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宁,云南大学学生处。
一、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大学的任务就在于为国家、社会培养精英人才,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科学、文化动力。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以及不断取得进步,一个国家的人民要生活得更加幸福、和谐,仅仅有物质的丰裕是远远不够的,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思想、精神追求。一个没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教育,而大学就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场所。所以,一个时代的大学精神,从本质上反映的是那个时代该民族的文化精神。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大学之精神,可谓切中要害。只有具备了独立、自由之品性,才谈得上关怀、批判和创新。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着强烈的关怀意识、服务意识的人,应该富有同情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学习知识不以谋生为终极目的,相反谋生只为人生之最低目标,好好活着的目的只能是为了更好地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和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强烈的关怀意识,才能够去认真学习、思索我们民族的、社会的文化,才能够在学习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对民族的、社会的文化予以批判、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蒸蒸日上。
大学精神,就是自由、独立、传承、批判、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坚持、呵护,需要耐心的教育、培养。而大学校园文化则是大学精神形成、发育和壮大的场所,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和表现。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是最广义的文化定义。校园文化只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除具备上述特征之外,又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内涵。笔者认为,所谓校园文化指的是大学生共同体在长期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国家、社会、人生的认识、价值观念以及作为这种价值观念和认识体现的各种行为和活动的综合体。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包含两个层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大学精神的主体是学生,而让大学生养成自由、独立、传承、批判、创新之精神,就要改造他们的思想,而思想之改造,最终要落实在行为上。这一切,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来形成。所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精神形成的关键,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为大学的最重要指标。
二、大学校园文化之现状
我们要建设大学校园文化,首先要搞明白当今大学校园文化是怎么样的。谈起当前大学的校园文化,不禁让人黯然而神伤。在当前某些高校校园里,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教授知识,训练技能,而对于学生人格之培养、精神之塑造基本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学精神的培养,几乎仍停留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空洞的说教,其效果可想而知。而有的教授忙着走穴、创造自己的物质财富,能给博士上课的不上硕士课,能上硕士课的不上本科生课。而本科生才是我们大学的主体,才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参与者。而且,部分老师的学术造假、追名逐利行为让学生感受不到大学精神的高尚,相反却看到了大学与社会上同样丑陋的一面。由于教育水平的下降,一方面,导致学生素质的下降,另外,由于大学自身的原因,在学生心目中丧失了权威的地位。学生不再以崇拜的眼光而以怀疑的眼光审视大学的时候,我们又怎么能期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合作呢?走进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听到的多是有关吃喝、异性、赚钱、玩乐、明星之类的话题,见到的多是同学之间的互相攀比和炫耀,很少有思想的争鸣和碰撞。理想已成明日黄花、不合时宜的东西,大谈理想者会遭到别人的冷眼和嘲笑。精神的满足是建立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的,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和相关监测机构共同公布的《200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平均年消费至少在1万元之上,超过了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这些钱用来干什么了,显然不是学习,多是用在吃喝玩乐、谈恋爱上了。社会上流行的,校园里也流行,而且是不加批判地吸收。张口粗话,举止不雅,校园文化粗俗化日益严重,而学生却误以为这是在接近社会,有利于自己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正如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指出的:“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舞厅,大学一概不缺,唯独缺乏自己的理念。”大学校园不但很少为社会发展提出自己积极的东西,却反而往往成了社会流行的盲目追随者。校园文化不但不能引领时代潮流,相反却总是拼命地在追赶社会上的时髦、流行,缺乏自己的品位和操守。
三、我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文化
我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文化,要作为大学精神之载体,应当以培养大学生的自由、独立、传承、批判、创新的精神为宗旨。应当具备以下品性:第一,健康、向上。这不是老生常谈。因为,现在大学校园到处弥漫着不健康的气息。比如恋爱要谈,但要谈得高尚、文明。恋爱要遵守公共道德,公共场所,应当是举止文明。恋爱要高尚,不能仅仅是两个人在校外租个房子,过起同居生活,然后周末再约几个要好朋友,一起在出租房里喝喝酒、打打麻将,优哉游哉。现在大学周围到处都是招待所、出租房,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现象。日常生活语言、举止要健康。行走在当今大学校园,粗话满天飞,脏话到处写,形成了独特的厕所文化,课桌文化,而这些又多是和爱情与性相关的。第二,诚信、知法。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诚信经济。诚信为社会之基、立人之本。我们这个社会要更加和谐、友爱、稳定、有序,都离不开诚信和法治。培养诚信、知法的时代新人,是大学的使命所在。大学校园文化应当以诚信为本。第三,自由、民主。一个有活力的校园文化,应当是有创造性的校园文化。而创造性,离不开发挥每个主体的积极性、参与性。因此,校园文化必然是自由、民主的。只有自由,一个人的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才能有更大的贡献。只有民主,才能够获得认同,得到遵守和信奉。因此,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应当本着自由、民主的宗旨,来发挥每个主体的能量,来养成民主的好习惯。第四,协作、友爱。也就是团队精神。一个人要取得成功,离不开团体和他人的帮助。一个团队要有朝气和不断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相互协作和友善相处。一个没有协作精神的团队和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个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即使有一时的成功,终究难有更大的发展。
要实现我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文化,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第一,教师要做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向导。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起导向性作用的却是教师。“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没有蔡元培,就可能没有北大精神;没有梅贻琦,清华大学也可能只是“泯然众人矣”。
梅贻琦先生云:“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建设符合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我们的大学教师不再把自己当做“打工人”、不再被称做“老板”、不再是“教授像商人”到处忙于赚钱,不再造假抄袭、为职称而拼搏忘义,而是以一个文化传播者的身份要求自己,以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为自己的宗旨,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敬仰,大学才会有大师,才会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品位,才能引导社会,符合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才能生成。第二,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曾经说过,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大学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是内化在读书、做事、做人、处世之道中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应当围绕怎样让学生学会读书、做事、做人、处世,怎样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着扎实的知识、谦和的态度、健康的心灵、创新的意识的人而展开。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长,养成自由意识、独立意志、诚信行为、公平竞争、社会责任等道德素养,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真正弄潮儿、时代的中流砥柱。
“点评”
作者提出主旨后,又紧扣论题,进而深化主旨,阐述了从大学精神到我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文化。文字简练,表述自然,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达到了寓理于事,叙事出理,事理结合的高度。
大学文化以它追求科学,追求真、善、美,向往理想世界和塑造完美人生而成为社会的良心和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无疑是承载这一使命的重要阵地。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成为大学精神的记录,大学智慧的体现,大学底蕴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