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自马上得天下,深谙“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的道理。汉代初年,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一战败北,白登被围,汉军损兵30万才侥幸脱险,实为奇耻大辱。然而匈奴正盛,立足未稳的汉朝廷不得已采取韬晦退让的和亲政策,以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军力不足,严重缺乏战马和骑兵。
文景时期,最大的威胁仍然来自北方的匈奴,匈奴仰仗的就是兵强马壮,不时如一阵狂飙席卷而来,袭击汉朝边境。汉景帝为了对付北方匈奴的侵扰,当然倍感骑兵的重要性。
文景之治,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飞速发展,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物质保障。汉代养马的饲料和秦代差不多,以谷草、麦草为主,粟、谷、稻、麦、黍、豆等皆可为马的精饲料。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根据马昼夜能食的特点,晚上也要给马喂食。春季绿芽始发,水草丰饶,牧马于野,到冬天水寒草枯,则养之以厩。
景帝时大力发展养马业,汉朝廷曾多次派使者用重金去西域索取良马,选种培育,蒙古、甘肃等地优良马种均成为中原马种的主要来源。同时明令“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以控制精壮马的流失。朝廷广建马苑,规模很大的马苑主要设在边境各地。史书载:“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主苑官,官奴婢三万人,分养马百万匹,择取教习给六厩,牛羊无数,给以牺牲。”
汉代由于朝廷的鼓励,民间养马之风盛行,占有牲畜的多少成为财富的象征。史书记载:“人若拥有马二百蹄,牛角千,千足羊,千足猪,即可与千户侯等。”古人形容财富是列举牲口之数,只有帝王才能以土地计算财富,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故《礼记·曲礼》曰:“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问君之富,数地以对。”
汉时相传,马眼高峻润明,色如紫黄焰,状如覆杯悬铃;马耳厚,状小,向前立起,两耳距离相近;马鼻宽厚,润泽,鼻孔大能藏拳;上唇紧而润厚,下唇宽而方圆;马舌大,齿上下齐整,上齿形如钩,下齿状如锯;马蹄圆而有力,毛色艳紫红,才是无可挑剔的良马。相马时不仅要注意细节,最后还要站在一两丈外观察马的整体状态,审视各部位比例和四肢形态。
汉武帝曾令人在未央宫北门外立一匹雕塑的大铜马,铜马是根据最佳体态良马的具体尺寸铸造的,称为“马式”,作为当时选良马的标准。因此北门又名金马门。西汉有名的学者公孙弘、文学家扬雄都曾在这里等待汉武帝的诏命,这就是史书中常说的“待诏金马门”。
汉阳陵出土的各类陶制明器可谓独具匠心。当人们看到成群结队的马、牛、猪、羊、鸡,种类繁多的猪圈、鸡舍、陶仓、谷囤、农具,载歌载舞的人群,还有牧笛嘹亮,樵歌悠扬的场景,凡此种种构成了一个冥国的理想乐园,自然会想起唐人王驾写的一首诗:“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棚鸡舍半掩扉。桑柁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阳陵出土的各类文物琳琅满目,宛如不朽的音符在粗犷裸露的黄土地上起伏回荡,奏出文景时期一个个灿烂的乐章,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正是一派物阜民丰的太平景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