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儿童健康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只从“躯体”角度去理解“健康”的概念,在此之前,一个孩子不生病,活蹦乱跳就可以认为是健康的。20世纪后期,人们才开始同时重视心理健康的讨论,人们针对那么多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进行了思考。指出道德健康这个概念已是20世纪末的事。将“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纳入健康范畴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的新发展。近些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儿童生理健康可通过身高、体重、营养状况、抗病能力、五官健康得到反映。儿童心理健康包括容易抚养、活泼向上、无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能力强。道德健康的最低标准是不损人利己,最高标准是无私奉献,是将来社会追崇的希望。社会适应健康是以上3个健康的总和,是儿童健康发展的终极目标。儿童健康概念的改变表现为从身体健康到身心健康,从有病机体到社会行为健康,从亚健康到儿童全面发展,从功能模式到行为模式的转变。
2.儿童健康评估的流程
健康评估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儿童保健程序,它需要爸爸妈妈在孩子整个发育过程中全力配合。
首先,收集孩子个人健康相关信息,每次孩子参加定期的健康体检时,医生会详细地询问孩子饮食、排便、活动、睡眠方面的情况,并把体检结果、孩子近期的生活状况,以及生长曲线记录在孩子个人档案中。近年来,很多家长开始重视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咨询,必要时还可以做一些必要的心理测评。
其次,医生对宝宝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以了解个人健康状况趋势,并通过以上数据为孩子作出个人健康状况评估。一旦明确了孩子目前的健康状况,医生便会给父母一些指导,在孩子下一次体检前,父母需要为宝宝做哪些有针对性的改善行动。
最后,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为他安排下一次检查的时间,父母只需按时带孩子去检查就可以了。对于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健康指导,在一段有序的矫治或训练之后,往往会取得明显疗效。
3.生理健康是儿童健康的基础
生理健康一般是指躯体健康,从外观上看,身高、体重与同年龄的孩子相当,骨骼、肌肉发育良好,皮肤红润、眼睛明亮、动作灵活,这是一个大的轮廓,一眼就能看出。
此外,生理健康还应当包括五官健康,如果孩子的眼睛、鼻子、耳朵出了问题,孩子的发育就会受到影响。例如,一个3个月的孩子对大人说的话不能很好地予以反应,家长就应当注意孩子的耳朵、眼睛是不是出了问题。
健康的躯体还应当具备很好的抗病力,孩子不生病或很少生病才能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因此,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的基础,只有生理健康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4.神经精神发育的逐渐成熟
婴幼儿的神经精神发育,是指婴幼儿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的反应,主要体现于神经、精神的各类活动中,包括坐、走、跑、跳和各种精细动作的能力,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情感反应和交往能力等。所有这一切均是以神经系统组织结构的不断发育成熟为基础的。
婴幼儿出生后的头3年,是生理、心理、身心健康发育非常迅速的阶段。在这一段时间内,每一个父母除了要关心婴幼儿的饮食起居外,还应根据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的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婴幼儿出生时,脑细胞也是在逐渐发育成熟中;另外,神经髓鞘也没完全形成,这个过程要延续到3岁以后,而且不同的神经发育也分先后,如脊髓神经髓鞘的形成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婴儿的运动神经功能有其发展规律,动作的发育总是自上而下,从不协调到协调,由不集中到集中。
5.性格的发展
出生时每个婴幼儿有不同的气质特点,有的反应敏捷、灵活,有的温顺易养,有的行为缓慢,有的暴躁难养。随着对环境的适应和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接触逐渐形成不一样的个性心理特征,即性格。性格一旦形成就较为稳定,但也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改变个性,称为“可塑性”。
婴儿期一切需求要依赖成年人,慢慢建立对周围亲人,通常是照顾最多的母亲的依赖和信任感。幼儿时期活动范围加大,能独立行动,自主感、主动性加强,但对亲人仍有依赖。4~5岁以后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动性更强,开始有目标的行为,如会找书看、会找小朋友玩,对自己的情绪也能控制,耐心等待母亲准备的饭菜。随着体格的发育,性格逐渐形成,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下,社会交往增多,年轻的父母要重视通过生活、游戏、学习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独立的优秀性格。
6.婴幼儿心理行为由简单到复杂
婴幼儿心理行为发育随年龄增长而发育,由简单到复杂逐渐达到成熟。注意力发育,出生最初3个月婴儿的注意力是无意的,满3个月以后才能较短暂地集中注意力,如注视人脸或倾听声音。但1~3岁婴幼儿注意力易分散,要到5~6岁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即便如此,集中注意力也不过只能维持10~15分钟。
记忆力发育,记忆是复杂的活动,包括小儿认识妈妈和爸爸及衣服、鞋等生活用品,并能保持和回忆,这是神经心理发育过程。例如,5~6个月的婴儿虽可再认识母亲,即母亲出现在眼前时能认识,但母亲不在眼前是不会想起母亲的。一般要到1岁左右才能于母亲不在眼前时也能想起母亲,即有记忆能力。婴幼儿期的记忆具有时间短、内容少的特点。
7.婴幼儿思想活动与情感发育
思想是人脑的高级活动,常常通过语言来表达。1岁以内婴儿主要依赖接触到的人和物产生思想活动,如看到吃的东西就嚷着要吃,不会产生想吃不在眼前的食品的要求。1~2岁的幼儿想象力刚刚萌芽,3岁以后想象力增强,但仍是短时间的、零星的。4~5岁儿童仍有无意行为,但可产生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并随着大脑发育越来越成熟,逐步形成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在陌生的人和环境中会吵嚷着“要妈妈”和“要回家”。
感情和情绪变化,婴儿的情绪完全受外界生活环境的影响。新生儿尚不能顺利适应外界的环境,如饥饿、尿湿都会以啼哭表示。2个月以后在母亲的亲切怀抱中,受到母亲温馨的爱抚,婴儿会处于十分满足和愉快的情绪中,逐渐对母亲产生依恋,6~9个月达到高峰。6个月后会认识亲人和陌生人,由于接触外界的范围扩大,1岁以后依恋母亲的情感可逐渐淡漠。婴幼儿期情绪特点为:时间短、易变化、易冲动。随婴幼儿的大脑发育会慢慢地成熟,自控力增强,情绪逐渐稳定,亲密和谐的情感有益于婴幼儿智力心理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8.0~12个月婴儿生长发育的评估
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宝宝成长的每个月龄段,从宝宝的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发育和社交行为五大方面去衡量、评估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记住,不要为宝宝某一方面的暂时落后而担心,每个宝宝在发展的速度、前后顺序等方面都会有差异,自身的比较比什么都重要,宝宝的每一小步前进都是值得庆贺的。
9.1~3岁幼儿生长发育的评估
孩子在1~3岁就进入了幼儿期,这一时期的宝宝已经能够独立行走,家长留意在不同情境和活动中让他亲自去体验。随着孩子动作发育的不断完善,认知、语言的发育都会渐渐进入一个关键期。要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可以组织一些游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让大孩子学会帮助比他小的孩子,养成互相帮助、学会分享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就培养了孩子社交与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