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说完帝王,就不能不提后妃和公主。皇帝的后妃都是有品级的,这说明你不能简单地把她们看作皇帝的大老婆、小老婆,她们是政治生活中不能忽略的一环,皇宫不大,但掀起的风浪却会波及全国。清代的后妃总起来讲还是比较守规矩的,但既然被卷进了是非地,就注定成为是非人,或者无法寂寞,如孝庄皇后;或者不甘寂寞,如慈禧。她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孝庄皇后其人其事
围绕孝庄皇后的传说很多,但能够被印证的定论并不多。既然是传说,其中出人意表的事迹自然少不了。从这些蛛丝马迹中,我们可以窥见她坚毅的性格和迷人的风采。
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野史传说中说她名叫大玉儿。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公元1613年3月28日),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科尔沁蒙古较早就归附了后金,并与后金联姻,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二月,时年13虚岁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吴克善伴送至后金新都辽阳,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34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9年以后的后金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婚后,布木布泰接连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后金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生皇四女,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后金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生皇五女,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来受封为固伦端献长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别嫁与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
到了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于盛京(沈阳),同时建立后宫制度,在其众多妻妾中分封了五宫后妃。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居次西宫——永福宫,皇太极颁给她的册文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文辞简约:“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庄妃的姑姑哲哲当然是正位中宫为皇后,比庄妃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位居东宫——关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其他两位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原为察哈尔蒙古林丹汗之妻,皇太极征服察哈尔部后娶之,并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此,在后宫中,庄妃姑侄的地位是最突出的,除姐姐宸妃最受恩宠外,最年轻的庄妃也是比较受宠爱的。特别是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宸妃所生被皇太极视为皇嗣的皇八子夭折,庄妃恰逢时机地于两天后生下了皇九子福临,更加抬升了她的地位。
清代官书称庄妃曾“辅佐太宗文皇帝”,但在太宗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庄妃还不大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少展露与作为。只有民间盛传“庄妃劝畴”的故事,为后来“太后下嫁”之说做了铺垫,似乎这位聪明美丽的庄妃娘娘惯施美人计。这个故事被很多文学作品演绎得很生动。
皇太极因病身亡后,由于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朝中出现了权力真空,造成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最终,各派达成妥协,立年仅6岁的福临为帝,这时福临的生母庄妃作为五大后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福临即位登基,改年号为顺治,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顺治虽然是个任性的皇帝,但在孝庄的督责下,各方面的学业还是比较优秀的。在他亲政后,孝庄仍时时告诫规劝其言行,使得他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可惜顺治英年早逝,孝庄于皇孙中亲自选择了不满8岁的玄烨继承帝位,自己再一次担负起保护、教化幼帝的重任,而其地位则进一步升为太皇太后,徽号累加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孝庄对康熙非常疼爱,幼时即将其留养膝下,并将贴身侍女苏麻喇姑拨出,专门照料服侍他。当然,孝庄对康熙的教育也十分严格。康熙后来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在康熙初年复杂的政局中,孝庄以自己的影响平衡着各种关系,尤其是她并没有继续从其母族博尔济吉特氏中挑选皇后,而是亲定首辅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以索尼牵制专擅的辅政大臣鳌拜,体现了其政治家的胸襟与识见。康熙后来成功铲除鳌拜,也是与孝庄的支持分不开的。康熙没有辜负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长为一代有作为的英主。他对孝庄也极尽孝道,祖孙感情极为深厚,晚年的孝庄是很幸福的。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688年1月27日),孝庄以75岁寿终。弥留之际,她嘱咐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康熙遵嘱,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昭西陵与昭陵遥相呼应,实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将其圈入东陵风水墙内,反而形成阻隔。因此,该陵建于风水墙外乃顺理成章之事,毫无贬抑之意。
那么,孝庄皇后是否真的下嫁给小叔子多尔衮了呢?皇太极死后,新丧之时的孝庄皇太后刚刚30岁,虽然生了几个子女,但仍然正值盛年,风华正茂,楚楚动人,并且也渴望关怀与疼爱,她的姿色和才气早就闻名遐迩。此时的多尔衮也正值壮年,仪容英伟,擅长骑射。多尔衮早就对这位美艳夺人、肌肤如玉,人称大玉妃的皇嫂迷恋有加。他经常出入宫禁,两人在为皇太极守灵时眉目传情,互有好感。这一对恋人俨然多年的夫妻,感情十分融洽。多尔衮想赶快结束这种偷情的日子,让盛年寡居的嫂子成为自己明媒正娶的妻子。但这首先得征求大臣们的同意,起码是默许,于是多尔衮密召心腹大臣范文程,暗授计谋。
第二天,百官上朝时,范文程出班奏道:摄政王德高望重,廉抑自持,自入关以后,威权在握,却不以帝位自居,尽心辅佐皇帝。摄政王视皇上为己子,皇上自当视摄政王为父。摄政王亲侣新丧,皇太后盛年寡居,既然皇上视摄政王为皇父,当然不应使父母异居,因此伏请摄政王和太后同宫。这一番骇人听闻的言语,众朝臣居然没有一个人敢说话。结果当然是顺利通过。
太后下嫁的行为符合满族的传统,哥哥死后,其妻子和儿子可以过继给弟弟。但这不符合汉族的道德标准,因此顺治即位后,以此为耻,不肯将其写入正史。至于太后下嫁的规模、是否向天下颁布诏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那么,“太后下嫁”之说具体的根据是什么呢?第一,1650年,多尔衮因打猎跌伤致死,顺治下诏宣布其罪状中有语:“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这两句。很明显是说太后下嫁了,不然多尔衮称“皇父”,又深入“内院”,无疑是将太后置于妻子、皇帝置于儿子的地位。如果太后没有下嫁,他和皇室亲王贝勒是决不会接受此种行为的。而事实上此事是得到他们默许的,当多尔衮死后,竟被破例追封为诚敬义皇帝。另外,宣统初年,内阁储存档案的大库围墙倒塌,当时任阁读的刘启瑞奉命检查库藏,从中得到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的诏书,便向朝廷做了报告,这可算是太后下嫁的有力佐证。
第二,清廷曾派遣使臣去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李倧看见国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便问这是什么意思。清朝来使回答说:“如今去掉皇叔父中的叔字,一切礼仪,都与皇帝相同。”右议政郑太和说:“虽然没有颁诏天下,但已经与太上皇差不多了。”于是国王李倧说:“那么,就是两个皇帝了吧!”这说明朝鲜君臣也发现所谓“皇父”的奥秘,无疑是指太后下嫁一事。
第三,明末大臣张煌言在一首诗中写道:“看宫昨进信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掖庭又闻册阏氏,妙选孀娃足母仪。”此诗就是指“太后下嫁”一事。
第四,孝庄皇太后病重时对康熙说:“你祖父安葬已久,不用再打开他的陵墓了,况且我也很想念你们父子二人,不想远离,所以希望在孝陵附近安葬,这样我就放心了。”康熙遵其遗嘱,把灵柩暂停在清东陵,雍正三年正式葬入地宫。这种做法是违背清朝帝后丧葬制度的,可见她有难言苦衷,因为下嫁多尔衮一事,再同皇太极合葬便不合情理。
持这几种说法的人各持己见,都缺乏有利的证据,至于历史的本来面目,也有待于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现了。
嫁到吴三桂家的大清公主
在金庸的《鹿鼎记》中,有一个颇有些武功,蛮横不讲理且有自虐情结的建宁公主。金老先生给她安排的出路是,阉割了吴家世子吴应熊,成了小流氓鹿鼎公韦小宝的小老婆。但史实是,嫁到吴三桂家不假,并且最终保全了留在北京的吴家(吴应熊除外)。
恪纯长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第十四女,初封和硕公主,顺治十四年进封为和硕长公主,顺治十六年封建宁长公主,后改为恪纯长公主。她的丈夫吴应熊是吴三桂之子。恪纯长公主是清皇家公主中惟一下嫁汉人的公主,因其婚姻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因而注定她的生活难以风平浪静,时刻都会卷入政治的漩涡之中,最后以夫死子丧、独守空帏的悲惨结局终了一生,成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恪纯长公主,其母系皇太极庶妃奇垒氏。公主出生时,皇太极正亲临锦州前线,由于忙于战事,这位年已半百的父亲未能回盛京(今沈阳市)的宫城看一眼刚出世的小公主。当公主刚满周岁时,正是皇太极大破明军于锦州地区,降服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之时,所以皇太极似乎格外喜欢这位庶出的小公主,不久封为和硕公主。皇太极去世时,小公主只有3岁。
清军入关后,各地抗清斗争此起彼伏,清廷派刚刚归降的吴三桂前去西南。吴三桂是汉人,此番去西南,重兵坐镇,虽为平西王,听命朝廷,但恐生别念,因而孝庄皇太后欲将皇太极最小的女儿恪纯长公主许配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一来可笼络吴三桂使其成为皇亲国戚,为清皇室效忠卖命。二来吴应熊身为额驸(清代对公主丈夫的称呼),将其邸留在京城,可以做个人质。即使吴三桂图谋不轨,也不能不考虑他儿子在京的安危。而吴三桂却另有打算,他愿意让儿子去得个额驸的头衔,攀上金枝玉叶,成为皇亲显贵,树立自己的威风。自己身为汉人,将来在外建功立业,难免招惹清廷的猜忌和满人的嫉恨,留着儿子在京做个人质,可以让清廷放心,以免时刻限制自己扩展势力。同时自己此番前往西南,不知何时回京,西南距京路途遥远,消息闭塞,难以掌握朝廷动向,儿子在京城可以为自己时刻传递消息,以便了解朝中大事和清廷对自己的态度。因而他同意将儿子吴应熊留在京城,自己率军前往四川,一桩政治婚姻因此而定。
顺治十年八月,孝庄皇太后主婚,恪纯长公主下嫁吴应熊。恪纯长公主心中十分不情愿,自太祖以来,还未曾有过公主下嫁汉人的先例,怎么偏要将她嫁与汉人?虽然皇兄顺治帝重用汉人,渐习汉俗,朝中也有像范文程、洪承畴这样位居高官的重臣,但事实上汉人地位远不如满蒙贵族,自己是皇家公主,以金身玉体怎能去匹吴应熊呢?然而孝庄皇太后的旨意她是不能违抗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一直是受歧视、受压迫的,她们只能向往爱情而没有选择爱人的权利,必须依父母之命,听媒妁之言,即使贵为皇家公主也不例外。
尽管此时她还不懂自己下嫁吴应熊是清王朝笼络和收买吴三桂的手段,尽管她还不知道这桩婚姻的政治目的和吴应熊的处境,尽管她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但事实上,这位带着希望和梦想的年仅12岁的公主已经被卷入了政治漩涡,以后的命运已经和拥有重兵、坐镇云南、野心勃勃的吴三桂紧紧地拴在一起。
婚后第二年公主生了个儿子,取名吴世霖。自儿子出生后,夫妻二人日渐和睦,公主被吴应熊这个汉族额驸调教得日习汉俗,对汉文诗书也颇精通,而且与这位额驸过着夫唱妇随的生活。恪纯长公主与吴应熊深谢皇恩,一家人平安无事,其乐融融。
吴三桂自被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后,很少回京,但儿子吴应熊每隔几天就派人捎书信到云南,因此,京城的大小事情他无所不知。吴三桂非常清楚自己拥兵在外,清王朝是不会安心放任他这个汉族平西王的,所以他也时常派人与吴应熊联络,打探各种消息。
后来吴三桂发动叛乱,为平叛三藩,不留祸根,康熙下令捉拿了吴应熊父子。恪纯长公主在丈夫、儿子被绑走后,悲痛欲绝,一病不起。康熙十三年,吴应熊父子被推出午门斩首,这一年公主年仅33岁。
自从吴应熊父子被杀以后,只有恪纯长公主独守额驸府。本来出入的人就很少,现在显得更加冷清。恪纯长公主不愿再见任何人,就连元旦、冬至、万寿这三大庆典她也称病不去,只是偶尔去拜见孝庄太皇太后。丧夫丧子的痛苦使她苍老了许多,心也老了许多,再也不想与别人争什么。公主不相信康熙帝所说的吴应熊与吴三桂谋逆,直到清廷平定了三藩,从吴三桂五华山居处搜出了大量的吴应熊与吴三桂的书信,才认清了吴应熊的真正身份,才看清了吴应熊的嘴脸。她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吴应熊的行径根本没有察觉,她感到被欺骗和被愚弄了20多年。恪纯长公主羞愤交加,又一次病倒。当公主病倒的消息传到宫内后,康熙亲自到额驸府中探望和安慰公主,并下诏:“公主为叛寇所累。”自此后,康熙帝常到府中慰藉公主,此后恪纯长公主经常出入皇宫,姑侄二人还常常一起谈论诗书。
康熙四十三年十二月,恪纯长公主刚过完63岁寿辰,这位饱受政治婚姻之苦,独守空帏30年的公主终于度完了余生。
红颜薄命的孝贤皇后
自古红颜多薄命,不仅是平民女子,也不仅是林黛玉那样的官宦女子,孝贤皇后虽然既赢得了皇后的地位,又赢得了皇帝的爱情,也没能逃脱这个宿命。
乾隆皇帝的皇后富察氏,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二月二十二日,满洲镶黄旗人,是典型的名门闺秀。其祖父米思翰,在康熙皇帝时深受倚重,官至户部尚书,列议政大臣,参与机密。康熙初年,米思翰与兵部尚书明珠一起,力主撤三藩,最终翦除了大清帝国的心腹之患。米思翰第四子李荣保官至察哈尔总管,富察氏为其爱女,从小即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习诗书,深谙古今贤德女子的佳言懿行,小小年纪,在当时旗人贵族女子中即已颇著贤声。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弘历16岁,雍正开始考虑儿子的终身大事。在众多亲贵们的女儿中仔细观察、左挑右选后,雍正最终看中了富察氏。
这年七月十八日,16岁的弘历与富察氏举行了婚礼。新婚之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第二年(1728年)十月,富察氏为弘历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女儿,然而,仅过两年,此女就不幸夭折。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富察氏生下儿子永琏。永琏是个长相俊秀,天赋极高的孩子,弘历夫妻对他异常宠爱,雍正皇帝对这个孩子也十分疼爱。次年,富察氏又为弘历生下一个千金,这就是固伦和敬公主,15年后,下嫁给蒙古科尔沁和硕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成为清代满蒙联姻政策的实践者。弘历与富察氏,这对年轻的小夫妻,有了一对活泼可爱的小儿女,其兴奋、满足之情可想而知。
乾隆登基后,富察氏被立为皇后。从此,富察氏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尽心尽力地辅佐皇帝、管理后宫。有一次,乾隆身上长了个重疖,富察氏忧心如焚,亲进汤药,当乾隆病好后,太医说:“皇上必须休养百日,元气才能恢复。”富察氏听后,就搬到乾隆寝宫外面一个小房间居住,亲自照顾其起居。100天后,乾隆身体康复如旧,富察氏却消瘦了许多。这个时期的清朝宫廷充满了温馨与和谐,乾隆没有内顾之忧,一心一意地治理国家,整饬吏治,革除弊端,施恩于百姓。
然而命运似乎故意与这对恩爱夫妻作对。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十月十二日,他们视若心肝的儿子、年仅9岁的永琏竟然突患寒疾,当即死亡。这对乾隆和富察氏都是极其沉重的打击。这场灾难最大的受害者是皇后富察氏,得知这个噩耗,悲痛欲绝。多少次,她在梦中怀抱娇儿,醒来却是两手空空,惟有以泪洗面。第二天,当她去见皇太后、乾隆的时候,还不得不强装笑脸,她不愿自己失子的哀伤过多地影响母亲和丈夫的情绪,就这样,一晃过了七八年。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夏,富察氏又有了身孕。这对于富察氏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抚摸着腹中的婴儿,她由衷地感到幸福。第二年,富察氏生下了一个健壮的男婴。孩子生期恰是佛祖诞生之日,上天作美,又降喜雨浇灌万方,乾隆夫妇视为吉兆,欣喜异常,就连群臣以及妃嫔也喜笑颜开,竞相庆贺。乾隆绞尽脑汁,为孩子取名永琮,并已在内心将其立为太子。
然而命运实在太不公平,当永琮刚满1岁零8个月的时候,在大年三十竟因出痘不治而亡。这次打击把富察氏彻底摧垮了。生活对于她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恶梦、一场灾难。8年之中,两丧爱子,前后所生4个孩子,竟有3个夭亡,对任何一个母亲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打击。她实在太痛苦了,痛苦得以至于没有了眼泪,她实在太伤心了,伤心得以至于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
看着皇后急剧衰弱的身子,一种不祥之感在乾隆心中陡然产生。为了减轻皇后丧子的哀伤,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带着皇太后、皇后等人一同启銮东巡。巡幸中,皇后显得兴致勃勃,时而到太后处问安侍膳,时而与皇帝低语闲谈,脸上的愁云也比在京师时少了许多。其实,富察氏的兴奋与兴趣不过是为了不让乾隆以及太后失望,她内心的忧伤依然如故,而且与日俱增。当她路过乡村城镇,看到平民家的孩子活蹦乱跳地玩耍便心如刀绞。山东的暮春,乍晴乍雨,冷暖不定。习惯于北方寒冷、干燥气候的富察氏在济南开始感到不适,太医诊断为寒疾,乾隆闻讯,立即下令推迟回銮,以便她在济南休息几天。然而,富察氏不愿因为自己而导致众人长时间滞留外地,不愿太后为自己的健康过分操心。因此,当病情略有减轻,富察氏就强打精神,对乾隆说可以启程回京。
富察氏的身体实在太虚弱了,过度的悲伤,旅途的劳累使她根本无法抵御疾病的侵袭。四月八日,富察氏的病情突然恶化,惊惶失措的乾隆令将其火速抬上御舟,并调集良医会诊。这个时候,随驾的诸王、大臣也得到消息,纷纷前来问安。然而,为时已晚,病入膏肓的富察氏早已奄奄一息,到半夜时分竟溘然长逝,和永琮去世的时间仅相隔3个月。
在富察氏去世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乾隆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乾隆将富察氏为自己制作的衣服、荷包均一一收藏,令子孙后代,世世相传,并为其定谥号为“孝贤”。
“香”名远播的香妃娘娘
让人奇怪的是,乾隆和香妃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有实际内容的故事,香妃的形象何以如此深入人心?中国人凡事欲证其奇必附以异,人体会有异香,仅凭这一点就很是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何况,她又是多情种子乾隆皇帝都没“追”到手的人呢?
新疆喀什城东3公里处有“香妃”墓,当地人称“艾孜牙提”。“艾孜牙提”是座很大很雄伟肃穆的维吾尔族风格的建筑,有圆顶,圆顶上有塔楼,塔楼尖儿上有镀金月亮。大厅里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排着72座坟丘。“香妃”墓显然是借助“香妃”的名气,她的墓不过是这72座坟丘中的一座,位置在平台东北角。她和她的家族在一起,这个家族有五代人共葬在这座大墓堂里。
“香妃”何许人也?
据传闻,乾隆中叶,清军入回疆,定边将军兆惠俘获一回部王妃。此女子天生丽质,更奇的是她身体会散发异香,人称“香妃”。乾隆帝对她大为倾心,执意纳之为妃,为讨其欢心,特在西苑建造了一座宝月楼,供“香妃”居住,并常亲临探视,希其顺从。然而香妃性格刚烈,誓死不从,并身藏利刃,表示不屈的决心,还时常因思念家乡凄然泪下。皇太后得知此事,召见“香妃”,问她:“你不肯屈志,究竟做何打算?”“香妃”以“惟死而已”相答。太后说:“那么今日就赐你一死。”“香妃”顿首拜谢。于是太后趁乾隆帝单独宿斋宫之际,命人将“香妃”缢死。太后处死“香妃”的原因,除了上述为成全其名节外,另有说是太后担心自己的儿子弘历(即乾隆帝)为“香妃”所害,还有说由于“香妃”受乾隆帝宠爱,诸妃妒忌,向太后进谗言,太后听信谗言而加害“香妃”。“香妃”死后,乾隆帝悲伤不已,最后以妃礼将其棺椁送往故乡安葬。此说在清末民初流传颇广,出现不少叙述“香妃”故事的戏曲说唱、小说诗歌,绘声绘色,凄婉动人,使不少人对“香妃”传闻信以为实。1914年故宫浴德堂展出一幅以《香妃戎装像》为题的清代女子戎装油画像,于是传说更加流行。
“香妃”死后,乾隆只有叹息的份儿,无奈将其送往新疆安葬。她的遗体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做了处理之后,特意做了一顶轿子,由124人抬着,翻山越岭经过大沙漠,走了3年半的时间才回到喀什。还有传说,“香妃”死后葬在了北京香山。北京香山之名因“香妃”而来。
显而易见,“香妃”是和顺治帝的董妃、光绪帝的珍妃一样被渲染得极绚丽、极悲壮、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1914年,北京古物陈列所成立,该所设在故宫外庭。成立时,古物陈列所从承德避暑山庄运来了一幅油画,画中女子小眼厚唇,披挂着西式盔甲。此画被悬挂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西侧的浴德堂后元代所建阿拉伯式浴室的门框上。阿拉伯浴室被称为“香妃浴室”,悬挂的画像被称为“香妃”画像,此外还有说明文字。戎装画像、阿拉伯式浴室、说明文字三位一体,互为佐证,加上古物陈列所所具有的严肃性、权威性,观众纷至沓来,一时卷起了一股“香妃”热,其画像被印成照片,价格昂贵,销量却很好。
这恐怕是历史上第一次炒香妃的事件,也是相当成功的一次。上世纪70年代,在香港又有人炒了一回“香妃”,又有一种“香妃”像画片出现,也是根据一幅油画影印的。画中人与戎装的“香妃”不同,很秀气,柳眉凤目瓜子脸,这种形象的照片也不胫而走,被多种书商翻印,大发利市。
解放前还有旗装戏《香妃》。戏中她寡言笑,不屈从,进而谋刺,最后以殉身告终。近年流行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香妃也是楚楚动人,让人怜爱。于是人们认定,历史上确实有个“香妃”。
从清代乾隆朝留下来的许多历史档案资料来看,乾隆帝后宫中的容妃的事迹都一一和传说中的“香妃”相似。首次提出传说中的“香妃”就是容妃的是北大教授孟森先生。他在抗战前夕写的《香妃考实》一文中,提到了一条主要的证明材料:有人“于民国二三年间至东陵,瞻仰各陵寝;至一处,守者谓即香妃冢,据标题则容妃园寝也”。这是因为“民国二三年”时守东陵的人,仍是原来清皇陵的守墓者。他们说容妃就是“香妃”当属宫廷内部因袭的传统说法,比较可靠。赵尔巽《清史稿》卷214《后妃列传》中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这些记载表明,容妃确是实有其人的。在清高宗诸妃中,“容妃”是首先提到的“回部”即维吾尔族妃子。同时,近年有学者以众多可信的资料也考证出,传说中的“香妃”,就是指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传说中关于“香妃”的许多事情是后人编造出来加上去的。
孟森教授在《香妃考实》一文中认为“香妃”可能是大、小和卓的妹妹或女儿,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应该是一种因袭旧说的牵强附会。有学者发表《“香妃”史料的新发现》一文第一次公布了在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的清朝档案资料,其中有一个重大的发现:“香妃”的祖先不属于阿帕克和卓支系,而是属于额赖玛特和卓支系的。这支家族和大、小和卓同一个高祖,但不是一个曾祖。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乾隆帝令额色伊、图尔都、玛木特和额赖玛特和卓支系的其他人陪同“香妃”进京,他们都受到了清朝皇帝的封衔。乾隆帝还下令在皇宫南城墙外的西长安街,为他们建造了特别的寓所。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发现的资料,“香妃”是辅国公图尔都的亲妹妹,而图尔都和“香妃”兄妹的父亲,根据《西域同文志》和《西域图志》所载的谱系表看,应该是“和卓”阿里(即艾力)。额色伊是她的五叔,帕尔萨是六叔,图尔都是兄长。有的学者主张“香妃”之父为帕尔萨,但根据清皇宫内府档案,清廷给帕尔萨的封爵和御赠他的财物、“香妃”去世后分给他的遗物等的数量都比别人少,不像是对待一位“国丈”大人。《清史稿·后妃列传》以及现在出版的《二十六史辞典》中都明确地写着“容妃”是“台吉和札赉之女”。“台吉”是封号,“和札赉”三字包含了伊斯兰教上层的称呼“和卓”和“香妃”之父的名字“阿里”两部分。“卓”和“阿”合音为“札”;“赉”是“里”的模糊音。“和卓阿里”四字的快读音为“和札赉”。学者们把“赉”字误认为“麦”,就永远解释不通。这类例子在《清史稿》等史籍中还很多,如把“和卓集占”快读而翻译成为“霍集占”就是另一例。如此流传,往往弄错了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的真名实姓。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香妃”之父为额赖玛特家族支系的和卓阿里,即和札赉。和卓阿里英年早逝,在大、小和卓反叛清朝时已经不在了。当年联合布鲁特武装牵制并攻打喀什叛军的“回部”武装的是“香妃”的五叔额色伊和胞兄图尔都。
“香妃”家属不仅不属于大、小和卓叛乱集团,而正相反,他们还曾经起兵配合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当时,“香妃”的哥哥图尔都和五叔额色伊一起,联合了布鲁特(柯尔克孜族)的武装去攻打盘踞在喀什噶尔的叛军。平定叛乱以后,“香妃”随叔叔额色伊和哥哥图尔都一起被乾隆皇帝召到北京长住。不久,进宫当了贵人,跨越了“常在”和“答应”两个阶梯,得到特别的优待。新进宫的“和贵人”得到了珍珠、丝、毛、200两银子和15两金子的赏赐。一个月后,她的兄长图尔都喜获一所新的有20多间房的寓所,在今东四附近。赏给他的礼物有布匹、马具、家具和现金。他的年薪从100两银子增加到240两银子。而与此同时,额色伊和其他在京亲属仍保持他们原有的年薪水平。
在皇宫里,和贵人享有和宫内所有妃嫔同等的华贵豪奢的生活。宫中分发哈密瓜等贡品时,和贵人往往得到额外的一份。由于她信奉的伊斯兰教规定食物的严格限制,还带来了她自己的维吾尔族厨师努尔买提,专门为她烹调清真食品,如“谷伦杞”即“抓饭”。她显然继续穿她自己的民族服装,因为在她当妃嫔的头五年,有文字记载在1765年,乾隆将她晋升为“妃”的级别时,说明她没有满族的宫廷服饰,上面命令为她缝制合适的长袍。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和贵人”晋封为“嫔”,并改名为“容”,称为“容嫔”,是秉承皇太后的旨意。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甲午上谕:“钦奉皇太后旨意,贵人拜尔噶斯氏、霍(和)卓氏……俱著封为嫔。”同年,其兄图尔都从台吉擢升为“辅国公”。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六月辛酉上谕:“钦奉皇太后旨……容嫔著封为妃。”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乾隆帝的第二位皇后死后,他再没有立皇后,从此,容妃是宫中最高等级的妃嫔之一,仅次于皇贵妃。她的地位在妃子中处在第三或第四位上。
史书上记载,容妃曾多次随乾隆和皇太后外巡。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她同乾隆帝去江南巡视,到过苏州、杭州等繁华城市。在南巡中,供给她的菜肴有野鸭、鹿肉、鸡和羊肉;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她又随同乾隆帝到山东去登临泰山,瞻仰了曲阜孔庙。她还随同乾隆帝一起巡视过东北的盛京(今沈阳)和热河,并是木兰狩猎场的常客。从这么多活动来看,容妃和乾隆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并非像影视作品中描写的那么敌对。
大清朝在乾隆以前,没有回族妃嫔的先例。容妃以回部女子至清朝,乾隆不把她安置在后宫,特营建西苑宝月楼,作为金屋藏娇之所。楼南隔街建“回子营”,修礼拜寺。当时,八旗以外的所有百姓都住外城。惟独回子营近在咫尺,依靠九重。这是乾隆爱屋及乌。乾隆为容妃兴建宝月楼的原因是:
第一,语言文化不相同。容妃讲维吾尔语,不能与诸妃嫔住在一起顺利交流,所以特地隔于南海最南之地,其地又在外朝之外垣。这里同皇宫既联系又分割,环境优雅,湖水涟漪。乾隆会维吾尔语,可以同容妃用维语直接交谈。第二,饮食习惯不同。第三,生活风俗不相同。维族的衣服、装饰,同皇宫的后妃、宫女都不同。皇宫除御花园外,别无游观之处。乾隆于瀛台之南筑宝月楼,则随时可以驾幸西苑,而不必如临圆明园,路途既远,又烦劳出驾。容妃在这里则可免去其他妃嫔争宠之扰。第四,宗教信仰不相同。满族的宗教是萨满教,乾隆又崇奉喇嘛教。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要做礼拜。容妃所居之地,隔长安街面对回子营,建回教礼拜堂及民舍,并使内附之回民居住,屋舍皆沿袭回风。容妃站在楼上,可以望见对面的“回子营”,以解思念之情。
从报告容妃最后几年生活的某些档案资料获悉,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她命令从苏州的皇家丝绸厂提取了价值近400两银子的丝织品。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她从皇宫的药剂师处开了“平安丸”,显然当时她感身体不适,但似乎仍然在继续正常地出席皇宫里的酒宴和其他大事。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第三个太阴月,她得到皇帝赠予的礼物奶糕。同年四月十四日,皇帝又送给她十个蜜柑。五天后(四月十九日),她竟不幸与世长辞了。容妃的确切死因,至今还无从查考。容妃去世以后,她的财产分给她的娘家、太监、宫女、穆斯林士兵及其妻子们,在有关资料中都有详细的记录。
皇宫里的异类和孝公主
看过《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的人,对那个天真烂熳、漂亮又带点假小子气的小燕子印象深刻,因其戏说的成分颇多,观众恐也未把它当真事来看。但历史上乾隆皇帝真的有这样一位和小燕子性格相似,且喜欢女扮男装的公主,她就是和孝公主。
乾隆皇帝被世人称为风流天子,他一生妃嫔众多,这些妃嫔曾为他生育17位皇子、10位公主。其中最末一位公主即十公主,是乾隆最宠爱的一个女儿。
十公主生于乾隆四十年正月,这时的乾隆皇帝已65岁。公主生母为乾隆的惇妃汪氏。汪氏为教统四格之女,18岁时被选入宫,封为永常在,乾隆三十三年进为永贵人,三十六年十一月十日封为惇嫔,三十九年十一月进为惇妃,次年正月初三惇妃生下了乾隆最小的女儿——十公主。乾隆老年得女,对十公主异常宠爱,视若掌上明珠。在十公主1周岁生日那天,乾隆皇帝特赏赐给她汉玉撇口钟、汉玉娃娃戏狮、青玉匙、红白玛瑙仙鹤、油柏圆盘玉扇器等一大批玩器。
乾隆皇帝疼爱十公主,还有另外的原因,据乾隆年间的礼亲王昭梿所著的《啸亭续录》记载,乾隆喜欢十公主,是因为十公主“其貌类己”,长得与乾隆皇帝很相似,同时还因十公主自幼性格刚毅,有坚强的意志,这一点更像乾隆皇帝,因而乾隆对十公主宠爱有加,恨不得将十公主扶上皇位,来继承他的事业。据该书中讲,十公主在12岁时,乾隆帝曾对她说:“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
少年时的十公主在乾隆帝的宠爱与庇护下,在生母惇妃的精心教养下健康成长,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已长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了。而且,十公主体格健壮,臂力过人,“能弯十力弓”,尤其喜欢骑马射箭、玩弄刀枪箭戟等器械。
乾隆皇帝宠爱十公主,那么对于十额驸的选择也是非常慎重的。乾隆四十五年,十公主年方5岁,乾隆就将她指配给自己的宠臣、当时权势最大的户部尚书、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大学士和珅年仅10岁的独生儿子丰绅殷德为妻。
乾隆五十二年,十公主被破格晋为固伦和孝公主。按清朝体制,皇后所生之女才能封为“固伦公主”。“固伦”满语即“国家”的意思,品级相当于亲王。妃嫔所生之女封“和硕公主”。“和硕”满语即“旗”的意思,品级相当于郡王。十公主既非皇后所生,又非皇贵妃所生,只是由于受到乾隆皇帝的特殊宠爱,才按皇后之女的规格加封。
十公主的品级确定之后,开始议定额驸品级,由礼部奏请乾隆钦定,封丰绅殷德为固伦额驸,品级与固山贝子相同。并赏给丰绅殷德金镶松石如意一柄。
十公主被乾隆帝破格加封之后,从是年三月二十六日起,开始准备下嫁。乾隆赏给她伽南香念珠一盘、汉玉扇器四件、镶松石如意一柄等一批珠宝绸缎。又赐给她田宅、建立公主府等,并举行了册封公主的隆重仪式。按照清制,册封公主要给金册和一定数量的金钱。册封公主的金册共4页,每页用6成金4成银,重4两六钱2分5厘;金钱每个也是6成金,共重1两5钱。公主的册文由翰林院撰拟,金钱两面各镌满汉文字“富贵吉祥”字样。
乾隆五十四年,十公主15岁,乾隆决定在这年十一月二十七为她完婚。在这之前礼部已根据十公主的品级,通知各有关衙门备办陪嫁所用的妆奁衣服、金银首饰、绸缎布匹、马驼、帐房、女子、人口、庄头、器皿和箱柜等人员与物品,并在下嫁的前一天将十公主的陪嫁妆奁物品,选派两名年命相合的内管领之妻押送到公主府,并负责铺放停当。
十公主下嫁这天,乾隆皇帝在保和殿和长春宫分别举行筵宴,宴请文武百官和王公大臣的女眷。十公主在离宫之前,先到皇帝以及生母惇妃面前行拜别礼,然后等待出嫁。额驸府第修建得十分壮观气派,充满了喜庆的气氛,贺喜人也络绎不绝。
十公主下嫁后,同丰绅殷德情投意合,夫妻俩互敬互爱、情意深重。但是,十公主婚后没有完全陷入夫妻间卿卿我我之中,没有被婚后的甜蜜所陶醉,她由于受乾隆的教育与影响,对社稷的安危、国家的兴乱很关心,对额驸要求很严格,希望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嘉庆四年,嘉庆皇帝下令锁拿和珅及其党羽下狱。由于公主求情,嘉庆皇帝没有夺丰绅殷德爵位,让其“留袭伯爵”。和珅的妻妾家眷,也因十公主竭力为之求情,才得以保全。
和珅被籍没之后,十公主由于嘉庆皇帝多方照顾仍然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同额驸朝夕相处,恩恩爱爱。
额驸丰绅殷德35岁之后患了严重的哮喘病,嘉庆十五年,他解任回家养病,不到半年就病死了,享年39岁。之后,十公主独自一人主持家政10余年,内外严肃,治家有方。并得到了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周到的照顾。
道光三年九月,十公主因病去世,享年49岁。
像嘉庆这样少的后妃是很罕见的
不知是否有人研究过历史上哪位帝王的后妃最少,但嘉庆在成年的皇帝中肯定属于后妃最少的之一。谁能说这一点不是难能可贵呢?有娶无数个媳妇的能力和权力,却只娶了几个,实在是一个伟大之举。
清朝初起时,还没有皇后、皇妃等等名目和位号,努尔哈赤的妻室统称为“福晋”。康熙以后规定每帝册立皇后一名,居中宫,皇贵妃一名,贵妃两名,妃四名,嫔六名,其下是贵人,常在和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于东、西十二宫。这些妃、嫔都是从八旗人家的女儿中选出,清代称为“选秀女”,每隔三年,由户部主持,举行一次,应选者都是13岁到17岁的少女,只有参加过选秀女而未被选中的,才可以由其家自行婚配。嘉庆皇帝曾因一名满洲宗室没等选完秀女,便将女儿私自聘人而大发雷霆,同时也责令户部将这一活动按期举行而不得拖延,以免耽误了女孩儿们的婚事。
清代还规定,皇帝的祖母称为“太皇太后”,母亲称“皇太后”,而先朝的妃、嫔则称为“太妃”、“太嫔”。乾隆帝将皇位传给嘉庆帝以后,还曾有过这些太妃、太嫔必须在50岁以上才可与嗣皇帝相见的规矩。
嘉庆的第一位皇后是孝淑睿皇后,姓喜塔拉氏,是副都统、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之女。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也就是颙琰被密立为太子的第二年,乾隆帝册封她为颙琰的嫡福晋(即正妻),当时颙琰年仅15岁。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八月,她为颙琰生了一子,取名旻宁,这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颙琰登基后,她理所当然地成了皇后,可惜好运不长,在第二年也就是嘉庆二年二月孝淑睿皇后就死了。除旻宁外,她还生有二女,一女早殇,一女嫁给了玛尼巴达喇。
孝淑睿皇后死后,根据太上皇的敕谕,颙琰又册立了第二位皇后,即钮祜禄氏,礼部尚书恭阿拉之女。早在颙琰还是皇子时,她就被选入宫,颙琰即位后被封为贵妃,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才被颙琰正式册封为皇后。颙琰死后,她又被道光皇帝尊为皇太后,一直活到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十二月,其时年已74.她生有二子,即三阿哥旻恺和四阿哥旻析。嘉庆初时对三阿哥还好,凡事往往是由二阿哥、三阿哥一同跟随,待遇至少在表面上相差无几。“禁门之变”,二阿哥因表现英勇而使颙琰赞不绝口,三阿哥则黯然失色。在颙琰死前一两年,三阿哥屡受贬斥,颙琰说他读书不肯用功,又因颙琰过生日时在兴隆寺行宫接受从人祝贺时未收到三阿哥贺折,责备他年已20多岁,心地太不明白,被罚奉银半年,连跟随他的师傅也受降级处分。这到底是三阿哥本人的问题,还是与他的生母也有些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除此而外,颙琰还有皇贵妃一名,姓钮祜禄氏,是嘉庆即位之后被选入宫的,称为如妃,她是皇五子旻愉的母亲。
在清朝历史上,像嘉庆这样少的嫔妃,是很罕见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嘉庆确实想从自己做起,重振朝纲,可惜力不从心,没有成功。
歌声引来的皇后封号
想引起皇上注意的宫女嫔妃太多了,如果你的表现中规中矩、平淡无奇,那可能一辈子独守空房。兰儿吸引皇帝眼球的本事跟她的政治斗争的手段一样高明。
慈禧在27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朝中大权,以垂帘听政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野心。她把持大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这一切,都是始于她深受咸丰的宠爱。那么,她是怎样在众多后宫佳丽之中脱颖而出的呢?
慈禧本名叶赫那拉·兰儿,是满洲镶黄旗人。她从小聪颖过人,胸怀大志,以为入宫后一定能母仪天下。咸丰三年,她如愿进宫,成为一名宫女。一年后,被分配到圆明园执役,住在“桐荫深处”。咸丰皇帝一年难得去圆明园几次,“桐荫深处”又是在比较隐秘的地方,就等于是打进了冷宫。所以,她进宫后很长时间,竟然连咸丰皇帝的面都没见着。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眷顾兰儿。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在高潮,清兵屡战屡败,咸丰皇帝心烦意乱,索性躲进圆明园内,寄情于声色。兰儿听说每日饭后,皇上必定坐着8个太监抬的小椅轿,到“水木清华阁”去午睡片刻,有时经由“接秀山房”前往,有时从“桐荫深处”经过。富有心计的兰儿算准了时刻,天天精心打扮,哼着小曲,希望以自己婉转的歌喉吸引咸丰。
苍天不负有心人,兰儿的歌声终于引起了咸丰皇帝的注意。一天,她在圆明园凭栏远眺,不禁哼起了一首江南小调,曲中流露出一股幽怨之情。恰好此时咸丰皇帝乘凉舆在园中游玩,被歌声打动。杏花、春雨、江南、美人,咸丰皇帝一下子对兰儿生出了百般怜爱。这一晚,叶赫那拉·兰儿沾到了天子的雨露,受到了皇上的宠爱。接下去一连几晚薄暮时分,兰儿便洗过了兰花浴,轻匀脂粉,通体熏香,专等咸丰皇帝召宠。
不久后,兰儿就被封为“贵人”,住进了“香远益清楼”。过了一段时间,又搬到“天地一家春”,开始帮着咸丰皇帝批阅奏章了。咸丰六年,即兰儿21岁时,她怀上了身孕,咸丰一高兴便晋封她为懿嫔。三月二十三日,懿嫔为皇上生下一位皇子,取名载淳。咸丰皇帝终于有了儿子,这自然是一件天大的喜事,虽然当时中国南方烽火连天,但宫中却热热闹闹地大肆庆祝,满朝文武也都欢天喜地。由于满足了咸丰皇帝盼子心切的愿望,兰儿更是如鱼得水,母以子贵。咸丰把懿嫔封为懿妃,等到皇子周岁时,再封为懿贵妃。至此,叶赫那拉·兰儿已经是后宫中的第三号人物了。
但是,在那个封建宗法制度十分严格的时代,嫡庶之分也泾渭分明,她还不可越雷池一步。历史上皇后夺取庶出的儿子为己有,亲生母亲遭受废黜甚至被杀之事比比皆是。然而,懿贵妃却很幸运,比她小两岁的皇后钮祜禄氏并不争风吃醋,善良本分,加上懿贵妃处心积虑,曲意逢迎,博得了皇后的好感,甚至在皇帝面前为她美言,这也使懿贵妃得以一帆风顺地朝上爬去。由于体弱多病,再加之当时内忧外患,咸丰皇帝烦心连奏章都懒得批阅,懿贵妃便主动代策代行。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此后,26岁的年轻寡妇携着一个懵懂无知的孤儿,挑起了大清帝国的重任。她以一个女人少有的胆识、谋略和才干,联合皇后、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除掉了8位顾命大臣,垂帘听政,把握权柄。在此后的48年统治生涯里,同治、光绪两个皇帝都成了她手中的傀儡。
两个女性之间的斗争
三个女人一台戏,其实,只要有慈禧在的舞台,她一个人就唱一出戏,而且永远是女一号。在与慈安的较量中,她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征服了对手,置对方于死地。如果慈安地下有知,得悉一大帮老油条似的政客都败在了这位兰儿妹妹手里,可能心里就平衡多了。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公元1881年4月8日),宫内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后慈安暴死宫中。慈安之死,当时宫中王公大臣深感意外,如今依然是个披着层层神秘色彩的难解之谜。据说她是被慈禧太后给毒死的,也有的说她是自杀而死。那么,慈安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慈安太后是满洲镶黄旗人,姓钮钴禄氏,生于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其父穆杨阿曾任广西右江道。后来,由道光亲自主婚,将慈安许配给其四皇子奕詝为妻。没过几年,奕詝登基,年号咸丰,慈安也相继被封为嫔、贵妃,乃至皇后。咸丰十二年(公元1861年),咸丰死在热河行宫,年仅5岁的小皇子即位,是为同治。这时,慈安被尊为“母后皇太后”,慈禧则被尊为“圣母皇太后”。经过北京政变,慈安、慈禧在养心殿设座,共同垂帘听政。
慈安生性懦弱,不善言辞,人称东太后,但由于她是咸丰的结发妻子,因而相当受人尊敬。即使是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也将慈安看成是亲生母亲一样,凡事都愿意与她一吐而快。
慈禧虽然通过垂帘听政掌握了国家政权,但她更想独揽所有大权。据说,咸丰临终前写了个遗诏,收藏在慈安手里,内容与慈禧有关。本来这是件非常机密的事情,却被慈禧太后的亲信得知。此后,慈禧昼思夜想,竭力想知道遗诏的具体内容。于是她千方百计地派密探到处侦察、询问,无奈经过多年奔波和努力,始终一无所获。
同治皇帝亲政后仅两年就病死了,这时另立光绪为帝。由于光绪年纪尚幼,仍然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然而,慈禧突然称病,不理朝政,所有事情必须由慈安处理。对于不善于过问政治的慈安来说,无疑是强人所难,尤其是当时清政府已经病入膏肓,内乱频仍,外患不止,加上同治皇帝死后,拖了好长时间才举办安葬仪式,此间慈安太后过度操劳,心力交瘁,等把同治埋葬之后,自己却身患重病,卧床不起。
慈禧抓住这次机会,经常来探望慈安,每次都亲自喂慈安喝药,说一番劝慰的话语。慈安见她这般殷勤照顾,心中大为感动,对慈禧也更加信任和爱戴。由于心情放松了,没过几天,慈安的病情就大为好转,也能慢慢地下床走动。这时,慈安从袖中抽出一张纸,递给慈禧。只见上面写道:“西宫凭着母以子贵,必然独断专行,此人不可信赖。若是她安分守己,则相安无事;若是她不尊礼节,你就召集群臣,按朕的旨意,将她立即处死,以绝后患。”慈禧看后,吓出一身冷汗,心中暗自庆幸自己沉住了气,没有采取夺权的实际行为。慈安将这张纸放在火上烧掉,说道:“你我二人就如亲生姊妹,不需这些东西桎梏。”慈禧得到了她想要的东西之后,心中大喜,随口又把慈安姐姐赞不绝口地夸奖了一番,然后回到寝宫。咸丰遗诏被慈安当着慈禧的面烧掉之后,慈禧也就更加肆无忌惮起来。据说,慈安有一次下朝后前往慈禧住处,刚一踏进门槛,只见慈禧仅穿着睡衣,与宠监李莲英并坐在一起,异常亲热。慈安为此十分恼火,便借训斥李莲英为由,旁敲侧击地指责慈禧,弄得慈禧十分难堪。于是慈禧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慈禧先把慈禧宫中的两个传膳太监派去给慈安用,过了半个多月,忽然在一天午饭前,把两个小太监叫到慈禧宫内,让他们在传膳途中把毒药放在碗里,当时两个小太监非常害怕。迫于慈禧的威胁,他们只得在李莲英的监视下,按照指示行事。而这两个传膳太监,也在慈安暴卒的那天夜里失踪了。
慈安究竟是不是被慈禧以这种方式毒死的,已经无从考据。还有的说是慈禧曾给慈安送了一盒点心,将其毒死。也有的说,慈安是自杀而死。由于慈安与慈禧垂帘听政多年,表面上慈禧十分尊重慈安,背地里,慈禧却将慈安当成是一尊木偶,随她任意摆布。慈安虽说无能,但对慈禧的虚情假意还是非常清楚的。特别是在慈禧立光绪以后,结党营私,以扩充自己的权势。慈安虽有所闻,但慈禧羽翼已丰,也奈何她不得。为了退出与慈禧的权力之争,慈安曾多次表示不愿与慈禧一同继续垂帘听政。但是众大臣不允许,慈安只得继续听政,因寡言少语,一切由慈禧做主。然而,就在慈禧称病,不能临朝,由慈安一人独理政务的时候,慈安却遭到慈禧的暗中诽谤攻击。这使得一再退让的慈安实在接受不了,恼恨之余,“吞鼻烟壶自尽”。
也有的说,慈安一向身体不大好,同治早逝、慈禧独断专行加重了她的病情。慈安之死,纯属病死。当慈安死讯传来的时候,首先表示怀疑的是御医薛福辰。他认为自己给慈安把脉,仅是小病,连药都不需要服用,怎么会突然病死了呢?前一天还见过慈安的大臣左宗棠、方擢、李鸿藻也说,慈安面庞红润,不像生病的样子。
那么,慈安究竟是被毒死,还是自杀,抑或是病死的呢?从很多史料来看,慈安绝非自然死亡,她的死一定与慈禧有关。这位与世无争的善良皇太后,终于成为慈禧爬上独权地位的垫脚石。她的死,再一次表明了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得到光绪宠爱的珍妃的悲惨命运
光绪与珍妃是又一对被棒打拆散、以致阴阳两隔的鸳鸯。按理说,作为皇帝的妃子得到皇帝的宠爱就等于得到了一切,但是,作为女人的珍妃没有意识到这是属于慈禧太后的时代,从而犯下了把自己与慈禧的关系看作简单的婆媳关系的错误。
珍妃,镶红旗,满洲,他他拉氏,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十月和她的姐姐同时被封为嫔,时瑾嫔15岁,珍嫔13岁。光绪二十年,两人同时晋封为妃。
由于珍妃当时年纪太小,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光绪皇帝的注意,反倒是她的姐姐瑾妃因为年纪与光绪皇帝比较相近,加上其性格娴静温婉,较多地得到光绪皇帝的召幸。不过,光绪皇帝对瑾妃实在谈不上深厚的感情,只是因为皇太后太严厉,皇后其貌不扬,让人一见就倒胃口,而且还是慈禧太后硬塞给自己的。瑾妃毕竟是一个年轻的女人,虽然淡淡的像杯白开水,但是在永和宫却可以使他暂时忘掉周围的烦心事,并得到瑾妃小心翼翼的侍奉。
机灵聪慧的小珍妃不久便摆脱了刚刚进宫时的拘谨,她那心直口快的孩子气很快完全显露出来。慈禧太后平日所见的宫女、妃嫔们一个个都是低眉顺眼,大气不敢出。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天真烂漫、飒爽麻利、又绝顶聪明的小女孩,便由新鲜而生怜爱。她竟然不把她当作儿媳妇看待,特别是当她发现珍妃虽然年纪小,但博通经史、擅长吟诵、颇好棋弈、能书善画之时,就常常召珍妃到自己身边解闷,珍妃几乎成了慈禧太后面前的红人。
这位没有引起皇帝宠爱、心高气傲的珍妃,虽然深得宫中权力人物慈禧太后的垂爱,却没有学会做应声虫。她依旧保持着心直口快的性格,加上年轻幼稚、胸无城府,往往会做出些令宫中人大吃一惊的举动来。对她自己来说,这似乎是只图一时痛快、不计任何后果的冲动,实际上是她嫉恶如仇天性使然。于是,她在清宫里又掀起了一场波澜,使宫中的另一位热血青年、她的丈夫——光绪皇帝终于注意到她,真正开始了她和他生生死死交织在一起的情缘。
清朝历代帝王汲取明王朝的教训,始终限制和皇帝、后妃朝夕相处的内侍的权力,以避免他们势力膨胀,形成难以控制的宦官专权。但是到了清朝末年,一些大太监由于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有恃无恐,变得飞扬跋扈起来,贪得无厌,到处勒索。无论谁人进得宫来都免不了被太监敲竹杠。上至堂堂的大清国皇帝、嫔妃,下至经常入宫的王公大臣,常常被逼无奈,只好迁就那些贪婪的太监,从而使宫廷中勒索之风愈益猖狂。由于在慈禧太后面前始终没有人敢于揭发,故而成为清廷的一道黑幕。
慈禧太后是大清帝国皇帝、后妃的第一号权力人物,这是无人不知的事情。那些靠看主子眼色过日子的太监当然是最势利的人了,所以,他们常常犯上作乱,竟向堂堂的大清帝国皇帝收取请安的费用。
光绪皇帝每天都要向慈禧太后请安,且做事极为小心谨慎,唯恐慈禧太后不悦。太监们摸准了光绪皇帝害怕慈禧太后这一点,便毫不客气地给光绪皇帝规定请安门例的价钱,每次请安都要交纹银50两,如果不交那就想坏主意难为。光绪皇帝担心慈禧太后怪罪,只好暂时忍一口气。皇后、妃嫔见太后的宫门费自然也少不了,只是比光绪皇帝逐级减少而已。她们只有乖乖地向太监们支付这一笔笔贿赂金才能够安身,否则的话,就难免饱受凌辱。
珍妃、瑾妃自然也是太监们敲诈的对象,性情迥异的姐妹俩对于贪得无厌的太监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娴静柔懦的瑾妃在捉襟见肘时,只有愁眉紧锁,暗自流泪。珍妃则不然,她有一种不怕虎的劲头,不愿意忍受那些阉人宰割。难得她小小的年纪就有这股不畏权势、敢于与恶势力抗争的胆量和勇气。她哪里知道,这清宫里乌烟瘴气、邪恶横行,完全是那老佛爷慈禧太后纵容默许的结果。慈禧太后本人私生活方面败德坏行、奢靡无度,正是群小得势的最好条件。整个宫廷中的太监差不多都抱她的粗腿,愿当她的心腹耳目。她当然要对忠于自己的群小施以恩惠。实际上,她也用不着花一文钱,只要对太监们的歪门邪道,所谓的财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没看见就可以了。连慈禧太后也没有料到,她所怜爱的小珍妃竟然像一匹烈性马,给她出了这道难题。一天,珍妃又按照惯例去向慈禧太后请安,守门的太监毫不客气地拦住珍妃索要红包,珍妃顿时火不打一处来,脸一沉,大声地说:“今天,珍主没有银子了!”说着,珍妃连正眼都没有看那讨厌的太监就径直进入了慈禧太后的寝宫。她再也不想压抑自己的满腔怒火了,连珠炮似的向慈禧太后揭发了内侍太监对宫眷们的勒索和扰害,戳穿了宫廷内部开销浪费极大的事实。她的态度是那样坚定,语调激昂,言词激烈,掷地有声,丝毫没有任何掩饰,最后她说:“孩儿想请老祖宗明鉴,千万不要让这些群小再肆意为恶下去,应该制止陋规,整肃宫廷。”
听惯了奉承话的慈禧太后哪里受得了这种质问。珍妃的这番话使思想上毫无准备的慈禧太后张口结舌,目瞪口呆。一向伶牙俐齿的慈禧太后被抢白得一时语塞,无言以对。她强压怒火,用温和的语调,好像十分慈祥地劝说珍妃道:“孩子呀,你别这么生气了,为这些奴才气坏了身子,不值得。你先消消气,去去火。这些不争气的东西!看我怎么狠狠地惩罚破坏宫里规矩的奴才。”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用几句空话对付了珍妃。涉世未深的珍妃当然不会再闹下去,轻信了慈禧太后的话。
当珍妃在清宫内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时候,光绪皇帝也以惊奇和倾慕的眼光注视着他的小妻子。虽然在霸道横行的慈禧太后手下,光绪皇帝常常显得懦弱无能、唯唯诺诺,但是他毕竟有着自己的思想,不甘永远在太后的淫威下苟且一生。在光绪皇帝的眼里,珍妃不再是低眉顺眼、供人玩赏、喜时召来、厌时挥去的小妾,她是宫中惟一的年纪虽小,但有见识、有胆量、有才华的奇女子。他有些懊悔,上天赐给自己这么丰厚的礼物,为什么自己愚钝得不早些接受。不过,相见恨晚的感觉,更使这对年轻人全身心地将感情奉献给对方,朝朝暮暮相偎相伴,情浓意浓,祈祷着爱情天长地久。
慈禧最终逼死珍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是慈禧的内侄女隆裕皇后,这位皇后其貌不扬,是慈禧太后强塞给光绪皇帝的,因此,光绪对这位皇后十分冷淡。隆裕皇后看到光绪皇帝和珍妃整天卿卿我我,有说有笑,于是醋意大发,由忌生恨,经常在慈禧面前说珍妃的坏话。慈禧虽然喜欢珍妃,但隆裕毕竟是她的侄女,因此慈禧对珍妃的态度有所转变。原因之二,珍妃又因为不肯贿赂向她勒索的太监,并且到慈禧那里告状,要求慈禧严惩那些太监。这让平时威风八面的慈禧十分难堪,而且那些被告的太监也经常在慈禧面前说珍妃的坏话,这使得慈禧与珍妃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但是,如果只是这些小事,还不至于让慈禧动杀机,促使慈禧杀死珍妃的直接原因是珍妃参与了变法。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光绪帝接受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的变法主张,推行新政。珍妃积极追随光绪帝,极力支持维新,引起了慈禧的强烈不满。这一年九月,慈禧发动政变,捕杀了维新派,把光绪皇帝囚禁在瀛台,同时也把珍妃贬入冷宫。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月,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光绪帝曾提出愿意与各国举行和平谈判,慈禧太后坚决反对,她决定出京到西安暂避。就在慈禧与光绪准备出宫西逃之前,慈禧处死了年仅25岁的珍妃。
当时社会上对于珍妃的死,有各种传言。有说是她自己投井而死,有说是宦官崔玉贵下的手,也有说是李莲英干的。那么,珍妃落井的事件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这年七月二十日下午,慈禧太后在睡午觉,宫女陪侍在寝宫里。宫里静悄悄的,像往常一样,没有任何即将出逃的迹象。突然,慈禧坐起来,撩开帐子。这事平日要由宫女来干,因此,宫女吓了一跳,感到十分意外。因为还没有到该起床的时候,所以赶紧招呼其他人,忙着侍候慈禧洗脸。慈禧一声吩咐也没有便出了乐寿堂,往北走去。慈禧让一路上的宫女太监都不用侍候着,赶紧退下。
随后,奉慈禧懿旨去东北三所冷宫召珍妃前来见驾的崔玉贵带着珍妃来到了颐和轩。珍妃在这里已经受尽折磨,她来到慈禧的跟前,十分憔悴。慈禧对她说,现在太后要与皇上一同离京,本想带她走,但是兵荒马乱的年月,万一出了什么事,丢了皇家的体面,就对不住祖宗了,并希望珍妃自尽。
珍妃听了,想的更多的不是自己,而是光绪皇帝和国家社稷。于是她劝说慈禧,请求皇上留在北京。但是还没等珍妃说明道理,慈禧就冷笑一声,抢白道:“你已经死在眼前,还胡主张什么!”
珍妃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没有应死的罪!”这时慈禧一语道破天机:“不管你有没有罪,也得死!”珍妃提出要见光绪皇帝,因为光绪皇帝并没有要她死。慈禧太后却说:“皇帝也救不了你。”
于是,崔玉贵走上前去,将珍妃扯着,连挟带提地把她丢到了井里。当她被推到井口时,大声呼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那么,珍妃落井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的,还是秘密进行的呢?这样一件事情,慈禧怎能让太多的人知道,处死珍妃肯定是避开众人耳目秘密处死。据说,宫中一位太监唐冠卿曾亲身参与处死珍妃。这天中午,唐冠卿在宫中当差,亲见慈禧在午睡时间悄悄与崔玉贵走出乐寿堂,碰巧遇见在后门休息的唐冠卿,让唐冠卿扶着她走到颐和轩的角门。平时慈禧太后午睡起床总要有人侍候,不论到何处去,即使在宫内走动也要有一大群人前呼后拥。唐冠卿心中明白,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即将发生。到了角门,慈禧命令唐冠卿守在颐和轩廊上,不让旁人靠近或是偷窥,但里面人说话,他还是清清楚楚地听见,说明处置珍妃的地点就在颐和轩后不远。慈禧在回銮之后以“珍妃随扈不及,即于宫内殉难”把这件事掩盖过去了。
后来,慈禧为了掩人视听,她特别开恩,让珍妃的娘家来人下井打捞珍妃尸体。打捞的时候,将顺贞门到乐寿堂划为禁区,并焚香祷告,诵经念佛。
珍妃的死对光绪皇帝的打击最大,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悲伤。他对珍妃的痴情真是感人至深。直到光绪皇帝死之前,他再也没有接近过任何女人,他用生命实现自己的誓言,把对珍妃的爱深深埋藏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