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中国最早的教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教育发展的起点,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时期。从200万年前开始,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目前经科学测定巫山人是中国最早的人类,距今200万年,这说明中国教育大约已有200万年的历史了,当然这还不是绝对的结论,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也许中国教育的起源还能往前推移。
二、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教育史上有一部分西方学者认为在动物界亦存在教育,所以在教育起源问题上,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起源论。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由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提出。他认为,教育并非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适应环境的需要,是人类争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一种生物系统,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之外,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的。
利托尔诺认为教育在动物界是存在的,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教育从它的起源上说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教育起源于动物保护物种的本能而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人类只是继承了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而在其上作了某些改进而已,但在本质上与动物界没有区别,这谓之“生物起源论”。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由美国教育家史家孟禄提出。孟禄在《教育史课本》中提出:“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即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模仿,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模仿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种标志,所以模仿是教育产生的原因,是教育的本质。
其实,这两种学说都否认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培养下一代的活动。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本质,并不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仅仅作为一种生物现象。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现象,这是用庸俗进化论的观点看待人类社会,看待教育,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
3.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了教育,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必然有教育。教育是在人类生存和劳动过程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这种活动起源于原始人类为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劳动。这是因为生产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原始人的手、大脑和语言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这些条件恰恰是教育得以进行的物质前提;另外,生产劳动又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必须把通过劳动实践获得和积累的经验、技能,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年轻一代;同时也要把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各种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及原始宗教等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在其进行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原始时期尽管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社会生活极其简单,但它却迫切需要教育来为其服务。原始人类正是在极其艰苦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了人类最初的教育,这种教育一经产生,便成为当时的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原始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而原始人类智力的进化、语言的产生以及人类有意识地制造生产工具为教育的产生提供物质条件和可能性。首先,教育的产生需要建立在大脑神经的旧有联系之上,要求对周围世界有一定认识能力和记忆能力,当大脑不能保存并随时唤起对过去经验的记忆时,教育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其次,教育的产生还需要有语言作为媒介,如果没有语言,就无法传达意思,进行教育是不可能的。再次,人类有意识地制造生产工具,进行文化创造,原始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逐渐丰富,又为原始人类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内容。
(第二节)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人群时期(从200万年前-5万年前);第二阶段,氏族公社时期(从5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已无从考证。在此主要介绍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和特点。
一、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
(一)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水平相一致,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第一,使用火,控制火,管理火,保持火种的道理和知识;第二,石器、陶器、铜器等生产生活工具的制造技艺和方法;第三,狩猎的方法和技巧;第四,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民农作的教育也相应产生;第五,随着拘兽以为畜的畜牧业的产生,驯养的技术成为早期教育的内容。
(二)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早期人类的食品种类日益增多,吃饭的方式、进食的时间也渐渐有了讲究,这使有关饮食方面的生活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思维的进步,原始人类逐渐产生了审美意识,在衣着的改进和发展中,孕育着审美观念和美化自身能力的培养。
在居住习惯方面,原始人类由穴居、巢居,到居住人工营造的住所,这是居住方式的变化,其中也有相应的教育活动。一开始住所只解决人类生存的问题,后来居住的方式又与婚姻、家庭制度相适应,从而扩大了有关居住教育的内容。居住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稳定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在行的方面,考古发现,我国是世界上发明舟车最早的国家之一。当原始人开始使用舟车以代人力之时,有关行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就更为复杂了。
随着婚姻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婚姻家庭生活的教育也是原始人类重要的教育内容。
(三)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原始宗教活动也是原始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祭祀、巫术等方面。祭祀活动可以说是中国“礼”教之渊源。考古发现,我国原始社会已有祭坛和具有类似作用的“大房子”。人们通过在这里举行的包括祭祀在内的各种活动,接受风俗习惯和原始礼仪的教育。巫师担负着原始宗教的宣传、解释、执行等任务。这种半人半神的巫师,一般都受过训练,掌握了一定的宗教知识,有实行巫术的特殊技能。事实上,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型,是上古精神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它对中国文化的推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巫术活动实际上起着一种社会教育的作用。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特点
综观中国原始社会教育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特征,这些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一种处在萌芽状态的教育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还不具备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必要条件,所以原始社会的教育还不可能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它是和人们的生产劳动、氏族内部社会生活原始地结合在一起的。
(二)无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来进行教育。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就是教育的场所,部落的首领和长者就是年轻者的教师。
(三)教育内容和手段极其简单
当时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原始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原始宗教活动方面的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也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没有记录和广泛交流文化的工具,当时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口耳相传,以及对实际行动的观察模仿。原始人通过这些形式,自己接受教育,形成了自身一定的才能、技术、知识、道德品质以及性格等。
(四)教育的平等性和无阶级性
由于原始社会财产公有,不存在阶级,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这决定了原始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没有阶级性。社会成员都平等地接受一定的教育,没有阶级分化所引起的那种差别,也不带强制性,只有因为分工、年龄及性别的不同所形成的差别。
原始社会进入氏族公社末期之后,由于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教育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滋生了学校的萌芽。我国历史开始走近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原始社会的教育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并让位于阶级社会的、专门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