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73300000007

第7章 把握细节,选准说话时机

说话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词汇组合,不同的语气都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人际交往中,说话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一些细节问题。一个具有高明说话技巧的人,应该能够很快地发现听众所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能够说得适时适地,恰到好处。把握说话时机非常重要,这个过程需要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积极进行准备,等待务件成熟,但绝不是坐视不动。古语云:“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所以说话之前要仔细地思考,什么时候应该说哪句话,什么时候绝对不能说哪句话。会说话的人与人交谈时就像烹饪高手做菜一样,是非常讲究火候的。恰到好处时,一句话可能比平时说一千句还有用。同事间应注意的言行细节同在一个单位,或者就在一个办公室,搞好同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关系融洽,心情就舒畅,这不但有利于做好工作,也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倘若关系不和,甚至有点紧张,那就没滋味了。导致同事之间关系不够融洽的原因,除了重大问题上的矛盾和直接的利害冲突外,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细节也是一个原因。

那么,为了保持同事间的良好关系,在平时应注意哪些言行细节呢?

(1)单位的好事尽快让同事知道。

单位里发物品、领奖金等,你先知道了,或者已经领了,一声不响地坐在那里,像没事似的,从不向大家通报一下,有些东西可以代领的,也从不帮人家领一下。这样几次下来,别人自然会有想法,觉得你不合群,缺乏共同意识和协作精神。以后他们有事先知道了,或有东西先领了,也就有可能不告诉你。如此下去,彼此的关系就会不和谐了。

(2)对待同事的朋友热情友善。

同事出差去了,或者临时出去一会儿,这时正好有人来找他,或者正好来电话找他,如果同事走时没告诉你,但你知道,你不妨告诉他们;如果你确实不知道,那不妨问问别人,然后再告诉对方,以显示自己的热情。明明知道,而你却直通通地说不知道,一旦被人知晓,那彼此的关系就势必会受到影响。外人来找同事,不管情况怎样,你都要真诚和热情,这样,即使没有起实际作用,外人也会觉得你们的同事关系很好。

(3)尽量让同事了解你的去向。

你有事要外出一会儿,或者请假不上班,虽然批准请假的是领导,但你最好要同办公室里的同事说一声。即使你临时出去半个小时,也要与同事打个招呼。这样,倘若领导或熟人来找,也可以让同事有个交代。如果你什么也不愿说,进进出出神秘兮兮的,有时正好有要紧的事,人家就没法说了,有时也会懒得说,受到影响的最后恐怕还是自己。互相告知,既是共同工作的需要,也是联络感情的需要,它表明双方互有的尊重与信任。

(4)通过拉家常与同事建立信任。

有些私事不能说,但有些私事说说也没有什么坏处。比如你爱人的工作单位、工种、学历、年龄及性格脾气等;如果你有了孩子,就有关于教育和抚养孩子方面的话题,在工作之余,都可以顺便聊聊,它可以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倘这些内容都保密,从来不肯与别人说,这怎么能算同事呢?无话不说,通常表明感情之深;有话不说,自然表明人际距离的疏远。你主动跟别人说些私事,别人也会向你说,有时还可以互相帮帮忙。你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让人知道,人家怎么信任你。信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5)有困难可以向同事求助。

轻易不求人,这是对的,因为求人总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有时求助别人反而能表明你的信赖,能融洽关系,加深感情。比如你身体不好,你同事的爱人是医生,你不认识,但你可以通过同事的介绍去找,以便诊得快点,诊得细点。倘你偏不肯求助,同事知道了,反而会觉得你不信任人家。你不愿求人家,人家也就不好意思求你;你怕人家麻烦,人家就以为你也很怕麻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因此,求助他人,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当然,要讲究分寸,尽量不要使人家为难。

(6)不和某个人的关系特别亲近。

同办公室有好几个人,你对每一个人要尽量保持平衡,尽量始终处于不即不离的状态,也就是说,不要对其中某一个特别亲近或特别疏远。在平时,不要老是和同一个人说悄悄话,进进出出也不要总是和一个人。否则,你们两个也许亲近了,但疏远的可能更多。有些人还以为你们在搞小团体。如果你经常在和同一个人咬耳朵,别人进来又不说了,那么别人不免会产生你们在说人家坏话的想法。

(7)不要热衷于探听同事的家事。

能说的人家自己会说,不能说的就别去挖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有时,人家不留意把心中的秘密说漏了嘴,对此,你不要去探听,不要想问个究竟。有些人热衷于探听,事事都想了解得明明白白,根根梢梢都想弄清楚,这种人是要被别人看轻的。你喜欢探听,即使什么目的也没有,人家也会忌你三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探听人家私事,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8)不要太好胜。在同事相处中,有些人总想在嘴巴上占便宜。有些人喜欢说人家的笑话,讨人家的便宜,虽是玩笑,也绝不肯以自己吃亏而告终;有些人喜欢争辩,有理要争理,没理也要争三分;有些人不论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见对方有破绽,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让对方败下阵来不可;有些人对本来就争不清的问题,也想要争个水落石出;有些人常常主动出击,人家不说他,他总是先说人家……这种喜欢在嘴巴上占便宜的人,实际上是很愚蠢的,他给人的感觉是太好胜,锋芒太露,难以合作。因此,讲笑话、开玩笑,有时不妨吃点亏,以示厚道。你什么都想占便宜,却想表现得比人聪明,最后往往是众叛亲离,没人说你好。

以上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久而久之,你可能就会成为办公室里不受欢迎的人。所以,不能不引起重视。选择适当的说话时机一个人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采,但如果时机掌握不好,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都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

这有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早或迟,棒就落空了。

所以,时机对你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定并咬住,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看对话时的具体情况,凭你的经验和感觉而定。

电冰箱老化了,制冷效果很差。丈夫几次提出要买一个新的,都因妻子不同意而没有买成。

中午,妻子对丈夫说:“今天真热,你把冰箱里的冰棒给我拿一支来。”丈夫打开冰箱说:“冰棒都化了。”“这个破冰箱!”妻子骂道。“还是再买一个新的吧。”“买一个吧。”妻子欣然同意了。到了商店,看中了一个冰箱,一问价格,要三干多元。“太贵了,还是不买吧。”妻子说。“端午节快到了,天气这么热,单位给的肉和鱼往哪放?”丈夫说。售货员这时插入一句:“这个冰箱虽然贵点,但耗电小,容积大,从长远看还是合算的。”“那好,就买这个吧。”妻子终于同意了。这位丈夫捕捉住了说话的时机,终于达到了目的。在反映情况和说服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时机选在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因为一些人由于劳累、遇到不顺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你一定听过夫妇之间这样的抱怨:

妻子说:“他回到家来,自个儿喝茶,坐下来埋头看报。要是我问他个什么,他就含糊地答一句。要是我想和他聊聊,他的心早就离得远远的,也许还挂着办公室的事。我整天陪着孩子,真渴望能有点精神调剂,可是他却不理睬我。”而丈夫也一肚子怨气:“我还没来得及挂上门,她就忙不迭地向我唠叨起来:什么菜的价钱又贵了,孩子把杯子摔了,隔壁老太太又说了她几句。烦死了……”为尊重对方,考虑对方什么时候谈话才有较大兴趣,这是必须的。非常有效的三种问话方式生活中的问话有三种机能:释疑、启发及打破谈话的僵局。

问话要讲究技巧。高明的问话不但使你能达到目的,而且被问的一方也不会感到过分难堪。下面是几种常见的问话形式和方法。

(1)直接型提问。

提问,需要考虑环境及时机。提问者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时间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露。直接型提问则属后者。当我们需要对方毫不含糊地做出明确答复时,直接型提问是一种较理想的方式。一般说来,生活中常见于父母对孩子的责问,上级对下级工作的询问。如果交谈者双方关系比较密切而所提问题又不会引起不愉快的后果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直接型提问直来直去,速战速决,节省时间。但一定要注意场合和时机,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2)诱导型提问。

直截了当地提问,是要求直接求得答案。但也有一种情况,答者出于知识水平或因与个人利益有利害关系,不急于直答。这时你可以采用诱导型的提问方式。这种发问不是为自己答疑而问,而是为了紧紧吸引对方思考自己的论题,诱导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故意向对方提问。它具有扣人心弦,诱敌深入,以柔制刚,扼喉抚背的效果。

这一问法还可以运用在推销上。一位心理学家调查时发现,一些人在喝可可时有放鸡蛋的习惯。因此,服务员发问时,不要问“要不要加鸡蛋”,而应当问“要一个还是要两个”。这样问,多做一个鸡蛋的生意绝对是有可能的。(3)启示型提问。这种提问方式重在启示。要想告诉对方一个道理,但又不能直说,通过提问引起对方思考,直至明白某个道理。

老师;生批评学生的时候,在指出对方的错误行为之后,常常接着问:“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就是一种启示型提问,此外还可以可以采用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先虚后实,借古喻今等提问方法。(4)选择型提问。提问不同于质问,其目的不是难倒对方。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问话不只是征求对方的意见,统一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这种情形向对方问话时,我们可以用选择型。选择型提问容易造成一个友好的谈话氛围。被提问者可以根据本人的意愿,自由地选择答案。比如:炎热的夏天,你家来了客人,你想给他弄点东西解渴,但又不知道他喜欢什么,你可以这样问他:“你是要茶还是咖啡,或是西瓜?”这样,客人选择他自己喜欢的东西,增添了友好的气氛。

(5)攻击型提问。

发问要考虑对象,尤其是被提问者与自己的利害关系。如果对方是自己的不友好者或是竞争对手,这时候提问的目的是为了直接击败对手,你不妨可以采用攻击型提问的方式。里根与卡特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有一段精彩论辩。当时,里根向卡特挑战}生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每一个公民在投票前都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几个问题:你的生活是不是比四年前改善了?美国在国际上是不是比四年前更受尊重了?”里根的提问犹如一磅磅重发炮弹,极富攻击性,在美国选民中激起了巨大波涛。结果在论辩之后,民意测验表明:支持里根的人显著上升。攻击型问话的直接目的是击败对手,故而要求这种问话具有干练、明了、利己和击中要害等特点。

(6)积极灵活的策略为自己辩护。

东方朔是汉朝时一位著名的辩才。

有一次,汉武帝到上林苑游玩,看见一棵好树,问东方朔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叫善哉!”武帝让人记下这棵树。过了几年,他又问这棵树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叫瞿所!”武帝有些不高兴地说:“你已经欺骗我很长时间了——同一棵树,为什么前后名字不一样呢?”东方朔答道:“马,大的时候叫‘马’,小的时候叫‘驹’;鸡,大的时候叫‘鸡’,小的时候叫‘雏’;牛,大的时候叫‘牛’,小的时候叫‘犊’;人,刚生下不久叫‘儿’,年纪大了称‘老人’;这棵树以前叫‘善哉’,现在叫‘瞿所’,老少生死,万物成败,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武帝心悦诚服地笑了。又有一次,祭拜天地之后,汉武帝下旨把祭肉分给大臣。但是,下旨的迟迟不来,东方朔实在等不及了,便自己拔剑割了一块肉,吃了,扬长而去,并且对目瞪口呆的其他官员说:“各位请自便吧!”传旨的大臣将此事奏报给汉武帝,武帝一听,十分气愤。

第二天上朝,汉武帝便问:“昨天赐肉于你们,为何不等传旨就擅自割肉?东方朔,你该当何罪?”东方朔只是一味跪在地上叩头请罪,并不申辩。

汉武帝觉得奇怪,因为平日东方朔最善言辞。汉武帝便叫他自省:“东方朔,寡人暂不问你死罪,你应在群臣面前作自我检讨!”东方朔听后,赶紧谢龙恩,而后站起来,拱手向群臣谢罪,作自我检讨:

“东方朔啊东方朔!你竟然受赐却不待圣旨,是多么的无礼!你能自己拔剑砍下肉,又是多么的勇敢!但割下的肉又那么少,是多么的廉洁!剩下的肉分给其他的人,又是多么的公平仁慈!”汉武帝一听,忍俊不禁,笑出声来,无可奈何地说:“东方朔啊!叫你自我检讨,你却自我表扬起来!”结果,汉武帝不仅没有杀东方朔,而且还赏给他好酒十坛,好肉一担,把其他大臣的眼都给看红了。

在生活中,难免有因言语不慎引起别人不快的情形,这时候,就要积极动脑,采取灵活的策略,为自己辩护,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取一些诡辩的策略。(7)以“如果”提问。首先我们要养成习惯,用“如果”引导的问句问对方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的话,就要避免简单用“是的”来回答对方的提问。比如,你给顾客介绍一种产品。顾客问:“能做成绿颜色吗?”你知道能,但是你不说“能”,你反而问:“你喜欢做成绿颜色的?”顾客通常会回答说:“是的。”而后你再问:“如果我给你找一件绿色的,你会定购吗?”“如果”引导的问句把问题又还给了对方。一位代表就是用这种方法从销售经理升到销售主任的。他问总经理怎么做才能被提升为销售主任。然后他用“如果”提问方法,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完成所定任务,因此获得提升。

用“如果”这样的句型能产生所希望的结果,我们应养成习惯多用,而不要总以“是的”来简单回答了事。我们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来练习,直到成为自然而然的反应。例如:当家里人请你倒杯咖啡时,你不要说“是的”,而要问“你想喝杯咖啡吗?”,他们总是会说“是的”。而后你再说“如果我给你倒咖啡,你能……”,你可以提出任何要求作为倒咖啡的条件。(8)用“足够”提问。问句中用“足够”这个词非常有效,可以得到对方的同意。例如:“你觉得下星期一开始就够快的吧?”回答意味着我们下星期一开始。回答不意味着我们要开始,而是要在下星期一才开始。“你觉得十台电脑够了吗?”回答说够了意味着十台电脑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了。回答说不够意味着还要增加!这仅仅是最简单的方法,只需稍稍练习就能掌握。(9)对次要方面提问。我们如果对一个想法中的次要内容征求他人同意的话,那么也就得到包括对主要内容的同意。例如:

“有了新电脑系统后我们应该配备第二台打印机了吧?”同意配备第二台打印机的人一定在原则上已同意购买新电脑了。把应酬作为一门学问生活中的应酬,是一门人情练达的学问。为人处事,同事之间有许多事需要应酬:张三结婚,李四生日,王五得了贵子,马六新升了职务,这些事要躲当然也能躲开,但别人会说你不懂得人情世故。善于社交的人,常常会伸长耳朵来打听这一桩子事,帮人凑份子、送礼请客,皆大欢喜。为什么?因为他把日常生活中的应酬,看作是一门人情练达的学问。

应酬是一门社交艺术,只有善用心思的人,才能达到联络感情的目的。

一位同事生日,有人提议大家去庆贺,你也乐意前行,可是去了以后发现,这么多的人,偏偏来为他贺岁,为什么不在你生日的时候也来热闹一番?这就是问题所在,这说明你的应酬还不到位,你的人际关系还有欠佳的时候。要扭转这种内心的失落,你不妨积极主动一些,多找一些借口,在应酬中学会应酬。

比如你新领到一笔奖金,又适逢生日,你可以采取积极的策略,向你所在部门的同事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想请大家吃顿晚饭,敬请光临,记住了,别带礼物。”在这种情形下,不管同事们过去和你的关系如何,这一次都会乐意去捧场的,你也一定会给他们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

重视应酬,一定要入乡随俗。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中,升职者有宴请同事的习惯,你一定不要破例,你不请,就会落下一个“小气”的名声。如果人家都没有请过,而你却独开先例,同事们还会以为你太招摇。所以,要按约定俗成来办。这是请与不请,当请则请的问题。

重视应酬,还有一个别人邀请,你去与不去的问题。人家发出了邀请,不答应是不妥的,可是答应以后,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对于深交的同事,有求必应,关系密切,无论何种场面,都能应酬自如。

浅交之人,去也只是应酬,礼尚往来,最好反过来再请别人,从而把关系推向深入。

能去的尽量去,不能去的就千万不能勉强。比如同事间的送旧迎新,由于工作的调动,要分离了,可以去送行;来新人了可以去欢迎。欢送老同事,数年来工作中建立了一定的情缘,去一下合情合理;欢迎新同事就大可不必去凑这个热闹,来日方长,还愁没有见面的机会吗?

重视应酬,不能不送礼,同事之间的礼尚往来,是建立感情,加深关系的物质纽带。

同事在某一件事上帮了你的忙,你事后觉得盛情难却,选了一份礼品登门致谢,既还了人情,又加深了感情。同事间的婚嫁喜庆,根据平目的交情,送去一份贺礼,既添了喜庆的气氛,又加深了自己的人缘。像这种情况,送礼时要留意轻重之分,一般情况到了就行了,千万不要买过于贵重的礼品。

同事间送礼,讲究的是礼尚往来,今天你送给我,我明天再送给你,所以,不论怎样的礼品,应来者不拒,一概收下。他来送礼,你执意不收,岂不叫人没有面子?倘若你估计到送礼者别有图谋,推辞有困难,不能硬把礼品“推”出去,可将礼品暂时收下,然后找一个适当的借口,再回送相同价值的礼品。实在不能收受的礼物,除婉言拒收外,还要有诚恳的道谢。而收受那些非常礼之中的大礼,在可能影响工作大局和令你无法坚持原则的情况下,你硬要撕破脸面不收,也比你日后落个受贿嫌疑强。这叫做“君子爱礼,收之有道”。说话时需要克服的毛病(1)去除杂音。

人说话时所常犯的语病是语言的杂音。有些人谈话风度很好,只是在他语言之间,有许多无意义的杂音。例如鼻子总是一哼一哼的;或是喉咙里好像老不通畅,轻轻地嗽着;或是在每句开头常用一个拖长的“唉”声,好像每一句都要犹疑一阵才讲出;或是说完一句,总加一个“嗯”,好像每句都怕人没听清楚的样子。

诸如此类,都是要加以消除的。这些杂音使你本来很好的语言,好似玻璃蒙上了一层灰尘,大大减少了原有的光彩。

(2)少说不必要的套话。

有人喜欢在谈话中,用许多不相干、不必要的套话。例如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这类的词句;有人喜欢加上太多的“坦白地说”、“你听清楚了吗”;有人喜欢老说“你说是不是”、“你觉得怎么样”;也有人习惯性地在每一句话的语尾加上一句“我给你讲”等等。

像这一类的小毛病,可能你自己平时一点不觉得,要问一问你的朋友们,请他们替你注意一下,有则改之。

(3)丰富词汇。

有人特别爱用某一个词来表达许多意思。不管这个词本身有没有那么多的含义。

例如有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于是他的话中,什么都“伟大”了起来:“文章伟大了!”“今天吃一餐伟大的午饭。”“这批货卖了一个伟大的价钱!”有人喜欢用“那个”来代表一切的形容词:“今天那个了!”“他这人很那个,是不是?”“我觉得这个事未免有点那个。”这一类的毛病,大概由于太偷懒,不肯去动脑筋找一个恰当的词。要多记一些词语,才能生动而恰当地表达你的思想。比如,在“好”这个概念下,有“精彩”、“优美”、“出色”、“呱呱叫”,以及许多其他的表现方法,不要简单地说:“你是一个好人”、“这个不很好”、“这篇文章写得太好”等等。

(4)适当地引用谚语。

谚语本来是很富于表现力的,不过不要每两三句话里就有一个谚语。用了太多的现成说法,会使人听了觉得油滑,而且使人眼花缭乱。偶然地,在适当的地方,用一二句谚语,就显得很生动很有力量。

(5)少用夸张的词语。

夸张的词有种引入注意的效果,不过,如果用得太多太滥,或是用得不恰当,反而使人不相信。

你不可能每次说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或是最可笑的笑话;你所看的书,不可能每一本都是最精彩的;你所认识的朋友,不可能个个都是最可爱的。

不要到处都用“最”、“极”、“非常”、“无限”等词,如果在你这无数的“最”中,有一个真正的“最”,你怎样表示呢?难道你要这样说:“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最最重要的。”如果你真这样说,别人听了也无动于衷,因为他们会认为你是一向喜欢夸张的人。“三思而后言”尽管我们不情愿,在交际中我们还是常常讲错话。失言就是指这种无意说错了话的语言现象。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话,一旦从口中说出,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听者就可能把它当成你思想的载体。失言,重则引起疆界硝烟,人命官司,轻则造成别人的误会和自己的尴尬。那么,交际中如何防止失言呢?(1)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从容自若。语言总是受控于大脑神经,当大脑神经过度兴奋时,思维就杂乱无章,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语无伦次,信口开河。如:某部一位首长阅兵后来到一个新兵面前,指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胖。”新兵一时紧张,把早先准备的“首长好”一类的话忘了,冒出一句:“首长胖!”日常生活中这种因紧张而失言的事并不少见。为了防止因紧张而失言,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的模拟演习,视讲坛如家,视陌生人如同朋友,在师长、领导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样,方能处乱不惊,侃侃而谈。

(2)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

巧妙的回答往往不就事论事,而是换几个角度,别出心裁,却又不偏离问话的限制。如前苏联成功地制造出原子弹后,美国人问苏联拥有多少核弹头,苏政府要员答:“足够!”问的是“多少”,即希望答出具体的数字,但如实相告,显然是泄了机密,答话的高明处就在于“足够”二字,依然是量的概念,却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如果只顺从一条思路,只遵循一种逻辑,陷入单向思维的胡同,失言就不可避免。

一学生溺水而亡,班主任去安慰学生的父母,问有几个儿子,家长说:“有三个儿子。”班主任说:“幸好有三个儿子。”这位班主任原想通过询问家庭情况引入慰抚的正题,本是高明之举,不料思维转向了,且顺着这个方向越走越远,结果好心的劝慰倒成了火上浇油。在实际交际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陈述,即使人们准备了多种思路,也要根据听者的实际反应和其他突发情况,及时调整思维的轨迹,这样才有可能使人们的话中肯而又得体。

(3)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语言是个奇妙的东西。同样的几个词按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同样一个词(或同一个音)用在不同的场合,意义可能截然相反。这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又给我们的交际带来某些不利。因此我们运用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手段的时候,就应该力求完整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绝不能随便省略语言成分,特别是那些过渡性的,限制性的成分。

某农民用麻袋装了一只乳猪带上公共汽车。售票员发现后责令他:“猪,快下去。”本意是客车不能载猪或乘客不能带猪上车,售票员单说一个“猪”字——一个常用来骂人的字眼,自然被认为是出言不逊。如果用一句话把这层意思讲清楚了,那就不至于此。省略要防止产生歧义,产生歧义就容易失言。(4)不凭猜测说话,说有把握的话。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个人只是社会的一分子,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感觉,“想当然”地说话,难免偏见和失真。

某经理年过半百,找了个20多岁的妻子。下属不知,奉承道:“经理的女儿真漂亮。”老夫少妻,并不违法。错将人妻当人女,彼此能不尴尬?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心中无底,不妨察颜观色,待掌握真实情况后再说,这样不是更稳妥些吗?

交际中,有时真卖情况一时难以掌握而我们又非“表态”不可,我们至少也应该选择一些“模糊语言”,不要过早地下绝对的结论。自作聪明的人,信口雌黄,往往笑话百出。给对方留足说话的时间大多数人要使别人同意他自己的观点时,将话说得太多了,尤其是推销员,常犯这种错误。尽量让对方说话吧,他对自己事业和他的问题,了解得比你多。即使你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也要向对方提出问题,让对方讲述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看法,你也许会很想打断他的讲话。但不要那样,那样做很危险。当他有许多话急着说出来的时候,他是不会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听着,抱着一种开放的心胸,要做得诚恳,让他充分地说出他的看法。尽量让对方讲话,不但有助于处理商务方面的事情,也有助于处理家庭里发生的矛盾。芭贝拉·魏尔生和他女儿洛瑞的关系快速地恶化下去,洛瑞过去是一个很乖、很快乐的小孩,但是到了十几岁却变得很不合作,有的时候,甚至于喜欢争辩不休。魏尔生太太曾经教训过她,恐吓过她,还处罚过她,但是一切都收不到效果。

一天,魏尔生太太放弃了一切努力。洛瑞不听她的话,家事还没有做完就离家去看她的女朋友。

在女儿回来的时候,魏尔生太太本来想对她大吼一番。但是她已经没有发脾气的力气了。魏尔生太太只是看着女儿并且伤心地说:“洛瑞,为什么会这样?”洛瑞看出妈妈的心情,用平静的语气问魏尔生太太:“你真的要知道?”魏尔生太太点点头,于是洛瑞就告诉了妈妈自己的想法。开始还有点吞吞吐吐,后来就毫无保留地说出了一切情形。魏尔生太太从来没有听过女儿的心里话,她总是告诉女儿该做这该做那。当女儿要把自己的想法、感觉、看法告诉她的时候,她总是打断她的话,而给女儿更多的命令。

魏尔生太太开始认识到,女儿需要的不是一个忙碌的母亲,而是一个密友,让她把她成长过程中的苦闷和混乱发泄出来。过去自己应该听的时候,却只是讲,自己从来都没有听她说话。从那次以后,魏尔生太太想批评女儿的时候,就总是先让女儿尽量地说,让女儿把她心里的事都告诉自己。她们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不需要更多的批评,女儿再度成为一名很合作的孩子。使对方多多说话,试着去了解别人,从他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就能创造生活奇迹,使你得到友谊,减少摩擦和困难。记着,别人也许是完全错误的,但他并不认为如此。因此,不要责备他,试着去了解他。

别人之所以那么想,一定存在着某种原因。查出那个隐藏的原因,你就等于拥有解答他的行为、了解他的个性的钥匙。试着忠实地使自己置身于他的处境。如果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的情况下,我会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反应?”那你就会节省不少时间及苦恼。戴尔·卡耐基指出:“若对原因发生兴趣,我们就不太会对结果不喜欢。”吉拉德·黎仁柏在他的《打入别人的心》一书评论说:

“在你表现出你认为别人的观念和感觉与你自己的观念和感觉一样重要的时候,谈话才会有融洽的气氛。在开始谈话的时候,要让对方提出谈话的目的或方向。如果你是听者,你要以你所要听到的是什么来管制你所说的话。如果对方是听者,你接受他的观念将会鼓励他打开心胸来接受你的观念。”与入交谈时需注意的细节语言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既能提升自己的形象,又能愉悦别人,密切彼此的关系;用不好,则伤人害己,后患无穷。因此,说话的技巧不可不学,与人交谈的基本原则不可不懂,以下几点建议,不可不看。

(1)不可独自滔滔不绝。

在与人谈话时口齿伶俐虽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独自一人滔滔不绝地大发议论,可就不恰当了。如果非得长篇大论时,至少也得让听众不会感到枯燥无聊。只有这样,大家才会乐意地只听你发表高见。即使如此,也还应尽可能地做到长话短说,因为,谈话是不该由一个人唱独角戏的。你总不希望自己一个人霸占了所有人的时间吧!尤其是在场所有的人均有能力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时,你更应该谨守本分。

我们常能看见一个人独自讲得口沫横飞,但是,这种人往往可怜得很,他为了施展自己的演讲才能,在大众不耐烦听下去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强抓某个人——通常都是那些最少张口的人,偶尔是邻座,和他悄声交头接耳,以继续他的谈话。这是相当不明智的举动,也常常招致别人的厌倦。

(2)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话题。

谈话的内容,应该尽可能选择在座人士喜欢听的话题,或是聚会的主题。如果尽说些历史、文学,抑或是外国的事,倒不如谈些天气、服装,或东家长西家短的,更能引起别人的响应。偶尔也需要谈些诙谐的话题。虽然内容不见得有任何意义,但是在不同类型的人们聚会时,作为共通的话题,可以活跃气氛。尤其是在谈判时,由于时间拉长,将使气氛越发的险恶,如果能谈些轻松的话题,必能将层层的阴霾一扫而空。在这种场合,如果爆出几句俏皮话,并不是件不恰当的事。

要迎合不同的对象来改变话题,道理很简单,若是老用同样的态度,谈同样的话题,岂不是蠢不可及。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话题,企业家们的话题又有所不同,当然,女性们也有属于她们自己的话题。如果是人生经验丰富的人,必然能极力迎合不同对象,有如变色龙般地变幻颜色,选择话题。这并非是邪恶的态度,也不是卑贱的态度。换言之,它是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所不可或缺的技能。自己无需去扮演各种场合气氛的营造者,只须配合周围环境即可。最好能留意现场的气氛,时而正经八百,时而粗犷凶悍,若有必要,疯癫一场亦无不可。

应该尽可能避免会引起对立意见的话题。在意见相左的团体里,若是不慎丢下火苗,不久,便会引发一场恶战。假使谈话苗头不对,唇枪舌剑将会一触即发,应该尽快机灵地岔开话题,结束不愉快的争端。

(3)尽量少谈论自己。

在众人聚会的场合里,最糟的莫过于将所有的话题都放在自己身上。这点应极力避免。无论是多么出众的人物,只要是谈论自己,自然而然地脑海中便让虚荣心与自尊心给盘踞了,如此一来,必将引起众人的不快。有些人会在谈话中突如其来地冒出与别人正在谈论的话题无关而只与自己有关的事,结果给旁人留下一个傲慢自大的印象。有些人则会以自认为巧妙的方式提起自己,例如:大伙儿正在批评某些不正当的行为时,他会洋洋自得地举出自己的优点来加以比较。如:“说这种话是相当可笑的,我是绝不愿意说这种话的”,“如果是真有那种事,我也说不出口”,“对我来说,为了自己没做过的事,而遭受他人猛烈的抨击,即使是说破了嘴,我也会百般辩解的”之类的话。这样标榜自己,极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也有人虽然同样是在诉说自己的事,却会故意采取低姿态的方式,拼命贬低自己,以博得别人廉价的同情与关注。这种人就更加愚笨了。首先他表露了自己是个弱者,然后,慨叹自己不幸的身世,并向上帝发誓。最过分的是,当他说这些话时,还表现出一副羞怯腼腆、踌躇不决的模样。我们真的不了解这种人。即使再怎么怨叹自己的不幸,就算因而取得周围人们的同情,也是于事无补,徒增烦恼罢了。就如同他自己说的,他真是能力不足,所以什么事也做不成。别人也无法施以援手。但是,到了这种田地,他们依然不能觉悟,尽管认识到自己干尽了傻事,却只能满腹牢骚地怨天尤人。他们的结局就不言而喻了。

(4)切忌自我吹嘘。

有些人表面上不露痕迹,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虚荣心与自尊心。但是,当他遭逢挑衅不得不亮出底牌时,便会开始露骨地自吹自擂。你也曾见过这种情形吧!有入一心一意地想听别人的奉承,于是便先自夸自耀。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的事也一一拿来吹嘘,说自己是某某伟大人物的后裔或亲戚,仿佛自己也是一代名人般。他的祖父是某某人、伯父是谁、亲友是干什么的……不停地背着家谱。就算他所说的全是事实,又如何?如此就能证明他自己的伟大?事实恐陷并非如此吧!某些人常因虚荣心作祟,常说些愚蠢、夸张的话。但这样做反而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旁人对自己的评价反而会一落干丈。选取与本质全然无关的事物,大肆地吹嘘,只会暴露自己缺少内涵的缺点罢了。

(5)不可中伤他人。

应该注意到,对于他人的丑闻,自己不可热衷,更不应加以传扬。或许在座的某些人会表露极大的兴趣,但是,若冷静地想一想,此种行为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如果是无中生有的中伤,更会对当事人造成莫大的伤害。

以上讲述的只是与人交谈的基本原则。这些看似简单,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否则就可能因“失言”而后悔,甚至造成巨大的遗憾。积极弥补言语出现的失误“人有失足,马有漏蹄”。同样,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无论凡人名人,都免不了随时可能发生言语失误。虽然个中原因有别,但它造成的后果却是相似的:或贻笑大方,或纠纷四起,有时甚至不堪收拾。

那么,能不能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或者矫正之术,去避免言语失误带来的难堪局面呢?回答是肯定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技巧。

(1)及时改口。

在日常交往中,经常有自己说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要请七位朋友喝酒,等了半天只到了六位,还差一人。主人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不来!”其中两位客人心想:“可能我们是不该来的。”悄悄溜走了。主人转来一看着急地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又有两位客人想:“那么我们是该走的了。”于是也伺机溜走了。主人见状,更加着急,说:“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最后两位客人也气呼呼地走了。

主人一片好心,为什么客人却走光了呢?这就是因为主人的话引起了客人的误解所致。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话不被别人误解呢?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尽量少用话中有话的句子如上例中主人说的三句话都容易让人理解为话中有话,弦外有音。第一句“该来的不来”,使人想到“不该来的来了”;第二句“不该走的又走了”,言外之意就是“该走的没走”;第三句“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话中话是“我们既是不该来的,又是该走的”。因此,六位客人走得一个不剩。所以,我们在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话一定要说得明确、具体,千万不要模棱两可,不要用那种话中有话的句子,以免引起误解。②不要随意省略主语从现代语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语的。但这必须是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随意省略主语,容易造成误解。一个男青年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大,大。”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帽子,他嘟囔着:“大,大。”售货员仔细一看,生气了:“分明是小,你为什么还说大?”这青年结结巴巴地说:“头,头,我说的是头大。”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

之所以造成这种狼狈的结局,就是这位年轻人省略了他陈述的主语“头”。

③要注意同音词的使用同音词就是语言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在口语表达中脱离了字形,所以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所以在这时不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造成误解了。④尽量不要使用含糊不清的话语例如“适当的”、“好像是……”、“大概”、“可能”、“估计”等等。这类话两可之间,空洞含糊,听了叫人如坠云雾之中。

(2)顾左右而言他。

某校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数学和外语成绩突出,名列前茅。校长在评功总结会上这样说:

“数学考得好,是老师教得好;外语考得好,是学生基础好。”在座群众听罢沸沸扬扬,都认为校长说法显得有失公正。一位教师起身反驳:

“同一个班,师生条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条件产生了相同的结果,原是很自然的事,不公平的对待,实在令人费解。原有的基础与尔后的提高,有相互联系,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学就能提高。校长对待教师的劳动不一视同仁,将不利于团结,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会场有人轻轻鼓掌,然后是一阵静默。而静默似乎比掌声对校长更有压力和挑战意味。校长没有恼怒,反而“嘿嘿”地笑起来,他说:

“大家都看到了吧,×老师能言善辩,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无罪,言者无罪。”尽管别人猜不透校长说这话的真实意思,然而却不得不佩服他的应变能力:他为自己铺了台阶,而且下得又快又好。听了上述回答后,无人再就此问题对校长跟踪追击。

既要撤退,就不宜作任何辩解,辩解无异于作茧自缚,结果无法摆脱。

(3)借题发挥。

据说,司马昭与阮籍有一次同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来报告:

“有人杀死了母亲!”放荡不羁的阮籍不假思索便说:

“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哗,认为他“有悖孝道”。阮籍也意识到自己言语的失误,忙解释说:

“我的意思是说,禽兽才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母呢?就连禽兽也不如了。”~席话,竟使众人无可辩驳,阮籍避免了杀身之祸。其实,阮籍在失口之后,只是使用了一个比喻,就暗中更换了题旨,然后借题发挥一番,巧妙地平息了众怒。

在现实生活中,借题发挥也大有用武之地。某中专学校在一次智力竞赛中,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一名女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恰好颠倒了三者关系,引起哄堂大笑。当这名女生意识到答错后,她将错就错,立刻大声说道:“笑什么,解放这么多年了,封建的旧‘三纲’早已不存在,我说的是新‘三纲’。”主持人问:“什么叫做新‘三纲’?”她说:“现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上级要为下级服务,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当前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小皇帝,家里大小事都依着他,岂不是子为父纲?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比比皆是,岂不是妻为夫纲吗?”她的话音一落,场上掌声四起。大家为她的言论创新叫绝,为她的应变能力叫好。“礼多人不怪”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常常遇到这样的事:一个人不慎踩了另一个人的脚,这个人马上诚恳地向对方表示歉意,说:“对不起!”被踩的人虽疼痛未消,却也表示了谅解:“没关系!”同类情况,在一些青年乘客中有时却会出现另一种局面:踩人者无动于衷,被踩者骂骂咧咧。于是开始了一场舌战:“你瞎了眼啦?干什么踩人?”“你才瞎眼呢,没看见车挤!怕人踩,坐小汽车去!”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

同一件事,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很简单,只因前者知礼,后者无礼。请不要小看这声“对不起”,它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使一场令人厌烦的无谓争吵化为乌有,使一触即发的冲突烟消云散!有些青年人却对提倡讲礼貌不以为然。他们说:“搞那些形式客套有啥用?”“都是些生活小事,细微末节,不值得三番五次地宣传。”讲礼貌是“形式”吗?是的,这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是表达一定的具体内容和感情的,这内容和感情概括起来说就是:尊重和友爱。据说,早在古希腊战争年代,双方为了友好,不再打仗,都把盔甲、面罩取掉。以后为了表示友好,就采用推开盔甲、面罩的那个动作,成为今天沿用下来的举手礼;除敬礼外,为表示友好,不再互相争斗,把手伸开,表示手中无武器,和好吧,于是成了今天握手这种礼节。

礼貌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是通往相互友好和尊重的一道桥梁。在日常生活里,一个简单的“请”字,一声热情的“谢谢”,一个亲切的招呼,并不是多余的“形式”和“客套”,而是对人尊重、诚挚的一种感情流露,它能使入感受到亲切、温暖和愉快。

礼貌问题是“小事”吗?的确,比起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它是比较小的事。但从这种“小事”里,往往可以窥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他的品德和文化修养的高低。通常,不讲礼貌的人除了缺少习惯培养的原因外,往往在思想意识上有些毛病,或者自私、狭隘,或者骄傲自大;而讲礼貌的人则多是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的人。出于这种关心和尊重,讲礼貌的人不论对方是强者或弱者,领导或群众,好朋友或陌生人,有求于人或无求于人,在公共场合或无人监督的环境,都是一样的。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质朴、谦逊、真诚、平等待人这些优秀品质。

同类推荐
  • 成功的智慧

    成功的智慧

    许多人怀着羡慕、嫉妒的心情看待那些取得成功的人,总认为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是有外力相助,于是感叹自己的运气不好。孰不知成功者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便会有奋斗的方向。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具体到某一个人头上,并非就是那么回事。曾有人巧妙地把人生比喻为一条船。在人生的海洋中,大约有95%的船是无舵船。他们总是漫无目的地漂泊,面对风浪海潮的起伏变化,他们束手无策,只有听其摆布,任其漂流。结果他们要么触岩,要么撞礁,以沉没而告终。
  • 六度人脉

    六度人脉

    20世纪60年代,“六度人脉”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提出并加以验证。最初“六度人脉”是政治圈与财经圈里高端人士必用的成功法则。后来,它以强大的趋势流行到到美、加、英、法、德、意、葡、日、韩、丹麦、荷兰、巴西等160多个国家,并开始进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 八位革命女前辈的故事之四

    八位革命女前辈的故事之四

    为青少年写书, 对于我们这些长年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人来说, 并不轻松。萌动这个念头, 主要是我们这些已为人父母者, 对于目前青少年读物中“ 古”、“ 洋” 所占比重过大心存不安。古典的和外国的东西可以读也应该读, 但总读这些东西对广大青少年全面了解历史、认识国家、看待社会、明确自己的责任远远不够。我们相信,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因而也乐意看到他们多读健康有益的图书。
  • 3岁就要知道的创富术

    3岁就要知道的创富术

    《3岁就要知道的创富术》近几年自己亦到不少大学讲“理财概念”,甚至同小学生家长开研讨会谈理财,但谈个人理财非本人强项,加上个人俗务太多,能够在这方面挤出的时间十分有限。得知香港理财教育协会成立已5年.并已举办了几十场理财讲座,今天结集成书,希望本人“推荐”,自然义不容辞。记得2000年出任证监会投资者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之时,已向证监会强调教育群众理财的重要性,在证监会资助下自己曾到各中学讲此一课题,亦提倡中学教科书内起码有几课涉及个人理财教育。
  • 20几岁学点礼仪学

    20几岁学点礼仪学

    《20几岁学点礼仪学》内容简介:礼仪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看似平常却不容忽视,因为它总是不露痕迹地折射着一个人的素质。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有了自己更广阔的社交范围。也会经常参加一些没有去过的社交场合。此时就需要了解社交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20几岁学点礼仪学》内容全面。收纳了个人礼仪、社交礼仪、职场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宗教礼仪、民族礼仪、生活礼仪、饮食礼仪等多方面内容。此外,《20几岁学点礼仪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适合当今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阅读。
热门推荐
  • 机神世纪

    机神世纪

    机神,已经灭亡的远古文明最高结晶,人类不能解析之物。传说每一个机神里面都封印着一个真神的灵魂为能源核心,是人类从机神遗迹之中寻找到的最强兵器。只要得到机神,就等于一只脚踏入成神之路!那一晚,米诺克救出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并与其定下了神契,成为了机神艾鲁希昂的御神者!正式开始了他的传奇。
  • 九玄灵叶

    九玄灵叶

    宇宙开辟之初,天地洪荒孕育出金木水火土五方神器和冰风雷电四个宇宙之灵。一个普通的地球大学生,偶然得到木系神器木灵叶,从此穿越到一个可以修炼的异界,踏上漫漫修仙路。天地大劫,风云变幻,看少年如何凭借一己执念,力挽狂澜,主宰苍穹
  • 心之官则思

    心之官则思

    那一年,有人跟靳则思感慨:“你们班那个官晋澜啊……”靳则思只淡淡道:“哦,他啊,不知道,不熟。”这话被天之骄子官晋澜听到,心想:“靳则思,你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后来靳则思出国,明明有女朋友的官晋澜却觉得,心里像是丢了一块。后来靳则思也谈了一个对象,却始终觉得像是少了点什么。后来的后来,官晋澜和靳则思在一起了,才发现,之所以感觉不对,是因为那个人不对。遇上一个对的人,就什么都是对的。官晋澜,靳则思。心之官则思。
  • 大道囚仙

    大道囚仙

    天道一途,人求命,命囚人。陆小天:你护我一时,我护你一世。世子,皇子,天道子,都为棋子。路小天:天地地间,我若为棋子,我叫天不敢执子。《以上都是扯淡,很黄很暴力的简介:一颗葡萄勾引路小天说道:“只要你听我的,一切你看上的东西,别人的灵宝,别人的功法,别人的伴侣,就都是你的。”于是陆小天就不羞不臊的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可怨梦

    可怨梦

    天界的六公主跟一个擅闯天庭的妖孽逃离九天,甚至为此不惜散去一身仙法,几乎命丧人间。这一份执着而坚定的爱最终却被发现掺杂了无数的阴谋,痛彻心扉的背叛猝不及防,也让妖魔趁机给了天庭致命一击。尘埃落定,最后却是谁认了真?是谁入了魔?又是谁被诛了心?你且听我讲完这个故事罢。
  • 龙浮屠

    龙浮屠

    龙石啸,万骨枯;苍天灭,浮屠出……一场灭世灾难;一个惊天阴谋,最终,谁能傲然于天地,谁将不朽立苍穹!
  • 异世之枪手传奇

    异世之枪手传奇

    我是一个枪手!一个生活在黑暗中,不能堂堂正正大声说出来,令很多人所不齿的职业。但是---我快乐!我自豪!为客人解决了麻烦,为自己赢得了钞票。不偷、不抢、不害人、不杀人,只是动动脑子,写写文字,仅此而已。穿越到了异世,我要让枪手成为所有人知道的职业,让枪手成为一个传奇!
  • 笑傲盛唐

    笑傲盛唐

    大唐永隆年间,武后掌权,垂帘听政,奸臣当道,朝堂政局混乱,江湖上亦是因此恩怨四起,纷争不断。离奇少年为寻身世,误入一场又一场风波之中,探寻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大秘,看他如何戏公主,斗魔女......笑傲初唐风云。
  • 亡灵之语

    亡灵之语

    当你晚上一个人走在街上时,可听到过风的响动,听说那是亡灵之语······
  • 孔子是个好老师

    孔子是个好老师

    本书共十三章,全面呈现了一个多面的孔子,以及孔门生动有趣的学习状况。同时,作者让2000多年前的学习和今天的学习型组织之间实现了“穿越”,更让人们看到了孔门的关注问题、注重研讨、激发潜能和发展个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