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70100000008

第8章 华语电影的工业与美学(8)

但是,真正赢得了观众也赢得了市场的却主要不是那些“探索片”或“先锋电影”,而是那些几乎已经被电影史学家们遗忘的娱乐片。在钟大丰、舒晓鸣主编的《中国电影史》中,就没有系统地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创造票房奇迹的娱乐片,比如《白蛇传》、《咱们的牛百岁》都没有提及,然而用了12页的篇幅专门论述“第五代”的电影新潮。那个时期没有“票房”这一概念,当时以“拷贝”代替“票房”来衡量影片受观众欢迎的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脉络。从1979年的《保密局的枪声》开始,若干个年度“霸主”均被娱乐片所垄断,如:1980年的《405谋杀案》、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1984年的《岳家小将》、1987年的《镖王》、1988年的《大上海1937》、1989年的《游侠黑蝴蝶》。从精英文化角度对谢晋电影的批判,表现出了对电影商业成功的敌视,表现出了对观众的忽视乃至蔑视。谢晋电影对中国观众的影响是其他导演难以匹敌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作为谢晋电影的重要代表作,都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争论,更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喜爱。但是,与受到观众欢迎截然相反,谢晋电影在1986年作为“俗文化”、“俗电影”遭到了一场尖锐的批评。80年代精英文化和意识是时代的主旋律,因此把谢晋电影作为“俗文化”、“俗电影”进行猛烈地批判是时代的使然,也是时代的必然。问题在于,电影作为一种工业,注定了它的俗文化、大众文化的先天本质和不可更改的禀性;而恰恰是这一点,80年代的精英批评是不予考虑的。谢晋电影批判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和深度,在于对电影的工业本质和大众文化属性视而不见;反过来,谢晋电影批判最大的败笔,正在于对电影的工业本质和大众文化属性视而不见。

总之,1979—1987年,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话语是启蒙,以启蒙精神为核心的主流精英话语构成了时代的“最强音”,时代和大众都听从主流精英话语的“询唤”。因此,受到肯定和推崇的只是那些具有“艺术追求和创新”的电影,而赢得了观众、赢得了市场的商业娱乐电影则是遭到贬低乃至批判的。商业娱乐片“失落”,拍摄商业娱乐片的导演“失落”,形成了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的独特“景观”。一方面,从体制层面看,计划经济下的国营电影制片体制“不利于常规的商业娱乐型电影的发展成熟”;同时,主流精英文化形成的强势话语对电影创作也产生了方向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从观念层面看,电影是商品,电影商品化、商业化都是遭到否定、批判、排斥和贬低的。直到1986年,电影商业化仍然是庸俗化、虚假化的代名词。《当代电影》1986年第2期“探讨与争鸣”栏目发表了靳凤兰《由“商业化”想到我国电影发展的方向》和戚方《电影面临挑战,还是面临“死亡”》两篇文章。

正是因为商业娱乐片被人看得很低,所以很多导演不愿意自己拍的电影被划为商业娱乐片,更不愿意自己被划为商业片导演。如拍摄了《最后的疯狂》的导演周晓文就对自己被划为了娱乐片、商业片导演感到极其郁闷。二十年后,周晓文仍然耿耿于怀。“《最后的疯狂》一公映,那报道、评论一时间铺天盖地来了,说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商业片探索上如何成功,是一部很有艺术追求的商业片等等。所有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可我自己怎么就觉得挺难受的!我想我从来没有想到要搞成什么商业片呀?真没这么想过!没想到拍一部好看的电影最后得到这么一个‘下场’!而且我这个人从此好像就给定了位了——周晓文就属于只能拍商业电影的导演。我不觉得自己属于那样的导演呵。一时间挺发蒙的。”见周晓文口述:《“疯狂”的电影时代》,《大众电影》2007年第21期。

三电影机制改革与中国电影工业

1987年是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一年,可以视为“新时期”与“后新时期”的分界线和分水岭,其中有众多标志性的事件和现象。进入到后新时期,电影创作必须在个性表达与观众接受、艺术审美与票房收入、自我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中努力寻找平衡,妥协也就成了所有电影艺术家的基本策略。电影创作先是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众声喧哗”的时期,表现为娱乐片数量不断增加,至少在数量上占据了主流。1988年,娱乐片的产量占到了年度国产影片的60%以上;1989年,娱乐片生产近百部,约为年产量的70%。一切都要用票房说话,是所有电影,当然也是所有电影人无法逃避的。而面对众声喧哗的局面,主流意识形态很快就借助于包括行政手段在内的各种手段强化了对电影整合的力度,促成了主旋律电影,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成为电影市场的赢家,构成了中国电影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989年,借助于建国40周年,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片”如《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应运而生。同时,电影发行放映部门更是采取了各种可能的手段将其推向市场。“《开国大典》映出一个月,发行收入已有1368万元,预计这部影片的发行收入将突破3000万元,成为建国以来发行收入最高的一部国产片。”胡键:《精诚团结,繁荣我国电影事业——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发言》,《电影经济》1990年第2期,页4—8。

不过,电影市场、电影经济毕竟有着自身的规律。正如电影市场人士所指出的那样,“献礼片”在电影市场上的“一枝独秀”,主要是依靠“红头文件”的结果,只是一种电影市场上的“过渡时期”,并不能支持中国电影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蔡昌延:《假如不发“红头文件”……》,《电影经济》1992年第5期,页3—4。1992年,中国电影经济持续大滑坡的警报再次传来,1992年全年票房收入从1991年的236元亿下降至199亿元;全年放映场次比1991年减少460余万场;全年观众人次比1991年减少384亿,降至1055亿人次,比10年前的1982年减少130亿人次。16家故事片厂中有6家亏损。正是在这种形势的逼迫和压迫下,1993年1月5日,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发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终于“打破了十三年来电影体制改革停滞不前的状态”季洪:《十三年的构想付诸实施》,《电影经济》1993年第2期,页1—2。。电影行业机制改革,打破了影片统一由中影公司发行的计划管理模式,使全行业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振荡,受到冲击最大的首先是电影制片厂。由于无力承担投资风险,电影制片厂的“经济”行家们将人民币130万定为电影制作的“死亡线”,纷纷压低制片成本。然而,即使是130万元的低成本,制片厂似乎也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卖厂标便成了制片厂的“避风港”。据不完全统计,电影制片厂自投资金仅14部,占9.3%,大陆与境外合拍56部,占37%,国内社会集资拍片81部,占53.7%。也就是说,制片厂1993年投产电影的钱主要来自社会,社会集资拍片已成为国内制片业的主体。尽管“呈现出了社会集资‘初级阶段’的负面效应”(郑洞天语),但也如电影市场专家所认为的那样,中国电影丧失了一次按照电影市场规律推动电影完全走向市场化的机会,也失去了发展商业电影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1994年1月13日,电影主管部门决定每年引进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并以分账方式由中影公司在国内发行。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大片的最初由来。1994年11月12日,在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中,在人们难以言明的复杂心态中,中影公司第一部进口分账影片《亡命天涯》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郑州、广州等六大城市率先公映,并以25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创造了进口大片在中国市场上的第一个奇迹。1995年春节,第一部成龙“大片”《红番区》在京首映,继而推向全国,创下了高达9500万的票房,刷新了中国大陆历史上票房的最高纪录。其后,《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狮子王》以及《绝地战警》等影片也相继以“分账发行”方式登陆中国电影市场,在促使电影市场复苏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市场格局,乃至直接影响国产影片的生产、流通与消费。与此同时,《红粉》、《阳光》、《红樱桃》等一批“国产精品”电影在市场上显示出的与大片分庭抗礼的实力和气势,构成了1995年中国电影的一道迷人景观,也促成了所谓中国“大片”的诞生。这方面的文章有:老梅:《国产电影:曙光和阴影——1995年中国电影市场一瞥》,《电影艺术》1996年3期;毛羽、杨源:《树己之自信师夷之长技》,《中国电影市场》1995年第4期;高军:《谁主沉浮——一九九五京城电影市场乱弹》,《中国电影市场》1996年第2期。中国“大片”的市场表现“无疑有力地打破了此前中国电影业的一种普遍的侥幸心理——不用冒风险,小制作也可能创造出大回报。世界电影的发展趋势已证明,电影在与别的娱乐形式的竞争中,优势在于它可以营造出超常的声光世界,而只有大规模投资才能发挥出这一优势。手工作坊式的小制作影片是无法支托起一个健康而繁荣的电影市场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不会出现小投资取得大回报的例外,但例外只能是例外。从整体上讲,从规律上讲,加大投资规模才是中国电影产业的正确发展方向”老梅:《国产电影:曙光和阴影——1995年中国电影市场一瞥》,《电影艺术》1996年第3期,页43—48。。遗憾的是,尽管有电影市场人士在1995年就明确指出了“小制作不能创造出大回报”这一电影工业的基本规律,但直到今天为止,低成本制作依然是制约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之一。

1996年3月,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规格最高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正式推动和启动了电影精品“九五五○”工程。为了保证电影精品“九五五○”工程的实施,电影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采取包括行政和经济的各种手段来促进主旋律电影的健康发展和繁荣,把电影创作有效地纳入了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格局之中,有效地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促成了电影的整合趋势,形成了与1993年实施的面向市场化的改革不一样的电影新格局。饶曙光:《社会、文化转型与电影的分化及其整合——90年代中国电影研究论纲》,《当代电影》2001年第1期,页11—23。但从1996年开始,中国的电影产量开始明显减少,1997年产量为88部,比90年代中国电影的平均年产量低约30%。同时,电影观众人次和票房收入也呈现出下滑趋势。1999年,在电影创作层面出现繁荣的同时,电影票房却直线下滑,只有85亿元;全国电影观众为46亿人次,按全国人口总12亿算,年人均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尚不到05次。从电影工业的角度看,中国电影陷入了历史性的低谷。

值得回味的是,1995年,在电影机制改革实施两年以后,在电影理论批评界发生了一场关于电影首先是工业还是艺术的争论。邵牧君先生认为:“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首先’和‘其次’这个次序至关重要,因为电影既然首先是一件工业产品,这就决定了它的商品属性是根本的,是第一性的,搞电影首先是一种商业行为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电影既然其次才是一门艺术,电影需要的艺术就必然要服从商业的需要,即为数巨大的消费群体的需要,而不是什么非世俗化的、‘属而和者仅数十人’的艺术。质言之,电影的艺术是为商业服务的艺术,是使一件工业产品更乐于为群众所接受的艺术。电影与商业的关系一旦被切断,电影便无法生存,也就不存在什么艺术了。”邵牧君:《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电影艺术》1996年第2期,页4—6。尹鸿先生则坚持“电影首先是一门艺术”,认为把电影首先当成一门工业的电影观念是一种商品拜物教的电影观念。“当把电影的工业本位、商品本位作为一种理论、一种观念提出,并试图利用电影商业化进程占领电影理论的话语霸权地位,甚至嘲笑和否定电影的艺术本位观,用利润指标凌驾于电影的艺术指标上,最终用电影商业观来取代电影艺术观、用电影商品性来支配电影艺术性时,这种观念对中国电影和电影理论的消极影响却不能不被估计到。”尹鸿:《商品拜物教与电影观念辨析》,《电影艺术》1996年第2期,页6—10。

当初笔者的意见是:“我们无意为这场争论作出是非评判。”饶曙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页5。现在看来,我们可以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我们把电影看成是一种产业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电影首先是一种工业和商业。或者更准确地说,电影是一种工业化的艺术。从电影市场的角度看,中国电影在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艺术”问题,而是“工业”问题。换句话说,承认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是发展电影产业化的前提条件。中国早期电影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早期著名电影导演程步高就说:“无论如何,电影这东西在制作中间是艺术,制作好了便是商品。”沙基:《中国电影艺人访问记——程步高》,《申报(增刊)》,1933年10月13日,第5版。

四电影产业化推进与中国电影工业的变化

同类推荐
  • 陶器、陶俑鉴赏与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陶器、陶俑鉴赏与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本书包括古代陶器概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先秦时期的陶器、秦汉时期的陶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陶器、陶俑之谜等内容。
  • 大戏剧论坛(第5辑)

    大戏剧论坛(第5辑)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纪念周贻白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专辑、精神之自由与天壤同久——纪念我的父亲、论恩师在中国戏剧史学科上的建树、发凡起例:周贻白戏剧史研究的历史意义、周贻白先生与戏曲文物、简论周贻白先生曲艺、小说、诗词研究学术成就、周贻白先生对中国戏剧史学的贡献、周贻白与中国戏曲学科体系的建构等等。
  • 流行音乐之旅

    流行音乐之旅

    音乐与流行、欧美流行音乐之旅、中国流行音乐之旅三大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音乐、流行音乐、经典音乐等,其中还有一些经典的音乐赏析,供读者赏析参考。
  • 包豪斯理想

    包豪斯理想

    本书中著名设计师、插画师威廉·斯莫克阐述了包豪斯的设计主义如何对当代艺术,不论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方面,还是在工业设计、现代美术方面所造成的影响。
热门推荐
  • 青莲帝君

    青莲帝君

    天地莲生,百世轮回,末日纪元,谁主浮沉。尘封界,昔日天主的家园,无数兆年后,终将迎来了毁灭……本应在太古便存在的青莲大帝,经过无数纪元的涅槃,重新回归,修为尽失的他、性格无情的他,又回迎来怎样的爱恨情仇?他,究竟有何奇异身份?又为何迎来涅槃,而不死不灭?曾经未曾探求的秘密将在这一世为你解开!
  • 星际巨星

    星际巨星

    星际联盟,十二星国,居住星球上千,人口超过六万亿,娱乐艺术发展渐入巅峰。市级明星,粉丝百万,一曲白银,一辑黄金,一影动人心。星球明星,粉丝千万,一曲钻石、一辑星球,一影荡人情。星国明星,粉丝数亿,一曲星国、一辑星际,一影镇人魂。星际明星,粉丝成百上千亿,一曲光明,一辑黑暗,一影可落满天星辰。无数人憧憬一夜成名,成为明星,追求那千万人气,成为众星捧月的焦点。无数人渴望一日出道,成为艺人,爬上娱乐圈的金字塔,成为那塔尖上的璀璨。一个被经纪公司淘汰的练习生,宿醉初醒,以无可比拟的天赋才情、勤奋努力,写词谱曲,导影演戏,走上星际巨星之路。
  • 请伊入瓮

    请伊入瓮

    家道中落,人生跌入谷底,她被人逼婚,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新婚夜,她在幽暗的房间里完成了从女孩到女人的蜕变。暧昧的夜晚,未谋面的老公在她耳边低声喃喃:苏暮烟,你是我的。她的老公是谁?她暗中调查,却始终无法知道,自己嫁给的人究竟是谁。直到一桩旧事,揭开所有的过往,她才恍然发现原来一切早就命中注定。
  • 好父母 教品德

    好父母 教品德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成才呢?难道成才就是考高分,拿高学历吗?难道有了很高的学历就是成才了吗?未必呀!对孩子来说,一生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品德。儒家经典《大学》中说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也就是说,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德行,财富是次要的。孔门四科(孔子门生必修的四门课程)分别是: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也是把德行放在第一位,而文学,即知识的学习放在最后一位。
  • 大宇宙

    大宇宙

    千万年后,意外中获得不死血传承的龙笑天,从零开始的传奇之旅。集校园、都市、黑道、修真、武侠、监狱。讲诉的是一个修真遗失的时代的修真、修仙、修神、修圣的故事。校花、白领丽人、警花、极品少妇等无处不在。
  • 查理九世之时空之战

    查理九世之时空之战

    墨爷爷寄来的包裹是一个神秘的盒子,它竟带领小伙伴们穿越到了2253年,那是一个吸血鬼横行的残酷时代,人类面临灭亡的危机!小伙伴们能否力挽狂澜呢?神秘的少女又和爷爷有什么关系呢?
  • 俾斯麦(名人传记丛书)

    俾斯麦(名人传记丛书)

    从纨绔子弟到铁血宰相,他狡猾诓骗欧洲20余载;他凭借铁血暴力三次战争一统德国,震荡欧洲格局;他独裁守旧,镇压工人运动,却又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险制度;他骄傲、自负,不分敌友,却是德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 重生之妖孽横行

    重生之妖孽横行

    一代元婴修士花无烟意外重生,作为地球唯一的修仙者,看他如何纵横世间,阅遍天下美人!
  • 择时而食:孕产妇四季健康饮食全书

    择时而食:孕产妇四季健康饮食全书

    一个新生命的降生,需要母亲艰辛的付出,更需要父亲细心的呵护,如何让准妈妈吃好、喝好,是每位准爸爸都要执行的首要任务。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与日月相参”,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时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孕妈咪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随着季节的变化,孕妈咪的饮食也应该有所不同,而不应千篇一律。本书倡导“择时择食”,按照季节的变化,详细介绍了不同季节孕妈咪的饮食知识和方法,科学指导孕妈咪的饮食调理,全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针对性、实用性强,是指导孕妈咪饮食的良师益友,是为即将做父母的年轻夫妻准备的饮食宝典。
  • 异界狂仙

    异界狂仙

    纨绔大少陈少峰,在一次游玩古玩市场之时,花高价买来了一只邪气的金牛。一场意外的车祸,这只金牛将陈少峰带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修真世界。在这个弱肉强食、凶险莫测的世界内,陈少峰靠着这只金牛赐予的《融金噬火诀》,开始了有悲有喜、有苦有乐的修真生涯。因无意间调戏了火神殿的大小姐,陈少峰成为了声名狼藉的采花大盗。又因机缘巧合,陈少峰竟变成了古佛宗最为尊贵的佛子。且看,陈少峰是如何用这一正一邪,一僧一俗两种身份,玩转整个修真界。渡天劫,升仙界,入神界,一步一步踏上至尊王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