃头脑火把(人生高起点:卓越人生素质培养文库)

    点燃头脑火把(人生高起点:卓越人生素质培养文库)

    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语里,创新(innov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里的“innovare”,意思是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1796年的告别演讲中,告诫美国人民要“保持创新精神”。《汉语·叙传下》中也有“礼仪是创”;颜师古注为“创,始造之也。”
  • 总裁魅力演讲

    总裁魅力演讲

    当说话跃升为人类社会最具威力的战略武器时,各种版本的“演讲艺术论”也不绝于耳。本书并不专攻演讲的作用和特点,更多的是探讨如何让演讲极富感染力、震撼力和竞争力。作者凭借他近三十年的演讲与口才培训实践经验,以及十几年潜心研究,为企业总裁,企事业单位中高端人士,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演讲口才训练体系。内容丰富实用,案件真实生动,为你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演讲口才,以及提升个人和企业的品牌,找到了一条科学有效之路。
  • 不一样的温州人:揭秘温州人的创富秘密

    不一样的温州人:揭秘温州人的创富秘密

    从生意的实际运作角度,为您总结了温州人赚钱做生意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观念、不一样的素养、不一样的品质、不一样的胆量、不一样的创意、不一样的人脉、不一样的手段。现如今,在中国,温州人已经成为了财富的代名词。雄鸡报晓的中国版图上,温州人是一群最能赚钱、最会赚钱的商人群体。成功的经验总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赚钱就应该向温州人学习。
  • 员工礼仪

    员工礼仪

    本书涵盖了服饰形象仪表、举止气质、说话艺术、工作礼仪、会议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等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所有礼仪规范。
  • 跨过心灵的河流

    跨过心灵的河流

    本书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热门推荐
  • 这是我的舞台

    这是我的舞台

    在踏上人生巅峰的那一刻,孟砚穿越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有着全新的音乐,全新的对手,以及全新的制度。在原本世界已然无敌寂寞的自己,能否成功再次君临此方异世,拭目以待。
  • 慢慢的我习惯了没有你的日子

    慢慢的我习惯了没有你的日子

    或许是我一厢情愿,或许是你毁了我的一生,但我却一定会以爱过你为骄傲,我从不后悔。当你受伤了,我会永远成为你的倾诉对象,当你受伤了,我的肩膀永远是你的,当你……
  • 清冷王爷,郡主求别作

    清冷王爷,郡主求别作

    他,是当今皇上唯一的同胞弟弟,世人眼中最优秀且不易人触碰的安王爷。她,是当今皇上赐封的离殇郡主,集皇帝千万宠爱于一生,太冥唯一的郡主,亦是最高贵的郡主。三世浮生,她只对他一眼投心,她曾发誓,此生非他不可。他问:“离殇,你爱我吗?”她毫不犹豫的坚定回答:“我爱你”一语成风,她追逐他两年,却终只是梦,在选择放手的那天,她轻轻抱着他,温暖的怀抱藏匿他无尽的苦楚。“幸好,我还没有真正爱上你。”一语毕,挥马侧鞭,一甩红尘.....老死不相往来?!故事就这样的完结了?那你就错了。这场你追我赶的追逐战,才刚刚开始而已......
  • 素华映月

    素华映月

    祖父依着孙女辈的排行,给她取名“素华”;父母叫她阿迟,“爹娘早就盼着有个宝贝小闺女了,阿迟,你让爹娘好等。”她另有昵称,一一。“仲凯,你只许有我一个。”只有你一个?你便是我的一一。穿越而来,家长里短,爱情生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从秦朝活到现在只为爱你

    从秦朝活到现在只为爱你

    我,是当年始皇帝所批准的少年宰相。我,是当年吃过师傅的不老丹的仙童。我,是当年一个没有死却有墓地的人。我的好朋友是公子扶苏,我的老板是始皇帝,我的仇人是胡亥,我的爱人是你。始皇帝的墓是空的,因为他没有死。就像我这个宰相,至今还活着。
  • 撼乾坤

    撼乾坤

    林平想要教廷的教皇帮自己一个忙,于是写了封恳求信。写完之后他又撕了,因为他觉得教皇不一定会理自己,于是乎计上心头。当晚,城中的光明教堂丢失光明女神像一件。几日后,教皇收到一封信,附带一件石像。“你们老大在我手里,如果不想被撕票,就照我吩咐的去做。”“这是谁送来的。”教皇哭笑不得,问旁边的红衣主教。“是光明女神。”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最新修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最新修正本)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大卫·科波菲尔(下)

    大卫·科波菲尔(下)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一八四九到一八五○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主人公科波菲尔是个遗腹子,继父对他和母亲横加虐待。母亲不久去世,科波菲尔沦为孤儿,他找到了姨婆,在她的监护下开始新的生活。世事变迁,亲情友爱令人欢欣,风波和伤痛予人磨练,科波菲尔最终成为一名成功作家,并与至亲爱人幸福地结合。作品言语诙谐,爱憎分明,情节曲折,画卷宏大,体现了狄更斯一贯的风格。是狄更斯爱好者们的必读杰作。
  • 也只为君一笑

    也只为君一笑

    你救了我,我却因此爱上你。我自知是皇后,我们有无法逾越的距离。那么我们在另一个世界相爱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