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卓越的人民医学家。在林巧稚大夫100周年诞辰之日,李岚清副总理致辞称林巧稚教授是“我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医学界的杰出代表”。
1901年12月23日,在福建厦门鼓浪屿,一个男主人叫林良英的殷实之家,诞生了一个姗姗来迟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就是林巧稚。她5岁时,入了幼稚园,也是在这一年,母亲因患子宫癌病故。林巧稚永远不能忘记母亲病故时那极端痛苦的一幕,她朦胧地意识到,做女人是多么的不易。7岁那年,她进入蒙学堂,开始了学习生涯。林巧稚的童年,正是中国备受欺凌的年代。她的家乡在东南沿海,常能看到外国人高人一等的样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给了她强烈刺激。她的家乡,又是郑成功、戚继光抗击过外侮的地方,这又常常使她感到自豪。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不甘屈辱的强烈自尊感与她的年龄悄悄地同时生长。
1920年夏,19岁的林巧稚已在厦门女子师范学校读书8年,马上就要毕业了。父亲问她:“今后打算怎么办?”她说:“我想读书,上北京的协和医学院!”这个决定,立即遭到了大多数家庭成员从爱护角度出发的反对。“上协和?那要读8年才能毕业啊,你受得了吗?”“这会误了你的终身大事的!”“女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早晚还不是嫁人!”一向显得温顺的林巧稚再也听不下去了,“不,我要读书,读书就是我的终身大事,我不嫁人,就是不嫁人!”她的吼声和从她秀丽的眼睛中透出的坚定目光,全家人被折服了。本来,他们也都是疼爱她,知她一向聪明,又有一股不凡的气势,于是便改反对为支持。特别是她的大哥林振明,终于说服了父亲,从此林巧稚迈出了具有人生决定意义的一步。
1921年7月下旬,她和女伴余琼英同去上海赴考。7月的天气,酷热难耐,但在考场上林巧稚忘记了一切,只是紧张地答卷子。忽听有人用生硬的中国话喊:“密斯林巧稚!”林顺口冒出一句英语“我还没答完!”那美国老师也改用英语继续说:“密斯林,请出来一下!”无奈,林巧稚只好出来了。原来,是她的女伴中暑晕倒在考场需要她帮助处理。她二话没说,立即与另一女生将余琼英迅速抬到荫凉处,解开旗袍领口,放一块湿毛巾在头上,并给琼英在上海的姐姐打了电话。仅用10几分钟,她便迅速敏捷地处理完了这起突发事件。但是回到考场,考试时间已过。林巧稚只好悻悻地离去。这时她已不对考试结果抱什么希望了。可在发榜之时,她却发现在百里挑一的金榜之上有她的名字!原来,在考场之外,考官发现了她难得的素质:第一,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在协和学习至关重要;第二,处理突发事件沉着果断有序,这是当医生不可缺少的;第三,她的各科总成绩并不低。林巧稚终于实现了到协和学医的愿望!
协和的淘汰制极严,75分才算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二门不及格除名,绝无补考和商量的余地,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啊!但林巧稚凭着她的苦学和聪慧“生存”下来了。有一次,当一个男生在谈话中对女生表示轻视时,她毫不示弱地说:“哼!不要觉得男生行,女生不行。你敢比吗?你考100分,我就考110分!”果然,在漫漫8年学习中,林巧稚独占鳌头,一路领先。当1929年6月毕业时,入学的25人,只剩下了16个,而她高居榜首,并获得协和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同时获得了博士学位。
被留下在协和医院当住院医的林巧稚,选择了妇产科。仅仅半年时间,她就以自己出色的表现折服了众多同行和上司,被破格聘为总住院医,走完了按常人需要5年才能走完的路。紧接着在第3年她又赢得了去英国深造的机会。到1935年,林巧稚已成为“协和”很有名气的主治医了。
林巧稚事业上的成功,是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的。那个时代,妇女总是处于受歧视的地位。协和医院院规明确写着:“愿做实习女医师,住院女医师,请勿结婚”。林巧稚历尽千辛万苦为自己争得的事业,怎么能放弃呢?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要家要事业的人生之路。即使后来她的地位已不受婚姻限制时,她也再没有成家,她怕家庭、孩子拖累自己,从而影响把精力放在她的病人身上。她把这个信念坚持了一生。
林巧稚是一位勤奋的实践家,她一生中亲自为成千上万的妇女接过生,治过病,甚至为不少母女两代人接过生。林巧稚带学生,特别注重他们的实践能力。她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要想当一名合格的妇产科医生,至少要接生100次,才能获得最基本的经验。因此,她带的学生,几乎个个都成为妇产科的有名专家。
林巧稚的医德和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心是出了名的。她看病人,从不问贫富,更不是在手术台上向病人要钱的那种医生。相反,她往往还向被救治的贫苦患者贴钱。
有一次,天已经很晚,一个人力车夫找上门来求她给妻子接生。她随车夫钻进漆黑的胡同,在车夫低矮的住房中看见了在痛苦中呻吟的孕妇。这时羊水已破,但因胎位不正造成难产,母子的生命危在旦夕。林巧稚一边轻声安慰,一边紧急处置,终于使孩子在黎明时分顺利生下。当车夫因没钱觉得无以为报时,林巧稚竟从身上掏出50元给车夫,让他买点营养品给妻子补补身子,然后悄然离去。像这样的事在林巧稚的一生中不知做过多少次。在医院里,每次她带实习生查房时,都要向学生询问一些诸如“产妇生下孩子后几天下奶?喂奶姿势正确吗?产妇吃饭情况怎么样?”等看似很普通的问题,但这恰恰体现了她对产妇的关心和爱护。她常说:“我们不仅要看到病,还要看到人。她们有不同的家庭和生活习惯,不同的病史和身体状况,不同的社会背景。搞不清这些,就不易帮助产妇渡过难关。”“当一个医生,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产妇、病人入院,就把她的整个生命交给了我们,要把她们当成亲姐妹,从每件细微的小事上做起,体贴和关怀她们……”
林巧稚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产妇生产时,只要是她守候,总是在产妇阵痛伸出手乱抓之时,把自己温暖的手伸过去让产妇抓握,这就使产妇立刻感到极大的安全感并有了信心。她说:“我不能让孕妇在这时去抓床头上的铁栏杆,因为那样手关节是要受凉落下病的。”林巧稚的爱,还体现在她为病人的前途着想上,特别是对影响生育和家庭幸福的病例,她更是慎之又慎。有一次,一个女工在检查身体时被诊为子宫肌瘤,并要实施子宫摘除术。这对女工和她的家庭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她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林大夫。林巧稚重新给她做了认真细致的检查,凭着丰富的经验她断定这只是个生理性瘤子,无须摘除子宫,而且还确诊女工已有了一个小宝宝。当女工第二次入院来到林巧稚身边,由林大夫亲自给她接生下一个孩子时,女工是多么高兴啊!这位女工深情地说:“是林大夫救了我,挽回了我的幸福家庭!”
林巧稚发现,许多的妇科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许多婴幼儿的疾病都是来自先天。因此她极为赞成我国医疗制度中“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她认为单纯的医疗是治标不治本,医院只是治病的第二、第三道防线,真正的第一道防线是在预防上,在对广大正常生活中的妇女进行普查普治上。1962年初,包头一个女工寄来一封求救信,信中说,她已生了4个孩子,但每个出生后不几天就全身发黄死去。现在是第5个,已怀孕7个月,她抱着一线希望求林巧稚救孩子一命。林巧稚毅然接收了这个孕妇。待孩子生下时,果然出现上述症状。这是典型的“新生儿溶血症”,病因是父母血型不合。林巧稚和她的治疗小组,勇敢地充当了第一个向这种病冲击的集体。他们采取给婴儿换血的方法,把脐静脉切开,抽出病血,注入新鲜血,终于救活了这个孩子。在此之后,他们又先后做成了几十例“新生儿溶血症”病例,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妇产科学上的空白。林巧稚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一贯倡导者和积极支持者。她所领导的计划生育研究组织,是人数最多、技术力量最强、提供科研成果最多的单位之一。他们倾全力紧抓不放,长期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为我国控制人口、优生优育做出了极为杰出的贡献。与此同时,她还用极严密科学的方法,治愈了许多妇女的不育症,给那些希望有孩子的家庭带来了天伦之乐。林巧稚始终不忘普及科普工作,她知道,只有千家万户都懂得了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才能使人类自身生产的落后状况获得根本改观。为此,她在攻克尖端病症的同时以极大的精力编写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全书》等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从而大大促进了这一学科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对林巧稚鞠躬尽瘁一生的真实写照。1983年4月22日,在走完了82年勤奋人生之后,林巧稚病逝于北京。林巧稚,这位生命天使,这位获得千千万万妇女衷心爱戴的伟大中国女性的名字,将和她创建的事业一起永存!
生活如波涛起伏的大海,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有了追求,就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不为琐碎的小事烦躁不安,不为眼前的利害患得患失,也不为一时的成败狂喜大悲,追求会使你目视前方、心地坦然、步履坚韧。
追求是牵引走向成功的线索,只要不懈地追求,即使曾被搁浅的小舟,也会随百舸抵达成功的彼岸;即使曾经落伍的孤雁,也会赶上伙伴,飞上万里云天。
很多人感叹自己不成功,总觉得自己想要的,离自己的生活太远,遥不可及的目标总是不容易被实现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妨尝试把自己迈出的每一步都当成起点,执著地向前走,就会发现目标会越来越近。
只有正视自己,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生活,真正做到宠辱不惊、得失泰然,在遭逢困厄时不失进取之心,从而振奋精神走出逆境;在荣耀显赫时持有一份应有的清醒与冷静,以免让已有的成绩成为我们继续攀升的负担和阻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拥有更加辉煌的人生。
生命有限,人生的价值却可以没有终结,让我们把自己的每一步都看作起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