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95100000022

第22章 春天的诗

每逢岁末年初,冬去春来,旧时的中国文人总是要写上几首应景的诗,这已成惯例。说得好听些,是风雅,说得刻薄些,是毛病。因为只要写了,必定拿出来,名曰“献芹”,实为邀好,那是令对方很尴尬的事。说好吧,真不好,说坏吧,又怕他脸上挂不住。因为几百几千年写下来,成千上万人写下来,这类应景诗很难突破,很难创新。这种游名胜必题诗,逢年节必凑句,只是文人恶习而已。所以,历代的各种诗选,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唐诗别裁》、《宋诗别裁》,基本上是看不到这类诗作的。

如果一定要在这样一个很难出彩、很难超越的领域里,找出一位写应景诗的出色人物,那么,非北宋诗人王安石莫属。

对稍知一些旧体诗的当代读者来说,在除旧布新、一元复始的时候,若是脑海里忽然涌上来一点诗意、诗兴、诗情,我想,王安石的《元日》必是首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旧时的诗人,不知写了多少有关大年初一的诗,没有一首能比得上王安石的《元日》影响大,传播广。因为这首极凡俗,然而极质朴的诗句中所表达出来的节日气氛,其兴高采烈,其欢乐热闹,可以说洋溢到纸面以外。虽然那是北宋时期的元日,却让你感受到如同当下同样快乐的过年气氛。王安石笔下的元日,肯定是一个街区、一个村落、一个市镇、一个城池里大家共同享受着的这样一个快乐日子。无妨设想一下,假如你也置身其中,那爆竹的噼啪响声,那屠苏的沁人芳香,那日光的眩目亮度,那春风的无比温馨,给你以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的全面冲击,你肯定顿生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王安石的厉害,就在于他抓住了这种整体感觉,而且是属于大家的共同感觉。中国诗人通常只关注自己,不大关注群体,只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不大关注百姓的悲欢离合。如此简洁,又如此完美;如此平易,又如此震撼的短短四句就能把元日景象热火朝天地烘托出来,这就是大师的艺术魅力了。所以,时至今日,在写每年头一天的应景诗上,王安石的《元日》是魁首之作,谁也超不过。

王安石还有一首应景诗,也很了不起。在数不过来的有关春天来临的诗篇中,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也是脍炙人口的翘楚之作: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距今近千年,这两首诗仍可在人们的口头咏诵,这大概是真正不朽了。这首《泊船瓜洲》所以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因为其中的一个“绿”字。这是诗人几经斟酌、思量、改动,最后才敲定的,读过中国旧诗的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个典故。

南宋洪迈在《容斋续笔》卷八《诗词改字》中说,他在苏州一位士人的家中,看到王安石写作这首《泊船瓜洲》的原稿笺。“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人’,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这则传闻很精彩。全诗二十八个字,用对一字,全诗皆活。王安石这种挑来拣去才定妥了这个极其传神的“绿”的做法,一直被视为诗人字斟句酌、不惮修改的范例。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中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大概就是指这种认真精神了。王安石(1021—1086)和洪迈(1123—1202)虽相距百年,但俱为宋人,洪迈声称目睹荆公手书诗稿原件,当是确凿无疑的。

据考证,这首《泊船瓜洲》应写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的春二月,是王安石上年四月第一次罢相后回金陵,再度复相,前去汴梁途中的作品。此时的王安石心情比较复杂,知道政事不可为,而不得不勉强为之,知道上命不可违,而不得不捏着鼻子去。无论如何,熙宁二年风光不再,上下左右处处掣肘,兴致顿减的王安石,其实并不想再作冯妇。当时,从金陵到汴梁应该是大运河北上,再沿黄河西去,第一步,自然要先渡过长江。诗中的京口即今之镇江,江对岸就是瓜洲,想来过江后天色已晚,遂泊船过夜。船上的王安石,值此江水呜咽、明月当头之际,能不思前想后,而心系江宁、眷恋故居吗?能不怀念他在蒋山脚下,骑着一头蹇驴,那优哉游哉的文人生活吗?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改革家,其次才是文学家。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以其诗文而留存在记忆中。政治这东西,休看显赫一时,生命力其实短暂。无论在历史上划出过多深的刻痕,产生过多大的影响,最后不过如此。很大程度上有点像北方的寒冬,煞有介事,而且尾巴拖得很长很长,迟迟不肯离去,可最后的最后,冰消雪化,了无踪迹。可文学呢,更像南方的春天,那一派触目皆绿、满眼生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会一代一代永无止境地赓续下去。

如今,关于他毁誉参半的变法,是非纷纭的改革,截然相反的评价,褒贬不一的说法,随着岁月流逝、沧桑变迁,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也许只剩下几名研究者在书斋里高谈阔论、皓首穷经,或者一些书虫们在网络上斗嘴怄气、插科打诨而已。也许在当时王安石的心目中,这两首应景诗,比之他悉心投入的政治,不过小菜一碟罢了。可千年以后,这两首关于元旦和春天的诗,却像历久弥香的陈酿一样,只要元旦在,只要春天来,就会齿颊生香地被吟咏出来。

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区别在于,前者总是一切从感情出发,主调为热;后者总是一切归结于理智,主调为冷。文学家感情热度上升,便要沸腾,便要膨胀;政治家以理智权衡局势,势所必然地会冷静待之,审慎行事。所以,文学家不宜从事政治,政治家不宜投身文学,就是因为很难把握好这个度。王安石的失败,或者说,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有许多内在的外在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在他行事的“度”的把握上,受到太多他作为文学家的性格干扰。

王安石可不是一个玩玩文学的票友,也不是附庸风雅的政客。也许,他作为政治家不是一流的,作为文学家却绝对是一流的。虽然,“唐宋八大家”是明人茅坤首创其说,但也是近千年来大家公认的。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是极自信的。据《邵氏闻见后录》:“王荆公初参政事,下视庙堂如无人,一日争新法,怒目诸公曰:‘君辈坐不读书耳。’赵清献同参政事,独折之曰:‘君言失矣,如皋、夔、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荆公默然。”虽然一时无言可对,但他蔑视群伦的自信是可以感觉到的。自信不是坏东西,一个人应该有自信,一个文学家尤其要有自信。但太自信,便是自负,而太自负,必然自大,这是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难以逃脱的宿命;在这个糟粕多于精华、草芥多于英萃的社会中,由不得这些自信的人不自负,自负的人不自大。王安石从政以来,就是自信、自负、自大的结合体。特别是得到宋神宗的支持之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遂自以为是,遂刚愎自用,遂听不得一点反对意见,当然也就容不下任何一个反对他的人。

所以,第一次罢相十个月后,再一次受命北上,这个极自信的人,其实是相当不自信的。行次瓜洲,泊船过夜所写的这首诗,他的反复修改多少也反映出对前程的忐忑和复相的不安。这个曾经极自负、极自大的人,居然在诗的末尾一句,写出“明月何时照我还”来,说明此时他的心绪已非熙宁二年被拜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志在必得时可比。凡是自信、自负、自大的人,最经不起挫折,最受不了失败。到汴梁以后,这个已无当年雄起之心、振翮之念的王安石,也难振作。果然,次年十月,第二次罢相,从此退居江宁。“荆公再为相,承党人之后,平日肘腋尽去,而在者已不可信,可信者又才不足以任事,平日唯与其子雱机谋,而雱又死,知道之难行也,慨然复求罢去,遂以使相再镇金陵。”(宋魏泰《东轩笔录》)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退出历史,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却永远鲜活地存在于诗文之中。每逢年节,每逢春天,他的这两首应景诗便被人想起。

应该说,王安石这两首诗的背景,在地理纬度上稍稍偏南,应该是长江流域一带的风光。而黄河流域、华北平原的季节温差相比南方,大概要晚一个半到两个月的样子。北方的冬季,那尾巴的确会拖得很长,春风送暖,至少要到阳历的三月末、四月初,才在刚刚软化的柳枝上,抬不起头的草尖上,飘浮着碎冰的碧水上,仍留着残雪的田野上,透出一丝端倪。

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西长安街红墙外的玉兰花,先在枝干上冒出骨朵儿,然后,小骨朵儿变大骨朵儿,应该说是京城来得最早的春天使者。休看时令为春,京城里根本谈不上春天的一点感觉;甚至玉兰花绽放了,凋谢了,离五一节已经不远了,一眼望去,仍是老树枯枝,草萎地黄,对京城人而言,盎然绿意,仍是一份奢望。真到了一望皆绿的那一天,而且,马上就会绿到浓得化不开的程度,绝对便是夏天了。在北京人心目中,初春与残冬,无甚差异。20世纪20年代,居住在西城阜内八道湾的鲁迅先生,也有这种感受。他在《鸭的喜剧》里这样说过,“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

由此可知,对于春天的信息,北人和南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伟大的作品,传世的作品,令我们高山仰止的作品,令我们心存敬畏的作品,通常在读者的想象空间里,会构成一个完美的文学世界。当我们徜徉其中时,经度的时差,纬度的温差,其实是不存在的。甚至,细微的缺失,偶尔的疏漏,也都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好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横跨千古,好的诗篇总能得到共鸣、家传户诵。这就如同在新春季节里,那覆盖一切的“绿”夺走你全部视线一样,你在尽情享受的时候,也就无暇顾及其他。

这种文学的极致境地,也许就是我们理应追求的目标吧。

同类推荐
  • 不问苍天问鬼神

    不问苍天问鬼神

    “驱除鞑虏,天道残缺匹夫补,虎贲三千,不破黄龙誓不休!”一个现代人回到了兵荒马乱,烽烟四起的元朝末年。从郑斌变成了邵强,在这段风雨飘摇,视人命如草芥的历史中,他将如何安身立命,命运是否真的可以掌控!?一个英雄草莽,世道离乱的时代,震撼你的不是杀伐决断的暴戾,而是天地不仁,义无反顾的一种坚持;冷眼旁观,世事洞明的一份悲悯;生死之交,惺惺相惜的的一种温情;死神手里,彼此眷顾的一份感情。这里有你感同身受得苦难,也有让你热血激昂的传奇!用泣血的文字,触动我们麻木的心灵。
  • 风吹叶

    风吹叶

    我叫慕枫,作为一个重度宅男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可爱的妹妹,以及一个温柔美丽的未婚妻。这一切在自己来到这个莫名其妙的世界时都全部实现了。是安于现状的幸福?还是寻找回到原先的世界的道路?这一切都随着一张令状而随之改变。
  • 开着武直闯三国

    开着武直闯三国

    军区秘密培养的特种兵王,在完成绝密任务后,驾驶着武装直升机在归途意外穿越到三国时代。然后开始一段传奇之路...
  • 汉匪

    汉匪

    贪官富商大山寨,比我有钱我就眼红,不抢你,哥整晚都要挠墙根!公主郡主大小姐,长得漂亮我就眼热,不抢你,咱山寨就少了压寨夫人!我为匪,必为汉匪!我是大当家我是小老板我是奸诈百出的师爷我是见到美女就灿烂的光芒!横扫天下如卷席,醉舞江山拥娇妻!
  • 天宝小兵传奇

    天宝小兵传奇

    大唐天宝年间,天下风云变幻,各方势力粉墨登场,演绎了一场生动的历史画面。退伍大学生士兵许默意外穿越,看他如何在这个大时代纵横捭阖,力挽狂澜。新人第一次写书,请多多支持,谢谢。
热门推荐
  • 玛娜赞歌

    玛娜赞歌

    一颗名为『玛娜』的美丽而平凡的星球上来了一堆魔法元素旅游。从此人类学会了魔法。伊凡却只学会了尿床。某天,伊凡小盆友睁着懵懂双眼问自家的便宜老妈,为什么不教伊凡魔法呢?老妈表示你丫的天生就是个魔法废材,学毛学,把你昨天打碎的那颗夜明珠给老娘粘好,否则不许吃饭。伊凡很好奇夜明珠安好后还能夜明么?
  • 神魔律师

    神魔律师

    冥河逆流,阴差阳错造就一代迷糊鬼仙。劫数将现,史前大能所留后手悄然觉醒。聊斋志异,迷糊书生拉开维护秩序旅途。签订契约,敢不遵守?!————那就统统给我去体验亿万劫罚!
  • 成王败寇之逝去的青春

    成王败寇之逝去的青春

    一个从小被人抱养,却不受待见。经历各种困难,他却笑看一切,让我们一起见证,他是如何一步步崛起,成就自己的人生巅峰!!!
  • 超级娱乐王

    超级娱乐王

    一个小人物发展成一代天王,靠的是头脑?不,是外挂。
  • 耀世妖雄

    耀世妖雄

    混沌之初一切无形,经自然演变万物竭力进化万亿年,方得如今精彩世界。自然万物若得机缘,百年聚灵、五百年化形、千年成精,人称妖精。一个打不开炁门的少年,将在这里修妖成仙逆天戮魔弑神。且看他如何化劫成缘,扶摇逆天而上,成就一代耀世妖雄。
  • 禁欲系大叔,求放过

    禁欲系大叔,求放过

    民政局门口,当她看到指腹为婚的“未婚夫”又老又丑又残的时候,果断爬上陌生人的车溜之大吉。“大叔,求你带我离开,我可不想嫁给一个又老又丑又残的男人!”卓斯年俊脸阴沉:未婚妻,你不瞎吧?我又老又丑又残?不想被老头糟蹋,于是在好基友的怂恿下,她决定把第一次献给帅牛郎。一夜缱绻之后,她慷慨地甩出两张毛爷爷。“看来你对昨晚的服务不是很满意?”男人扫了一眼她扔过来的“嫖资”,勾唇笑问。她立刻挺起小胸脯,悄悄扶着酸疼无比的腰,“虽然你长得帅身材也不错,不过床上功夫也justsoso嘛!我是看技术给钱的!”男人鹰隽般的眸子里骤然放射出摄人心魄的寒气,咬牙道,“好,那我们就多练习,直到你满意为止!
  • 光明号角

    光明号角

    一切都要从夜北公国王储的私生子罗格捡到一枚龙蛋开始。在精灵、巨龙成为传说的加尼亚大陆,泯灭千年的黑暗势力重新崛起,史无前例的腥风血雨在阴谋中孕育。曾经辉煌的帝国已经光荣不在,行将分崩离析。暗夜降至,四大公国何去何从,人类还能否经受考验,所有的筹码最后维系在一个身份卑微而神秘的银发少年身上。作为驯龙人的后代,武技和魂术双修的他,能否掌握住自己的命运,吟唱出一曲激荡慷慨的灵魂战歌?暗夜中,曾经陨落的光明号角,能否再次响彻云霄!?“他,就是我们的光明号角!”魂术师级别:魂者、魂士、魂师、大魂师、魂王、魂尊、魂宗、魂圣、魂帝。【小张出品,必属精品,已完本《导演万岁》、《浮生闲》,尽可放心欣赏。】
  • 羽说:混沌

    羽说:混沌

    新人新作,原名《混沌》。写于人生混沌之期,故有自励共勉之意。
  • 走向黑暗

    走向黑暗

    混迹人生,如何在黑暗中成长。如何摆脱黑暗,在黑暗中求生。慢慢的走向黑暗……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