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83500000003

第3章 铜鼓的起源地区

在没有找到原始铜鼓之前,关于铜鼓从那里发祥也展开过许多讨论。铜鼓起源于何物,直接关系到铜鼓起源于何地。皮鼓说当然从中原内地找其发源地,象脚鼓说只能在西南边疆地区找其发源地,木臼说只着眼于越南北部,铜釜说都立足于云南中部地区。

此外,铜鼓起源地还有印度说,柬埔寨说等等。

主张铜鼓是从皮鼓演变而来的人,当然都是从中国内地去找源流,认为皮鼓传到南方多雨地区,因气候不适应,才用铜仿造,同时把创制铜鼓之功归之于马援或诸葛亮。

南宋范成大说过一句铜鼓为“伏波所遗"的话,后人就以此为蓝本编造出马援造铜鼓的许多传说。如南宋《舆地纪胜》卷一六邕州条说:“铜鼓马援所制"。《大明一统志》曰:“武宣县西十里,亦有铜鼓滩,或谓马援铸铜鼓于此。"明代以后,在马援造铜鼓的传说以外,又增加了诸葛亮创造铜鼓的传说。朱国桢《涌幢小品》就说“蛮中诸葛铜鼓"“必诸葛倡之,后人仿式而造"。《明史·刘显传》也说“相传诸葛亮以鼓镇蛮"。《西清古鉴》在著录铜鼓时也说:“今世多谓之诸葛鼓,盖武侯渡泸后所铸。"连大金石学家朱彝尊也认为“伏波将军平交趾,诸葛丞相渡泸,始铸铜为鼓"。所以清人戴朱弦的《铜鼓歌》就说:“蛮溪雾毒苍虬舞,土夫架阁悬铜鼓,问是当年谁所留,尽说传自汉武侯。"

后来西方一些学者也沿用这些说法,认为铜鼓是马援和诸葛亮创造的。戈鹭波在《铜鼓的起源和传播》一文中主张越南的铜鼓为马援南征以后移居该地的汉人制作的。

正是因为如此,在广东、广西的伏波庙中,在中南、西南广大地区的武侯祠里,总有铜鼓陈列着,把它们作为马援或诸葛亮的遗物,让人们顶礼膜拜。正如清人郑定《伏波祠怀古》所述:

荒祠衰草已凄然,犹有居人话昔年。

铜鼓苔生秋雨后,石墙花落夕阳边。

但是这些传说是与历史真实相违背的,文献已清楚地记载,早在马援之前,铜鼓已经出现并发展成熟,《后汉书·马援传》说马援南征“得骆越铜鼓乃铸马式",并不是说马援铸骆越铜鼓。说明在马援之前,交趾地区的骆越就有铜鼓了。正因为交趾已有铜鼓,马援入交趾才有铜鼓可得,并将得来的铜鼓熔化后铸成他的马式。既然马援之前已有铜鼓,更不用说等到比他晚200年的诸葛亮去创制了。关于这一点中外学者早已指出。比范成大稍晚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按《广州记》云:俚僚铸铜为鼓,唯以高大为贵,面阔丈余。不知所铸果在何时?按马援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马,或谓铜鼓铸在西京以前,此虽非三代彝器,谓铸当三代时可也。"清代学者谢启昆在《粤西金石略》中指出:“自石湖(即范成大)有‘伏波所遗'一语,后人遂误为伏波所制,且因伏波附会于诸葛,至谓大者为伏波鼓,小者为诸葛鼓,真误中之误矣。"张祥河在《粤西笔述》中也说:“马援既得铜鼓铸为马式,若以鼓为援所制,何以自铸而自销之?"

其非援物可知。铜鼓出于诸葛武侯未生之前,以为孔明所制,亦属附会。檀萃《滇海虞衡志》也说:“铜鼓,粤人以为伏波;滇人以为诸葛,而实蛮之自自铸也。"所以黄春谷在《梦陔堂诗集》载《铜鼓歌》同戴朱弦唱反调:“漫说南征如巧制,非关伏波美骆越。"日本学者松崎复在《谦堂遗文》中也说出了同样的道理。

前节已经论及,从铜鼓本身,也确实找不到来源于皮鼓的痕迹。中国内地发源说是不成立的。

西方学者研究铜鼓,是很注意追溯它的发源地的。德国学者迈尔和富瓦在1897年出版的《东南亚的铜鼓》中提出铜鼓起源于柬埔寨沿海地区的说法,他们的根据只是印度尼西亚塞卢发现的4面铜鼓,鼓身上有象和孔雀形象的图样,但并无其他证据,这种推论就是在当时也是很轻率的。事实已经证明,柬埔寨发现铜鼓的数量很少,而且时代都是偏晚的,没有早期铜鼓,绝无发源地的可能。在中国,因为《新唐书·礼乐志》说过:“天竺伎有铜鼓",马端临《文献通考》也说:大铜鼓“出于南蛮天竺之国",小铜鼓“唐乐图所传天竺部用之"。有人就主张铜鼓发源于印度。近人梁岵庐《铜鼓渊源》,甚至将铜鼓上的纹同佛经上的梵文联系起来,把它作为铜鼓是从印度传来的根据。其实,这些有纹的铜鼓不是早期铜鼓,而是11世纪以后的铜鼓。把天竺国简单理解为印度也是一种误会。徐松石在《粤江流域人民史》一书中已指出,古籍所载出铜鼓的“南蛮天竺之国"实际上是指中国云南西部和南部,并非今日的印度。《云南备征》载《云南纪游》说,大理即古时天竺妙香国。这与后来铜鼓发现的事实是相合的。地处南亚的印度,不但历史上不曾创造过铜鼓,就是直到现在为止,也从未发现过古代铜鼓,根本就在铜鼓的分布地域之外,当然谈不上是发源地。

铜鼓起源于印度说,柬埔寨说,由于与近百年来的考古发现不符,已为中外学者共同抛弃。至于奥地利学者海涅?革尔登主张铜鼓连同所属的青铜文化导源于欧洲之说,更是无稽之谈,几乎从来就没有人附和。目前比较有影响的还是出土铜鼓集中而年代又偏早的地区,无非是云南中部、越南北部、广西东南部这3大块。

1901年,格罗特在《东印度群岛和东南亚大陆的古代铜鼓》一文中主张铜鼓为中国西南蛮人的创制。1902年,F?黑格尔出版《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一书时,没有具体指出铜鼓的起源地,但他认为,铜鼓应产生于巨川大河流域,而不是滨海地区。后来,由于越南东山文化中发现一批铜鼓,学者们便把注意力集中到印度支那半岛。

铜鼓起源于越南北部说是本世纪初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所获的铜鼓资料多来自越南,对中国早期铜鼓了解甚少,以为越南出土的玉缕铜鼓是最古的类型,其他各地的铜鼓都是从这类铜鼓发展而来的。后来越南的部分学者接受了这一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认为越南是铜鼓的发源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先后发现了大量的早期铜鼓,极大地丰富了铜鼓研究的内容。其中云南楚雄、祥云、弥渡、昌宁等地出土的铜鼓形制古朴,是全新的资料。这些铜鼓大部分是科学发掘品,有大量共存物可资断代,加上碳素年代测定,时代是可靠的。黑格尔确定铜鼓分类时,还没有见过这么古朴的铜鼓。这些铜鼓的发现,已突破了以前的分类系统,日本学者今村启尔把这些新发现的铜鼓称之为“先黑格尔Ⅰ式"。越南部分学者认为,时代早的铜鼓是越南的玉缕鼓、黄夏鼓、沱江鼓和从中国云南传出的开化鼓。然而这些铜鼓大都胸部较高,形体较大,结构稳定,面、胸、腰均有各种图案花纹,主题图象有房屋、舞乐、羽人、竞渡等内容,工艺水平很高,远非铜鼓的原始形态所能有。这些铜鼓不但比上述云南中部偏西地区发现的铜鼓进步,甚至比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曲靖八塔台、贵州赫章可乐、广西田东锅盖岭、西林普驮屯、贵县罗泊湾等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出土的铜鼓还要进步,应是比较成熟和晚出的作品。越南一些学者也认为,要制成玉缕、黄夏、沱江、开化那样精美的铜鼓,需要经过许多世纪的经验积累,在这些铜鼓之前,必然另有一些开创期的铜鼓,但这种开创期的铜鼓在越南本土上还没有找到。越南北方的红河流域确曾有发达的青铜文化,但一直到门丘期,也只能铸造出个人使用的工具和装饰物等小件青铜器,没有发现大件的青铜容器。当地的铸造技术还停留在以砂石范为主的阶段,还没有掌握泥型铸造法,不具备铸造大型青铜容器的技术条件。只有到了东山期,才出现上述所说的那种精美的铜鼓。因此,说越南北部是铜鼓的起源地,证据不足。

广西东南和广东西南连接的地带是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云开大山,岗峦起伏,森林密布,也是铜鼓发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个地区的铜鼓有别于云南和越南,自成一个体系,有一定的地域性,有人认为它是土生长的,推论这个地区也是铜鼓的发源地之一,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这个系统的铜鼓是滇系铜鼓东传与北方来的汉文化融合的结果,只是滇系铜鼓的歧出类型而已。这个系统的铜鼓多是分散埋藏的,出土资料十分零碎,目前还没有见从古墓中出土的。由于共存情况不明,断定其时代还比较困难,上述两种推断都缺乏坚实的时代根据。但看得出来,这个地区的铜鼓是大起大落的,发生得较迟,来势汹涌,一出现就是形体硕大,纹饰繁杂,铸造技术精良的铜鼓,消失得也快,一进入唐代后期就去向不明。究明其来龙去脉还是铜鼓研究中的一大难题。

铜鼓起源地应从发现早期铜鼓较多,而且青铜冶铸技术又足以能铸造铜鼓的地区去寻找。云南中部地区正好具备这些条件。

云南中部,云贵高原被许多呈折扇状分布的河流切割成平顶的高山和陡峭的河谷。

丘陵和盆地交错并存,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和水力资源。在这块地方,很早就有人类生活,在距今3100年前的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时代的人们就已经开采铜矿和使用铜器。

从楚雄、祥云古墓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滇池地区开始使用铜器的时间很早,到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发达的青铜文化,这种青铜文化所具有的青铜冶铸业足以铸造出巨大而复杂的铜棺和容器,为铸造铜鼓创造了必备的技术条件。铸造铜鼓需要有大量的青铜原料,从《汉书·地理志》记载可知,云南中部的江川、玉溪出铜,通海、河西、个旧、蒙自、峨山出锡,在西汉以前就已著名,楚雄万家坝一批西周至春秋时代墓葬,既出了铜鼓,又出了铜釜,已获得铜鼓起源于铜釜的直接证据。这个时代,大致相当于越南青铜文化的门丘期,反映出来的铸铜技术却比门丘期高超,具备了使用陶范铸造较大型容器的能力,这种铸造技术是创造铜鼓的必要前提。另外,从目前发现铜鼓的情况来看,原始形态的铜鼓都集中发现于云南中部偏西地区,如楚雄、弥渡、祥云、昌宁等好几个县,在这个地区以外,很少发现过这么古老的铜鼓。这种早期铜鼓往后发展,就是石寨山型铜鼓。云南中部地区出土的铜鼓从早期到晚期可以排成队列,自成系统,发展脉络清晰。

而原始类型铜鼓又从当地出土的铜釜、陶釜的形态上可以找到渊源关系,证明它们完全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由此可见,铜鼓最初发生于云南。

铜鼓起源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目前的研究成果能达到这一步,是中外学者经过长期努力的结果。随着新的资料的不断涌现和新的研究手段的不断提高,有关结论亦将更具体化和明朗化。

同类推荐
  •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本书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 动画艺术论

    动画艺术论

    众所周知,以创意经济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支柱,而在这个产业队伍中,动画产业异军突起,已成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业并行的极具发展潜力和蓬勃朝气的生力军。相比之下,曾经一度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筑就一大批优秀经典的动画作品使之成为世界动画长廊中的瑰宝,还被国际同行誉称为“中国学派”的中国动画却显得步履蹒跚。
  • 遗憾的聆听

    遗憾的聆听

    杨燕迪音乐文丛《遗憾的聆听》一辑,主要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来针对当下音乐生活现况的评论,大都可谓“应景”或“应时”之作——如重要作曲家的诞辰或逝世纪念,观看现场演出之后的有感而发以及相关演出的节目单说明。杨燕迪教授在写作时希望这些文字不仅“就事论事”,而且牵涉更宽、更远的议题和关怀。关于音乐评论,他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评论家面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现象,不但要以内行眼光和表述涉入音乐本身,同时也应该让音乐与更广泛的人文性议题发生尽可能丰富的关联。
  •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本书更加强化应用主持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融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让广大读者在学会主持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在主持工作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迅速提高自身的主持能力和素质。还精炼了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实践应用。
  •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专题学术著作。全书以五章篇幅和大量传世之作及考古出土珍贵文物资料,系统而又简明地阐述了工艺美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等中国美术的各种形态自原初社会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全书收入水的多幅串文图照,系各种美术形态在不同大力历史时期产生的精品力作和传世之宝,对于充分展示这些美术形态发展轨迹和艺术成就,具有相得益彰的作用。本书观点新颖,方法独到。
热门推荐
  • 毒妇女配求生存

    毒妇女配求生存

    人生总是很苦逼,惨死闯入灵异书楼,竟然发现自己是书中集磨练与衬托女主为己任的毒妇女配!白清表示:偶真的很委屈。通过书楼却又重回豆蔻年华,这个时候的她,还没有嫁给他!她的命运,还来得及改变!她发誓,绝不要再按别人安排好的路来走!手段尽出,只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已!本文中所提到书籍为作者虚构!
  • 现代礼仪教程

    现代礼仪教程

    《现代礼仪教程》以礼仪为主线,从礼仪概述开始,分别介绍了个人形象礼仪、日常交往礼仪、求职就业礼仪、职场礼仪、餐饮礼仪、演讲的礼仪、商务礼仪和国际交往礼仪,以及我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礼俗。
  • 手指

    手指

    总有一些真相被永远掩盖,也总有一些真相慢慢被揭开。
  • 我的妖孽老婆

    我的妖孽老婆

    这一年可能是刘子胆走了狗屎运,接踵而来的是那么多美女的追随,而且让他戏剧般的多了个老婆,这让他有如幸运之神降临。当刘子胆沉迷于娇妻如痴如醉之时,孰料这时他已卷入一连串的商战、情战、阴谋战中……
  • 黄庭坚集

    黄庭坚集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曾任集贤校理、国史编修官、鄂州太守。在新旧党争中两度受谪,最后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终年六十一岁。有《山谷集》,一名《豫章集》。
  • 双魂体

    双魂体

    两百年前,正邪之战后世间进入短暂的平稳期,少年叶寒烟便在这时出生,但天生体弱,双魂扣体,命不久矣。世间三大派法剑宗、米佛寺、心清道为争夺上古秘法而与这少年小子结下不解之缘,恰时魔道重启血腥之路,一场人性与魔性,正义与邪恶的交战,徐徐拉拉开了序幕......正是:少年英雄夺命路,驱魔之道卫清明。
  • 明日之始

    明日之始

    跨年聚会结束,梁若月遭遇车祸,醒来时,却发现世界变了样……
  • 圣邪对抗十万异能者

    圣邪对抗十万异能者

    一夜,出现了十万个能力者新的规则,新的团队,新的敌人邪灵的席卷,圣灵的对抗这场圣与邪的对抗,王晟和他的同伴将何去何从最终的战斗,最终的任务,最终,这个“游戏”的真面目,真的那么简单吗?
  • 识人用人管人(大全集)

    识人用人管人(大全集)

    本书是一部识人、用人、管人的思想和方法集大成之作。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识人”,围绕识人观念,阐述了识人的基本方法和标准,提供了如何识别甄选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技巧;中篇“用人”,以“人尽其才”为基线,透彻地论述了用人的种种情形,阐明了如何用好人的秘笈;下篇“管人”,以“人性化管理”为出发点,解答了如何管好人这个根本问题,指明了管人的若干原则和策略。书中中外管理思想熔于一炉,理论与案例相辅,原理和方法并重,既有操作原则又有操作方法,方便实用,易于掌握,适于各类管理者阅读。只要用心精研,灵活运用,必能突破管理瓶颈,让你在管理工作中得心应手、呼风唤雨,打开一扇全新的事业之门。
  • 古堡启示录

    古堡启示录

    神秘未知的森之古堡,笼罩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无尽的树木掩盖之下,是怎样的神奇瑰丽;那深处迷雾当中,红色的妖艳之光又预示着什么?被莫名规则束缚着的种族们仍在无力的抗争着,三大伟人的伫立,那深邃的眼神能否看清古堡当中最莫测的存在......活着?还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