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所学,不仅成知识,不仅成智慧,更成性格。你读过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但它们已经融入到你的血液之中,在你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之中表现出来。
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大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以有用还是无用作为选择的标准也并不错,但在判断有用无用时如果视野过于狭隘,则会严重影响自身素质的提升;如果完全以实用技能的训练代替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片面化的倾向。因此,有必要在大学生中提倡广泛的阅读。
读书,至少有三种功能:一为增知;二为益智;三为怡情。
先说增知。知识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有用无用之分,但确实存在着专业界限。有些知识对于本专业来说可能是没有用的,所以先把专业知识学好是正确的。但在学习专业知识时,需要兼顾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不学好应用知识固然无法适应将来的职业需要,但不学好基础知识,应用知识也是学不好的。即使目前看来学好了,也是没有发展后劲的。再说,现代科学的发展既有专业化的趋势,也有综合化的趋势。所以,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多了解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也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日本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曾经说过:“学过了的东西,将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发挥作用,是难以预料的。如果把知识比作植物的话,各种知识的地下茎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连接起来。所以我认为广泛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再说益智。智即智慧,智慧虽然与知识有联系,但却不同于知识。日本大阪大学校长岸元忠充说过:“如果没有智慧,知识本身的用处是不大的,有时甚至是极为有害的。因此,在新世纪,我们必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的智慧。”如何培养智慧,无非也是读书和实践。对智慧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依我看来,无非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在获取知识(读书)和运用知识(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读书的时候,人们自然要思考:要追根溯源,要归纳演绎,要分析综合,要举一反三,要比较类推,要联想想像,如此等等。这一过程,亦即智慧的培育过程。
三说怡情。怡情即陶冶性情,提升人格。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指饱读诗书的人,气度自然华贵。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虽然有点夸张,却很传神地说明了读书对于提升气质的重要性。英国哲学家培根关于读书的一段名言也是脍炙人口:“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凡有所学,不仅成知识、成智慧,更成性格。你读过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但它们已经融入到你的血液之中,在你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之中表现出来。
“评论选摘”
评论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说得太好了!我建议在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要对每位学生讲讲,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不要觉得没用,就丢了基础性的学科。
评论二:沈老师的每篇佳作都让我们受益匪浅。谢谢。
评论三:呵呵,沈老师,都成你的粉丝了。老师的每一篇日志都有让人心中有所触动的感觉!祝老师生活愉快哈!
评论四:在人心浮躁的现在,的确很多人偏离了读书的初衷。沈老师写得真好……下次回去了去看您哦!
评论五:在这个教育普及、读书人泛滥的年代里,我们只有读更多的书,才不至于被别人说无知。谢谢沈老师对我们的教诲,谢谢老师的每一篇日志!增知、益智、怡情,我会用这三个词不断地警醒自己!
评论六:先生所言甚好。我读梁漱溟教授作品,得出一句话:功利和非功利的区别不是内容所在,而是一个态度问题。我想,大学生的非功利的态度应该正像老师所说:学有所成。学高为师嘛!
评论七:凡有所学,不仅成知识、成智慧,更成性格。你读过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但它们已经融入到你的血液之中,在你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之中表现出来。读书,至少有三种功能:一为增知,二是益智,三为怡情。先生的文章总是简洁、清晰,论点、论据、论证环环相扣,一目了然中学到不少、明白不少、领悟不少……学习、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