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64100000005

第5章 李卓吾之死

李贽终于趁着剃头师傅转身时,拿起那把剃刀,顺手从自己颈项间一抹而过。顷刻间,血喷如射,四处飞溅,那位待诏以及在场的狱卒,对这意想不到的突然事故,简直来不及反应,都吓呆了干站在那里。

他,神色不变,还是那副淡淡的,甚至有一点讥诮意味的笑容。

这自然是隔了数百年后的臆测,但也是这位老人势所必然的表情。因为,中国知识分子在活得实在不能再活的时候,大致可出现两类情况,一类是自杀,宁折不弯,自杀是需要大勇气的行为,能够下决心自杀者,通常不是懦夫;一类是不自杀,好死不如赖活着,趴在地下当狗、当狗屎、当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都可以,就是不肯结果自己的生命。

我属于后者,在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里,逼得我曾经尝试过自杀。那是在山区,悬崖峭壁,只要脚一歪,就是粉身碎骨的结果。我怯懦了,因为我见过山区老乡用这种办法处置老牛。耕牛是不许宰杀的,然而这头牛太老了,而乡亲们又久久没见过荤腥,于是,队长叫来一个地富子弟,让他干这件事,万一上面责怪下来,好拿他去顶罪。即使老牛,它也不想死,当它大半个身子翻滚下去,前面两条腿还拼命攀住岩,那求生的欲望,让我益发感到自己弄死自己之艰难。想到老牛怖死的一霎那,算了,我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决定当任人践踏的狗。

李贽敢自杀,我佩服他,虽然他不是一个十分的强人,但是,他敢于对那些“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东西说不;对“言不顾行,行不顾言”的“鄙儒”、“迂儒”、“腐儒”、“俗儒”们说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绝对真理说不;对《六经》、《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著作说不;对体制内一切认为正常的游戏规则说不……这种反叛精神,在只许点头称是,而不准抬头说不的封建社会里,实在是极有勇气的行为。翻开中国文化史,如李贽般逆潮流者,简直寥若晨星,如李贽般唱反调者,更是空谷足音,这恐怕就是封建社会得以迁延数千年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士,也就是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骨头里过分缺钙!

李贽不该到北京来的,但他的性格决定他非来不可。还未进朝阳门,只是在通州,就被告到诏狱里去。理由很简单,李贽是祸水,“敢倡乱道,惑世诬民”,在麻城两次被州抚勒逐出境,现在此人已经到了通州,天哪!“通州离都下仅四十里,倘一入都门,招致蛊惑,又为麻城之续。”告御状者为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坏蛋一个,正是李贽咒骂了一辈子的伪道学、伪君子之类。其实,李贽早几年就对他朋友山西主考汪可受说过:“得荣死诏狱,可以成就此生。”“那时名满天下,快活快活。”这一状告得他正中下怀,但很遗憾,没造成一点轰动效应。相反,无声无息,不死不活,于是,他决定自杀。

他学问当然很大,但对于切腹割腕自缢饮鸩之道,似乎缺乏研究,也许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士大夫(尤其明代)宁肯撅起屁股挨板子,鲜有决绝而自杀者。于是,无章可循的他,选择这种割脖子的方法,来结束自己生命,看来是平素里他太太杀鸡杀鸭,给他的启示了。虽然未能一刀毕命,但自杀是成功了,他很欣慰,无论如何,他要最后一次让国人震惊,让历史震惊,果然也达到了目的。可以想象,他这一刀下去,痛苦其次,快感是第一位的。

这是发生在公元1602年(万历三十年)春天的北京的事情。这年,李卓吾已经75岁。如此高龄的自刎者,若放在当代,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老夫子在死亡线上折腾了两天以后,终于因为喉管被割的缘故,在无法言语的难堪沉默中,与世长辞。呜乎,大师远行,凡尘两隔,再也听不到他那闽南口音的刺耳之声了。农历三月的北京,那应该是一个风沙飞扬的天气,应该是一个天昏地暗的日子。我想,在这个众人都不敢说“不”的国度里,这是送别大师的最好场景。

李贽之死,对他自己是个解脱,对别人,包括爱他的,敬他的;恨他的,怕他的,也是一个解脱。说实在的,大家都感到如释重负的轻松。卓吾老夫子这一生,尤其到晚年,仍给自己订下了太多的目标,多到了闹人的程度,实在是不敢恭维的;其实,这些在他古稀之年还要去奋斗、去树立的东西,只不过是他数十年来所作所为的平面延伸,同类项的不断反复罢了,对于他,对于别人,已不再具有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意义。

有一支小提琴曲,叫《无穷动》,听一听那休想宁静的旋律,对于了解李贽,也许会有帮助。闹,或太闹,是中国文人一旦有点名声以后,便患有的永远治愈不了的痼疾。

古人云:强弩之末,难穿鲁缟,谁都会有这一天的。可李贽犹不收弓,犹以为尚能百步穿杨,犹拉开架子跃跃欲试,这是中外古今所有大人物难以逃脱的最后悲哀。观众对这类戏演完了仍不肯卸妆的角色,只有悲悯,而不同情。因为你不能老在舞台中央,占着茅坑不拉屎。李贽应该明白,你就是你,你已经是你。你辞官,你落发,你遣妻送女,你成为云游四方的不僧不道的老单身汉,早就定型了。折腾,是李贽,不折腾,还是李贽;闹,不会多,不闹,也不会少。

但是,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名声,有时候比金钱,更能弄得人魂牵梦萦,颠三倒四。李贽这一生,之所以远离家乡,之所以妻死不娶,之所以过着这种仰鼻息于豪门、吃白食于官衙的日子,议论讲学,授徒交友,著书立说,招摇过世,就是保持这种体制外的领袖群伦的地位,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在世圣人。

凡人物(或其实算不得人物,只是自我感觉也是个人物),都会程度轻重地患这种病。一旦发现居然人五人六了,从此,就不做那个本色的自己,而偏要做众人眼中的那个人物了。

李温陵先生自然也不例外,他是个尤其爱闹的人,已经闹得刹不住闸,必须按这种活得很累的生存方式闹到底。汤显祖就埋怨过他:老先生啊!“自是精灵爱出家,钵头何必向京华”,你老人家干吗一定要闹到天子脚下呢?但剧作家哪了解尊师是绝不怕闹大的底里,他一定要随马经纶御史到通县来,也是觉得在麻阳,在南京,闹动的震撼度不够大。所以,逮捕令一下,他好像求之不得,连忙招呼下人抬门板过来,他躺在上面,让送到京城。谁知审判长不把他当回事,“大金吾置讯,侍者掖而入,卧于阶上。金吾曰:‘若何以妄著书?’公曰:‘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予圣教有益无损。’大金吾笑其倔强,狱竟无所置词,大略止回籍耳。”(袁中道《李温陵传》)

听说要将他遣返原籍,李贽觉得这场真是该演完了。他一生两畏,一畏回乡,二畏回家,是绝对行不得的,于是,决定自杀,而且采用了近乎“行为艺术”的死法在内,也透出他必闹到别人目瞪口呆的风格。

1602年春天的北京城,那肆虐的风沙,显然比现在的状况还要糟得多。最虔信李贽的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小修,写过一篇《游高梁桥记》,讲到与其兄袁中郎同去西直门外踏青,被沙尘暴挡回来的狼狈,“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砾砾”,可见风沙之烈,也可见彼时的中国人,尚无牙刷和刷牙这一说。就在同样的三月天,在通州北门外的迎福寺边,人们冒着扑面噎口的扬尘,草草地葬送走了李贽。“行年七十六,死无一棺”(明陶望龄《歇庵集》),这倒也符合卓吾老夫子的一贯精神。

沙尘能将元大都的遗址,埋在地下不见踪影许多年,但是,掩埋李贽尸骸的那块黄土,却遮挡不住他那“逆潮流”的精神。争议一直伴随着他的名字,讨论到明末,讨论到清初,褒者有之,贬者有之,官方封杀,民间传播,死了以后还要让人不安生,说明李卓吾一生没有白闹。

明末清初,一些在野的大学问家,对李贽的行径持反感态度。如顾炎武:“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过于李贽。”如王夫之:“王氏之学,一传而为王畿,再传而为李贽,无忌惮之教立而廉耻丧,盗贼兴。”稍后一点,在朝的王士禛也同样:“余素不喜李贽之学,其《藏书》、《续藏书》未尝寓目。近偶观之,其最害道者莫如《论狂狷》一篇。其言正如醉梦中呓语,而当时诸名士极推尊之,何哉?”更甭说编纂《四库全书》和《明史》的纪晓岚和张廷玉了,对李贽简直近乎唾弃了。

其实,即使如李贽最看重,最推许的,甚至向其请求“公能容我作一老门生乎”的焦竑,也对这位闹得十分厉害的老友,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当他考中一甲进士第一名,任翰林院编修,李贽很想依附于他,他以“身心俱不得闲”婉拒。自作多情的李贽在他《焚书》中,收录了那么多的《与焦弱侯书》,其中不乏肉麻吹捧,但焦竑的《澹园集》和《澹园续集》,却绝不保留一封他给李贽的书信,显然是有意剔除掉的。他的《玉堂从话》一书,虽记万历以前的文人雅事,但并非只字不提同时代人,然而找不到李贽的名字。看来,李贽的闹,对持道统观念的文人学者来说,颇有点格格不入。

想不到十年文革期间,老先生又给挖出来热闹了一场。谁让他四百年前,抬举那位名叫武则天的女人呢?于是,被四百年后的另一位女人,引为青衫知己。这次,李贽以“高级篾片”的角色,扮了一次三花脸,很不体面。一时间,他的《藏书》、《焚书》,重印出来,居然把汪曾祺先生的《沙家浜》,浩然先生的《艳阳天》挤到一边去,堂堂陈列于书店柜台正中为热销品。好在评法批儒,雨过地皮湿地过去,老先生与那些泛起的沉渣,很快沉落下去,总算没有请到写作组当高参,万幸万幸。

李卓吾一生,以割脖子为代价,不屈不挠“逆潮流”到底,说“不”到底。作为中国文人中特别能闹者,总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在世圣人者,多少患有一点自大狂者的这一种人,是值得研究和总结的对象。当然,这类人,过去有,现在也有。但如今这等活“圣人”的肚皮里,除了一副好下水和良好的自我感觉外,别无长物。环视当下文坛,草包实在太多,菜鸟尤其不少,像李贽这样有学问的自以为是的圣人,还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咧!

李贽,福建晋江人,原姓林,有色目人血统,到他祖父一代,已完全汉化。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乡试及第,也就是俗称的中了举。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离开老家,携家眷到河南辉县任教谕一职,约相当于县教育局的督学。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迁南京国子监教官,大概是个什么教研室主任之流,也是个闲差。因为明朝自永乐迁都北京,不好擅废他老爹朱元璋的首都,便象征性地在南京建立了一个缩微的政府机构,养一批闲官。

所以,李贽自及第以后,不算怎么走运,先是丁父忧,后是丁祖父忧,忙于奔丧,即使得到一官半职,也是在清水衙门坐冷板凳,仕途很不顺畅。直到1576年,才调任云南姚安(即前不久发生地震的地区)当知府,这才有一点俸禄外的灰色收入,使口袋稍有充盈之感。此公熬煎了24年,像一首流行歌曲唱的那样,“等得太久太久”,实在是相当的不耐烦。换个别人,也许认命,但他,很不愿意如此按部就班,从体制内循序渐进上去。他肯定会骂娘的,“熬到出头之日,还不得到驴年马月?”所以,他的“逆潮流”的思想,和说“不”的行动,一是他的天性狂狷所致,二也是一生遭际所赐。

在这里,倒无妨参照《红与黑》里的那个于连,重温斯汤达笔下这个外省青年的心路历程,也许对四百年前走出泉州古城的李贽,有所了解。那个木匠的儿子,从外省小镇来到首善之区巴黎,能够站稳脚跟,大展宏图,能够不择手段,达到目的,能够无所不为,下作行事,能够蚕食鲸吞,捞取一切,能够寡廉鲜耻,背叛出卖,能够声色犬马,与那些贵妇名媛上床。他做这一切的时候,没有揭竿起义,没有明火执杖,没有革命宣言,也没有推翻政权,而是穿着燕尾服,戴着白手套,含情脉脉,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谦恭谨慎,有时还要委曲求全,通过体制内的合理、合法、合情的正常运作,实现这他的欲求。

这也是过去,现在,将来,所有来到大城市捞世界的外省人的不二法门,尤其来自穷乡僻壤的外省青年,更是生命力特强,存活率特高的一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敢于投机,敢于冒险,敢于钻营,敢于巴结,甚至敢于无耻的精神,比之在优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同龄人,强上百倍。由于出身清苦,处于底层的原因,这些人对于财富的冀求,权力的渴慕,往往表现得非常贪婪,有时达到病态的癖嗜。但是,他们通常不找体制的麻烦,而是在体制认可的范围里,无不达到极限地去获得一切,这种干劲,是养尊处优惯了的城市人所不具备的。

李贽做不到这一点,虽然他具有这种外省人的心结,但不具有于连那种在体制内打拼的力气。试想,他应乡试,26岁,到河南,30岁,迁南京国子监,34岁,进北京,38岁,赴姚安任知府,50岁。这个年过半百的外省人,早过了像于连那种风华正茂的年纪。在麻城与几位小女子、小媳妇谈经讲道之余,顶多也只能流露一点柏拉图式的情愫而已。做不了,也无法做于连的他,“不如遂为异端”,挂冠而去,“宁贫贱而轻世肆志”,以逆潮流的态势,从体制外另辟蹊径,闹出一番他的天地,便是他的目标。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过:“十分显然,李贽没有创造出一种自成体系的理论,他的片断式的言论,也常有前后矛盾的地方。读者很容易看出他所反对的事物,但不容易看出他所提倡的宗旨。”这样的评价是准确的。但是他臆断:“如果他在1587年,也就是他剃度为僧的前一年离开人世,四百年以后,很少会有人知道还有一个姚安知府名叫李贽者其人其事。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在自身则可以省却了多少苦恼。”他认为:“李贽的不幸,在于他活的时间太长。”其实,从这位历史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探求的话,他的最大苦恼,应该是“不甘为一世人士”,怕不出名;他的不幸,应该是担心“今世想未有知卓吾子者也”,仍是怕不出名。所以,他宁愿苦恼,也不愿默默无闻。

名,是他的一股无名毒火,片刻不宁地在燃烧着那颗不安的心啊!

他自杀的前两年,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年过古稀的李贽,被总理河漕的刘冬星(大概相当于水利部长的要员吧?)从南京接到济宁小住。虽然是个小城,但却是个古城,当年李白、杜甫曾经在这里作客,至今城内留有遗址。李贽看了一遭以后,感慨系之:“济上自李杜一经过,至今楼为太白楼,池为杜陵池,池不得湮,诗尚在石,吁,彼又何人,乃能使楼池之名不能灭也!吾辈可以惧矣,真是与草木同腐也哉!”

中国的士大夫,无论其为主流,抑或异端,都好名,尤好身后之名;追求所谓的不朽,几成一种病态。特别那些自以为是人物者,做顶天立地的大事业,为名垂青史的大人物,有传之后世的大著作,立德、立功、立言,是胸臆中总在涌动的心潮。李贽属于最为严重的一位。早年,这样的抱负,多少还有点积极的进取励志之意,如今,年纪一把,行将就木,还在那里害怕自己与草木同腐,这就表明李贽到了晚年,求名的亢奋状态,非但未曾降温,甚至到了近乎谵妄的程度。

十多年前,他在湖北麻城芝佛院给自己造灵骨塔时,就透出这种神经质。在《豫约》中嘱咐弟子:“若其真实有高兴至塔前礼拜者,此佛子也,大圣人也,急宜开门延入,以圣人待之,烹茶而烧好香,与事佛等,始为相称。”难得知己,竭诚相待,自是李贽这番话的主旨,但夸张地捧朝拜者为圣为佛,那言外之意,他这个被朝拜者,岂不是更圣更佛的上上人了吗?如此直白的自我期许,正应了清初大学者方以智对他的评论:“专骂好名者,正自家好名之至耳!”

李贽也不讳言:“好名何害?好名乃世间一件好事。”因此,求名、邀名、造名、醉名,陪伴了这位老爷子一生,成为他推拭不去的痛苦之源。一直到他下决心割脖子以后,才彻底放下这个沉重的包袱。

据袁小修《李温陵传》,他在气绝之前,曾与这位待诏有段对话:

侍者问曰:“和尚痛否?”

以手书其手曰:“不痛。”

又问曰:“和尚何自割?”

书曰:“七十老翁何所求!”

最后这句话,算是他得到了真谛,至此,离上帝还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李贽放弃了一生要做在世圣人的梦。这一刀,表示了他的弃绝,他的断裂,他的转折,因为他终于悟到无须乎再追求什么了,于是可以死了。从这一刻起,升华了的他,属于他个人身影的那些部分,对于历史的他来说,逐步在减弱,在淡退,而他一生中对虚伪的儒学体系的抨击,对伪道学,伪君子,以及一切从政者的揭露,对封建社会主流意识的批判,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精神,卓尔不群思想,特立独行品质,渐渐成为历史上的他的主体或者全部,并且愈来愈光辉。

当然,也无须为贤者讳,甚至羁押于镇抚司监狱时,他在一首《书幸细览》的诗里,还幻想神宗朱翊钧读了他的《藏书》、《焚书》后,如聆纶音,立刻下了一道圣旨:着八抬大轿,由东华门进,朕要这位李老先生为国师呢!从这个极卑微,也极机会主义的细节,也看到植根于儒家文化的中国士大夫,不论其逆反主流到什么地步,悖背体制到什么程度,最后,还是服膺于皇上圣明。

他死得相当痛苦,因为他是一个爱洁成癖的人。不停地沐浴,不断地扫地,是他打发业余时间的主要消遣。平素里,凡来访贽公者,有一条规矩,都要坐得离他稍远一点,因为他简直忍受不了别人的体臭。这或许是嘲讽了,干净了一辈子的他,想不到最后以大污秽、大邋遢收场,衣衫尽染,浑身殷红,创口滴血,鬓须凝结,这是他极不愿意看到的狼狈场面。于是,躺在门板上的他,那本来明亮睿智的双眼,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一直熬到第二天的深夜,血流尽最后一滴,心脏停止跳动。

李卓吾活着的时候,有人恨他,有人敬他,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死了以后,仍然不能盖棺论定。有人尊他为圣人,有人憎他为败类;有人认为他是中国第一思想犯,有人认为他其实没有什么思想,不过好作大语怪论,喜唱反调的另类文人而已;有人看他为道德高尚,行为磊落的学问家,有人看他不过是周旋于权贵之门作清高状的清客;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狂热的传教士,仆仆风尘,到处宣扬他的教义,有人认为他虽然大骂“今之从政者,只是一个无耻”,但吃穿拿用,全赖这班无耻之人供给,过着优越富裕的寄生生活。他虽剃度,但不拒酒肉;他卑侮孔孟,却在佛堂里挂孔子像……如果我们将他作为一个人看待,不是先知,不是神仙,那么有高尚,也有庸俗,有伟大,也有渺小,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但是,李贽的可贵,就像黑夜里灼目的闪电,虽匆匆一瞥,却唤醒了中国知识分子,是可以而且应该喊出一声“不”,向千古不变的封建秩序挑战。否则,口口声声“奴才该死”、“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说不定到今天我们还在黑夜里摸索。

十五、十六世纪,欧洲开始向现代社会发展,但同一时期的中国,更具国力优势。当1405年郑和率船队从泉州港启碇,向南中国海进发,欧洲还不具备如此强大的远航能力,相隔近半个世纪以后,发现美洲的哥伦布,才出生在意大利。如果,当时的中华大地上,有更多的如李贽般敢于思想的知识分子,觉得大明王朝也可能换一种方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话,谁知道今天的中国又会发展成个什么样子呢?《明史》论朱翊钧:“明亡,实亡于神宗。”其实,中国的积弱之势,又何尝不是从明代错过了这样一个发展机遇而造成的呢!

这就是李卓吾先生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所在了。

同类推荐
  • 女娲娘娘

    女娲娘娘

    女娲氏是五氏之四,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她和伏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华大地经过三皇的辛勤努力,中华世界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的生活依然艰难。这时,伟大的各种神祇人物,应运而生。就在三皇之后,又经过漫长的若干年代,出现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氏的“氏”的原意也是神祇,但神性比“皇”更少些,可列入第三个级别神祇。女娲氏;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象蛇一样苗条。
  • 20世纪大富豪

    20世纪大富豪

    本书收录了作者20余年来在《宁波日报》和《人民日报》这两家报纸服务时,发表的一些新闻作品和随感,内容包括见证三峡、重庆履痕、雪泥鸿爪、强词夺理、旧闻拾遗、人海觅珠、说长论短等。
  • 桑榆情

    桑榆情

    这本文集中,作者饱含着对亲人们的深厚感情,谱写人间最纯真的爱情和友谊。其中对生养和哺育他长大成才的父母亲,养育之恩不敢忘。尤其是母亲,那真是恩比天高,情比海深。在许多名人大家对母亲的舔犊之情歌颂的文章里,屡屡出现,这是对人间最伟大的爱——“母爱”的肯定。
  •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长街短吻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长街短吻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之“长街短吻”收录了多位名家的散文佳作。他们有对婚姻的彻悟,有对爱情的渴望,更有对逝去恋人、爱人或情人的深切怀思,每一篇每一段都是爱的低语,都是情的凝结。这些文字和他们的主人或许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这充满时光味道的字迹却还是一再一再地打动我们柔软的心灵!
  • 张秉贵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张秉贵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一九三六年八月,伏天的北平又闷又热,没有一丝儿风。马路两旁的宫槐叶片一动不动,商店门前的高大幌旗也是一动不动。令人窒息的空气,与走在东单牌楼街头的张秉贵的开朗心情很不协调。
热门推荐
  • 魔法行者

    魔法行者

    16岁的花季少年,中考表白失败后,与兄弟喝了一晚啤酒醒来后竟然发现已经过了两个月更奇怪的是世界竟然变成了魔法大陆而这个魔法大陆,由七个国家分配领土,分别是雷电之国、寒冰之都、天火之城、狼人族、血魔宗、蟒蛇府和鬼王都男孩会在这个魔法世界发生什么事
  • 修真高手在花都

    修真高手在花都

    洗器师,修真者中的底层,凡人中的真仙人。升仙大陆的天才洗器师因被害,重生到了某个无能的私生子身上,并带上了他新制出的极品洗剑池。只是地球上没有灵气,他要怎么才能继续修炼?却意外发现垃圾产生的戾气可分解出灵气来!他决定要开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垃圾回收站!
  • 缓缓如时光

    缓缓如时光

    青春总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流失了,就如一场梦一般。青春匆匆,在我们的青春的梦中,你有着怎么样的精彩。她的青春充满了友情、爱情。但却是满路崎岖。他的青春有的只是他自己。然而在这个校园里,他们相遇了,他们会发生什么呢?
  • 篡三国

    篡三国

    徐浩,精锐特种兵,在一次越境打击犯罪集团时,中弹身亡。穿越到东汉末年的徐浩,身份竟是董卓军的一个小卒。为了自保,无奈站在了各诸侯的对立面,这让他意识到在军阀四起的年代,只有强大的实力才能在乱世求存。最终他掌兵夺权,渐渐成为一个军阀,但这时候他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生存了,而是逐鹿天下,谱写一段荡气回肠的铁血生涯。
  • 甜蜜校园:邪魅公主闯天下

    甜蜜校园:邪魅公主闯天下

    冰冷如她;邪魅如她;可爱如她;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人格魅力,她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 John Halifax

    John Halifax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毛公案

    毛公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嫁个伪君子:王爷,别碰我

    穿越嫁个伪君子:王爷,别碰我

    【本故事纯属虚构】挖棵参也穿越?凌婉儿这一穿越竟被当作偷参贼,威逼利诱之下无奈做了别人的替身。匆忙出嫁,对象是那坏脾气的王爷。一夜,他满身鲜血爬上她的床,醒来第一句话却是让她滚蛋。人前假恩爱人后处处发难,明明势同水火还楼着她想又亲又抱,十足伪君子,她要怎么和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陌路孤行

    陌路孤行

    成为他人眼中的至强者,这条道路上注定充满孤寂,纵然这条路上危机四伏,但自己选择的路,就算是死,也要风光浩荡的走完。孤苦无依的少年,如何在这个残酷的世界生存,怀疑,背弃,煎熬,充斥着一切。但那又怎样,咽下喉中血,今日,我便是我!
  • 九剑之太阿天威

    九剑之太阿天威

    天威所至,玉石俱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