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一位老妇人,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有一天她去找高僧谈禅论道,高僧听了她的讲述,把她领到一间禅房里,落锁而去。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还是置若罔闻。
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来到这个鬼地方受这份罪?”“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妇人说:“不生气了。”“为什么?”“气也没办法啊!”高僧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3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高僧笑道:“你还知道值不值得,看来心中还有气根。”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道:“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我们的生命就像高僧手中的那杯茶水一样,转瞬间就和泥土化为一体。光阴如此短暂,生活中一些无聊小事,哪里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生气呢?相信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为琐事生气的经历,而这些琐事无非是为了争高低、论强弱,可争来争去,谁也不是最终的赢家。你在这件事上赢了某个人,说不上会在另一件事上输给他。当你闭上眼睛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你和普天下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一无所有,两手空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才无愧于自己美好的生命,不要把时间耗在争名夺利上,不要总把“就争这口气”挂在嘴边。真正有水平的人会把这口气咽下去,因为气都是争来的,你不争就没气,只有没气你才会做好事情,也只有没气你才会健康地活着,好生气的人很难不生病。
生气时由于心情不能平静,难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无精打采。生气之极,可使大脑思维突破常规活动,往往做出鲁莽或过激举动,导致打架斗殴,甚至杀人,很多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有时生气导致的反常行为会形成对大脑中枢的恶劣刺激,使气血上冲,往往导致脑溢血。
一位美国科学家发现,把人呼出的气体通入一种液体,人平静时呼出的气体通入后液体无明显变化,伤心时则呼出气体通入液体会产生白色沉淀,而生气时呼出的气体通入后液体会变得浑浊不清。一个人生5分钟的气不亚于2000米长跑所消耗的体能。科学家因此得出结论,人很大程度上不是老死的,而是被气死的,由此可见生气对我们的危害。
要做到不生气、少生气,就要心胸开阔,宽宏大量,不要对一些细枝末叶的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其实,退一步并非意味着懦弱,或许反倒是化解矛盾的良策,或许还会由此冰释前嫌,换得云消雾散、海阔天空。要善于控制和调理自己的情绪,把生气这种不良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万万不可认为生气是正直、坦率、豪放性格的表现。动辄生气、发火,则是于人无益,既伤害了别人,也是在气自己,实在不划算。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可以试着用以下方法解决自己的生气问题。
(1)理智控制法。当你生气时,最好让理智先行一步,你可以自我暗示,口中默念:“别生气,这不值得发火”、“发火是愚蠢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也可以在即将发火的一刻自己下命令:不要发火!坚持1分钟!1分钟坚持住了,好样的,再坚持3分钟!2分钟坚持住了,我开始能控制自己了,不妨再坚持1分钟。3分钟都坚持过去了,为什么不再坚持下去呢?所以,要用你的理智战胜情感。
(2)情境转移法。当生气时,人有5种处理怒气的方法。一是把怒气压到心里,生闷气;二是把怒气发到自己身上,进行自我惩罚;三是无意识地报复发泄;四是发脾气,用很强烈的形式发泄怒气;五是转移注意力以此抵消怒气。其中,转移是最积极的处理方法。火儿上来的时候,对那些看不惯的人和事往往越看越气,越看越火,此时不妨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迅速离开使你发怒的场合,最好再和能谈得来的朋友一起听听音乐、散散步,你会渐渐地平静下来。
(3)目标升华法。生气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用之不当,伤人害己,使之升华,则会变为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要培养远大的生活目标,改变以眼前区区小事计较得失的习惯,更多地从大局、从长远去考虑一切。一个人只有确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才能待人以宽容,有较大度量,不会容忍自己的精力被微不足道的小事绊住,而妨碍对理想事业的追求。
(4)评价推迟法。生气来自对“刺激”的评价,也许是别人的一个眼神,也许是别人的一句讥讽,甚至可能是对别人的一个误解。这事在当时使你“怒不可遏”,可是如果过1个小时、1个星期甚至1个月之后再评论,你或许认为当时对之发怒“不值得”。
人生感悟
生气会浪费时间,会伤害别人,更会伤害自己,严重时还会引发各种悲剧。其实,仔细想想,生气实在是不值得,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人生那么美好和短暂,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去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