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评唐玄宗处理门艺事件失当(臣光曰96)
处理外交事务,除了“信”字当头,还要有兵威做后盾,否则难免绥靖,或者弱国无外交也。司马光一介书生,情势该打的时候,他也是喊打喊杀,此一点殊为重要。
司马光在“臣光曰”第96篇中指出,唐玄宗在处理与边境小国——渤海的关系上,不信不威,于此两失之。
渤海国是粟末靺鞨在东北地区建立的民族政权,最初由前高丽将领大祚荣建立振国,自称国王。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称渤海,定期向唐朝纳贡。开元七年(719),大祚荣死了,其子大武艺继位。
大武艺这人有野心,放弃唐朝的正朔,改用自己的年号纪元,与唐朝的关系日趋紧张。
开元十四年(726),居住在渤海以北的黑水靺鞨派使入唐,唐玄宗命名其辖境为黑水州,设置长官。也就是说,黑水靺鞨主动归属大唐。这对黑水靺鞨来说是好事,有如目下的日韩接受美国的防卫。但对粟末靺鞨来说无疑是背后插刀,大武艺担心受到南北夹击,便派胞弟大门艺率兵先解决黑水靺鞨。
曾经为质唐朝的大门艺对这次出征没有信心:黑水靺鞨既然已接受唐朝的统治,攻击他,等于向唐朝开战,悬殊的力量无疑会遭来灭顶之灾。因而向大武艺“固谏”退兵。大武艺非但没有接受大门艺的警告,反而免去其军职,并派兵追杀。大门艺于是逃奔唐朝。
大武艺上表请求唐朝处决大门艺。唐玄宗偷偷将大门艺安置在安西,然后骗大武艺说,已流放领南。大武艺知道了其中的手脚,上表抢白唐玄宗:“大国当示人以信,岂得欺诳﹖”唐玄宗很是恼火,怪罪鸿胪(外交部)少卿李道邃、源复二人,管束属官不严,致使情报外泄,将他们二人贬官。又遣大门艺暂居岭南以答复大武艺。
司马光认为,“王者所以服四夷,威信而已。”作为宗主国,对待四夷,既要有信,也要有威,威信并施,才能将边夷管得服服贴贴。
大门艺因忠获罪,投奔唐朝,唐玄宗理应奖赏他而惩罚大武艺。即使不能讨伐,也应严正地告诉大武艺,大门艺是无罪的。而唐玄宗“威不能服武艺,恩不能庇门艺,”却搞小儿科的伎俩去瞒骗人家。瞒骗不成,又去怪罪鸿胪寺泄密,这个做法实在不地道。
唐玄宗在处理大门艺事件上的失当,非但失去宗主国的体面,也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大门艺是否有不满,还在其次,首先大武艺就极为不满。开元二十年(732),大武艺竟然不顾弱势——据大门艺固谏大武艺的话,渤海国当时的兵力不超过六万人——从海上越过渤海湾,攻击山东的登州,杀死登州刺史。
唐玄宗也做出积极反映,命将出征渤海国,又联合朝鲜半岛的新罗,夹击渤海。但由于大雪,士卒死伤过半,无功而返。
其次,完全置黑水靺鞨于渤海国的攻击之下。史籍除记述大武艺对大门艺的“固谏”大为震怒,另派从兄大壹夏代为统兵外,此后出兵一事就没了下文。正史亦不见记载黑水靺鞨入唐朝贡事。这或可证明大武艺确实实施了征讨计划,并且有效切断了黑水靺鞨与唐朝的交通。另一方面,渤海国敢于不顾忌背后的黑水靺鞨而长距离袭击唐朝,这恐怕也可以说明,其对黑水靺鞨的征讨取得了成功,并且有效地解除了后防线。
所幸渤海国毕竟国弱,并不能对大唐构成真正的危胁。大武艺于开元二十五年(737)病死,其子大钦茂袭位,不久即着手缓和与唐王朝的紧张关系,重新入贡称藩。
有趣的是,渤海国竟比唐朝还长命。公元907年,朱温灭唐,而十几年后的公元926年,渤海国才为契丹所灭。
但继之而起的契丹,情势就非同小可了。换言之,中原王朝的危胁,从汉唐时期来自西北方向的匈奴或突厥,至此转变为来自东北方向的少数民族政权。契丹对北宋的安全就构成极具凶险的隐患。继辽(契丹)之后的金,索性就把北宋给灭了。
司马光或有感于此,在处理与契丹与西夏的问题上,虽主张和平外交,不轻开边衅。但依此论来看,当打的时候,他还是主张要打的。因为如果国势不振,即使锤着桌子、跳着脚,高喊抗议,人家才当你放屁呢。
我认为,司马光的不打,是打的养精畜锐。而就如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由此而引发一系列影响北宋国运的党争事件。这又是一起说不尽的历史因缘录了。
附:臣光曰96:王者所以服四夷,威信而已。门艺以忠获罪,自归天子。天子当察其枉直,赏门艺而罚武艺,为政之体也。纵不能讨,犹当正以门艺之无罪告之。今明皇威不能服武艺,恩不能庇门艺,顾效小人为欺诳之语以取困于小国,乃罪鸿胪之漏泄,不亦可羞哉。(《通鉴》卷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