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取古今人物有关谜语轶闻及当代谜事,辑录而成此章。有些野史传说,不可与史实等同看待。
一、武则天揭破“青鹅”谜
清代褚人获著《隋唐演义》第七十三回“安金藏剖腹鸣冤,骆宾王草檄讨罪”,载有武则天破解“青鹅”谜事,说的是徐敬业请大才子骆宾王撰写檄文并约中书令裴炎为内应,共讨武则天。裴炎回书被武三思截获。随后写道:
一日,武三思进宫,将徐敬业檄文并裴炎回敬业书,与太后看。太后看罢,三思因问敬业约(裴)炎为内应,而炎书只有“青鹅”二字,众所不解。太后道:“此何难解:青者,十二月也;鹅者,我自与也。言十二月进京,我自策应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新1版《隋唐演义》第567页)
“青鹅”射“十二月我自与”(“鹅”之繁体“鵝”近似“我自与”)用的是灯谜中的字形解析法。有些谜书据此撰文《武则天识破谜信》,其实不确,因为那是历史小说。那么,这则“青鹅”谜究竟从何而来?
唐代张鷟(zhuó)著《朝野佥(qiān)载》载:
裴炎为中书令,时徐敬业欲反,令骆宾王画计取裴炎同起事。宾王足踏壁,静思食顷,乃为谣曰:“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教(裴)炎庄上小儿诵之,并都下童子皆唱。炎乃访学者令解之,召宾王,数啖(啖dàn,拿利益引诱人)以宝物锦绮,皆不言;又贿以音乐妓女骏马,亦不语。乃将古忠臣烈士图共观之,见司马宣王,宾王欻(欻xū,忽)然起曰:“此英雄丈夫也!”即说自古大臣执政,多移社稷。炎大喜。宾王曰:“但不知谣谶何如耳。”炎告以谣言片火绯衣之事。宾王即下,北面而拜曰:“此真人矣!”遂与敬业等合谋。扬州起兵,炎从内应。书与敬业等合谋,唯有“青鹅”字。人有告者,朝臣莫之能解。则天曰:“此青字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遂诛炎。
查阅宋代司马光编著、元代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唐纪十九·则天后光宅元年”,在引《朝野佥载》文后有言:“此皆当时构陷炎者所言耳,非其实也。”据此可知,所谓“青鹅”谜信并非裴炎所为,实为当时陷害者所编造。不过从这则所谓“青鹅”谜信,却显露出灯谜之拆字法。
灯谜百花大观园第三篇谜语漫话
二、王安石制谜
北宋王安石既是政治家、思想家又是文学家。他才学广博,以诗文著称,同时也是当时的制谜高手。宋代庄绰著《鸡肋编》有王安石作字谜两则:
一人立,三人坐;两人小,两人大;其中更有一二口,教我如何过(打字一)谜底:儉(俭之繁体字)
左七右七,横山倒出(打字一)谜底:歸(归之繁体字)
明代俞弁著《山樵暇语》载王安石作谜五则:
荆公(王安石)作字谜云:“目字加两点,不得做貝字。貝字欠两点,不得做目字。”乃“賀、資”二字也。又云:“四个口皆方,十字在中央。莫作田字道,不用器字商。”乃圖(图的繁体字)字也。蜘蛛谜云:“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心藏之,玄之又玄。”“用”字谜云:“一月复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水。六口共一室,两口不团圆。”
宋代彭乘著《续墨客挥犀》载有王安石与王吉甫猜谜相嬉轶闻:
王荆公作四句谜云:“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以示吉甫。吉甫亦作四句谜解云:“东海有一鱼,无头有无尾,除去脊梁骨,便是这个谜。”
王安石的谜底为“日”字,王吉甫回敬的谜底亦是“日”。二王以谜破谜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至今为人乐道。
三、苏东坡制谜
人尽皆知苏东坡以诗文擅长,他亦曾制谜却鲜为人知。
传说某日,苏东坡游山玩水到一个寺庙,住持和尚几谷请求题联。苏学士疾笔奋书,联文是:“脱去凡心一点,了却俗人半边。”这是一条谜联,“凡”字中心“脱去”一点,“俗”字“了却”半边之单立人,谜底是住持和尚法号“几谷”。
又一日,苏东坡路过另一个庙门,见小和尚不慎打碎油灯遭到罚跪,于是他入庙去见方丈。住持和尚一见苏学士心中大喜,一番奉承后央求留下墨宝。苏东坡提出要那小和尚替他研磨舒纸,方丈一口答应。只见苏东坡笔走龙飞留下一联:一夕化身人归去,千八凡夫无点儿。后来苏东坡好友佛印和尚云游到此,见此联后仰天大笑。原来这是两个字谜,谜底为“死秃”。被骂多时,老和尚如梦初醒。
《东坡集》中有一则谜:“研犹有石,岘更无山。姜女既去,孟子不还。”谜面每两句猜一个字,合成是一件物品。谜底:砚盖。据说此谜最初是苏东坡写在砚盖上的题句。这是一首四言诗,两两对仗工整,用增损离合法,平铺直叙,扣合得体。苏东坡尚有一则字谜:“生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射“畤”(zhì)。“里”字去“土”,“诗”字去“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东坡集》还载有苏东坡出画谜让佛印和尚猜射的故事:
东坡既拾一片纸,画一和尚,右手把一柄扇,左手把长柄笊篱。与佛印云:“可商(猜)此谜。”佛印沉吟良久:“莫不是《关雎》序中之语欤?”东坡曰:“何谓也?”佛印答曰:“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非此意乎?”东坡曰:“吾师本事也。”相与大笑而已。
《东坡问答录》载有一则佛印和尚出实物谜由苏东坡猜射的故事:
佛印持二百五十钱示东坡云:“与你商此一个谜。”东坡思之,少顷谓佛印曰:“一钱有四字,二百五十个钱,乃一千个字,莫非‘千字文’谜乎?”佛印笑而不答。
“文”为“一文钱之文”,别解为“钱”;每文钱有四个字,二百五十文当然是“千字”文了。“千字文”是书名。
《东坡问答录》还有一则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编制“墨斗”的谜事:
佛印持匠人墨斗谓东坡曰:“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东坡答曰:“我有一张琴,一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弹尽天下无声曲。”
佛印和苏东坡所云皆为“墨斗”(木工工具),只是从不同角度道出谜底。明代冯梦龙著《增补智囊补》杜撰:苏小妹得知哥哥和秦少游(《增补智囊补》将佛印改成秦少游)作得“墨斗”谜后,即兴也作一谜:“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牵纤去,来时摇橹归。”正是:墨斗一谜三个面,各有情趣在其中。
四、朱淑真的荤谜素猜
宋代才女朱淑真能画,通音律,善读书。嫁为市井妇,抑郁不得志。诗词多幽怨,流于伤感。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传于世。
清代褚人获著《坚瓠(hù)九集》记载她赴宴即兴赋得筷子诗谜一事:
朱淑真能诗。一方伯(布政使称方伯)延(请)入衙,以妾陪之,嘱饭时令题箸(筷)。朱应声云:两家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
民间流传荤谜素猜,指谜面涉及色情甚至床笫之事,谜底却与此毫不相干。这首题筷子的白话诗生动有趣,有如一则荤谜,但须素猜。
五、朱元璋因谜行杀戮
明代徐桢卿著《翦胜野闻》记载了一则朱元璋猜画谜杀人的故事:
太祖(朱元璋)尝于上元夜微行京师。时俗好为隐语(灯谜)相猜以为戏,乃画一妇人赤脚怀西瓜,众哗然。帝就视,因喻之曰“是谓淮西妇人好大脚也”,甚衔之。明日,召军士大戮居民,空其室。
谜面所画“怀抱西瓜的妇人露出大脚”,“怀”谐音“淮”,西瓜以“西”字代之。谜底“淮西妇人好大脚”是当时淮西地区的一句俗语,本很平常。因皇后马氏是淮西人,大脚,朱元璋认为这条谜讥讽皇后也嘲笑了自己,对此大为恼火。第二天吩咐军士对居民大加杀戮。
一则画谜本是游戏之作,岂料引来满门抄斩的杀身之祸,真乃千古奇冤,封建帝王的残暴令人发指。
六、二士人以谜诟骂
清代吴趼人著《札记小说》中有段“谜讧”(收于卢叔度辑校,花城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我佛山人短篇小说集》第294页):
曾、曹二士人,相约会于某所。及期,曹先至,曾久不来,曹颇苦之。及曹至,谈正事毕,曹戏谓曾曰:“有一谜,请君猜:曾孙来迟,打《史记》一句也。”曾思之不得,请谜底。曹自指其鼻曰:“我太公望子久矣。”曾怒其戏己也,曰:“仆亦有一谜:将军魏武之子孙,打俗语一句。知君必猜不着,请径揭出之。”因指曹曰:“操你的祖宗。”曹操之操字,本读去声,恰谐俗语。曹闻之大怒,竟至斗殴。
以谜嬉戏引起诟骂竟至斗殴,令人一笑且当以为戒!
七、纪晓岚“竹苞”之谜
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上海书局1981年6月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复印本)卷六《纪晓岚之机警》载:
纪文达(纪晓岚谥文达)公性机警敏给,好滑稽,与和绅同朝。恒隐相嘲谑,而和辄不语。一日和乞书亭额,纪作擘窠(擘窠bòkē,指大字,古来写碑版或题额者,多分格书写,使其点画停匀、称为擘窠书)“竹苞”二大字,和喜而张之。偶值高宗(乾隆)临幸之,笑喻和绅曰:“此纪昀詈汝之词,盖谓汝家个个草包也。”
清末民初易宗夔著《新世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据1918年排印本复印)亦有此记载,以示乾隆帝“性极颖悟”。
“竹苞”一词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一句,人们常以“竹苞松茂”颂扬华屋落成,家族兴旺。和绅得到纪晓岚的题字,未看出内中的隐语,还大为高兴,将题字高挂在书亭上。纪晓岚用灯谜中之分解离合法骂和绅一家,确实见其之“机警”。不过当代研究者认为《清朝野史大观》、《新世说》所载纪晓岚题字“竹苞”,发生在两淮盐引案(乾隆三十三年)之前,当时和绅还未充当侍卫,谈不上得到乾隆的重用,纪晓岚不可能也不能够对和绅有如此之举。
所谓“竹苞”之谜并非是纪晓岚所作,其出处当以清末民初徐珂辑录《清稗类钞》(1917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为准,其中有《个个草包》一文,仅寥寥十二字:
某名士给某总兵题匾曰“竹苞”。
八、纪晓岚信函实物谜
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纪晓岚因给儿女亲家卢见曾(其孙子是纪晓岚女婿)通风报信而被革职,流放乌鲁木齐。这些在档案及其他史料中均有记载。纪如何通风报信?源于一封“谜”信。
易宗夔《新世说》载:纪晓岚的儿女亲家卢见曾为两淮盐运使,因好交友,“宾朋纷集,供给甚繁,遂至亏帑”(帑tǎnɡ,国库里的钱财)。朝廷闻知后要查抄卢家。当时纪晓岚“常值内廷”,听到此消息,暗中派一个仆人去卢家通风报信。他不写信,只将空信封内放入少许茶叶和盐,用面糊封固。卢见空函后悟出内中隐喻,说:“此盖隐‘查盐空’(稽查运盐款中的亏空)三字也。”立即将家财寄存另处。等到官家抄没时,所存资财,寥寥无几。
纪晓岚空函之谜,不就是后人所谓的“实物谜”吗?
九、纪晓岚巧解寿联谜
清朝乾隆年间,湖南有一老寿星名叫汤云程。本省督抚写奏章请恩赏,并随之为老人写一寿联呈报朝廷。乾隆见寿联是:
花甲双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又多一度春秋。
群臣皆不知其然,乾隆思来想去亦不得其解,遂传旨唤翰林学士纪晓岚来解此联。纪晓岚略加思索,跪奏道:“启禀万岁,这既是一副寿联,也是一则谜语,谜底‘一百四十一’就是老寿星的岁数。”
纪晓岚解释道:古云“六十花甲子”。上联“花甲重开”,即多一倍也,为一百二十;“外加三七岁月”,三七二十一,加起来正是一百四十一岁。下联也是说老人的岁数。杜甫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双庆”,两个七十为一百四十岁也,又多“一度春秋”,合起来正是一百四十一岁。
百官叹服其才。乾隆龙颜大悦,连声赞叹:“爱卿真乃奇才也!”
十、慈禧喜欢灯谜
据裕容龄著《清宫琐记》(中华书局1986年版)记述,光绪年间元宵节,紫禁城的神武门大开,院内各色各样的灯上都贴有谜条,以供宫里的人们随便猜射。凡猜中的,奖给一盘元宵。慈禧有时还令太医院作灯谜。有一次,慈禧对太医院所作的“踏雪寻梅”射中药名“款冬花”大加赞赏。谜底别解作:款(缓)步寻找冬季开放的花。
陈澄之著《慈禧西行记》(1948年百新书局出版,珠海出版社据此本1994年8月第1版)讲述了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和光绪皇帝率领宫廷后妃、大臣仓皇逃往西安时的经历。第五十二章《顾后思前风萧萧雨凄凄》和第五十三章《风流文雅第一人》记载:在颠沛流离的逃难途中,皇后想起慈禧平日在宫中所喜欢的消遣之一,对慈禧说:“老佛爷,说个谜语让我们猜吧。”慈禧马上答应:“好,也好,免得寂寞,我说个谜语你们猜。”慈禧出谜:“一家好好过,怕听五更鸡。鸡鸣三更后,白昼失东西。”慈禧先叫光绪猜,光绪猜三次才射中是“月亮”。又叫光绪出谜。光绪出的谜面是:“话雨巴山旧有家,逢人流泪说天涯。红颜为伴三更雨,不断愁肠并蒂花。”谜底是“红蜡烛”。慈禧觉得谜面不吉利,板起脸色,嘴抿得紧紧的。
慈禧不但出谜让人猜,还能制谜。
清末民初徐珂辑录《清稗类钞》载:孝钦后(慈禧)喜制春灯谜,其得意者射中之,每条赏银五十两。
清末民初韩英麟著《小嫏嬛仙馆谜话》载:慈禧皇太后所制之“三多”射节令“七夕、除夕”,文章天成,妙手偶得,诚为佳品。
“三多”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地篇》,是封建时代俗用的颂祝之词,本义是“多福、多寿、多男子”,在谜中别解作三个“多”字,寓意“六夕”。谜底别解作“七个夕,除去一个夕”,剩下“六夕”,恰与谜面扣合。《谜话》著者韩英麟对此谜评价甚高,不无道理。
通过以上记载,可见叶赫那拉氏平时是何等嗜谜了。
十一、鲁迅巧用灯谜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对灯谜也非常熟悉,却鲜为人知。
他曾在1933年6月20日致《论语》杂志主编林语堂的信中写道(引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鲁迅全集》第12卷187页):
重重压迫,令人已不能喘气,除呻吟叫号而外,能有他乎?不准人开一开口,则《论语》虽专谈虫二,恐亦难,盖虫二亦有谈得讨厌与否之别也。天王(指国民党当局)已无一支笔,只有手枪,则凡执笔人,自属全是眼中之钉,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信中所言“虫二”,是一则古谜,典出清人褚人获著《坚瓠癸集》引《癸轩琐记》:
唐伯虎题妓湘英家匾云“風月无边”(風为风之繁体字),见者皆赞美。祝枝山见之曰:“此嘲汝辈为虫二也。”湘英问其义,枝山曰:“風月字无边,非虫二乎!”湘英终以为美,不之易。
鲁迅在信中借此告知林语堂,当时社会黑暗,即便办个刊物专谈一些风花雪月,也不是件容易事。
鲁迅的作品集有《且介亭杂文》,何谓“且介”?这就是用灯谜的构思方法而起的书名,意为“半租界”。20世纪30年代,鲁迅家住上海闸北,虽非租界地,但外国人在那里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已似半租界地。鲁迅在那又小又破的亭子间写出作品,以“且介亭杂文”命名,暗喻在这个半租界地的亭子间写出的杂文。
鲁迅作品所用笔名,有的也起自灯谜。如华圉(圉yǔ,与囹圄之圄同义),就是暗示当时的中国(华)如同监狱(囹圄)。又如“莫朕”,“莫”同“暮”,“朕”为“征兆”,此即隐“黑暗的征兆”之意,用来揭露当时反动政府的昏庸黑暗。
十二、郭沫若解析寿称谜
被冠以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的郭沫若对灯谜也有兴趣。《沫若自传·创造十年续编》载,1925年郭沫若常到上海的“大世界”游乐场去猜“诗谜”,他中鹄甚多。据他自己说:从那诗谜摊上,每每要赢他一两筒“白金龙”香烟回来。
郭沫若晚年还有一件解谜趣闻。
1978年初,数学家华罗庚和郭沫若同在北京医院住院治疗。一天华去看郭,两人聊到古人对于寿命之称谓: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为“期颐”。华提到,如果未到整数,只有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岁,怎么称呼呢?郭答:“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助于数学了。有人把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八十八岁称为‘米寿’,九十九岁称为‘白寿’。”华问:“这是为什么?”郭沫若解释:“原来这是三则字谜。‘喜寿’可猜七十七岁,因为七十七三个字连起来近似一个草体的喜字。‘米寿’可猜八十八岁,因为米字便是八十八三个字组成。‘白寿’可猜九十九岁,因为白字是百(字)里缺一。”
郭老的渊博学识可谓面面俱到,连拆字组合、增损离合这类灯谜技法也不放过。
十三、老舍与灯谜
1935年山东大学为辞旧迎新,在大礼堂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消寒同乐会。师生共同参加,著名剧作家洪深和赵少侯、老舍等山东大学的教授们都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晚会。被称为“笑神”的老舍先生热情招待师生入座,又风趣地讲笑话,到各桌上划拳劝酒,最后又登台献艺——表演舞剑。舞台上寒光闪闪,赢得满堂喝彩。一时间无数铜版像蝴蝶纷飞一样落到老舍脚下。老舍先生一边道谢一边轻声念叨,大家分明听到:“还差六十个子儿呀……”人们大笑起来,热情地为先生的精彩武术表演和幽默的语言鼓掌。
联欢会上,博学多才的老舍还编制了几则灯谜:
南非洲的娃娃(打一写家)黑婴
脸上擦有半斤面(打一杂志名)《太白》
洪深(打一时语)水灾
师生们没想到先生对民俗文化中的“雕虫小技”也是如此娴熟,对他的谜作赞叹不已。
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先生住在重庆,画家黄苗子是他家的常客。黄苗子听说老舍对灯谜有所爱好,曾出谜让老舍猜:“好施不倦,打作家名。”老舍听后笑着说:“不对,这只能猜‘老捨’,不能猜‘老舍’。”因为那时“捨”字还没有简化,只可作动词解,不可与“舍”字合并通用。黄苗子听后补充道:“这叫‘谐声’格吧!”
老舍先生对自己的文章字字斟酌,对灯谜这样的文字游戏也是一丝不苟,不愧是语言大师。
十四、端木蕻良忆悬谜
1995年11月8日下午,我与北京市群众文化学会谜友联谊会(简称北京谜友联谊会)副会长李飞鸿,代表联谊会谜友们到位于和平门附近的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寓所拜访。端木老已85岁高龄,脑血栓偏瘫多年,行动虽然不便,但思维依然敏捷。在夫人钟耀群的照料下,他每天上午坚持写作《曹雪芹》下卷。我们说明来意,终于得到他的首肯,出任北京谜友联谊会的名誉会长。
在半个多小时的畅谈中,端木老仍能回忆起在半个多世纪前他在桂林制谜的一段故事。那是1940年秋天,桂林一条繁华大街上开了一家菜馆。崭新油漆门脸的菜馆前,张灯结彩鞭炮齐鸣。门口贴着一张大红告示,写道:“本菜馆开张志喜,特以灯谜候教,猜中者奉送川菜一桌以助雅兴。”店主人特请端木蕻良为该店设谜。此举轰动大半个桂林城。许多人闻讯来到菜馆,一边就餐一边议谜,以此为乐。菜馆中堂上悬挂一张红纸,下面摆放花卉烘托。只见红纸中间是一个大字“文”,旁边写有“猜红楼人一”,另旁写道“猜中此谜者除送川菜一桌外,还请制谜者亲笔手书诗一首一并赠送。”
谜悬数日,观者无数,均未猜中。一日,有位陈开端先生来到店中,告知谜已猜中,谜底即是“晴雯”。他解释说,天晴即是无雨,“雯”字去掉“雨”字头为“文”,切合谜底。于是那位先生得到店主一桌丰盛的酒席以资祝贺,同时请来端木蕻良赴席。开宴之前,店主摆开桌案备齐文房四宝,端木先生提笔挥毫,书成一首七言绝句:
未到巫山已有情,空留文字想虚名。
可怜一夜潇潇雨,洒上芙蓉便是卿。
一旁观众见此俱鼓掌称好,都说这首诗咏出了晴雯的身世,这则谜手法新颖扣合工整,真是诗谜双佳。
端木老先生制谜写诗,至今仍在谜界传为佳话。
十五、姚雪垠小说入“谜”
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很喜好灯谜。1954年春节,中南文联内部举办灯谜会,姚先生出了一则灯谜,谜面是一个“十”字,猜一位现代诗人名,谜底是“田间”。即景出谜,扣合得当,获得现场文人好评。
姚先生还将灯谜融入小说中,他在《灯谜趣话序》中有言:
我在《李自成》第一卷中就写过牛金星在北京前门外猜中灯谜的细节,谜面是钱塘妓女冯小青的一句诗:“挑灯夜读《牡丹亭》”,射古文《滕王阁序》一句,谜底是“光照临川之笔”。这个灯谜见于清朝人的笔记小说中,我很欣赏,就将它用到我的小说中了。
“挑灯夜读《牡丹亭》”一谜,谜面撷自清人张潮编辑《虞初新志·小青传》中主人公冯小青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明人汤显祖所作传奇剧本《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后人统称之为“临川四梦”——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以“临川”代称之:这四种传奇又都有描写梦境的情节,故名“临川四梦”。谜面“挑灯夜读”直射谜底“光照”,“牡丹亭”暗寓“临川笔下之文章”,射出“临川之笔”。谜作整体以绵密的构思显出心外传神之妙。
如此谜作,将其入笔历史小说《李自成》中,并借书中人物牛金星之口,赞许此谜“很巧,也很雅”,可见姚雪垠先生对灯谜之欣赏已非一般。
十六、沙叶新制谜怀故人
剧作家沙叶新爱猜灯谜,也能制作灯谜。1993年应杭州《文化娱乐》月刊之请,写了一篇谈他猜谜的文章,内中有其即兴制作的三条灯谜,其中一谜“宜适我家(打戏剧家名一)”,此谜系沙叶新怀念故人而作。后来被宁波的一位猜谜高手张礼鹤射中。张礼鹤说:“谜底为‘沙可夫’,此谜只有作者姓沙方可用。谜面故布迷阵,极易引人误猜为‘舒舍予’。”
此谜面是从《诗经·周南·桃夭》中的“宜其室家”衍化而来。“适”,古代女子出嫁之谓。“我”,指的是作谜者沙叶新。“宜适我家”的意思就是“适宜于嫁给我(沙叶新)”,因而谜底便是“沙可夫”(沙可夫,1932年在瑞金先后担任教育人名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大学的副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61年因脑溢血在青岛逝世,终年58岁)。谜底别解为:沙叶新可以做丈夫也。
后来沙叶新收到寄自北京的来信,是沙可夫的夫人岳慎所写。信中说:八月初的一天,我女婿在饭桌上给我出了一条谜:“宜适我家”,他特地说明这是沙叶新制作的……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听着,我很激动地说:“我猜着了!”我万万没想到沙可夫去世33年了,还有沙叶新这样的剧作家为他制作谜语,这是很好的纪念!
一则灯谜在沙夫人心中竟有如此重的分量,沙叶新始料未及,感慨良多。
十七、霍达释谜“李默然”
著名作家霍达对一副对联深感其是,联云:“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她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写文章遇到捉摸不定的事,还要查书,不敢贸然下笔。写《穆斯林的葬礼》为了落实北京改名北平的年份,写《补天裂》为了弄清晚清大内总管是“李莲英”还是“李莲英”,查阅了几十本书,翻遍故纸堆,终于得以确定“1928年”、“李莲英”。由此她感悟:人类知识的绝大部分还是要从书本中获得。读书,要有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有用,无论是资料性的实用价值,哲理性的启迪价值,艺术性的欣赏价值还是愉悦性的消遣价值。
霍达对灯谜很喜好,因为灯谜包罗万象,可以考量人们的智商和知识,可以获得艺术性的欣赏和愉悦性的消遣。她曾用一则灯谜“考”过许多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打一位当代著名演员。很遗憾,没有一个人答得出来。她只好说出谜底:李默然。对方不服,反问:“为什么是李默然?”霍达在《我的书房是流动的》(载于2006年12月11日《京华时报》)有言:
其实,这则谜涉及的典故并不生疏。李白诗兴勃勃地登上黄鹤楼,却见楼上已有崔颢题诗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于是李白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胸中的诗意已被崔颢说尽,这位姓李的大诗人“默然”了,谜底谜面扣合得严丝合缝。但是如果您压根儿没听说过李白登楼的典故,上哪儿猜去?猜它个八十年也猜不出来!
霍达小说写得好,没想到对灯谜也理解得这么详尽,可见知识面之广博得益于多读书,并且融会贯通。
十八、柯云路小说中谈谜
柯云路所著长篇小说《衰与荣》结尾时有一段猜谜情节,说的是男女主人公李向南和小莉在人民大会堂猜中谜语两则:“上不上,下不下——打一个字”射“卡”;“方方一座城,城上二十一个兵守城,城中十个兵巡城,城下八个兵扫城——打一个字”射“黄”。谜语显得直达、简单,是名副其实的“猜闷儿”。
谜语虽然味道寡淡,但在当代题材小说中出现却也难得,因为现今在长篇小说中表现“谜例”实在罕见。我想,作家的本意大概不在谜语本身,而是借此言彼,阐述道理,抒发自己感悟。且看书中人物李向南和小莉的对话——
人类为什么喜欢猜谜?他问。喜欢比智力呗!她答。他笑了笑:人类总是对未知的事情感兴趣。你想想,军事上的判断,政治上的预计,经济上的预测;生活中,对大自然、天文、地理的调查,对社会的研究,上天、入地,勘测海洋,研究微观世界,探索宇宙,人类始终是在猜各种谜语,始终是在求各种谜底!小莉快活地接着说:还有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是!他点头:人类要研究的谜太多了。未知,是一大魅力!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的全部动力!人类是靠思想占有世界。未知,就是占有。未占有,才有吸引力,才有热情。
这段话,通俗中含哲理,哲理中寓题旨。谜者,所以令人着迷,乃其充满人生全过程也!人生就是要在“谜”中求知,进取。柯云路对“谜”的诠释,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揭示了人生的意义。
十九、翁偶虹编戏用字谜
1954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主演的《闹天宫》在国外演出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回国后向周总理汇报。总理指示:应当把《闹天宫》扩大为全部《大闹天宫》,第一要写出孙悟空的彻底反抗性,第二要写出天宫玉帝的阴谋,第三要写出孙悟空以朴素才华斗败舞文弄墨的天喜星君(天宫的状元)。著名京剧作家翁偶虹根据总理的指示,开始重新编写。
在表现孙悟空制胜天喜星君一场中,翁先生原先设计用对联谐音法。天喜问:“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子如何对锯(句)?”孙悟空答:“一马脱缰厩内,看畜生怎样出蹄(题)!”这里,用了“猴子”、“畜生”、“对句”、“出题”互相讽刺。彩排之日,周总理看了很高兴,只是对孙悟空斗败天喜星君的写法认为有些晦涩,希望另换一个方案。翁偶虹一番思索,终于制出七个字谜。
翁先生在《我与李少春》一文(载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京剧谈往录续编》)写道:
第二天上班,少春问我新方案如何。我说:“尚未定妥,只想了一个七字谜,请你猜一猜。”我就把“自大有一点”、“半边墙立个犬”、“不方不尖”、“不甜不咸”、“非雾非烟”、“勇往直前”、“人扛二棍,一长一短”的谜面说与他。他一边念叨,一边用手比划着,哈哈大笑说:“是不是‘臭状元酸气冲天’七个字?您想用这七字谜代替对联?”我含笑点头。他说:“孙悟空用这七字谜,叫天喜猜,天喜自言自语地念出来,正好取得自我嘲讽的效果。好!就这样!这一场毫无问题了!”果然,第二次彩排,又请周总理看,演到这里,总理也不觉粲然。
二十、陈寅恪考卷出谜题
陈寅恪教授知识渊博,游学东西洋各国十余年,学会英、法、德、日等十四种语言文字,博览群书而成为一代史学宗师。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中,陈寅恪教授出有“对对子”二题。其中一题以“孙行者”为上联(另一题以“少小离家老大回”为上联,难度更大),要学生对下联,以此考查学生应对三字的平仄、对仗以及含义是否得当。
陈教授首创以对对子作为大学国文入学考试试题之一,曾引起当时教育界广泛议论。1933年陈寅恪写成《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刘叔雅时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刊载于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他详细解释对对子可以测验学生对本国语文的如下能力:一、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二、能否分别平仄声,三、读书数量及语藏之贫富,四、思想有无条理。其实,这种试题就是灯谜中的“遥对格”——谜面为上联,谜底是下联。字字相对,音韵平仄协调,谜面与谜底整句的文义不得相同或近似,以避免“合掌”。
学生们看到试题后,无不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大都是新式中学毕业,万万没有想到会遇到这样的难题。结果答案五花八门,许多是《西游记》人名:猪八戒、唐三藏、沙和尚……自然得了零分。段学复同学(后为北大数学系教授)对以“祖冲之”,刘曾复同学(后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对以“韩退之”,另有三位同学周祖谟(后为北大教授)、张政烺(后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和朱宝复(后为水利专家)以“胡适之”对答,结果都得了满分。
这则对对子的试题,实际上是则灯谜:孙行者(打古人一·遥对格),原题的谜底是“祖冲之”。以辈分(或姓氏)“祖”对“孙”,以动词“冲”对“行”,以虚词“之”对“者”,十分工整、贴切。而陈教授以此为题,答案却另有所属。据陈封雄《又谈对对子测语文水平》(原载1995年7月17日《北京晚报》)记述,1965年陈寅恪在广州中山大学执教时,他已全盲,仍对《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口述了《附记》,由助教笔录。《附记》中说:“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猢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对于以“祖冲之”一对,他认为“也很好,但不如对‘胡适之’巧妙。”
二十一、林锴戏用“遥对格”
书画界一代宗师潘天寿对旧体诗有很深的造诣,新中国成立前曾在艺术专科学校任教,除了教国画外,还担任诗学课程教师。一次,要学生们练习作对子,这是诗词学的基本功。潘天寿出题为“野花、红杏、碧桃花、七香车”,要求分别对下句。
一个叫林锴的学生一时恶作剧,全给对上了药名。潘天寿见到这位学生的答案是:野花——甘草,红杏——乌梅,碧桃花——红药水,七香车——五味子。
潘先生有涵养,并未恼火。第二次上课时,只是不点名说,有人离开美的原则学诗,不可取。
此后林锴注重实学,孜孜不倦。数十年后潘先生的这位学生已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专业画家,并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当年作对子虽系戏笔,但如若将潘先生所出的词语作为谜面,标注“遥对格,打药名”,林锴之对句为谜底,却也是名副其实的灯谜哩!
二十二、章品“应景谜”搞笑
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结束后,剧组在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会餐,有人提议谜家章品先生(时任《中国谜报》编辑,谜报一度停刊,复刊后易名《中华谜报》,出任总编)即兴出谜,于是有了下面两则应景搞笑谜。
第一则:姜昆比苏红更受欢迎(猜七字俗语一句),并宣布“谁猜中了奖毛料西装一套”。
第二则:本餐厅代卖食品袋(猜六字俗语一句),“猜中者奖‘大团结’——10元人民币一张”。
话音一落,大家酒也不喝了,菜也不吃了,都争着抢着来猜射。结果歌唱演员苏红猜中了头一条,谜底是“说的比唱的好听”。制片主任于志超猜中了第二条,谜底是“吃不了兜着走”。他俩高兴地跑到台前来领奖。只见章品将身上穿的毛料西装脱下来对苏红说:“您猜中了,奖给您毛料西装一套。这个‘套’字,原来是量词,现在变成动词了,‘套’者‘穿’也。那就请您穿一下吧,若‘套’两下我就亏了!”逗得全场哄堂大笑。苏红一边往身上套,一边笑得喘不过气来。
于志超来领奖时,章品掏出一张10元人民币说:“奖您‘大团结’一张。‘张’者‘看’也,那么就请您看一下吧!”笑声立即随着掌声响起来。于志超说:“你们这些文人真能咬文嚼字愚弄人。”章品说:“这叫谜中谜,古已有之,非我所创。”接着他讲到以前就有“奖礼帽一顶”,拿礼帽请猜中者戴(顶)一下;“奖香烟五听”,拿香烟让猜中者用耳听五下。众人听罢,顿觉谜趣大增,又是一阵笑声。
二十三、牛群为谜家配谜面
牛群多才多艺,以说相声起家,涉足于摄影、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行行有成就。他还是一位灯谜爱好者,自己特意订了谜报,闲暇时以此为乐。
灯谜作为一个节目,首次在中央电视台登台是1987年春节期间直播中华杯谜赛。二度花开是1989年春晚上的灯谜擂台赛。这次谜赛彩排时,牛群、笑林等笑星和参赛的灯谜高手在候播大厅不期而遇,看到谜家们能在十秒钟之内猜出千奇百怪的谜底,由难以置信的好奇目光转为敬佩的眼神。
沈阳谜家东有礼(中华杯电视猜谜竞赛优秀猜谜手,全国双星杯灯谜邀请赛优秀谜手,沈阳市灯谜学会理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辽宁省分会会员)为舞蹈演员“冷英”配得谜面“盛开的雪莲”,中华杯状元葛志全(中华杯电视猜谜竞赛第一名,中华最佳猜谜手,宁波市职工灯谜协会副会长)为歌星“林芳”配得谜面“千树万树梨花开”,赢得在场者一阵掌声。
牛群见此谜兴大发,也一试身手。谜家们出了10条谜他竟然在较短时间内射中8条,可谓笑星中的射虎高手。他说,自己给自己配制个谜面“丑八怪”,把在场者给逗乐了。他还当场为东有礼配制谜面“待客热情”,意义积极,扣合严谨,赢得谜家的好评。他为谜家签名留念,以“谜友”自称,看来他们确已成为知音了。
1997年6月14日在北京老舍茶馆“盛喜”谜赛发奖会上,我与专程来京的东有礼先生再次晤面。他对牛群的“谜道”很欣赏,往事记忆犹新。
二十四、苏寿真作《猜谜乐》
苏寿真先生是位在全国很有影响的谜家,曾任北京市职工灯谜协会秘书长、北京市群众文化学会谜友联谊会(简称北京谜友联谊会)会长,1987年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主办“中华杯电视猜谜竞赛”评委之一,1995及1996年两届北京“九龙”全国灯谜大赛评委之一,与人合作编著《猜谜十日通》。20世纪90年代末逝世。
1995年春,我到苏先生家商讨举办第一届北京“九龙”全国灯谜大赛事宜。谜题初步拟定之后,小酌中我向苏老请教对“谜”的见解。他说,灯谜本身就是谜。其之乐趣,有时令人飘飘然,犹如“上青天”;其之困惑,有时令人懵懵然,蒙在鼓里。猜谜是一门学问,然而,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谜,没有确定的谜底。这并不奇怪,因为人生也是一个谜,很难猜出谜底。言罢,他拿出一个硬皮本,在多篇随笔中有一段1993年12月7日写的《猜谜乐》,平铺直叙中蕴含哲理。我看后遂录之——
猜谜乐,乐于上青天。人生的一辈子就是在谜中度过。旧的谜揭破了,新的谜又产生。人的一生活着为什么?是个谜——因为你生下来到人间就不明白:人为什么要生,你怎样去死?到死也没明白。既然你不明白为何而生为何而死,当然你永远在谜中。当你弄懂了这个道理,破了谜,你的生活也就有了乐趣。我的一生就在于破谜,故猜谜乐也。
二十五、李万超与《谜赋》
谜友李万超君在北京谜坛很有声望,神思的驰骋,奇妙的构想,使他在全国猜谜赛中多有成就,在创作中颇有建树:1987年获重庆“建设之春”灯谜竞赛特等奖,1988年获“安阳风物与人才灯谜大奖赛”二等奖、1989年获陕西《星期天》(周报)灯谜大赛三等奖,1990年在首届中国国际灯谜大赛中获“中国灯谜百强”称号,1991年获长春“未来杯”全国灯谜竞赛一等奖,1992年获《全国劳动保护》杂志举办全国安全生产灯谜有奖竞赛优胜奖,1993年获福建石狮“夏威夷杯”灯谜大赛一等奖……
我与李君初识于1990年2月10日(元宵节)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灯谜会上,那晚他是主持人之一。因为我猜谜射中较多,引起他的注意,遂与我小谈,相互留下印象。其后在几次谜会上多有来往,我亦曾到他的工作单位中国旅游报社向他请教谜艺。李君健谈,每每聊到印象中的佳谜,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灯谜这个链条将我们的关系日渐拉近。
李君“豪爽的禀性,幽默的谈吐,颇为深厚之文学修养,乐于助人之侠义精神,均为谜友们乐道常言。”(香港谜家刘雁云语)
李君不幸因患肝癌,于1993年10月病逝,终年四十有四。天不假年,英才早逝,回眸往事,令我伤神。援笔录李君撰写《谜赋》,拙添注释,以作纪念。
灯谜之道,其源远矣。大鸟止庭,旨在谲谏;麦麴河鱼,意在隐言。秦客托词而言廋,卫儒梦灶以传情。邹忌鼓琴,曲中隐意;无盐进身,巧诉衷肠。荀卿作赋,假咏蚕而言志;刘勰雕龙,始定义而称谜。曹娥碑刻,德祖胜操三十里;汉书艺文,孟坚记隐十八篇。自从而后,谜渐成焉。学士举子,竟射虎以称高雅;骚人墨客,争探骊而著风流。王荆公制字谜以得自娱,苏小妹作隐语竟难新郎。鏡花缘中,尽窥射虎之奥秘;红楼梦里,深谙商灯之门庭。传至近世,谜风愈炽,南灯璀璨,北虎斑斓。团社林立,荟儒雅于堂室;册集频刊,记风流于永年。
余始商灯,实属偶然。初谙风采,竟入谜途。力非卞庄,心存缚虎之志;技逊养叔,竟得穿杨之功。冬不畏寒,穷尽书林寻觅隐路;夏无怯暑,苦索谜海探看虎踪。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一谜既得,乐不可支。百思不解,抓耳挠腮——人谓之愚也;无的放矢,南辕北辙——人谓之痴也;偶然中鹄,手舞足蹈——人谓之癫也;佳谜揭晓,拍案叫绝——人谓之魔也。深夜窗前,燃尽香烟知多少;佳节灯下,驻足瑞雪至几时?迷津欲渡,山重水复疑无路;灵犀乍通,虎啸龙吟俱有情。吁!谜人之乐,岂他人能解哉!
释义:
①大鸟止庭:战国时齐国学者淳于髡(kūn),赘婿出身,以博学著称,曾以“大鸟止庭”隐语劝勉齐威王奋发图强。事见《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在位时曾无节制地寻求欢乐,常常陶醉在通宵达旦饮酒之中,却把国家大事交给卿、大夫们去办理。如此一来,上上下下的官吏荒废了政事,诸侯各国都乘机大肆入侵,齐国将要灭亡,危在旦夕。慑于王威,身边的官员们没人敢去劝阻威王,淳于髡只好用隐语来劝谏,他对齐威王说:“我们国家里有一只大鸟,它栖息在您的宫廷里,三年来不飞翔,也不鸣叫。大王,您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吗?”齐威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就召集全国二十七县的县官来京,奖赏了成绩斐然的一个官员,诛杀了贪赃枉法的一个官员,整顿军威,出兵攻打入侵之敌。各国诸侯害怕极了,都纷纷把过去侵占的土地还给了齐国。
②麦麴河鱼:春秋时楚庄王攻打萧国,楚国大夫申叔展曾以隐语“麦麴”、“山鞠穷”、“河鱼腹疾”暗示萧国大夫还(xuán)无社躲避战祸。事见《左传·宣公十二年》:申叔展对还无社说:“你有麦麴(以麦子制作的药酒,可以御寒)吗?”还无社说:“没有。”“有山鞠穷(即山川芎,御寒之药)吗?”“没有。”“河鱼腹疾(河中之鱼久在水中则生腹疾,此处指风湿病,暗示还无社应逃到低下之处)怎么办?”还无社说:“目于眢(yuān)井而拯之(注意看枯井就可以拯救我)。”申叔展说:“你在井上放一条绳子,有向井里哭的人就是我。”第二天萧国崩溃。申叔展看到井上有草绳子,就放声大哭,把还无社救出枯井。
③秦客托词:春秋时,秦国使者到晋国,在朝中讲隐语,被范文子揭破三条。事见《国语·晋语五》:范文子从朝中回来很晚,他父亲武子(晋国正卿)问道:“为什么这么晚?”他回答:“有个秦国来的客人,在朝中讲廋辞(隐语),大夫中没有一个人揭破。我猜出其中三条,当场对大家讲了出来,所以回来晚了。”武子发怒说:“大夫们并非不能揭破,而是对父辈兄长的谦让。你是个孩子,在朝中三次抢先于他人,如果不是大家看在我的面子上,你早就遭殃了!”武子用杖打儿子,把他玄冠上的簪子都打断了。
④卫儒梦灶:春秋时,卫灵公所宠的一个侏儒以隐语解释梦见“灶”来反对灵公任用宦者雍鉏(zǔ)、佞臣弥子暇等人。事见《韩非子·内诸说上》:卫灵公在位时,雍鉏、弥子暇得宠,在国内专权。有一个侏儒求见灵公,拜见的时候说:“我昨天做的一个梦已经应验。”灵公好奇地问:“是怎样的一个梦?”侏儒说:“我梦见一口灶台,它预示我能见君王。现在我不是见到您了吗?这说明我的梦应验了。”灵公听后很生气,忿忿地说:“人们都把国君比作太阳,你却把梦见灶台与求见我联系在一起,真是岂有此理!”侏儒说:“请君王息怒。我这样讲是有道理的。大家都知道太阳的光芒普照天下,地上没有哪一件东西能遮挡其光辉。君王的功德荫庇全国,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取代之。然而灶台却不一样。如果有一个人坐在灶前烤火,就能把灶口完全遮住,他身后的人哪里还能看到灶膛里的光亮呢?现在或许有一个在君王面前烤火的人,既然如此,我见您之前没有梦见太阳而是梦见了灶台,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卫灵公说:“是这样。”于是撤掉雍鉏的官职,斥退了弥子暇。
⑤邹忌鼓琴:战国时,邹忌鼓琴谏齐王。事见《战国策·齐策》:邹忌拜见齐威王。王问:“你会干什么呀?”“听说主君爱听弹琴,我特来拜见,为您抚琴一曲。”“寡人倒要听你弹一弹。”邹忌坐在琴前,把两只手放在琴弦上,半天不动弹。齐王问:“你不弹琴,这是干什么啊?”邹忌说:“我这是学您的样子呀!”齐王惶惑不解。邹忌道:“您身居君位,却不管国家大事,跟我摆着琴不弹有什么区别?我摆着琴不弹,您很不高兴。您摆着齐国这架大琴,即位九年却不弹它,敌国屡屡进犯也不放在心上,恐怕国人也不会高兴吧。”齐威王说:“先生说得对!九年积重难返,我该怎么做才好呢?”“那还要问这个琴。古时候,伏羲氏做琴,长三尺六寸,好像一年三百六十日。五根琴弦,好比君臣之道。大弦似春风浩荡,犹如君;小弦如山涧溪水,像似臣;应弹哪根弦就认真地去弹,不应该弹的就不要乱弹。好比国家政令,五弦配合,才能奏出美妙的乐曲。君臣各尽其责,才能国富民强。主君您先拿小人开刀,再选贤任能、兴利除弊、不近声色、整顿军马,不就好了吗?”齐威王大悦,邹忌因此被封为相国。
⑥无盐进身:战国时,齐国无盐邑有个才女钟离春,状貌丑陋,但关心政事。曾进身入朝,以扬目、衔齿、举手、拊肘这四个动作打哑谜,向齐宣王进谏。列举齐国外有强敌、内有奸伪、贤匿伪立、宴游无度四种危险。事见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二》。《东周列国志》曾对无盐女的动作有所解释:扬目者,代王视烽火之变;衔齿者,代王惩拒谏之口;举手者,代王挥谗佞之臣;拊肘者,代王拆游宴之台。无盐女钟离春的四个动作,开后世哑谜之先河。
⑦荀卿作赋,假咏蚕而言志:战国时,赵国荀子著有《蚕赋》,已具有形义谜的雏形。
⑧刘勰雕龙,始定义而称谜:南北朝时,梁朝刘勰著《文心雕龙》在“谐讔”中谈到谜的特征说:“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衔辞,文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荀卿《蚕赋》已兆其体。”
⑨曹娥碑刻,德祖胜操三十里:南北朝时,宋朝刘义庆著《世说新语·颖悟篇》载:东汉文学家蔡邕读见曹娥碑文后写下“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由书法家撰写并镂刻在碑石背面。曹操率部见此碑,看到这八个字后问部下谁能解之。主簿杨修(字德祖)说他已解出。曹操让他不要说出。军行三十里后,曹操悟出谜底,与杨修核对谜底皆为“绝妙好辞”——“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女儿之子)也,于字为好;齑臼(捣药的器具),受辛(受五辛之器)也,于字为辤(辞之异体)。”曹操感叹说:“我的才不及你,乃觉差之三十里。”
⑩汉书艺文,孟坚记隐十八篇: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据西汉刘向《别录》“今取其要,以备篇籍”,列有“隐书十八篇”条目,归之于诗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