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南区和北区从葬坑的发现令人震惊,人们还来不及回味和思索,更加惊人的发现又接踵而来。1997年,阳陵考古队在景帝陵陵园内发现了围绕帝陵四周,呈放射状密集排列的从葬坑81座,另有5座在帝陵东北角一字排开,共计86座。令世人又一次叹为观止。
帝陵陵园内的81座从葬坑呈放射状绕帝陵东、南、西、北均匀分布。排列密集有序,其中东侧21座,南侧19座,西侧20座,北侧21座。从葬坑宽3.5米,各坑间间距约4米。最长的坑120米,最短的只有4米。焦南峰、王保平、马永赢、李岗:《汉阳陵园内发现大批从葬坑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中国文物报》1999年11月28日。为了了解帝陵从葬坑的形制和内涵,1998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帝陵东侧的部分从葬坑进行了试掘。
仅以试掘后的帝陵13号坑和11号坑为例:帝陵从葬坑13号坑彩绘陶塑动物群(自西向东拍摄)发掘到棚木后,露出了竖穴形土圹,长120米。东区出土了密集排列的彩绘动物俑群,其中彩绘陶山羊231件,山羊身长40厘米,高25厘米,翘首竖耳,躯体肥壮,短尾上扬,神情温顺,嘴微张作咩咩嘶叫状。陶狗456件,陶狗身长30厘米,高18厘米,分为家狗和狼狗两大类。狼狗竖耳怒目,长尾下垂。家狗短嘴小耳,尾巴上扬。又有53头小乳猪,长16厘米,高6厘米,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王保平:《精美的汉代动物俑》,《中国文物报》1999年11月30日。小乳猪昂首噘嘴,四肢分开作前倾状,憨态可掬。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这众多的从葬品的下面,以一层木板相隔,木板之下竟还有一层彩绘陶动物俑。13号从葬坑出土文物制作精美,估计这些动物俑是用于祭祀的“牲”。
中区为一前一后排列的两辆原大木车,单辕、双轨、方舆,驾四马。一号车舆之上竖立着一杆圆形木质伞盖,装饰华丽,四马皆为木马,当是西汉时期的轺车。二号车方舆之上四周围以箱板,形成车蕃,车蕃的侧面有窗,后面是可以关合的门,是供人出游乘坐的安车。由于年代久远,车马均已塌碎散落,两辆木车周围各散落一组做工精致的青铜车件。两辆高级别的马车在帝陵从葬坑出土,当是为皇帝随时出行预备的交通工具。
西区是12个大型彩绘陶仓。长方形,边长120厘米×100厘米,通高1米,顶部中央有一直径为25厘米的圆形仓口,附盖。陶仓内涂以鲜艳的红色颜料,外部绘以彩绘图案,以黑、红两色为主,紫、蓝细纹描之,赋彩艳丽,云纹和蟠螭纹亦诡异变幻。当时在陶仓外还套有一层木箱,木箱已腐朽,仅有青铜兽首衔环散落在四周,应是木箱上脱落的装饰品或把手。陶仓内装有罐、壶、盆等生活器皿以及食物、粮食等。
帝陵从葬坑11号坑长76米,宽3.5米,从试掘的一个24平方米的探方情况看,11号坑当是一支拥车出行的大型仪仗队。并驾齐驱的多辆马车居中,马头、车身装饰着金属饰件,熠熠生辉;神态庄重的武士俑骑着木质的红色战马,精神抖擞;马车在两侧骑兵俑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向东行进……通往阴曹地府的道路似乎很长,陶俑仪仗队仍然走在漫漫的黄泉路上。
帝陵东侧其他从葬坑破坏比较严重,估计在古代已经被盗扰,从葬坑木架结构和坑内文物遭严重破坏,陶俑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地堆积在盗洞中。从葬品以各种陶俑为大宗,可能象征着宫廷中的男女侍者或为帝王送葬的军队。
汉代有军队送葬的习俗。杨家湾出土的“三千兵马俑”应是象征为墓主人送葬的军队。汉武帝时,功勋卓著的青年将领霍去病去世,汉武帝下令霍去病所征服的边境五郡士兵身着玄甲,布成东西几十里的军阵,在长安和茂陵之间为其送葬。霍光死,汉宣帝“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阵至茂陵为其送葬”。阳陵帝陵陵园内从葬坑中为数众多的武士俑列队而出,可以想见当年长达几十里的送葬军队“玄甲耀日,朱旗绛天”的盛大场面。
“外藏”是与“正藏”相对而言的,“正藏”即皇帝陵墓的玄宫,外藏在玄宫外。阳陵帝陵从葬坑应是文献中记载的外藏坑。
阳陵帝陵周围分布的从葬坑当属御府、侍卫、府藏等中央宫署各机构,性质、内涵各不相同。从葬坑出土的“太官之印”铜质印章尤为珍贵,印章为阴文篆刻。太官是西汉时期宫廷中皇帝御膳房负责人的官职。当时陪葬俑可能以位置和衣饰来表明官职等级。太官之印的发现,表明皇帝的御膳房侍从,以及象征御膳房主管的陶俑与墓主人一同埋入地下,以供墓主人在冥间继续役使。
帝陵从葬坑试掘中除出土各类人物俑、动物俑群外,还出土有木质车马、车马器、漆器、武器、量衡器、金银器、饮食具、石简、铜衔环、玉带钩、玉佩饰、印章、铜钱等,文物之多,制作之精美,举世为之震惊。
2006年3月30日,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