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24900000013

第13章 智慧的人就是那些善于学习的人(1)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加利曾为一个贫穷的犹太教区写信给伦贝格市一位有钱的煤商,请他为了慈善的目的赠送几车皮煤来。

商人回信说:“我们不会给你们白送东西。不过我们可以半价卖给你们五十车皮煤。”

该教区表示同意先要二十五车皮煤。交货3个月后,他们既没付钱也不再买了。

不久,煤商寄出一封措词强硬的催款书,没几天,他收到了加利的回信:

“您的催款书我们无法理解,您答应卖给我们五十车皮煤减掉一半,二十五车皮煤正好等于您减去的价钱。这25车皮煤我们要了,那二十五车皮煤我们不要了。”

煤商愤怒不已,但又无可奈何。他在高呼上当的同时,却又不得不佩服加利的聪明。

在这其中,加利既没耍无赖,又没搞骗术,他们仅仅利用这个口头协议的不确定性,就气定神闲地坐在家里等人“送”来了二十五车皮煤。

这就是犹太人的赚钱高招。

犹太人爱钱,但从来不隐瞒自己爱钱的天性。所以世人在指责其嗜钱如命、贪婪成性的同时,又深深折服于犹太人在钱面前的坦荡无邪。只要认为是可行的赚法,犹太人就一定要赚,赚钱天然合理,赚回钱才算真聪明。这就是犹太人的经商智慧的高超之处。

犹太人的交易规则

在农业社会,犹太人就已遵从简单的商业道德,体现犹太人重视公平和讲道理的交易标准。

在《塔木德》中,商业交易成为一种特殊的行为原则:交易就是交易,而不是为交易而交易。教导人们做一个有道德的商人,而不是作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交易强调的是道德和善行。

在交易中,犹太人认为:买者的权利,即使没有明文规定的所有保证,买者仍然有权要求他买的东西必须是品质优良,毫无缺陷。即使卖者打出“货物出门,概不退换”的招牌,买方若事后发现东西有疵,也有权要求退换。但是,卖方若事先声明货物有缺陷,而买者愿买,买后便不可退换,这是契约,双方必须要遵守。自愿吃亏与上当受骗是两回事。《塔木德》坚持的原则是保护买方的利益。买方可在购买到东西一天到一星期之内,拿着所买的东西去请教别人,因为买主不一定对所买的东西很内行,由懂行的人作判断,然后决定是否退换,这都是允许的。

在《塔木德》时代,犹太人就有监督买卖度量的官员,夏天和冬天丈量土地的绳子不一样长,天气变化,绳子伸缩有度。出卖液体瓮底的以前的残渣,便被视为不公平,官员有权过问。

《塔木德》时代,商品没有统一价格。价钱由卖方张口要,但若买主付出超过一般行情的1/6时,这次交易可以被视作无效。货、款各退回本人手中。这是《塔木德》所订的规律。

《塔木德》不光保护买方利益,同时也保护卖方利益。当买方没有购买诚意时,就不可以进行商谈;如果已经有人表示愿意购买某商品,他人就不可争购这件商品。

可以这样说,犹太商人是最具商业道德的买卖人,犹太人之所以能够摘取“世界第一商人”的桂冠,与此是分不开的。

“以善为本”的经营策略

众多犹太巨商在发财致富中,都有一个共同举措——注重解囊做各种善事和公益事业。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银行家金兹堡家族,从1840年创立第一家银行起,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俄国开设了多家分行,并与西欧金融界建立了广泛的业务关系,发展成为俄国最大的金融集团,其家族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富豪。金兹堡家族像其他犹太富豪一样,在其发迹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他在获得俄国沙皇的同意下,在彼得堡建立了第二家犹太会堂;1863年,他又出资建立俄国犹太人教育普及协会;用他在俄国南部的庄园收入建立犹太农村定居点。金兹堡家族第二代继续把慈善工作做下去,曾把其拥有的欧洲最大图书馆捐赠给耶路撒冷犹太公共图书馆。

美国犹太商人施特劳斯,他从商店记账员开始,步步升迁,最后成为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的总经理,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富。他事业成功过程中,也做了大量的慈善活动。除了关心公司职工的福利外,他曾多次到纽约贫民窟察访,捐资兴建牛奶消毒站;并先后在美国36个城市给婴幼儿分发消毒牛奶;到1920年止,他捐资在美国和国外设立了297个施奶站;他还资助建设公共卫生事业,1909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了第一个儿童结核病防治所;1911年,他到巴勒斯坦访问,决定将他1/3的资产用于该地兴建牛奶站、医院、学校、工厂,为犹太移民提供各项服务。

事实上,犹太商人做善事的同时,也策划出“以善为本”的生意经。他们大量的捐资为所在地兴办公益事业,会赢得当地政府的好感,对他们开展各种经营十分有利。有些犹太富商由于对所在国的公益事业有重大义举,获得了国王的封爵,如罗思柴尔德家族有人被英王授予勋爵爵位;有些犹太人还获得当地政府给予优惠条件开发房地产、矿山、修建铁路等,从而拓宽了赚钱的路子。

归根到底来说,犹太人热心捐钱办公益事业是一种营销策略,这种营销策略为企业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博取消费者的好感起到重大作用,对企业巩固已占有市场及今后扩大市场占有率会产生作用。

此外,犹太商人把“以善为本”作为一项重要的经营策略,除了与其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外,也是一种促销好办法。犹太人认为,人是群居动物,人与人关系的运用,对事业的影响很大。政治家因得人而昌,失人而亡;企业家因供应的商品或服务,为人所欢迎而发财。显而易见,与人为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是犹太人经商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犹太人认为,人类的内心都有希望被人注目、受人重视、被人容纳的愿望。所以,犹太商人为了充分利用人类内心深处所潜藏的欲望,他们用善意的、亲切的、温和的态度与人交往。此外,犹太人还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能与人和谐相处,有容纳别人缺点和短处的雅量。

精明经商的秘诀

精明是犹太商人经营风格中最显著的特色之一。下面这则幽默会让人对犹太人的精明目瞪口呆。

一天,纽约一家银行的贷款部走进一位犹太人。

“请问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

贷款部经理一边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高档次的西服,高级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领带夹。

“我想借些钱。”

“好啊,您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可以考虑。”

“好吧,这些担保可以吗?”

犹太人说着,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写字台上。

“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

“当然,当然!不过,您真的只要借1美元吗?”

“是的。”

说着,犹太人从经理手里接过了1美元。

“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股票债券还给您。”

“谢谢。”

犹太人说完,就准备离开。

分行长恰好看到了整个借贷过程,但怎么也弄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来银行借1美元。于是分行长开口问道:

“先生,我实在弄不明白,您拥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要是您想借更多一点的话,我们也会很乐意的……”

“谢谢您的好意,在我来贵行之前,问过好几家金库,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和国债,这里的租金实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须花6美分。”

这则幽默并不是其他民族对犹太人过分精明的一种刻薄讽刺,而是犹太人自己堂堂正正的炫耀。

犹太人决不会为自己“过分的精明”而不好意思或者羞愧,相反,他们为拥有这种精明而自豪,为自己有如此精明的念头而洋洋自得。正是犹太人对待精明的这种坦荡的心态,促进了他们精明盘算能力的发展。反过来,这种不断得到发展完善的精明,使得他们在商业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

商场如战场,机会稍纵即失。当其他民族的商人还在为了自己是否会显得过于精明而瞻前顾后拿不定主意,甚至将那个精明的点子搁置一旁的时候,他们同犹太人的距离就拉开了,他们败在犹太人手下也就是必然的了。这也是犹太人经商智慧中的精明秘决。

商场的无信任原则

在犹太人的心中,除了犹太人之外,不信任其他人。在犹太人之间无论有无契约,只要他口头答应,就可以信任。若对方为非犹太人,纵然有契约约束,也不可信任。

这里还有个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的故事。

在19世纪初,德国人梅里特兄弟移居美国,定居密沙比,他们无意中发现密沙比是一片含铁丰富的矿区。于是,他们用积攒起来的钱,秘密地大量购进土地,并成立了铁矿公司。洛克菲勒后来也知道了,但由于晚到了一步,只好在一旁垂涎三尺,等待时机。

1837年,机会终于来了。由于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市面银根告紧,梅特里兄弟陷入了窘境。

一天,矿上来了一位令人尊敬的本地牧师,梅特里兄弟赶紧把他迎进家中,待作上宾。

聊天中,梅特里兄弟的话题不免从国家的经济危机谈到了自己的困境,牧师听到这里,连忙接过话题,热情地说:

“你们怎么不早告诉我呢?我可以助你们一臂之力啊!”

走投无路的梅特里兄弟大喜过望,忙问:“你有什么办法?”

牧师说:“我的一位朋友是个大财主,看在我的情面上,他肯定会答应借给你们一笔款子。你们需要多少?”

“有42万就行。可是,你真的有把握吗?”

“放心吧,一切由我来办。”

梅特里兄弟问:“利息多少?”

梅特里兄弟原本认为肯定是高息,但他们也准备认了。

谁知牧师道:“我怎么能要你们的利息呢?”

“不,利息还是要的,你能帮我们借到钱,我们已经非常感谢了,那能不付利息呢?”

“那好吧,就算低息,比银行的利率低2厘,怎么样?”

两兄弟以为是在梦中,一时呆住了。

于是,牧师让他们拿出笔墨,立了一个借据:

“今有梅特里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特立此据为证。”

梅特里兄弟又把字据念了一遍,觉得一切无误,就高高兴兴地在字据上签了名。

事过半年,牧师再次来到了梅特里兄弟的家里,他就对梅特里兄弟说:“我的那个朋友是洛克菲勒,今天早上他来了一封电报,要求马上索回那笔借款。”

梅特里兄弟早已把钱用在了矿上,一时间毫无还债的能力,于是被洛克菲勒无可奈何地迫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洛克菲勒的律师说:“借据上写得非常清楚,被告借的是考尔贷款。在这里我有必要说明一下考尔贷款的性质,考尔贷款是一种贷款人随时可以索回的贷款,所以它的利息低于一般贷款利息。按照美国的法律,对这种贷款,一旦贷款人要求还款,借款人要么立即还款,要么宣布破产,二者必居其一。”

于是,梅特里兄弟只好选择宣布破产,将矿产卖给洛克菲勒,作价52万元。

几年之后,美国经济复苏,钢铁业内部竞争也激烈起来,洛克菲勒以1941万元的价格把密沙比矿卖给了摩根。而摩根还觉得做了一笔便宜生意。

也许有人会说洛克菲勒不守商业道德。但是洛克菲勒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完全是合法的,正当的。况且商业经营的最高目的是赚钱,其游戏规则是不受道德限制的。

犹太商人这种对待精明的坦然心态,是作为一种传统代代相传,在早期教育中就自觉培养的。

洛克菲勒的父亲叫威廉,他曾经说过:“我希望我的儿子们成为精明的人,所以,一有机会我就欺骗他们,我和儿子们做生意,而且每次只要能诈骗和打败他们,我就绝不留情。”

洛克菲勒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一次,父亲让他从高椅子上往父亲怀里跳,第一次父亲将小约翰接住了。可是当小约翰第二次纵身跳下时,父亲却突然抽回双手,让小约翰扑在地上。威廉无疑是想通过这件事告诉儿子:世界是复杂的,不要轻信任何人,每个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都可能成为你的敌人。犹太人在经商时,视商场为战场,视他人为假想敌,心理高度警惕,永不放弃戒备心。纵然是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也把他当外人看等待,从不轻易信任,这也是犹太人防范交易风险的智慧之举。

“向上看”的经商技巧

要使某种商品流行起来一般分为普通老百姓和富人。发源于普通老百姓的东西一般来势很凶猛,而且流行面广,但维持的时间却很短。另一种发源于富人,此流行趋势虽然发展较慢,但持续时间却很长。一般从富人普及到老百姓至少需两年的时间,而在这两年内一旦把握住流行趋势,就可以达到财务成功。

一般人都羡慕上流社会,而且愿与上流社会的人交往,上流社会中流行的衣饰、风格无疑对一般人具有很大影响,使许多人竞相模仿,特别是女性。

因此,在经商时,犹太人常常巧妙利用人们这种“向上看”的心理去操纵流行趋势。犹太大富豪罗斯柴尔德发迹时,就是利用古钱币让其从上流社会中先流行起来,然后再逐渐普及于大众中间。此外,日本的汉堡大王藤田的发迹史也体现了这种流行观。

藤田先生不仅靠汉堡包大发其财,而且还作钻石、时装、高级手提包等女性商品。在经营过程中,他首先把对象放在上流社会中有钱人的流行趋势上,无论是钻石的花样,服饰的色彩,还是手提包的样式都是按照有钱人的喜好特制的。结果,他的生意不仅畅销,而且从未发生过“流血大拍卖”的事。当然,藤田先生之所以能战胜竞争对手,还在于他善于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绝不跟风购选在欧美最风行的服饰,因为欧美的服饰只适合那些金发碧眼、身材修长的欧美姑娘,而日本妇女的黄皮肤、黑头发、个子矮小,和那些服饰很难和谐。有钱的人,即使钱再多,也不会拿钱去买不适合自己的东西。所以,那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商人们,虽然片面地赶上了有钱人的时髦,但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还免不了亏本。

犹太人认为,商场瞬息万变,能够把握一种流行趋势实属不易。因此,每一个生意人在作出任何一项决策前必须仔细研究分析市场,既要能赶上潮流,还要超前于潮流。因为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市场也在不断变化,今天畅销的产品,也许明天就无人问津了。灵活地动用“向上看”的经商技巧,成功就在眼前。

逆境发财的生意经

在人的一生中,人决不会顺利地走向颠峰的,遭遇挫折或失败很难避免。逆境是一种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越过逆境这座分水领,人生必然呈现一种崭新的境界。否则,只能是平庸一生,默默逝去。下面这则寓言可略窥对待逆境的心态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

有三只蛤蟆不小心掉进了鲜奶桶里。

第一只蛤蟆说。“这是神的意志。”于是,它盘起后腿,等待着。

第二只蛤蟆说:“这桶太深了,没有希望了。”于是,它淹死了。

第三只蛤蟆说:“尽管掉到鲜奶桶里,可我的后腿还能跳。”于是,它奋力地往上跳起来。它一边在奶里划,一边跳,慢慢地,它觉得自己的后腿碰上了硬硬的东西,原来是鲜奶在蛤蟆后腿的搅拌下,渐渐地变成奶油了。凭着奶油的支撑,这只蛤蟆跳出了奶桶。

在一千八百多年漂泊流离的生活中,犹太人一直处在逆境之中,在这漫长的日子里,一方面,把逆境视若寻常事,任凭风吹浪打,而且在此中学会了忍耐和等待,坚信事物总会度过的,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发展的智慧。另一方面,把逆境看作是一种人生挑战,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精神抖搂地在逆境中崛起。

犹太人把这种智慧运用到商业操作中,就形成了在逆境中发财的生意经。

犹太实业家路德维希·蒙德学生时代曾在海德堡大学同著名的化学家布恩森一起工作,发现了一种从废碱中提炼硫磺的方法。后来他移居英国,在英国几经周折才找到一家愿意同他合作开发此技术的公司,结果证明此项技术的经济价值非常高。于是蒙德萌发了开办化工企业的想法。

不久,蒙德买下了一种利用氨水的作用使盐转化为碳酸氢钠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他一起参与发明的,但当时还不很成熟。蒙德于是在柴郡的温宁顿一边买下一块地建造厂房,一边继续实验,以完善这种方法。尽管实验屡屡失败,但蒙德从未放弃,日以继夜地研究开发。经过反复而复杂的实验,他终于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1874年厂房建成,起初生产情况并不理想,成本居高不下,连续几年,企业完全亏损。同时,当地居民由于担心大型化工企业会破坏生态平衡,拒绝与他合作。

犹太人在逆境中坚忍的性格帮助了蒙德,他不气馁,终于在建厂6年后的1880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产量增加了三倍,成本也降了下来,产品由原先每吨亏损5英镑,变为获利1英镑。当时的英国,工厂普遍实行12小时工作制,工人一周要工作84小时。蒙德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将工人工作时间改变为每天8小时。由于工人的积极性极度高涨,每天8小时内完成的工作量与原来的12小时一样多。

工厂周围居民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等着进他的工厂做工,因为蒙德的企业规定,在这里做工,可获得终身保障,并且当父亲退休时,还可以把这份工作传给儿子。

后来,蒙德建立的这家企业成了全世界最大生产碱的化工企业。

适时放弃的经商智慧

事业不顺利的时候,要坚忍,但也不是一味地忍下去,究竟应忍耐到什么程度,应该什么时候放弃,也是身处逆境,败中求胜的智慧。

犹太人一旦决定在某项事业上投资,一定要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三套投资计划。

短期计划投入后,即使发现实际情况与事前预测有相当的出入,他们也会毫不吃惊或动摇,仍积极地按原计划投入资金实施下去。

经过短期计划的实施后,即使效果不及预料的好,犹太人仍会推出第二套计划,继续追加投入,设法完成各项策略的实施。

第二套计划深入进行后,仍未达到预测的效果,与计划不相符,而旦又没有确切的事实和依据证明未来会发生好转,犹太人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这项投资。

犹太人认为,放弃了已实施了两套计划的事业是明智的选择,即使亏掉了不少投入也无所谓。因为生意虽然未尽人意,但没有为后来留下后患,不会为一堆烂摊子而困扰未来的工作,长痛不如短痛。

在经营活动中,犹太人忍耐的个性是闻名于天下的。但是,他们的忍耐是基于合算和有发展前途的投资基础之上的,当发现不合算或没有发展前途时,不用说几个月,哪怕几天他们也不会等待下去。

法国犹太人詹姆士原来沾染了恶习,像个花花公子,把父亲给他的一笔财产败光之后,生活难以为继时才觉醒要努力奋斗,决心从头做起。

他从哥哥那里借钱自己开办一间小药厂。他亲自在厂里组织生产和销售工作,从早到晚每天工作18个小时。然后把工厂赚到的一点钱积蓄下来扩大再生产。几年后,他的药厂极具规模了,每年有几十万美元盈利。

经过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后,詹姆士觉得当时市场药物发展前景不大,又了解到食品市场前途光明。因为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每天要消耗大量的各式各样的食物。

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毅然出让了自己的药厂,再向银行贷得一些钱,买下“加云食品公司”控股权。

这家公司是专门制造糖果、饼干及各种零食的,同时经营烟草,它的规模不大,但经营品种丰富。

詹姆士对该公司掌控后,在经营管理和行销策略上进行了一番改革。他首先将生产产品规格和式样进行扩展延伸,如把糖果延伸到巧克力、香口胶等多品种;饼干除了增加品种,细分儿童、成人、老人饼干外,还向蛋糕、蛋卷等发展。接着,詹姆士在市场领域上大作文章,他除了在法国巴黎经营外,还在其他城市设分店,后来还在欧洲众多国家开设分店,形成广阔的连锁销售网。随着业务的增多,资金变得雄厚,詹姆士又相机应变,把英国、荷兰的一些食品公司收购,使其形成大集团。

詹姆士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他当初对小药厂经营前途不佳的理智分析,及时断念,转向食品行业。显而易见,在商业经营中,适时放弃也是一种经商智慧。

管理风险的生意经

从经商角度而言,犹太人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管理风险”。就他们的生存状况而言,也需要有很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犹太人不能干坐着等“驱逐令”之类的厄运到来,也不能毫无准备地在关键时刻措手不及。在每次“暴风雨袭来”之时,他们都需要准确把握“山雨”到底会不会来,来了有多大。这种事关生存的大技巧一旦形成,用到生意场上去就游刃有余了。有不少时候,犹太人的确靠准确地投这种“风险”而得以发迹。

哈默最大的一次成功在利比亚。无论是哈默本人,还是西方石油公司的3万名职员和35名股东,一提起此事,他们都会惊叹不已。对于一个像西方石油公司那样的一个企业,从来没有碰到过近似利比亚的事情,这类事情也许是百年不遇。

在意大利占领期间,墨索里尼为了寻找石油,在利比亚大概花了1000万美元,结果一无所获。埃索石油公司在花费了几百万收效不大的费用之后,正准备撤退,却在最后一口井里打出油来。壳牌石油公司大约花了5000万美元,但打出来的井都没有商业价值。西方石油公司到达利比亚的时候,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出租地区大部分都是原先一些大公司放弃了的利比亚租借地。根据利比亚法律,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他们的租借地,如开采不到石油,就必须把一部分租借地还给利比亚政府。第二轮谈判中就包括若干孔“干井”的土地,但也有许多块与产油区相邻的沙漠地……来自九个国家的四十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

哈默虽充满信心,但前途未卜,尽管他和利比亚国王私人关系良好。因为他在这方面经验不足,而且同那些一举手就可推倒山的石油巨头们竞争实力悬殊太大,真可谓小巫见大巫。但决定成败的关键不仅仅取决于这些。

哈默的董事们坐飞机都赶了来,他们在四块租借地投了标。他的投标方式不同一般,投标书用羊皮证件的形式,卷成一卷后用代表利比亚国旗颜色的红、绿、黑三色缎带扎束。在投标书的正文中,哈默加了一条:他愿意从尚未扣税的毛利中拿出5%供利比亚发展农业用。此外,还允诺在国王和王后的诞生地库夫拉附近的沙漠绿洲中寻找水源。另外,他们还将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一旦在利比亚开采出水源,他们将同利比亚政府联合兴建一座制氨厂。

最后,哈默终于得到了两块租借地,使那些强大的对手大吃一惊。这两块租借地都是其他公司耗巨资后一无所获放弃的。

这两块租借地不久就成了哈默烦恼的源泉。他们钻出头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见的干孔,仅打井费一项就花了近300万元,另外还有200万元用于地震探测和向利比亚政府的官员交纳的不可告人的贿赂金。于是,董事会里许多人开始把这雄心勃勃的计划叫做“哈默的蠢事”,甚至连哈默的知己、公司的第二大股东里德也失去了信心。

但是哈默的直觉促使他固执己见。在创业者和财东之间发生意见分歧的几周,第一口油井出油了,此后的另外八口油井也出油了,而且是异乎寻常的高级原油。更重要的是,油田位于苏伊士运河以西,运输非常方便。与此同时,哈默在另一块租借地上,钻出一口日产703万桶自动喷油的珊瑚油藏井,这是利比亚最大的一口井。接着,哈默又投资1.5亿元修建了一条日输油量100万桶的输油管道,而当时西方石油公司的净资产只有4800万元,足见哈默的胆识与魄力。之后,哈默又大胆地吞并了好几家大公司。这样,西方石油公司一跃而成为世界石油行业的第八个姊妹。

犹太人很少以主观的情绪投资风险管理。

即使在投机生意中,犹太人也十分讲究稳妥可靠。

在英文中,“投机”和“考察”是同义词,犹太人的投机买卖可说是对该词的最好诠释。犹太人的考察,并不光看商品的流通情形,还要视该买卖的商品,在转卖或交换之后的状况,当事人对于该项交易的最后满意程度。犹太人最后决定的投机买卖一定是根据周详和镇密的思索之后所作出的商业行为。

除此之外,也许同犹太商人经商时的积极乐观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犹太民族历经劫难,但在看待事物的发展趋势时,却常抱乐观的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事实上,无论经商还是做其他事,乐观者总要多点机会,投中的次数也更多些。

消除竞争对手的经商之道

犹太人有着其他民族人不及的心理素质,就是在不利的环境中仍能泰然地做生意,甚至把逆境当作做生意的最佳机会。此外,在生意场上,犹太人很讲究在竞争中击败对手,他们摆脱各种束缚,提前插足某行业从而垄断市场或做独家生意,干别人不干的,独辟溪径。

犹太人有个规矩,安息日不能工作,只能在家虔诚休息,学习犹太典籍。可个别商店老板却照常营业,亵读了安息日。一次讲道时,拉比对这类店主大加批判。

等礼拜结束后,一个被批判最严厉的店主却给了拉比一大笔钱,这使拉比非常高兴。

到下一个礼拜时,拉比对安息日营业的店主指责得就不那么厉害了,因为他指望这样一来,那个店主还能给他钱。结果,拉比一个子儿都没拿到。

贪婪的拉比厚着脸皮去那个老板家,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情十分简单。在你严厉谴责我的时候,我的竞争对手都害怕了,所以安息日就我一个人开门,生意非常兴隆。而你这次说话太客气,恐怕下周大家都会在安息日营业了。”

消除一切竞争对手是犹太人成功的法宝之一,也是他们垄断生意的聪明招式。如果不能咬到对方,切莫暴露牙齿。

合同是生意经的精髓

犹太人信守合同几乎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在做生意时,犹太人分厘必赚,丝毫不让。但在合同面前,纵然吃亏也绝对遵守。犹太人认为,“契约”是与上帝的约定,而人与人之间的合同,和神所定的契约相同,绝不可以毁约。毁约即亵渎了上帝的神意。

有一位,某出口商与犹太商人签订了10,000箱磨菇罐头合同,合同规定为:“每箱20罐,每罐100克。”但出口商在出货时,却装运了10,000箱150克的磨菇罐头。货物的重量虽然比合同多了50%,但犹太商人拒绝收货。出口商甚至同意超出合同重量不收钱,而犹太商人仍不同意,并要求索赔。出口商无可奈何,赔了犹太商人的全部损失,还要把货物另作处理。

犹太商人看似不通情理,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首先因为犹太人极为注重合同,犹太人可以说是“契约之民”。犹太人生意经的精髓在于合同。他们一旦签订合同,不管发生任何困难,也绝不毁约。当然他们也要求签约对方严格履行合同,不容许对合同不严谨和宽容。相反,谁不履行合同,就会被认为违反了神意,犹太人绝不会允许的,一定会严格追究责任,不留情地提出索赔要求。

由此可见,合同是买卖的极为重要的要件,违反合同规定,对买卖双方会产生严重后果。犹太人深知其要害,故强调要守约。

在犹太生意经中,合同和公司也是商品,只要能获利,连自己的公司也会卖掉。对于与神签订的“合同”,也同样会将之卖掉。在犹太人中有专门从事购买合同的人,这种人购买合同后,代替卖方履行合同,从中获利。这种买合同获利的商人叫为“中间人”或“代理商”。在犹太人中,不论贸易大小,都与“代理商”打交道。

《圣经》分为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把《圣经》称为旧约,是因为犹太人把旧约视为上帝与以色列人签定的契约。认为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与神签订了合约所致。故而,犹太人被称人“契约之民”。契约之民把合约引进了生意之中,并且认为合约是生意精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所以,犹太人一旦与对方谈判成功,达成一致意见的协议,不管是口头协议还是文字协议,他们都认为这是与神签订的协议。在执行期间,无论发生任何困难,他们也不毁约。同时,自然也要求签约对方必须严格履行合同。

谈判中签订合约,双方都要心向神明,语意表达准确无误,不允许有任何模棱两可的东西混藏其中。此后,双方必须遵照执行,与神签订的合约绝对不可以不履行。

犹太人就是这样,尊重人就是尊重神,与人签订的合约当然也就是与神签订的合约。

犹太人在执行合同上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把别人和自己一样看待。若对方不严格履行合约,犹太人必严加追究,毫不留情地要求赔偿损失。

在商业往来或发展中,其前提是彼此的安全感。要建立这种安全感,需要交往双方都信守所订合同,谨守规律。但他们却常常在不改变合同的前提下,巧妙地变通合同为自己所用。因为在犹太人看来,在商场上的关键问题不在于道德不道德,而在于合法不合法,守约不守约。

选择两头都甜的“甘蔗”

一次机会两头赢利,能不能策划的如此完美,就看你的经商智慧了。

1844年,德国犹太人亨利·莱曼从维尔茨堡移居到美国。他在南方做了一段时间的长途贩运之后,就随同后移居美国的两个弟弟伊曼纽尔和迈耶定居在亚拉巴马,并当上了杂货商。

亚拉巴马是一个产棉区,农民手里的棉花很多,但由于缺乏现金,所以农民喜欢用棉花来交换日用杂货,但很少有杂货商喜欢这种“物物交换”的经营方式。不过莱曼兄弟除外,他们甚至鼓励农民用棉花交换杂货。

这似乎与犹太商人“现金第一”的经营原则不符,但是莱曼兄弟却有自己的打算:以棉花交换日用杂货的买卖方式,不仅有利于吸引手里一时没有现金的顾客,扩大销售;而且在以物易物时,由于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有利于操纵棉花的交易价格;此外,经营日用杂货本来需要进货运输,现在趁空车进货之际,顺便把棉花捎去,岂不等于赚了一笔运输费?

用莱曼兄弟的话来说,这种经营方式叫做“一笔生意,两头赢利”。

截止1887年为止,莱曼兄弟已经在纽约的证券交易所里取得了一个席位,成为一个“果菜类农产品、棉花、油料代办商”,从此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直至成立一家美国著名的犹太银行。

在商业经营活动中,犹太人对理性算计特别感兴趣,即合理追求效率或者叫做投人产出比。通俗一点的话,即同样的投入能有多大的回报。

犹太人在其经营活动中不仅追求一个高产出,而且追求一次或一项投入可以有多次或多项产出。

例如美术商贾尼斯在对待顾客方面,特别注意招徕潜在顾客的买主,特别是那些公关学校或大学中的女孩子。因为这些女孩子即将步入社会,一旦培养出她们对现代美术的兴趣,那么不仅她们会经常光顾,将来她们还会偕同自己的丈夫来购买美术品。

商业广告的智慧

《塔木德》禁止商人打广告,但是实质上只是禁止虚假广告,并不反对实事求是的正当广告的宣传作用。有一则这样的故事说明这个问题。

在哈西德教派的拉比家旁边有一个苹果摊,主人是一个贫穷的妇人。一天,她对拉比抱怨道:

“拉比,我没有钱买安息日所需的东西。”

“你的苹果摊生意怎么样啊?”

“人们说我的苹果是坏的,他们不肯买。”

于是,拉比哈伊姆站在摊位前大喊:“谁想买好苹果?”

结果可想而知,人们对苹果连看都不看,数都不数,就掏出钱来买,而且是以高出实际价格2~3倍的价钱买的。

在转身回家时,拉比对这位妇人说:“你的苹果是好的,一切都在人们不知道它们是好苹果。”

由此看来,犹太人并不是一味地反对做广告,但是,一切都必须限定在诚实的范围内。堤矮从人跨,人穷受人欺。

瞄准财源的经商公理

犹太人做生意,普遍获得赚钱和发财,其中奥秘很多,但犹太生意经中最耀眼的部分无疑是“女人”生意和“嘴巴”生意。在犹太人看来,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女人和嘴巴是最赚钱的商品或者是财源。

犹太人经商的第一公理就是瞄准女人。犹太人认为,男人只愿购买权力,权力虽然可作为商品,但无法用实物形式提供。所以男人的钱难以赚到。男人从事劳动挣钱,女士使用男人挣得的钱来维持家庭生活。所谓经商就是袭卷别人的钱,犹太人经商的格言是:攻击女人,夺取她们所持的钱。

女人享用着人类大多数的衣服、化妆品和奢侈品,昂贵的钻石、豪华的礼服、项链、戒指、香水、手提包等女性专用品。豪华商店乃至普通百货公司所展卖的各种商品,女性产品均占绝对统治地位。犹太人就是瞄准了这个市场,获得了比别人更大的盈利。此外,经营女性用品利润丰厚。女性用品虽然易赚钱,但由于女性的兴趣爱好随潮流、时尚、市场行情瞬息万变,经商智慧达不到某种程度是很难成功的。

犹太人经商的第二公理就是瞄准嘴巴。可以说,嘴巴是消耗的无底洞,地球上有50多亿个“无底洞”,其市场潜力非常巨大。为此,犹太人经营凡是能够经过嘴巴的商品。如粮店、食品店、鱼店、肉店、水果店、蔬菜店、餐厅、咖啡馆、酒巴、俱乐部等等,举不胜举。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能进入嘴巴的东西就经营,哪怕是毒品,因为这些行当能赚钱。

犹太人对此的解释:“入口的东西必然要消化和排泄,无论是一美元的冰淇淋,还是10美元的牛排,进入人的口几小时后,都会化作废物排泄掉。如此不断地循环消耗,新的需求不断产生,商人可以在经营中不断赚到钱。能够如此赚钱的商品除了嘴巴之外,绝无仅有。而且,即使周末或礼拜,嘴巴也能为我们赚钱,这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了。”

世界最有名望的高级百货公司“梅西”公司是犹太人施特劳斯亲手创办起来的。施特劳斯从当童工开始,后来当了小商店的店员。他在打工生涯中注意到,顾客中多为女性,即使有男士陪着女性来购物,决定购买权的都在女性。

施特劳斯根据自己观察和分析,认为做生意盯着女性市场前景更光明。当他积累了一点资本而自己经营小商店“梅西”时,就是以经营女性时装、手袋、化妆品开始的。经过几年经营后,果然生意兴旺,利润甚丰。他继续沿着这个方向扩大规模,公司的营业额迅速增长。施特劳斯总结了自己的经营经验,接着开展钻石、金银首饰等名贵产品经营。他在纽约的“梅西”百货公司,总共6层展销铺面,展卖时装的(绝大部是女性的)占两层,展卖钻石、金银首饰的占一层,展卖化妆品的占一层,其他两层是展卖综合的各类商品。可见,女性商品在“梅西”公司占了绝大多数。施特劳斯经过30多年的经营,把一间小商店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公司,显然与其选择的女性目标市场有很大关系。

另外,再看看钻石市场。人们都知道,南非是世界最主要的钻石原料产地,而世界最大的钻石产品加工市场却在以色列。以色列没有出产钻石,却成为世界最大的钻石加工地,这是很值得深思的。很显然,以色列的犹太人慧眼独到,他们知道钻石经过加工后显得华丽名贵,能博取全世界女性的欢心和仰慕。而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虽然是男性掌权掌家,但他们中有的把自己赚来的钱交由妻子管理;有的虽然自己掌握钱财,但为了显示自己对妻子或女友的爱,不惜代价让她们随意花钱,以博红颜一笑。以色列的犹太商人据此不惜投资大办钻石加工业,从南非等地进口原料。

以色列钻石交易有限公司经过40多年的经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经营到跨国经营,其加工的钻石占世界总加工量的60%,年营业额超过40亿美元。

抓住时间价值的诀窍

犹太人最早领悟时间的价值,“时间也是商品”,“勿浪费时间”是犹太生意经之一。

在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中,也许会认为“时间就是金钱”,但时间远不止是商品和金钱,时间是生活,是生命。因为时间是有限的,金钱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时间去追逐无限的金钱,结果只能受到时间和金钱的双重压迫。此外,钱可以再赚,商品可以再造,可是时间是不能重复的。因此,时间远比商品和金钱宝贵。

在美国纽约,有一位拉比教师戴了一块手表,背面刻着“爱惜光阴”四个字。另一位教师把这手表拿给学生们看,学生们不以为然,说是俗套子而已,根本没有什么新奇的。

拉比见学生们无动于衷,就戴回手表说:

“美国有一句俗话,叫‘时间就是金钱’。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这句话很容易使人误会。假如说时间就是金钱,那我们就只能想到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知如何运用时间的人,另一种则是不知如何运用金钱的人。其实,就价值而言,时间远比金钱贵重。金钱可以储蓄并生息,而时间却丝毫不停脚步,而且一去不复返。”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应该改为’时间就是生命‘或者’时间就是人生。”

拉比这么一解释,学生们都觉得有理。《塔木德》上写着:

“有四种尺度可以测量人,那便是金钱、醇酒、女人,以及对时间的态度。这四种尺度有共同处——它们都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却不可以沉迷其中。”

恰当地把握好地间的价值还可以使金钱“无中生有”。

南非首富巴奈·巴纳特刚到伦敦时是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他带了40箱雪茄烟到了南非,用雪茄烟做抵押,获得了一些钻石。在短短的几年中,他成了一个富有的钻石商人和从事矿藏资源买卖的经纪人。

巴纳特的赢利有一个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这就是每个星期六是他获利最多的日子。其奥秘就是他巧借了一个时间差。

因为星期六这天银行较早停止营业,巴纳特可以用空头支票购买钻石,然后在星期一银行开门之前,将钻石售出,用所得款项在自己的账号上存入足够兑付他星期六开出的所有支票。巴纳特利用银行停业的一天多时间,拖延付款,在没有侵犯任何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调动了远比他实际拥有的资金多得多的资金。

挖掘金融信息的超常思维

对于一个长时期中缺乏保障的民族来说,有时一个信息就可能决定生死存亡。由这样的传统出发,犹太商人形成了对信息的高度重视与敏感。

商场上机会均等,在相同的条件下,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稳操胜券。而抢占先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获取并破译有关信息。事实上,犹太人的消息灵通是世界闻名的。

在这方面,素有犹太经商之道的代表之美称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实例。

罗斯柴尔德家族遍布西欧各国,这种分布既使这个家族较易于获得信息,也使各种信息具有了特别重大的价值:在一地已经过时了的信息,在另一方可能仍具有巨大的价值。为此,罗斯柴尔德家族特地组织了一个专为其家族服务的信息快速传递网,在交通和通讯尚未快捷的时代,这个快件传递网发挥作用决不容忽视。

19世纪初,拿破仑和欧洲联军正艰苦作战,战局变化不定、扑朔迷离,谁胜谁负,一时很难判断。后来,联军统帅英国惠灵顿将军在比利时发起了新的攻势,一开始打得十分糟糕,为此,欧洲证券市场上的英国股票疲软得很。

伦敦的纳坦·罗斯柴尔德为了了解战局的走向,专程渡过英吉利海峡,来到法国打探战况。当战事终于发生逆转,法军已成败势之时,纳坦·罗斯柴尔德就在滑铁卢战地上。纳坦获悉确切消息后,立即动身,赶在政府急件传递员之前几个小时,回到伦敦。罗斯柴尔德家族靠信息之便而占了先手,他们动用了大笔资金,乘英国股票尚未上涨之际,大批吃进。短短几小时后,随着政府信息的公布,股价直线上升,转眼之间,罗斯柴尔德发了一笔大财。

这则轶事属于金融界的传说,但人们,包括犹太人自己,也把这种捕捉信息提前决策的金融技巧归之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显然是人们对犹太人在信息方面的“精明之处”的认可。

信息来自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很少一部分来自独家情报;更多的信息是来自公众的,但这需要进行专门的收纳、整理、分析,并且需要超常的破译思维。下面这个犹太大商人就是依靠对别人“不起作用”的信息而出奇制胜。

美国著名的犹太实业家,同时又被誉为政治家和哲人的伯纳德·巴鲁克于30岁之前已经由经营实业而成为百万富翁。他在1916年时被威尔逊总统任命为“国防委员会”顾问,还有“原材料、矿物和金属管理委员会”主席。以后又担任“军火工业委员会主席”。1946年,巴鲁克担任了美国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代表,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巴鲁克计划”,即建立一个国际权威机构,以控制原子能的使用和检查所有的原子能设施。无论生前死后,巴鲁克都受到普遍的尊重。

创业伊始,巴鲁克也是颇为不易的。但他就是犹太人所具有的那种对信息的敏感,使他一夜之间发了大财。

1898年的7月3日晚,28岁的巴鲁克正和父母一起呆在家里。忽然,广播里传来消息,西班牙舰队在圣地亚哥被美国海军消灭。这意味着美西战争即将结束。

这天正好是星期天,第二天是星期一。按照常例,美国的证券交易所在星期一都是关门的,但伦敦的交易所则照常营业。巴鲁克立刻意识到,如果他能在黎明前赶到自己的办公室,那么就能发一笔大财。

在这个小汽车尚未问世的年代,火车在夜间又停止运行。在这种似乎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巴鲁克却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赶到火车站,租了一列专车。巴鲁克终于在黎明前赶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在其他投资者尚未“醒”来之前,做成了几笔大交易。他成功了。

巴鲁克在获得信息的时间上,并不占先机,但在如何从这一新闻中解析出自己有用的信息,据此作出决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上,巴鲁克确确实实地占据了先机,巴鲁克在不无得意地回忆自己多次使用类似手法都大获成功时,将这种金融技巧的创制权归之于罗斯柴尔德家族,但显然,在对信息的“理性算计”中,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不存款的资金管理法

犹太人从不把钱存入银行生利息。犹太人善于精打细算,把钱存入银行,年息最多不超过10%而把钱投资在有潜力的项目上,如果对市场走势观察分析准确的话,每次周转盈利不少于30%,一年滚动周转4次,所得利润超过100%。在18世纪中期以前,犹太人热衷于放贷业务,就是把自己的钱放贷出去,从中赚取高利。到了19世纪后,犹太人宁愿把自己的钱用于高回报率的投资或买卖,也不肯把钱存入银行。不作存款是犹太人经商智慧不可忽视的部分。

“不作存款”是一门资金管理科学。“有钱不置半年闲”是一句很有哲理的生意经:做生意要合理地使用资金,千方百计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利息的支出,增加商品单位利润和总额利润。

在犹太人眼里,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经商智慧,关键看其能否靠不断滚动周转的有限资金把营业额做大。

犹太人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17岁时到美国谋生。开始时在美国军队服役,退伍后开始探索创业路子。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后,决定从报业着手。对于一个毫无资本和办报经验的人来说,想通过报纸赚钱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普利策却坚定不移地往这个奋斗目标前进。

为了搞到资本,他靠运筹自行做工积累的资金赚钱;为了从实践中摸索经验,他千方百计找到圣路易斯的一家报社,向该老板求一份记者工作。开始老板对他不屑一顾,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普利策反复自我介绍和请求,言谈中老板发觉他机敏聪慧,勉强答应留下他当记者,但有个条件,半薪试用一年后再商定去留。

普利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忍耐老板的剥削,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勤于采访,认真学习和了解报馆的各环节工作,晚间不断地学习写作及法律知识。他写的文章和报导不但生动、真实,而且法律性强,不会引起社会的非议和抨击,吸引着广大读者。面对普利策创造的巨大利润,老板高兴地吸收他为正式工,第二年还提升他为编辑。普利策也开始有点积蓄。

通过几年的打工,普利策对报社的运营情况了如指掌。于是他用自己仅有的积蓄买下一间濒临歇业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圣路易斯邮报快讯报》。普利策自办报纸后,资本严重不足,但他很快就渡过了难关。19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商业开始兴旺发达,很多企业为了加强竞争,不惜投入巨资搞宣传广告。普利策盯着这个焦点,把自己的报纸办成以经济信息为主,加强广告部,承接多种多样的广告。就这样,他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使自己有资金正常出版发行报纸,发行量越来越大。他的报纸发行量越多,广告也越多,他的收入进入良性循环。即使在最初几年,他每年的利润也超过15万美元。没过几年,他成为美国报业的巨头。

普利策能够从两手空空到腰缠万贯,是一位做无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他初时分文没有,靠打工挣的半薪,然后以节衣缩食省下的极有限的钱,一刻不置闲地滚动起来,发挥更大作用。这就是“不作存款”和“有钱不置半年闲”的体现,是成功经商的诀窍。

风险与利润同在

在商业运营过程中,风险与盈利并存并成正比的。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人们对机会把握的能力基本差不多,但有些人在看到机会的同时,也被伴随机会的风险弄得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或是在那一点点风险面前麻木不仁,没有反应,使机会在自己面前溜走。

犹太人无疑是风险财富的拥有者。犹太民族历经磨难,但在看待事物的发展趋势时却常常抱积极乐观看心态。他们凭借化险为夷的生存技巧,将风险游戏操纵得出神入化。

从J·P·摩根哥丁根大学毕业后,来到邓肯商行任职。摩根特有的素质与生活的磨练,使他在邓肯商行干得相当出色。但他的过人的胆识与冒险精神,却经常害得总裁邓肯心惊肉跳。

一次,在摩根从巴黎到纽约的商业旅行途中,一个陌生人敲开了他的舱门:“听说,您是专搞商品批发的,是吗?”

“有何贵干?”摩根感觉到对方焦急的心情。

“啊!先生,我有件事有求于您,有一船咖啡需要立刻处理掉。这些咖啡原是一个咖啡商的,现在他破产了,无法偿付我的运费,便把这船咖啡作抵押,可我不懂这方面业务,您是否可以买下这船咖啡,很便宜,只是别人价格的一半。”

“你很着急吗?”摩根盯住来人。“是很急,否则这样的咖啡怎么这么便宜。”

说着,拿出咖啡的样品。

我买下了。摩根瞥了一眼样品答道。

“摩根先生,您太年轻了,谁能保证这一船咖啡的质量都是与样品一样呢?”他的同伴见摩根轻率地买下这船还没亲眼见到质量的咖啡,在一旁提醒道。

“我知道了,但这次是不会上当的,我们应该践约,以免这批咖啡落入他人之手。”摩根对自己的眼力非常自信。

当邓肯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这混蛋,拿邓肯公司开玩笑吗?去,去,把交易给我退掉,损失你自己赔偿!”邓肯严厉无情地冲着摩根咆哮。

面对粗暴的邓肯,摩根决心赌一赌。他写信给父亲,请求父亲助他一臂之力。在父亲的资助下,摩根还了邓肯公司的咖啡款,并在那个请求摩根买下咖啡的人的介绍下,摩根又买下了许多船咖啡。最终,摩根胜利了。在摩根买下这批咖啡不久,巴西咖啡遭到霜灾,大幅度减产,咖啡价格上涨二三倍,摩根旗开得胜。这时,邓肯不得不发出啧啧赞叹。

与邓肯公司分道扬镳后,在父亲的帮助下,J·P·摩根在华尔街独创了一家商行。

与众多白手起家的大财阀的发迹史一样,摩根财产的聚敛,首先也是从投机钻营开始的。

刚刚赢得一次投机胜利的摩根,又踌躇满志地盘算着再一次的投机。此时1862年,美国内战正酣。由于北方军队准备不足,前线枪支弹药十分缺乏,在摩根的眼中,这又是赚钱的好机会。他和克理姆再次合作,他们设法从华盛顿陆军部的枪械库里买了5000支报废的老式步枪,转手以高价卖给了北方军。北方军危急中错买了废枪,损失惨重,而摩根又大赚了一笔。侥幸的是,摩根竟然没有被查出来。

J·P·摩根的事例表明:在关键时刻看准了孤注一掷,通常可以化危机为赚大钱的机会。但这当然要善于观察分析市场行情,把握良机。机会如白驹过隙,如果不能克服犹豫不决的弱点,可能永远也抓不住机会,只有在别人成功时慨叹:“我本来也可以这样的。”

懦弱的游移者等待机会,强者则创造机会。

工于算计的经商法则

犹太人非常精于心算。

犹太人的心算本领,成为其对经营判断和对外谈判的高招。事实上,犹太人这种本领非属天赋的,而是训练得来的。他们从长期的经营实践体会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的道理。即经营者要重视对各种数量关系的分析,以便在数量的计算中寻求有效的对策和方法,从而克敌制胜。

在长期的商场磨炼中,犹太人练就了闪电般迅速的心算能力。如牛仔裤创始人列瓦伊·施特劳斯,他是个犹太人。因家境不佳,1870年跟随别人从德国到美国西部参加淘金,希望能借此发财。到了旧金山后,经过几星期的淘金生活,他发现那里人山人海,淘金者中确有人因此赚到了一些钱。但他想,每日从早到晚疲于淘挖不止,一个月也只不过获得几十美元。如果在矿场上做生意,供应给千千万万的矿工生活必需品,每100美元营业额赚得20美元,每天做100美元的生意,一个月足可以赚600美元。何况那么多的矿工在这里,每天何止做100美元的生意呢?

经此谋算后,列瓦伊决定不干淘金活了,自己开始摆卖凉水及一些小百货。果然不出所料,列瓦伊第一个月经营的营业额就达5000美元,他的利润超过1000元,相当一名淘金者多赚了几十倍的钱。以后,随着他经营品种的增多,赚钱也更多了。

犹太人因为工于心算,所以他们经常能做出迅速的判断,这使他们在谈判中能镇定自如,步步紧逼,直至大获全胜;在商场上游刃有余、坦然从容。

对于犹太人来说,精于计算,是为了锱铢必究。他们不像大多数东方人一样,羞于“斤斤计较”。他们认为,该攫取的利润绝不应放手。他们既要计较得清,又能迅速地计算出结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是犹太人的聪明之处,也是他们善于做生意的诀窍之一。

有准备的人才能撞上运气

纵观犹太民族的发展史可知,犹太人善于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具备的条件和优势对自己人生进行理智的设计和运作。在商场上他们也是如此,他们根据时代的潮流选择、设计和把握生意,以致他们被称为撞上运气的人。

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一带曾出现过一次淘金热。年轻的犹太人列瓦伊·斯特劳斯听说这件事赶去的时候,为时已晚,从沙里淘金已到了尾声。他随身带了一大卷斜纹布,本想卖给制作帐篷的商人,赚点钱作为立足的资本,谁知到了那里才发现,人们不需要帐篷,却需要结实耐穿的裤子,因为人们整天同泥和水打交道,裤子坏得特别快。

于是,列瓦伊·斯特劳斯用那卷斜纹布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

后来,列瓦伊·斯特劳斯又在裤子的口袋旁装上铜纽扣,以增强裤子口袋的强度。此后,列瓦伊·斯特劳斯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新颖的裤子,销路极好。尽管大量服装商竞相模仿,但是列瓦伊·斯特劳斯的企业一直独占鳌头,每年大约能售出100万条这样的裤子,营业额达5000万美元。

列瓦伊·斯特劳斯就是被运气撞上的人,但运气只撞那些有准备的人。或者说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偶然撞上门的“运气”。金融巨头安德烈·迈耶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

迈耶出生于巴黎一个生存维艰的家庭。1914年,16岁的迈耶为了生计辍学,成为巴黎证券交易所的一名送信员。同年夏天,他受雇于巴黎的鲍尔父子银行。这不仅使他从此入了银行界,而且由于战争造成金融人员大量流失,使他在16岁时就得以自由地习这个行业的所有的东西。不久,迈耶的精明能干就得到金融界的一致赞扬。

拉扎尔兄弟银行在法国金融界声誉不斐,1925年,拉扎尔兄弟银行的老板韦尔看上了安德烈·迈耶,他认为迈耶是个可造之材。这年迈耶27岁,韦尔问他是否愿意加入拉扎尔。迈耶很感兴趣,但他有一个问题:我何时才能成为合伙人?韦尔未置可否,迈耶就婉拒了这个邀请。

1926年,韦尔重提此事,并提出一个建议:迈耶可以有一年的试用期,如果他的表现的确非常出色,那么一年后迈耶就成为合伙人,否则,迈耶就得离开拉扎尔。迈耶此次毫不犹豫地跳槽了。

1927年,迈耶如愿以偿地成为拉扎尔的合伙人。但是,迈耶并没有满足这个成就,他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家:为公司出谋划策,安排交易,筹措款项,同时为银行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迈耶认为这种意义上的银行业务才是拉扎尔的主要活动所在。

1928年,拉扎尔成为雪铁龙汽车公司的主要股份持有者。当时,雪铁龙公司首次向法国汽车工业引进了赊销汽车的办法,这种办法是通过雪铁龙的一家子公司——“赊销汽车公司”,法文简称为“索瓦克”来实施的。但是,雪铁龙的老板只把“索瓦克”当作他的汽车促销工具。而迈耶马上想到了“索瓦克”更多的用途,比如赊销家用器具,甚至房产等等,他建议由拉扎尔联合另外两家银行买下“索瓦克”,把它变成一个基础宽广的消费品赊销公司。

雪铁龙的老板认为迈耶的建议对他没有坏处:索瓦克将继续销售雪铁龙汽车,不销售其它汽车,只是也将从事其它领域的业务。此外,“索瓦克”的转手,使雪铁龙不必再为开办这家相当于银行的公司提供资金,这对于资金来源相当吃紧的雪铁龙来说,是倍受欢迎之举。

为了成功地策划这笔大买卖,迈耶四处活动。他眼界非常高,最后找到两家最强有力的合伙者,一家是“商业投资托拉斯”,当时美国最大的消费品赊销公司之一,另一家是J。P。摩根公司,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私人银行。

合作伙伴找到了,接下来开始寻求使用“索瓦克”作为其销售机构的商业客户,他毫不费口舌就与著名的美国电器制造公司凯尔文·耐特签订了合同。这样“索瓦克”开始运转,它给投资者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利润,即使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依然如此。时至今日,它仍财源不断,势力强大。

“索瓦克”的成功让金融界知道,迈耶是一个成熟的银行家。他不仅能想出一个宏大的构想,而且还表现出了使这个构想得以实现的决心。

迈耶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运气只青睐那些有准备、有抱负、有超常耐力的人;运气是偶然的,但抓住撞上门的运气决非偶然;运气也是需要争取的。

国籍赚钱的商业经

在二千多年的流浪漂泊生活中,犹太人饱受歧视,屡遭迫害,没有家园,没有真正属于自己情感和文化意义的国家。犹太人之所以购买国籍,只不过籍此获取生存和施展才华的空间,赢得所在国公民应有的权利和尊严。总而言之,犹太人把国籍只不看成一样商品,一个能够为其嫌取更多金钱的外在化手段和工具而己。因此,犹太人巧用国籍赚钱的本领自然成为生意经。

犹太商人罗恩斯坦就是一下典型的靠国籍致富的人。

罗恩斯坦的国籍是列支登士敦,但他并非生来就是列支敦士登的公民,他的列支敦土登国籍是用钱买来的。他为什么要买此国籍呢?

列支敦士登是处于奥地利和瑞士交界处的一个极小的国家,人口只有19000人,面积157平方公里。这个小国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税金特别低。这一特征对外国商人有极大的吸引力,引起各国商人们的注意。为了赚钱,该国出售国籍,定价7000万元,获取该国国籍后,无论有多少收入,只要每年缴纳10万元税款就行了(不分贫富)。

因而,列支敦士登便成为世界各国有钱人向往的理想国家,他们极想购买该国的国籍,然而,原来只有19000人的小国容纳不下太多的人,所以想买到该国国籍也并非易事。

但是,这当然难不倒机灵的罗恩斯坦。于是,他把总公司设在列支敦士登,办公室却设在纽约。在美国赚钱,却不用交纳美国的各种名目繁杂的税款,只要每年向列支敦士登交纳10万元就足够了。他是个合法逃税者,减少税金,获取更大利润。

罗恩斯坦经营的是“收据公司”,靠收据的买卖,可赚取10%的利润,在他们办公室里,只有他和他的女打字员两人,打字员每天的工作,是打好发给世界各地服饰用具厂商的申请书和收据,他的公司实质上是斯瓦罗斯基公司的代销公司,他本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代销商。提及斯瓦罗斯基公司,便想起罗恩斯坦致富的本钱——美国国籍,下面是罗恩斯坦的一段故事:

达尼尔·斯瓦罗基家是奥国的名门,他们的公司世世代代都生产玻璃制假钻石的服饰用品。精明的罗恩斯坦最初便看准了这家公司。只是时机未到,他只好静静地耐心等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瓦罗斯基的公司,因在大战期间迫于德军的威力而不得不为其制造望远镜,故法军决定将其接收,当时是美国人的罗恩斯坦,悉知情况后,立即与斯瓦斯基家族进行交涉:

“我可以和法军交涉,不接收你的公司,交涉成功后,请将贵公司的代销权让给我,直到我死为止,阁下意思如何?”

对于犹太人如此精明的条件,斯瓦罗斯家族十分反感,大发雷霆。但经冷静考虑后,为了自身的利益,只好委屈求全,以保住公司的巨大利益而全部接受了他的条件。

对法国军方,他又利用美国是个强国的威力,震住了法军。在斯瓦罗斯基斯接受他的条后,他马上前往法军司令部,郑重提出申请:

“我是美国人罗恩斯坦,从今天起斯瓦罗斯基的公司,已变成我的财产,请法军不要予以接收。”

法军哑然,因为罗恩斯坦已经是斯瓦罗斯基的公司主人,即此公司的财产属于美国人。法军无可奈何,只好接受罗恩斯坦的申请,放弃了接收的念头。美国人的公司法国是不敢接受的,因为他们惹不起美国。

以后,罗恩斯坦未花一分钱,便设立了斯瓦罗斯基公司的“代销公司”,大把地赚取钞票。真可谓是不沾手便能赚大钱的干将。

“厚利适销”的营销策略

古往今来,很多人在经商过程把“薄利多销”作为商场的金科玉律,但犹太人认为进行薄利竞争是愚蠢之至,是奔向死亡的大竞赛。他们还认为,同行之间开展薄利多销的恶性竞争无疑是往自己的脖子上绞索。因为“薄利”就体现了卖主对自己商品的不自信,有“因为商品不好,所以才便宜卖”的意味。

犹太人对“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往往这样嘲弄道:“为什么要‘薄利多销’,为什么不‘厚利多销’呢?”他们认为,在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中,为什么不采取上策而采用下下策?卖三件商品所得的利润只等于卖出一件商品的利润,上策是经营出售一件商品。这样,既可省了各种经营费用,还可保持市场的稳定性,并很快可以按高价卖出另外两件商品。而以低价一下卖了三件商品,市场饱和后,再想多销也无人问津了。“薄利多销”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犹太人在经营活动中除了坚持厚利适销做法外,为了避免其他人的“薄利多销”的冲击,他们宁愿经营昂贵的消费品,不经营低价的商品。为此,世界上经营珠宝、钻石等首饰的商人中,犹太人居多。犹太人选择这个行业为主,显然是避开那些以薄利多销的竞争者,因为这些竞争者一般没有资本或力量经营首饰类资本密集型商品。

犹太人的“厚利适销”营销策略是从有钱人作为着眼点的。名贵的珠宝、钻石、金饰,一掷千金,只有富裕者才买得起。既然是富裕者,他们付得起,又讲究身份,对价格就不会那么计较。相反,如果商品定价过低,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怀疑。犹太人抓住富裕者“价低无好货”的消费心理,开展厚利策略经营,即使经营非珠宝、非钻石首饰商品,也是以高价厚利策略营销,如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梅西百货公司,它出售的日用百货品总要比其他一般商店同类商品价高50%,它的生意仍比别人要好。

犹太人的高价厚利营销策略,表面上从富有者着眼,事实上是一种巧妙的生意经。讲究身份、崇尚富有的心理在整个社会乃比比皆是。在富贵阶层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在中下层社会流行起来。据统计和分析,在富有阶层流行的商品,一般在两年左右时间就会在中下层社会流行开来。道理很简单,介于富裕阶层与下层社会之间的中等收入者,他们总想进入富裕阶层,由于心理的驱使,为了满足心理的需求或其他原因,总要向富裕者看齐。为此,富裕者购买高贵的新商品。而下层社会的人士,往往力不从心,价格贵昂的商品消费不起,但崇尚心理作用总会驱使一些爱慕富贵的人行动,他们也不惜代价而购买。这样的连锁反应,贵昂的商品也成为社会流行品。可见,犹太人的“厚利适销”策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同样是盯着全社会的大市场的。

此外,犹太人的“厚利适销”定价策略对顾客的购买欲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

策动人心的暗示战术

“策动人心”是销售策略中的一大类,在具体使用时,还须细分为各种具体战术。在犹太商人那里,最基本的战术是“暗示”。暗示的最大好处是,暗示者什么也不需要允诺,而受暗示者就会自己给自己作出种种“投已所好”的允诺。但既然是自己的允诺,事后就只能怪他自己,而丝毫牵涉不到暗示者。

犹太人有个典型的笑话可以说明此点。

许多年以前,一个叫费尔南多的犹太售货员在星期五的傍晚来到一个小镇,他饥肠辘辘,又身无分文,没钱买饭吃,便谈不上住店了。他只好去找犹太教学校的管事,希望他能介绍一个可提供安息日食宿的家庭。

根据犹太教的教规,只要是本教的教徒,不论走到哪里,都应该受到生活上起参与的照顾和款待。

管事打开笔记,查了一下,歉意地对他说:“这个星期五,经过本镇在此歇息的人特别多,几乎每家都安排了客人,现在惟有开金银珠宝店的西梅尔家还没有客人,不过他从来不收留客人,神对他也没有什么办法。”

“他会接纳我的。”费尔南多十分自信地说。

半个小时后,费尔南多来到了西梅尔金银珠宝店门前,他走进门厅,将老板西梅尔拉到一边,神秘地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个拳头大小沉甸甸的小布包,悄声问题道:“老板,您看,这么大一块金子能卖多少钱?”

西梅尔眼睛一亮,他万没想到,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竟然会有这么大一块黄金,而且他好像是外地人,对本地的金价肯定心中无数,如果能做成这笔生意,肯定能挣上一大笔钱。

可是,按照犹太教规,每周五到周六日落的24小时为安息日,这段时间不能谈生意,更不能动钱,如果违犯了教规,就会遭到厄运。

西梅尔实在舍不得将这笔生意放跑,考虑再三,他决定留他住宿。等安息日过后再谈生意。

“这样吧,小伙子,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就请在我的店里住上一晚吧,我想你还没有吃晚饭,我们共进晚餐吧……”

不用说,费尔南多当然很愉快地住了下来。

整个安息日,费尔南多受到了西梅尔的盛情款待,以至他自己都感到有些难为情。

到了星期六夜晚,安息日结束了,可以进行交易活动了,西梅尔笑眯眯地对费尔南多说:“好了,小伙子,现在可以把货拿出来让我看看了。”

费尔南多不慌不慷地从衣袋里掏出布包,然后一层一层地打开,里面居然是一块石头。西梅尔立刻惊诧地瞪在眼睛:“你的布包里包的不是金子吗?”费尔南多故作不解地说:“老板,你可能误会了。进了您的店,感到十分好奇,于是想知道像我包着那块石头大的金子能值多少钱,什么时亿说我有金子啦?”

这则笑话虽有“惩恶扬善”的意味,但里面也包藏着不可忽视的生意战术。售货员本是商业活动中最纯粹的“中介人”,他甚至连商店老板少不了承担的售后责任也不用承担,只管把手头的货物转移到顾客手里就行了,所以才练出如此熟练的“策动人心”技巧:他在一个不能谈生意的时刻,问了一个似乎是谈生意的问题;而到可以谈生意的时刻,这个似乎是谈生意的问题,又成了一个纯粹不是谈生意的问题。由于售货员从头就没有明确他是否在谈生意,对他所提的问题的理解完全取决于首饰店老板个人的界定,售货员只不过为老板的“假想对象”,提供了若干“参照情境”,诸如神秘兮兮的举止,还有那块用布包着的“金子”似的石头,而所有这些参照物同样也是缺乏明确界定的,故此,最后只能怪梅西尔赚钱心切,一厢情愿地把别人“随便问问”当作了商业谈判的引子。

借模棱两可的暗示来策动对方,决不仅止于笑话中的售货员才会用,在现实生活中,会用这种手法的犹太人也比比皆是,美国犹太实业家路易·E·沃尔夫森就是一个例子。

沃尔夫森出生于美国一犹太旧货商家庭,在50年代和60年代时,被誉为金融奇才。他的实业道路是从负债经营开始的。他向人借了10000美元,买下一家废铁加工场,把它办成了一个赢利很高的企业。年仅28岁时沃尔夫森的财产就突破了百万美元。

1949年,沃尔夫森以21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首都运输公司”。这是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一套地面运输系统。众所周知,沃尔夫森完全有能力把亏损的企业办成高赢利的企业。但这一次,还没来得及做到这一点,沃尔夫森就公开宣布,公司将要增发红利。诸如此类的手法本身并没有特别出奇的地方,只是沃尔夫森发放的红利超过公司这一段时间里的赢利。这等于说,他以贴出公司老底的办法为企业制造高赢利的假象,借此“策动人心”,让公众产生对该企业的过高期望。

一切都在沃尔夫森的意料之中,证券市场的“首都运输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路上涨。趁此机会,沃尔夫森将其手中的股份全部抛出,仅此一举赢利竟达6倍。

沃尔夫森办的“梅里特——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是60年代兴起的新的实业形式,“联合大企业”的第一个,所以被人称为“联合大企业”之父。他曾是美国薪水最高的经理之一,完税前的收入为一年50万美元。沃尔夫森的实业王国当然不是完全靠策动人心建立起来的,但也不可否认,“策动人心”确实加快了其形成过程。

“每次都是初交”的生意经

犹太人认为,在商业活动当中,人与人都是以利益维系的,人的良知和道德往往被金钱扭曲,一旦轻信别人,就可能倾家荡产,而且是呼告无门。“每次都是初交”的生意经,初看之下毫不起眼,细细推敲却令人深思。

有一天,一位日本商人请一位犹太画家上银座的饭馆吃饭。宾主坐定之后,画家乘等菜之际,取出纸笔,给坐在边上谈笑风生的饭馆女主人画速写。

不一会儿,速写画好了。画家递给商人看,画得形神皆俱。日本人连声赞叹道:“太棒了,太棒了。”

听到商人的奉承,画家便转过身来,面对着他,又在纸上勾划起来,还不时向他伸出左手,竖起大拇指。通常,画家在估计人的各部位比例时,都用这种简易方法。

商人一见画家的这副架势,猜想这回是在给他画速写了。虽然因为面对面坐着,看不见他画得如何,但还是一本正经地摆好了姿势,让他画。

商人一动不动地坐着,眼看着画家一会在纸上勾划,一会儿又向他竖起拇指,足足坐了10分钟。

“好了,画完了。”画家停下笔来说道。

听到这话,商人松了一口气,迫不及待地欠身过去,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画家画的根本不是商人,而是画家自己左手大拇指的速写。

商人连羞带恼地说:

“我特意摆好姿势,你……,你却作弄人。”

画家却笑着对他说:“我听说你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才故意考察你一下。你也不问别人画什么,就以为是在画自己,还摆好了姿势。单从这一点来看,你同犹太人相比,还差得远呢。”

此时,日本商人才如梦方醒,明白过来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看见画家第一次画了女主人,第二次又面对着自己,就以为一定是在画自己了。

正是基于对类似这位日本商人所犯的错误,犹太人哪怕同再熟的人做生意,犹太人也决不会因为上次的成功合作,而放松对这次生意的各项条件、要求的审视。他们习惯于把每次生意都看作一次独立的生意,把每次接触的商务伙伴都看作第一次合作的伙伴。这样做,起码有两大好处:

其一,不会像日本商人那样,因为自己对对方的先入之见而掉以轻心,相反,可以有足够的戒备防止对方可能的一切手脚。

其二,可以保证自己第一次辛辛苦苦争取得到的赢利,不致于在第二次生意中为顾念前情而作出的让步所断送。生意毕竟是生意,容不得“温情脉脉”,否则第一次就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犹太人深知,在人的潜意识层面上,“每次都是初交”往往在漫不经心中被忽略了,先入之见的厉害之处在于会使人都想不到去纠正它。直到事情结果出来了,大失所望甚至绝望之余,人们才不无懊悔地察觉自己的疏忽。

“每次都是初交”是犹太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由活生生的商业活动而得出的高级生意经。而其适用范围竟然已经到达潜意识层次。只有一个发明了精神分析学的民族商人,才会在这种极其细微、极不容易觉察的地方,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并且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这是一条保持内心平衡,不被他人策动的生意经。

但有意思的是,对自己,犹太人要求做到“每次都是初交”,不为别人策动;但对别人,犹太人则毫不迟疑地利用对方对“第二次”的先入之见,来策动别人。一则犹太笑话中的某个卖伞柜台的售货员,他不用开口,利用顾客的问话,就构筑好了“第二次陷阱”。

“先生,您买这把漂亮的伞吧!我保证这是真绸面子的。”

“可是,太贵啦。”

“那么,您就买这把吧。这把伞也很漂亮,可是并不贵,只卖5马克。”

“这把伞也有保证吗?”

“那当然。”

顾客犹豫了很长地间,又问道:

“保证它是真绸的?”

“不是……”

“那你又保证什么呢?”

“这个嘛……我保证它是一把伞。”

此则笑话中的顾客差一点把“第二个保证”当作“第一个保证”,从而买了一把仅仅保证是“伞”的伞。

商场上的生意规则

在生意场上只能遵守商业规则,日常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尊老爱幼、礼让、助人等等其他的伦理道德规范都必须服从商业规则。在生意场上,一切都是商品,而商品则只有一个属性,那就是增值、生钱,除了犯法的事不能干,违背合同的事不能干,其它的一切都应该服从这个最高目的。

犹太人在进行商业操作之前,先排除了众多伦理道德规范的掣肘和情感的障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眼界看得宽,手脚放得开,处处得心应手,无往而不胜。

在犹太人看来,创立公司无非是为了赚钱,只要能赚钱,出售自己的公司也是一种商业形式。同样的道理,犹太人在进行商业操作时,对于所借助的东西,也从来没有什么顾忌,只要是有利于赚钱,且不违犯法律,就怎么好用怎么用,完全不必考虑过多。

犹太民族在生活上的禁忌之多、之严格,在世界各民族中是很少见的,并且这些禁忌历经二千多年而能坚持贯之,极少改变。但是在另一方面,犹太人在经营商品时的百无禁忌也是在各民族中不多见的。许多原先非商业性的领域大都是被犹太人打破禁区而纳入商业范围的。

苏联刚刚成立之时,许多资本家把苏联看作洪水猛兽,只有犹太人哈默不受局限,独辟溪径。结果在苏联发了大财。

成功使哈默信心大增,他想:我为什么不回美国一趟,联合机器和其它产品的生产企业,与苏联进行更多的贸易呢?他说服的第一个人是亨利·福特。福特汽车早已闻名世界,其创始人亨利·福特不仅是个有名的倔老头,也是个有名的反苏派。哈默经人介绍与福特见了面,福特不否认在苏联市场上销售自己公司的产品可以赚钱,但是,“我绝不运一只螺丝钉给敌人,除非苏联换了政府”。

福特的态度非常坚决,但是哈默并没有气馁,他说:“您要是等苏联换了政府才去那里做生意,岂不是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丢掉一个大市场吗?”哈默把自已在苏联的见闻、经商的经历以及列宁如何对自己开绿灯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福特听,哈默说:“我们是商人,只管做我们的生意,而生意就是生意。”

福特对哈默的话渐渐产生了兴趣,留哈默共进午餐。餐后,福特又陪哈默去参观自己的机械化农场,两人谈得非常投机,最后,福特终于同意哈默作为自己产品在苏联的独家代理人。哈默从福特这里首先打开了缺口,很快又成了美国橡胶公司、美国机床公司、美国机械公司等许多家企业在苏联的独家代理商。

后来,在哈默的斡旋下,福特公司和苏联政府又达成了联合办拖拉机生产工厂的合作协议,福特由此获得了滚滚利润,哈默自然也受益非浅。

显而易见,对于犹太人而言,生意只是生意,一切与人类有关的事物都可以贴上商品的标签,一切都可充斥着金钱的味道。

独具特色的经商心态

与犹太人相比,其他民族在实际生活中的精明只是一种上不了台面的丑角。犹太人之所以如此精明有诸多因素,但最重要而且最具犹太特性的因素,是犹太人对精明的心态。

犹太人不但极为欣赏和器重推崇精明,而且是堂堂正正地欣赏、器重、推崇,就像他们对钱的心态一样。在犹太人的心目中,精明似乎也是一种自在之物,精明可以以“为精明而精明”的形式存在。这当然不是说精明可以精明得没有实效,而是指除了实效之外,其他的价值尺度一般难以用来衡量精明,精明不需要低头垂首地在宗教或道德法庭上受审或听训斥。

美国和苏联两国成功地进行了载人火箭飞行之后,德国、法国和以色列也联合拟订了月球旅行计划。火箭与太空舱都制造就绪,接下来就是挑选太空飞行员了。

工作人员问应征人员:“在什么待遇下才肯参加太空飞行?”

“给我3000美元,我就干。”德国应征者说,“1000美元留着自己用,1000美元给我妻子,还有1000美元用作购房基金。”

接下来法国应征者说:“给我4000美元。1000元归我自己,1000美元给我妻子,1000美元归还购房的贷款,还有1000美元给我的情人。”

最后以色列的应征者则说:“5000美元我才干。1000美元给你,1000美元归我,剩下的3000美元用来雇德国人开太空船!”

在这则笑话中犹太人的精明可以说展现得极为生动。犹太人不须从事实务(开太空船)而只须摆弄数字,就可以白拿1000美元,还可以送工作人员1000美元的人情,这种精明的思维逻辑正是犹太人经营风格中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平心而论,犹太人并没有盘剥德国人,德国人仍然可以得到他开价的3000美元。至于犹太人自己的开价,既然允许他们自报酬劳,他报得高一些也无可非议,怎么安排纯属他个人的自由,就像法国人公然把妻子与情人经济上一视同仁一样。而且犹太人的精明并没有越出“合法”的界限。

犹太人尤伯罗斯举办奥运会更把这种本领发挥到巅峰。

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城市,能够承办奥运会是一个巨大的荣誉。但是,奥运会的巨额费用使承办者苦不堪言,想承办者也知难而退,筹集资金是承办奥运会的关键,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

尤伯罗斯分析认识到,以往人们只注重奥运会的体育和政治功能,却忽视了它的经济功能。

《塔木德》里说:“任何东西到了商人手里,都会变成商品。”这句话对尤伯罗斯来说恰如其分,毫不夸张。

尤伯罗斯身为商人,深刻地体会到,企业家最重视的是自己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名气超过竞争对手,各个厂家往往肯花大钱,尽力设法挤垮对手。因而,尤伯罗斯决定利用各竞争对手这种心理,提高赞助收入。他规定本届奥运会正式赞助单位只接受30家,每一个行业选择一家,每家至少赞助400万美元,赞助者可取得本届奥运会某项商品的专卖权,这样一来,各大公司就只好拼命抬高赞助额的报价。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历来是对头,每一届奥运会都是两家交手的战场,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百事可乐占了上风,虽然赌注大了点,但毕竟打响了牌子,提高了销售量,可口可乐尽管自恃老大,但一不留神就会在竞争中落后,这次洛杉机奥运会上,可口可乐决心一定要挽回自己的面子。

尤伯罗斯向两家大公司抛出了400万美元的底价。百事可乐思想准备不足,还是犹豫之际,可口可乐已经胸有成竹,一下子把赞助费提高到1300万,高出了尤伯罗斯提出的底价2倍之多。可口可乐的一位董事咄咄逼人地说:“我们一下子多出900万,就是不给百事可乐还手的余地,一举将它击退。”果然,百事可乐没有还手之处,可口可乐成了饮料行业独家赞助商。

尤伯罗斯笑纳1300万美元后,又把目光对准了感光胶片的两位大亨:柯达公司和富士公司。底价同样是400万美元,然而这次可不那么顺利。

柯达公司开始也想加入赞助者的队伍,但他们不肯接受组委会的不得低于400万美元的条件,他们只同意赞助100万美元和一大批胶卷,尤伯罗斯没有答应。

此时一向嗅觉灵敏的日本人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决心以此打入美国市场。富士公司同尤伯罗斯讨价还价,最后以7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洛杉矶奥运会胶卷独家赞助权。

待到柯达公司醒悟时,富士胶卷已经充斥了美国市场,为此柯达公司广告部的经理被撤了职。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日本丰田等日本几家汽车公司的竞争,更是热火朝天,彼此都竭尽全力以拼抢这“惟一”的赞助权。

结果,企业赞助共计3.85亿美元,而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的381家赞助厂商,总共仅赞助900万美元。

收入最高的莫过于把运动会实况电视转播权作为专利拍卖。最初,工作人员提出的最高卖价是1.52亿元,遭到他的否定。他亲自研究了前两届奥运会电视转播的价值,又弄清楚了美国电视台各种广告的价格,提出2.5亿美元的价格。

然后,尤伯罗斯跑到美国两家最大的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全国广播公司(NBC)游说,策划了几家公司之间的一场全力以赴的竞争,结果全国广播公司欣然接受了这个价格。该公司负责体育节目的副总经理对尤伯罗斯在谈判期间所表现的谈判艺术和工作效率表示十分钦佩。

尤伯罗斯还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把奥运会的广播转播权分别卖给了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国,从这开始,广播电台免费转播体育比赛的惯例被打破了。

结果,仅此一项,尤伯罗斯就筹集到了2.8百亿美元。

奥运会开幕前,要从希腊的奥林匹亚村把火炬点燃空运到纽约,再蜿蜒绕行美国的32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途经41个城市和近1000个镇,全程卫1.5万公里,通过接力最后传到洛杉矶,在开幕式上点燃火炬。

尤伯罗斯发现参加奥运火炬接力跑是很多人梦寐以求、引以为荣的事情,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公开出卖参加火炬接力跑名额的办法,即凡是参加美国境内奥运火炬接力跑的人,每跑一英里,须交纳3000美元。

此语一出,世界舆论哗然,尽管尤伯罗斯的这个做法引起了非议,他仍然我行我素,最后大笔的款项还是收上来了,这一活动筹集到了3000万美元。

设立“赞助人计划票”,凡愿赞助2.5万美元者,可保证奥运会期间每天获得最佳看台座位两个;每家厂商必须赞助50万美元,才能到奥运会做生意,结果有50家厂商,从杂货店到废物处理公司,都出来赞助。

组委会还发行各种纪念品、吉祥物,高价出售。

随着奥运会的日益临近,整个洛杉矶市已呈现出浓郁的气氛。由各公司赞助整修和重建的各种设施已焕然一新,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主任贝利乌夫人视察了这些设施之后说:“洛杉矶奥运会的组织工作是最好的,无懈可击的。”

从五彩缤纷的开幕式开始,抵制给奥运会带来的阴影被一扫而光了,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内的运动员和观众以及美国的观众表现出的空前热情,把洛杉矶奥运会推向了巨大的成功。

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960名运动员使这届运动会的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整个奥运会期间,观众十分踊跃,场面热烈,门票场场畅销,田径比赛时,9万人的体育场天天爆满,以前在美国属于冷门的足球比赛,观众总人数竟然超过了田径,就连曲棍球比赛也是场场座无虚席,美国著名运动员刘易斯一人独得4枚金牌,各种门票更是抢购一空;多杰尔体育场的棒球表演赛,观众比平时多出1倍。

同时,几乎全世界都收看了奥运会的电视转播,令人眼花纷乱的闭幕式至今还留在人们记忆中。

在奥运会结束的记者招待会上,尤伯罗斯宣称,本届奥运会将有盈利,数目大约是1500万左右。一个月后的详细数字表明,洛杉矶奥运会盈利2.5亿美元。

借势操作的经商诀窍

在犹太人的成功因素中,借势操作是很重要的一环。尽管任何事业都不可能一步登天,但“登天”的途径却有千万条,借势借力就是一条快捷而又省劲的途径。

犹太人身处异地他乡,遭人歧视,受人排挤,他们无地无权无势,想出人头地在常人看来简直是妄想。然而事实上,犹太人却以其不凡的智慧和机智,加上其勤勉、忍耐的性格,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并且最终成了富翁。犹太大亨洛维格就是利用这种超乎寻常的方式巧妙利用别人的钱发家致富而最终成就伟业的。

与洛维格相比,世界船王奥纳西斯只能是大海中的小水滴。洛维格拥有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最多的油轮;另外,他还兼营旅游,房地产和自然资源开发等行业。

洛维格第一次做的生意只是一艘船的生意。

他把一艘别人搁置很久沉入海底的长约26英尺的柴油机动船很费劲地让别人打捞出来,然后用了4个月的时间将它维修好,并将船承包给别人,自己从中获利50美元。这使他很高兴,也很高兴父亲能借钱给他,他明白了借贷对于一贫如洗的人创业是多么重要。

可是,青年时期的他在业界碰来碰去,总是债务缠身,屡屡有破产的危机。他始终也没有跳出平常的思维,达到一种有希望的新境界。就在洛维格行将进入而立之年时,灵感爆发了。

他先后找了几家纽约银行,希望他们能贷款给他买一条一般规格水准的旧货轮,他准备动手把它安装改造成赚钱较多的油轮,但是却一一遭到了拒绝,理由是他没有可资担保的东西。面对着一次次的失望,洛维格并不气馁,而是有了一个不合常规的想法。

洛维格有一只仅仅能航行的老油轮,他将这条油轮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石油公司。然后他去找银行经理,告诉他们自己有一条被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租金可每月由石油公司直接拔入银行来抵付贷款的本息。经过几番周折,纽约大通银行终于答应借贷给他。

尽管洛维格并无担保物,但是石油公司却有着很好的效益,其潜力很大,除非天灾人祸,否则石油公司的租金一定会按时入帐。此外,洛维格的计算非常周密,石油公司的租金刚好可以抵偿他银行贷款的本息。这种奇异而超常的思维尽管有些荒涎,但却使洛维格敲开财富的大门。

洛维格拿到了贷款就去买下他想买的货轮,然后动手将货轮加以改装,使之成为一条航运能力较强的油轮。他利用了新油轮,采取同样的方式,把油轮包租出去,然后以包租金抵押,再贷到一笔款,然后又去买船。周而复始,像神话一样,他的船越来越多,而他每还清一笔贷款,一艘油轮便归在他的名下。随着贷款的还清,那些包租船全部归他所有。

洛维格的成功,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他找到了一种巧借别人的“势”来壮大自己的妙策。一方面,他将船租给石油公司,这样他就有了与这家石油公司开展业务往来的背景。有这样一家石油公司来衬托他,况且每日租金可直接抵付利息,银行当然乐意将钱贷给他了。另一方面,他用从银行借来的钱再去买更好的货轮,然后再租给石油公司,然后又贷款。从这一点上讲,他又成功巧妙地利用借来的钱壮大了自己的“势”,如此往复,借的钱越多,租出去的船也就越多,而租出去的船越多,其“势”就越壮大,而“势”越壮大,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钱。

犹太人不论在商界、政界,还是在科技界的成功者,都是善借别人之“势”,巧借别人之“智”的高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且不说其在外交工作的政治手腕,就说他处理白宫内的事务工作,就是一位典型巧于借用别人力量和智慧的能手。他有一个惯例,凡是下级呈报来的工作方案或议案,他先不看,压它三天后,把提出方案或议案的人叫来,问他:“这是你最成熟的方案(议案)吗?”对方思考一下,一般不敢肯定是最成熟的,只好答说:“也许还有不足之外。”基辛格就会叫他拿回去再思考和修改得完善些。

过了一些时间后,提案者再次送来修改过的方案(议案),此时基辛格把它看完了,然后问对方:“这是你最好的方案吗?还有没有别的比这方案更好的办法?”这又使提案者陷入更深层次思考,把方案拿回去再研究。就是这样反复让别人深入思考研究,用尽最佳的智慧,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这不愧为犹太人基辛格的一手高招,这也反映出犹太人善借别人的力量为自己服务的大智慧。

总而言之,犹太人借势操作却是经商的一大诀窍。借助别人的力量使自己的能力发挥最大效果是成功的捷经,善于访求比自己有智慧的人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无成见的贸易之道

在经商活动中,犹太人对生意对象总是一视同仁,而不带一丝成见。在犹太人看来,因成见而坏了赚钱的生意,简直愚蠢至极。

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虽然他们也有国籍之别,但是他们都自视为同胞,而且他们之间都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

犹太人在经商过程中的宝贵经验:贸易之中无成见;要想赚钱,就得打破既有的成见,就像金钱没有肮脏和干净之分一样。犹太人对交易的对象也是不加区分的。只要能赚钱,达成生意协议,能从对方的手中得到钱,就可以做。

犹太人观念中,除了犹太人之外,一律被称之为外国人。为了赚钱,不管哪国人,都是他们交易的对象。他们绝对不会因为交易对象的宗教信仰、肤色、社会性质而放弃一桩能赚钱的生意。

犹太人聪明地认识到:要赚钱,就不要顾虑太多,不能被原来的传统习惯和观念所束缚;要敢于打破旧传统,接受新观念。众所周知,金钱是没有国籍的,所以,赚钱就不应当区分国籍,也不应为自己图划赚钱的种种限制圈子。这也是犹太人的成功所在。要吃面包,总能找到刀子。

倒用法律赚钱的绝招

倒用法律赚钱是犹太人外汇买卖的绝活。作为“契约之民”的犹太人,居然在遵半契约的前提下,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极为理性地赚取金钱。

1971年8月1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保护美元的声明。精明的犹太金融家和商人立刻意识到,美国政府此举是针对与美国有巨大贸易顺差的日本的。犹太人又从情报获悉,美国与日本就此问题曾多次谈判。就一切的迹象表明:日元将要升值。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个结论不是在尼克松总统发表声明后而是在半年前得出的。

众多的犹太金融家和商人根据准确的分析结论,在别人尚未觉察之时,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卖”钱活动,把大量美元卖给日本。据日本财政部调查报告,1970年8月,日本外汇储备额仅35亿美元,而1970年10月起,外汇储备额以每月2亿美元的增加速度在上升。这与日本出口贸易发展有关,当时日本的晶体管收音机、彩色电视机及汽车生意十分兴隆。但美国犹太人已开始渐渐向日本出“卖”美元了。到1971年2月,日本外汇储备额增加的幅度更大,先是每月增3亿美元,到5月份竟增加15亿美元,当时日本人政府还蒙在鼓里,其新闻界还把本国储备外汇的迅速增加宣传为“日本人勤劳节俭的结果”,似乎日本各界人士尚未发现这种反常现象正是美国犹太人“卖”钱到日本的结果。

在尼松总统发表声明的1971年8月前后,美国犹太人卖美元的活动几乎到了疯狂程度,仅8月份的一个月,日本的外汇储备额就增加了46亿美元,而日本战后25年间总流入量仅35亿美元。

1917年8月下旬,也就是尼以总统发表声明10天后,日本政府才发现外汇储备巨增的原因。尽管立刻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一切都已晚了。美国犹太人预料的事情发生了: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此时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29亿美元。后来日本金融界算了个帐,美国犹太人在这段时间拿出1美元,便可买到360日元(当时汇率);日元升值后,1美元只能买308日元。也就是说,日本人从美国犹太人手里每买进1美元,便亏掉52日元,犹太人却赚了52日元。在这几个月的“卖”钱贸易中,日本亏掉6000多亿日元(折合美元20多亿),而美国犹太人即赚了20多亿美元。

日本有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犹太人想靠在外汇市场上搞投机活动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日本大蚀本却是真实存在的。此外,美国犹太人如此异常的大举动,日本人为何迟迟来曾发觉呢?犹太人又是如何得手的呢?这就涉及到有“守法民族”之称的犹太民族依法律的形式钻法规的空子、倒用法律的高超妙处。这恐怕也只有受过“专业熏陶”的犹太民族才能表演此法。

从1971年10月起,日本外汇准备额以每月2亿美元的增加速度在上升,而这正是日本的晶体管电子及汽车出口贸易十分兴隆的结果,这个增加速度是很正常的。

在日本自己看来,日本的《外汇预付制度》是非常严密的,但犹太人却看出了它有大漏洞。《外汇预付制度》是日本政府在战后特别需要外汇时期颁布的。根据此项条例,对于已签订出口合同的厂商,政府提前付给外汇,以资鼓励;同时,该条例中还有一条规定,即允许解除合同。

犹太人正是利用外汇预付和解除合同这一手段,堂而皇之地将美元卖进了实行封锁的日本外汇市场。

美国犹太人采取的方法事实上很简单,他们先与日本出口商签订贸易合同,充分利用外汇预付款的规定,将美元折算成日元,付给日本商人。这时犹太人还谈不上赚钱。然后等待时机,等到日元升值,再以解除合同方式,让日本商人再把日元折算成美元还给他们。这一进一出两次折算,利用日元升值的差价,便可以稳赚大钱。

从这则“日本人大蚀本”的事例中,不难看出犹太人成功的经营思路在于“倒用”了日本的法律,将日本政府为促进贸易而允许预付款和解除合同的规定,转为争取预付款和解除合约来做一笔虚假的生意。这样,日本政府却只能圆于自己的法律而眼睁睁地看着犹太人在客观的形式上绝对合法地赚取了他主观上绝对不认为合理的利润。

知已知彼的经营哲学

犹太人可谓是“知己知彼”哲学的积极倡导者。他们不但要让自己了解对方,也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意图,这样,做起生意来就可以减少许多猜忌和不信任,有利于交易的效率。

商场上,只有洞悉对方的真实意图,体察到对方的强势弱势,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同样,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如指掌,方才可能扬长避短发挥己方的最佳优势或状态。

在以利益为中心的商业活动中,经商实质上是一系列的博奕过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双方都彼此了解对方,且都清楚可能出现的结果,这样的博奕才可能是稳定均衡的,也可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或亏损的最小化。相反,如果在商场上处处尔虞吾诈,根本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意图,或者对方也不清楚自己的意图,信奉“骗子”哲学,那么只能做一次买卖了。因为前一次博奕成了后一次博奕的历史背景,博奕方会以此作为后继博奕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任何一方都会根据前次博奔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和诚信程度。

犹太人特别善于做长线生意,他们希望与对方做长久的生意伙伴,因此认真地对待对方,尽量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意图和诚意。这样,取得了对方的信任,才能长久与对方做生意,才能有稳定的收益,且可以节省重新寻找生意伙伴可能支付的成本。

有两个小偷在接受审讯。如果两人都不承认自己偷了东西,那么他们就可以无罪释放;如果两个都承认的话,则可以轻判;如果一个承认,而另一个拒不承认,则撒谎不承认的那一个将重判,而说真话承认的那个将轻判;如果两个都不承认,这样两人都可以无罪释放。但是,由于审讯是单独进行的,彼此不知道对方会怎样,两个小偷均不敢轻意撒谎,因为若对方承认,自己撒谎就惨了;而如果自己承认的话,不管对方如何,自己只会被轻判。所以,他们都选择承认。

知己知彼的经营哲学是使犹太人摘取“世界第一商人”桂冠的秘诀之一。

“瞎子点灯”的商业逻辑

在犹太商业文化中,“瞎子点灯”是那种主动使对方了解的商业逻辑,是使彼知己的哲学,其精彩之处在于让对方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从而最有力地调动对方。

每个人自己考虑得再周密,由于没有同对方考虑到一个点子上,还会造成某种误会式的冲突。对于这种可能性,犹太人很早就有所体察,并将自己的感悟浓缩在一则极短小的寓言中。

在漆黑的道路上,有个瞎子提着灯笼在缓缓前行,对面来人见他是个瞎子,不解地问他:“你是个瞎子,提个灯笼又起什么作用呢?”

瞎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因为我打了灯笼,不瞎的人才能看到我。”

对瞎子来说,在漆黑的道路上行走,自己跌倒的可能性远小于被行人撞倒的可能性。那些习惯于靠眼睛走路的人对黑暗的熟悉度远不及永远眼前漆黑的瞎子。于是,瞎子亮起了灯笼,这光亮不是照向路面,而是照向自己,以便让每个相遇者都可以看清瞎子,及早避让,从而使瞎子顺利地行走。

犹太民族在走过了二千多年的“夜路”之后,摸索并炼出“瞎子点灯”的商业智慧。作为一个长期寄居于其他民族的社会之中的共同体,作为一个“软弱”而又“硬着颈项”的民族,靠武装起义、示威游行等反抗是极其愚蠢的,最理智的办法就是让寄居社会的主民族统治者明白犹太人对他们及整个社会的价值。

“瞎子点灯”的逻辑让人们彼此相互了解,从而能够得出双方共荣共生的结局,这是犹太人的高妙之处。

很久以前一个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外出旅行,途中病倒在旅馆里,当他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没有希望时,便将后事托给了旅馆主人,请求他说:

“我快要死了,如果有知道我死而从耶路撒冷赶来的人,就请把我的这些东西转交给他。但是,不要告诉他我是在哪家旅馆。”

说完,这个人就死了,旅馆主人按照犹太人礼仪埋葬了他,同时向镇上的人发表这个旅人的死讯和遗言,让大家遵守这个犹太人的遗言,不要将他住的旅馆告诉来找他的人。

死者的儿子在耶路撒冷听到父亲的死讯后,立刻赶到父亲死亡的那个城镇。他不知道父亲死在哪一家旅馆里,也没有人愿意告诉他,所以,他只好自己寻找。

幸运的是,有个卖柴人挑着一担木柴经过,儿子便叫住卖柴人,买下木柴后,吩咐卖柴人直接送他到那家有个耶路撒冷来的旅人死在那里的旅馆去。然后,他便尾随着卖柴人,来到了那家旅馆。

旅馆主人对卖柴人说:“我没有买你的木柴啊?”

卖柴人回答说:“不,我身后的那个人买下了这木柴,他要我送到这里来。”

通过一笔木柴交易,他把回答这个问题作为成交的条件,让卖柴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帮助他解决了难题。

显然,利益出面比空口说教有力量得多。只有他人的利益同你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的时候,他人才可以像为自己谋利或避害一样,为你着想,因为这一着想以及由其产生的努力可以同时带来其自身利害的相应变动。

谈判智慧

对于犹太人来说,人生就是一张张谈判桌,他们无时不在与上帝、敌手、对手进行谈判,他们把谈判作为一种表现超凡艺术的戏剧,在谈判前精心谋划,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进行智慧与勇气的较量,并保证自己进退自如。

商业谈判的精髓

犹太人认为,谈判绝不仅仅是双方坐在谈判桌前面对面地交换意见或讨价还价,它更是一幕精心策划的戏剧,需要积极的准备和非凡的艺术,是彼此间勇气的轻量;通过调整和妥协,双方才能达成一致。并且,谈判与人息息相关。

犹太格言:“与其迷1次路,不如问10次路。”其意也正说明人在行动前要把目标和方向了解清楚,不要贸然行动。

成功谈判的精髓是定下自己的目标,并且作好如何实行它的计划。人既是文化动物,也是感情动物,因此人的情绪往往受经济利益、名益、情感等诸多因素影响,从而左右着一个人的态度和心态。在谈判中,时刻牢记自己此次谈判的目标,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从而保持始终如一的坚定态度。

只有先明确目标,才能在对手面前保持冷静。乞丐什么时候最惨?当他在同一天被邀请参加两个婚礼的时候。

预备好失败的对策

预备好失败的对策是犹太民族谈判智慧中很重要的一环。

谈判不可能每次都成功。有些谈判虽经双方共同努力,但终于差距过大而归于失败。对于不可避免的失败,应该提前预备好对策,以免事情临头时不知所措。

因此,在谈判前一般要有一个最坏的打算,详细罗列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把各种对策的计划列出。每出现一种坏情况就有一种对策。阵脚大乱会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

预备好失败是一种面对现实的务实态度,这并不是给自己泄气,而是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也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有了这种意识,才会行动从容,决策果断。顺利时,没被胜利冲昏头;失败时,仍能保持重新站起来的能力。

所以,预测失败的可能情形,并拟订好对策,也是高明的谈判术之一。而能在未蒙受损失之前及时抽身,更是高明的谈判术之一。

犹太人乔费尔与三洋公司的谈判即将开始,三洋公司草拟了一份合同,乔费尔与律师经过商议后,决定围绕这份合同展开谈判策略。

在三洋公司提出的合同草案中,有一条是关于将来双方发生纠纷时的仲裁问题,三洋公司提议在大阪进行仲裁,解决纠纷。

需要提醒一下,代理销售这一类的合同发生纠纷的原因,一般是拒付货款或产品有质量问题两类。一旦出现纠纷,双方最好通过直接协商解决,打官司是万不得已的办法。当然,还有一种方式是事先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双方都认可的仲裁机关。诉讼和仲裁的目的虽然相同,但结果却明不同。无论仲裁在哪个国家进行,其结果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效;而判决就不同了,因为各国的法律不同,其结果也只适用于该判决国。也就是说,日本法院的判决在荷兰形同废纸,荷兰法院的判决在日本也形同废纸。

现在乔费尔的思考重点是,本合同是否可能发生纠纷?发生纠纷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进行仲裁还是提出诉讼对己有利?

对乔费尔来说,一般容易发生的麻烦是收到对方的货物与要求质量不符,但由于草案中双方议定的是先发货后付款,那么一旦货物有质量问题,乔费尔完全可以拒付货款,三洋公司就会以货物符合要求而上诉。这样,一旦出现此种情况,在日本仲裁对乔费尔就会非常不利,但若将仲裁地改在荷兰,三洋公司自然反对,那时双方出现第一个争执不下的矛盾焦点将会是此问题,为此乔费尔提出如下主张:

“我们都知道仲裁的麻烦,都不愿意涉及仲裁。但为了以防万一,不妨就请日本法院来判决。”这时想必各位看出乔费尔的圈套和策略。假如双方一旦出现纠纷,日本法院的判决在荷兰形同废纸,即使是打赢了官司,也根本执行不了,这样,将来真的出现纠纷,乔费尔干脆不出庭都可以,连诉讼费都省下了,若这一提议能通过,乔费尔自然占上风。

在这则事例中,乔费就预备好了失败的对策,从而轻松地游览去了。除此之外,要大胆地正视失败,设法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谈判取胜的基础

犹太人认为,说话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说得好能赢得人心,三言两语说不好则招来杀身之祸。因此,犹太人在说话时特别小心谨慎,从不随便乱说。但在社交场合或谈判桌上,犹太人却能随机应变,对答如流,并能表现得异常幽默风趣,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谈判气氛。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天才,关键是他们在谈判前已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谈判的秘密在于知道一切,回答一切。”

谈判的取胜基础在于周密的准备。周密的准备不仅包括弄清问题本身的有关内容,同时,也包括知晓与之相关的种种微妙差异。为此,要事先调查谈判对手的心理状态和预期目标,以正确地判断出用何种方式才能找到双方对立中的共同点。否则在事到临头时,会给别人情况不熟或优柔寡断的象象,从而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

基辛格被人称为20世纪最杰出的谈判专家,在谈判前,他非常注重做好周密的事前准备和掌握详尽的情报资料。

福特总统访问日本的时候,曾随意地向导游小姐询问大政奉是哪一年?导游小姐一时管不上来,随行的基辛格却立即从旁边插嘴:“1967年。”他怎么能够对一日本人都不清楚的日本历史这么熟悉?原因非常简单,作为犹太人后裔的基辛格深知事前准备的重要性,所以在访日以前浏览过有关日本的大量资料。

犹太人是谈判专家,每一次哪怕是很小的谈判,他们都要事先作大量的准备。这种充分作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的方式,不仅在世界商界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在世界外交界也如此。

克服势弱的谈判战术

犹太人在他们几千年受欺压的历史中,虽然总是处于劣势,但却拥有最高明的谈判战术。亚伯拉罕是诺亚的第十代孙,被尊为“以色列信仰之父”。他与上帝经过了数次谈判,终于订立下了有利于犹太人的契约。

上帝耶和华洞察到所多玛和俄摩拉这两个地方的人作恶多端,罪孽深擀,便决定毁灭这两座城。上帝要惩罚他们时,亚伯拉罕勇敢地站了出来,与上帝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谈判。

他谦恭地问上帝:如果这两座城里有五十名正直人,难道他们也应因其他人的行恶而被毁吗?为什么不能相反,因这五十人的正直而宽恕其他的人呢?

上帝作出了让步,答应如果城里有五十名正直的人,就可以不予毁灭。

但亚伯拉罕继续谦恭地向上帝问道:“如果仅仅是为了缺少五人而凑不足五十人,便也得毁灭两座城吗?”

结果上帝应允,如果有四十五名正直人,也可以不予毁灭。亚伯拉罕步步进逼地问:如果有四十人呢?

就这样,亚伯拉罕与上帝的谈判一直延续下去,毫不喟缩地不断进行讨价还价:三十人又怎样?二十人又如何?难道把拥有正直之人的城市全部毁灭合乎正义吗?他谦恭而又是凛然地问着上帝,说服着上帝。最后,上帝答应,如果能在这两城中找出十名正直的人,就不予毁灭。

不过使人遣憾的是,亚伯拉罕的努力化为泡影,在两座城市里居然找不出十位正直的人。于是上帝从天上降下大火与硫磺,把两座城完全毁灭了。这两座位于死海东南方的所多玛城和俄摩拉城如今已永沉海底。

从这则故事中可知,在面对强势时,应克服自己的恐惧和惊慌,应该意识到,不管对手是多么强大,只要他坐到了谈判桌上,就说明在某一方面他是不希望谈判破裂,一旦失去合作,他自然也会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

因此,在势弱时,重要的是有战胜自我、不畏强势的信心,因为只要有胜利的信心就有胜利的希望。在此基础上,寻找强势者的“软肋”,从而从容不迫地讨价还价。

谈判中控制情绪的技巧

犹太人认为,谈判桌上绝不是发泄情绪的地方。即使发生意外,或者对方故意激怒你,你也要强行以理智控制情绪,冷静以待。

感情用事者不宜谈判。一是情绪混乱会延缓谈判的进行,二是会导致谈判失败;更可怕的是,感情用事往往会使人上当。

商业谈判时,一定要用理智来控制感情。理智的第一要务是如何获取经济利益。但犹太人自己却常用情绪在左右对方。

在荷兰犹太人乔费尔与日本三洋公司谈判价格时,乔费尔用情绪将对方牢牢地控制住。

起初,日方的要价是单价为2000日元。乔费尔的还价是1600日元,便却陷入僵局。

为此,乔费尔提出种种方案,诸如,原定到4个月付款可改为预付一部分定金或将每年的最低购买量增于1.5亿日元。或拿出总销售额的2%作为广告费等等。

但三洋公司的态度仍旧很强硬,表示绝不考虑1900日元以下的价格,谈判只好暂停。

下一轮谈判一开始,乔费尔首先发言:

这份包括24项条款的合同书,是我们双方用半年多的时间草拟的,又经过诸位几天讨价不价才达到了双方几乎全部同意的结果,现在仅仅为了最后单价的几百元差距,而将前功尽弃,实在是太可惜了。

“大家都很明白,价格高销售量就会减少,价格低销量自然会增加,而我们的利益又是一致的,为什么不能找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适当价格呢?”

接着他以非常温和的方式用上了早已准备好的情绪说服策略:

对于我方来说,涉足新市场的风险很大,贵方的产品,对于欧洲人来说又是陌生的,我方很难有击败竞争对手的把握。

“经过几次的谈判,诸位可以看出我方的合作诚意,然而贵方开出的单价,实在是太闹了。我相信,按我为对方开的价,一定能从治湾或香港买到同样质量的产品。当然,我并不想去别的地方购买,但最起码与我们从贵方的进货价不能比别的地方高得太多。”

这番婉转的以“感情”和“利害关系”为手段的话,很具有说服力,并暗含着有若对方再不答应,他便有与其他厂商合作的威胁之意,日方不得不慎重考虑。

“现在,我方再作一重大让步,那就是1720日元这个数。在价格上我这方面已完成了这份合同,以后就看贵公司的态度了。现在我们先回饭店准备回国事宜,请贵方认真考虑,两个小时后我听贵方的佳音。”

说完,乔费尔和两位律师站了起来,日方公司的总经理赶忙打圆场,表示何必那么着急,但却被乔费尔以微笑而坚决的态度婉言拒绝了。显然,他下了不惜前功尽弃的赌注。

其实这又是一基本功谈判技巧,乔费尔正是以借回国名义发出“最后通牒”,以图打开僵局。当然,三洋公司是否同意,完全取决于自己,并无什么真正的威胁。但乔费尔的话表明了他决不让步的态度,从而给对方造成压力,若再不答应,谈判就可能破裂从而被逼让步。

结果,日方果然又中了计,两小时后,三洋公司董事说:

“先生的价格我方基本接受了,但能不能再增加一点?”

乔费尔沉默许久,掏出计算器按了一会儿,终于又拿起合同将先前的数改为1740日元。然后微笑地说:

“这20日元算是我个人送给贵公司的优惠吧。”

谈判不殆的有利武器

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外交谈判,犹太人特别注重搜集情报。在谈判前,多一份对方的情报,也就多了一分主动权。因为情报可以使自己多了解对手的憎爱分明的情况,抓住对手的真实意图,避免落入他们设计的陷阱;还可以估摸对方的要价条件,揣测对方的让步底线,从而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提高获利机率。

基辛格当年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和内阁顾问。但这并不能满足基辛格的愿望,他要加入政界,而不是有名无实的顾问。

基辛格寻找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新一轮的总统竞选即将开始。而当时美国正陷在越战的泥沼之中。为了摆脱困境,美国政府已与越南在巴黎进行秘密和谈。而谈判的内容是高度机密的。但和谈对下届总统竞选至关重要。许多人都想知道其中秘密,而总统竞选者尼克松对此更是望眼欲穿。

基辛格猜准了尼克松的心意,想到自己有位朋友可以获得和谈的内幕消息,他藉此便与尼克松进行了秘密接触。

情报自然弄到手了。

第一份情报,巴黎刚发生重大事件,基辛格劝尼克松不要对大众发表关于越战的新策略。

第二份情报,现总统可能短期内下令停止轰炸北越。

第三份情报,巴黎方面已协议停止轰炸北越。

令尼克松头疼的情报轻而易举地弄到手了。

凭着这些准确情报,尼克松大选前几日所发表的谈话没有犯下任何错误。基辛格提供情报的内容和时机,均使尼克松获得极佳的群众反应和喝彩。

尼克松竞选成功,当选总统,自然对这位犹太人青眼有加。考虑到基辛格能力极强而又是亲信,便委以国务卿的重任。

基辛格终于如愿以偿,但基辛格实际上是以情报作为条件和尼克松谈判的。

以小换大的谈判战略

商业谈判一般遵从自愿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否则的话双方自然都不会坐在谈判桌前。只有既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又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双方才能合作成功,否则谁愿意白白为你效劳?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谁肯愿意让别人白白占了便宜。谈判中要给对方一点好处。谈判之根本在于找到自己与对方的共同利益。

虽然在谈判中要最大限度地争取自己的利益,但绝不可以将所有好处占尽。在谈判时寸土不让,不给对方丝毫好处是极不可能的。最好的选择是在预先考虑好的合理范围内,以小换大,即给对方心动的好处,因为谈判没有百分之百的胜利。朝上吐口水,会溅回自己脸上。

左右谈判方向的细节因素

《塔木德》有这样的训言:人在自己的故乡所受的待遇由言行而定,在外乡则视服饰而定。这句话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评价在故乡并不受衣着的影响,因为人们了解他的言行。但一个人如果到了他乡,人们要评价他就得看他的外貌特征,衣饰装束和言谈举止了。

犹太人认为,组织谈判时,多少需要制造一些对实现目的有帮助的突出效果。

因此,在正式谈判时,因为场合比较庄重,穿着也要有所讲究。衣服要干净合适,符合礼仪。尽量不穿奇装异服,避免给对方造成不够持重的感觉。

除衣着服饰之外,有关谈判的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及谈判的程序等细节问题也应细细考虑。细小的地方,往往左右谈判的进行方向。

重大谈判当然在办公室、客厅室或者会议室谈判为好,以示重视。一般谈判在餐桌上谈气氛可能更随便更热烈些。谈判时总经理或者董事长出席与不出席效果也完全不同,这些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注意小事情的人,将为大事情所苦恼。

顺应变化的谈判技巧

一般情况,谈判中很难按最初的预定想法进展下去。因此,顽固地坚持最初的方案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没有理由的。犹太人在此种情况下,一般顺应变化。即如果对方有建议,就应在不危及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方案;如果对方有让步,自己也应有所呼应。随机应变才能使谈判具有弹性。

之前,中美会谈都是公开或者半公开进行的。谈判双方都死抱着各自政府的固执己见不放,政策没有丝毫灵活性,同时还要顾全各自政府的面子,所以,谈判根本未获得任何实质性进展。更有甚者,谈判桌有时还成了彼此指责和斗争的场所。

基辛格经地谨慎的分析之后,决心改变这种谈判方式。他和尼克松总统商谈,决定通过秘密渠道进行谈判接触。秘密谈判有如下好处:

万一谈判失败,美方不会有任何损失。如果是公开谈判,失败了有损美国形象。尼克松政府在政治和外交上也将行走艰难。

基辛格通过友人向中共传达信息。

中共方面灵敏地接受暗示,并请美籍名记者斯诺与毛泽东一起参加国庆活动,在天安门城楼上看阅兵式。美国人上天安门城楼,实际上也是巧妙地向美国传递信息。

尼克松立即回应,在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发表了一段有利于中共的暖昧的话:

“中国大陆若想在国际舞台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今后十年内恐怕不易办到,但是二十年后,情形想必将会逐渐改善;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便是到中国访问,即使我个人无法成行,也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到那里走一趟!”

话说得巧妙,既不太引人注意,又给中共方面一个明确答复。

在基辛格的穿针引线下,尼克松又向前迈出步子:在庆祝联合国成立25周年大会期间,请巴基斯坦总统向中共转达和解诚意,并在欢迎罗马尼亚总统的晚宴上首次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称呼。

其间,因美国政府阻止中国加盟联合国,中美关系又更趋紧张。基辛格有些动摇。

正在这时,周恩来总理通过秘密渠道,首次邀请美国特使到北京访问。周恩来也是才智过人,传的话是“为了谈判有关台湾问题而邀请美国特使到北京”。无论是文件泄秘还是美国出卖,这理由毫无破绽之处。

基辛格回了一封接受邀请的复函,既不用官方用纸,也没有任何头衔和称号,而是用一般的纸,函尾也未署名。

假如基辛格与周恩来都强硬坚持各自的观点,毫不相让地固守着本国利益,恐怕很难恢复中美关系。正因为双方找到了共同利益,各自放弃了成见,才终于使谈判成功。

博闻强记有利谈判

对犹太人而言,广博的知识不光是用来作为谈话的资料和改变谈话的气氛。更重要的是,知识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可以帮助他们从更多的角度看待事物,以便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实质上就是利于他们决策和判断。

犹太人的博闻强记并不是天生的,他们一方面精于心算,另一方面又非常勤奋,时时动笔。只要是他们相中的东西,他们都要记录。

犹太人爱做纪录,却并不随身携带笔记本,而是买到香烟抽完后,把烟盒里的锡箔纸抽出来,在背面做记录,给人很随意的感觉。回家后他们再重新整理。

在谈判中,犹太人也是用这种方法做记录,日期、金额、交货期限、地点,样样要清晰明白,不得有误。谈判中的这种记录实际上是犹太人生意交易的备忘录。

一次,犹太人与日本人洽谈了一笔合同。

“好像谈判时交货日期定的是某月某日,先生你记得有误吧?”时间一到,日本人有点想拖后耍赖。

犹太人根本不吃这一套,锡纸背面的记录就是他们的原则。他毫不客气地说:

“不,是你记错了,应该是这一日,我谈判时的记录非常清楚和准确。”

犹太人在谈判中从不吃亏,而且使谈判更实际、更准确,这当然得益于博闻强记。当小偷没有机会偷东西时,他自认是一个诚实的人。

生存智慧

在犹太民族的生存史上,无处不飞扬着血泪、流浪和苦难,但这并没有摧毁他们生存的希望,相反,他们用不屈的头颅延续着生命之火,并用超凡的智慧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机遇。博大的生存智慧谱写壮丽人生。

超越自我的根本途径

《塔木德》上记载:超越别人,不能算真正的超越;超越从前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超越。在犹太人看来,人有两个生命,一是父母给的,二是自己赋于自己生命的实质。赋于自己生命的实质,只能依靠创造力。而旧有习性却束缚创造力。要获取创造力只能自己凭意志和毅力超越这种旧习性。

犹太人有一则故事教导人们要去超越自己。

有一对父子俩都是拉比。父亲性格温和,考虑周到;而儿子却孤僻、傲慢,所以他一直没有成功。

有一天,儿子对父亲抱怨,老人说:

“我的孩子,作为拉比我们之间的区别是:当有人向我请教律法上的困难问题时,我给他回答。他提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我的提问人和我都满意;但是若有人问你问题,则双方都不满意——你的提问人不满意是因为你说他的问题不是问题;你不满意是因为你不能给他一个答案。所以,你不能怪别人而必须放下架子鼓励自己,才能成功。”

“父亲,你是说我必须超越自己?”

“是的,”父亲回答,“真正超越从前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超越自己的历史传统融入了犹太人的血液之中,所以,犹太民族成为最勤奋的民族。

道理很简单,如果勤劳自勉,藉以超越自己,那么总有一天,就会自然而然地超越了别人。人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内在动力。超越自己,才能不断地鞭策自己前进,而不因为一时的懈怠或者暂时的成功而失去继续努力向前的动力。

若想超越自我,就要打破现有的状态,敢于向未知的领域挺进,具有冒险精神,正如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人必经常思考新事物,否则和机器没什么两样。”

犹太人认为,超越自己的事情一天都不能放松,尽量地学些不同的事物,将它们组合起来,才会有新的智慧和洞察力产生,这些不同的事物相互影响之后,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创见。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只是有些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把它发挥了出来。更多的人则因为懈怠让这种才能荒废掉了。

食品大王保罗·纽曼的故事更能说明犹太人如何打破旧有的生活状态。纽曼是美国著名的影星,他有杰出的表演才能和先天的强健体魄,他是银幕上的男性偶像。他饰演了许多影片,如1956年的《上帝喜欢我》,1958年的《漫长的夏日》,1960年的《在阳台上》,1961年《骗》等,均获观众的好评。他曾5次被提名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到1987年他60岁时,终于在第六次提名时,荣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圆了自己40年的梦。此外,他还是出色的导演。他在电影上的成就,为他赢得了声誉和财富,他成了一位富有的艺术家。

保罗·纽曼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商人,母亲喜欢音乐、艺术。纽曼大学毕业后,留在父亲的商店工作。他也喜欢表演。本来做一个老板,做一个犹太商人,他也可以成功,可他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平淡的生意。于是,在不解和怀疑的目光中,他毅然卖掉了杂货店,一心一意投到了演艺界。1987年,他因在《金钱本色》中的成功表而获奥斯卡奖。保罗·纽曼从商人到艺人的跨越,使其在新的领域内赢得了更大的成功,也开掘了自己在表演上的天赋。

但是,保罗·纽曼的超越永远没有完结。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接触到了一种新的食品。这种新玩意是拌面条用的酱汁,味非常好。曾经作为商人的纽曼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于是他与朋友合作,投资数十万美元开发这种食品,并成立了“保罗·纽曼食品公司”,就这样,他又开始了从艺人到企业家的超越。最后,他被誉为美国的“食品大王”。

保罗·纽曼的从商人到演员直到天皇巨星,再从天皇巨星到企业家再到食品大王,他的人生之路告诉人们,要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让自己在新的生活和环境中去迎接挑战,才能保持住生命不灭的创造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

同类推荐
  • 绅士法则 淑女定律

    绅士法则 淑女定律

    《绅士法则淑女定律》在综合众多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绅士法则,淑女定律”这一思维模式,并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阐释以丰富实用的案例为线索,帮助家长们科学地培养自己的孩子,为孩子未来拥有好前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 赞赏有方

    赞赏有方

    本书以真实、生动的个案,再现一个个家庭中父母赞赏孩子时孩子给父母带来的欣慰和成就感,内容涉及父母必备的9种赞赏技巧、被赏识的孩子智慧超群、赞赏造就高品质等。
  • 优秀孩子成功8步

    优秀孩子成功8步

    《优秀孩子的成功8步》——改变命运的心灵励志书,成功路上的智慧启示录!成为精英还是平庸之辈,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阅读这本《优秀孩子的成功8步》(作者崔宇)之后,你的生活将发生如下变化:决断力得到提高;时间得到有效管理,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生命充满活力;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做事更加有条不紊;行动力得到提升,更快达成目标;熟练掌樨沟通技能。
  • 好方法教出好孩子

    好方法教出好孩子

    父母、孩子、教育,这几个词频频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之中,不断的提醒着为人父母者要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履行教育孩子的义务。
  • 别错扣第一颗纽扣:成长中最中重要的36个秘密

    别错扣第一颗纽扣:成长中最中重要的36个秘密

    本书讲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成长中最重要的37个经验。这些经验具有独到见解,有助于青少年的生存、工作、理财、成功等。本书是关注孩子成长、关注自身发展的广大读者的不错选择。
热门推荐
  • 青春,那一剪蘼芜

    青春,那一剪蘼芜

    有一种青春里的喜欢,叫做称意即相宜;有一种青春里的思念,叫做无可代替;有一种青春里的相守,叫做生死相依。她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寻寻觅觅,不知他在哪里?一个美姿秀雅,卓而不群:一个潇洒不羁,大胆直白;一个沉稳内敛,世俗牵累;一个温润如玉,默默不语……青春易逝,蓦然回首,谁才是她一生不悔的至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永恒的国

    永恒的国

    他的左手缠绕着地狱的焰火,他的右手笼罩着天堂的光芒,他踏上了永无止境的进化之路,身后便是虚无。
  • 子语不将心

    子语不将心

    那一年,陌生的城市的那一角,喧哗的食堂,一个少年兴奋的看着电视中科比捧起总冠军的奖杯,身后一女子看着少年幼稚的笑脸还有几粒调皮饭米,露出一份甜甜的笑…她说过,我因为你而喜欢科比。她说过,我为了你可以放弃一切。她说过,我们好聚好散吧…
  • 此物最相思

    此物最相思

    宿舍的人都是白菜粉丝,整天挂在学校论坛里YY着C大师范学院最优雅文智的美人生物学教授苏亦白的美貌。和苏亦白在一起那就是细水长流。叶思的体质一向不好,在诊所里邂逅了本院的文智美人。她知道了他唯一一个秘密,医生。她知道了他的爱好:调侃她。她知道了他的口味:偏淡,偏甜,偏辣。只有她一个人知道苏亦白所有的事情。夜晚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就因为她思念他的模样,思念他的一举一动……
  • 悬挂的世界和流动的时间

    悬挂的世界和流动的时间

    未来世界里,世界本身的进化功能消失殆尽,世界空间越来越小,世界分裂越来越多,在未来,世界只能靠一个叫“母球”的机器进行再造和生产,而母球的再造和生产都在幕后受到某种势力的操作,所以,这个时候需要一个人揭开这个秘密。
  • EXO之交错

    EXO之交错

    我们明明彼此相爱.....却....错过了
  • 天极高校

    天极高校

    这是一本极为无聊的书,讲的是男主高日德的黑道生活。本书已完结。)(本人新书都市小厨神)
  • 重生二蛋传奇

    重生二蛋传奇

    穷困潦倒,被当废物看待的张蛋蛋在玩LOL的时候,遇到地震,意外带着LOL的召唤师技能幽灵疾步和闪现,还有一个占卜宝珠,回到了自己上初中的年代,上一世对自己失望的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的兄弟,给自己耻辱的女孩。这一世,张蛋蛋发誓,父母回为自己骄傲,兄弟会为自己喝彩,那些曾经狠狠的用冷水泼自己的人,自己会把冷水烧开了再泼回去!且这三个神奇的技能怎么让重活一次的张蛋蛋主宰命运吧!
  • 千面水镜:傀儡术

    千面水镜:傀儡术

    “血泪无边,”“恐怖深渊,”“我还不想那么早的逝去,”“变成墓地的野鬼,”“变成腐烂的尸体,”“无尽的鲜血,”“染红了我的嫁衣,”“无尽的鲜血,”“染红了我的丧服,”“灵柩下葬,”“悲剧上演,”“一切,都将被掩埋,”“一切,都将结束……”
  • 波澜世界

    波澜世界

    修仙者,食风饮露,以自身为容器,吞天地灵气,壮大己身,天灭我不灭,成仙者一怒,山崩地裂,日月倒悬,端的好威力……仙佛道兵血,妖魔鬼邪巫。十条长生途,任我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