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而且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着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上面这段充满诗情和哲理的文字,引自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写作那篇作文时,马克思17岁,即将中学毕业,面临着选择职业的考虑,于是在作文中表达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崇高理想。
正是青年马克思的这一远大理想,使他刻苦学习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创立了划时代的伟大理论。
正是青年马克思的这一远大理想,使他放弃了安稳而富足的学者生涯而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历尽艰辛而矢志不移。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立志固然是重要的,但关键是要看立下什么样的志向。宋代诗人俞文豹说得好:“志于道义,则事业不足道;志于事业,则富贵不足道;志于富贵,则其人不足道。”这里揭示了人生的三种志向:道义、事业、富贵……需要我们从中作出选择。
上面所引的马克思那段话里,“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显然是超越了富贵追求而志于事业的人;而青年马克思所推崇的“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人,无疑是超越了事业追求而志于道义的人。马克思本人就是为了道义而放弃富贵、甚至放弃事业(这里的事业当然是职业意义上的事业,而不是道义意义上的事业)的人。
今天,我们当然希望三者的统一,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也是能够在总体上实现这三者的统一的。然而当三者无法统一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有宁愿舍弃富贵而追求事业的激情,还是应该有宁愿舍弃事业而追求道义的勇气。
我们也许永远不能达到青年马克思的境界,但是我们永远应该景仰这种境界,追求这样的境界。
“评论选摘”
评论一:马克思是伟人。作为学生我却没有好好研读过马克思的专著。惭愧啊!
评论二:是啊,人生是需要理想的,它是一种精神粮食,使生活更加完美。
评论三:现在谈马克思的人很少了,正因为如此,才更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