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7000000083

第83章 未来的精英之母 (1)

这些精英母亲留在家里,孩子上学后自己精力没有地方消耗,对老师又不放心,就跑到学校当志愿者。结果,许多富裕的学区的公立学校,因为这些母亲(许多是名校毕业或博士)的存在,招募志愿人员呼一来十,到了招架不住的地步。这些公立学校,等于免费使用一些本来可以干更高端工作的、自己根本雇不起的人。但另一面的问题是,在一些穷社区,父母不得不全出去工作,勉强维持家庭收支平衡,没有时间管孩子。学校本来就穷,招募志愿人员时,大家自己还顾不过来,谁还肯来?所以,以后美国最大的问题表面上是贫富差距,本质上是教育差距。两者互为因果,社会的鸿沟越来越大。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大心病。

2005年9月20日,《纽约时报》头版发表一篇文章,报道了美国一流大学女生未来的志向,一时成为教育界的一大新闻。

这篇报道轰动的核心内容,是对常青藤盟校女大学生的调查,其中包括对138位耶鲁大学的一年级和毕业班女生的电子通信访谈。在这138位女大学生中,有85位,也就是60%左右的人,计划未来有了孩子后停止工作或者只干半日制的临时工作,以当母亲为人生主业。有两位说她们期待自己的丈夫在家照看孩子,自己继续从事自己的事业。另有两位称要看情况而定,如果丈夫事业发达,自己就留在家里;如果自己事业发达,丈夫就留在家里。

为什么这篇报道发表后,立即召来大量读者来信,赞者弹者势不两立?为什么一篇普通的新闻报道会惹出这么大的争议?因为在女权运动之后,妇女在社会各个领域全面追赶男人,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层级的学术表现上,已经出现阴盛阳衰的情况。不少人乐观地预言,等现在这代从小功课就比男孩子好的女孩子长大之后,男女在社会地位和成就上的力量对比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笔者过去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戏称这一现象是“母系社会”来临的前兆。可是,为什么女孩子在和男孩子的竞争中到了眼看要赢的时候,自己会突然弃权出局、要回家看孩子去了呢?

对此痛心疾首的不仅是女权主义者,许多教育界人士也担心,如今是美国历史上进常青藤竞争最激烈的时刻,能够进去的,都是精英的精英。而且这种常青藤教育,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高等教育。如此经过严格筛选、不惜工本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只留在家里哄孩子,这岂不是巨大的教育浪费?这也难怪,哈佛大学本科生录取部主任马林·麦格拉斯·刘易斯(Marlyn McGrath Lewis)质问:“我们如此不遗余力地为这些女孩子获得公平的教育和职业机会而工作,如今这些努力得到了什么回报?”

《纽约时报》举出几个活生生的例子。比如来自得州的华裔女孩辛西娅·刘(Cynthia Liu),是典型的耶鲁女孩:她的SAT考了1510分的高分(满分为1600分,耶鲁中间档次学生的成绩在1400到1560分之间),她的高中平均成绩是完美的4分(一般美国打分制度A为400,A-为367,B为333,B为300,B-为267,C+为333,C为200,依此类推),她还是得州辩论比赛的决赛选手、钢琴手、跑步运动员,并且在医院从事过一系列志愿服务。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还准备进法学院,以后似乎就是天高任鸟飞了。不过,等她到了30岁时,她最大的可能是在家带孩子。她自己坦率地说:“我妈妈一直这样对我讲:‘你不可能又当一流的职业妇女又做一个最好的妈妈。’所以我必须作出选择。”

要知道,目前的耶鲁本科生,一半是女生。几十年前在女权主义的极盛期争取男女同校的运动中,抵抗到最后的教授们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教女孩子不如教男孩子有成就感。教授喜欢自己的行业,是因为自己在教育未来社会的领袖。如果让他们教育未来的家庭妇女,谁还提得起精神来呢?二三十年前,大学里女生占绝对少数,但她们大多立志要当职业女性。现在妇女真正撑起“半边天”,她们中大多数人却要回归传统,安心在家相夫教子,这岂不是说明当年要把女生排斥在耶鲁之外的顽固教授是正确的吗?所以,当年奋斗过来的妇女,对新一代女大学生的选择掩饰不住自己的失望。宾夕法尼亚大学文理学院的女院长丽贝卡·W布什内尔(Rebecca W.Bushnell)说:“生儿育女与事业的冲突,对我从来没有成为问题。30年前,我们走上职业场,我们觉得自己向前迈了一步。现在的学生对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则敏感多了。”

这样的变化,究竟是源于大学生理想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还是另有原因?我们首先需要看几个简单的事实。2000年耶鲁对其1979年、1984年、1989年、1994年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把事业作为自己主业的男生明显比女生多。不过,在二十几岁时,男女在这个问题上的差距并不大,但妇女一进入知识女性的育儿期(这个时期比一般女性晚,出现在接近30或30岁以后),差距就不断加大。在四十几岁的毕业生中,只有56%的妇女还在工作。而同龄的男生有90%仍然在工作。2005年,耶鲁再次对其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情况基本没有变化。

2001年进行的一个对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的调查的结果也非常类似。在1981年、1985年、1991年毕业班的女生中,31%只从事临时性的半日制工作,另有3l%完全停止了工作。两者加起来有62%,和现在那些准备在三四十岁时停止工作或从事临时性工作的耶鲁女生的比例大体接近。可见,现在大学女生对未来的计划,不是什么异想天开,而是和她们前辈的现实异常吻合。

从具体的访谈中看,这些想以后回家看孩子的女大学生,主要是受她们母亲的影响。因为她们的母亲,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男女同校运动中的第一代女大学生。这代先锋人物当年充满了当仁不让的理想,执意当一辈子职业妇女,在社会上和男人平起平坐。许多人也确实获得了成功。但是,现在回想一下这番苦斗的历程,许多人开始三思:女性成功的代价,常常要自己的孩子来付。

2002年,女经济学家西尔维亚·安·休利特(Sylvia Ann Hewlett)出版了一本《创造生活:职业妇女与对孩子的渴求》(Creating Life:Professional Women and the Quest for Children)。她调查了1647位高度成功的女性,发现在这些年薪超过10万美元的职业妇女中,有49%在40岁以后还没有孩子,而她们中有许多人对此深感懊悔。她的结论是:太多的妇女追求男性的模式,在20到30多岁时一门心思为事业的成功而奋斗,结果错过了建立家庭、生儿育女的“个人幸福”。另外,由于女权运动的冲击,医学界一度也颇为热心地教育公众:妇女完全可以在40岁上下要孩子,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发达,在这方面给妇女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然而,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女性的生育力在25岁就开始下降,35岁以后怀孕生子越来越难,婴儿的畸形率也越来越高。

许多妇女对自己的生物钟过于乐观,结果快40岁想要孩子时已不可能了。休利特特别攻击现在的生育产业:许多妇女花了数万美元,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企图通过生育科学疗法而高龄怀孕。与其如此,妇女不如重新考虑自己的生活战略。休利特的建议是:在20岁结婚,在30出头要孩子。此书一出,立即引起女权主义者的反击。甚至保守的《华尔街日报》也发表文章,称休利特未免言过其实:2003年3月《财富》杂志举行了最有权势的女性的高峰会议,在187个出席者中,71%是母亲,她们平均拥有22个孩子;而像施乐(Xerox)的CEO安妮·马尔卡希(Anne Mulcahy),eBay的CEO和总裁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以及雅芳(Avon)的CEO和总裁安德里亚·荣格(Andrea Jung)等著名的企业界女强人,都是妻子和母亲。更有说服力的是休利特本人。她在二十几岁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51岁时有了第五个孩子。她自己在大学里又当教授又做研究,事业生活两头都没有耽误,何以突然出来教训别人一定要二者择其一呢?

然而,这番反驳并不能服人。参加“财富峰会”的“最有权势的女性”,是社会精英中的精英,年薪在几百万美元以上,就像51岁得子的休利特一样,都是超人。而挣十几万年薪的女性,虽然是事业上获得了高度的成功,但毕竟还是一般的中产阶级。

同类推荐
  • 公共治理与非营利组织管理

    公共治理与非营利组织管理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政府与公共管理,非营利组织理论,非营利组织发展对公共治理的影响,社团组织,行业自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管理,社区服务组织及其管理,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趋势等内容。本教材主要面向国家公务员,按照“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什么就编写什么、干部履职尽责需要什么就编写什么”的要求谋篇布局,以帮助各级公务员提高素质和行政能力。教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对学科基础理论、前沿理论作简要介绍,又对实践案例进行理论分析和提炼,有益于公务员改进工作、提高能力。
  • 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

    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

    梁金豹编著的《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是大师随笔之一,《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从极具时代感和现实性的热点问题入手,将那些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的典型性范文归纳为不同主题进行专题式探讨、训练。打破古今中外的知识壁垒,打通文、史、哲的知识链接体系,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和开放的认知空间,提升综合人文素质,也能更加适应当代大学生情感世界和人格塑造的需要。
  • 媒介与司法:一种理论的视角

    媒介与司法:一种理论的视角

    在媒介与司法的多维关系中,两者之间的事实关系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合理性期待,于是就需要制度的介入与规划。但制度作为一种谋划方案并不是万能的,也许参与者的主体实践智慧对于提升现实的合理化更为重要。
  •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我国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建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五十多年里,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加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地位、功能及素质要求也不断变化,并向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以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发展为研究主题,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首先回顾了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程、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发展及其启示,使我们对中西方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历程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其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专业素养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任务和专业素养结构;最后论述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并提出了实施策略。
  • “洛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洛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每种含教育家的生平、教育事迹、教育成就、教育思想评析和经典教育论著选读及注解解读导读两部分。这对于全面深刻和原原本本地了解学习、运用教育家的思想和著作是十分有益的。
热门推荐
  • 黑尘世纪

    黑尘世纪

    进化的道路上似乎永远不缺乏败者,而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让败者的末路只有灭绝一途,李维107C,一个人类进化中的失败方所创造的生物兵器,却在创造者的同情与绝望中挺过了那场最后的灭绝之战陷入千年的沉睡。当命运将他从长久的冷冻中唤醒,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残破的世纪、一群复杂的幸存者、很多待解的谜题。
  • 终极一家守护你

    终极一家守护你

    夏美最喜欢的电视剧就是台剧里面危险系数最高的终极一家,因为里面有一个跟她一样叫夏美的女孩。但是她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穿越成夏美。
  • 给我权利抱紧你

    给我权利抱紧你

    在爱人与亲人之间,林婉白选择了亲人,放弃了相爱六年的萧景,答应了父母嫁给当时叱咤整个商业界的陆子默。新婚之夜,林婉白被这个仅认识了几个小时的陆子默折磨到求饶。只因为,他发现她不是第一次。一年的婚后相处,林婉白彻底病了。忧郁症。萧景没想到再次遇见,昔日爱人变成了这般模样。在一年后,他成为了心理学界最有发言权的人。人人都说他后生可畏。他也认为自己可以带给林婉白幸福,决定带她离开陆子默的魔爪。可后果,带给她的是更大更多的伤害。陆子默嘲讽的说,“我陆子默的女人,再烂,我也不会让给他人!”林婉白云淡风轻的一笑,“也是,毕竟,我是烂人,也只能配上同样的人。”
  •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儿子是黑帮老大

    儿子是黑帮老大

    真的,我发誓,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是他先惹我的,而我只是推了他一下,谁知道他就变成白痴了!而我从此就多了一个身高198公分,长相英俊。但智商却只有三岁半的儿子。天哪!怎么会这样?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 囚龙渊

    囚龙渊

    主人公在某次营救遇难工友的过程中陷入一系列怪异事件之中
  • 使命征途

    使命征途

    因为未知的技术原因,人类历史上第一款虚拟网游发生了严重故障,全球上亿玩家被困在游戏世界,死亡和杀戮在虚幻的世界里正式上演……
  • 重生:废材魂音医

    重生:废材魂音医

    她,暮沂習,乃是神药世家万年不出的的天才药脉,本该有着完美的人生,却遇人不淑招进白眼狼一枚,最后死无全尸。她,暮沂習,与哥哥暮流冰一样闻名遐迩的废物七小姐,本是有些优越的家世,奈何她却是人尽皆知痴傻废材,一朝被退婚,众人嫌之。唯独哥哥生死不弃,百般疼爱。她重生成了她,天赋妖孽,倾城容貌,从此引得世间男女蜂拥而至!废材?白痴?遭到姐姐和家人唾弃的她,丫鬟欺压她,看她如何扮猪吃老虎!欺吾者,吾必还之!
  • 德玛西亚老爹

    德玛西亚老爹

    关于一个四十岁中年大叔如何成为国服第一盖伦的故事。《WE就是我们》的番外篇喜欢的朋友可以加我QQ1544436681或者加群418112020一起讨论下。新浪微博@深山湖里出的老妖
  • 夜狼之吻

    夜狼之吻

    夜色中匆匆行走着一匹狼,皎洁的月光为它镶嵌上美丽的外表,人们无法看清它那颗贪婪腐朽的心,它的罪恶之吻让人不得不去回忆那一段由外国人引起发生在中国的故事,那也许只是一段零乱而琐碎的记忆,但那段往事就像是火烙在大脑中一般清晰深刻,人称它为"伤烙",因为那伤口至今还在隐隐作痛,因为那伤口的形成就是一段心路的历程。一个给了好多中国人梦想的外国人,一群希望破灭在这个外国人周围的中国人,一个折射着中国人出国浪潮的现代故事,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哲理:有了伤痛,人们才会去懂得保护自己;有了欺骗,人们才会去辨别真伪;有了付出,人们才会去等待回报;有了承诺,人们才会去期盼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