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91500000004

第4章

首先,来探讨动机冲突中的意志表现。

什么叫动机?

一个小学生的作文中这样写到:"我要好好学习,因为我想要成为像我爸爸那样的工程师。我希望我的语文和数学都是100分,如果是那样,我就是三好生了。如果当上了三好生,爸爸就答应给我买双冰鞋。所以我要好好地遵守纪律,努力地学习。"

作文中就反应了这个小学生好好学习的动机:想成为祖国有用的人,像爸爸那样当一个工程师,这就是动机,叫远景动机;想得到一双冰鞋,这也是动机,叫近景动机。

人的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来的。比如,现在你为什么打开了本书?为什么要探讨这样的问题?这都是我们行动的动机。所谓动机,就是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原因。

这里我们有必要先区分三个术语:需要、动机、目的。这三个词在日常语言中往往混用,但在心理学上是不同的。比如,饿了需要找食物,但通过什么活动去找食物,这就要由环境条件和本人条件来决定:是去食堂买饭,还是自己做,或者是上饭馆去吃。如果食堂已过开饭时间,自己做又没有炉火,那就只好决定上饭馆去。当你还没有根据条件来决定究竟选择上述三种活动中的哪一种时,我们就说你只是有了吃东西的需要。当你根据条件已决定上饭馆吃饭时,就说你有了上饭馆吃饭的动机,也就是说吃东西的需要已转化为上饭馆吃饭的动机。街上的饭馆很多,食品的种类价格不同,你还得进一步决定到什么样的饭馆吃什么样的东西。这样,吃东西的需要就进一步由去饭馆吃饭的动机,转化为到什么饭馆吃什么东西的目的。可见,当需要未转化为动机之前,人不可能有所活动;只有当需要转化为动机后,人才能开始活动;而当动机转化为目的后,人就能使自己的活动起到满足自己需要的作用。

由上可知,需要是人的行动最初的力量源泉,动机是人的行动的直接动因,目的则是人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由于动机是行动的直接动因,所以我们的分析从动机冲突开始。

人为什么会有动机冲突?在动机冲突中人的意志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会给我们以启示。

哈尔滨电表厂的工程师李嘉亮,在特殊的年代里曾蒙冤戴过22年的"右派分子"的帽子,其中还度过了15年的铁窗生涯。

1979年,李嘉亮的政治冤案得到平反,他申请去美国,深望在那里居住的母亲和两个姐姐。一架银灰色波音"747"大型客机,载着李嘉亮夫妇经香港飞往美国。

在美国几个月的时间里,展现在李嘉亮面前的世界熟悉而又陌生。他承认西方物质文明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对于异国的物质生活,他无所眷恋。

大姐家住着一套五间房的公寓,环境十分幽雅。全家都希望李嘉亮能够留下来,在美国过舒适的生活。大姐说:"工作好找,你有技术,即使不搞技术,当个制图员也能生活下去。"母亲说:"你表弟在这里,常有发明创造,可以拿到很多奖金,你小时候学习比他们都好。"李嘉亮坦率地表示:"我来的时候就考虑好了,我是来探亲的,母亲如果愿意和我一起回去,我一定好好侍候您。"

夜晚,安宁而静谧,是举家团聚的时刻,但对李嘉亮来说,却是这般扰人心魄。有一段时间,他住在二姐家,每隔几天,晚饭后,母亲就从纽约打电话来。母亲苍老的声音颤抖着:"我对你是尽了责任了。这么多年,我在你身上花的钱不下六七千美元,这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啊!"电话里传来哽咽声:"我总算把你盼来了,没想到你只是给我增加痛苦!"

电话中断了,李嘉亮陷入艰难的思索。他爱妈妈,他更爱自己的祖国。如果说他当年是出于年轻,理想中还有幻想的色彩,使他轻易地放弃了富贵荣华,那么,如今历经人世沧桑,他已饱尝生活,思想感情更加凝重而深沉,他对豪华生活的诱惑更是毫不动摇。

李嘉亮吃不好,睡不着,决定提前回国。

飞机起飞了。从舷窗往外看,已经看不见亲人的身影。李嘉亮心中的感受是那样难以名状:一边是母亲,是亲人;一边是祖国,是祖国的人民。自己离祖国是越来越近了,可是离亲人却越来越远!他在心中呼喊着:妈妈,我爱你!可是我更爱祖国……

在李嘉亮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他内心的动机冲突是那样地强烈。

我们在行动中所以产生动机的冲突,是因为人的活动往往有多种动机在起作用,有浅近的,有长远的,有低层次的,有高层次的,在若干动机中又有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和起非主导作用的动机。如果同时各个动机起作用,而这些动机又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动机的冲突,好像走在十字路口,犹豫彷徨,不知路在何方。

意志首先表现在动机冲突之中。以高层次需要为背景的动机,战胜了以低层次需要为背景的动机,就是意志坚强的表现。李嘉亮在强烈的动机冲突中,终于割舍了母子亲情而回到祖国怀抱,正表现出他坚强的意志。

动机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形式上看大致有三类基本的冲突。

一类是双趋冲突。这类动机冲突就是两样东西都想得到,但现实生活决定了人只能得到其中一个,此时体验到的内心冲突就是双趋冲突。正所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比如,周末晚上有两个电视频道的节目同样有吸引力而只能选看一个;报考大学时两个专业都喜欢而只能选报一个,这都是双趋冲突。

一类是双避冲突。这类动机冲突就是两样东西都不想要,但现实生活决定了人必须承受其中一样。这正是所谓"前遇断崖后有追兵"的情形。比如,有的学生既讨厌学习又怕受惩罚,两样他都想逃避,但必须选择一种情况来承受,这就是双避冲突。

一类是趋避冲突。这类动机冲突就是对某样东西既想得到又害怕,平时说"既想吃又怕烫"就是这种情况。比如,一个学生既想参加校足球队为学校争光,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决策时他便会陷入趋避冲突之中。趋避冲突是人生中最常见的基本冲突类型。因为人生中的许多目标对我们既有吸引力,又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或牺牲。

对于趋避冲突,前苏联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实验者认为,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下述三种不同的活动倾向:一是趋强于避,即为了取得成功,不惜冒失败风险;二是趋避折中,就是既求成功,又防失败;三是避强于趋,即不求成功,但求不失败。实验表明,确实存在这三种情况,同时发现了采取这三种不同活动倾向的人成功和失败的情况。

实验作业的内容是:在距被试1.5米处的一块垂直板上有一个光点,沿一个直径为25公分圆周运动,速度为每秒一周,这个光点叫运动光点。圆周的正上方既为起点又为终点,用另一光点标明,这个光点叫静止光点。整个圆周划分为60格。被试的任务是,在运动光点开始顺时针方向转动后跟踪监视,当认为它已回到起点,即到终点时,即按一手键,使之停止运动。如果它正好停在这个点,则得10分:超过一格扣10分;滞后既不给分也不扣分。这样就造成一个引起趋避冲突的条件:既要得分,又要避免扣分。也就是说,如果追求高分,就要既不过早按键,又不过迟按键;如果不求得分,但求不扣分,只要提早按键就行。

根据被试的反应倾向,正好把被试分为三组。第一组表现为力图使运动光点停在终点。他们宁可冒按键过迟而扣分的风险,也不轻易提前按键。这组人数最多,在趋避冲突中,趋强于避。第二组表现为有时准时按键,使运动光点停在终点,有时间略微提前按键,使运动光点在快到终点的前一格停下来。这组人数较少,在趋避冲突中,有折中于二者之间的倾向。第三组表现为倾向于提前按键,常使运动光点提前一点停止。这一组人最少,在趋避冲突中,可以说是避强于趋。

实验结果为第二组成绩最好,第三组成绩最差,第一组居中。这个实验提示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应适当地调节趋避动机的强度,以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因为趋的动机过强或避的动机过强,都不利于提高效率。

在我们的实际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动机冲突,多为上述三类基本动机冲突的不同组合。比如上面提到的李嘉亮的动机冲突,粗略地分析可以看成是双趋冲突,但也有趋避冲突,如一面想回到祖国怀抱,一面又怕割舍母子亲情。可见,事实上人们的动机冲突往往是很复杂的。

以上是把动机冲突按形式分类,下面再按内容分类。

一类是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凡是涉及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就属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比如,周末既有精彩电影又有集体劳动,是去看电影还是参加集体劳动?这类动机冲突涉及公与私之间的矛盾,是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它往往会引起激烈的内心斗争。前述李嘉亮遇到的动机冲突,也正是这类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一类是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凡是不与社会道德相矛盾,仅是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就属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比如,周末晚上是去看电影还是在家里看电视?这类动机冲突仅属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一般说来,内心斗争不那么激烈,持续时间也不长。

在形式上分的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在内容上既可能是原则性的动机冲突,也可能是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这要看动机冲突的内容,是否涉及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问题。

在动机冲突中,怎样衡量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呢?

对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能坚定不移地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服从于集体和祖国的需要;对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能根据当时情况毅然决定取舍,这样的人就是意志坚强者。如果一个人遇到原则性的动机冲突时,不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服从于集体和祖国的需要,或者对待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经常犹豫不决,摇摆不定,那就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就动机冲突说,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的是双趋冲突。因为生活中比较难于处理的是双趋冲突。在双趋冲突中,两种都想得到的东西如果有好坏之分,人的动机冲突还是比较好办。而事实上往往是想得到的都是挺美好挺有用的东西。这时的动机冲突解决起来才更为困难。但是,现实就是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时候是不多的,我们面对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常常不能同时拥有。既然美好的东西不可能都得到,怎么办?必须有所放弃。放弃的东西并不就是坏东西。在好坏之间人是较容易放弃一面的。困难的就是如同下图那样,面对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该放弃的也要放弃。这是对一个人意志的最好考验。

最后要说明一点,动机冲突不等同于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指相互对立或排斥的动机、目的、愿望或反应倾向同时出现时,引起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就是说,心理冲突包括动机冲突、目的冲突、方法冲突等,比动机冲突的内容要宽泛得多。我们本节只谈了动机冲突。后面还将专节分析其它的心理冲突。

目的确定中的意志

如果说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原因,那么,目的则是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动机冲突中的意志表现,现在再来看看在目的确定中的意志表现。

在上一节的李嘉亮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他的坚强意志表现在他解决动机冲突时,果决地选择为了祖国而割舍亲情,但我们没有分析他的行动目的。现在我们要说,同是在为了祖国这样的高尚动机推动下,人们的行动所指向的目的却可能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从鲁迅的事迹中清晰地看出这一点。

鲁迅在青年时代东渡日本留学,为的是什么?他在为自己的照片的题诗中写道: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轩辕,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帝,相传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诗句表达了鲁迅献身祖国的爱国情怀。很明显,鲁迅去留学的动机是为了祖国。

在日本,鲁迅从书中了解到,日本近代明治维新发端于医学的进步。当时,他认为医学是祖国需要的一门学问,如果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本事的医生,就能救死扶伤,以救助祖国的人民。于是,鲁迅在两年后,也就是1904年,转入仙台医专学医。就是在仙台医专,鲁迅与藤野先生结下了终生难忘的师生情谊。可同时,校内的一些受军国主义毒害的日本学生,却不断对鲁迅进行侮辱和挑衅,甚至写匿名信诬蔑他,鲁迅深深感到,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欺侮,而且是对自己民族和祖国的侮辱!他愤怒,他忍耐……

不久,一个重大的刺激和打击临到他的头上。那是到仙台的第二年,学校里增添了细菌学的课,上课时常用幻灯片显示细菌的形状,而学校当局也常乘机加映一些时事短片,以鼓吹军国主义。一次,又放起了时事片子,内容是歌颂日本"皇军"在日俄战争中的"赫赫战功"。突然,出现了这样的镜头:一群日军抓住了一个中国人,据说他做了俄国人的侦探,因此要斩首。可周围却站着一群中国人在观看,他们的神情是那样麻木,而他们和那个被杀的中国人的身体,看去倒是很强壮的……

"万岁"!一些受到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学生,竟发狂似的叫了起来。顿时,一种愤怒、悲痛、屈辱的感情紧紧地抓住了鲁迅的心,他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一连几天吃不下,睡不着,苦苦地思索。他终于醒悟到:为了拯救祖国,最要紧的看来并不是用医学来医治同胞的肉体上的病痛,而是要设法医治同胞心灵上的病痛,唤醒同胞们的思想。精神麻木的国民,即使体格强健,也不过是充作帝国主义斩首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已!

思考至此,鲁迅决定放弃自己很感兴趣的医学。这一年还没结束,他就告别了藤野先生和仙台医专。从此,他迈出了人生道路上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文学作为终生从事的事业,他要首先从思想和精神上,来医治衰败的祖国。

学医和从文,是为了献身祖国这个同一动机下的不同目的。鲁迅在二者之间艰难地做出抉择,最终以文学为自己的事业,表现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许多场合,人都不是只有一种目的,而是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目的。这些目的可能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目的也会引起心理冲突,只有进行认真地斟酌权衡,从中进行选择,才能确定好行动目的。由此说,目的的确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下述两种情况下,目的的确定都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

一种情况是,在并存的目的中,如果每种目的都有引人之处,或者说它们对于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但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只能实现其一。在这情况下,各种不同目的之间就会发生冲突,进行选择就会出现困难。不同目的越是同等重要,个人对于每种目的所抱的态度越接近,选择的困难就越大。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靠意志努力做出果断的选择。有一则童话说:一头驴子正想吃草时,见到两垛青草。当它想吃一垛嫩绿而富有营养的青草时,却发现另一垛青草更为嫩绿而富有营养,该吃哪垛青草才是?驴子徘徊于两垛青草之间,犹豫不决,难做取舍,最后竟然饿死了。听来这童话不免让人感到可笑,可仔细琢磨,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时常有这故事的影子。虽然未必像驴子那样竟至饿死,却也时常有人面对两个目的是那么难做取舍,犹豫不决。这时候需要的就是意志力。

另一种情况是,在多种并存的目的中,有一种目的对个人有益,使个人的需要能得到满足,而另一种目的对个人来说无关紧要,也引不起人的兴趣,但它对社会却是有益的。这时,在目的的选择上困难更大,需要更大的意志努力才能克服内部障碍。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更明显地表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够使自己的意志服从客观需要,服从具有社会意义的目的。鲁迅正是以这样的准则,来选择确定目的的,因而是那么难能而可贵。

有时候,可供选择的多种目的,可能彼此之间并无冲突。它们对人的活动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它们却有远近和从属之别。这就需要根据情况做出决定。

在目的的确定中,还需要区分两种目的。一个是有效的目的,即经过自己或依靠群体的努力能够实现的目的;一个是无效的目的,即经过自己的努力乃至群体的努力而无法实现的目的。目的的有效性与无效性也是相对的。比如,想邀游太空飞上月球,对于古代人来说是一种无效的目的,而对于科技发达的今天的人来说则是一种有效的目的。再比如,一个人想凭借一己之力去扭转乾坤总是无效的,但如果这一目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又能把它化为众人的力量,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当然,有些目的如果违背客观规律,比如,希望长生不老,在现代中国还要过皇帝瘾,不打算刻苦学习就想成为科学家,等等,终归是无效的。青少年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对客观规律及自身力量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加上富于幻想,常常会产生一些无效的目的。尽管这种目的也推动他们去行动,但往往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难实现,其结果是挫伤意志力。因而,青少年在确定目的时,应特别注意目的的有效性。

方法选择中的意志

我们都习惯说,要想过河就要解决桥的问题。同样,在意志行动过程中,经过了动机斗争,确定了行动目的,就需要解决方法的问题了。

选择有效的方法也是个深思熟虑的过程。一要正确地认识客观现实的规律;二要根据这些知识估计可能发生哪些困难;三要充分估量自己具备哪些克服困难的条件和能力;四要根据客观情况与自己的能力,组织安排有效的行动步骤。

方法的选择有不同情形。有时只要目的一经提出,行动的方法便可以确定,这无需意志努力,有时确定达到目的的方法就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选择行动的方法需要意志努力呢?

我们来看看揭开雷电之谜的富兰克林的故事。富兰克林的电学实验是从莱顿瓶开始的。有一次,他把几只莱顿瓶联在一起,想加大电容量。不料,他的夫人不小心碰了一下莱顿瓶的金属棍,只听"轰"的一一声,一团电火闪过。夫人应声倒下,脸色苍白,后来足足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这个意外事件使富兰克林突然开了窍:那震耳的轰鸣,惊心的电闪,多像空中的雷电啊!

但是,怎样才能去发现雷电的本质呢?

富兰克林设想了几个办法都不成。最后想到孩子们玩的风筝:如果在打雷下雨时把风筝放到空中,闪电的电就会沿着风筝线传导下来。但这意味着会有生命危险。富兰克林思考再三,决定为了科学只有冒生命危险了。

1752年7月的一天,暴风雨即将来临。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用一块大丝绸帕做成一只风筝。风筝是菱形的,绸帕是白颜色,容易看清楚。他们在十字形的风筝骨架上装上金属丝,用来吸引雷电。父子俩带着风筝和一只莱顿瓶来到野外。儿子握着线团,富兰克林拿着风筝,紧张地注视着头顶,期待着雷雨早些降临。

不一会,雷声越来越近,狂风呼啸着卷过一团团乌云。富兰克林赶紧把风筝抛到空中,大声喊道:"跑!"儿子在旷野上奔跑起来,风筝扶摇直上,升到空中。紧接着大雨倾盆,雷电交加。富兰克林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狂奔起来。他追上儿子,从儿子手中接过风筝线,拉着他躲进旁边一所建筑物。这时,他们的外衣已湿透了。富兰克林掏出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线的末端。

风筝穿进了带有雷电的云层,闪电在风筝上闪烁,雷声轰鸣。但是十分钟过去了,什么也没有发生。

儿子沉不住气了,他说:"爸爸,恐怕这次是白费工夫了。"

"我们不要放弃。"富兰克林答道。

突然,一道闪电掠过,有一段风筝线的纤维直立起来,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移动着。富兰克林觉得手上有麻木的感觉。危险!这意念在他脑中一闪。但他还是坚持试着把手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钥匙上射出一串电火花。富兰克林受到电击!但他却兴奋地对儿子惊叫:"我们终于证明:闪电就是电!"幸运的是,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微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

富兰克林顾不得危险,他用一张丝绢裹住已湿透的风筝线,让钥匙直接向莱顿瓶充电。儿子看到瓶上电花闪烁,惊喜得睁大眼睛。他还不知道,那震撼山岳的雷声,随时都可能夺去他们的生命!

由富兰克林的故事可以清楚地看到,行动方法的选择在某种情况下确实需要意志努力。哪些情况呢?一是有几种方法供选择,二是供选择的方法使用时存在困难或有危险。富兰克林的实验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可他明知如此,却坚定地选择并实施这一方法,可见其意志力。另外,行动方法选择中需要意志努力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法是否合乎道德标准。

方法是否存在困难和是否合乎道德标准,这两种情况常常交织在一起。在许多方法中,一些方法对达到目的较容易,但却违背社会和他人利益,不符合道德标准;另一些方法对达到目的是困难的,但却合乎道德标准。比如,学生完成作业时遇到了难题,可能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悄悄拿来同学的作业"参考"一下答案,抄在自己的本子上;一是请别人讲讲,自己花费较大的工夫努力解答出来。前者是容易的,但有违道德;后者是困难的,但合于道德。要解决好这种方法选择中的冲突,就需要人的较大的意志努力。意志坚强的人,宁可迎难而上也要选择合于道德标准的行动方法;相反,意志薄弱者,则可能不顾道德准则而选择较容易的方法。

在方法的选择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可供选择的方法都不违背社会道德准,却又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权衡比较,果断地选择其中一种,也是良好意志品质的表现。相反,面对几种方法,不知如何是好,一味地犹豫不决,则是一种意志薄弱的表现。

更多的情况是,能达到目的的方法很多,这就不要固守一种方法,而要灵活对待了。

对此,一件事让我有过切身体验。

那天,出版社编辑先生从电子信箱给我发来一组照片。那是一次现场心理咨询及签名售书活动,出版社和王府井书店联合搞的。作为主创人员之一,我应邀出席。于是,就有了这组活动的照片。编辑先生待人一副热心肠。电话告诉我,一组照片传来,说我的形象挺"光辉"。激动之下,我怀着喜悦打开信箱接收邮件。

我的电脑是几年前联网的,当时不是宽带。打开桌面上的快捷方式,每次收发邮件的时候,速度很慢,传送照片就更慢了。现在,我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耐心等待。可是,我的耐心终于破碎了。连续几次,都是接收到一两个邮件就断线。人容易犯一个毛病:越是不行越来劲。我就一次又一次没完没了。最好的一次接收到第五个邮件了,眼看就要成功,我几乎是默默地祈祷着。可结果还是断线了。到后来,我已经不再指望看到照片的"光辉形象"了。可这个邮件挡住了后面邮件的接收。一天工夫,就有20几个邮件挡在了后面收不进来。多年来,电子信箱是我与编辑和读者沟通的一个主要通道,如果不能用了,就好比把我监禁起来和外界隔绝了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实在没辙了,只好惊动了电脑公司的专家朋友。朋友说,拨号上网就这样,换了宽带就好了,并给我解释说,宽带就好比加宽了公路。于是我的电脑换了宽带,上网果然加速了,眨眼的功夫。可信箱还是连接不上。朋友提议说换个新的邮件软件,可能会好。我开始还不肯,怕换了之后自己不熟悉。后来实在不行,也就什么办法都认了,只要能达到目的。于是,朋友从网上很快下载了新的软件,很快设置好了信箱,很快就尝试发送邮件成功了!

你看,换了宽带,换了软件,问题解决了,目的达到了!

生活中许多时候都是这样,达到同一目的的方法很多。我们的应该学会灵活地选择有效的方法。有时候,我们的生活的好像走进面迷宫,似乎无路可走,似乎什么方法都没有了,但只要灵活机智,就会找到达到目标的道路。

上面,我们分三节分析了动机的冲突,目的的确定,方法的选择,看到了其中的意志表现。这只是意志行动的第一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下面,我们将继续分析意志行动的每二个阶段——执行决定的阶段。

计划执行中的意志

经过动机冲突,确定了目的,选择好了行动方法,我们就可以按计划开始行动了。采取决定只是"头脑中的行动",只有执行决定才可能实际达到目的。因而,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阶段。

在计划的执行中,如何看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强呢?

下面这位探险家的故事,会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1903年6月16日,深更半夜的时刻,一艘被命名为"约阿号"的探险船,悄然地向漆黑的大海驶去。船上的主人便是挪威极地探险家阿蒙森。阿蒙森此举,是为了打通北极海的航路。

探险船为什么在这个时刻启航?

阿蒙森当时还是一个无名小卒,探险费用要自己想办法。他在亲友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凑够了经费,却有人散布流言,致使债主们又追上门来讨债,甚至想查封他的船。迫不得已,阿蒙森只好趁半夜深更开始了他探险的航程。

阿蒙森此行不仅一开始就很艰难,航程之中更是险象迭生。

"约阿号"从北大西洋西行,经冰岛附近海面,绕过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的南端,进入一个冰山林立的海峡。这个海峡的冰山历史上,曾阻断两位探险家的航程。"约阿号"却凭着阿蒙森的正确指挥,在众多冰山之间小心地穿行,终于驶过难以逾越的屏障。

正当"阿约号"在迷宫似的帕里群岛中穿行的时候,刮起了可怕的暴风。一阵紧一阵的北风呼啸着,海面顿时狂涛骤起,白浪滔天,浪尖上的水珠被风呼拉一下削去,又瓢泼似的洒向船上的人们。"约阿号"一会儿被举上浪顶,一会儿又被抛向波谷。狂涛之间,不时露出各种形状的暗礁。大海像一头狂暴的狮子,施展着令人恐怖的淫威。"咣!"船在被举上浪尖又摔下谷底的一刹那,发生了惊人的一响,原来船的一角被摔到了礁石上。真险哪,要是再偏斜一点,整条船就粉身碎骨了!

船在风浪中颠簸着前进。人们刚想松弛一下绷紧的神经,又一个浪头把船托起,阿蒙森向前一望,顿时吓出一身冷汗。只见20多米开外有一块露出水面不多的礁石,要是撞上那块礁石,一切都完了,可现在已经来不及避开,只好听天由命了。就在船即将撞上礁石的那一瞬间,又一个巨浪袭来,把船高高地托起,当船再次跌人谷底时,礁石已被远远地抛在了船后。人们这才收回就要跳出来的心。真是惊心动魄呀!

就这样,阿蒙森吃了数不清的苦,躲避过了说不清的险情,经过了整整三年的艰苦探险历程,终于达到目的,打通了北极海的船路。

阿蒙森的成功,使他成了赫赫有名的探险家。正当人们为他庆功之时,他心里又开始盘算起一个新的探险计划——征服北极极顶。因为当时还没有人到达过北极点。

这回,阿蒙森由于已经出名,他的探险计划马上得到了政府和各界的支持,很快做好了人、财、物等各方面的准备。

阿蒙森的准备工作已经安排就绪,预定启航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了。这一天,阿蒙森正在做临行前的最后检查,忽然,一个水手神色慌乱地跑来,手里举着当天的报纸叫道:"阿蒙森先生,皮尔里……皮尔里……"阿蒙森不解其意,接过报纸一看,一行醒目的大字标题映人他的眼帘:"1909年4月6日,美国海军上将皮尔里到达北极。"

"啊!"阿蒙森不禁叫了一声,如同一盆冰水当头泼下,心里全凉了!他靠在桅杆上,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太大了。皮尔里征服北极的消息,使阿蒙森的计划失去了意义。阿蒙森陷于苦恼之中。"怎么办?"他喃喃地念叨着,想不出一条妙计摆脱眼下的困境。

突然,阿蒙森的思路一转,一个念头闪出:"北极极顶既然被人抢先到达了,南极极顶仍然未被人类征服,我何不调转船头,去争夺南极极顶的王冠呢!"但是,阿蒙森暂时没有把这个计划的变更,向探险队员和社会舆论公开。因为公开计划的变更,不知又会发生什么预料不到的事。

阿蒙森的探险队在推迟了9个月的行期后,于1910年6月的一天正式出发了。

探险船按预定的航线行驶着,但不久便在马得尔岛靠岸。队员们都觉奇怪:为什么刚出发就半途停船呢?正当此时,阿蒙森召集全体队员开会,宣布了转向南极探险的决定,并解释了出发前一直保守秘密的原因。阿蒙森边说边观察着队员们的反应。队员们先是惊讶,但当他们了解了阿蒙森的变更计划的全部设想后,都赞成这个新的计划。这时,阿蒙森才请哥哥把改去南极的决定带回挪威,告知政府。

第二天,探险船乘风破浪,向南极前进。

历尽艰辛,1911年12月15日,阿豪森一行成功地到达南极极点。他们狂欢起来!

由阿蒙森的故事做一些理性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人的意志是在两种情况下得以体现的。

一种情况是,在采取决定阶段所确立的目的和计划是合理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只是在行动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克服重重困难,坚决执行预定计划,是意志坚强的表现。

一种情况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在采取决定阶段所确定的目的和计划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在行动中及时放弃或修正先前的不切实际的目的和计划,执行新的计划,也是意志坚强的表现,不能把这看作是意志软弱。

阿蒙森打通北极海航路的探险情形属于前一种情况,而到达南极极点的探险情形属于后一种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阿蒙森都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表现出了坚定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相反,在计划的执行中,轻易地放弃预定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合理的目的和计划,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而固执地坚持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预定的目的和计划,也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这两种情况在我们青少年身上很容易出现。回顾一下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是不是有人轻言放弃,又有人一意孤行?这都不是意志坚强的表现,都是我们应该努力避免的。

困难克服中的意志

困难,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意志,到底有什么意义?

一个溜冰教练讲述的故事,对此做了最好的回答。

溜冰教练小时候生活在大兴安岭边的乡村里。冬天来了,湖面结冰,孩子们在上面玩得不亦乐乎。

有一天,一个大孩子提议:去湖对面的小山上玩打仗游戏。大家都赞同。为了抄近,他们需要穿过湖面。教练当时穿的是解放鞋,橡胶底,踩在冰上,很滑。其他孩子穿的是布棉鞋,走得稍梢快一些。整个湖面大约一公里宽。那个下午,教练走得相当艰难,不知摔了多少跤。到达岸边时,全身冒汗,累得气喘吁吁。看看电子表,竟然走了半个小时。

大家在山脚下休息一会儿,约定一起向山头"冲锋",谁先占领谁就赢了。教练看看山,高度不过600米,但沿着斜面爬上去,大约也有一公里,和湖面的宽度差不多。当时他想:山坡乱石成堆,比湖面更难走,估计得40分钟才能到顶。冲锋开始,孩子们大呼小叫地爬山了。教练鼓足劲向上跑,虽然不时摔一胶,但比起其他孩子,他也没落后多少。爬山不比走路,大家很快就体力不支,只能放慢脚步。教练走走爬爬,渐渐丢下许多伙伴,心中很得意。爬着爬着,山顶近了,教练再次鼓足劲,一口气向上走去,终于第一个到达山顶,夺得"冠军"。那时,他下意识地看看电子表,只用了21分钟!

相似的距离,过光滑的湖面用了30分钟,而爬上山顶只要21分钟,为什么呢?教练深有感触地说:是粗糙路面的摩擦产生的阻力"成就"了我。

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也有这样的"阻力",这个阻力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是困难成就了我们的人生,是困难磨炼了我们的意志。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困难的克服是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意志行动的核心。可以说,执行决定的过程就是克服各种内外困难的过程。在这里,我们换个角度来侧重谈谈在意志行动中困难的克服过程。

那么,在执行决定过程中,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对困难的克服呢?

同类推荐
  • 这绝不仅仅是客套话

    这绝不仅仅是客套话

    职场,席间酒桌上都需要,会说场面话的人给人感觉懂礼数,通常是比较受欢迎的。学说客套话,从这本书开始。职场菜鸟,8090后,还有说话特别直的人,你得罪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必须改善你的语言措辞了!
  • 心有理想,春暖花开

    心有理想,春暖花开

    和君集团2007年创办的和君商学院,开创了民企创办商学院的先河,是中国原创性商学思想的策源地。本书即是一本多角度展现和君商学院的著作。书中系统阐述了和君商学院的教育理念与设计思想,记录了大量年轻学子的理想追求、求学生活以及成长蜕变的历程,是对现行中国商学教育的感悟和总结,也是一种培养商学优秀人才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对广大高校在读学子及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士有非常好的指导性;对于企业管理者,在选择和培养人才,以及创建自己的企业大学、商学院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低调做人的艺术

    低调做人的艺术

    本书从低调做人的原则;低调做人的策略;低调做人的方法;低调做人的技巧;以及低调做人在职场中的应用等七个方面。详尽的讲解了低调做人在生活、职场中的运用,事例丰富,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适合广大青年读者阅读的成功励志类图书。
  • 天生你狂:我有一个大梦想

    天生你狂:我有一个大梦想

    本书是一本关于梦想的著作,内容包括: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有一个大梦想、我因梦想而不同、我的“三为”行动、我的梦想事业、梦想是所有语言中最璀璨的词汇、关于梦想的对话等。
  • 麦克劳林教你公开演讲

    麦克劳林教你公开演讲

    本书是全球畅销的公共沟通力培训手册,由国际知名的培训专家撰写,教会读者如何规划和准备不同类型的演讲,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演示。本书涵盖了所有重要的演讲类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展示自己,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更好地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麦克劳林教你公开演讲》一书将告诉你:$$如何快速准备一次演讲?$$如何有策略地在演讲中说服听众?$$如何克服演讲恐惧?$$如何在演讲、专家组讨论以及辩论时表现出自信?$$如何回答听众提问?$$如何发表强有力的演讲?
热门推荐
  • 染缸

    染缸

    素丝入染房,染与苍则苍,染与黄则黄!本书讲的是一个苍与黄之间的职场故事。
  • 异界破炎逍遥

    异界破炎逍遥

    一高中学生神奇般穿越了,可竟在异界混得风生水起。期间总会不经意的受到美女青睐,而他总是骄傲的说:谁让我是来自地球的呢!当别人为求一只宠物不幸失去性命,他却已拥有一群宠物。当别人为一把宝器拼死厮杀时,他已有一堆圣器当白菜卖了。本书就是讲述这样一名少年,逍遥混迹异界的梦幻故事。(小强已有《网游之御剑风流》200万字完结写作经验,请放心收藏本书。)已恢复更新!
  • 蔷薇绽放的季节

    蔷薇绽放的季节

    顾暖心小有名气妇产科医生暗恋师兄陆子聪却一步步心殇意外得识W城市商业巨子在他魅惑之下慢慢迷上不可自拔但对于后期他的不在意再次受伤凌二爷追妻行动遥遥无期哦~
  • EXO之待我长发及腰

    EXO之待我长发及腰

    沫雪菲因为有着一张精致的脸而出名,在韩国S.M公司当艺人。在此之间,认识了可爱.萌的敏赫,帅气.聪明的容和。有一天,权志荣问她:“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
  • 天龙战大宋

    天龙战大宋

    重生大宋,天龙世界;笑傲天下,谁与争锋。
  • 上古世纪之神道

    上古世纪之神道

    这是一个斗气与魔法交织的璀璨世界;这是一段关于神与英雄的记载;这是一个爱恨交织,毁灭与拯救的故事……
  • 穷鬼闯天下

    穷鬼闯天下

    本文男主角赵刚,二十八岁,湖南永州市人,原本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男子汉,一米七八,身材魁梧,浓眉大眼,毕业于警校,曾经担任刑事警察中队长,功夫了得。陆茜,湖南长沙县人,二十四岁,一米六二,大眼睛,单眼皮,出身农村,但是在城里已经混出了都市气息,做事麻利,说话泼辣,是火锅店里出名的辣妹子。事情是这样的,赵刚的女朋友苒苒的父亲是重亲一名厨师,攒了大半辈子的钱在湖南长沙买了一个门面,做重庆火锅店,生意非常好,赵刚和苒苒一见钟情,双方父母也都非常满意,一直当赵刚是女婿了,所以火锅店里的伙计们也叫赵刚为小老板。
  • 鬼魂来到旅馆

    鬼魂来到旅馆

    我和余小笙由于天气恶劣,住入了一家旅馆,遇见了金穹,然而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家旅馆竟有数多鬼魂......
  • 关于王俊凯的故事

    关于王俊凯的故事

    人心叵测,利益之间的爱情会维持多久?希望是永远吧,请你陪我到白了头,闭了双眼...
  • 茅山道士传

    茅山道士传

    我叫潘斌,一生的命运坎坷离奇。直到遇见了我的师傅,准确的来说是我的爷爷。他是一位茅山道士,从小教我画符,可谁曾想我对那玩意儿丝毫不感兴趣。直到我亲身经历了一件鬼事后,才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