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女性在语音方面有先天的优势,然而能体现一个人说话能力的不仅仅在于声音之美,不能只依赖说话天赋,还要在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中不断地搜寻、提炼说话的内容,用特有的敏锐与洞察力去感悟说话的方式。
“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何谓巧说?有时某一人物说出的话语是那时、那地、那情景下最符合他身份、性格的人物语言,与人物背景最为融合,这就是“巧说”。日常生活中说话圆融通达主要体现在说话要分场合、要看“人头”、要有分寸,最关键的是要得体。
说话要看对象,首先要对对象有所了解。对家人,对亲朋好友,你很熟悉,说话时自然会注意到不同特点。对初次相识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就不那么容易了。性别、年龄,很好看出来,身份、职业、文化修养等,则必须通过言谈话语去了解。因此,与陌生人见面,不要急于先说,而要先倾听对方的话语。如果对方说话很直,不会拐弯抹角,你也应该坦诚、实在,想到什么就说出来;如果对方彬彬有礼,你也应该文雅、和气、谦逊;如果对方情绪低落,不爱说也不想听,你就应该少说几句,或者干脆不说。总之,在了解对象的基础上,说出的话要有礼貌、合适。
李淑贞是一个优秀的服务员,她的接待语言就是说话看对象的一个范例:
如果是一个知识分子进店,李淑贞这样说:“同志,您要用餐,请这边坐。来个拌鸡丝或溜里脊,清淡利口,您看怎么样?”工人同志来他们店里,李淑贞这样讲:“师傅,今个过班,想吃过油肉,还是氽丸子?”如果是乡下的老大娘进店,李淑贞这样欢迎:“大娘,您进城里来了,趁身子骨还硬朗,隔一段就来转转,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吃点啥呢?”李淑贞对不同的人所说的话也不一样:对知识分子,用语文雅、委婉;对工人同志,用语直接、爽快;对乡下老大娘,用语则通俗、朴实。
这就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不同对象的不同爱好和文化修养。
在交谈中,注意自己说话对象的身份是十分重要的,忽视这一点,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矛盾。一位衣着时髦的白领小姐为购买一件时装而迟疑不决时,年轻的女营业员忙上前说:
“这件衣服品位高雅,销路很好,今天早上就卖出好几件。”可那位小姐听后立即走了。一会儿,一位中年妇女来了,准备买一件新潮的马甲,那位营业员接受了刚才的“教训”,便说:“这件马甲很气派,一般人穿着还压不住它,从进货到现在还没有卖出一件,看来只有你最适合了。”这位中年妇女听了气呼呼地走了。
上面这位女营业员说话不看对象,结果惹得顾客一肚子的不高兴,自然不会买她的衣服。作为白领,追求与众不同的效果,如果自己穿的衣服大街上到处都能看到,那是有失品位的。而对于中年妇女,最怕别人都穿不了的衣服自己才能穿,那说明自己已经老了,赶不上潮流了。
可见,说话不看对象,难免事与愿违。
此外,说话还要看对方的心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心态,而且有时候未必会从外部表现上明显地表露出来,那么作为表达者应当洞察对方的心理,以便进行有效交流。
有一次,中国政法大学的几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到司法部去联系工作安置。接待他们的一位60来岁的局长解释说,个别的可以考虑吸收,几个人都来不好安排,因为部机关的许多部门编制有限,没有名额安排。
听了这番话,一位女研究生大发感慨,说什么有些老家伙早该离退休了,就是赖着不走,阻碍青年人走上工作岗位这么一说,那位局长的脸色变得难看了。事后,他们听说,这位局长整天为即将离休的事情犯愁呢。这样说话怎么会不把事办砸呢?其实,如果注意观察,局长的心态是不难看出来的。
总之,说话看对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性别的差异。对男性,需要采取较强有力的劝说语言;对女性,则可以温和一些。
(2)根据年龄的差异。对年轻人,应采用煽动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供他们斟酌;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尽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3)根据地域的差异。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所采用劝说方式也应有所差别。比如,对于我国北方人,可采用粗犷的态度;对于南方人,则应细腻一些。
(4)根据职业的差异。不论遇到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要运用与对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的语言与之交谈,对方对你的信任感就会大大增强。
(5)根据性格的差异。若对方性格直爽,便可以单刀直人;若对方性格迟缓,则要“慢工出细活”;若对方生性多疑,切忌处处表白,应该不动声色,使其疑惑自消。
(6)根据文化程度的差异。一般来说,对文化程度低的人所采用的方法应简单明确,多使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和例子;对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则可以采取抽象的说理方法。
(7)根据兴趣爱好的差异。凡是有兴趣爱好的人,当你谈起有关他的爱好这方面的事情时,对方都会兴致盎然,同时,对你无形中也会产生好感。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有些女人被认为“少根筋”,就是因为她们说话不看场合。比如,她们在寿宴上对着寿公寿婆大谈人寿保险的好处;对着孕妇说这年头养孩子没好处,长大了净给自己气受;对新郎新娘说今天喜宴的菜好吃极了,下回别忘了请我,我一定捧场;对着要出远门的人,大谈今年有多少飞机失事的事件这样的女人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伤了人,而自己却谈兴正浓。
因此,会说话的女人,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了解当时的场合、所处的环境,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并把握好分寸。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人。
大家都熟悉的《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完全称得上是一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女人。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丧父后进京城,小心翼翼初登荣国府时,王熙凤的几段话就展现了她“会说话”的超凡才能。人未到,却先听其笑,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尚未出场,就给人以热情的感觉。
随后王熙凤拉过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竞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一席话,既让老祖宗悲中含喜,心里舒坦,又叫林妹妹情动于衷,感激涕零。而当贾母半嗔半怪说不该再让她伤心时,王熙凤话头一转,又说:“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在现代社会里,仍然不乏这类“会说话”的女人。她们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在这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因为她们懂得人情事故,知道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世事知识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但有时对某些世事知识,人们却没有实践的机会或可能。比如你从甲地到乙地,对甲地的人情世故,你可能知晓,而对乙地,你可能就不具备了。但你却不能没有言辞的表达。
怎么办呢?这就得学、得问。我国历来也有“入乡随俗”之说,到哪个地方,就要了解哪个地方的世事,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清洋务大臣李鸿章一次出访美国,在一家饭店宴请美方人士。开席前,他按中国世事讲了一番客套话:“这里条件差,没有什么可口的东西招待各位,粗茶淡饭,谨表寸心。”不想饭店老板却火冒三丈,认为李鸿章诋毁了饭店的声誉,非要其公开赔礼道歉不可。这些话在中国本无可厚非,但不同地域有不同世事知识,所谓入乡随俗,所以一定要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不可想当然,信口开河。
再看一个成功的事例:
1954年******总理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为了向外国人宣传中国人并不好战,决定为外国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越剧艺术片燥山伯与祝英台》。为此,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份长达16页的说明书。******看了批评说:“这是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工作人员不服,说:“给洋人看这部电影,才是对牛弹琴呢!”******说:“这就要看你怎么弹法,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换个弹法,只要你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锣密欧与朱丽叶》。”果然一句话奏效,赢得了外国人的赞赏。
处世学问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诸如称呼、访友、求职、待客、赴宴、送礼、赠物、寒暄、探病、致歉、打招呼、打电话、问候、介绍别人、自我介绍、拒绝、祝贺、吊丧等等,所有这些,都各有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习惯说法。而这种说法,一般是自然形成或约定俗成,要不脱离社会生活,耳濡目染,即可把握。若想提高说话水平,就必须积极投人社会生活,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处世言辞,这也就是所谓“说话的另一种功夫在言外”。
3.随机应变,把话说得恰到好处
人们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说话。它所表达的意义是通过人们对其发音器官的有意识控制和使用而表现出来的。这种控制和使用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根据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不生搬硬套。该说不说是失误,不该说乱说是错误,说话恰到好处是识时务。
还是从《红楼耋坳中举例,王熙凤就是典型的能随机应变的代表人物。她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经常是对方还没有说出口,她便已经猜到了;若是对方刚说,她就已经办妥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林黛玉刚进贾府时,王夫人问:“是不是拿料子给黛玉做衣裳呀?”凤姐答:“我早都预备好了。”也许,她根本没有预备什么衣料,但是王夫人就点头相信了。这还是比较平常的察言观色,就是对同一件事,她也能一下子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却说得人情人理,让人听了欢喜。
邢夫人要讨老太太身边的鸳鸯丫头,便先来找风姐商量,说老爷想讨鸳鸯做妾。凤姐一听,脱口说:“别去碰这个钉子。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成了,何况说老爷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做。”反而劝告邢夫人,“明放着不中用,反招出没意思来,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凤姐先是如此说,觉得这件事根本就行不通,但是邢夫人却听不进去,非常不高兴,冷笑道:“大家子三房四妾都使得,这么个花白胡子的”意思说要个妾有什么不可以,老太太也未必好驳回,你倒说起不是来了。
凤姐见邢夫人心性大发,知道都是刚才那番话惹的。于是立即改口,赔笑道:“太太这话说得极是,我才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这一番话说得邢夫人又欢喜起来,同样是讨鸳鸯这件事,一正一反的两番说辞,同出于风姐之口,居然都通情达理,动听入耳,这种机变之术真是能够让人叹为观止。
说话是表达自身主张的重要方式。人人都是社会之人,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自己看问题的独特角度,受知识、经历、阅历、年龄等方面的限制,在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结果千万个,真理只一条。让你的见解和主张通过说表达出来,让人们认同你的思想和结果。即使不完全正确,好的地方被别人借鉴和吸收,自己原来的结论,也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中得到了完善和补充。这样说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有一位国画名家俞仲林先生擅长画牡丹。有一次,某议员慕名买了他亲手绘的牡丹,回去后很高兴地挂在客厅。一位朋友来访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牡丹没有画完整,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议员一看也大吃一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好,拿回去预备请俞大师重画一幅。大师听了他的理由,灵机一动,告诉这位议员,牡丹代表富贵,所以缺了一边,不是“富贵无边”吗?议员听了大师的解释,高高兴兴地又把画捧回去了。会说话四两拨千斤,利己利人,可谓无往不利。
再如:有所中专学校在一次智力竞赛中,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一名女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恰好颠倒了三者关系,引起哄堂大笑。当这名女生意识到答错后,她将错就错,立刻大声说道:“笑什么,解放这么多年了,封建的旧‘三纲’早已不存在,我说的是新‘三纲’。”主持人问:“什么叫做新‘三纲’?”她说:“现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上级要为下级服务,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当前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小皇帝,家里大小事都依着他,岂不是子为父纲?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比比皆是,岂不是妻为夫纲吗?”她的话音一落,场上掌声四起。大家为她的言论创新叫绝,为她的应变能力叫好。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拥有一张烫金的文凭和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工作能力也极强,但就是因为不会说话这个原因,或者是不会说别人爱听的话,结果总是让自己活在气喘吁吁的感觉之中;相反,一些人没有文凭,工作能力也一般,但就是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结果做什么事情都顺顺利利。这种对比,是无数事实证明的金科玉律。
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都会和同事、领导、朋友之间有些话要说。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时候说,话说到什么程度,都应“讲究”。可以说,在生活中“说话”是一门很深的艺术。很多时候,有些人吃亏就是因为没能掌握住说话的艺术。
要让说话恰到好处,除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外,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说话时要认清自己的身份。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这种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里,对子女来说你是父亲或母亲,对父母来说你又成了儿子或女儿。如用对小孩子说话的语气对老人或长辈说话就不合适了,因为这是不礼貌的,是有失“分寸”的。
第二,说话要尽量客观。这里说的客观,就是尊重事实。事实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有些人喜欢主观臆测,信口开河,这样往往会把事情办糟。当然,客观地反映实际,也应视场合、对象,注意表达方式。
言笑都有分寸,而其调节的杠杆便是恰到好处。
4.一语中的,话多不如话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亦如此,话不在多,简要则明;语不在华,中的则灵。听话人一般厌恶空话、大话,而对简明扼要的话十分欢迎。
那么,女人是多说话好,还是沉默好?其实很难一概而论。但在女人的一生中,有两种训练是不能少的,那就是沉默的训练和巧言的训练。
常言说“沉默是金”。语言是人行动的影子,日常中我们常因言多而伤人。言语伤人,胜于刀枪,刀伤易愈,舌伤难痊。
一个善于冷静倾听的女人,不但到处受人欢迎,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的女人,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个乘客都会纷纷逃离。
有道德者,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必不滥言。
我们说话也要适量,没有把握的事不要乱开口,尤其与比我们有经验、更了解情况的陌生人相处时,因为多说了便等于不打自招,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并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和经验的机会。
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上海有一家公司规模颇大,求职者络绎不绝。某日,王女士前去应聘,她很快就被这家公司的招聘官相中。招聘官让其马上办理相关手续。不料王女士在满心喜悦之余问了一句实在不应该问的话:“我能否过完节再来上班?”结果,招聘官表示她不再被录用。王女士一头雾水,要求给个说法,招聘官则躲进房里,不再出来。
随后不久,王女士的手机响了,传来部门经理的声音,说她不该多说话,并明确告诉她:“我们公司永远不会录用在不恰当的场合说不恰当的话的员工。”少说话固然有好处,但激励别人、需要表明态度时和要与人交流时,就应该说话。若要说话,就应当掌握说话的艺术,话多不如话巧,关键在于能一语中的。
1991年11月,中国电影“金鸡奖”与“百花奖”在北京同时揭晓。
李雪健因为主演《焦裕裥中的焦裕禄,最终获得这两项大奖的“最佳男主角”奖。颁奖之后,李雪健在台上致答谢词时说:“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却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他的话音刚落,赢得全场一片掌声。他巧妙运用对比的两句话,既赞美了焦裕禄的为民奉献精神,又表达了自己受之有愧的心情,打动了观众的心,给人留下难忘与美好的印象。
再如: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校长时,经常参加宴会,并发表演说。一次宴会上,他的演说被排到最后一个,前面的人都长篇大论,轮到他发言时,时间已所剩不多。于是他站起来提醒观众,每个演讲者不管用什么形式演讲都应有标点符号,然后他正式开讲:
“今天晚上,我就是标点符号中的句号。”仅此一句,便宣告演讲结束。
艾森豪威尔的做法很明智。可见,对于智慧女人来说,沉默和巧言真的是一辈子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