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16800000090

第90章 有唐分水岭

——司马光评唐朝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臣光曰100)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上距唐朝开国140年,下距唐朝灭亡149年,差不多介于整个唐朝289年历史的中间点。而这个中间点,对于有唐一朝,意义十分重大。因为过了这一年,先前说话算数的皇帝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说话不算数的皇帝。坐大的强藩悍镇,不再拿圣旨当一回事。于是全国一盘棋,变成全国一盘沙散,山头林立,各自为镇。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会有如此严重的挫裂力呢?且看历史的说法。

是年十二月,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死了。唐肃宗派中使(太监)前去抚慰将士,并负责调查摸底。看看将士们是否有中意的节度使人选,如有,就依他们的意思,“授以旌节”。裨将、高丽人李怀玉乘机杀死王玄志的儿子,推立姑丈侯希逸为平卢军使。唐肃宗竟然默认了,因以侯希逸为节度副使。《通鉴》说:“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

这件事情初初看来似乎极平常,但其后坐影响力却是无穷大。节度使由军士擅自废立,无疑宣告了朝廷对藩镇的全面失控。此一点与大将的玩寇之志(《玩寇的起因》),及后来的宦官之祸,实际上构成了唐室乱政的三大主因。

司马光“臣光曰”第100篇评论了此事,文章很长,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层意思:

一,尊卑有分,是为了免生觊觎之心。因为人之性情,皆有锦衣玉食的欲望。因此,需要有礼,让世人明了各自的定位,免生非份之想,这样现世才有秩序。而皇帝行使“爵、禄、予、置、生、夺、废、诛”这八大权力以御下,便是要确保这个秩序的有条不紊。如果人君做事失了这个权柄,那如何有效地领导手下人呢?

唐肃宗时遭中衰,幸而复国,理应借此时机,大力阔斧,整顿朝纲,“正上下之礼以纲纪四方”。可是唐肃宗却苟且一时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偏裨士卒,杀逐主帅”,朝廷不以为罪,反顺水推舟授以职任。这就是典型的姑息了。如此一来,大家也跟风,手握重兵的将帅之任免,不由中央,全凭将士之喜好,乱局哪会有终了的时候?

二,清明之世,必是赏善而诛恶。奖赏善举就是为了劝人为善,惩罚恶行就是为了戒人作恶。而唐肃宗放过杀人的李怀玉,又依从他的意思任委侯希逸为节度使,无疑是肯定、奖赏、鼓励这种恶行。

于是乎,作为部下,一门心思要取代上级,一有机会,便毫不犹豫地动手。作为上级,丝毫没有安全感,老得提防着部下,一有风吹草动,也要乘其不备而杀之。彼此都想着先发制人,岂是长治久安之计?

胡三省说,此“二言曲尽唐末藩镇、将卒之情状”。我以为,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跑不出这二个路数。其结果是士卒可以欺陵副将,副将可以欺陵将帅,那么将帅欺陵天子,也就势所必然的了。

事实亦是如此,目不识丁的朱温最后凭着精兵强将,篡了唐朝去。之后的五代,军人乘权,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藩镇与五代,前后大乱几二百年。

追原藩镇之乱的根源,唐肃宗实难辞其责。唐肃宗就如西汉的元帝,实为有唐国势之分水岭。唐肃宗是自废“武功”,礼由天子自坏,并非臣下坏之。周易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其渐始自唐肃宗,最后上下习以为常,尾大不掉。朝廷再无有足够强大的势力,将兵权收归中央,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武人蛮横。继起的宋太祖,有鉴于此,易以文臣出将,藩镇横逆之局面才得以终结。

关于司马光追责唐肃宗的观点中,清初王夫之提出异议。他认为,察将士之意愿而立帅,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军士因不服主帅而产生内讧,而且会促成“军效于将,将效于国”,上下一条心。

王夫之有点现代民主的意思。但问题是,这样选出来的将帅,只看部下的脸色,不看朝廷的脸色怎么办?一国三公,政出多门,这样的国势也就可想而知了,更谈何效力于国家呢。

附:臣光曰100:夫民生有欲,无主则乱。是故圣人制礼以治之。自天子、诸侯至于卿、大夫、士、庶人,尊卑有分,大小有伦,若纲条之相维,臂指之相使,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其在周易,“上天、下泽,履”。象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此之谓也。凡人君所以能有其臣民者,以八柄存乎己也。苟或舍之,则彼此之势均,何以使其下哉。

肃宗遭唐中衰,幸而复国,是宜正上下之礼以纲纪四方,而偷取一时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彼命将帅,统藩维,国之大事也,乃委一介之使,徇行伍之情,无问贤不肖,惟其所欲与者则授之。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拔之。然则爵禄、废置、杀生、予夺,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乱之生也,庸有极乎。

且夫有国家者,赏善而诛恶,故为善者劝,为恶者惩。彼为人下而杀逐其上,恶孰大焉。乃使之拥旄秉钺,师长一方,是赏之也。赏以劝恶,恶其何所不至乎。书云:“远乃猷”。诗云:“猷之未远,是用大谏”。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天下之政而专事姑息,其忧患可胜校乎。由是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间则攻而族之;为上者常惴惴焉畏其下,苟得间则掩而屠之。争务先发以逞其志,非有相保养为俱利久存之计也。如是而求天下之安,其可得乎。迹其厉阶,肇于此矣。

盖古者治军必本于礼,故晋文公城濮之战,见其师少长有礼,知其可用。今唐治军而不顾礼,使士卒得以陵偏裨,偏裨得以陵将帅,则将帅之陵天子,自然之势也。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然后大宋受命。太祖始制军法,使以阶级相承,小有违犯,咸伏斧质。是以上下有叙,令行禁止,四征大庭,无思不服,宇内乂安,兆民允殖,以迄于今,皆由治军以礼故也。岂非诒谋之远哉。(《通鉴》卷220)

同类推荐
  • 蜀汉忠义侯

    蜀汉忠义侯

    唐止穿越到三国时期。结果,他悲哀的发现,此时正是关羽败亡之前面对生与死的的抉择他不屈历史,向天挣扎他能否逆转乾坤造就蜀汉另一种传奇???
  • 汉末风云录

    汉末风云录

    这个时期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灾难最为深重的时期;但也是人才辈出,武勇与智慧并重光耀的时期。所谓“乱世出英雄”,天下即将大乱,“神器”失居,万民涂炭。一方面人心思安思治;另一方面,一些野心家和乱臣贼子,趁机而起,或与乱中窃国,称王称霸,或者鼠窃狗偷,狗苟蝇营;还有一些所谓的仁人志士,则应人顺时,以天下为己任,投入到治乱统一的大业中。无论他们出于什么动机,要争取帝位,成就霸业,却是同一的目标。
  • 唐朝慈善家

    唐朝慈善家

    又穿越了,又穿越了!唐安来到了贞观年间,是的,贞观年间!李靖三千破突厥继而大破吐谷浑侯君集再克高昌铁勒九姓率众降玄策一人破一国坚昆契丹奚内附是的,这是个赫赫武功的年代,雄哉汉儿阔步大江东西南北。横扫漠北,凿空西域,甚至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身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莒国公唐俭的儿子唐善识,他该何去何从,是和众纨绔继续碌碌无为终日,还是好男儿投军再为大唐拓疆土,还是惊才绝艳大才子……欲知后事如何?请看《唐朝慈善家》。
  • 中华上下五千年(2)

    中华上下五千年(2)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期间流传有许多的神话,历史故事等。故有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 雾起红夜

    雾起红夜

    来自末世的他错手带来了世界与时空的陨落,回归最初的他着手寻找往昔的失落之谜与紊乱之流,光天使与血魔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而自我又是什么?诸神的纷争,权力的斗争,势力的战争,追求自由,权力或是复仇而不可得之后,一切或许只是诸神的一局棋。
热门推荐
  • 徐志摩:风往哪里吹

    徐志摩:风往哪里吹

    有关徐志摩所有的爱与恨,都离不开一个名为“时代”的镜头。透过它,所有人的形象都被嵌入“民国”的相框,站定了各自的位置,也许这是评价一个人最恰当的方式。
  • 都市之午夜幽灵

    都市之午夜幽灵

    一个隐匿在都市酒吧里的男人,一段关于爱情伦理的苦苦挣扎,一串故事,一段人生。
  • tfboys爱你无期

    tfboys爱你无期

    再见,我会回来的!希望你幸福,各自珍重,祝你生日快乐
  • 墨侠义道

    墨侠义道

    侠义道,路漫漫。历风云变幻,证刀光血影,行追真我路。
  • 腹黑大少流氓妻

    腹黑大少流氓妻

    他意外去了前世,她放弃今生去寻找他们的前世,当他们再次相逢时却这样的“女人,你知道本尊是谁吗?”某男冷冷的问某女坏笑“你是我男人”“那本尊会做好你男人的角色”瞬间化身饿狼当腹黑大少遇上流氓妻,他们的前世今生是否能有圆满
  • 尘埃.

    尘埃.

    此文越写越虐个人觉得还可以。结局是bhe。意思是根据每个人的理解结局不同。希望喜欢
  • 回到古代

    回到古代

    一个当今社会微不足道的小小公务员,却因为一场飞来横祸,而魂飘天外。一块毫不起眼的玉牌,把他的魂魄始终凝聚在一起。一次稀里糊涂的选择,让他到了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过去。一场如梦似真的经历,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段即相似又不同的历史,却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 华晨宇:最美的长情不过是陪伴

    华晨宇:最美的长情不过是陪伴

    华晨宇你用歌声慰寂寥,我拿青睐比天才。华氏星球特有的精神——BeYourself.
  • 守护甜心之虚伪的面目

    守护甜心之虚伪的面目

    [不定时更文]还记得那年,你对我在樱花树下的表白,却是破碎的一堪不击。本已冰封的心,却被他融化…
  • 庄子思想新探

    庄子思想新探

    本书先编选庄子书中典型性文章加注加译,作为学习中的主要读书。其次在以此读本为依据的基础上,再加入我讲课中的分析介绍和一些更新资料,以写成讲义。在此次成书时,我对这些文章进一步加上注释和能人讲解,使中青年读者能了解其愿意和进一步探索出哲学思维规律上的经验教训以及文学上的写作技巧等。所以此书对于提高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研究,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