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15700000003

第3章 说说武状元

练武的人都崇拜武状元,其实唐朝开始的武科考并没有武状元之称。中国历史上首名武状元出自明末,他叫王来聘,是崇祯皇帝亲选的。此后出的武状元,多有故事。

(一)武则天首创武科考

“武状元”是对武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皇帝钦定的一甲第一名的称谓。

科举考试名列第一者为元。按清朝制度,科考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省考,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是全国会考,第一名称会元;殿试是皇帝亲自考核,第一名称状元。

唐朝武则天执政时,虽然创立了武科考,但考试制度并不完善,只是每年由地方州、县公开考试选拔,然后送武举们赴兵部应试,只要合格,就由兵部凭考试成绩,授予不同武职。武举没有殿试,称“状元”者就是武举人的第一名。据史学家考证,唐朝真正明确为武状元的只有黄仁沨一人。连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卓越功勋的郭子仪也只以“武举高等”记入史册。

宋朝武举开始有了殿试。整个考试分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由皇帝亲试,先考弓马,再考策论。中者分为三甲,一甲一名为武状元。武状元为皇帝钦定。从北宋仁宗以后,武科考的建制逐步完备起来。

明朝武考开科较晚,直到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才颁布“武举法”,而且没有殿试。明朝的殿试是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才开始的。所以明朝的武状元这一年才产生。

清朝是武科举鼎盛时期。武科同文科,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中者分别称为武生(或秀才)、武举人、武进士之名。参加殿试的武举依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武进士及第,第一名为武状元,第二名为武榜眼,第三名为武探花;二甲若干名赐武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武进士出身。

(二)中国首名武状元竟是明朝亡国皇帝崇祯亲选

虽然武举制度正式建立于唐朝武则天时代,但在此后的漫长历史时期中,整个社会状况是重文轻武。武科举考试的不定期举行,就反映了这种不平等。武科考的正规化是在明朝中期之后才逐渐形成的。这比文科考的制度化、正规化晚了近一千年。

宋以前称为武状元的往往是没有经过殿试的武举第一名。宋朝虽有殿试但只是一个形式,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恩典,虽也进行弓马和策论的考核,但只要面君时不出洋相,不出纰漏,应试者都能通过。武状元的产生则是根据考生的历次成绩及皇帝的好恶所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末王来聘似乎可称作首名武状元。

王来聘,生活于明朝崇祯年间,是北京人,幼年习武,颇有勇力。崇祯登基做皇帝后,面临外患内乱的威胁。国内连年遭荒,迫使多处农民起义,北方女真部落又不断扩张势力,觊觎中原。为此,崇祯帝于崇祯四年(1631)开辛未武科取士。依文榜之例,将武榜分为三甲,为国选将。乡试在省城举行。会试考场设在京师。会试应试者是各地乡试中榜的武举人。会试考中者为武进士。考试内容是策略和弓马。在测试弓马时,应试武举能舞动百斤大刀者仅两人,一为王来聘,一为徐彦琦。可徐彦琦却未被录取。应试武举哗然,闹事,京城沸腾。事情传到崇祯那里,崇祯大怒,严惩考官,又将兵部22名官员贬职,重派官员方逢年、倪元璐复查,重新录取,并将武进士分三甲定榜。方倪二人将重考后的前30人的情况呈报皇帝。崇祯认真审阅,殿试传胪,亲选一甲三名,王来聘居榜首。这个状元真是殿试考出来的。

(三)武状元中不乏有文才者

一般人认为武状元大概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赳赳武夫。其实不然。文武全才的佼佼者大有人在。

唐朝有个郑冠,他参加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癸卯科考试,得中文状元。过了五年,他又参加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武科考,得中武举人。在当时没有殿试的情况下,也可称作状元了。实是文成武就。

宋朝有个江伯虎,是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武举第一名。入仕三年后,他又参加专为现任官员举办的科举考试——锁厅试。他又得中文进士。朝廷授以大理评事之职,品阶等同于当年文状元所授之品阶。他是武状元、文进士集于一身。

还有个林,是宋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武举第一名。可他没有效力军队,而是担任了地方官,做过知州。这位武状元未以武传世,而以文扬名。《宋史·艺文志》记载他著有《永阳志》三十五卷。他还是位诗人。广东潮州一里湖有一座“观稼亭”,留有林的诗作《题西湖山岩二首》,是他任潮州知州时所作。《宋诗纪事补遗》也收录了他两首诗作。林虽没有双状元的身份,但其文才得到公认。

宋朝武科考增加策论——文化考试,使宋朝武举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宋朝文武全才的儒将也就多。

(四)师徒三人都成为武状元的故事

常言道,有状元徒弟没状元师傅。明末清初的王玉师徒却是三人皆状元及第。

在武科举考试正规化以后,一人能连中三元者极其少见。据不完全统计,明朝有两位,王玉和顾麟。

确切地说,王玉是连中四元。因为他是明末清初人,曾得中崇祯九年浙江乡试解元。入清以后,他连续三科拒不参加科考,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参加了顺治八年辛卯科武乡试获解元,次年参加会试,获会元,又参加殿试,得中一甲一名状元。这不是连中四元吗?

它的成功与他的师父分不开。王玉是浙江仁和人(杭州人)。他13岁随外祖父习武,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人后,他拜龙湾人(今安徽休宁)黄赓为师。黄赓是明末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武状元。有膂力,能运24斤重铁鞭。王玉的另一位师傅是浙江山阳人刘穆。刘穆是崇祯十年(1637)武状元。刘穆在明末名气极大,他擅长刀法,与众不同,世称“刘将军刀法”。王玉还有一位师傅,是浙江温州总兵马龙。马龙长于“避箭法”。

王玉的三位师傅,两位是武状元出身。马龙虽非武状元,能做到总兵高位,且武艺如此出众,必也有功名在身。

王玉参加殿试表现出众,能运120斤铁刀舞动88个胸背花,能抱300斤巨石“负石以走、举重若轻”,能手持双锏拨开四方射来之箭,能三弓九箭,箭箭射中靶心。

正是师傅高明弟子强。

(五)一人两次考武状元的故事

武举考试,一人只能中一科。然而有一位胆大包天,胆敢违规,改变名字,参加两科考试,此人名叫马全。

马全,原叫马瑔,山西阳曲人。膂力过人,武艺绝伦。唯性情急躁,易于冲动。他参加了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科武科考,中武举。参与殿试,得中一甲第三名进士,也就是武探花。随后授官福建抚标右营游击。

任上,它与同僚处不好关系,时常大吹大擂。一日与一同僚冲突起来,继而角斗,大打出手。那人不敌,向城外逃去。马瑔不饶,骑马追至护城河吊桥上,又厮打在一起,结果双双坠入城壕,大失官体。为此遭到福建总督追责,参劾罢官。马瑔丢官以后流落到北京,靠朋友接济和撂地卖艺维持生计。后来设场授徒,才算安定下来。

乾隆二十四年(1759)己卯科乡试开考,马瑔改名马全再次报名参加,结果又凭高超武艺得中武举。次年庚辰科会试,再次得中武进士。参与殿试时,被乾隆帝认出,诘问他为何二次参考。马全惶恐,据实以告。乾隆见他武艺超群,遂格外开恩,不咎既往,钦点为武状元,再授官职,后逐级升至甘肃提督。在整个武科考历史中,一人名列两榜鼎甲,仅此一例。

(六)“哈其大族,每出将种”

在清代,中武状元的,除汉族人外,以回族人为最多。目前能知道的有:康熙庚辰科宁夏的马会伯,乾隆丁巳科河北肃宁的哈攀龙,乾隆壬申科河北献县的哈廷梁,乾隆丙戌科河北河间的白成龙,乾隆丁未科山东临清的马兆瑞,嘉庆辛未科河南邓县的马殿甲,咸丰庚申科河北抚宁的马鸿图。

其中河北肃宁的哈攀龙一家数代皆以武成名,为回族人增色不少。

哈攀龙出生在河北献县,幼年随父迁至肃宁。他父亲望子成龙,家教甚严,聘请名师教他读书习文,教他练习武艺,学习兵书战策。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之后,哈攀龙已是武艺高强,韬略精通。雍正十年中了武举,乾隆元年在乡试中选拔为贡生。乾隆二年,哈攀龙进京参加会试,得到“双好”评价。当年十月,乾隆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在马射中,哈攀龙六发六中。在步射中,他又夺冠。第二天考核技勇,即开弓、舞刀、掇石。哈攀龙具有非凡神力,平时练功就用百十斤重的大刀,能举数百斤重的巨石。在这轮考核中他又名列榜首。第三天的策论考试,他依然成绩斐然。乾隆帝大悦,钦点他为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以后外放,凭战功卓著,累累升迁,由副将至总兵,最后升至提督。

哈攀龙的儿子都是武举出身。其子哈国兴,乾隆十七年中武进士,授三等侍卫。曾任云南督标右营游击,升川营参将,在平定金川叛乱中战死,追赠太子太保。其子哈国泰,武举出身,官至总兵。其长孙哈文虎,曾任陕西提标右营守备,在木果木战役中阵亡,被准入祀昭忠祠。其次孙哈文彪凭武艺任职千总。哈攀龙的父亲哈世荣(一说哈元生),也是武举出身。时有“三世拥旄,时人荣之”的美誉。其太祖哈先闻、祖父哈云,均因哈攀龙的功勋而获得乾隆皇帝封赠一等侍卫衔。

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科武举殿试一甲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为哈廷梁。直隶献县人,应是哈攀龙的老乡。未闻是否与哈攀龙有血缘关系。其生卒年月不详。得中武状元后,授头等侍卫。

乾隆皇帝曾感慨说道:“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

同类推荐
  •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本书从民族风俗、节庆庙会、楹联妙对、民居建筑、特色服饰、姓氏生肖、图腾信仰、曲苑杂技、武术舞蹈、传统技艺、坊间传说十一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常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 祝酒辞大全

    祝酒辞大全

    本书是一部祝酒辞的选集,收入了各类祝酒辞数百篇。这些祝酒辞大多符合祝酒人的身份,符合当时的各种环境,可以作为酒宴上祝酒时的参考。作为一种酒文化,祝酒辞也有不少传统的成分,值得学习借鉴。
  • 甘肃文化传承与发展述论

    甘肃文化传承与发展述论

    《甘肃文化传承与发展述论》是一部关于甘肃历史文化特色及其发展的专题性研究论著。《甘肃文化传承与发展述论》共分四个专题。每个专题又针对不同的特色及方向,对所研究的文化资源进行了重点的介绍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该历史文化资源对甘肃近现代文化的影响,
  •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丛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其中一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学说,使深奥难懂的学术著作成为广大群众能够读通弄懂的人文素质教材,这无疑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贡献。
  •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中国历来有向学的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书痴"不仅书读得好,人生也很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乃至习惯于对读书人高看一筹,这是烙在中国人灵魂中深深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今人读经典,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热门推荐
  • 伏锦传

    伏锦传

    东汉末年,乌程侯孙坚死于战乱,身上留下奇异“卍”字符。五年后,其子孙策为调查杀父之案,与好友周瑜一道踏入征程。乱世英雄四起,迷雾重重,真相究竟在何处?
  • 五谷杂粮养颜经

    五谷杂粮养颜经

    五谷之养颜功效小米:在古代被称做“稷”,补益虚损,健脾和胃,除热解毒,美白细润肌肤。黑豆:也名乌豆,补肾强身,明目活血,可使皮肤细嫩有弹性,令头发乌黑亮丽。红豆: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利于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人体下身的水肿,红润肤色。绿豆:味甘性凉,具有清肝火、养肝血的功效,能够改善皮肤炎症和色素沉淀,减少皱纹。薏仁:味甘微寒,健脾益胃,补肺清热,轻身延年,是极佳的美容食材,具有美白淡斑、除皱润肤等美容功效。小麦:被称为“五谷之贵”,性味甘平,养心益肾,可生津润脏,美白皮肤,减缓皱纹。燕麦: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降低胆固醇,能增加肌肤活性,减少皱纹、色斑的生成。糙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可减少氧化造成的肌肤衰老、松弛,增强肌肤组织的抵抗力。
  • 夺天灵印

    夺天灵印

    玄月门弟子秦小风,暗恋女神,却无法接近,只能远远地观望;没有实力,被同门嘲笑,却无法反驳,只有默默忍受;“没有人看得起,没有一丝的尊严,这样的生活,我已不想再过下去,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都要变强!”在强者为尊的天灵大陆,秦小风最终下定决心,修练逆天功法夺天诀,以平凡的资质,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路。
  • 边伯贤情不自禁的爱上你

    边伯贤情不自禁的爱上你

    一件件精心安排的事情,让一个17岁的少女感到不安。车祸、迷药、抢劫、强奸……这是人为还是以外?无人皆知。一天,女孩终于知道这是谁做的时候却哭得昏倒了。她原本以为,以为自己很坚强,可心里的那道防御墙却在渐渐崩塌......直到有一天,一个悄悄的住进她的心里,她才有了依靠,有了前进的动力!她为了他,为了她自己必须坚强的活着......
  • 奥特曼穿越金庸小说

    奥特曼穿越金庸小说

    一个地球人类变成奥特曼穿越到了金庸小说的世界中,且看他身上会发生怎样奇妙的事情。
  • 面具与火焰(魔力校园)

    面具与火焰(魔力校园)

    在一只黑猫的带领下,安小小在学校的树洞里得到了一只神奇的面具,面具令她能够听到别人的心声。而她的同桌丁翘楚却发现自己能够操控火焰。原来丁翘楚的真实身份是妖魔混血儿!城市里连续发生了好几起纵火案。丁翘楚和安小小配合无间,找到了真凶。为了救安小小,丁翘楚爆发了妖力,手心出现了火龙!
  • 凄惶永恒

    凄惶永恒

    地狱轮回之人,身负诅咒之命,拥有无尽的轮回……二十七世的记忆,今世的执着!手挥判官笔,世人生死断,手持长戟,抗衡于天。今世踏破这轮回的诅咒,重拾我本应精彩的人生!
  • 不记菟茴

    不记菟茴

    贪食菟茴草,我忘记了我的过去。我漠然,这些没有你的过去,记不记得又有何妨。
  • 萌宝贼娘,劫上狼君

    萌宝贼娘,劫上狼君

    这年头真是坑货一个比一个多。劫回来的没钱,装假狗就算了,这回好好的劫财,却硬硬坑成了劫色!眼前这货长得人模人样,俊美妖孽,居然是头狼!这回好了,儿子生气了,后果很严重;萌宝一个留书出走,要给自己劫个爹!咦?劫回的这个貌似还不错诶!
  • 嗜剑临爵

    嗜剑临爵

    古老传说的时代,一位创世神横空出世。大战之后,神秘卷轴落入一个青年手中。据说这个神秘卷轴中有一把剑,一把用敌人鲜血洗刷耻辱的剑,拥有轮回转世的超强力量。一位少年出生平庸,困难,误解,耻辱,在他身上演变着。他坚信没有努力哪有回报,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没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无数人仰慕的伯爵之位,少年能否重振家族辉煌,又能否拥有最终嗜红的神兵利器,一切尽在《嗜剑临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