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认为,智力与动作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动作虽然不是判断婴幼儿智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却与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运动的发展是在脑和神经中枢、神经、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在婴幼儿期,动作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的水平,动作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宝宝心理的发展。
动作是个体早期的外显智力
肢体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婴幼儿期,由于宝宝的能力有限,个体的动作相对较少,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宝宝需要用较多的时间去学习各种动作,并不断完善动作,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动作的习得需要智力的配合,动作和智力发展互相依附、共同进步。
从出生到周岁,宝宝的大运动发展遵循着这样的规律:2月抬头,4月翻身,6月会坐,7月会滚,8月会爬,周岁会走。一般来说,智力正常的宝宝,身体动作的发展时间范围也应当是正常的。如果宝宝的身体动作比同龄宝宝出现得晚,而且晚得比较多,如晚4到5个月以上,这可能意味着宝宝有智力落后的危险。许多最终被诊断为智力低下的宝宝最早表现出的症状就是运动障碍。
从某种程度来说,动作就是个体早期的外显智力,依据动作能力的发展情况就大致能够判断出宝宝的智力发育状况是否正常了。
运动能力是智能发展的基础
婴幼儿由于动作的发展,逐渐从对周遭事物无能为力的状态,发展到能准确做出各种动作,再通过自己的行走和手部的动作主动地参与环境,与身边的人、事、物产生初步的关系,并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本领,扩大认知范围。在这个过程中,运动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说,肢体动作正是宝宝的认知、语言等其他能力发展的“先驱”。日本神户大学教授、精神科专家黑丸正太郎将动作对智力的促进作用形象地表述为3个阶段:3个月的抬头动作让宝宝从“平面世界”进入了“立体世界”;当宝宝7个月以后开始爬行时,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外界、与人交往、认识更多的事物,并增进学习语言的兴趣;12个月时学会的行走则让他进一步走近并征服这个立体世界。由于婴幼儿的认识范围随着肢体动作的进步而不断扩大,与人交往机会也不断增多,从而促进了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也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运动是人体最重要也是最原始的感知觉,是其他感知觉的基础,是人认知世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前提。通过用手抓弄和敲打玩具,宝宝不但能得到视觉刺激,还能得到触觉、听觉方面的刺激,这些感觉逐渐增多并相互联系,就会从无意识的感觉发展为有意识的知觉。独立行走还使宝宝认识了物体与物体之间以及自己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这种空间感为他的抽象思维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真实、直接的感知运动也是思维活动进行的前提,宝宝在此基础上才进一步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运动促进大脑和心理的发展
婴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是以脑的形态和功能为基础的,反过来,各种肢体动作的发展也能够起到促进大脑发育完善的作用。
以爬行动作为例,爬行会使婴儿的心理与大脑产生巨大的变化。在爬行的过程中,由于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宝宝能主动接触周围较多的事物,这不仅促进了他的感知觉的发展,也增强了脑、眼、耳、手、脚之间的协调能力。实验研究还表明:没有爬过或爬行过程极短的婴儿,其语言能力比爬行过程长的婴儿差。由此可见,爬行在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同样,其他的大运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等也能让宝宝获得丰富的感官信息,为宝宝大脑的发育与成熟提供材料,而大脑运动功能区的不断激活,也有利于其他功能区的发展。
前庭觉是大脑功能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大脑在运行过程中,感觉信息的输入与输出需要经过前庭系统的整理与统合,前庭也几乎包括了所有和语言发展相关的器官,前庭觉还是促进大脑功能分化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前庭觉与婴幼儿成长和学习发展息息相关。而促进前庭觉发展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宝宝的大运动训练,在家庭中,爸爸妈妈可以通过带宝宝荡秋千、跑步、走线、沿台阶走等来促进前庭功能的完善。
众所周知,运动还能提供大脑必需的氧和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血糖,这对处于成长期的宝宝来说尤其重要。在宝宝大脑与身体全速成长的时期,爸爸妈妈要对宝宝进行合理的运动训练,帮助宝宝大脑和小脑功能的发育,从而带动宝宝的智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