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博起源于春秋时期,战国时已大为风行,到西汉时流传更广,上至皇家下至百姓,许多人喜爱这项娱乐活动。
完整的六博棋局是什么样子的呢?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一套完整精美的博具,大概是墓主人生前陈置把玩过的。包括博具盒、博局、骰子、筹码、棋子等,是我国发现的唯一完整的六博棋局。这套博具盒上锥画着飞鸟、云气、红色漆绘的花纹,四角有用象牙薄片剪贴的鸟形装饰。盒里有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的格子,存放着角质方块形的棋子,6白6黑,共12枚。还有一种角质的较小的方块,也是12枚。盒内还放着42根筷子状的筹码。骰子是木质的,上涂黑漆,共18面,每面刻一阴文篆体数字,从1到16,另外两面刻有标志输赢的字,字内填红。博局在不使用时放在盒里,使用时从盒内取出,棋局与盒正好嵌合。
东汉曾有《博经》,专门介绍六博的玩法,但已失传。据宋代人撰写的《古博经》记载,可以推测六博的大致玩法:两人对坐,在棋盘上移动的棋子为圆形,分黑、白两种,有12颗。对弈者每人6颗,故称“六博”。对弈双方一人执白棋,一人执黑棋(也有一方棋子画龙,一方棋子画虎以示区别的),分别布于棋局的12道上。然后滚动骰子,依照出现的数字运棋。棋局当中的方框表示“水”,“水”中置“鱼”。二人互掷骰子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二筹,最后谁得的筹码多,谁就为胜。关于“六博”最著名的故事,便是我们的主人公汉景帝刘启为太子时,与吴太子对弈,执棋盘误杀吴太子的故事。
汉·弈棋俑甘肃武威汉墓出土。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博戏最盛行的时代。六博棋局只要有一个方形平面,其上平整,上面刻上曲道为行棋的路线。有博箸,再有两颗多面形球体骰子,就可以按照六博棋局的规矩行棋了。
汉代的博戏之风盛行,自然反映到了艺术作品中。
1972年河南灵宝张家湾汉墓出土一套绿釉博戏俑。坐塌上置一张方形平盘,有博局、棋子、六箸置其上。两端各坐一陶俑正在投箸行棋。左边一人跽坐,双臂抬起,掌心向上,作谦让姿态,似乎在说:请您先起。右边一人也是跽坐,双臂抬起,双手举得比前一人更高,掌心向外,似在说:这哪里敢当呢,还是您先请吧!将二人对弈的神情、意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此类博戏情景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多有发现。
博戏之风盛行于汉代,但在春秋战国就有流传。当时在齐国更是一种普遍的活动。《韩非子》中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蹋踘者。”到了汉代博戏活动达到了普及的高峰,遍布全国各地,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欢迎,许多人作长夜之欢,通宵达旦。一些上层的妇女也加入到六博队伍中来,甚至还有用博具作嫁妆的。如汉武帝时,江都王建之女细君以公主名义嫁给乌孙昆莫,武帝赐以博具陪嫁。
阳陵帝陵南阙门遗址曾经出土一件围棋棋局,棋局是用当时的一块铺地砖加工而成的,棋局两边均阴刻横直线交叉为田字格,出土时已残。推测是汉代时守陵士兵闲暇时经常举棋对奕,随手刻制的游戏工具,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围棋棋盘。
汉代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均喜爱这种博戏娱乐。《汉书·文帝纪》载:“薄昭与文帝博,不胜,当饮酒。”《风俗通·正失》载:“武帝与仙人对博,棋设石中。”汉宣帝刘询落难在民间时,多结交引车买浆之流,斗鸡博戏之徒,博戏时常常输了棋钱无法偿还。后来刘询当了皇帝仍不忘棋友,许多旧时的棋友被他委以重官。
“上有好者,下必效焉”。由于汉代最高统治阶级酷爱博戏,所以博戏在社会上更加流行。史书记:“梁之富人,家道殷富,钱币无量,登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击博楼上,侠客相随。”真是博得有声有色。
进行六博时首先要抛“箸”,往往不在于技巧如何而在于碰运气,六博在娱乐的过程中逐渐向赌博发展。有些富家子弟专以博赌为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却对博戏之术颇为用心钻研,成了专业的赌徒。输赢之间,有人得利有人输钱,因博争财,杀人伤命的也有之。
六博已作为当时的一种文化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博戏的盛行,大约也是汉代人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