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78300000044

第44章 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

第一节 陈亮的生平及其政治和学术活动

南宋中叶,还有两位与朱熹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功利主义思想家——陈亮和叶适,他们创立了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道德性命”之学展开论辩,成为当时理学外部反对理学的思想派别。

陈亮(公元1143~1194年)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陈亮出生于一个业已衰落的庶族地主家庭,先祖死于抗金之役,祖父陈益性格豪放耿直,科举不中,遂沉浮于乡里。陈亮受祖父影响较深,年少时便有经略四方之志。年青时写成《中兴五论》,主张打破南宋王朝苟安局面,洗刷国耻,收复失地。他在书中敢于犯颜直谏,指斥群僚和众臣懦弱无能,建议皇帝不要一切独断,并提出“重六卿之权”、“任贤使能”、“尊老慈幼”、“多置台谏”、“精择监司”、“简法重令”、“崇礼立制”等整肃朝政、改良风气的具体方案。十年之后,他再度上书,陈述己见,以后又有《第二书》、《第三书》。但这时由于宋军的军事失败,孝宗皇帝已对抗金主战失去信心,朝野上下,和议之论也“万口一谈,牢不可破”。陈亮在这种环境中上书亟言抗战,已很难对统治集团的决策产生影响。

陈亮在一、二、三书中,指出主和派给国家带来的严重危害,斥责当权的朝臣,并针对时弊,提出改革措施,在朝中引起震动,也触犯了一大批官僚的利益,他们视陈亮为大逆不道的“怪物”,并欲置之死地。陈亮三次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狱司多方罗织罪状,必欲置之死地,使陈亮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陈亮屡遭迫害,始终不屈,并表示“不恤世间毁誉怨谤”。第一次出狱后,穷困潦倒,即使如此,他还是与朱熹展开了有关“王霸义利”的辩论。这次辩论,从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到十三年,长达3年之久,涉及哲学、政治、历史等方面问题。从这次辩论中可以看出陈亮对理学的态度。他认为这种学问不但于世无补,而且成了士大夫追名逐利的手段:“二十年之间,道德性命之说一兴,迭相唱和,不知其所从来。后生小子读书未成句读,执笔末免于颤者,已能拾其遗说,高自誉道。”(《陈亮集·送王仲德序》)“其说遂以行而不可遏止。齿牙年至,嘘枯吹生,天下之学士大夫贤不肖,往往系其意之所向背,虽心诚不乐而亦阳相应和。”(《钱叔因墓碣铭》)陈亮与朱熹的论辩,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信奉朱熹学说的某些学者,“每读亮与门下书,则怒发冲冠,以为异说;每见亮来则以为怪人,辄舍去不与共坐”(《又丙午秋书》)。陈亮的思想,却得到一些文人学士的赞同和信奉,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朱熹描述当时的情景说:“陈同父(陈亮)学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家谈王霸,不说肖何张良,只说王猛;不说孔孟,只说文中子,可畏,可畏!”(《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陈亮思想的传播,形成了与理学相抗衡的永康学派。

陈亮虽与朱熹观点相左,但友谊还是很深的。二人经虽祖谦介绍相识后,经常互相拜访,书信往来,每逢朱熹生辰,陈亮总是遗人致问候之意。朱熹称陈亮“奇伟英特”,陈亮也视朱熹“一世大贤君子”。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陈亮出狱,朱熹去书一信,劝陈亮“绌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陈亮集·寄陈同甫书》)。陈亮回答道:“亮虽不肖,然口说得,手去得,本非闭眉合眼,朦胧精神以自附于道学者也”(《又甲辰秋书》),表示不放弃己说,不附和道学的态度。论辩之后,二人友情也受到影响,陈亮去世时,朱熹竟无表示。

绍熙四年(公元1193),礼部举行进士试,陈亮深感“人微言轻,不为一世所察”(《又乙已秋书》),决心投身科举,博得官职地位,以施展才略。时年陈亮已51岁,其策论深得光宗赏识,御批第一,高中状元,授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然抱负未及施展,终因“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离”(叶适《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陈亮于绍熙五年去世。

第二节 陈亮与朱熹的论辨

陈亮、朱熹的论辩事实上不局限于“王霸、义利”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道”的问题。

“道”是程朱理学最高的哲学范畴,朱熹指出,“道”超越于自然和社会之上,永恒存在、亘古不变,它是形而上的精神实体,决定着形而下的万物的生成和运动变化。陈亮也承认亘古贯今有“道”的存在,但认为“道”不是神秘的先验的精神本体,不能先于事物、超越事物而独存,它与事物、与人生日用不可分离:“阴阳之气,阖辟往来,间不容息……此天地盈虚消息之理”。这个,“天地盈虚消息之理”就是天地之道,它不过是阴阳二气的开合、散聚,因而“阳极必阴,阴极必阳,迭相为主而不可穷”(《陈亮集·与徐彦才大谏》)。因此,“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勉强行道大有功》)。正因为“道”不是超自然的,所以天地之间,无物不是“道”,就像烈日当空,普照天下,使处处有光明一样,人开眼一看就能见到。“道”与事物不可分离,他所说的“道”,正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以及事物运行变化的法则、规律。

朱熹认为,“道”作为先天的绝对存在,最初是人所不能预闻的,只有无私无欲的圣人才能真正体认它、把握它,使它在人类社会中显现;而天理在人类社会中也转化为“人道”。圣王之后的各代君主都有人欲,因而难以使天理在人间社会显明,“汉唐所谓贤君,何尝有一分气力扶助得他耶?”(《寄陈同甫书》六)这样,天理就不能转化为“人道”,而“人道”也自然偃息不存。“人道”不存只是天理在人类社会中被“作坏”、“殄灭”,并非天理消亡。但天理的常存,并不等于“人道”的常在,“不可但见其穹然者常运乎上,颓然者常在乎下,便以为人道无时不立,而天地赖之以存之验也”。朱熹阐明了关于“人”与“道”的关系,人有赖于道,但道却不依赖于人,也就是说:道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人能使它在社会中显现,也能使它昏暗不显,这一切取决于人是否有“人欲”。

陈亮则对这个观点力持异议,强调人与道不可分离,天、地、人三者构成宇宙的统一体,缺一不可;没有人存在,也就没有天地运行,道也就不存在了。陈亮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把“道”看作是贯穿于人伦日用中的法则,离开人事,必然无所谓社会中的“道”。可是在这里陈亮把人的存在与否当作自然万物的“道”的存在前提,这不能不是一次理论思维上的失误。

陈亮强调离开人而“道”不存,目的在于说明三代圣王时代的“道”是“人道”,汉、唐时代的“道”也是“人道”。他说,如果“道”不行于汉唐之间,则中国这1500年的历史,岂不是“天地架漏过时”,“人心牵补过日”?世界岂不惶惶不可终日了吗?朱熹申论说:“道”虽不能在汉、唐时期体现为“人道”,但它却在那些具有“道心”的儒者身上体现出来,并由他们相继不绝地传下去。对于“道”的这种秘传不绝的说法,陈亮讥讽道:“人道泯息,而不害天地之常运,而我(指那些独传”道“的人)独卓然而有见,无乃甚高而孤乎!宜亮之不能心服也”(《陈亮集》·又乙巳春书)。他质问朱熹,“道”在天地之间,如“赫日当空”,怎么可以说是“举世皆盲”,只有几个儒者能开眼见到呢?他指出“道”也体现在那些有功业的英雄豪杰身上。

第二,关于“王霸、义利”的问题。

对于朱熹所持的“道”不行于汉唐,是因为汉祖唐宗有人欲的理论,陈亮予以反驳,他说,如果“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同是《又甲辰秋书》),万物何以蕃衍不绝,“道”何以常存不息?他认为汉高祖、唐太宗的立国功业,可与天地并立,他们的“禁暴戢乱,爱人利物”,正是孟子讲的恻隐之心。至于二人的谋位,是为了推行“仁政”,出于“救民之心”,并非出于人欲、私意。

关于“霸道”,陈亮认为,“其道固本于王也”,同时王道中也夹杂着霸道,例如三代时期也时常有征伐和谋位之事:“禹、启始以天下为一家而自为之。有扈氏不以为是也,启大战而后胜之。汤放桀于南巢而为商,武王伐纣取之而为周。”武庚挟管、蔡之隙,求复故业,诸尝与武王共事欲修道以待其自定,而周公违众议举兵而后胜之……若使三皇五帝相与共安于无事,则安得有是纷纷乎?(《陈亮集》《又乙巳春书》)这说明王道之治正是通过霸道而实现的,没有霸道,哪能凭空出现王道呢?朱熹称管仲有霸道之功而无王道之仁,陈亮认为,管仲助齐称霸,正是仁者之事,是王道的需要。陈亮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观点,概括地说,就是霸本于王,王霸并用。

从有关王霸的争论,引出“义利”问题。朱熹认为,王道推行仁政,这是“义”,霸道讲求功利,这是“利”。义与利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它们的冲突也是不可调和的。朱熹称颂王道,贬斥霸道,必然贵义贱利。陈亮则基于王、霸并用的理论,认为义要体现在利上,义利双行,缺一不可。他所谓“利”,并不是毫无节制的一己之私利,而是“生民之利”。他说:“禹无功,何以成六府?乾无利,何以具四德?”(《宋元学案·龙川学案》)所谓“六府”,是指形成天地万物的水、火、木、金、土、谷;所谓“四德”,是指元、亨、利、贞。他的意思是说,禹没有功业,怎能成天地万物?天不讲利,怎能有仁义礼智?后者说三代无利欲,那是被孔子美化了的,并非当时的实情。朱熹指责汉唐“假仁借义以行其私”,“无一念不出于人欲”(《陈亮集·寄陈同甫书》),陈亮则认为,汉高祖、唐太宗“无一念之不在斯民”,所以“自汉唐以来,虽圣人不作,而贤豪接踵于世……盖天人之相合,而一代之盛际也,此岂可常之事哉?”(《策》)他的结论是:“王霸可以杂用,则天理人欲可以并行”(《又丙午秋书》)。

第三,关于“成人之道”的问题。

王霸、义利之辩的最后落脚点,是做一个什么样人的问题,这是此次辩论的实质所在。朱熹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呢?他说:“鄙意更欲贤者百尺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作三代以下人物,省得气力为汉唐分疏,即更脱洒磊落耳”(《寄陈同甫书》),要人们以“醇儒之道自律”,即“独善其身”,作一个道德完善的君子儒。

陈亮则提出“志在天下”的为人标准,主张做“大有为”的“英雄豪杰”,认为这样的人能够“推倒一世”,“开拓万古”,大智大勇,“才德双行,智勇、仁义交出而并见”(《又甲辰秋书》)。他对那些只会坐谈,不能实干的“腐儒”十分鄙夷,认为他们只知“议论之当正,而不知事功之为何物;知节义之当守,而不知形势之为何用”(《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陈亮与朱熹的争论不同于朱陆之争,后者是理学内部对“理”的看法及体验方式不同而引起的争辩;前者则是两种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功利主义的思想源远流长,但始终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朱熹所倡导的贵义贱利的理论,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主流。

第三节 叶适的生平及其与理学的分歧

叶适(公元1150~1223年)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出身于贫民家庭。先祖从处州龙泉迁徙到瑞安,至其母嫁进叶家时,已贫困三代了。一次,大水冲毁了叶家的“室庐什器”,从此叶家连遭困厄,不能长期定居,在很短时间内迁徙21处。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擢为进士第二,授平江节度推官,召为太学正,由秘书郎出知蕲州,又入朝为尚书左选郎官,迁国子司业。以后历任泉州知府,权兵部侍郎、权工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被劾夺职。在对金和战的问题上,他主张积极图谋雪耻和恢复失地。他指责南宋的弊政,说明财竭、兵弱、民困、势衰的社会现象十分严重,要求限制皇帝及贵族地主的封建特权,以增强国家力量。他曾成功地组织了对金兵的抗击,并制定了一套防御计划。对于叶适的事功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给以很高的评价:“此儒者乃无半点头巾气,胜李纲、范纯仁远矣!真用得,真用得!”(《藏书》卷十四)

罢职后,叶适回到永嘉城外的水心村,潜心研究学问,“根柢六经,折衷诸子,剖析秦汉,迄于五季”(《习学记言序目》),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叶适为永嘉学派的传人。南宋初年,伊洛之学传至永嘉,有周行己等“永嘉九先生”传播程氏之学,并创立了永嘉学派,承接二程统纪。传至薛季宣(公元1134~1173年)和陈傅良(公元1137~1203年)时,永嘉学派开始悖离二程的学说,向事功之学转变。叶适思想直接渊源于薛季宣、陈傅良二人,对二人的功利主义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创立了与程朱理学和心学对立的思想体系。

黄宗羲说:“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宋元学案·艮斋学案》)叶适就是在这个思想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自己实事实功的思想。用他的话说,就叫做“务实而不务虚”。他主张把“义理”和“功利”统一起来,强调不能离开“功利”而言“道义”。他针对朱熹贵义贱利的思想,说:“仁义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的言论,朱熹等理学家推崇这句话,它也代表了理学家的义利观,叶适反对董仲舒的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理学家而言的。

与主张功利思想相适应,他反对忽视功利、专尚“义理”的空谈家,他说:“今世议论胜而用力寡,大则制策,小则科举……皆取则于华辞耳,非当世之要言也。虽有精微深博之论,务使天下之义理不可逾越,然亦空言也。盖一代之好尚既如此矣,岂能尽天下之虑乎!”(《水心别集》卷十)他指出,“以功业为可略”而谈“性命”、“义理”,即使议论如何精深,也只是空谈。

除义利观与理学明显相左之外,叶适在思想学术上与理学的分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太极”问题。

叶适否认“太极”这一范畴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认为,《易传》中的《文言》、《说卦》、《系辞上下》等都不是出于孔子之手。尤其是《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句,“文浅而义陋”,是传《易》者“骇异后学”的话。他指出,易经中从未提“太极”二字,“不知《传》何以称之也”(《习学记言序目》卷四)。

叶适对“极”作了自己的解释,他说:“极之于天下,无不有也。耳目聪明,血气和平,饮食嗜好,能壮能老,一身之极也。孝慈友弟,不相疾怨,养老守孤,不饥不寒,一家之极也。”(《水心别集》卷七)所谓“极”是从事事物物中抽象出来的总原则,其存在以物为基础。这一观点与理学“太极”生阴阳、五行、万物的观点刚好相反。

第二,关于《中庸》、《大学》。

叶适不赞成理学家把《中庸》、《大学》纳入理学的轨道。他说:“今世之学,以心起之,推而至于穷事物之理,反而至于复性命之际”(《水心别集》卷七),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但“儒者失孔子之意”,而且使《中庸》、《大学》也“轻重失伦,虚实无统,而中庸之道卒于无所明矣”(《习学记言序目》卷八)。为了使“《中庸》、《大学》之意可以复见而无疑”,他认为必须纠正程朱的解释,而以“孔子之经求之”。所以他对《中庸》、《大学》的解说几乎逐章逐句都是与程朱的注释对立的。

例如对《大学》“格物致知”的解释,叶适认为“致知格物在心意之先”,先格物致知,才能正心诚意,这与程朱所谓“格物者,穷理也”的观点是不同的。叶适认为,人的认识不可以离开物,“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也。有一不知,是吾不与物皆至也。”这是说,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对物的认识,并且要经过“格物”的体验,才能得到证实。他不仅把《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改为“不可须臾离物也”,而且强调“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对物要根据其客观现实去认识,而不要把它作为认识某种先验存在的媒介。这是针对程朱通过格物而穷天理,把物作为天理体现者的观点而发出的议论。

在道器关系问题上,叶适肯定“道”在“器”中,他说:“上古圣人之治天下,至矣。其道在于器数,其通变在于事物……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论高而违实,是又不可也。”(卷四)他认为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研究,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则。

第三,关于理学的道统说。

叶适不同意理学家所谓“圣人之道”由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的道统说,尤其不同意程朱遥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学的系统。他首先对曾子传孔子思想提出怀疑,认为曾子用“忠恕”解释“一贯”,与孔子原意不合,从而断然否认了“曾子亲传孔子之道”的说法。这样就否定了思、孟承接孔子的源头。叶适反对理学道统论,是为了破除理学思想源于先古圣人的说法。

陈亮、叶适对理学的诘辩,虽然在许多问题上揭示了理学理论思维的不足,但由于他们自身思辨水平不高,因而没有从理论上冲破理学的体系,更没有建立足以与理学相抗衡的完整理论体系。但他们的功利主义思想则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同类推荐
  • 大唐帝国的扩张(第1部):廓清漠北

    大唐帝国的扩张(第1部):廓清漠北

    本书以历史大事件为轴线,通过还原历史细节,透过大唐帝国的沧桑和辉煌,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代。主要包括廓清漠北、打开西域大门、东方战争、帝国狙击者等章节。
  • 先秦古国志

    先秦古国志

    本书系统讲述了先秦时代两百余个古国的历史,分为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华北、东北七编,展现了先秦“万邦时代”的古国风貌。这两百余个古国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少有记载,他们的故事少为人知。本书以传统文献为基础,结合现代考古,民俗传说等资料,祥细叙述这些先秦古国发人深思的兴衰成败,光怪陆离的异事奇闻,炫人眼目的奇珍异宝……
  • 蜀将传

    蜀将传

    (我偷偷开新坑,谁也不知道。)这里并不是完全真实的世界,也不是一个完全游戏的世界。它是一个幻想与真实纠缠不清的时代,亦是一个杀戮和战斗无所不在的时代。然後,一个本来不属於这个时代的人,出现在涿县。
  • 玉板指

    玉板指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所创作的各种民间故事精品,有民间传奇、民间疑案、民间志异、民间演义等。
  • 冠军侯在汉末

    冠军侯在汉末

    二十一世纪的国术大师兼职大学教授卫斌穿越到东汉末年,重生在横扫羌胡草原的卫青后人卫斌身上,开启了冠军侯传奇的一世!
热门推荐
  • 再一次天黑之第二轮回

    再一次天黑之第二轮回

    从地狱第二次爬回来的又怎样!凤凰还浴火重生呢!什么废柴,只是无知者的愚钝罢了。碾压众人,登上巅峰,这就是真相,是她的模样,撕开一切假象的模样。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 沁沁养成记

    沁沁养成记

    作为乖乖女---沁沁,她的成长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伴随沁沁一起成长,一起领略人生百态。看看最终的乖乖女会成长得如何…是郁郁寡欢…还是对世界充满仇恨…还是一如既往地逆来顺受…青春寄语:每一天,你过得开心吗?每件事,有认真完成吗?人生苦短,你确定要一直颓废下去吗?它总是这样,逼迫着人们坚强。金木: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 重生之狂癫至尊

    重生之狂癫至尊

    转来世,依然重整三天,虽含恨今生,我必将来日讨还,
  • 逆世狂龙

    逆世狂龙

    陈天天,一个孤儿,没人爱没人疼,一晚紫色的雷电闪过,他赶上潮流灵魂穿越了,在异世大陆,他将改变命运。这是一个热血的故事,他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很牛逼,却不料原来自己说知道的只是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故事将如何发展,请欣赏本书。
  • 第一邪妃:绝世毒医惊天下

    第一邪妃:绝世毒医惊天下

    她乃是现代令人闻风丧胆的毒医,却因为一场意外而莫名其妙的穿越到苏府大名鼎鼎的废材嫡女身上。处处看人脸色,更是被庶妹欺到头上来。本是九五之尊,岂容尔等鼠辈放肆!无法修炼?双修技能闪瞎你们的狗眼!废材,白痴?她天才炼药师之名碾压一切!天玄地宝尽在囊中,绝世美男尽在她手!可却招惹到了某位无耻杀神,说好的冷酷无情呢?说好的嗜血残酷呢?这位站在她面前撒娇的幼稚王爷是闹哪样?
  • 第一女废柴:妃战天下

    第一女废柴:妃战天下

    一代药尊苏陌岚被人陷害,重生成为废材,脸有胎记,天生废材而且还身中剧毒,群狼虎视眈眈,她一人独战天下,为了自己也为了复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国杀之剑诛乱世

    三国杀之剑诛乱世

    胜利的王座,由谁继承。血腥的沙场,由谁结束。不公平的世界,孤独的旅人漫无目的地漂泊,谁又能陪他走到世界的尽头?游戏已经开始,血腥征途还在继续。这一次,他们的生命,又由谁掌控?
  • 上山吧,假医生

    上山吧,假医生

    在西藏自驾旅行,撞上潜逃的杀人犯。本以为难逃一死,没想到被一群“军绿大衣”给救回了雪山上。从此边防武警们鸡飞狗跳的生活,正式开始。我:“报告,我想申请当队医。”他:“噢,你的执业医师证是假的。”我:“报告,可我喜欢你……们这座雪山。”一个吊销执业医师证的女神经,怎样去追一只闷葫芦?部分冒险悬疑部分血腥暴力写得慢,欢迎先收藏。考据党请勿深究。
  • 我干娘柳司令

    我干娘柳司令

    从《燃烧的木头人》到《八张脸》和《我干娘刘司令》,作家柳岸的笔墨始终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以一个作家的人文担当精神,秉笔直书的勇气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给河南文坛注入了新气象。著名作家周大新说,《我干娘刘司令》将文学的眼光投入到普通的小人物身上,从平凡的人生见时代的变迁,小说张弛有致,温馨微妙朴实,极具感染力。
  • 天赐良缘:傻王遇上废材妃

    天赐良缘:傻王遇上废材妃

    二十一世纪的金牌杀手,一朝穿越,变成冥龙世家最不得宠的嫡系大小姐。亲娘早逝,亲爹不爱,姨娘狠毒、小妹犯二、未婚夫被自己退了婚。斗姨娘、杀小妹,耍王爷、救家族。到底谁是赢家。偶尔半夜跑出去,把京城偷了个底朝天。白子墨,他是皇上最得宠的皇子,可却被奸人陷害、给毒成一个智力只有4、5岁的孩童。家族里,一纸婚约,冥子洛笑着接过,她被赐婚与他,从此以后,冥子洛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流光学院里冥子洛遇见了,其他三大家族的继承人。腹黑、妖孽、一根经、慢半拍,全被冥子洛遇见了。以前:白子墨笑得小孩子状:“娘子,你看,子墨不哭了。子墨很乖。”这是冥子洛笑了:“是啊!子墨是很乖,所以啊,你现在快去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