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在行动中表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觉主动,那么什么是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呢?我们先看一个发生在春秋时代的故事。
在春秋时代有位许穆夫人,是卫国国君的妹妹,后来嫁给许国国君许穆公。
公元前660年的冬天,狄人攻打卫国,卫国大败。许穆夫人知道自己的祖国正在危急之时,她向许穆公请求出兵援助,许国君臣因怕得罪狄人,不敢出兵。许穆夫人就和当初随嫁到许国的姐妹商量,决定立即动身,奔赴国难。这个决定遭到许国君臣的非难和阻挠。有人认为这不是要把战火引到许国来吗?有人搬出了“父母已亡则不得归宁者,义也”的所谓“先王礼制”,企图阻拦夫人回国。但许穆夫人不顾重重阻拦,带了几个姐妹乘车向卫国奔驰而去。
一些大臣驾车追赶夫人。夫人严加斥责:“大夫们不辞辛苦地追赶来,我心中不免犹疑。但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对,也不能使我返回!”大臣们还要阻拦,她斩钉截铁地说:“比起你们那些不高明的主张,难道我的考虑不谨慎、不长远?再说一遍,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对,你们也不能阻止我奔赴国难!”那些大臣被责问得无话可说,只好悻悻地回去了。
许穆夫人回到祖国向当时的国君卫文公建议向齐国求援。在齐国帮助下,卫国收复失地,转危为安,又慢慢壮大起来。
这则故事突出表现的,是意志的自觉性。所谓意志的自觉性,就是能深刻地认识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主动地支配自己行动使之符合目的的意志品质。
在以上这个故事中,许穆夫人奔赴国难的行动所突出表现的就是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就是指能深刻地认识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该目的的意志品质。
具有自觉性的人,不用别人暗示和督促就能独立地发现问题,按照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规律提出自己行动的目的,并主动地使自己的行动服从目的。许穆夫人正是根据祖国遭难的客观现实,独立地确定了行动目的,并在行动中排除各种干扰和阻碍,使自己的行动始终如一地服从于自己的目的。她的行动既不是鲁莽行动,也没有盲目附和他人,很好地表现出自觉性和独立性的意志品质。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无数革命先烈,在极端困难和残酷的环境中,自觉投身革命,自愿地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以至必要时毫不踌躇地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这都充分体现了意志的自觉性品质。
有自觉性的人,相信自己的目的是正确而重要的,行动的前途是光明的,因此,就能把自己的热情和力量都投入到行动中去,即使遇到阻碍,也绝不气馁,绝不动摇,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坚决执行决定,直到最后胜利。
有自觉性的人同时也具有独立自主性。这样的人既能倾听和接受他人的合理建议,又能坚持真理,信守原则,排除干扰,不盲从他人。
有自觉性的人又具有高度的纪律性。严格遵守纪律是自觉性的表现。自觉性不仅表现在为祖国为人民而勤奋工作和学习上,还表现在以社会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上。这就需要自觉地遵守纪律。
自觉性的高低取决于预定目的的社会意义的大小,目的的社会意义越大,人的自觉性越高。
自觉性是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此相反的不良的意志品质是什么?
一个是受暗示性(或叫盲从性),是指一个人容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决定的意志特征。具有受暗示性的人,往往表现为轻信他人的言辞,不管别人意见是否真正正确,不加批判地接受他人的影响,自己没有主见。
寓言故事《抬驴子走路的人》就绝妙地嘲笑了这种人。故事的大意是:祖孙俩赶着驴子去赶集,碰到的第一个人说:“你们真傻,怎么不骑驴赶路?”爷爷就让孙子骑到驴背上。碰到的第二个人是一位先生,他说:“应该孝敬老人,小孩子应该把驴让给爷爷骑。”祖孙就换了个,爷爷骑到驴背上。碰到的第三个人是一位老太婆,她说:“你这么大人怎么让孩子走,自己却骑到驴背上?”爷爷就想让孙子再骑上去。可是,一个说该爷爷骑,一个说该孙子骑,如何是好?没有办法,祖孙俩一齐骑在了驴背上。可是又碰到了第四个人,这是一位老农,他说:“你还是庄稼人吗?两个人骑着驴,还不把驴累坏了?”这下可把老爷爷难坏了:爷爷骑驴有人说不对,孙子骑驴也有人说不对,祖孙都不骑有人说不对,祖孙俩都骑也有人说不对,这可怎么办?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了——抬着驴子吧。抬着驴子走进城里,大家见了更是摇头,真让这抬着驴子走路的人不知如何是好了!
寓言自然当不得真。但现实生活中的确不乏这种毫无主见极端盲从,最后迷失了自我的人。
与自觉性相反的另一个不良的意志品质是独断性。独断性是指对于他人的意见或劝告不论对与不对、有无参考价值,一概加以拒绝;对于自己的决定总认为是百分之百正确,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一意孤行。
从表面来看,独断性似乎与受暗示性正好相反,容易被误认为是自觉性、独立性的表现而被人给予肯定。其实,独断性与受暗示性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缺乏自觉性、独立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