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先秦时期和孔子齐名的教育家,而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还是一个教育改革家。据《淮南子·要略训》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义,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这很清楚的体现出墨子的创新思想,破旧立新的勇敢精神,即使是自己的老师,在发现了教育上的弊端之后,经过独立思考、革弊立新,最终创建了创立代表“农与工肆之人”这个群体的利益的墨家学派。
而在对待墨家弟子的教育问题上,墨子也在教育目的和原则、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并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墨家教育体系。在教育方法的改革上,墨子经过具体的实践在吸取他人优长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从而建立了四种独具特色的墨家教育方法。
强学强教
在阐述教育的目的时,墨子认为教育是为了实行天下的“大义”,学生的学习是为“义”,老师的教学也是为“义”,那么作为学生就必须强学,作为老师就必须强教。“强学强教”的方法体现了墨子对教和学两个方面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墨子以撞钟为例来论证强学强教的重要性,他说钟只有人们撞击它的时候它才会响,不击打它就不发出声音,人也是如此,如果外界不强求,他也不会主动的学习,因而学还算能够和老师都要在这方面改进自己,能做到“不扣亦鸣”。学生应该主动的向老师求教,而不是被动的等待老师来灌输知识,而老师更应该主动的去教导学生,不能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因为作为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需要老师去强教,让学生强学,以此来实现教育的进行。
在《公孟》篇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墨子劝人“强学”的例子: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吾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墨子在劝说自己的一位弟子去学习时,这位弟子以“自己的族人中没有爱学习的人”为理由来推托,对此,墨子通过类比的方法来论证了学习的正当性,墨子说,如果一个人爱美,他不会因自己的族人都不爱美而放弃自己对美的追求;一个人向往富贵,也不会因自己的族人都不想富贵而放弃自己对富贵的追求。而学习时天下的“大义”,是最应该做的事情,你不应该因为周围人不学习而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墨子的话最终说服了这个学生,由此可见,在学生不明白学习意义的时候,老师的强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推动教育进行的作用。
墨子不但在言语上劝导别人学习,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的去“强教”别人。在《墨子》一书中就记载了很多关于墨子主动施教的例子,比如墨子听说鲁国南部有一位名叫吴虑的隐者,冬陶夏耕,自比尧舜,就马上前去会见他,和他进行辩论;比如墨子发现自己的弟子中有天资聪慧的可塑之才,就会有主动地劝说他去学习;比如墨子听说禽滑厘喜欢勇时,就亲自上门给他讲解勇的真正含义;在比如人尽皆知的墨子止楚攻宋的事,当墨子听说楚国即将攻打宋国时,就日夜兼程的赶到千里之外的楚国,向公输般和楚王讲解兼爱非攻的道理,最后终于阻止了这场战争。很多事例都证明了墨子在强教过程中“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伟大情怀。
墨子曾列出了老师应该具备的三个行为原则,即“嘿则思,言则诲,动则事”,认为君子贤士如果能做到“在沉默的时候自己努力思考,在讲话的时候主动教诲别人,在行动的时候符合天下之义”,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这是墨子关于“强学强教”教育方法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自己遵循的教学行为准则。
专攻一科
先秦时期各家的教育主张中,都提到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墨子也注意到了,他也主张根据学生素质的不同,本身优缺点的差异来挖掘他们的潜力,通过给于分别教育,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墨子本人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的不同,对弟子施于不同的教育方法。
然而更为难能可贵的使,墨子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还主张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长专攻一科,他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办、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墨子认为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 不住张培育全才,而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发展学生的专长,使其在某一方面变得突出。墨子在培养学生专攻一科的教育过程中,既不盲目的下结论给学生指定方向,也反对弟子不考虑自身的条件,随心所欲的盲目学习,而是考察被教育者的具体情形,进行区别对待,使他们学有专长。
《公孟》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二三子有复于子墨子学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焉?”
在几个弟子告诉墨子,自己既想要跟随墨子学习知识,又想练习射箭时,墨子拒绝了他们,告诫他们说,智慧的人应该衡量自己的能力和现实情况,选择自己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然后再进行实践。即使是国士,也不能做到一边作战一边去扶人,何况你们想既学好学业又学好射技呢?
从墨子的回答看,很显然他并不主张学生贪多鹜广,而是希望自己的弟子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从事”、“专攻一科”,因而实现“专精一科”的结果。
墨子的“专攻一科”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的进一步延伸,因为“专”所以才能“精”,因而也更具有实用价值。
量力而为
墨子的教育方法中还提到了“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自然发展规律安排教学程序,以学生个人程度的不同来安排课程的深浅,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而“深者求深”,进而“浅者入深,深者入专”。这是墨子对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而他根据这个原则提出的量力性原则更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首创。
墨子认为教学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过程,提出了量力性的原则,这个要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从学生精力有限的角度出发,人不可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因而要“量力”;另一方面,从学生知识水平有高下之分的角度出发,老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知识结构,“量其力而教之”
量力性教学的方法,是墨子把握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后所提出的正确方法。
学以致用
墨子十分强调学以致用,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行,学习到的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并且,墨子在提出评价人的标准时说“合其志功而观焉”,其中“志”指的是动机,而“功”指的是结果,一个人行为好坏的判定,需要把行为动机的“志”和行为效果的“功”结合起来。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学”能“致用”才算成功。
墨子也注重实践,认为实践才是学习的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学习的意义。并且,墨子的实践观十分的宽泛,除了道德和社会政治方面,还包括生产、军事、科技等方面。
注重学以致用的实践性有多方面的原因,墨家认为"爱天下"的"兼士"必须具备实际的生存能力和坚定的意志,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下,人如果懒惰就会有“赖其力者不生”的命运;而"志不强者智不达",没有在艰苦实践中磨炼出来的顽强意志,兼爱天下的社会理想将失去实行的动力,因此墨子在教育学生时十分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强学强教、专攻一科、量力而行、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成为墨家独特而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这种教育,墨子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实现兼爱天下的社会理想而奋斗,身体力行的实践着“非攻”的政治主张。墨子的这些教育方法,不仅在古代教育使上有独特的价值,在今天,仍为我们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值得我们继续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