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连锁经营涉及多行业多领域。从事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特许人和特许加盟商在店址选择时都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科学地选择店址。在店址选择方面没有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则和标准,在此,本文试图总结出特许加盟商在店址选择时要考虑的一般性要素并加以分析。
(一)区域地理与环境分析
1.人口统计分析
人口统计分析侧重对欲投资区域内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收入情况、家庭特点、年龄分布、民族、学历及职业构成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调研。通过这些统计资料的分析,有利于把握区域内未来人口构成的变动倾向,并为市场细分提供有用的第一手信息。
影响特许连锁经营企业选址的人口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规模。特许加盟店合理选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社会服务需求量。这样,在特许加盟店店址设置地服务半径区域内的人口规模对特许加盟店的影响就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较大的人口规模,对市场的消费需求也就较高。一个设置于闹市区的特许加盟店,自然要比一个设置在偏僻地区的特许加盟店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但究竟应当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口规模是大抑或小?换言之,应当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这一地区是处于成长阶段、停滞阶段抑或衰退阶段?以下衡量的标准或许可作为这一问题的参考:
急速成长的地区:人口年增长率3%以上;
成长的地区:人口年增长率1%~3%;
停滞的地区:人口年增长率0~2%;
衰退的地区:人口年减少率0~2%;
自然淘汰的地区:人口年减少率2%以上。
人口年增长率在3%以上的地区,由于人口规模增大,人口的消费需求相应必然要增高,因而特许加盟店如在这里选址必将会取得更好的市场效益。但从另一方面说,人口规模仅仅是影响特许加盟店选址的一个方面。对特许加盟店选址有影响的还须是此种一定数量的消费人口所具有的购买力水平或购买规模,而一个地区人均购买力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这一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高,购买力水平相应就高,对市场的需求也就大。通常我们用购买力指数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市场需求总量。
(2)人口年龄、性别构成。人口的年龄构成一般可粗略地划分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15~64岁的成年人口和 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不同的年龄段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是有很大差别的。一般说来,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是一群纯消费人口,他们本身并没有购买力,其消费主要在于儿童食品、玩具、智力开发、文化教育等方面。15~64岁的成年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人的一生中,以这段年龄的消费量为最大。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消费趋向稳定和保守,消费需求主要在老年人的特殊生活用品,以及老年护理、养老保障服务需求等方面。
不同年龄结构类型的人口,在其他条件为既定时,对市场消费需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许加盟店在选址之前,应考虑其销售物品的种类、结构等是否适应当地不同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同需求,方可使商店的销售做到“有的放矢”。
青年人口群体是消费的主流。看一个市场潜力的大小,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①该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的程度;②人均收入是否有明显的增长;③消费起点。如果原来的消费起点较低,那么,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欲望会逐步变得强烈。特许加盟店选址于这样一个发展的市场中,潜力是会比较大的。除此之外,人口的性别构或对特许加盟店的选址决策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高档化妆品、装饰品不仅是女性消费者的专利,男性化妆品、男性装饰品,以及体育用品在最近也逐渐有了市场。因此,以经常化妆品、装饰品为专业特色的特许加盟店在选址时,还应附加考察这一地区的性别比例及其消费这一类用品的可能性。
(3)流动人口。流动人口通常被认为是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人群。但是从市场的角度看,流动人口多为处于青壮年时期的人口,他们不仅是劳动力的供给者,而且也是旺盛的消费者。流动人口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特许加盟店选址于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其市场效益将是十分可观的。
以上海为例,设址于上海南京路、淮海路等黄金地段的特许加盟店,其销售量的一半来自外来流动人口。一般到南京路购物的有三类人群:①市中心人口:就近购物;②市中心以外的人口:有去南京路、淮海路购物的爱好;③外地流动人口:慕名而来,到上海一定要去南京路逛逛。以上三类人口的不同比例,对于设址于南京路上的特许加盟店的销售量产生着重大影响。尤其是第三类人群,他们来南京路购物的目的明确,购物量也大。特许加盟商考虑的应是如何以优质高效服务吸引流动人口,使他们永远把上海南京路当做购物的天堂。
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收入、职业、文化程度、消费习惯、消费层次以及民族等均存在很大差别。基于此,设置于人口流动性大的市中心的特许加盟店,应合理定位,使高、中、低三档的消费品都有兼顾,这样方可便利各个层次的人群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消费的商店。
(4)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和职业构成。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和职业构成往往能决定他们的消费层次。教育程度高的人,通常倾向于优质产品和智力型商品,这些人品味高,对消费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人们职业上的差别和收入水平的高低,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相应地在消费模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特许加盟店选址时,应考虑到自身的经营特色是否与当地的消费层次相适应。例如,在大学生活区附近设置特许加盟店时就应考虑到其服务半径内人口的特点,如可开设文化用品商店,以及娱乐厅、咖啡店等具青年人性格特色的零售商店。
(5)家庭生命周期。构成人口基本单位的微观基础是家庭。家庭的规模、结构、类型及生命周期都将对特许加盟店的选址产生影响。
家庭生命周期能较好地结合家庭收入、资产和财务积累量、财务状况、可耐用消费品等经济指标来测量消费品的销售状况,同时,它也可较精确地预测家庭的购买力。因此,如果特许加盟店在选址前考察了该地区不同生命周期家庭的数量,并据此来判断某些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就必将能取得满意的市场效果。
家庭是构成社区的细胞。从特许加盟店的场地设置所辐射到的服务范围来看,不同规模的社区,其服务半径各不相同。居民生活单元区的服务半径为200米,住宅小区的服务半径为400~800米,居住小区的服务半径为 800~1 000米。特许加盟店选址可从服务半径、区域服务人口以及已有的商业网点设置角度去统筹考虑。当然,在交通体系发达且拥有多项功能的社区设店也是合理的决策考虑。
2.宏观经济条件分析
任何的企业都置身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之中,对其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区域内GDP值、当前利率水平、就业率及一般经济状况等要做全面的分析。以超市等商业零售企业为例,商业零售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率能影响售货员的质量和数量,进一步影响顾客的购买倾向;而一个国家或地区 GDP的增长,一般会反映到零售总额和储蓄额的增长。利率水平影响到企业运作成本和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当利率上升时,企业维持正常库存的贷款成本增加,同时,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费用增加等等。一个社区人们的收入水平、物价水平都会影响到人们可供消费的金钱数量和他们必须支付的价格。一般地,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人们愿意支付更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尤其在消费的质量和档次上会有所提高。因此,零售业的经营地点往往都希望接近经济中心,如商场、写字楼群、工厂、政府工作中心、学校或医院等,这些经济中心都意味着高度的顾客集中度。同时,特许加盟商还要关注经营地点周围的经营情况如何,以考察其经济发展状况是否乐观。
3.购买力和需求分析
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的选址。消费者当然有主观购买需求,但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购买力。这涉及区域内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区域的经济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居民收入的增长可能性等。
4.文化背景分析
对人口情况还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因为文化教育、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社会风尚、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等因素构成了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些因素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决定了人们收入的分配方向。一般而言,文化素质高的人,对消费的环境、档次的要求比文化素质低的人要高。文化环境的不同,将影响特许连锁经营的规格和规模。有些地区具有较单一的文化传统,而有些地区的文化背景较复杂,如多民族聚集区。特许加盟商在进入这些文化背景复杂的区域时,对文化背景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化背景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明确如何适应,进一步考虑如何实施文化渗透,如对特定的消费群体、对青少年和儿童消费者等。另外,居住在特许加盟商的新店址附近的人口还有可能成为特许加盟商的潜在的人才库,如靠近大学等,就可能为特许加盟商提供丰富的兼职人员。
5.竞争态势分析
不同地理区域,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一般说来,工业化水平高的地区,市场竞争亦剧烈。影响企业成败的环境因素之一是市场中竞争对手的实力、特许加盟商的竞争者处在什么位置。如果不能有效建立高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就不可能在该地区站住脚。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区域内竞争态势,对直接和间接的竞争者了如指掌,如他们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其消费人口的数量和营销策略等。对于市场较成熟和饱和的地区,再参与竞争会更困难,而在有政策扶持的情况下,进入市场要相对容易。不同行业的特许连锁经营企业对竞争的态度不一,如餐饮业通常希望开在一起,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而类似彩扩店、洗衣房等特许企业,则希望周围没有同业竞争者。
6.基础设施状况分析
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为市场的正常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基础设施状况分析有:市场的治安情况如何?停车场是否铺设平坦?夜晚照明情况如何?地下排水设施状况如何?附近是否有污染源?是否有一些专业化服务企业可以便捷地提供服务?特许加盟店的经营需要相应的配送系统,这与区域内交通通讯状况密切相关,有效的配送需要良好的道路和顺达的通讯系统。因此,特许加盟商要考虑:经营地点的车流量以及人流量如何?业点附近是否有“单行线”等不便行驶的路标?目标顾客群是否能够在交通高峰期顺利地到达特许加盟商的营业地点?此外,还与区域内软性基础设施有关,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情况的完善程度等,都需要认真分析。区域地理分析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将人口统计等诸多数据纳入地理数据库的社会经济要素数据库中,并结合地理数据库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行政区划和有关的地理位置数据,使特许加盟商很直观地对区域内各方面条件做出综合分析和判断,并对不同区域的情况进行比较,对特许企业的投资与开发产生积极的作用。
7.醒目程度
如果特许加盟商从事的是零售业的经营,则应当注意选择那些醒目的地点,以便潜在的消费者能很容易注意并到达该店面。特许加盟商要考虑,消费者可以在几个方向看到其标识,周围有什么树木或其他的建筑物阻碍视线等等。在测试醒目程度时,特许加盟商可以试着驾车从不同的方向驶向其选择的经营地点,能看到自己的营业标识的时间越长,则表示醒目程度越高。
8.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主要是指特许加盟商拟选的营业点所在区域是否征收公共设施费、保险费、商会会费或强制性广告费等。另外,所在区域的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有特殊的规定、地区保护主义、行业间壁垒、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等都构成企业选址的隐性成本。
(二)商圈的确定与分析
所谓商圈(Trade Area),通常指一个零售店或商业中心的营运能力所能覆盖的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可能来店购物的顾客所分布的地理区域。商圈对于特许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发展得较为成熟的商圈理论主要有引力模型、中心地带模型、饱和理论等。
1.几种商圈理论
(1)引力模型。美国学者莱利(Relly)利用3 年时间调查了美国150个城市,于1929年发表了引力模型,其中心思想是两城市从中间地带吸引顾客的数量与两城市的人口数量成正比,与两城市距中间地带的距离成反比。莱利引力模型的提出,为商圈的量化与衡量提供了第一个方法,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1948年,保罗·堪维斯(Paul Converse)进一步修正了莱利模型,以确定在 A、B两城市之间的顾客到任何一个城市购物的分界点,位于分界点至A城之间的顾客更愿意到 A城购物,位于分界点至 B城之间的顾客更愿意到 B城购物。堪维斯模型与莱利模型都以三种假设为基础:一是两个竞争的城市(A城与 B城)在公路上有同等程度的靠近性;二是两城市可被利用的商品或服务的多少以城市人口的多少为标志,顾客被吸引到人口聚集中心,是因为有较多的商品或服务可供挑选;三是顾客只到一个城市购物。1964年,美国学者荷夫(Huff)以大型零售店(购物中心)而不是城市为研究对象,并且更为符合实际地认为消费者会选择多个零售店(购物中心)购物。荷夫模型的目的在于测算特定地点的某个消费者到某个零售店(购物中心)购物的可能性。荷夫模型表明:一个零售店与其竞争店相比规模越大,顾客到店购物的可能性越大。在消费者看来,规模大的店铺有更多的商品可供选择;与竞争店相比,顾客购物时间越长或距离越大,顾客来店的可能性越少。1987年,美国学者布莱克(Blac k)提出了以莱利法则为基础的多个因素作用模型(Multiplicative Interacti on Model)。
(2)中心地带理论(Central Theory)。德国沃特·科里斯特勒(Walt Christaller)在莱利引力模型发表的同时,提出了中心地带理论。所谓中心地带理论是指一个零售机构簇拥的商业中心,可以是一个村庄、一个城镇或城市。在中心地带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商圈,二是起点(Threshold)。商圈是指顾客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最大行程,此行程决定了某个商店市场区域的边缘界限;起点是指在某个区域设立某家商店所应拥有的最低顾客数量,以便在经营效益上基本可行。显然某商店要取得经营效益,商圈必须覆盖比起点较多的人口。中心地带理论解释了经营必需品和基本服务的商店应在距离上靠近顾客,而经营专门产品及非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商店,应该从较远处吸引顾客。同时,它也解释了顾客愿意到一个地点购其各种所需而不愿意到不同的地点分别购买这一现实。
(3)零售饱和指数理论(The Index of Retail Saturation Theory)。零售饱和指数理论主要揭示某商圈中某类商品或服务吸引投资者的程度。显然,一个商圈内某种商品的零售饱和指数越小,则意味着相对于需求来说竞争是激烈的,对投资者的吸引程度也就越低。
2.商圈的特征
现实的商圈多由单体加盟店或者各种规模的商业中心所形成。根据商圈的有关理论及加盟店经营的实践,笔者认为,商圈具有以下特性:
(1)层次性。位于同一零售店(商业中心)商圈内的顾客到店购物的可能性并不相同,这种可能性随着顾客到零售店(商业中心)购物所受到的阻碍因素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商圈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一般来说,商圈分为第一层商圈、第二层商圈和第三层商圈。
第一层商圈也可称为核心交易区域,零售商店总顾客量的55%~70%的顾客在此居住。这个区域最接近零售商店。国外资料表明,这个区域一般有3~5英里远,或者有少于10分钟的开车路程。第二层商圈也称为二级交易区域,零售商店总顾客量的 15%~25%的顾客在此居住。这是重要性位居第二的地理区域,该区域通常位于邻近核心交易区域。国外资料表明,这个区域一般要延伸到7英里,或者不多于 15分钟的开车路程。第三层商圈也称为三级交易区域,是偶尔在零售商店购物的顾客的地理区域。这些顾客的家居附近或者缺少零售设施,或者没有良好的公路系统可以到达商店,或者只是上下班的路上就近光顾一下零售商店。国外资料表明,三级交易区域一般要从大都市市场延伸 15英里,而从小市场延伸50英里。
零售商店由于所处地区、经营范围、经营商品品种不同,商圈的范围、形态以及商圈内顾客分布密度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在一般情况下,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地区性的零售商店,核心交易区域是顾客密度最大的区域,是主要的交易区域;二级交易区域顾客密度较小,是次要交易区域;三级交易区域属于边缘交易区域,其顾客最少,密度也最小。而居民区的方便店几乎没有三级交易区域的顾客。同时,位于商业中心的零售商店,核心交易区域的顾客密度较小,它并不是交易区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组成部分由二级、三级交易区域构成。对于大型零售商店而言,三级交易区域的顾客往往占商店顾客总数的比例最大。
(2)重叠性。零售店(商业中心)之间的商圈没有清晰的界限,往往在两个商圈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处发生重叠。重叠区域内的顾客存在着到任何一家零售店购物的可能性,但这种购物可能性的大小取决于零售店(商业中心)之间的相对竞争力,或者说,取决于零售店(商业中心)的吸引因素与阻碍因素之间的比值。
(3)不规则性。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零售店(商业中心)商圈的实际形状并非如其概念所暗含的圆形,而呈现出不规则形状。促使商圈不规则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那些阻碍顾客来店购物的客观因素的存在,使那些在某个方位上距零售店(商业中心)垂直距离很近的实际到店的距离却很远,甚至不能为其商圈所覆盖。这些阻碍因素具体包括:道路隔离栏、宽阔或车速较高的道路、竞争店、交通不便等。另一方面则由于某些客观吸引力因素的存在,使位于商圈某一方位的顾客来店购物甚为便利。这些吸引力因素主要包括三角窗、动线、公交车站的设立等。客观的阻碍因素和吸引力因素的同时存在,促成了商圈的不规则形状,同时也会使商圈规模扩大或缩小。
4.动态性
商圈的大小或者说规模并非随着零售店(商业中心)在选址上的确定而保持一成不变的态势,它具有动态性。首先,商圈的大小与零售店的业态有关。一般来说,那些规模大、商品品种齐全、商品选择性强的零售业态相对较大,因此不难理解,像“麦德龙”,它的商圈可以覆盖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而便利店的商圈只有二三百米。其次,对于特定业态的零售店来说,如果能加强经营管理,增加“集客力”因素,其商圈一方面会在覆盖范围上有所扩大,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商圈内顾客来店购物的可能性将有所提高。再次,商圈的动态性与竞争因素有关。零售店之间的过度竞争会使彼此的商圈相应缩小。对商业中心来说,若其业态互补能够满足顾客多层次、多角度的购物需要,则会使商圈规模扩大,若其业态单一、竞争激烈,则会使商圈规模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