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70700000019

第19章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研究的现状与问题(1)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内容与形态异常丰富,是极为宝贵的理论资源。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中国美学范畴显现出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这其中,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的研究在20世纪的中国学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取得不俗的实绩,了解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对今后此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新中国成立前的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专文论述,二是夹杂在早期文学批评著作中随机加以阐述。像“言志”“缘情”“载道”“体”“文气”“文质”“自然”“神”“寄托”“动静”“神气”“雅”“赋比兴”“理”“文笔”“风骨”“神韵”“格调”“性灵”“阴阳刚柔”“境界”等范畴不仅在早期批评史著作中被广泛涉及或阐释,同时还都被加以专文论述。例如,朱东润《古文四象论述评》对“阴阳刚柔”范畴的条分缕析,静山《中国文艺论里的主动主静说》对“动静”范畴所作的文艺心理学剖析,詹安泰《论寄托》对作为常州派词论之命脉和枢机的“寄托”这一范畴的内涵的全面考量,傅庚生《赋比兴间诂》对“赋、比、兴”内涵之历史流变的考察等,此四文分别载武大《文哲季刊》4卷2号(1935年);《新苗》第七册(1936年9月1日);《词学季刊》3卷3期(1936年9月);《东方杂志》41卷6号(1945年3月)。以及逯钦立的《说文笔》、赵景深的《沈约的八病说》、许君远的《论意境》、诗鸣的《释“穷而后工”》、张寿林的《论神韵》等专文,对一些古代诗歌美学的重要概念与范畴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与考辨。这些基础性的考辨工作都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专文都是当时不可多得且今天看来仍极具学术价值的。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郭绍虞先生,他的范畴研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起点高、独具只眼、阐解深入等特点。郭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所写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之“神”“气”说》《儒道二家论“神”与文学批评之关系》《文气的辨析》《文笔与诗笔》《肌理说》《神韵与格调》《性灵说》诸文,大多条分缕析,别具新解。如称“论神韵等三说可以溯其渊源,而肌理之说,则不重在渊源而重在影响”,谓“格调与神韵之所以有特殊意义自以禅论诗起”,以及断言性灵乃“诸种近于矛盾观念的综合”,等等《肌理说》一文载《国文月刊》43、44合期;《神韵与格调》一文载《燕京学报》22期;《性灵说》一文载《燕京学报》23期。,现在看来也都是独具只眼之论。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批评史著作也对古代文艺美学的概念或范畴有过比较深入的论析。如郭绍虞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对“文”“气”“文笔”“风格”“体”“道”“神”“境”“象”“味”等大量古代文艺美学范畴作过详细的内涵辨析。罗根泽、朱东润、方孝岳、傅庚生等人的批评史著作中则随处可见对各种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的辨析与诠释。如:方孝岳称其《中国文学批评》的各节标题都是“立片言以居要”,实际上不少标题是对古代诗歌美学概念或范畴的剖析(如对文气说、味外味、“本色”“兴观群怨”“神韵”等的剖析)。可以说,这些批评史著作事实上已经大体确定了古代诗歌美学不少概念或范畴的精义,或者大致上为后来者确定了对它们进行理解与把握的基本路径。除上述诗文美学范畴研究之外,词学美学方面,王国维抛弃了旧词学“与《风》《骚》同旨”的儒家传统教化观念,“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馆丛稿二编》,21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将近现代西方文艺美学理论嫁接到“词话”这种传统艺术理论形式上,不仅打破了传统词学旧有的理论框架或理论格局,还创造出诸如“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境界”与“无境界”“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造境”与“写境”“隔”与“不隔”等一系列带有中西方文艺美学合璧色彩的概念或范畴,成为传统词学研究向现代词学研究转化的一个界碑。在小说美学和戏曲美学方面,像金圣叹和李渔等小说批评家或戏曲理论家的一些重要概念或范畴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从新中国成立前古代文论范畴的研究重点看,其中以对“文气”“道”“言志”“赋比兴”“神”“载道”“文笔”“境界”等范畴的论述最为集中,专论相对较多,专著则较少,朱自清的《诗言志辨》称得上是凤毛麟角。《诗言志辨》树立了在范畴研究中将历史考辨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典范,堪称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研究中的扛鼎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至新时期这段时间,古代文艺美学的范畴研究也在逐步展开,被关注较多的古代文艺美学范畴有“意境”“境界”“风骨”“意”“文”“道”“神思”“赋比兴”“味”“虚静”“气”“体”“理”“才”“通变”“趣”等。其中较为重要的专文有: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中“道”的问题》、李泽厚的《“意境”杂谈》、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的虚与实》、贾文昭的《漫谈“意”》、王运熙的《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体”》、梅运生的《试谈古代文论中的赋、比、兴问题》、栾勋的《论“神思”——从古典文论看形象思维问题》、王元化的《〈神思篇〉虚静说柬释》、振甫的《谈“风骨”》、马茂元的《说“通变”》、吴调公的《说诗味——钟嵘的诗歌理论及其美学理想》、钱仲联的《境界说诠澄》等。这一时期的古代文艺美学的范畴研究虽然在范围上较新中国成立前有了一些新的拓展,但有关范畴的专门性研究著作尚未出现,上述被关注较多的范畴也多与《文心雕龙》《诗品》和王国维诗学等专题研究结合在一起,研究者对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的分析或阐释也多集中在内涵的诠释或民族特色的挖掘上,对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的体系性、结构性、生成规律、流变特点等深层次问题还缺乏更深入的探讨。

新时期以来,文艺美学范畴方面的专著方面开始有所斩获。计有:蓝华增的《说意境》、南开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著的《意境纵横探》、裴斐的《诗缘情辨》、赵沛林的《兴的源起》、袁济喜的《和——中国古典审美理想》、涂光社的《势与中国艺术》、吴调公的《神韵论》、林衡勋的《中国艺术意境论》、陈应鸾的《诗味论》、蒲震元的《中国艺术意境论》、詹福瑞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张海明的《经与纬的交结——中国古代文艺学范畴论要》和汪涌豪的《范畴论》等。蔡钟翔先生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丛书》第一辑10本一经推出,即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这套丛书是对中国美学范畴作一次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浩大工程,对古代文艺美学中最常见的范畴如文、质、道、艺、势等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类研究,是新时期以来收获的重要的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研究的类书,对学界进一步展开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从更宽泛的范畴研究方法看,有些专题性质的资料汇编实际上也因其明显的范畴分类思想而具有范畴研究的实质。例如,徐中玉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广泛搜集中国古代文艺各个领域里的理论资料(包括一般原理、创作经验、批评鉴赏等),其范围包括诗、文、词、曲、小说、戏剧、绘画、音乐、雕塑、书法等,分《本原》《情志》《神思》《文质》等15编,收录自先秦至近代的各类资料,按问题分类,按论点排列,各论点均冠以标题,以醒眉目,每一论点的资料则均按时代顺序排列(如在《才性编》中分才俊、才力、气质、性情、心声、别才等14个论题进行详细的资料搜集)。这种工作表面看只是一种资料汇编,实则大多是按较为严格的范畴分类原则来进行的,读者有此一编在手,则可对该范畴自古至今的有关论述尽熟于心,并可在文、史、哲各类文献材料的相互比照中透视到该范畴内涵的多义性、丰富性和流变历程,对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研究极具材料价值。

从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研究的运作方式看,20世纪以来的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范畴内涵的释义与有关范畴体系的建构上。

此处所说的释义,指的是对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的基本含义进行诠释的一种话语活动。20世纪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的释义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专著为例,有从某一范畴的历史发展脉络的钩沉中来寻绎此一范畴内涵的历史变化的。如袁济喜的《和——中国古典审美理想》对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重要的理论范畴之——“和”作了发展历程的勾勒和结构的剖析,将“和”范畴的发生发展分为奠基(先秦)、演进(两汉)、深化(六朝)、成熟(隋唐五代)、转折(宋代)、衰变(元明清)几个时期,从审美对象、审美心态、审美主客体的相和、审美与艺术协调社会的功用、实现“和”的途径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对“和”范畴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指出“和”的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荟萃,其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人人和同,在具体内涵上又以儒道学说的相互排斥和相互补充为构架。

有结合社会文化或审美心态对文艺美学范畴内涵进行释义的。如吴调公的《神韵论》,既是一部诗美学专著,也是一部极有分量的范畴研究著作。作者对神韵论思潮的流变作了系统的梳理,对神韵论与审美心态、构思心态、民族文化、诗人心理结构、意象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司空图《诗品》的美学观与风格论、《沧浪诗话》的创作论和鉴赏论,以及王渔洋神韵论中有关创作个性及自然美艺术观的论述,对神韵这一范畴作了全方位的观照。

有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古代文艺美学范畴进行内涵剖析的。如赵沛林的《兴的起源》,借鉴李泽厚的“积淀”说,对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中的“兴”这一重要范畴的源起、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作了全面的论述。作者具体考察了各种原始兴象与宗教观念内容之间的关系,从微观上论证了“兴”起源的历史积淀过程,认为“兴”起源的实质是宗教观念向艺术形式积淀的结果,这种从发生学的角度来剖析“兴”这一历史性范畴的研究方法,较之一般的单纯的范畴释义方法,更具有历史实感和说服力。

有以文化学方法为手段来进行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的释义的。如张皓的《中国美学范畴与传统文化》,通过“文化还原”的方法逐一考释了“文”“气”“道”“心”“感”“美”“意”“象”“情”“景”“势”“境”“兴”“游”“味”“趣”“韵”“和”“悟”“神”共二十个审美范畴。作者认为“阐释传统美学范畴,非还原于中国文化母体不可”,张皓:《中国美学范畴与传统文化》,9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其文化还原法又分为历史还原、美学还原和文化还原三个层次,包括历时性还原与共时性还原经纬交结的结构。

辞典式释义是20世纪古代文艺美学范畴释义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如成复旺的《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收录古典美学概念、术语、范畴460多条(其中美论105条,审美论62条,形态论121条,创作论122条,作品论与功能论55条),逐条加以考辨和阐释,对后学了解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的基本内涵,可谓是厥功甚伟。王先霈、王又平主编的《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西方现代文学批评和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等部分,其中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部分收录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各种概念、范畴106条。编者并没有采用简明词典的释义方式,而是使用了百科全书词条的写法,试图通过对概念或范畴的释义,努力地切近和把握某种理论或某一学派的观念体系。该著中多数概念或范畴的释义像是一篇短文,在对范畴或概念的内涵进行解释后又附加若干实例以帮助读者理解与揣摩,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鉴赏价值。《光明日报》2006年9月6日曾发表专评,认为“《汇释》对文学理论批评学科的专门术语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不仅使读者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术语的含义,而且还可以通过术语贴切地把握某种理论和某一学派的观念体系,这既丰富了文学批评学科本身的理论建构,又赋予了术语在文艺学学科背景中的独特内涵,颇具新意”。“《汇释》站在学术的前沿编排和阐释文学理论批评术语,使本学科的理论有了全面系统的汇集,仿佛是本学科理论精华的汇聚。这种高密度的理论汇释,对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无疑是具有意义的。”实际上,除了上述意义之外,这部《汇释》最有创意的地方在于编著者基本不作主观阐发,而是大量引录各家各说,让读者自行选择与判断。除资料性整理与收集尤见功夫外,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绝少个人主观任意发挥,注意各范畴在历时性发展中内涵变异的整理与归纳的相对客观的释义方式。林同华主编的《中华美学大辞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收录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术语如美、道、文、乐、味、和、品、势、格、雅、中和、美刺、境界、风骨、兴寄、气韵等三百七十多条,另收录古代美学中的各种思想命题八百二十多条。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第一部研究中华美学的专科辞典,《中华美学大辞典》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其中所涉及的许多美学范畴、术语甚至一些美学命题都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的相应的范畴、概念、术语或命题具有内涵上的相通性,甚至一些还能覆盖之。这部著作在释义上的特点是既能准确地用现代话语阐发古代范畴、术语或概念的内涵,又能举实例加以佐证,使读者能迅速进入到古代美学的语境之中,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极有帮助。

同类推荐
  • 曾阅散文集

    曾阅散文集

    《曾阅散文集》共分为六卷,主要内容包括:遥远的认识、走山、岁末水仙录、我是蔡其矫、罗兰印象、闲游记微、我与诗人同种花等。
  • 回回头看见爱

    回回头看见爱

    本书是我社“中学生必读的心灵故事”之亲情卷。收录了近百篇短文,均为各种感人的亲情故事,对青少年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作者均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等知名杂志的金牌签约作家,文笔细腻,描写真实,文章可读性强。
  • 乡情

    乡情

    隆德是块文脉旺盛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活跃着一批文化艺人,崔继鹏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的这本散文集读后让人回味无穷,质朴、厚重的文字,充满灵性的歌唱,清醒的理性思维,鲜明的生活气息,构成了本书特色。
  • 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

    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

    本书是有关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文学、电影与文化的研究,按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四篇文章,是讲清末“革命”话语的;第二部分的三篇探讨民国初期报纸副刊与文学杂志的政治文化;第三部分的三篇关于中国早期电影与都市文化;第四部分讨论的是文学文本、类型与文学主体,最后两篇是谈张爱玲的,涉及1940年代欧美现代主义与本土文化的接受和挪用等问题。
  •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爱着你的爱》,是肖大庆捧给读者的又一部文学美文集。所收集的作品,都是他近两年来创作的。文集共三部分,分散文卷、小说卷、书评卷。文章短小精悍,惜墨如金。尤其是小小说,捧给读者的更是一道脍炙人口的精神快餐。他的很多作品都在关注下层民众尤其是小人物的生存境遇,木瓜、钟老师、若伦、轿夫、的哥、导游阿兵、上访的陈能……众人各有特色的形象各有不同的命运,在细致的描述中,他们的艰涩与挣扎力透纸背。在写作手法上,善于“甩包袱”,画龙点睛的几笔就激活了小说中的人物,给他们注入灵魂。精巧的构思,诙谐的语言,读起来让人犹意未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热门推荐
  • 为君而生

    为君而生

    故事讲在势力强大的妖界中,各方势力相差无几,为了野心,新任妖主不惜利用爱慕自己的小妖灵当棋子,来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标。
  • 和老板玩心理战

    和老板玩心理战

    职场如战场,其中不可避免有员工与老板的对手戏。作为员工,最关切的事情就是如何赢得老板的赏识,获取更多的薪水。有道是“上兵伐谋”,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得先赢得老板的心。
  • 魔序燃天

    魔序燃天

    一部自带权谋,战争的玄幻网文。玄幻异界,乱世战争,枭雄权谋,给你无止境的高潮“你渴望杀戮吗”“我的一生沾满了鲜血,该杀的,不该杀的,我全都杀了。不是因为我渴望杀戮,而是因我本身就是杀戮”“你害怕黑暗吗”“对于常人而言,黑暗是他们所畏惧的,而对我而言,黑暗是我出生的地方,让我感到熟悉。其实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无尽的孤独与寂寞,而我终归是要落叶归根的。于我而言,这漫漫无期的长夜,就是我这一生的归宿!”
  • 象牙塔青春之夏花秋叶

    象牙塔青春之夏花秋叶

    那样的热烈青春,爱的太纯净,整个世界仿佛都握在自己的手心里,又仿佛飞蛾扑火,明知是渺无结局,明知是象牙塔里勾勒的模糊影子,仍然用尽全身的力气去追寻。谨以此文献给青春岁月里单纯爱过的你!
  • 听见鬼的声音

    听见鬼的声音

    车祸之后怨灵的呢语,恶鬼的哀嚎,不断的纠缠在我耳朵里。我以为我再也回归不了正常的生活,直到我发现不只是哀嚎,这个耳朵还能听到厉鬼的甜言蜜语,我开始庆幸我的耳朵没有错过你。
  • 金粉银宋

    金粉银宋

    江山如画,一个小小的二货少年,崛起于市井之间,他无处不在,却没人知道他在。
  • 三小只之恋爱少女的复仇之路

    三小只之恋爱少女的复仇之路

    三个女孩被世界第一富樱花家族收养,樱花家族知道了她们的故事让她们去生死岛上去学习做杀手,为自己复仇。后来遇到了三只,成为了他们的朋友。他们六个从小就在一起玩,可现在谁也不认识谁。他们最后的结局会怎么样。。。。。。是在一起,还是分开。呢?
  • 傲剑除魔

    傲剑除魔

    奇异神州,练气修真!本书横跨一百三十年,讲述一段恩怨情仇,虽然也融入了网游的模式,功力不断增强,法宝不断涌现,但并不是快餐网游文。相对受诛仙及金古武侠小说影响很大。但是屌丝怎敢与大神相比。。。。。开始几章赶文匆匆,相对后面会越来越好。只要作者不死,此书不会太监。一百三十年前正道四大门派掌门人用自己的魂魄将“灭世冥王”封印在幻雪魔窟。转眼时间过了一百二十五年,五年之后“灭世冥王”复活,世界将要毁灭。先知“天语者”告诉正道四大门派每派都要有一个“救世之子”的候选人,于是四个年轻人带着拯救天下的使命下山修炼。五年之后他们将聚集“盘龙山”争夺天下第一仙剑的称号!也只有这个人,才能和破印的“灭世冥王”一决雌雄!凌云燕是龙帝的小弟子,得到两件无上法器,他告别心爱的女孩下山,踏上漫长的修真之路!
  • 爱情的酒窝里住着小脾气

    爱情的酒窝里住着小脾气

    《爱情的酒窝里住着小脾气》譬如一座桥,桥上坐一对男女,说着生活里那些生猛事,谈着掩门犹觉娇羞的性感话题,说着谈着,男的愉悦,女的欢喜。他们恍若梦醒,原来不是不爱,也并非爱得不够,只是他们都忘了,搭座桥,去对方心底瞧一瞧。生活需要经营.感情需要炖煮,男欢女爱其实是一项技术活。《爱情的酒窝里住着小脾气》提供最犀利的见解.最睿智的抚慰,更提供火辣清醒的灵魂,这个辣你可得扛住!
  • 谁见证我的青春

    谁见证我的青春

    她出生当晚死了父亲,白色的孤独是童年的回忆,青梅竹马的男生不是她的初恋情人,和她结婚的不是腹中孩子的父亲,没有丈夫却有孩子的女人还是剩女么?曲折,挣扎,真情……当生命苍白得只剩下日记,当她拼命往前追赶,回头,却发现原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原地……女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她很难和男人一争高低,城市不能轻易接受这些农村出生的人,尤其是女人。女人的名字不叫弱者……感谢读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