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82400000009

第9章 “模棱两可”的排中律

总督的难题

在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这叫做排中律。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对于同一事物的相互矛盾的对象必须作出明确的选择,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换句话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数学上的反证法,通过证明与原命题相反的命题是虚假的,从而间接地证明原命题是真的,这种方法就是运用了排中律。由于排中律同样不允许存在逻辑矛盾,因而凡属于排中律的判断,必属于矛盾律。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记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堂吉诃德的仆人桑丘?潘沙是小岛的总督,他上任第一天遇到了一个案子涉及一条法律:过桥者首先要发誓他从哪里来,将要去干什么。如果他的誓言是真,那么就让他过桥;如果说谎,那么他就要在绞架上被绞死。问题是,来了一个人宣称:“我发誓我要上桥边的绞架上被绞死,这就是我要干的事,舍此无他。”守桥人左右为难,因为无论守桥人对此人做什么都会出错:让他过桥就意味着他说了谎,所以他该被绞死;但一旦把他绞死又意味着他发的誓是真的,所以就该让他过桥。守桥人只好求助新来的总督,桑丘?潘沙也为此伤透了脑筋,怎么办?

故事的结局是桑丘?潘沙宽大为怀,免此人一死。但是,逻辑思维无法承认类似的悖论现象,因为它违反了排中律。违反排中律的主要错误有二:一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同时否定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承认其中必有一个判断是真的;二是模棱两可,即对两个矛盾的判断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含糊其辞,不明确表态。例如,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二者必选其一,不能“模棱两可”。根据排中律的要求,任何人都必须承认其中的一个是真的。

同前两条规律一样,排中律也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遵守了排中律,思维就正确;不遵守排中律,就不能正确地反映和判断事物。

鲍西亚的画像

下面的故事很好地反映出排中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有一天,班长正统计五一节到曲阜参观孔府、孔庙的名单。他问李冰:“你去不去?”

“谁说我不去?”李冰答道。

“那就是去喽,请交钱吧!”

“去?我什么时候说我去?”

“那你到底去还是不去啊?”班长有点儿困惑了。

“这难道还不清楚吗?”

不要说这位班长,任何人听了李冰的话也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要么去,要么不去,二者之外没有其他可能,因此,“我去”和“我不去”之间是矛盾关系,不可同假,否定“我去”就要肯定“我不去”,否定“我不去”就要肯定“我去”。而李冰却同时加以否定,使人无从选择,不符合逻辑的基本规律――排中律。

排中律在思维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莎士比亚的名著《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贝尔蒙特城的富家少女鲍西娅,不仅姿容绝世,而且德行完美。许多王孙公子纷纷前来向她求婚。但是,鲍西娅并没有择婚的自由,她的亡父在遗嘱中规定要“猜匣为婚”,否则,家族要取消她的遗产继承权。鲍西娅是个非常孝顺的女儿,她坚决遵从父亲的遗言。

鲍西娅家有三只匣子:金匣子、银匣子和铅匣子。在这三只匣子中,只有一个匣子里放着鲍西娅的肖像。三只匣子上分别刻着一句话:金匣子上刻的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的话是“肖像在金匣中”;铅匣子上刻的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在三个匣子旁边的一张大纸上写着:“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鲍西娅父亲的遗言是:如果有哪一个求婚者能通过以上四句话,猜中鲍西娅的肖像放在哪只匣子里,鲍西娅就嫁给谁。

当然,求婚者在猜匣之前,鲍西娅还要求婚者必须答应两个条件:其一是,每个求婚者必须宣誓,如果他失败了,不得对任何其他求婚者透露他曾猜过哪只匣子。这个条件可以使鲍西娅摆脱她的崇拜者组成的联盟。其二是,每个求婚者还必须宣誓,如果他不走运,没有猜中,他永远不得娶妻。这个条件的目的是缩小求婚者的范围,只保留下那些痴心追求鲍西娅(及其嫁妆)的小伙子。

许多男子慕名而来,但见到求婚条件后望而却步,只留下少数痴心男子。他们高兴而来,扫兴而归,一个接着一个猜错了,整个威尼斯城没有一个人猜对。几天之后,有一位威尼斯的青年来到贝尔蒙特,他被鲍西娅的德行和容貌所吸引,深深地爱上了鲍西娅。这位年轻人首先发了誓,然后看了看三只匣子上面的话和旁边纸上的规定,稍作思考,就来到鲍西娅面前,非常自信地对她说:“您的肖像在铅匣子中。”鲍西娅微微点了点头。年轻人打开铅匣子一看,鲍西娅的肖像果然在里面,肖像上的鲍西娅正对着他微笑呢!

鲍西娅十分佩服年轻人的智慧,问:“亲爱的,您是怎么猜中的?”

年轻人微微一笑说:“金匣子上面的话与银匣子上面的话是互相矛盾的,不可能都是假话,其中必有一句真话,而且旁边的纸上还告诉我,‘三句话中只有一句真话’,这样,这句唯一的真话必在金匣子和银匣子上的这两句话中。由此可见,铅匣子上刻的话只能是一句假话,而铅匣子上刻的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既然这句话是假的,那么肖像一定在此匣中。”

“您真聪明!”鲍西娅高兴地说。后来历经磨难,年轻人与鲍西娅终于喜结良缘。

《威尼斯商人》中的年轻人在猜测的过程中运用了排中律。金、银匣子上的两句互相矛盾的话中必有一真,这是根据排中律得出的;铅匣子上刻的话“肖像不在此匣中”是假话,从而推断出与此矛盾的话“肖像在此匣(铅匣子)中”是真话,也是依据排中律。由此可见排中律在思维活动中应用的广泛性。

违反排中律的狡辩

唐朝武则天做皇帝时,有一个名叫苏味道的宰相,此人虽然颇有文才,但做官不行。他做了几年宰相,为了保住个人的地位和安全,处理任何事情都含含糊糊,这样办也行,那样做也可,从不明确地表示态度和意见。他有自己的一套为官之道:处理事情不能作出明确的决断,否则,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职的责任,只要“模棱”以持两端就行了。

根据苏味道的这个特点,当时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苏模棱”。

排中律要求我们的思想和言论具有明确性。排中律的根本特点是规定两个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因而如果对两个矛盾的判断同时否定就违反了排中律,思想必定失去明确性。上面讲的那位唐朝宰相,他在处理问题时,认为“这样办也行,那样做也可”,这既违反了不矛盾律,也违反了排中律(同时断定两个矛盾判断皆真,蕴含着断定两个矛盾判断皆假),其目的是为了推卸责任,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种类型的人。这种人处事圆滑,八面玲珑,随波逐流,毫无原则。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从不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而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如列宁所说,他们“在两种互相排斥的观点之间像游蛇一样回旋,力图既‘同意’这一观点,又‘同意’另一观点”。这是故意违反排中律的一种诡辩手法。

在秘鲁小说《金鱼》中有这样的一段故事:

瓜达卢佩船船长拉巴杜要渔工霍苏埃合伙走私,霍苏埃不干,同船长发生搏斗,船长失足落海,被鲨鱼吞食。船长的老婆向法院起诉称霍苏埃谋杀拉巴杜。隔日,刑事法庭开始审判。“你对被害人拉巴杜是否早就怀恨在心?”庭长问。“拉巴杜不是被害人,因为这不是一种犯罪行为,”霍苏埃纠正庭长的说法,“这是一件意外事故。”“不得无礼!”庭长怒气冲冲,“你是被告人,不管是不是有罪,你只要回答是与不是就行了,至于使用什么词汇,那是我的事。”“我从来没有想到是否怀恨在心,庭长先生。”“这么说,你对拉巴杜先生不是早就怀恨在心的,是不是?”“我已经说过了,我对任何人都没有怀恨在心。”“你的意思是说,你对其他任何人都不怀恨在心,但拉巴杜是你的老雇主,你对他可能早就怀恨在心了,请被告人明确回答‘是’还是‘不是’,‘有’还是‘没有’。快说!”霍苏埃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哈哈!你默认了。”庭长扬扬自得。“我再说一遍,我对任何人,包括拉巴杜先生,从来没有怀恨在心。”

庭长的问语,在逻辑上被称做复杂问语。所谓复杂问语,是指问语本身隐藏着一个为对方不具有或者不能接受的事实,不论答话人作出肯定回答还是否定回答,其结果都是承认这个事实。所以,在逻辑中规定:对复杂问语不作出明确回答,不违反排中律。在法庭上,为了防止套供,都禁止使用复杂问语。但是,这个庭长由于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使用了复杂问语。对庭长的提问,霍苏埃无论说“是”还是“不是”,都是承认“船长拉巴杜是被害人”和“对船长怀恨在心”这样的事实,这对霍苏埃是不利的,它会形成霍苏埃由于“怀恨在心”而杀害船长的不利供词。可喜的是霍苏埃异常敏锐,他始终没有对庭长的提问作出肯定或是否定的回答,而是纠正庭长把船长说成是“被害人”的错误,强调自己“从来没有想到是否怀恨在心”,使得庭长套供的阴谋落了空。霍苏埃的回答表面上好像是“两不可”,但实际上并不违反排中律。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你现在不再打你的父亲了吗?”“你现在还有小偷小摸行为吗?”“你还吸烟吗?”“你现在还作弊吗?”这类复杂问语,我们要学会对付,千万不要因为遵守排中律而上当。

排中律要求我们回答问题时,态度要明确,对于两个矛盾的判断必须二者择其一,特别当问题以“是或不是”、“有或没有”等方式提出来的时候,应当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诡辩论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故意玩弄复杂问语的诡辩。例如有人问:“你是否怕鬼?上帝是不是万能的?”你无论回答“是”或“否”,都等于无形之中承认了“鬼”和“上帝”是存在的。上面故事中庭长的提问就是一个复杂问语,在法律上叫“诱供”或“套供”,不管霍苏埃回答“是”或“不是”,都是默认了“船长是被害人”和“我对船长怀恨在心”,霍苏埃敏锐地察觉出这一点,所以他一方面纠正了船长是“被害人”的错误说法,同时毫不含糊地指出:根本不存在我对船长“是否早就怀恨在心”的问题,这就破坏了庭长的套供。

诡辩论者常常编造复杂问语诱人上当,对此必须提高警惕。如果发现复杂问语中隐藏的假定是不能接受的,就不要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应明确指出这个隐藏的假定是错误的,或者用其他方式避开正面回答。这样,才能避免落入对方预设的陷阱之中。

谁违反了排中律?

有一个《兔子伤风》的民间故事,是这样讲的:

狮王指定熊、猴子和兔子做他的大臣,后来,狮王跟他们在一起玩腻了,想要把他们吃掉,可是,得找个借口才行。因此,狮王就把他的三个大臣召来,对他们说:“你们当我的大臣有不少日子了,我现在得测验一下,看你们当了高官以后有没有腐败。”说完,狮子张开血盆大口,要熊说出他嘴里发出来的是什么气味。熊直率地说:“大王,你嘴里的气味很不好闻。”

“你犯了叛逆罪!”狮王怒吼道,“你竟敢当面毁谤国王,犯叛逆罪的应处以死刑!”说罢,狮子就扑到熊的身上把他咬死并吃掉了。

接着,狮子又问猴子:“我嘴里发出的是什么气味!”猴子亲眼看到熊的下场,赶忙回答道:“大王,这气味很香,就跟上等香水一样好闻。”

“你是个又会撒谎又会拍马屁的家伙!”狮子怒吼道,“我是爱吃肉的,谁都知道我嘴里发出来的只能是臭味。凡是不诚实的、爱拍马屁的大臣,都是国家的祸根,绝对不能留下。”说着,又扑到猴子身上把他吃了。

最后,狮子对兔子说:“聪明的兔子,我嘴里发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气味?”“真是抱歉,大王!”兔子回答说,“我最近伤风,鼻子都塞住了。你能不能让我回家休息几天,等我伤风好了再说?因为只有到那时候,我的鼻子才管用,才能说出您嘴里发出来的是什么气味。”狮子没有办法,只好放兔子回家。不用说,兔子乘此机会逃之夭夭,一去不复返了。

“狮子嘴里的气味是臭味”与“狮子嘴里的气味不是臭味”,这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是臭味”真,则“不是臭味”假;“不是臭味”真,则“是臭味”假。排中律要求对二者必须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不能都否定。熊肯定“是臭味”真,结果被狮子吃掉,猴子肯定“是臭味”假,结果也被狮子吃掉。这样,兔子就处于十分为难和危险的境地,因为兔子如果还像熊或猴子那样回答,必然会招来杀身之祸。鉴于这种情况,机智的兔子避开了用“是”或“否”的正面回答,而是采用了另外的回答方式:我伤风了,鼻子不灵,等伤风好了再说,从而使狮子的诡计落空。由于兔子并没有对两个矛盾的判断同时加以否定或是肯定,所以不能说兔子的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真正违反排中律的,恰恰是那个蛮不讲理的狮子,因为他对“说话应当诚实”和“说话不应当诚实”这两个矛盾判断都否定了,即诚实不行,不诚实也不行。兔子面对这样一个暴虐凶残、以强凌弱的狮王,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呢?

说谎者的悖论

有一个古希腊的寓言,这也是诡辩家设计的,只不过没难倒别人而是难倒了自己,这种难倒自己的命题叫悖论。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克里特岛上住着一个名叫厄匹门尼德的人。幼年时,有一天,他跑到一座荒凉的小山丘上玩耍,玩累了以后,就跑到一个常去的山洞休息,不料,他在山洞里一下子睡着了,这一睡竟睡了57年。他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位大学者,谙熟哲学和医学,并能预知将来要发生的种种事情,于是,岛上的人就称他为“先知”。据说,他喜欢和别人讨论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借以显示自己有非凡的智慧。一天,他在和别人讨论关于克里特人是否诚实的问题时,厄匹门尼德断言:“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

“先知”的这句话极大地困惑着克里特岛上的居民,这句话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结果他们发现,要确定这句话的真假几乎是不可能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首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克里特岛。在古希腊全盛时期,它的面积比现在的希腊要大得多,它拥有爱琴海峡诸岛、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部、黑海沿岸和意大利南部近海地区。它西起西西里,南抵地中海,北邻马其顿,东达黑海沿岸,拥有许多城邦或小国,其中以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米利都、底比斯、奥林匹克最为著名。希腊大陆为古希腊城区的中心,而克里特岛位于希腊大陆的南面,它的自然环境良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社会稳定,商业繁荣。公元前2500年至前1400年是克里特文化的鼎盛时期,它被称为“米诺斯文化”(米诺斯是克里特王的名字)。

现在,我们对“说谎者悖论”作些分析。我们知道,说这句话的厄匹门尼德本人正是克里特岛人。我们假定:如果厄匹门尼德的这句话是真的,那么,从这句话的内容中必然可以推出它是谎话。由它的真可以推出它为假,这就构成了自相矛盾,就构成了人们常说的“悖论”。当然,严格地说,这个命题作为悖论仍然是有漏洞的。因为,在分析这种悖论时,对“悖论”的严格定义是:由这句话是真的,可以推出这句话是假的;并且,由这句话是假的,可以推出它是真的。但厄匹门尼德的断言并不是如此,他的断言是一个全称判断,这里的情况就要复杂一些。因为,如果厄匹门尼德说的是谎话,也只是一个克里特人说谎,由此不能推出“所有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这就是说,由它的假,不能必然推出它为真。其实这个悖论还不能把克里特人置于困境。

由于厄匹门尼德的断言作为“悖论”尚有缺陷,所以,麦加拉学派的欧几里得就把它更改为:“一个人承认自己说谎”或“我说的这句话是谎话”。这才真正构成了悖论――由其真可以推出其假,由其假又可以推出其真。这一悖论,曾使许多希腊人大伤脑筋:怎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话?看上去,它是完美无缺的,自身没有矛盾,但为什么它既是真话,又是假话呢?传说斯多亚学派的奠基人克里西普斯为此写了六本书,但仍无法解决这一悖论。

悖论是违背了自己原来的主张。比如有人在墙上张贴公告“禁止张贴”,这人的行为就违背了自己原来的主张。悖论也是形式逻辑研究的一个方面。

悖论有两个要件,A和-A,它们是相对的。比如说,运动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命题A),如果承认这个命题,就可以推论出,总是不运动的人容易得病(-A)。反之,如果承认-A,则可以推得A。

提出命题A你可要经点儿心,从A推得-A可不能违背了你的初衷。说到这儿,大家一定会想到“自相矛盾”的故事,这回你该明白悖论是怎么回事了吧。

在历史上,悖论包括了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结论,悖论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为逻辑悖论。它指的是:有命题P,如果断定它是真的,那就可以由它推出命题P是假的;如果断定命题P是假的(即非P),又可由它推出命题P是真的。这种悖论以它的无穷魅力吸引着人们。在这种悖论面前,人们被一步一步地引上繁花似锦的小道,循着一条无懈可击的推理思路往前走,结果人们又忽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矛盾之中。这种悖论,是两千多年来困惑着许多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的难题。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是这一类悖论的祖先,这个悖论在以后的若干世纪中出现许多变化,更为“说谎者悖论”添加了趣味。

有人说,提出悖论的都是吹毛求疵的人;也有人认为,悖论不过是一种无聊的语言游戏。这些意见都是不对的,事实上,能提出一个悖论是极不容易的,那些著名的悖论的提出者,差不多都是大哲学家、大科学家。

悖论的提出及解决,是人类智慧的闪光,是科学发展的酵母。两千多年来,研究并解决这些悖论,是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

第二为佯谬。某种论断看来肯定是错误的,但实际上却是对的。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哲人、学者说过一些大是若非、大真若谬的话,就属于这一类。这类悖论,即称为“佯谬”。中国先秦思想家公孙龙喜欢把一些命题用怪诞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白马非马”(非,即不等于),“鸡三足”(左足、右足和一对足)等。公孙龙提出的这些命题,实际上是集合论思想的朴素萌芽:集合和它的子集不同(“马”和“白马”),集合和它的元素并存(集合“足”和一对“足”并存)。从常识来看,公孙龙的命题是错的,但是,对于朴素的集合论思想来说,这些命题是对的。这些命题往往因为其内容的深刻性,加上表述的离奇怪诞,因此遭到常人的非议,被视为“悖论”。

第三为谬论、两难论。某些论断看起来是对的,它们似乎理由很充分,似乎非常合乎逻辑,但实际上却是错的。

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孟德提出的“我正在撒谎”的悖论。“我正在撒谎”这句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错误,但细分析起来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如果他的确正在撒谎,那么这句话是真的,所以伊壁孟德不在撒谎,如果他不在撒谎,那么这句话是假的,因而伊壁孟德正在撒谎。再如由古希腊斯多葛学派提出的悖论,其内容是:伊勒克特拉有位哥哥奥列斯特回家了,尽管伊勒克特拉知道奥列斯特是她的哥哥,但她并不认识站在她面前的这个男人。依我们的常识来看,这一论断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但写成推理就会发现其中的矛盾:

伊勒克特拉不知道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是她的哥哥。

伊勒克特拉知道奥列斯特是她的哥哥。

站在她面前的人是奥列斯特。

所以,伊勒克特拉既知道并且又不知道这个人是她的哥哥。

悖论常常就是这些自相矛盾的命题,它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着众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解决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地思考,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

同类推荐
  • 狼行天下:智慧生存的95则狼性法则

    狼行天下:智慧生存的95则狼性法则

    本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狼性赤裸,生存为先;追求自由,圆融以对;交朋识友,心中有数;运筹帷幄,取财有道等。
  • 人这辈子,要对得起自己

    人这辈子,要对得起自己

    《人这辈子,要对得起自己》是一本让爱自己变成理所当然的书。作者先跟自己说声对不起,从而向以往对自己的忽略说再见,开始做全新的自己。在我们“为谁而活”这个问题上,作者给了自己一个承诺——我才是命运之船的掌舵者。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把握当下,悦纳并不够好的自己。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翻开本书,从此大胆的爱自己,对得起自己。
  • 生气不如争气 斗气不如斗志

    生气不如争气 斗气不如斗志

    生气不如争气,要争气,就要有为自己争一口气的毅力和气魄,与其总生别人的气,不如学会自己争口气。人生道路很漫长,途中难免会有杂草、碎石阻挡,而这些只是一种考验,锻炼我们的毅力、耐心,使我们变得更勇敢、坚强,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不必为了身边的那几块毫不起眼的石头,而放弃一整片绮丽、明媚的景色。我们一定要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生气不如争气,斗气不如斗志!
  • 三十岁左右决定男人一生

    三十岁左右决定男人一生

    30岁左右的男人,你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熟;你可以没有地位,但不可以没有品位;你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
  • 读历史悟人生

    读历史悟人生

    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群星闪耀,博大精深,其中每一个时代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许多生活的真谛,为我们的生活指明航向。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典籍中选取了一些对我们现代人仍有指导作用的鲜活史例。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好的东西,古人如此,今人可亦然;但对于那些不成功的东西,我们则应静下心来细加分析,从中总结深思,以免重蹈覆辙!书中的历史是非、人物纵横都已经过去,但我增在不能背叛过去的同时,更应该去总结历史嬗谈兴替的内在规律,而得出人生的真谛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我们想要明是非,领悟昨天的精髓,就必须以史为鉴,以人为本。
热门推荐
  •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本书不欲多袭前人的论断。但前人或当代的学者们的批评与论断,可采者自甚多。本书凡采用他们的论断的时候,自必一一举出姓氏,以示不敢掠美,并注明所从出的书名、篇名。
  • 灵界巫女

    灵界巫女

    她有天生神力,小小年纪便成为天下第一巫女。于人间救苦救难,于冥界降妖除魔,于阴阳两界捉鬼杀恶……封灵师传奇终极篇灵界巫女,带你走入全新的封灵世界。
  • 荒野废土

    荒野废土

    无论我们强大或弱小,守序或混乱,高尚或卑劣,都只不过是在这片废土上竭尽全力的生存而矣,我们为了彼此的欲望、信念和生存纷争厮杀,欺骗利用,被欺骗和被利用,这是我们的不幸,也是我们永远无法得到救赎的原罪,然而我们只能咬紧牙关,坚定的选择一条路走下去,在永劫荒凉的废土上,生存必须以血来换取。这个世界,从没有纯粹高尚的人。
  • 皇的女人:失踪的新婚宠妃

    皇的女人:失踪的新婚宠妃

    她是他眼睛失明时的一抹阳光,当他再度睁开眼,却错把‘替身’当成她。新婚夜一场大火,她的失踪是死是活?还是……,他深情将她囚禁,以爱为牢,他说:只要能留得住你,被你恨又如何!新婚夜她再度失踪,归来后她站在他面前,他却认不出她……三个坏男人的爱,是心灵和爱的强取豪夺,他们是君王,她是他们穷尽一生追逐的挚爱……两次新婚为妃,两度离奇失踪,经年后归来……他们为她血杀江山,她冷颜淡看天下……
  • 体仁要术

    体仁要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兰州历史文化(十三):表演藝術

    兰州历史文化(十三):表演藝術

    本书内容包括:开宗立派写春秋、艺坛舵手朱怡堂、耿忠义与耿家脸谱、话剧奏响时代强音、《在康布尔草原上》、兰州舞台变奏曲等。
  • 小邪传

    小邪传

    他们,站在看不到的虚空尽头,有时热情,有时无情,他们的名字叫做“仙”。他,怀着一把小小的弯弓,趟过坚冰,踏破万山。无边潮汐、万丈熔岩、弥漫天地的万钧雷霆,都无法让他止步。终有一日,茫茫仙道上,刻上了他特立独行的痕迹。
  • TF之夏日之尘

    TF之夏日之尘

    这本小说写的是三位女孩和tfboys的故事,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大家拭目以待。
  • 父母强大了,孩子才优秀: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父母强大了,孩子才优秀: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本书凝聚着教育者周倩十几年执教与心理辅导实践的经验与心血。作者横向对比传统教育习惯、学术理论及网络育儿心得,对中国式家长“专政统治”的误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自身育儿心得归纳出一套全新教育知识体系。全书以“自由+爱”为立足点,以“积极应对+相互成长”为逻辑指导,倡导父母与孩子携手同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