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的萧何,是江苏沛县人,他最早随同刘邦起兵,在反秦灭楚兴汉的事业中,萧何招贤才、荐韩信,统筹后方,修法令、安民心,功勋卓著。刘邦称帝后,以萧何功劳最高,位居第一,食邑人千户,其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并享受可以佩剑穿履从容入宫朝见的特殊待遇。汉高祖十年(前197年)九月,陈豨起兵反叛,自称代王,攻打劫掠赵、代二国,刘邦亲自率领军队往东讨伐。到第二年冬天时,韩信部署家臣伪造诏书,赦免官府里的役工以及奴仆,想把他们发动起来,乘刘邦出征在外之机袭击吕后和太子,中途被一舍人告发。萧何为吕后设计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的心头第一大患。刘邦很是高兴,就把萧何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封他再增加五千户,还给了五百名士卒作他的警卫。萧何却让出封赏不肯接受,并将自己的家产拿出来资助前方的军队。又过了一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又一次率军出征,萧何在后方却不像以前那样安抚百姓,筹备粮草,输送前线,而且到处压价买田,高利放债,致使人民怨声载道。朝廷内外纷纷议论,说:“这萧丞相是怎么了?以前皇上出兵在外,他在后方总是积极配合,如今他却压价买田,放高利贷,对安抚百姓不闻不问,这样的丞相人民会支持他吗?真是老糊涂了。皇上在外征战,他不但不出力配合,反而把后方搅得乱七八糟,看皇上回来后不怪罪才怪呢!”待刘邦班师回朝时,老百姓纷纷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刘邦看过之后,刚开始也假装生气,但就是不治萧何的罪。
过了一段时间,刘邦反而将老百姓上书的状纸交给萧何,笑着对他说:“你自己处理吧!”有人不解,就问萧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皇上不治他的罪?萧何说:“我如今位为相国,功列第一,官不可升,功不可再加。以前皇上出征在外,我在后方安抚百姓,筹备粮草,积极配合,在关中十几年来已经深入民心,名声已经不小了。如果我在皇上即位后还像以前那样做,就会使我的名气压过皇上,对他构成威胁,那样我就会有灭族的大祸。我若自毁民意,皇上自会高兴。”有人又问:“您设计除掉韩信作用不小,皇上给您的封地和警卫,您为什么不但不要,反而还将自己的家产拿出来资助前方军队呢?”萧何说:“皇上领兵在外风餐露宿、东征西战,非常辛苦,而我坐镇京师锦衣玉食,虽有谋功而无战功,我若接受封赏,将会影响军心。皇上之所以给我增加封地,设置卫队,是由于韩信刚刚谋反,对我也放心不下,才以此加以笼络,并非是对我的宠信。”萧何是刘邦的贫贱之交,还被封为第一功臣,为什么刘邦对他还相信不过呢?这是因为,在官场上是没有真正的友谊、盟友的。政治斗争是一个不断地一分为二的裂变过程,当年项羽、刘邦共同对付秦朝,秦朝灭亡了,项羽、刘邦这一对盟友翻了脸,打了起来;项羽被消灭了,刘邦集团内部又发生了裂变,中途入伙的韩信、英布又被视为异己的力量;韩信、英布垮台了,刘邦的核心集团又该找出新的打击对象了。萧何树大招风,自然首当其冲。萧何虽然不断地自毁名声,但并未能消除刘邦的猜疑,却也能保住性命。统治者的逻辑是这样的:你盘剥、结怨于民,那是不足挂齿的小事一桩,他不但不会管,还会加以纵容;你要真正想替百姓办一两件好事,说一两句公道话,而影响了他的权威、名声,他便非要整治你不可。西汉时的开国功臣大都被刘邦剪除,惟独萧何一直任职,高祖死后,他又辅佐了汉惠帝,不能不说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领导者对于功绩突出、德名崇高的下属,常常心存嫉恨,一旦你的光芒超过了领导,形成了一种喧宾夺主的姿态,那灾祸就不远了。所以,为官者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不使自己的光芒太耀眼,偶尔做点不得人心的坏事来掩饰一下自己,如此便可以使领导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释疑化妒,求得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