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过早地给孩子下过结论吗?可能很多80后家长都会说没有,谁会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给他下结论呢?其实你错了,错在了不知不觉中就给孩子下结论了,例如,“你一辈子就这样了”、“没多大出息”、“指望你成才是不可能了”、“这孩子脑子反应慢”、“这孩子很笨”、“这孩子就不知道学习”、“这孩子干啥都没有胆量”……这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定位,一种评价,不管你是不是有心的,孩子听到后一定会记在心里的。
看到自己的孩子贪玩、作业马虎、考试粗心、成绩不好……便灰心丧气起来,是很自然的事,也在情理之中,但断言自己的孩子先天不足,不是读书的材料,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而放弃对孩子的督导,失去对孩子的期望,过早地给孩子下结论显然是不当的。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事例:
有位10岁的小学生,天生脑筋比较迟钝,学习什么比较慢,往往这样的孩子性格都比较倔强,而这孩子的弟弟却长得与他截然不同,浓眉大眼,看着就聪明伶俐。
哥弟俩在一个学校上学,哥哥原本比弟弟高两个年级,后因为功课一直跟不上,三年内连续留了两次级就与弟弟同班了。也许正是由于他读书成绩不好,又没有讨人喜欢的外表,所以父母对他产生了些厌恶的感觉。每次看到他作业总是全错,就会情不自禁地指责起来:“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一个又蠢又丑的笨蛋!你这辈子是没有什么出息了。”
平时,只要孩子哪点做得不好,这样的话就会反反复复在他耳边响起。
这个孩子虽然反应迟钝,但是对父母的话还是听得懂的。孩子都是有尊严的,孩子因此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就离家出走了。在没有人照看的情况下,孩子在外面遇到了车祸。经抢救无效,孩子离开了这个让他伤心的世界。
孩子死后,他的父母也十分伤心,但悔之晚矣!
这就是父母过早地给孩子下结论的悲剧。当然,父母并不是真的就觉得孩子一无是处,更多的也是想激发孩子好好学习,但这个家庭中两个孩子明显不同,用同样的要求去对待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无疑会害了那个稍差的孩子,甚至两个孩子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天下的父母都是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的,正是由于这种疼爱让父母对孩子的某些缺陷更加关注和怨恨,往往在生气或孩子不听话时,这种对孩子的怨恨就发泄了出来。这对于做父母的人而言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它无意间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对待有缺陷的孩子,父母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使孩子时时刻刻能感到温暖和关爱,以树立孩子克服自身缺陷走向成功的信心。同时,作为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奋斗的勇气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我们还应该更加细心和热情地去发现孩子的优点,使其发挥长处。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就像有的孩子虽然考试成绩不好,但对音乐却极有天赋,在听过几次以后,就能自己唱出来,而且歌声动听。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就应当认同他在音乐上的天分。这样,本来自认不是读书材料的孩子,就会一下子恢复信心。因此,挖掘孩子的潜力,使孩子具备一项或两项特长,不仅可以增强孩子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使孩子在群体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是这样的:
世界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经多次说过,他可以凭一个孩子的笔迹准确地推断其性格、禀性,并预测其将来是否能有所作为。
有一天,一位妇女拿出一个小学生的作业本问巴尔扎克,请他根据作业本上的笔迹来预测这个孩子今后能否有出息。巴尔扎克把作业本仔细端详了几分钟,说:“这孩子是个生性轻浮、反应迟钝的人,他必将一事无成。”这位妇女听后笑着说:“亲爱的大师,你怎么不认识自己的笔迹了?这是你上小学时写的呀!”
巴尔扎克面露尴尬,无言以对。
这个小故事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不能对孩子妄下定论。其实,孩子年龄尚小,一切尚未定型,有待重塑。孩子的发展,后天不确定的因素太多,是我们父母难以预料的。爱因斯坦幼年时是出了名的“弱智儿”,3岁时还不会说话。小学时老师对他的评语是“智力迟钝,说话不清楚,成不了才。”读中学时,教导主任又下了结论:“干什么都一样,反正一事无成。”然而,他最终在科学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无数事实证明,很多天才人物在学校的成绩并不好,有些天才甚至在儿童时期被讥笑为呆瓜,然而,由于他们热衷于自己喜爱的某种领域的知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他们最终走向了成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许你的孩子学习成绩很一般,但只要你细心观察,你仍会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闪光点,抓住这些闪光点鼓励孩子,孩子就能找到自信,进而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因此,对于每个孩子来说,缺少的不是天赋潜能,而是被发现的机会。
还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小时候大多也不是考试高分的优胜者,牛顿、爱迪生等均属少年愚钝,大器晚成。毛泽东、鲁迅、郭沫若等成才之路坎坷,也非早慧的优等生。美国国家档案馆最近公布的档案,显示多数总统青少年时代的校园表现平平。肯尼迪八年级时语文考试仅得55分,约翰逊三年级德语考试成绩为0分,老布什的考试成绩多为六七十分。可见,孩子小时候的表现并不能说明他的一生,学生时代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八种智能:语文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但是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优势自然也不大相同。一个孩子语文、数学成绩不好,但有可能在体育、音乐、美术或者其他方面有所专长。总之,每个孩子在八种智能里总有其突出的地方。那些奥运会的冠军们,演艺界的明星们,他们是不是都是人才,都是英雄?但是谁都知道在他们当中很多人的文化课学习是一塌糊涂。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智能特点,让他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是孩子成功的关键条件,也是孩子成功的基本条件。然而,不少80后父母不能善于发现和发展孩子的智能优势,往往习惯于用同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孩子,这和让中科院的院士去跨110米栏、让刘翔去研究量子力学有什么差别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法国教育学家爱尔维修也曾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所以,每一个孩子将来所能达到的智慧水平、人格高度都是未知的,父母千万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下结论。作为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最成功的人,你的目标就是帮助孩子发掘自己的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并发挥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