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反光镜
因为一个男人的畸形审美,中国女人的脚被摧残了千年。女子以“三寸金莲”为美,不裹脚的女人简直比丑还可怕。可在历史上,就有一位著名的大脚皇后,她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
朱元璋称她:“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
她惩奸佞毫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臣机智灵活,助皇帝能屈能伸,革陋习坚决果敢,倡新风大刀阔斧。
她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民妇皆以她为楷模。
她是史家公认的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贤后。
大脚马皇后,芳名秀英,皖北宿州人,生于公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初八,时值壬申,肖猴,幼年失怙。因为一双天足,遭时人嘲笑,被人称为“马大脚”。
十二岁时,马秀英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二十一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度过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
据说有这么个故事。
朱元璋在郭子兴帐前听令时,深得郭子兴的信任。军营里无论出了什么事儿,郭子兴都喜欢找朱元璋商量。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元璋受到许多人的嫉妒。
最嫉妒他的要数郭子兴的两个公子郭天叙和郭天爵了。这两位自己没多大本事,就会仗着自己的父亲是个大元帅而横行霸道。他们很害怕父亲将来把兵权交给朱元璋,就想方设法地陷害朱元璋。郭子兴很贪财,如果他的部将把得到的战利品送给他,他就非常高兴。如果哪位将军不开眼,把得来的战利品据为己有,那就等着穿小鞋吧!搞不好连小命都没了。朱元璋军纪非常严明,不许手下的官员抢劫财物,他自己当然也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孝敬郭大元帅的了。天叙和天爵兄弟俩就在这方面大做文章,经常在父亲面前说朱元璋的坏话,说朱元璋得了如何如何多的珠宝,但却不献给他。时间一长,郭子兴也就信以为真了,对朱元璋渐渐冷淡起来。奸计得逞,兄弟俩非常高兴。
但是,还是斩草除根比较保险。于是,兄弟俩就想了个阴招准备除掉朱元璋。他们把朱元璋骗进帅府后面堆柴草的一间小屋里,把门窗都锁了起来,想活活地饿死他。朱元璋饿了想吃东西却没人给他送来,想出又出不去,就这样在小屋里整整饿了三天,滴水未进。一直到了第四天的早上,一个做饭的老军到后院取柴,才发现了被锁在屋里的朱元璋。朱元璋向老军诉说了缘由,并请他去给马秀英送信儿。马秀英得知了这个消息,急忙来到后院看望丈夫,问他犯了什么罪,竟遭到这样的惩罚。朱元璋虽然明白是那两个公子搞的鬼,但又不知道这是不是郭大元帅的意思,所以夫妻二人仍然不敢声张出去。就这样马秀英每天偷偷地给丈夫送饭。这一天,马秀英又拿着刚刚烙好的大饼去给丈夫送饭,还未走到后院,突然发现义母张夫人带着一群丫鬟在前面游玩。慌得马秀英急忙把热乎乎的大饼塞进了怀里。张夫人看到马秀英神色慌张,怀疑又出了什么事儿,就上前来询问。马秀英垂头不语,只是默默地流泪。这时,张夫人发现马秀英怀里冒出一股热气,急忙上前解开她的衣服。张夫人发现了大饼,惊得目瞪口呆。马秀英见事情暴露,只好对张夫人诉说了真情。张夫人不相信丈夫会干出这种事情来,就立刻到前院找丈夫对质。郭子兴听了也大为惊讶,他怒气冲冲地找来两位公子,当着众人的面大加训斥,又重重地责打了每人二十大板,算是给朱元璋出了一口怨气。但从这以后,马秀英的胸前留下了一块烙饼烫伤的巴掌大小的伤疤,这伤疤也成了他们夫妻之间恩爱的“证据”。
马秀英是个聪明人,他从义父、义母的交谈中,听出了是义父怀疑朱元璋把得来的财物占为己有。马秀英很了解丈夫,她知道自己的丈夫从来不抢百姓的财物,从战场得来的战利品也都分给手下的将士,自己从来不私藏什么珠宝。但她也知道现在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应该委曲求全,于是她便瞒着丈夫,经常把自己的金银首饰送给郭大元帅和张夫人,假说是朱元璋让她孝敬大帅夫妻的。这样,朱元璋才得以平安无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
朱元璋自从当上了皇帝,脾气变得越来越大,动不动就要杀人。马皇后对丈夫很不放心,她经常劝说朱元璋遇事要冷静,不要轻易处罚部下。性情多疑的明太祖,之所以在打下江山后还能任用贤臣,不能不说与马皇后的劝导有关。
宋濂是当时的大儒,还做过太子朱标的教师。后来由于牵连到胡惟庸案中,朱元璋要处死宋濂。朱标一听非常难过,就跑到父亲面前给老师求情。朱元璋很不高兴,脸色一沉说:“等你将来当皇帝再赦免他吧!”朱标见求情不准,又觉得愧对老师,竟去投水自杀。幸亏被一个老太监及时发现,这才保住了一条性命。
晚饭的时候,朱元璋和马皇后同桌进餐。马皇后脸色抑郁,满脸愁容,朱元璋关心地问她是否身体欠安。马皇后轻轻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老百姓家请个教师,还要让儿子一辈子尊敬他,更何况我们帝王之家呀?而你却无缘无故地要杀宋濂!我们没有按照教师的礼节来对待他,我感到心里非常难过,因此,这饭也吃不下去。”朱元璋也放下了筷子,沉思了半天,觉得自己这样做确实对不住那些为自己效力的忠臣们。第二天便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攻下元都北京后,朱元璋的部下搜罗来元宫中大批的珍宝玩物,运到应天府献给朱元璋。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小子变成了富拥天下的皇帝,朱元璋难免有点膨胀,就喜滋滋地叫来马皇后一同玩赏。谁知马皇后见了,却不屑一顾地说:“元朝就是因为有了这些而不能保住国家,陛下不是自有宝物,要这些做什么呢?”朱元璋闻言一怔,喃喃道:“朕知皇后说的是以贤士为宝物啊!”
马秀英不但劝导丈夫以德治国,自己也以贤德勤治后宫。马秀英喜读古代史书,也常用古训来教导别人,她认为宋朝多贤后,因此命女史官摘录她们的言行家法,用来传示后宫众嫔妃。有人说:“宋朝的皇后也太过于仁厚了!”马秀英正色道:“过于仁厚,不比刻薄好吗?”众人无话可说。
每日早朝议事,若事情较多就常常要延续至晌午,这时奏事官吏按惯例就在殿廷上用午餐。一天,马秀英命宦官取来奏事官吏午餐的菜肴品尝,她觉得味道欠佳,随即向朱元璋建议:“人主奉宜薄,而养贤宜厚,否则怎能笼络贤德之士!”朱元璋也觉得很对,就下令管理膳食的光禄寺卿改善官员们午餐的质量。事虽不大,却使官员们十分感激。
一次,朱元璋巡视太学回宫后,马皇后关切地问:“太学有多少生徒?”明太祖说有数千。马皇后又问道:“人才可谓众多,可他们有朝廷供给食用,而他们的妻子儿女谁来供养呢?”太学生是朝廷培养的一批有才之士,他们在太学中学习期间,一应生活用度均由朝廷供给,但没有另外的俸银,他们的家人由谁供养,这问题过去倒是没有哪个朝廷顾及过。经由马皇后一提起,也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视,于是诏令特设“红板仓”,贮积粮食,赐给太学生家属,太学生从此无后顾之忧,一心治学,成为日后的栋梁之材。
明太祖数次提议赐予马皇后族人以高官厚禄,马皇后总是坚决谢绝,她说:“外戚干政,易乱朝纲,官职恩赐外家,实非遵法!”因此,明朝外戚虽然也享受高爵厚赐,但一般不授以高职,严禁干预政事,这规矩就是马皇后定下来的。鉴于汉、唐两代的祸乱,多由宦官参政而引起,马皇后以史为鉴,在这方面给明太祖出了主意。因此,明朝严格规定,内臣不得兼任外臣文武官职,不得着外臣冠服,不得与外廷诸司有文书往来,并在宫门前竖下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如此一来,杜绝了宦官乱政之弊。
马皇后不但有贤德,而且有才能。她广读经史,学问渊博。明太祖所有的札记,都由她亲自执笔记下。每当明太祖有所感慨和言论,她都仔细地记录下来,无论事态如何复杂,均能排布得条理分明,毫无疏漏之处。
由于积劳成疾,马皇后病倒了。试治无效后,她坚持不肯再服药,明太祖苦苦劝求,她则说:“生死有命,我病已不治,服药何用!”躺在病榻上,她念念不忘地反复叮嘱明太祖:“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宜贤,臣民得所!”然后,又把诸位王子公主和朱允炆及其王妃叫到身边来,教给他们一道“长鸡蛋”菜肴的制法,并嘱咐说:“你太公公最爱吃这道菜。你们生长富贵之中,当知蚕桑耕作之不易,当为天地惜物,且为生民惜福!”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一代贤后马秀英走完了她传奇而沧桑的一生,享年五十一岁。死后被谥为孝慈高皇后,葬于钟山之阳,即朱元璋死后合葬的明孝陵。
现代启示录
与男人患难与共
从马皇后身上,可以看到非常可贵的几点品质:
1.明事理
不明事理的女人,一定让男人害怕。这种女人表面上看是不明事理,缺少正常的判断能力,有时还表现出偏执的性格。但深层却极有可能存在较强的控制欲。明知事情按道理讲不通,她们却也要坚持。她们感到态度越强硬,所获得的能量越多,她们就显得越强势。这种女人遇到性格相对弱的人,她们强势的态度,往往给自己带来一种控制的满足感,让她们觉得自己才是强者。但她们遇到更强势的人,就会有冲突,于是就会变得更加蛮横、固执,甚至不可理喻。因为,她们渴望在这种心理较量的情况下取胜。否则,她们的脸面上过不去。有时,这种女人不惜采取报复的措施,来维持自我的强势心理。
这点马皇后就做得非常好。暴虐的朱元璋身边站了一个明白道理、分清曲直的女人,直接避免了许多次无辜的杀戮。一个女人要是不懂事,是很麻烦的。工作中、爱情中,都会受到影响。
2.知进退
王安石的《雨过偶书》说,人要知进退,像浮云一样在人们需要雨的时候,便来下雨;下过雨后,就立即归山。趋利而动,进也;避害而行,退也。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审时度势、相机而动。
在马皇后劝谏朱元璋的时候,她采取的方式就说明了这一点。建立在对朱元璋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她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段。在他暴怒的时候,不忤逆;在他平静的时候,有所坚持,以“进”为攻。
我们在工作中,也需要这种技巧。如果时机不利,可以退为进;如果万事俱备,可积极地“祭”一场东风。
3.患难扶持、富贵清醒
朱元璋与马皇后是患难夫妻。在朱元璋还不是皇帝的时候,马皇后尽心辅佐,与丈夫患难与共。在这期间,夫妻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及至后来,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马皇后夫荣妻贵,摇身一变成了国母。但是,她也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而是时刻清醒自律,在关键时刻提醒朱元璋。这一点非常难做到。
一般人都有“苦尽甘来”的情结,就是说困苦之后都愿意肆意地享受当下的好时光。没错,话是如此,可在苦尽甘来的那一瞬,却也极容易出问题,放松警惕绝对不是好现象。据说,二战时飞行员失事多发生在凯旋归来的时刻。因为那个时候飞行员精神放松,失去戒心,一时不慎,后果不堪设想。胜利来得太猛烈,不见得是件大好事,还是清醒为妙。现在、将来,都要考虑到。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