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前,我们随同廖承志和刘宁一同志率领的代表团,到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出席第二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由当时的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致开幕词。那年正好是举世闻名的万隆会议召开五周年,周恩来总理给大会发去了贺电。
几内亚是西非濒临大西洋的一个国家。在历史上住过附近地区的柏柏尔人的语言中,“几内亚”是“黑人之国”的意思。从15世纪中叶开始,它就遭到欧洲几个殖民国家的入侵,1885年沦为法国殖民地。
我们到访的那年,几内亚刚刚独立两周年,在独立后的次年,也就是1959年10月,中几两国建交,当时我们的大使正忙于建大使馆。
几内亚的资源较丰富。西非尼日尔河等三大河流都发源于此,被人誉为“西非水塔”,沿海渔业资源也不缺乏,矿产资源更多,铝矾土蕴藏量约占世界储量的三分之二,人称“铝矾土之乡”,近年来铝矾土产量已进入世界前列。
首都科纳克里,三面环海,原是个小渔村。随着附近铝矾土等矿的开发,城市得到逐步发展,现已成为几内亚最大的城市和主要港口。我们上世纪60年代初去访问时,人口和新的建筑都还不多,葱绿的热带树林和圆顶的非洲古屋相互掩映,给人以安逸的感觉。我们下榻的“法兰西酒店”,似乎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型酒店了。听说,目前现代化的建筑物已增多,设立了多座高级酒店,旅游事业得到了发展,人口也从几十万上升到一百好几十万。
当时的总统塞古·杜尔接见了中国代表团。他在总统府举行招待会,欢迎各国代表。那天,他刚从外面回到总统府,自己驾驶一辆敞篷车,显得很潇洒。招待会上,备有非洲和西式饮食,特别是几内亚盛产的各种热带水果,很是诱人。
几内亚人民能歌善舞,他们从小就会跳各种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舞蹈。我们在招待会和学校都观赏过他们的演出。在达姆鼓和木琴伴奏下,他们跺足、扭肩,跳的真是节奏鲜明、激情似火。
那时还不时兴“超市”和大规模的百货商场,经安排我们到周边的露天市场去巡礼,一来为了看看用我们那微薄的临时出国补贴,能够买些什么土特产留作纪念,同时更想见识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市场的摊位不少,卖农产品和木雕等非洲手工艺品的较多,基本都是妇女在经营,有的女老板还能说上几句带有乡音的法语。一见有外国客人来,妇女们就主动簇拥在你周围,摆出要和你拍照的架势,更何况你来自遥远的友好中国。
几内亚的妇女很勤劳。她们有个习惯,就是外出行走时,用头顶着较大的东西,而不去手提。走起路来,腰板挺直,婀娜多姿,优游自在。当地人介绍说,不单是几内亚,许多邻国的妇女也都喜欢这样;特别在几内亚,这是传统,妇女从小就经受训练,长大了就习以为常了。当被问及这是为什么?回答是:很难说,也许是因为几内亚天气炎热、多雨,头顶东西既可遮阳,又可挡雨,同时,腾出手来还可拿较轻便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