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81600000002

第2章 遥远的南极

古希腊人从他们的哲学出发,猜测出南方那个遥远大陆的存在。中国人则按照自己的想象,描绘了一个终年不见天日的幽都。然而,直到20世纪初,人类才真正踏上了这块缥缈而遥远的亘古荒原。中国人登上南极大陆,则要迟至20世纪80年代。探险、科考等活动也带来了各方利益的冲突,所幸的是,解决争端的方向最终回归和平利用南极。《南极条约》的签订和不断完善,将和平与科学事业永远带给了这片大陆。

从猜测到探险

亘古荒原

南极洲,冰雪覆盖,亘古蛮荒。

这里有着最独特的原始自然景观,有着与生命对立的冷酷的白色基调,冰雪在这里唯我独尊。它们拥有最大的数量和最高的权力。当白昼到来,太阳照耀冰原,反射光冷冰冰地将微不足道的热量无情地抛向天穹。到了午夜时分,太阳仍不肯放弃,在大地的边沿久久徘徊,好像是不愿意输给这一片荒芜的白色。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的光明更多,也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的温暖更少。

那正是,让阳光凝定在这里的漫长极昼。

另一些日子,这里却变成世界上最长的黑夜,浩瀚的星群在天幕上宛若永明灯,华美的图案来自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甚至更古老的岁月。这些永恒的图案意味着什么?它们坚持以这样复杂的符号告诉我们什么?或者说,它们在等待着什么?暗示着什么?或者是一则揭示万物的终极寓言?人们期待着智者的揭示。

即便是那样漫长的黑夜,其实也并不呆板。它丰富得很,甚至超过白天,你相信吗?那就是壮美的极光。以黄色、绿色、蓝色和紫色等组成的恢弘光带,从高空中倾泻而下,好像银河之水混合着天上的各种颜色浇灌到这块冰原上。它有时呈带状,有时呈弧状,有时则变幻成射线状或火焰状……它千姿百态,变化莫测。它有时快速跃动,有时又像巨大的软体动物在天空中缓缓蠕动。这是光的独幕剧,光的舞蹈,不断变换形象和步伐,展现出捉摸不定的惊艳之美。它到来之前,总是以更深的寂静作为前奏,借以反衬极光的高贵和华美。在古罗马的神话中,极光被称做极地的神明,它的名字来源于拉丁文,意为“黎明女神”,能够驱散大地上的黑暗,将人类的生活引向黎明。

早在19世纪,一位探险家第一次看到瑰丽的极光,激动极了,他被这绝美的大自然景观彻底征服,在日记中感叹:“几乎整夜都是一幅南极光的美妙景象,时而像高耸在头顶的美丽的圆柱……以后又迅速卷成螺旋的条带,时而这条带仿佛就在我们头上,总共不过几码高。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接近地面的大气层里,在我见到的种种景象里,再没有比这更壮丽的了。”

事实上,太阳在100万摄氏度的高温中将自己的能量尽情地抛掷出来,日冕物质挣脱太阳的束缚以超音速向宇宙的各个方向喷射。太阳的内部和表面不断进行着各种化学元素的热核反应,产生无数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流,从外层空间疾驰而来,猛烈撞击地球南北极高空的稀薄大气层,将大气分子激发到高能级,发出耀眼的光亮。于是,极地上空就像宽阔的电影屏幕,开始播放充满激情的彩色图像。极光具有极大的能量,可以达到几千电子伏特。历史记载,1859年,极光产生的感生电流使美国的电报员不使用电池就可以将电报从波士顿发送到波兰。有时,一次极光的能量就可以超过北美的总发电量。而切换到美学角度来说,极光的出现也给寂寞的古大陆带来了华丽的盛会和无限的欢欣。

猜想南极

远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开始猜测这个古老大陆的样子。哲学家们认为,人们居住的大地是一个由陆地和包围着它的海洋构成的球体。对称是宇宙创造的基本美学,造物主是按照最美的方式建造我们的世界的。那么,按照这一法则,古希腊人认为,从作为“世界中心”的欧洲大陆一直向南,必定存在着另一个广袤的陆地。公元150年左右,希腊天文学家亚历山大和地理学家布特莱迈奥斯制作的世界地图上,已经标明了世界最南端的未知国。中国古代的人们则对自己的栖居地有着另外的看法。他们从自己的直觉出发,得出天圆地方的结论,认为大地必定有着自己的尽头。究竟大地之外是什么?古代中国的记载语焉不详,《山海经》所述的那个终年不见天日的幽都和不会飞的鸟,算是对极地的一个合理想象吧。

据说,第一次试图接近南极的是波利尼西亚人,在他们拉顿加岛的传说中,大约公元650年左右,一个叫做维特兰吉奥拉的年轻部落长老和他的伙伴,乘着原始的独木舟航海,行进到南太平洋之后顺着暴风雨向南继续漂流,抵达了南极洲的浮冰区。传说的真实性难以得到确认,但是,人类在古代长距离航海的能力却不能低估。今天的新西兰是由白人移民和毛利人组成的,但是,毛利人却并不是这块土地上真正的土著,他们很可能是在公元8世纪到10世纪从波利尼西亚渡海而来的民族。那时,他们并没有先进的航海工具,只是依靠大型皮艇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就越过了3000公里之遥的大洋,到达现今的栖居地。

15世纪之后,文艺复兴又一次激活了西方人的科学精神,人类的好奇心被重新唤醒。从欧洲这一探险中心出发,杰出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们从欧洲起航,向一个个掩藏在大海之中的陆地进发。他们的“代表作”是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这意味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时,布特莱迈奥斯作于1300年前的地理学教程已经被翻译成拉丁语,这些普及的地理学知识激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使无数试图探知未知国的探险者热血沸腾。之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不断地向地图上已经注明的南方国发起了冲击。然而,南方的大洋似乎是不可逾越的,南方的大陆蒙上了更厚的面纱,它的面孔隐藏得很深。人类一次次接近,一次次被恶劣的气候和巨大的冰障阻挡。

第一次进入南极地区的是英国著名的航海家库克船长。他在第二次环球航行时,曾于1773年至1774年间三次越过南极圈。实际上,他的航船已经深入到南纬71度10分,距离人类2000多年来猜想的南极大陆仅仅差200多公里。然而,南大洋海域的浮冰区,巨大的冰山,低气压区不断生成的强风暴,挡住了库克船长继续南行的步伐。他不得不掉转船头,与南极大陆失之交臂。

近半个世纪之后的1820年1月,另一位航海家、英国海军中校爱德华·布兰斯费尔德在南大洋绘制南设得兰群岛一带的海图时,隐约望见了南极半岛。这是人类第一次从远处看到南极大陆,它似乎近在咫尺,又仿佛远在天涯。同年11月,美国海洋捕猎者帕尔默驾驶捕猎船前往南大洋捕猎海豹,确认南极半岛陆地的存在,古希腊地图上的南方国终获证实,一个2000多年前的伟大猜想被一次远洋捕猎活动无意间证明了。

翌年1月,俄国海军中校别林斯高晋率领两艘探险船进入南极圈,在半岛西侧的南极大陆附近发现了两个小岛,他以沙皇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彼得一世岛和亚历山大一世岛。1840年1月,法国探险家迪蒙·迪威尔从澳大利亚南下,望见了南极大陆的一部分,他用自己妻子的名字命名了这块地方,阿德利地就这样开始标注在人类的地图上。差不多在同一个时间段,美国海军上尉查尔斯·威尔克斯也在海上看到了南极大陆冰雪覆盖的高耸陆岸……渐渐地,南极大陆被人们一点点地发现了,它神秘的面容开始显现。不过,时间要拖延到20世纪初,一艘挪威的捕鲸船才真正抵达南极,南极的冰雪上第一次踏上了人类的脚印,打破了远古的寂静。从此,一场旷日持久的竞争开始了。

探险南极

从20世纪开始,世界上许多探险家雄心勃勃,试图第一个到达南极中心。

1909年4月6日上午10时,美国海军测量队队员、著名探险家皮里成功到达北极。皮里用他的仪器,根据太阳的方位测定了自己所处的纬度,然后将一面美国国旗插在茫茫雪原中。之后,他进行了详细的气象观测和记录,并使用一根长达2752米的测绳对北极点进行了破冰勘测,结果证明北极点不存在陆地,而是一片被冰雪覆盖的海洋。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方式是如此奇特,一边是大片的陆地,对应的地球另一边必定是大片的海洋,也就是说,与北极对应的南极一定是陆地。这样旋转对称的设计,不知是由怎样的力量推动形成的。当皮里精疲力竭地返回自己的船上,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友人和妻子发电报,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在53岁的时候完成了夙愿,极地将使他名垂青史。此时,同伴为他脱下裹满碎冰片的兔皮袜子时,发现他的脚趾一个个掉落了。

皮里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南极探险的热情,整个世界注视着南极。一场极具戏剧性的探险角逐在南极洲的腹地展开了。

英国著名探险家斯科特船长,于1911年1月,在南半球的夏季,抵达南极大陆沿岸的罗斯岛。而另一位挪威著名探险家,曾经发现北磁极的阿蒙森,早一点,在同月3日,选择靠南一点的鲸湾作为抛锚地已经到达。经过整整一个冬天的准备工作,斯科特在11月1日出发了。而阿蒙森又先于他,在10月20日乘狗拉雪橇起程。不同的是,斯科特选择的是西伯利亚的矮种马拉雪橇,他认为这种马具有极大的耐力,并能保持更快的速度。然而,事实证明矮种马并不能成为南极风雪中的英雄,严寒天气使得它们接连死去,斯科特陷入困境。错误是必须付出代价的,他和同伴依靠自己的体力拖着雪橇行进,因为上面仍装载着很多无法舍弃的物资,斯科特的速度完全被拖住了。

竞争对手阿蒙森则选择北极犬来拉雪橇,使得极地探险的进程获得了一定的保障。这些在北极生活的动物在南极没有表现出不适应,因为南极冰原和北极冰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气候差异。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率领的挪威探险队登上南极点。五名队员在南极点升起了挪威国旗,在一片风雪之中搭建了帐篷,他们在帐篷中写下给斯科特的信件,然后在12月17日从容不迫地撤离。

34天之后,已经精疲力竭的斯科特探险队接近了南极点,他们远远望见了极点上空迎风飞扬的挪威国旗以及挪威探险队员架设的帐篷,斯科特的精神几乎崩溃了,他一下子瘫倒在雪地上。悲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发生,饥饿、疲惫、疾病和南极的暴风雪,同时袭击着他们,斯科特的伙伴们一个接一个在风雪之中消逝,永远留在了被冰雪覆盖的南极。3月29日,斯科特和仅剩的两个伙伴也在饥寒交迫中倒下,生命的热能散尽,一切变得冰冷。此时,距离下一个食物补给点仅仅20公里。后来,人们在他们死去的帐篷里,发现了船长写下的完整日记,以及他们一路采集的16公斤矿物标本。

科学探险的道路注定是惊心动魄的,没有危险也就失去了魅力。历史上,前赴后继的探险者,从未因前人的失败而放弃自己的努力。阿蒙森经历了1911年的幸运,之后17年一直致力于对南北极等未知领域的进一步探索,直到1928年6月18日于前往北极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身亡。这些西方人以不可阻挡的勇气开辟着通往南极的探险之路,并不断激发出后人的热情,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迟到的中国人。

中国人在南极上的足迹

为什么去南极

南极对人们的吸引力逐渐从未知走向明了,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原因就是资源。南极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然而,它不属于探索者个人或某个国家,它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尽管每一个参与南极考察的国家,都暗怀着分享的要求。

由于南极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无污染的环境,它被科学家们誉为科学实验的圣地。科学家可在南极开展一些需要特殊实验条件的研究工作。比如,全球大气交换、冈瓦纳古大陆演化、低温生物学、宇宙射线、电离层和激光科学等,这对于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是大家共同认可的。

南极大陆拥有24000公里的海岸线,南大洋是连接各大洲的海上通道,在战略上具有特殊价值。虽然《南极条约》规定南极为非军事区,任何国家不准在南极进行军事活动和核武器试验,但是许多国家对南极领土和资源争夺的欲望一直存在,并隐含于一系列的实际行动中。一些国家的南极活动是直接由军队负责和参与的,一些研究学科本身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军事服务的。美国、日本等国都曾经以专项投资对南极的油气资源进行了调查和钻探,俄罗斯、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也在多方面做了相应的工作,他们对调查结果和研究资料保持缄默,秘而不宣。

20世纪60年代,南极地质学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科学家对南极大陆的地质年龄和冈瓦纳古大陆的学说取得相对一致的看法。有些地质学家根据冈瓦纳古大陆的结构和某些地质迹象,进行类比分析,得出南极大陆富藏矿产资源的推测:东南极作为冈瓦纳古大陆的组成部分,类同于澳大利亚、非洲、巴西和印度,富含钻石、黄金、云母等矿藏,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西南极则类同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可能拥有铅、锡、铜及金矿。

南极大陆是一个孤立的大陆。从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到南极半岛尾部的德雷克海峡,大约宽1000公里,南极距离澳大利亚大陆大约3500公里,距离非洲大陆更远,大约4000公里。遥远的距离将它与喧嚣的世界隔开,亘古以来一直长久地处于人类的视线之外。这块大陆,95%以上的面积被冰雪覆盖,平均海拔2300米,分布着平地、湖泊以及巨大的山脉,而这一切均隐没于冰雪之下。

人类对南极的早期发现和探险活动,始于18世纪70年代。其后,来自英国、俄国、挪威、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探险家们把各自的国旗插在南极土地上的行动,已经带有很强的主权意味。

英国最先在1908年提出领土要求,后委托附属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于1923年和1933年提出领土要求,挪威于1938年也提出了领土要求,继之,法国、阿根廷、智利等纷纷登上南极纷争的舞台。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围绕南极领土主权问题的冲突不断发生,英国与阿根廷发生过海上武装冲突,双方的南极考察站曾被对方搜查和焚毁。

1957—1958年,科学界发起国际地理年活动,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国际合作体现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的渴望。南极的形势由此发生转机。为了推动南极科考,国际科联在1957年成立了南极研究特别委员会,它对南极科考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合作,将涉及南极的国家联系在一起,这使政治家和外交家们搁置争端,寻求合作与和平利用南极的共识逐步形成。经过一系列协商和会议准备,美国于1959年10月至12月,召集12个原始缔约国通过了《南极条约》,并于1961年6月23日生效。这是一个人类解决国际争端的创举:条约承认南极永远专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和对象;认识到南极科学考察中只有国际合作才能为科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因此,应该按照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的实践,在南极科学调查自由的基础上继续和发展这种国际合作,这是符合科学和全人类进步的利益的。条约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冻结了各国关涉南极的一切领土要求。

《南极条约》原始缔约国最初商定条约有效期为30年,在行将到期的1991年第16届协商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缔约国发表联合声明,充分肯定条约在南极事务中的积极作用,认为持续和平利用南极符合全人类的利益,一致赞同条约有效期延长10年。1999年,缔约国在第23届协商会议上再次声明,南极应永久贡献于和平和科学事业。

以《南极条约》为框架的国际共管体制,近半个世纪以来有效运行,已经逐渐为国际社会认可。业已建立的南极国际秩序,同样符合中国的长期发展利益,有利于我们按照秩序规则参与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寻求广泛合作,积蓄和平利用南极的能量,提升竞争能力并确立大国地位。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南极科考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启动,在1985年10月由《南极条约》缔约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并相继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中国作为南极科考大国的地位逐步奠定。

初识南极

1979年的一个早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学家董兆乾正在楼道里做饭,一位领导找到他说:“你去南极吧!”他呆住了,过了一会儿才如梦方醒,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一个白雪皑皑、万古荒凉,曾经在梦中出现的地方,现在,将在现实生活中被自己触摸到。后来他得知,当时澳大利亚政府邀请中国派遣两名科学家参加澳方南极科学考察,中国国家海洋局获得了一个名额,董兆乾幸运入选。于是,他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科学家张青松组成了二人考察组前往南极,董兆乾任组长。

张青松同样是突然接到赴南极科考任务的。1979年12月19日,正在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的张青松,收到地理所的加急电报:“火速归京,有出国任务。”他刚刚离开北京十天——究竟要去什么地方呢?回到北京后,业务处处长告诉他:“应澳大利亚邀请,中国政府决定派你和海洋局的一位同志去南极凯西站访问考察,1月6日出发,时间约两个月。”

紧张的准备工作开始了。他们对南极了解很少,在很短的时间里,必须尽可能地搜集有关南极的资料,《地理知识》编辑部的同志提供了一系列他们收集出版的南极资料,国家体委和地理所、动物所、植物所的同志给他们准备了高山野外装备和科考工具,人民画报社的摄影师教张青松如何拍好照片。国家还专为董兆乾赴南极考察购买了一架摄影机,在出发前特意安排中央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的一位摄影师,对董兆乾进行了短暂的培训,他们到长安街上练习了半小时,熟悉了简单的摄影技巧。

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张青松获悉:1979年11月28日,新西兰飞往南极的一架DC-10客机在罗斯岛上空坠毁,机上200多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一生还。由此深切地证明了南极大陆风大,气候恶劣,飞机失事率高。张青松没有把这些信息告诉妻子和家人,只是在给党支部的信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此次南极之行,我一定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顺利归来。万一我回不来,请不要把我的遗体运回,就让我永远留在那里,作为我国科学工作者第一次考察南极的标记。”

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人第一次去南极考察。中国南极科考的历史翻开了第一页。

1980年1月12日,董兆乾、张青松乘坐“大力神”运输机飞向南极。驾驶员深知中国人第一次到南极的心情,邀请他们两个人进入驾驶舱,飞机驾驶员说:“你们到这里先感受一下南极吧。”无边无际的冰雪让他们震撼,董兆乾拿起摄影机开始拍摄,他尽可能地将眼中的南极全部纳入镜头,为中国科学家留下第一手宝贵资料。一望无际的冰原、遮天蔽日的鸟群、海岸裸露的礁石、海上漂浮的巨大冰山,这些镜头后来成为我国第一部南极纪录片《初探南极》的主要素材。

在澳大利亚凯西站,他们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凯西站位于南极威尔克斯地东岸,站区坐落在一个半岛和若干小岛组成的低洼处。它的主要建筑物高出地面3米,房屋呈空气动力学外形,以防止被大雪掩埋。这里的盛夏气温一般在0摄氏度以上,然而从4月到10月,温度会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虽然他们来到这里正值夏季,但暴风雪来临,气温仍然会骤降到0摄氏度以下。此时,太阳几乎一直徘徊于地平线上,白天和夜晚失去了界限。他们对南极进行了综合考察,采集了南极样品,拍摄了大量照片。

归途中遭遇南大洋西风带的强风暴。他们乘坐澳方“塔拉顿”号运输船离开法国站不久,就遇到了低气压强气旋。每秒40多米的狂风,掀起了20多米高的巨浪,空气被风浪主宰,“塔拉顿”号运输船差不多像一片树叶。张青松起不了床,挣扎着,两手紧紧抓住扶手,尽量将身体贴在床上,背部的皮肉都被磨烂了。他不断呕吐,几乎将肠胃都要吐出来了。董兆乾每餐都给张青松带一些苹果充饥,但他很快就将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吐了出来。当时他的念头是,以后再也不来南极了。然而,风平浪静之后,南极大陆神奇和独特的魅力,又迅速唤起了他再到南极的渴望。事实上,他回到中国没多久,就又一次踏上了赴南极的漫漫长途。1980—1981年,张青松再赴南极大陆,前往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越冬考察,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南极越冬的科学家。同时董兆乾也再次受政府派遣,参加了国际南大洋BIOMASS计划的澳大利亚考察队,担任物理海洋学组副组长,乘“塔拉顿”号南极考察船进行了南大洋的南印度洋扇区的海洋水文学考察。

他们在这次南极考察过程中,还访问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南极局,参观了两国的南极博物馆,收集了与南极考察有关的政府管理体制、组织领导机构、考察队的组织、经费渠道、南极后勤保障和科学考察计划的制订等方面的大量材料。除了主要考察澳大利亚的凯西站以外,他们还顺路考察了美国的麦克默多站、新西兰的斯科特站和法国的迪·迪尔维尔站,对南极建筑物,考察队的现场运行,考察队员的衣食住行、安全保障,冰雪世界的交通运输、通信联络和站规等,进行了认真、详细的了解。回国后,向国家海洋局提交了5万多字的综合考察报告,为我国组织南极科考、首次派出南极考察队和建立南极考察站打下了基础。接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分别组织由董兆乾和张青松主持的研究组,对他们采集的南极样品和取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各自主编出版了《南极科学考察论文集》。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对南极进行科学著述。

******在1984年6月25日批准了国家海洋局、国家南极委、国家科委、外交部和海军联合提交的《关于中国在南极洲建站和进行南大洋、南极洲科学考察的报告》,南极考察作为一项历史使命列入了国家的议事日程。为了适应极区航行的需要,选定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船进行检修和改造。上海造船厂抽调精兵强将,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200多个项目的施工任务。海军直升机机组人员进行了上百次模拟南极飞行训练,以便完成冰情侦察、导航、调运建站物资、运送人员的特殊任务。全国各有关工厂、企业、科研单位密切配合,展开广泛协作,高效优质地完成了一系列南极所需物资的研制工作。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的站房设计、生产和装配任务,并根据南极自然环境特点选用新型建筑材料;上海纺织科学院参照国外南极羽绒服,研制出御寒、防风、防雨雪的轻便、结实耐磨的羽绒服面料;天津运动鞋厂、长征鞋厂、大中华橡胶厂研制出适合南极野外作业的防寒防水靴;北京汽车制造厂为考察队设计制造出两台特种车辆……

两船从上海港起程,驶入浩瀚的大海。不久,就遇到19号台风,两船只好改变航线。原计划从琉球群岛宫古水道进入太平洋,现改为从关岛西部进入,避开了台风袭击。然后经由北半球穿越暴风多发带,越过赤道无风区,闯过以狂风巨浪著称的西风带,经美洲大陆最南端的合恩角进入大西洋。最后在阿根廷乌斯怀亚港补给、休整之后,渡过德雷克海峡,于12月26日进入乔治王岛麦克斯威尔湾。历时37天,航程11171海里。1985年2月2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如期建成,第一次完成了真正的南极登陆壮举。

升起国旗

1989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冰川学家秦大河,告别了80岁高龄的双亲、因车祸受伤住院的妻子和还在中学读书的儿子。一个多月前,他获悉正在物色去南极的人选之后,主动要求参加1989年8月15日起由美国、法国、苏联、日本、联邦德国和中国六个国家组成的联合考察队。这次考察从南极半岛穿越极点的阿蒙森—斯科特站、苏联东方站以及美国麦克默多站,横穿南极大陆。他知道最近南极的乔治王岛上连降大雨,厚厚的积雪已经被冲刷干净,这是南极考察的难得机会。他立即给极地办发去电报,提交横穿南极活动的申请——申请通过了。

海豹岩是南极拉森冰架最北端的一群冰原岛山的总称,位置大约为南纬65度05分,西经59度35分。这里也是这次横穿南极的出发点。海豹岩西边是长长的南极半岛,从这里向半岛望去,好像在宽阔的平原上平视山脉一样,半岛在苍茫的天空下,闪着蓝幽幽的微光,白色的冰架将远处的景物高高地托起。秦大河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他们出发前由六个国家的六名队员以及一些新闻记者举行的庆贺晚会,维尔·斯蒂格端起酒杯说道:“大家为新的长征,为我能够加入这一国际队伍,干杯……”一场举世瞩目的人类南极行动拉开了简单的序幕。

一切都是原始的,看不出任何现代人的痕迹:雪橇、能够吃苦耐劳的北极犬——他们仿佛重复着18世纪的探险生涯。由六名队员和四名记者组成的十人考察队,第一周平均每天行进11英里,以后逐步加速,以便让队员和拉雪橇的狗适应南极的各种条件。

12月12日,到达极点站。考察队员们的脸上布满了冻伤和强烈紫外线造成的灼伤,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秦大河是第一个徒步到达南极点的中国人,他在南极点升起了五星红旗。在这里,考察队收到了中国政府总理****的贺电:

欣闻你们以英勇顽强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战胜困难,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终于到达了南极点。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问候!你们的活动堪称南极考察史上的一大壮举,预祝你们团结合作,努力拼搏,胜利到达最终目的地,为人类认识南极、保护南极环境不被污染和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

翌年3月3日,历时220天,徒步行进6000公里,考察队终于到达终点——苏联和平站,创造了按最长路径横穿南极大陆的考察奇迹。这一天,阴云密布,迷雾重重,能见度仅仅1米左右。上午10时左右,天气转好,在14公里处远远看到了苏联和平站,以及对面的小岛和一座座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和平站的站房在白雪之中显得发黑,好像一些规则的岩石。北京时间下午8时许,他们先看到用英文写着“前方100米为终点”的木牌,接着看见了写有“终点”单词的横幅,最后映入眼帘的是并排排列在风中飘动着的六国国旗。和平站的站长和队员们,以及各国记者一字排开,迎接他们的到来。这次穿越是继斯科特和阿蒙森到达南极极点以来,人类又一次徒步到达地球最南端。

秦大河是此次横穿南极大陆十人中唯一的中国科学家,他依据一路采集的800多瓶雪样,回国后出版了《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冰川学考察报告》和《南极冰盖表层雪内的物理过程和现代气候及环境记录》两部专著,在这一研究领域堪称最杰出的工作者之一。而那些雪样也使他成为当时国际上拥有最丰富南极雪样的科学家。

1990年6月5日,国家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联合作出1990年至1992年为“南极环境年”的决定,表明了中国对南极研究与日俱增的重视态度。其后,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不断参加国际会议,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随着这些外围条件的提升,中国南极科考队对自身的要求也在刷新高度。但是,一个显见的障碍就是我们的船不行了——最早用过的两条船“向阳红10”号海军“J121”号不具备破冰能力;1986—1995年间使用的“极地”号,只有80厘米以下的初步破冰能力。这样的设备无法跟考察工作不断提高的探索要求相匹配。因此,1992年7月31日,国家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联合报请******购买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已设计建造的8艘北极破冰运输船之一的“朱维特”号(Juvent),用来替代已停止南极洲冰区航行的“极地”号,报告很快得到批准。1993年3月“朱维特”号完工,造价1750万美元。经过上海沪东造船厂改造,增加了直升机机库和起降坪、吊装和绞车设备、科学实验室及人员休息室等,1994年交付使用,更名“雪龙”号。乘上“雪龙”,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中国人向南极进发的脚步了。

同类推荐
  • 枯杨生花

    枯杨生花

    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情感。文学的熏陶可使青少年加深对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的认识。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性情和高扬人文精神的理念。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切实可行的交汇之处,可以从文学作品的阅读开始。
  • 这山这水这人

    这山这水这人

    采访的艰辛,写作的甘苦,发表的快慰,读者的反馈,获奖的惊喜……我们不是都曾经历过吗?借读他的作品来谈自己的感受,并有机会用这种感受来感染别人,那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 万物有灵皆可师

    万物有灵皆可师

    百篇经典自然美文,尽写生命和爱的光芒。万物的真实样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不知要美多少倍。所以,就算你什么都不爱,也要爱自然,爱万物。作者华姿作为“当代散文十家”,最受读者欢迎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散文,被称为“经过大自然的朝露夕岚漂洗过”,“有一股浓烈的植物和大地的气息”。读起来,是一种与自然与外物身心结合的享受。
  • 康若文琴的诗

    康若文琴的诗

    《康若文琴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呈现出非常鲜明的个性以及语言极具特色的魅力。诗集共收录108首诗。
  • 于君指上听梵音:那些参透凡尘的经典禅意美文

    于君指上听梵音:那些参透凡尘的经典禅意美文

    人生朝露,居世屯蹇;何以解忧,唯有慧禅。 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收录118篇沁人心脾的禅意美文,118段引人沉思的禅思感悟,在传承中滋养心灵,在关爱中呵护成长。置身其中,感悟智者的悲悯情怀,心灵的超脱将永无止境。
热门推荐
  • 《妖孽美男滚一边:反逆公主惹不得》

    《妖孽美男滚一边:反逆公主惹不得》

    现代金牌杀手被交往两年的男友背叛,死后穿越到亚马大陆上有名花痴草包的身上,在这个陌生的大路上,身为现代金牌杀手的她会制造出怎样的传奇????????(本文美男多多,女主实力强悍!!!!!!!!)
  • 这女孩是个传说

    这女孩是个传说

    这是一个充满着快乐,同时又充满着悲伤。这是一个承载着友情,同时又满载着爱情。这是一个人性的显现,同时是社会的黑暗。老天就是这样,愚弄人是它的兴趣,煽你一巴掌,给你一块糖,你觉得不公平,怎么才给一块糖。接着在煽你两巴掌,给你一块糖。你想着,给一块糖已经不错了。接着再删你三巴掌,给不给糖就不一定了,你也没有想法了。因为你已经习惯了......
  • 遇见你,很幸运

    遇见你,很幸运

    学院的相遇原来是父母早已安排好的,没想到后来的他们却真的相爱。“你会离开我吗?”“一辈子都不会”——遇见你,很幸运
  • 你是我美丽的意外

    你是我美丽的意外

    她是克死双亲令千夫所指的扫把星,度过了二十六年灰暗的时光。他是温文儒雅感性善良的富家公子,却因与父亲不和而自立门户。他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有为青年,睿智果敢且不择手段。一个是偶然的邂逅,令她如沐春风,驱散长期留在她心里的阴霾;一个是刻意的相遇,自私霸道,强取豪夺……他们同时爱上了她,一个爱如春风,一个情如烈火,她终于迎来了生命里的春天,却又迷失在他们的情网里,无从抉择……
  • 修仙系统

    修仙系统

    实力提升最快的办法是什么?顿悟?你落后了,是升级!嚣张的最佳路径是什么?家世?你小白了,是实力!当修仙系统降临在游戏老鸟身上,修真的路途会是怎么样?PS:书友交流群:151615899
  • 绝色特工之我只想要平静的生活

    绝色特工之我只想要平静的生活

    “扣扣”声响起,梦涵低头看着手机提示,系统提示有人加好友,梦涵不耐的关掉消息,她不喜欢加陌生人,可是没一会,提示音又响起,梦涵再次拿起手机,这次,附加消息里只有五个字:是我,萧漫东。
  • 龙战:明日黄昏

    龙战:明日黄昏

    国泽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片文明的乐土。龙族从地球的守卫者发生分裂,邪恶龙族的统领星域战龙企图占据能够使龙族生灵永世长生的神物“龙鳞石”——它能够弥补龙族项下的龙鳞致命的唯一法门,使自身真正长生不死,因此星域战龙发动了对国泽大陆的攻击。远古东方传承而下的“龙鳞石”危在旦夕,地球联盟的战士为了守卫家园,在遗留人间的唯一正义龙族之子北辰的带领下,对邪恶龙族星域战龙发出了誓死之战。一场惨烈的保卫家园的战役,序幕才刚刚拉开……
  • 超级剑神异界纵横

    超级剑神异界纵横

    一具妖孽的剑魂,模仿大陆所有剑技剑法,谱写一段剑神的史诗神话。一把剑,一口环,一双铁拳,败强者,战天下,建立剑道新法则,扼杀所有传奇!本书主角君煞是一个强硬派的标杆,被人陷害绝不会自哀自叹的抑郁抱怨,更不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去搜集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会做的,便是舞着长剑操着拳头将这些造谣生事的小人打得吐血三升,刺得浑身窟窿。君煞更不会明明拥有超强实力,却还要故意装逼的假扮弱者。面对即将战胜的敌人,更不会罗哩罗嗦的讲一大堆理由来为自己的取胜阐明事实。干脆,直接!是男人的风格,也是君煞的风格!拳震天,脚慑地,唯我剑神!超级剑神异界纵横一群:193433852(新群,未满)
  • 冷漠王爷妃本轻狂

    冷漠王爷妃本轻狂

    她是相府不受宠的嫡女,却因一纸婚约命丧黄泉。她是冷酷杀手,从不相信爱情,却因一次意外丧命,当她成为她时会有怎么样的遭遇。当她成为她,遭遇炎王府的冷漠王爷,会发生什么样的妙事。(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借尸填魂

    借尸填魂

    和死人结阴婚到底有多恐怖?十岁那年,爷爷竟然让我跟棺材里的一具女尸成亲……从此,我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送魂、黄泉眼、百鬼日行、水猴子、走蛟。史上最神秘的长江巡江人,为你讲述埋藏在滚滚长江下面那些不为人知的恐怖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