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94800000009

第9章 在“辩证思维”中学会“唤醒童心法”

辩证思维,是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

按照“分数”高低把孩子人为地分成“好孩子”和“坏孩子”,其实正在毁掉着一批好孩子。一些早期在家中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常常在被人讨厌中也成了“坏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善”与“恶”、“智”与“愚”、“乐”与“苦”的矛盾体,唤醒孩子心中的“善”、“智”、“乐”,帮助他们抑制心中的“恶”、“愚”、“苦”,人人都可以成为好孩子。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的分析方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承认不承认矛盾,承认不承认事物因内在矛盾而引起变化、运动,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以分数为标准的排队方式使一部分孩子成了“后进生”,处于后进状态的孩子很容易在大人的偏见中丧失自尊与自信,于是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活的激情,却在误以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中失去一个个成长机会。一些早期没有受到过良好家庭智慧教育启蒙的孩子不断暴露出一个个不良习惯,单纯的说教变得越来越无济于事,失去理智中大人的拳头开始与孩子的个性“叫劲儿”。大人们误以为用“恶”、“愚”、“苦”的办法可以管教出孩子的“善”、“智”、“乐”,却不曾想,恶性循环中,孩子变得越来越“坏”。当最终无可奈何时,不得不“放任、放纵或放弃”。有的家长面对不道德的孩子气得大喊:“早知道你这样浑,还不如小时候把你掐死。”他们恐吓说:“早晚我要把你送到监狱中去。”有的孩子还真的应了这句话,在一步步发展中走向了犯罪而被关进监狱。

其实,孩子的智慧素质并不是单纯从分数一方面体现的。全面评价中会使一部分后进生成为智慧力的强者。当“学分”上的后进生有了自尊和自信后,通过“爱”的激励会使潜能得到再发挥,成绩不断提高的情况常常在允许“后进步”中体现出来。其实,“问题孩子”往往是不当的家庭教育造成的结果,只要家长们改变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孩子都可以成长为好人,但是如果家长放弃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只审视地责备孩子,孩子会在“不公”的家庭人际关系中心里失衡,畸形发展中很容易进入自毁人生的状态。

当我们有了辩证思维这个武器时,我们就会在宽容中接纳孩子的“好”与“坏”,在唤醒“好孩子”中帮助孩子远离“坏孩子”。唤醒“好孩子”,要求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能在赏识中发现孩子的“善”、“智”、“乐”,在关爱中付出时间自己也学习和成长,用“做”的行为激励孩子成长为智慧人。即使是被关进监狱的未成年人,最重要的并不是“劳动改造”中的看管和限制,而是智慧心灵的唤醒。对已经发展到犯罪的人,唤醒人性的工作是非常难的事,但是也要做,做不到最好,也要做得更好。其实,面对今天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们单靠增加监狱的办法不是好办法,为什么不能在未发展到问题严重前早些唤醒他们“做好人”的欲望呢?关键是辩证思维中的系统解决方案。

一个人的智慧力表现离不开环境的塑造和在环境中的表演。当“唤醒”意识被环境所接受时,人们就会不嫌弃暂时的分数后进生和暂时有不良习惯的孩子。相反,在帮助和启蒙后进生和问题孩子中,我们将有一批老师和暂时的优等生在“帮助力”(也是一种人格力)上得到锻炼。分数上的“好学生”也会在智慧教育中完善自我,成为适应智慧时代要求的智慧之人。承认差别,融入环境的帮助与被帮助塑造的是群体智慧力。这就使我们的智慧教育成为塑造环境的工作,也会使我们塑造出智慧群体。如果有一大批人(如退休老师和干部、企业热心人、老师和学生等)愿意做志愿者,社会环境将会变得更富于智慧魅力。

我们常用智慧点灯人来形容家长和老师。面对孩子,我们希望用我们的“爱”点亮孩子的“心灯”。也许,灯光的微弱不足以照清灯下人的全貌;也许,灯光下的阴影映入人眼帘的是黑暗一面。然而,只要举灯人有心,灯下人就会有意,举灯人的心亮着,灯下人的心也会亮起来。

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恶”;

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智”,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愚”;

有人说,“人之初,性本乐”,有人说,“人之初,性本苦”。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绝对的“善人”和“恶人”;也没有绝对的“智人”和“愚人”;更没有绝对的“快乐人”和“痛苦人”。人的“善”与“恶”,“智”与“愚”,“乐”与“苦”共存于人的心灵之中。用“善”战胜“恶”,用“智”战胜“愚”,用“乐”战胜“苦”,人就成长为智慧人;而反之,人就堕落为愚昧人。主动式学习,正是唤醒心灵中的“善”、“智”、“乐”而抑制心灵中的“恶”、“愚”、“苦”的过程。而强迫式灌输和打骂,带给人的却是“恶”、“愚”、“苦”。于是,失去学习兴趣激情的人在外界的“恶”、“愚”、“苦”折磨中终于发生了作用,在向反面转化中成为教育者心中事与愿违的“坏人”。聪明的家长们总乐于在宽容中接纳孩子的“善”和“恶”、“智”与“愚”、“乐”与“苦”的两面特征,并用自己的行为塑造“善”、“智”、“乐”的形象和环境,帮助受教育者抑制“恶”、“愚”、“苦”;愚昧的家长却在狭隘中只接纳孩子的“善”、“智”、“乐”,不接受孩子的“恶”、“愚”、“苦”,却用“恶”、“愚”、“苦”的行为去培养孩子的“善”、“智”、“乐”。最终孩子会在“恶”、“愚”、“苦”的环境中成为愚昧、痛苦的恶人。于是,学习唤醒智慧心灵的关键成了大人,如果大人们都能主动学习唤醒自己智慧的心灵,孩子们才会在智慧环境中快乐地成长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显然,我们不应当把孩子分为“好孩子”和“坏孩子”,而只有不同矛盾状态下的孩子,唤醒孩子心中的“善”、“智”、“乐”,人人都可以成为好孩子。

家教问题何其多:学生累,家长烦,老师难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问:“我的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我的孩子不听话怎么办?我的孩子特别内向怎么办?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我的孩子胆子小怎么办?我的孩子陷入网瘾不能自拔怎么办?我的孩子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了怎么办……”

当我们和孩子接触时,孩子又说:“我妈简直让人烦死了,整天唠叨,尽说‘正确的废话’;我每天很早就得起来去上学,到晚上困得不行了还得做作业,简直累死了;我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了考试成绩也不理想,我都没信心了;我的爸爸只要一看见我干和功课没关系的事就嚷叫,我对他说,玩会儿电脑也是调剂一下,他就说我顶撞他,一个巴掌就打过来。我简直都恨他了……”

面对孩子和家长的冲突,老师显得很无奈。有人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仅考核时影响奖金和任职,而且家长也不干,整天找你事。其实我们也知道孩子负担重,也希望孩子素质全面发展,可孩子全面发展了又和我们有何相干,要是成绩上不去就会有一堆人和你讨说法。能不抓成绩吗?现在要求孩子那么严他还不好好学习呢,再不抓紧,我真怕他们毕不了业;最担忧的是那些‘问题孩子’,不好好上学不说,还经常打架斗殴,要是少几个这样的孩子就好了……”

学校往往愿意在“好孩子”上“作秀”,而不愿意为“坏孩子”下力量,其实,改变一个“坏孩子”的意义对国家、对社会的意义远大于帮助十个“好孩子”考上大学。如果不能用辩证思维对待“问题孩子”,如果不能对帮助“坏孩子”成长的老师和家长有一个比孩子考上大学要高得多的评价,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孩子”出现,就会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到了那时,即使政府、学校和家长再付出成十上百倍的代价,也无济于事了。

面对现实问题,老师在思考,家长在担忧,政府在关注。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我们的教育将会舍本逐末。其实,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培养高分高学历的学生时,我们正在不经意中“创造”出一片培植“问题孩子”的土壤。一个“问题孩子”引发的社会问题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远比培养一个高分学子的价值要大得多。挽救一个“问题孩子”的意义,比培养一名大学毕业生的意义一点儿也不少。我们的社会评价体系如果不能对挽救“问题孩子”的人作出公正的评价和支持,我们的教育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我们政府不可能等待“问题孩子”发展严重时靠扩建监狱解决问题,而应当下大力气在帮教体系上进行改革,让学校不仅培养高分高学历的知识人才,更要培养素质全面的智慧人才,还要帮助更多的“学困”孩子、暂时落后孩子、问题孩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的问题,根源往往在家庭,“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环境”的诱因。但有些家长却误以为“把孩子已经交给学校了”,淡化、放弃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即使想尽责,也往往不知道怎么尽才是对的。直到孩子一天天长大,错过了一个个教育“最佳期”,出了大问题,才真的急了,但也晚了。家长教育工程应当依靠政府和社会下大力气来实施。辽宁鞍山的家长教育工程由市妇联、教育局、文化局联合实施,成效明显,如今已发展为辽宁全省的“百万家长教育工程”。同时,由于学校直接面对孩子,接触孩子家长的机会最多,历史无形中赋予了学校老师更多的机会。一个热爱孩子事业的人,如果能成为家长的心灵好友,能帮助家长改变观念,帮助家长成为孩子的“时代同学”,那么,不仅使学校老师能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还使追求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们得到新的成功机遇。如今,提高学校老师、家长、好学生对“问题孩子”的“帮助力”已成为一种教育智慧。

为了便于帮助“问题孩子”成长,我们把孩子问题分为如下几类:早期成长问题、学业生涯问题、特殊类型(如网瘾)问题。

早期成长问题

早期成长问题主要发生在学龄前或上小学初期。发生的问题往往和不当的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如果家长轻视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误以为“树大自然直”,不及时解决孩子身上所反映的问题,那么必将影响孩子的学业,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婴儿呱呱坠地,来到世界上,总要有一个和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磨合的过程。要想学会走,不摔几个“跟头”成吗?要想学会说话,不说几句错话能讲好吗?问题是,如果我们一遇孩子摔倒就把他抱起来,孩子就很难学会走路,在孩子人生的旅途中,如果也是这样,孩子就会一遇挫折就败下阵来。如果我们一遇孩子说错话就嚷叫“闭嘴!尽瞎说”,一遇孩子认不得教过的字就嚷叫“孩子笨”,孩子就会在一次次强化诱导中真的误以为自己不会说话,脑子有问题。孩子一旦失去自信,潜意识中形成脑神经链接,想走好也走不好了,想说好也说不好了,想学好也难了,成了走路、说话、学习上的“问题孩子”。

成长中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不当的教育会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在误导和强化中变为问题。成长中的“问题”是成长的需要,是孩子体验成长的过程,是让孩子在“实践—认识—再实践”中建立“相似性”体验“模块”的过程。如果我们当家长的不经意中误导了孩子,孩子就会成为真正的问题孩子。当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而家长的说教唠叨又不断升级时,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加重。而如果家长进一步“强化”自认为正确的“家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孩子问题不仅没解决,家长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坏。其实,我们家长往往爱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用自己的心情代替孩子的心情,把本不是问题的“孩子问题”搞成问题,却要让孩子承担责任,孩子不逆反才怪呢。

对早期成长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如下三个分类型:

素质启蒙不足型

我们知道,一个婴儿出生后的三年内是智慧启蒙的关键期。即使是最难学的汉语,婴儿却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掌握,这是因为每个人出生后几年是文化启蒙的最佳敏感期。只要有心的父母能抓住最佳期激活孩子多元智能,唤醒对文化学习的情趣和能力,他就可以依据这种相似性体验继续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一个有主动学习情趣和能力的孩子是不会厌恶学习的,他会把学习当做一种天性,去主动“玩”学习,不怕失误,甚至跌倒了再爬起来。那种为之乐此不疲的学习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智慧父母保护并引导好,就会成为“终生快乐学习,终生快乐工作”的智慧人。但是,如果在这个时期不能激活或不能全面激活孩子学习的情趣和能力,只把孩子当作“小猪仔”去养活,当“小罐子”去强灌,当“小动物”去苦驯,当“小棉袄”去享用,当“小宝贝”去恩宠……就会使孩子丧失文化链接的最佳机会,或者链接上反感灌输的信息,或者链接上学习痛苦的感受,或者形成被动接受恩宠和关照的习惯,诱发出接受照顾比主动学习还快乐的暗示。于是,随着成长而出现了一个个被强化着的问题。

比如: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让他写字看书他一点儿也坐不住,写作业时写一会儿玩一会儿,这和文化知识启蒙不足有直接关系。孩子从小没有得到家长爱学习的影响和诱发学习兴趣的帮助,亲身体会到“玩学习”的快乐;在一次次孩子感兴趣的游戏过程中,如果不断被家长以种种理由(如该吃饭了,该上学了;这个太脏,不要玩等)中断观察和体验,就会影响孩子兴趣力、关注力、持久力的培养;如果孩子在取得学习进步时没有得到足够的赏识和鼓励,而写得不好、说得不对时又被家长一次次挑剔、责备等,都会造成孩子学习力不足。

又如:孩子胆小,总缠着父母,往往和独处时受到过惊吓有关。一旦在脑神经链中形成自己独处就会有可怕的情景出现的暗示,孩子就会总缠着家长而不愿意独处,变得十分胆小。孩子任性,往往和家长溺爱或夫妇教育观念不一致有关。一旦孩子形成事事必须“依”着他才行的潜意识,就会成为一种自负的性格而影响其一生。孩子爱哭,和其他小朋友玩不到一块,往往和孩子受父母保护过多,与其他孩子交往少有关。如果在最佳智慧启蒙关键期没有帮助孩子链接上与人和谐相处的智慧,就会影响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孩子性格郁闷,往往和孩子缺少生活情趣体验有关,如果孩子不能在融入大自然生活和音乐美术陶冶中提升生活情趣,将会影响一生幸福。

显然,素质启蒙不足的孩子往往和家长忽视早期素质教育、片面督学知识、过分溺爱保护、家长生活情趣不足或自身素质单一有关。一旦出现问题,家长又错误地把孩子“问题”归因于孩子,强化孩子的问题意识,就会使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不当限制过多型

由于传统教子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埋于家长的潜意识之中,我们家长总爱以教育者自居,却并不愿意主动接受教育。我们总爱以审视的目光看着孩子(包括以审视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一发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狠狠敲打一通,还误以为这是关心和严管。在孩子心中,冷若冰霜的父母面孔就是一个无情的判官。孩子从小懂得看着大人的脸色行事,恐怕因不小心越轨而遭到惩罚。于是,孩子主动的兴趣表演和积极的探索精神被压抑下去,成为“听话,学习好”的“小大人”。有的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宠爱过度,在享受孩子中把孩子培养得任性而自私;等孩子一天天长大,自我意识变强时,就开始大范围限制孩子的探索欲、表现欲;孩子上了学后,出于对知识学习的偏见,家长们开始了“为孩子好”的“逼”学历史。孩子在前后矛盾的家长态度中心灵出现错位,当一个因宠爱而心灵脆弱的孩子突然遭遇一反常态的“逼”学大棒管制时,就会形成对学习和家长管教的逆反心理。于是,一个个令家长寒心的事发生了。有的厌学逃学,有的记恨家长,有的离家出走,有的因心情郁闷自残……

限制过多,虽然也使一些孩子变得听话,学习好了,但探索精神没了,能力没了,依附心理强了。当他们长大后就业时,就会面临尴尬。

家长行为误导型

孩子早期教育实际上是家长用“做”的行为激励孩子成长的过程。孩子在模仿家长的点滴之中学会了做人、做事和相处。在孩子素质成长关键期,如果家长的行为不轨,就会直接影响孩子最初的成长轨迹。比如,夫妻俩不顾及孩子存在的事实而经常吵架,会让孩子从小学会争吵,并且还会利用父母之间的矛盾满足受宠爱的要求。父母不尊重爷爷奶奶,把对长辈的不满展示给孩子,自以为自己对孩子好,却误导孩子学会了挑拨是非和不孝。当孩子长大后,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这让我们的家长们始料不及。

每位家长都爱孩子,但如果爱的思路和方法不对,孩子会在误导中发生问题。一对夫妇从小宠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他们还以为是对孩子的爱。结果,孩子变得非常自私,有什么好吃的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后来“胃口”越来越大,吃穿上十分讲究,却不顾父母的承受能力。一旦得不到满足,不是嚷叫就是骂人,甚至敢动手打父母。家长误以为孩子长大就会好,坚持“只要能学习好,别的什么都不重要”的观念,“哄”着孩子学习。孩子不仅学习没上去,还变得蛮不讲理,经常和同学打架,甚至和家长动粗。于是家长从“溺爱——严管——无奈”,最后不得不“放任—放纵—放弃”。孩子一看家长都不敢管了,更助长了个人欲望的膨胀,以至成了谁也不敢管的“坏孩子”。

学业生涯问题

学业生涯问题主要指中小学期间发生的问题。发生问题的原因往往是没有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不少家长误以为孩子交给学校了,孩子有什么问题是学校的责任,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其实,如果家庭能给学校输送智慧启蒙型孩子(顺教育型孩子),孩子一般都会很容易适应学校教育环境的。即使给学校输送了智慧启蒙不足或有误型孩子(逆教育型孩子),只要抓住“唤醒童心再激励”的机会,孩子仍然可以在学校环境的熏陶中实现主要矛盾方面的转化,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虽不是最好,但可以达到可能的“更好”。在转化过程中,家庭环境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家长不能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及时沟通,达成共识,孩子将错过“唤醒童心再激励”的机会,成为学校和家庭环境都难以影响和制约的“反教育”型孩子,那就危险了。

学业生涯问题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几个分类型:

学困逆反型

仅根据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困”和“学易”是相对的,在这个学校学习差,但在另一个学校可能还是成绩好的;在这个学校学习成绩不错,一旦进入重点学校,有可能成绩并不算强。问题的关键是,即使所学的课程能跟上甚至能基本掌握,只要成绩排在后边,就会影响心态和情绪,就会形成误解和尴尬,就会失去自信和自尊。学困生一旦在潜意识中形成错误的信息链接,其他方面也会同时受到影响,把本来可以发挥的特长也抑制住,就像兵败如山倒,一科不行,满盘皆输。

其实,学困生中有相当多的孩子是有巨大素质潜能的,但是在“学困”这一最引人关注的话题中,我们往往把孩子的潜能埋没了。不少家长着急得不行,又是请家教,又是找老师补课。其实,已经陷入“学困状态”的学生,家长的督促会让孩子更逆反,老师的努力往往也会事倍功半,很难有好效果。正因为长期处于学困状态,使得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大,不爱学习,挨家长的唠叨又多起来,情绪郁闷,开始反感说教和督促,学习效率进一步下降。一个占用人生时间最长的学习过程得不到快乐,就会到其他地方去找快乐,于是上课“捣乱”、欺负小同学、无休止地看电视、到社会上去“淘气”……

当学困生因受到精神压抑而不能解脱时,就很容易找人、找地方去宣泄。于是出现了和同学打架、故意气父母、故意不完成作业……当这些孩子出现问题而我们采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时,就会发现无济于事,甚至出现越教育问题越多的情况。其实,根本的问题是孩子没有从“学困状态”中解脱。

智能偏用型

家长们常说:“有的孩子不是不聪明,只是不往正道上用。”其实,这是智能偏用的一种表现。其实,大部分孩子本都是聪明的,只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好动,或有些学科暂时没掌握好而遭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惩罚,孩子一旦失去自尊,就会出现偏执表现。他们有时换个方式表示自己的聪明以取得关注,或者妨碍别人求得平衡。智能偏用型的孩子爱耍“小聪明”,他们做作业爱“偷懒”,考试爱作弊,实在自己没把握的考试求人替考。他们上课时爱搞“小动作”,聪明劲儿上来时,在智力比赛、文体活动、小制作中也能取得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智能偏用型的孩子性格倾向“活泼”型的较多,也不乏“和平”型和“力量”型性格。积极发现和引导,唤醒他们“做好孩子”的欲望,他们能很快成为好孩子。智能偏用型孩子往往和家庭教育有关,一方面,家长不多管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孩子在自由体验中培养了部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家长忽视早期习惯培养,孩子毛病得不到及时纠正,逐渐成为性格特点。

理智失控型

学业生涯中的理智失控型孩子比例虽少,但影响较大,他们往往和大部分同学和不到一块,一旦发生矛盾,往往用不理智的手段解决,甚至造成校园伤害事件。他们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但也不容许别人对他们瞧不起,有时怀疑别人对他们有妨碍,也会作出不理智的选择。

出现这种情况,多和家庭教育环境特殊有关。有的是父母关系出现较大裂痕或离异,有的从小得到父母关爱较少,有的父母习惯于用打骂侮辱的方式对待孩子,有的由于长期学习或生活压力大得不到释放而产生过激行为。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家长是否有一颗宽容心对待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周围人,能否理智面对人生矛盾。家长行为的不理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据媒体报道:一位“村官”的孩子与另一个同学因发生矛盾打架,被这个“村官”知道后,认为孩子吃了亏,便派人劫持了与他孩子打架的学生,并派人把这位学生伤害致残。村官家长自以为是为自己孩子好,可这种做法给孩子带来的却是误导。孩子也成了谁也不敢惹的“小霸王”。实际上这位家长把孩子害了,还误以为对自己孩子好。今天,当我们看到有个别孩子长大后为了自己的享受要挟父母甚至打骂父母时,我们更多的是用“孝敬”标准指责不孝的孩子,同情受辱的长辈。然而,我们的父母是否意识到了,自己当年的行为有可能就是铸成可怕后果的诱因呢?面对教训,我们会发现,家长自身行为不检点、溺爱孩子、总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实施家教,已经不是小问题,而是影响孩子一生命运的起因。因为畸形发展的孩子会用比我们大得多的“创造力”去“放大”我们的缺点和错误,会在一触即发的诱因中爆发出让我们想像不到的“破坏力”。如果不能对理智失控型的孩子实施唤醒童心再激励计划,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今天,好学生有人管,有缺点的孩子可以帮,真到犯罪进入监狱的未成年人也得到特别“关注”,但处于理智失控状态的孩子却成为难办的问题。家长管不了,学校不敢管,虽然有潜在的违法倾向却又没到那一步,成为教育的“空白区”。对此,我们的家长在思考,学校在研究,社会在关注。

特殊类型问题

特殊类型问题因时代、环境不同,表现的方面也不同。由于涉及面较大,往往对社会有特殊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比如,吸毒问题、赌博问题、网瘾问题……

我们将把关注点放在目前对学生影响较大的网瘾问题。网瘾问题如今已成为未成年人教育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调查,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除了现有的数量庞大的青少年网瘾群体外,调查结果显示,在非网瘾群体中,另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可见,加强对青少年网民的网瘾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调查表明,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的比例(17.07%)约比女性青少年网民(10.04%)高出7个百分点。

孩子们迷恋网络,家长们普遍担心会影响孩子学习,家长们一般都会限制孩子过度使用。但网吧的出现,却为孩子迷网提供了机会。有的孩子一进网吧就玩起来没完,一坐就是一夜。困了就倒头大睡,醒了又接着玩,第二天回家后,便不想去上学,即使到了学校,也是趴在桌子上睡大觉,根本不能听课。就这样,网瘾孩子开始耽误学业、离家出走。有的上网没钱,就去偷和抢,有的把虚拟世界的暴力行为演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打架斗殴。于是,一个个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出现了。

为什么中学生这么容易陷入网瘾而不能自拔?其中:

a)自控能力欠缺。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他们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理接触网络。但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为逊色,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b)认知能力有限。中国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是正面教育,在涉及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们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虚拟网络毕竟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

c)自我意识强烈。中学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中学生急于摆脱学校、教师、家庭的管制,丢开书本,追求独立个性和成人化倾向,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青少年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地。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网络成为中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中学生可能身处的不利环境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客观原因。具体表现在:

a)社会环境。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践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室对中学生有着强大诱惑,促使他们将网吧当作乐土。

b)家庭环境。当前我国中学生多属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流。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他们的父母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中学生,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c)教育环境。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电脑和网络成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但缺乏老师和家长有效引导的中学生则更多的是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当学生“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时,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

网瘾问题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个分类型:

a)厌学迷网型

产生网瘾的不少孩子都是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孩子,他们考试成绩不好,家长斥责、老师批评、同学瞧不起,他们成了现实世界中的失败者。因为厌学而生活单调,得不到快乐和成功感的孩子,一旦陷入网络互动游戏或无拘无束的网上聊天,很容易成为迷网的“坐客”,一旦钻进网络就很难走出来。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没有因成功而获得快乐,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体验机会,没有无话不谈的心灵好友,本该是自己最亲近的朋友——父母对自己也是心灵疏远,很少有真心的沟通。厌学迷网型孩子往往和家长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有关,家长不能跟上时代学习信息技术,孩子钻入网络家长又无法指导,心灵疏远中一旦管束孩子行为,就会造成更大的对立。这就是网瘾很难解决的原因之一。

厌学迷网型孩子往往和不当的家庭教育有关。一位迷网孩子的父母平时忙着经营商品挣钱,根本没时间管孩子,除了管孩子吃饭穿衣外,连家长会都不愿意参加,怕影响生意。等孩子出现问题,不是嚷叫就是打骂,动不动对孩子说:“我简直白养活你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在孩子小时还能吓住,等孩子长得五大三粗时,就不灵验了。他们从来不和孩子心灵沟通,除了看电视时有时笑出声来,平时总是板着面孔,给孩子摆出“我是老子”的架子。请老师指导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夫妇俩一个口径:“孩子交给学校了,你们只要为他好,打也可以,骂也可以。”当老师建议他们也要改变观念,和孩子平等交流时,他们放不下架子;当老师建议他们也要跟上时代学习家庭教育方法时,他们说:“我们这么大岁数了,脑子不灵了。”大人正是在放弃自我成长中放弃着孩子教育。孩子在瞧不起家长、腻烦家长中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着。

b)痴迷不醒型

爱好是成才者之神,爱好到痴迷甚至可以出“天才”。那是需要有一个人生的梦想和目标,有一个为实现目标而不断探索的意志力、智慧力、道德力作支撑。许多成功人士往往都是小时候的科技爱好者、艺术爱好者等。但是,对于一个没有人生梦想和追求,没有意志力、智慧力、道德力的孩子,一旦在过度痴迷网络游戏或聊天中找到感觉,往往很难自拔。他们会整天整夜沉浸在网吧之中,直到困得不能自支时倒头睡去,而醒来时已是第二天。面对上学,即使在无奈中走进课堂,却已无心听课,有时趴在课桌上睡起来。到了晚上,只要一开电脑,就又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有的家长被迫把电脑锁起来,他就钻进网吧去玩。这种失态的痴迷严重伤害着身体,也伤害着他们的心灵。有的离开电脑还在用“电脑语”在现实世界中表演。家人们看到自己孩子的精神失态,越来越慌,有的家长还真把孩子送进了精神病院。

还有一位上高中的孩子本来学习不错,无意间接触了网络游戏,从此深陷其中三年不能自拔,整天到网吧中玩游戏。从逃课、辍学到离家出走,一位优秀的花季少年变为虚拟世界的“瘾君子”,被重点高中劝退。后来,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想把他拉回学校,希望能让他继续学习,但没多久,他又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终于再次失学,成了流浪于社会的痴迷不醒人。

c)误区陷入型

对于“问题孩子”来说,如果家长不能在改变观念中实施唤醒童心再激励计划,孩子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一旦接触上网络暴力游戏或黄色网站,就会在现实世界中宣泄。有的为了抢夺“武器”而在网吧里与别人大打出手,有的利用网吧与社会不良表现的人结识。如果不能尽快引导和帮助,他们有可能作出越轨行为,铸成未成年人犯罪的悲剧。

据媒体报道,网吧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尤其是中小学生犯罪的重要发生地。第一,网络游戏内容渲染,青少年盲目模仿。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色情、搏杀、武斗等暴力情节,使一些痴迷于游戏的青少年大受影响,甚至纷纷仿效。第二,过度沉迷网络游戏,不计后果。一些痴迷于网吧的青少年,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很容易产生违法犯罪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第三,在网吧内物色作案对象,在外实施抢劫。一些长期“泡”在网吧的青少年,比较熟悉网吧的环境和出入人员的情况,于是选择网吧为作案点,将出入网吧的人员作为实施犯罪的对象。第四,利用虚拟网络交往,构筑信任陷阱。网上聊天交友正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所青睐,有的人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往,忽视了虚拟世界和现实的区别,将虚拟的交往带到现实中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过度轻信网友,这些都为网络引发的犯罪提供了机会。

一位经常去网吧上网的孩子为了弄到维持上网的费用,在后半夜乘别的网友熟睡之机,盗取其裤包内价值1400余元的手机一部;

一位经常去网吧聊天的孩子因在网上与网友发生矛盾,邀约其他五人到网吧实施报复,发现正在网吧内打“传奇”游戏的杨某、刘某二人装备不错,遂强行将二人带至网吧外,采取持刀威胁等手段强迫受害人交出在“传奇”游戏上的账号和密码,并抢走现金100元。当日几名被告人在网上将部分装备卖掉后获赃款1250元;

一位学生在学校附近一网吧与网友发生纠纷,用啤酒瓶将另一人打成重伤;

年仅十七岁的李某先后两次在网吧内以借打手机为名,骗取网友价值2300余元的手机两部;

在某网吧附近,一位女孩从厕所窗户跳下,造成骨裂骨折,险些高位截瘫。她是被犯罪团伙从网吧劫持并强迫卖淫,被拐的女孩为了不去卖淫,最终选择了跳楼逃跑,在摔成重度骨折后逃出虎口。

显然,误区陷入型的孩子已经走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边缘,挽救这类孩子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弄清“家庭教育”是什么?

孩子是什么?父母们一直在思考。

大家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于是,爸爸开始画,他要把孩子画成考高分的大学生;

于是,妈妈开始画,她要把孩子画成令人羡慕的科学家;

然而,孩子也在画,他要把自己画成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飞上蓝天去翱翔。

老师也在画,亲友也在画,矛盾交织中,画出的孩子越来越不像本人。孩子哭丧着脸,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不断嚷叫着:“我不是纸,我不需要画。”爸爸妈妈却一起说:“我们可是为你好啊!听话,让爸爸妈妈一起画。”孩子含着泪点点头,变得越来越听话。

几年过去了,父母的画笔越画越有劲,孩子的脸型却变得越来越难看。当可怜的父母突然发现自己孩子渐渐走了样儿时,顿时气不打一处来。爸爸一巴掌打下去,妈妈跟着嚷起来:“你简直不像我的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要是再没有人样,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哇哇地哭起来。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他更不知道,爸爸妈妈把自己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却要他承担责任。

其实,人是有智慧的生灵,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有自我意识,有一个思维和创造的心灵世界。这使人有能力超越自身的有限,去感知宇宙的无限,在和谐融入大自然中,插上艺术想象力的翅膀自由飞翔,并在思维中编织出一个个创意,用行动去实现一个个梦想。把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有广阔的心灵世界并富于创造的生灵,才是真正明白了“我是谁?”保护无中生有的创造能力,才是人的智慧。

于是,我们有了家庭教育新理念,那就是帮助孩子“为兴趣和梦想而快乐地表演”,是让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是心灵沟通中的愉悦和互动。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智慧教育新理念。

显然,孩子不应当是白纸,也不是“猪”、“瓮”、“兽”,更不是一块任播种者随意点播的不毛之地,而是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和心灵畅想能力的肥沃土地。教育其实就是唤醒,唤醒孩子心中的“善神”、“智神”和“乐神”,就会使孩子自己有力量抑制心中的“恶神”、“愚神”和“苦神”,人人都可以成长为有智慧的人。

什么是“家庭教育”?许多家长误以为“家庭教育”就是“孩子教育”,就是以“说教为中心,批评、惩罚为延伸”的教育孩子过程。当孩子出现问题越来越严重时,这种过程又变为“放任、放纵和放弃”的无奈选择过程。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许多家长误以为“听话,学习好的孩子是好孩子”,于是,一种“以知识增长为中心,以说教为方法,以取得高分高学历为目标”的家庭教育观念左右着今天的众多家长们。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就是说孩子、教孩子、哄孩子,出现问题批孩子、骂孩子、打孩子,管不了时就放任孩子、放纵孩子、放弃孩子,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从小陷入一个怪圈而不能自拔,或者成为“不爱学习,又不得不苦苦学习的高分学子”,或者成为“厌恶学习、时时妄图逃脱苦学的不安分子”。

家庭教育决不应当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而是唤醒孩子智慧心灵的乐园,每一位家长不仅仅是孩子的生理父母,更是孩子的智慧父母和心灵老师,承担着唤醒孩子的心灵智慧,启蒙孩子快乐成长的义务和责任。作为一位爱孩子的家长,同时也应当是一位爱学习,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读书人。正是“爱”孩子的“心”和“爱”学习的“情”,可以使我们懂得“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于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就是唤醒智慧心灵的伟大工程了。这就是今天的选择。

面对“问题孩子”怎么办 唤醒童心再激励

人的最大魅力在于有成长的激情。即使是“问题孩子”,当他们唤醒了做“好孩子”的智慧激情时,他们也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那么,什么是激情呢?激情是人生的活水,激情是灵魂的放声歌唱,激情是孩子们的童心。激情从哪儿来?当我们追根寻源时,突然发现,原来激情就在孩子心中。有谁能像孩子那样善良可爱而具有魅力,以至有罪恶心理的人都在出生婴儿面前变得虔诚了几分;有谁能像孩子那样爱探索询问,神速掌握语言;有谁能有像孩子那样在游戏中玩起学习、玩起工作那乐此不疲的快乐状态。那是一颗智慧的“童心”,是善良、智慧、快乐的人生状态。如果想有激情,那就唤醒“童心”再激励,唤醒“善”、“智”、“乐”,抑制“恶”、“愚”、“苦”,人人都可能成为智慧人。“学习,唤醒自己的智慧心灵”的过程,其实就是向孩子学习的过程,就是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

唤醒童心法:孩子心灵畅想时,我帮助他展开双翅。在“钻进去,走出来”的过程中,与孩子一起实现兴趣迁移;孩子心灵受伤时,我为他调整和抚慰,在“心灵咨询和服务”过程中,与孩子一起康复出院;孩子心灵扭曲时,我用行动唤醒善良,在“多些宽容中的接纳,多些赏识中的发现,多些关爱中的付出”过程中,唤醒童心再激励。做不到最好,但一定要做到更好。

解决“早期教育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常听家长们问,孩子任性,不听话怎么办?孩子胆小,怕黑怎么办?孩子爱哭怎么办?孩子不爱上幼儿园怎么办?孩子太贪玩,不爱认字怎么办?孩子爱打人怎么办?孩子没大没小,谁都敢欺负怎么办?孩子不好好学习……

其实,这都是早期教育问题。孩子在人生的初期,出现各种问题,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如果引导不好,就会真正成为问题。长大了就不好解决了。因为学龄前或初上小学时段是人格塑造和习惯养成的最好阶段。如果能关注孩子的基础素质培养,抓住出现的问题正确引导,将为孩子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而如果误导了孩子,即使通过今后的唤醒教育能帮助孩子进步,但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即使通过付出代价解决了问题,但童年的相似性生活体验会让人留下终生的烙印。就像一台电脑,初始格式化没做好,DOS基础有问题,再好的操作系统也不可能运行稳定,时不时还会出现死机或文件丢失情况。关注早期教育问题,成为最重要的唤醒教育。

如何帮助智慧启蒙不足型孩子

早期智慧启蒙不足,会使孩子兴趣少,智能一般,对文化学习没有特别痴迷的热心,常坐不下来学习,孩子似乎比较听话,大人比较喜欢,保护过多,宠爱过度,孩子往往相处能力不强,主动与更多小朋友接触的热心不大,受了欺负也不敢声张,胆小怕事……

这类孩子如果不能尽早唤醒童心再激励,在学业生涯中学习成绩往往一般,在竞争严酷的学业生涯中可能因名次不突出而受到家长和学校的冷落,一旦失去自信和自尊,将很难有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平庸将有可能伴随一生。他们与人交往平淡,影响力不强,主动性较差,很难有创新成绩。

唤醒童心再激励的主要方法是:家长要改变观念,既然孩子智慧启蒙不足,责任不在孩子,而在自己,那就千万别埋怨孩子。要在允许孩子后进步中找到他的新起点。同时,抓住还没有完全错过的唤醒“善”、“智”、“乐”的机会,降低期望标准,把孩子当做小几岁的孩子,重新用爱心、爱好、爱学激励孩子成长。孩子正处于兴趣和梦想丰富的故事年华,家长真诚地给他讲述他所爱听的故事,是会吸引孩子的兴趣的。只要故事内容中的哲理能打动孩子的心,他会变得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聪明和勇敢。借此时机,把孩子兴趣迁移到阅读与他相适应的童话、科学类书籍之上,他会在乐此不疲的阅读生活中提升智慧。不要动不动就说:“都这么大了,还看小画书。”孩子最喜欢看的正是他所能理解的。用同龄孩子标准要求他,就是拔苗助长,会让他在失去兴趣和信心中厌恶读书学习。而如果我们降低标准,从他的实际水平出发提升智慧,由于适应他的成长规律和进度,他在后来有可能超越原来比他强的孩子,这就是后起之秀。这就如同孩子越不过一道沟,我们先退一步,让孩子攒足了劲一跳,可能跳得更远。与此同时,鼓励孩子动手实践玩富于知识内容的游戏,对激活孩子智慧有益。孩子与同龄孩子中的优秀者相比显得智能较差,家长很容易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孩子相比的方法教育孩子进步。但这种办法不仅不能引导孩子进步,倒让孩子在比较中产生自卑。正确的办法是在赏识孩子中发现孩子的智慧点并予以鼓励,让他在自己和自己比中不断进步就行了,不要追求最好,但一定要帮助他更好。这种鼓励应当是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施舍,更不是讽刺。比如,孩子原来只能坐住十分钟,我们的家长如果总是斥责孩子说:“你怎么总是坐不住啊?这样你能学习好吗?”孩子会在这种指责中意识到自己确实坐不住,最可怕的是在家长的误导下,他也知道由于自己坐不住,学习是不可能好的。一旦失去了信心,不仅改不了毛病,学习不好就成了自己潜意识中的主导思想,孩子是很难再进步的。而如果家长把对孩子的“审视”目光改为“赏识”目光,就会说:“你已经坐了十分钟了,还能坚持学习,你是个有意志力的孩子,如果你能坚持十五分钟的时间认真学习,我相信你会学得更好。”孩子在赏识目光中得到肯定,会有更大的成长进步欲。下一回,他会以坚持十五分钟为荣。家长如果能及时肯定,使孩子在赏识中把原来的不好习惯变为好习惯,孩子就是成长了。特别是孩子自我意识控制中的主动改变,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人格习惯塑造过程。在提升意志力、关注力、坚持力、兴趣力中,孩子的情商会大大提高。在未来的人生生涯中,情商的力量会让孩子学业成绩和工作成绩要比没有经历这一改变过程的孩子大得多,这就叫厚积薄发。

唤醒童心再激励的过程是一个允许孩子“后进步”的过程。不要只看起点,要看如何让他全面素质提升中赢得终点。这样一来,早期教育就不是仅仅提前早学点儿知识,让他暂时成绩领先,而是让他有终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乐趣和丰富的综合素质内涵。显然,开展“五小智慧人”活动对唤醒孩子的全面智慧是有好处的。

总之,对早期智慧启蒙不足的孩子(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即使有的孩子从认字、背诗、学习情况看还比较好,但并不等于有很大的学习情趣、有很强的思维能力、有较大的意志力、有很好的心理素质等,如果忽视他们也属于早期智慧启蒙不足的现实,当他们若干年后失败在心理素质、意志力不强、思维能力差时,就后悔莫及了),家长应首先转变观念和行为,由向别人看齐变为允许自己孩子“后进步”,由“审视”目光看孩子,给孩子挑毛病变为赏识孩子中勤鼓励,由只关注与学习有关的智力开发变为全面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观察力、专注力、思维力……),然后通过开展“家庭五小智慧人”活动,用“三爱”激励法激励孩子进步,孩子就会成长为具有自己个性特长的人。

如何帮助不当限制过多型孩子成长

不当限制过多型孩子的家长往往自以为是,用自己的标准管教孩子。由于自己不重视家庭智慧教育思路和方法的学习,误以为教育孩子是简单的“小儿科”学问,用自己过高的期望面对孩子,管束孩子。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不合乎家长意见,受到指责、打骂等惩罚的机会较多,孩子的个性特长往往处于被压抑状态。他们不是不聪明,他们仍然有动力发展个性、宣泄个性,于是,他们会在不当管束中畸形发展。有的不好好学习,但淘起气来还蛮有水平,气得家长老师喘粗气。家长在孩子的逆反性格表演中,变得越来越无奈。一面是家长的标准要求和管束,一面是孩子的任性和淘气。理智点儿的家长可能会自我安慰说:“大了就好了。”不理智的家长就非要“别”这个劲,不允许孩子继续任性下去。于是惩罚升级,打骂加剧。如果打怕了孩子,孩子收敛了,成了“听话”的“好孩子”,其实孩子在心头已经埋下了“恨”的种子,家长们不知道未来何时会爆发。而如果孩子没被打怕,就会在反抗中成为更任性的人,他们会在同学中去宣泄,他们长大后会用同样的办法对待他们的后代,甚至他们的长辈。

其实,孩子任性,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孩子在2~4岁期间,一般会有一个“反抗期”,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反抗期”。这一时期,一些孩子会出现“反抗”行为,表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了。具体表现为大声哭闹,不听话,非常紧贴着家长,一定要买某一样东西,不肯睡觉,等等。这些任性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反抗行为。孩子任性,很常见,家长们也有任性的时候。但是,当孩子任性时,首先,家长不能急躁,因为急躁以后容易不冷静而产生过激行为;其次,家长要了解孩子任性的原因,比如孩子要求买某样东西,家长要设法了解他为什么一定要买这东西,你可以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来看这个东西,或许孩子的选择是有道理的,他提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当然,你若决定不给孩子买,你要告诉他为什么不能买,如说说赚钱的不容易,等等。孩子任性可以理解,但家长对待孩子的方法很重要。孩子任性,是个体需要的外在表现。在家长眼里,所谓的孩子“任性”就是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即孩子的意见与家长不一致。其实,孩子任性是自己的需求达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外在表现。作为家长,首先要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分清到底是孩子在任性,还是家长在任性。其次,应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比如,家长要去一个不适合孩子去的地方,就要给孩子讲不带他去的原因。若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最好把他带到人少处,蹲下来和他交流。平时要注意给孩子讲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准则,注意教育和奖励相结合。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是五六个家长围着他转。家长给孩子太多的爱,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形成“我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思维定势,任性也就成了孩子的通病。在孩子任性时,训斥是没有什么用的,家长还是要与孩子平等地交流。事实上,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去讲道理是一点儿效果也没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暂不理睬他,家长走开做自己的事情,同时也让自己冷静下来想想该怎么做。孩子认识到错误以后,家长要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还要和孩子讲讲他做错事的原因,在平等沟通中帮助孩子改变。

为了帮助孩子改变,必要的“换位游戏”对孩子改变任性是非常有好处的,孩子只有在游戏中也来当当“小家长”,才会理解当家长的辛苦和难堪,让孩子主动提出不再坚持他的任性做法。其实,孩子任性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三四岁期间表现出任性、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以后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而没有表现出任性、逆反心理的孩子,则往往在性格上趋于软弱。所以,先要弄清孩子的任性是否存在着有理的一面。孩子无理的任性,家长决不能无节制地妥协;当孩子的任性存在着有理的一面时,家长应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注意理性地看待问题,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帮助不当限制过多型的孩子成长,关键是家长要学习家庭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智慧施教。

如何帮助家长行为误导型孩子

有些孩子爱骂人打架,不好好学习,经常淘气惹事。家长为了去掉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曾无数次说他、骂他、甚至打他……可是他的习惯还是改不了。有时,孩子对你讲的道理也能够认同,也希望自己能够按照你所要求的那样去做,可是他潜意识里引发的那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脑神经链并没有断开,而那些脑神经链对他的影响和作用的力量要远远大于你灌输给他的那些正确道理,所以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

孩子毛病多,问题大,往往和家长行为误导有很大关系。有的家长动不动就骂街,夫妻之间也经常吵架,有时甚至动起手来。孩子一不顺他们心,就动手打孩子。有的家长面对骂人打架的孩子一边骂着:“你他妈的怎么这么不听话?”一边拿起棍子没头没脑地照孩子打过去。这孩子能教育过来吗?如何通过智慧环境的塑造,让环境中有效激励因素增强,帮助孩子在调整自身的智慧系统失调中找到成长的起步点,是一种辩证施教的方法。一方面,家长变管制型教育为平等沟通式和谐教育,对孩子行为赏罚分明,既不放纵孩子的错误表现,又能鼓励孩子的优秀表现。孩子会在公平和谐的环境中产生自我控制的欲望和行为,孩子就开始改变了。由于家长的改变也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有时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况。在这种情况下,聘请“智慧成长顾问”或派孩子“智慧留学”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现在,人们为了孩子的学习,往往习惯于按学科请“知识家教”。其实,对学龄前或上学不久的孩子,知识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全面素质培养和智慧启蒙是更重要的。“智慧成长顾问”就是指导家长学习成长的启迪者,是孩子成长中的心灵老师。如果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位经过智慧教育思路和方法培训过的老师指导、点评、帮助,孩子的成长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鞍山市妇联正是从首先培训一大批家庭智慧教育指导师开始帮助搞好家庭教育的。“智慧成长顾问”是一批高素质的导师队伍,他们或者在读懂自己心灵这部书中有了最重要的人生感悟,或者是经过严格的理论培训和实践体验而成长起来的一批专家式家长,或者是热心智慧教育事业的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还有即将面对孩子出生,准备用智慧教育的思路培养后代的志愿者。

如果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除了有自己的生理父母呵护外,还能有更多的智慧访问学者光临自己家,让孩子在“智慧干妈”、“智慧叔叔”、“智慧导师”的影响中成长,就会变得素质更全面,不会因精神营养不足而在未来成长中败下阵来。

“智慧留学”是在自己暂时力不从心情况下或希望把孩子培养得更优秀时的明智选择。电视剧《老爸老妈之望子成龙》中的被称做“鱼贩子”的经理就是想以出国留学的代价,通过把孩子送到“优秀家长”的家庭中的办法挽救孩子。石家庄曾有几位个体经营户也把孩子全托给一位老教师,一群孩子在这位教师家共同生活,一起学习,在全面唤醒中成长为好孩子。

解决学业生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校中的“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家长更应当对自己的孩子投以更大的关照。“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孩子,由于未成年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少年儿童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老师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孩子们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老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善待他们。

如何帮助学困逆反型孩子进步

学困逆反型孩子不是不爱学习,不想进步,而是渴求进步,但心理创伤多。学困生在主观上仍普遍存在着强烈要求进步的心理,他们既希望能有优异的成绩,又希望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的重视和承认。平时在学习上仍然存在拼搏一下的动机,但他们与一般学生相比较,往往是付出同样的时间和汗水,但是得不到同样的效果。在课堂上有时会受到教师的批评,也可能受到同学的嘲笑,在家庭中又受到亲人的指责。在如此重负的心理上很难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自己的意识中留下一种厌恶的情绪。

学困逆反型孩子在学习上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只不过表现的程度和形式不同,并且有时会把教师善意的教育、同学的帮助等当作故意与他为难、或故意与他过不去,把教师的正常管理看成是故意对他的约束,甚至会与教师、同学、家长对着干。这类孩子在每一所学校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些孩子,不少学校和教师都认为是一种负担,在思想上厌弃他们,在行动上不关心他们,甚至鄙弃他们,把他们推出学校,推向家庭,推向社会。而家长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又误以为孩子不争气,也是指责、批评、抱怨。孩子的心理素质变得越来越薄弱。主要体现在:

a)厌学心理:学困生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消极影响,对学习认识产生偏差,再加上学习上的失败多于成功,当有小小的成功时又得不到家长、老师的及时肯定、表扬,而容易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在学习行为上表现为一种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产生厌学心理。

b)自卑心理:这种心理来自他们自我认识的偏差,他们因学习成绩不好,犯过错误,受到批评、埋怨和训斥,如果常处于这种环境和氛围之中,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因而心态消极、缺乏热情、自暴自弃,自认为是“笨蛋”,放弃成功追求,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觉得永远都比不上别人。

c)逆反心理: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常常被教师和家长忽视,有时做了好事,有了进步,也得不到及时肯定。而一旦考试成绩不好,干了点儿淘气事的时候却遭到严酷的惩罚,他们成了教师和家长都不那么喜欢的另类。于是逐渐从对批评惩罚的消极防卫变为对施教者的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的任何好意都不容易被接受。

帮助学困逆反型孩子进步,首先就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家长应对这样的孩子施以“真爱”,从情感沟通开始,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和自尊。与孩子一起通过参加快乐夏令营、亲子沟通训练班等,帮助孩子调整心理状态,而不能再埋怨下去。

改变家长心中的成才标准,不单是从学习成绩上评价孩子,而是看孩子的综合素质,发现孩子在人格、能力、习惯方面的优点予以肯定。在学习上帮助孩子树立适合于自己水平的目标,只要有进步就肯定,而不一味与其他孩子比较。无论自己孩子成绩排第几,都要信任孩子努力了。孩子在校学习困难,原因很多。如果是由于早期智慧启蒙不够,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家长们不应当只是埋怨孩子,主动接纳这个事实,理解孩子要想取得和其他同学同样的成绩,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大的代价。帮孩子树立雄心大志,帮孩子提升意志力,帮孩子在参与多元兴趣活动中形成更丰富的相似性体验,同时把孩子暂时的分数高低看淡,更关注孩子情趣的培养,是为孩子今后实现大超越打下良好基础。这叫先养精蓄锐,再厚积薄发。只要孩子生活情趣多,心理素养得到调整,未来的孩子说不定比那些今天分数高的孩子更有出息呢。

为了改变学困逆反状态,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人生成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励孩子读伟人成功励志的故事书,帮助孩子树立人生理想,通过参加有益的活动锻炼意志力,在活动中享受成功乐趣等,都会对孩子调整人生状态有益。人生状态一变,学习状态就会改变。人的潜能是非常大的,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后,会焕发出巨大的潜力。奇迹往往在信任自己中出现。记得笔者当年上学时学习成绩一般。班主任指导我读懂了与我的知识结构不相匹配,但却是我喜欢的无线电书,让我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于是,在兴趣迁移中数学物理和语文的成绩都取得了卓越成绩,考上了原来我想也不敢想的重点高中。

如何帮助智能偏用型孩子进步

智能偏用型的孩子其实也属于“学困生”,但他们不是真的智能有多差,而是聪明劲不往学习上用。他们往往在小时候有一定的智慧启蒙教育做基础,对许多事物都有兴趣,他们常常在“好动”中享受到探索和实践的乐趣。但由于文化智慧启蒙不足,或是虽然做过早期启蒙,但没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勤奋习惯,真的上了学,自身的毛病就开始影响学习了。显然智能偏用型的孩子是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的孩子,家长误以为从小认字、背诗速度较快或是淘气时显示出聪明的表现,就误以为孩子基础不差。其实,综合素质中的人格力、习惯力有可能严重影响他们今后学习知识文化的过程,特别是当着孩子总说他聪明,只是没用到正道上时,孩子会在误导中变得更不勤奋,更没有专注力,他原有的那点聪明也会逐渐弱化。如果他们的“淘气”表现得不到纠正,有可能会毁掉一生。

对这部分孩子的唤醒工作关键是找到他们的特长点,在发挥特长中培养他们的学习专注力、意志力和习惯力。不要对他们的聪明过于夸奖,却要对他们勤奋的表现予以鼓励。“业精于勤,荒于嬉”,古往今来,许多资质聪明的人就是因为不再努力而变得平庸,碌碌无为。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耳熟能详的《伤仲永》。现实生活中,很多沉湎游戏、网络的学生确实聪明无比,但因为自恃聪明,忽视勤奋的重要性,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娱乐上,以致荒废学业,等到发现想用聪明去弥补挽救时已为时过晚。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的教育方式。

小菲的故事

在学校里,一提起“小菲”,没有不头疼的。上课说话、玩东西,时不时还发出怪叫声,搅得老师没法上好课。下课后,他经常欺负小同学。有一次,竟然把一个比他个子矮多半头的小蕾(化名)打哭了,他却在一边笑。挨了打的孩子回家一说,家长就找到学校理论。于是,班主任又把小菲的家长叫来,家长听后生起气来,回家就没头没脑地把孩子打一顿了事。孩子挨了打,回到学校还是那样。于是,一个新的循环又开始了。

如何看待暂时处于后进状态或犯了错误的孩子,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不少人就是在讨厌中把“坏孩子”推出了接受正常教育的大门。其实,孩子本都是好孩子,他们都热爱生活,快乐地成长,有很多优点,但有些家长和老师却往往认为这是应该的而不去肯定和赞扬。相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免地会不断犯错误时,却不断遭到埋怨、指责甚至打骂。对于一个还不能全面分析评价自我的孩子来说,如果他的人生路上总是一个个挫折、批评和打击,他将失去生活的乐趣和动力。他会在这种负激励中放弃成为好孩子,而选择“反正我就是让你们讨厌的人”而向反面走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就是在不断唤醒自己的同时唤醒家长和孩子共同来认识孩子。

经过分析,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孩子是非常爱动脑筋捣鼓小制作的孩子。不能说他不聪明,这就是他们的闪光点。只要在唤醒善智乐帮助他抑制恶愚苦,他一定会在智慧闪光中找回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一定会有做“好孩子”的欲望,并经过努力而成为好孩子。

在老师和家长沟通后,家长同意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并保证不再打孩子,并尊重老师的建议,鼓励小菲参加了科技小组活动。这个孩子特别喜欢飞机和轮船,辅导老师就耐心指导他制作飞机模型和轮船模型。一边做,一边讲飞机起飞的道理,一边试,一边调整和修改。看到老师这样认真,他也认真模仿,几片木片经过他们的剪裁、打磨、粘接,被制作成一架精美的弹射飞机。老师再次赞扬他像个飞机制造师。因为飞机起飞的原理吸引了小菲,他不断地向辅导员提问题,当得到满意的答案后,我总愿意让他再讲给我听,一是检验一下我的理解与他有什么不同,二是鼓励他通过讲解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我发现他的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而且由于对知识的爱好,他开始接受了我的许多劝告。比如:学好语文对今后掌握现代空间技术非常重要;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能为从事航天事业打下基础;对别人爱护帮助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友谊。他上课听讲认真了,遇到有人欺负人,他也学会了制止。他决心要做个好孩子,他受到了各任课老师的表扬,也得到了同学的欣赏,有不少学生还经常问他航模飞机的事,他一讲就是一大套,真像个小老师。后来,经大家选举,他成了名正言顺的学习小组长。我们及时把他的进步报告了家长,家长非常高兴,表示要向孩子学习,也多读些有用的书,学习有用的技能和本领。他们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用学习能力提高去远离下岗待业。不久,他代表学校参加了市里举行的航模比赛,获得了团体冠军,这使他体验到了成功。“小淘气”渐渐成了同学们羡慕的“小科技迷”。

如何帮助理智失控型孩子进步

由于家庭教育的简单化,不少父母在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往往采用打骂的方式。他们误以为自己这样做是“爱”孩子,而且找出依据说:“我小时候就是挨我爸爸打长大的,不打不成才嘛!”今天的孩子和家长所处的时代不同,孩子们作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的宠爱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多,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畸形家教中往往又十分脆弱。在各种矛盾交织中,孩子处于“热”得烫手和“冷”得寒心的尴尬教育中成长,心理状态不良,他们一旦受到父母打骂,不仅不会理解父母的“好意”,还会产生怨恨,并且越积越深。如果他们长得五大三粗,也会作出反抗或伤害父母的事;如果他们在体力上暂时是弱者,就会把“恨”转移到同学身上,以宣泄他们的自我。他们极容易在理智失控时作出越轨行为。即便用校规校纪或家规家法来惩处,孩子也难改旧习。当这种不理智的状态一旦被私欲或其他人操纵,出现未成年人犯罪就成为必然结果。他们在学校、在社区由于表现不佳,又常会作出不理智行动,往往成为家人管不了,学校不好管,其他人不愿意管的情形。如何帮助这部分孩子成长成了社会关注的大问题。

我们的家长一直难以理解,一些青少年内心深处的仇恨、愤怒、积怨从何而来?其实,传统的文化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的传统家教文化中崇尚严父出孝子,有一套严格的家规祖训,稍有出轨,则棍棒伺候,大打出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只有在从必信,没有平等的讨论,更谈不上促膝谈心,平等对待。学校的一套仍然是师道尊严,体罚训斥,极为普遍。即使到了今天,这种文化的延续还在支配着一些家长和老师的行为。家长动不动打骂孩子,老师动不动体罚孩子,对于心理脆弱的独生子女们来说正是塑造他们畸形个性的诱因。他们得不到心灵上的尊重,也会用伤害别人去对待别人。有些孩子心灵的冷酷程度让大人们都寒心。当你目睹学生之间的群架斗殴事件,场面惨不忍睹。仅仅十几岁的孩子下手之狠,令人发指。如果是心理健全的少年,难以所为。这种内心愤怒的发泄,像是血海深仇,不共戴天。除此之外,少年摧残动物的事件更是屡屡发生。他们残杀猫狗,血腥成性,旁观者视为乐趣,面不改色。理智失控后的孩子很容易走向犯罪。

理智失控型的孩子往往和他们在幼年和少年时期没有来自父母在感情和身体上的关爱有关。一个在他们的记忆里从来没有来自父亲和母亲的拥抱、抚摩和亲吻,没有享受过语言上的爱抚,整天面对父母板着的面孔长大的孩子心理上没有一点儿安全感。由于心理恐惧,他们随时作出与别人争斗的准备。当他们作出不理智的行为后,也往往容易害怕事情被暴露而影响自己的安全,于是更不理智的伤害行为会随之而来。

预防青少年犯罪,要特别关注理智失控型孩子的教育。所谓教育,不是只停留在宣传、说教层面上就行了,也不是用简单的打骂、惩罚就能解决的。我们更不能靠扩大监狱数量,等待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增加时容纳。而应当在如何预防上下力量。当我们明确诱因后,我们应当做的事无非是这样三件事:一是靠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帮助家长用爱心唤醒孩子的良知,防止问题严重的孩子走向犯罪;二是实现家长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全方位转变,让他们为了自己孩子的未来,下决心也努力学习和成长;三是下大力气改变以分数和学历作为唯一评价孩子的标准,误导孩子学习好了就是成功者,学习不好就破罐破摔。当一个学习不好,又有许多坏习惯的孩子一旦意识到社会并不能接纳他时,他会成为一种社会潜在的危险力量。社会的不和谐正是在这种状况中变得严酷起来。当我们把最大的力量下在培养高分高学历的好学生,并且因此而获得了高度评价时,我们这种培养的意义却被远比这一培养大得多的反力抵消着。只有这时,我们才意识到,鼓励家长和老师们在当“坏孩子”的心灵好友中帮助孩子转变是有多么有意义的事。难道我们不应当给那些帮助“坏孩子”,特别是不理智状态的孩子转变的家长、老师戴上大红花吗?难道教育的投资不能向这一方面大大倾斜吗?

为了转变这种类型的孩子,首先家长要在读懂自己心灵这部书中感悟人生,反思家教教训。并用“真爱”宽容中接纳自己的孩子,在赏识中发现孩子的善良天性,哪怕有一点进步都予以肯定。如果自己有错误,肯于向孩子道歉,用“自省”的行动影响孩子改变。孩子的良知往往在父母的爱心感动中被唤醒。

孩子既是“家庭人”也是“社会人”,社会人对他的看法、态度也将影响着他的成长。如果周围人都不能接纳他,他会在敌意强化中远离与人和谐相处的机会。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成长,由政府和社会投资,培养大批智慧成长顾问,为他们做心灵好友和成长导师,采用个性化帮助的办法,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在学校里,依靠班主任形成各科任老师参与的智慧成长顾问团队,对帮助好问题型孩子是一种好方法。每个老师可以为一到几名“问题孩子”当顾问,做心灵好友和智慧成长导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全天候”观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上出现的问题。这样,原先被冷落的学生就会得到重视,使他们感受到了关爱,他们麻木结冰的心就会开始复苏,他们潜藏已久的能量就能开始释放。这样,“问题学生”就会开始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学习成绩得到普遍提高,有些“问题学生”还会成为学习标兵、创新模范等。

在学校建立心灵沟通室,组织老师、家长、优秀学生参与工作,提高对“坏孩子”的帮助力,也是一种可行办法。人们还可以在社区建立“精神生态园”组织多种有效的智慧教育活动,吸引和引导孩子重新唤醒人生的梦想。更重要的,在大学招生、就业招聘中,改变单一看分数和学历的制度,把综合素质表现中的“特长”作为比学业分数还要重要的考核标准。转变社会意识,给更多有缺点错误的创新人才机会,而不是只给学历高,但不一定有创新能力的人机会。

解决特殊类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解决“网瘾”问题的新思路

“网瘾”问题反映在孩子身上,其实常常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有病”,更应当“吃药治病”的是家长。当我们“治愈”了自己的心灵“疾患”时,就有了“唤醒童心再激励”的智慧,孩子们就在我们的行为激励中有了“为兴趣和梦想而快乐地表演”的“心力”。

学习“相似论”就是在“同与变异的辩证思维”中找到“相似”。

用“相似性角色”作为切入点,当好孩子心中的“好孩子”和“心灵好友”,沟通就会变得容易起来;用“相似性实践”作为兴趣点,与孩子讨论他感兴趣的成长问题,孩子们就会把你当成“孩子王”,你的建议就会成为兴趣迁移的起步点;用“相似性分析”作为研究点,帮助家长和孩子在相似性经历中追根寻源,你就会发现形成“问题孩子”问题的原因,找到改变教育方法的对策;用“相似性联想”作为思考点,帮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乐趣源,在开展“五小智慧人”活动中实施“三爱”激励法,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摇篮;用“相似性创新”作为智慧点,帮助孩子用智慧统帅人生,在提升“三力”(意志力、智慧力、道德力)中实现自我超越。

人生智慧是点亮孩子心灯的火把,解决“网瘾”问题离不开人生智慧。

用“人生导航法”帮助孩子建立“相似性心灵驿站”,在提升人生层次中帮助孩子实现兴趣迁移;用“人生设计法”,帮助孩子唤醒梦想,在“相似性目标激励”中,帮助孩子活出人生精彩;用“人生管理法”,帮助孩子学会相似性选择,在提升“意志力、智慧力、道德力”中帮助孩子全面提升素质;用“人生智慧档案跟随法”,帮孩子学会相似性评价和反思,在提高综合素质中使孩子形成智慧人生轨迹;用“人生层次提升法”,帮孩子调整人生状态、学习状态、工作状态,在孩子个性潜能充分发挥中走向成功,做不到最好,但一定要做到更好。

面对孩子迷恋网络,形成网瘾,甚至不能自拔,该怎么办?有的家长对孩子“说教”,有的家长对孩子指责,有的家长对孩子打骂,有的家长限制孩子的行动……然而,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却遭到了孩子更大的反感和反抗,有的干脆离家出走,有的作出了伤害家人和自己的傻事。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爱孩子的家长们面对“问题孩子”开始到处讨教“救救孩子”的办法,为了孩子戒除网瘾,他们愿意付出一切代价。于是,有的家长让孩子参加特殊教育训练班,有的家长听说哪位专家解决网瘾有招,就千里迢迢“骗”孩子一起去找专家“治病”,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送进精神病院……钱花了不少,有的孩子好像真的变了,成为爱学习的新好孩子;但也有的孩子却仅仅是在多方压力制约中收敛了,他们并没有因为离网而变得有学习功课的兴趣和动力,在考试成绩仍不理想的郁闷之中消极度日,期望着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到新的刺激。一旦根本问题没解决,就会重新陷入“网瘾”。

家长们迷惘了,难道戒除“网瘾”就是为了一时限制而后又重犯?难道戒除“网瘾”就是把孩子变为没有任何兴趣的人,有没有办法让孩子既不“迷网”,又能学习动力大,学习成绩好呢?家长们在寻找,老师们也在寻找。其实解决孩子“网瘾”问题的方法不在外边,而在我们的心灵之中。没有家庭教育智慧的塑造,没有家长形象的全方位转变,就不会有孩子心灵的成长。一个受伤或扭曲的心灵是无法面对现实社会的。只有在“钻进去,走出来”中和孩子一起飞,才会在心灵畅想中找到新目标。

戒除“网瘾”如同治病。如果说西医治病是“局部暴露,直接限制”的话,那么,中医治病则是“系统思维,辨证施治”。西医治病的思路往往是整体分解,针对局部病灶施治,被一些人称作是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疗办法。这种办法好处是针对性强,解决问题快,对一些严重疾病治疗有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但是,过度依赖所引起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抗菌素的过度使用,虽然使局部病灶很快消失,却也伤害了大量有益菌,因菌群失调和身体免疫力降低而使疾病反复发作的事情已屡见不鲜。而中医治病则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治疗观”,不能说不是一种大智慧。中医治病实际上是通过对人体健康系统的整体调节,扶正固本,激活人体免疫机制,靠自己恢复了的“内力”抵御疾病。显然,中医强调的是“救人”。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往往青睐于“局部暴露,直接限制”的方法。许多人已习惯于以一种自己头脑中形成的标准(比如学习名次靠前、学习时能坐得住、听大人话、不许和“坏孩子”一起玩、不许看电视、不能去网吧……),用审视的目光整天盯着孩子,监督孩子的“越轨”表现,一旦发现,就要“帮助”孩子认识“这个问题”(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孩子知道自己确实是错的),然后提出限制措施(批评孩子一定要认识这个错误的危害,警告孩子不许再次发生此类错误,一旦再出现此类错误,就要受到处罚)。这种办法往往见效较快,出于对大人威严的敬畏和极具权威性的道理,孩子似乎会变得老实了,听话了,甚至勤奋好学了,但同时也伤害着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因为孩子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长面前是“不断犯错误的人”,是“没有大人严管就不能自己管住自己的人”。那些陷入网瘾而难于自拔的孩子甚至对自己发出了痛恨的呼喊:“我简直是人渣,我太没出息了,你狠狠地打我吧。”

随着成长而不断“犯”着错误的孩子们,最终会在丧失自尊与自信中或者成为依附父母,老老实实按父母意愿摆布的“盆景”,或者在心理承受不住的情形下开始叛逆,成为破罐破摔的“坏人”,于是家庭教育就由“说教、批评、指责”而升级为“打骂、侮辱、严惩”。而这些办法最终无济于事时,无奈中的家长不得不对已经“定型”的孩子“放任、放纵、放弃”。于是,一个个悲剧发生了。

其实,“整体思维,辩证施教”的方法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是更具优势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全方位全过程造就好“人”,而不是只盯住局部问题片面纠正,是唤醒孩子的智慧,点燃心中的火把,调动孩子的“心力”,在扬善中抑恶,在情趣中乐学,在成长中不断克服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教育,这是一种系统思维,辩证施教的智慧教育方法。

解决网瘾问题,就如同解救往陷阱里跳的孩子,只是在上边喊:“不许往井里跳了,里边脏。”或是用盖子把井盖住,逼他去学习,其实往往无济于事。孩子对网络痴迷其实是有原因的,有的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不断失败而自卑,有的是心灵受到伤害而无处宣泄,有的被“挡不住”的诱惑所控制,有的原本就是心理残疾人。“救救孩子”,关键是家长,如果家长只是以教育者的面貌出现在孩子面前,用说教、指责、打骂的方法去解决孩子的瘾问题,是很难奏效的。关键是能否抓住“面对孩子才可能出现的人生第二次成长机遇”,跳到井里和孩子一起玩。关键是能否插上智慧的翅膀和孩子一起飞出来。当你平等地与孩子一起走进电脑王国时,你就会成为孩子的心灵好友,孩子在为你当“小老师”中就能找到你这个心灵亲人。孩子如果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都能有好友,就会在“钻进去,走出来”中实现兴趣迁移。你也会在和孩子做好友中跟上信息时代步伐,成为远离下岗待业的智慧新人。显然,我们家长“做”的教育是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成长的阶梯。

面对精英中学的同学(包括痴迷网络的同学),我把自己当做他们的“电脑好友”和“心好灵友”,“脑友”加“心友”,就得握握手,我的讲座正是在一次次激动人心的握手中打开了局面。当我用真诚对待他们时,他们也把真诚给了我。他们愿意接受我给他们的礼物:意志力、智慧力、道德力,同时要读我写的书《你活明白了吗》,还要和我谈心,留下了我的电话和邮箱地址。他们对我和儿子一起成长的经历非常感兴趣,我把我和儿子刊登在电脑爱好者普及版(2006—1)的两篇文章推荐给孩子们。一篇是“我和儿子一起走进电脑王国”,另一篇是儿子写的“电脑让我插上梦想的翅膀。”可爱的孩子们和我说起了悄悄话,签名留念中我们成了好友。孩子们的电话来了,孩子们的邮件来了,我以极大的热情阅读着他们的心灵,也在向他们学习着智慧。

孩子迷恋网络应当怎么办

在电脑日益普及,网络逐渐进入人们生活的今天,儿童怎样对待网络?如何处理好学习和玩电脑的关系?这是有孩子、有电脑的家庭无法回避且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目前,有相当多的孩子们迷恋网络到了玩物丧志、无所顾忌的地步。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网吧,他们一“泡”就是多半夜。过度的疲劳使他们白天打不起精神来;迷恋网络中,家长们看到的是孩子日益下降的学习成绩。本来买电脑是为了让孩子跟上时代,促进学习成绩提高,学到一门最新技术。谁曾想,电脑和网络却成了耽误学业、误人子弟的工具,早知如此,真不如不给孩子买电脑。一些本来想给孩子买电脑的家长也在顾虑中选择了放弃。那么,电脑和网络到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工具呢,还是荒废孩子学业的恶魔?面对孩子恋网,家长该怎么办?

a)家长观念新转变

在大多数家长看来,儿童学习电脑和网络知识为的是提高学习成绩,学一门最新技术,至于上网聊天、玩游戏,那就不正常了。但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有使用媒介的权利,儿童也有闲暇和休息的权利。调查表明,上网和学习成绩并不一定是冲突关系。相反,在许多理智的家庭中,电脑和网络不仅成为促进学习成绩提高的手段,而且培养了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创造能力。电脑和网络在这些家庭中成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工具。

十年前,我们在反复思考中终于下决心为十几岁的孩子买了第一台电脑。五年前又为孩子办理了上网手续。我们让孩子参与了全过程:从购买前把孩子不多的一点儿“压岁钱”和我们借来的钱凑到一起,让孩子做主选择配置,与服务人员和谐相处并引导孩子主动付费拜师,遇到问题主动探索并与厂商学会交流。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懂得了珍惜父母的劳动心血,不再乱花钱,还在自信中主动掌握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在与厂商和技术服务人员交友中学会了做人、做事和相处。在网上,孩子们从网络游戏和远程可视电话交流中享受到虚拟现实中的乐趣。迷恋中“逼”出了英语水平;探索中学到了科学知识;解决故障中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为我们讲述电脑知识中锻炼了表达能力。让我们看重的不仅仅是英语、物理、语文等科成绩的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探索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儿女们双双作出了突破传统教育的成绩:小学计算机程序设计三等奖、连续三届市航模竞赛小学组冠军、河北省青少年发明一等奖、全国奥林匹克计算机初级赛手、专利成果正式实施……

超前的考虑使我们意识到,只依附传统教育,错过孩子智慧教育最佳期的兴趣激励,我们未来的孩子很可能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毕业时肯定会为找工作发愁,再花几万元也不可能补偿家庭教育的失误。而如果早期投入哪怕是仅一万元让孩子接触电脑和网络,培养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孩子会在跟上时代中提高创新能力。即使分数不是最高,但孩子有人格魅力、有吸纳知识的能力和悟性、提高了知识的含金量,他们对未来就会更有把握。为了孩子能成为未来的创新人才,何不让孩子们早接触电脑和网络呢?

b)参与学习做同伴

在许多家长心中,学习是孩子们的事儿,自己已经这么大岁数了,只要督促孩子学习好就行了。这使不少家长远离了时代,远离了计算机和网络,也远离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机会。须知,孩子离开了家长行为激励的支撑,将失去学习的最大动力。因为孩子心中产生了误会:“教育是针对别人的,不是针对自己的;苦累的学习很快就过去,只盼快快长成大人,我们将会像家长们一样不再苦学习了。”

一种新思路“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创办学习型家庭”成了新理念,“让全家人都学会用电脑,把电脑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成为现代家庭美时尚。向孩子学习电脑和网络知识,家长们会更理解孩子们为什么这样痴迷“恋网”,也会在自己“恋网”中迅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使我们都远离下岗待业,快乐地生活和工作。电脑和网络,不仅改变着孩子的创新力,也改变着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有无限的激情,跟上时代,成为强者,成为终生学习、终生工作、终生快乐、永不下岗的幸福人。

电脑的学习,也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媒体世界。我们把多年前和孩子一起活动、交流学习中所“集”的声音、录像、照片、作业用电脑进行创意编辑,配上声音,制成多媒体成长史乐章,与孩子共享。结果,孩子在享受时代乐章中变得成熟起来。在北京召开的学习型家庭教育论坛上,全家人共同制作的作品亮了相,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今,我们一起走进了学校和企业,在多媒体服务中创造着一个个新热点。

c)融入社会勤实践

需要指出的是,网络终究是一个虚拟世界,如果孩子离开现实社会单纯陷入网络中,就会成为性格孤僻、脱离现实的“虚拟人”。许多家长们把“好孩子”的标准确定为“听话和学习成绩好”,为了孩子学习好,什么家务事都不让孩子做,什么兴趣也不支持和引导,什么劳动也不让参加,什么事都由大人包办代替,造成了孩子“走出家门不能生活,走出校门不能工作,走向社会不能和谐相处”的尴尬局面。这样的孩子,一旦陷入网络,很可能在“恋网”中成为不能自拔的牺牲品。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从人格、能力、知识三方面整体塑造,才能使孩子们健康成长。以为单纯靠学了电脑知识就能超前的想法是不实际的。明智的家长们已开始作出新的选择:工作再忙,也要参加家长学校或家长俱乐部的学习和活动,在更新观念中成为有能力导演孩子人生的智慧教师;作业再多,也要让孩子学会做饭、忙家务,做好事,在参与生活实践中让孩子成为有爱心、懂事理、肯负责的真“好孩子”;传统压力再大,也要和孩子一起跟上时代,选择电脑和网络,并在“虚拟”与“现实”结合中,成为高素质的“智慧人”。

d)远离污染交好友

网上的资源有“黄金”,也有“粪土”;有“知识”,也存在污染。我们既不能因为有污染而放弃跟上时代学习网络,也不能因为网络魅力无限而放松警惕。数不清的“黄色陷阱”和暴力场面对初出茅庐的孩子形成威胁。

一个玩毁灭战士游戏的孩子正在把打骂他的父母和逼他写作业的老师当做假想的敌人,他不用火箭和机关枪战斗,却用电锯残忍切割着自己的亲人。心理变态中,他正在远离着智慧社会,没人知晓他们心灵犯罪中正在走向泥潭。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心灵抚慰的孩子进入了虚拟世界,一发而不可收拾。精神空虚的心灵最容易受精神鸦片的刺激。

心灵的问题单纯靠砸坏电脑,限制行动是不会奏效的,心灵问题还要从心灵上解决。家长只要抓住只有面对孩子才可能出现的机遇,主动学习,唤醒自己的智慧心灵,有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决心和行动,才能真正发现孩子,与孩子实现心灵沟通,共同成长。

有些家长,自己不学习,关上了心灵的大门,还埋怨孩子不和他交心。有的家长,动不动就用恶的行为打骂孩子,却要求孩子做善人,自己不痴迷任何事业,却希望孩子迷上学习,用恶、愚、苦的行为,又怎能培养出孩子的善、智、乐呢?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智,性本乐,让我们唤醒自己和孩子心中的善、智、乐,抑制心中的恶、愚、苦,用诚挚的爱心塑造人格魅力,用痴迷的爱好锻炼能力,用勤奋的爱学养成一个个好习惯。我们就会和孩子一起成为时代智慧人。

显然,对迷恋网络的孩子单纯靠提醒、说教、枷锁、限制、打骂……是绝对不行的。只有在参与中与孩子交为真朋友,并以真朋友的平等身份在交流讨论中与孩子一起学会识别真假,才能真正使孩子远离污染,交上好朋友。遗憾的是:不少家长在向孩子“摆架子”中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失去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有些孩子实际是在逃脱令他们无法实现心灵沟通的家庭环境中陷入“陷阱”并交上坏朋友的。这给我们的家长敲响了警钟。

沟通中的技巧

与孩子直接沟通是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重要环节。因为孩子的反感或拒绝而使沟通失败的情况经常发生。特别是自己的父母,在难于沟通的情况下急切希望能找到可以对孩子说进话的人。家长们寄希望于沟通人能劝说孩子按他们的意见办,远离网瘾。其实,如果总以教育者的身份面对孩子,孩子是不会真心与你沟通的。即使出于面子答应下来,或是因为有临时的制约因素使孩子暂时停止迷网,但很快网瘾就会再度复发。即使真有的人说进话,孩子表示不再去网吧了,但当面对并未改变思路观念、说话态度、行为方法的父母时,条件反射式般的反应就会把原本打算改变的孩子在逆反中重新“复位”。正因如此,与孩子沟通的同时应帮助家长改变观念。每一位家长都应当抓住“人生第二次成长机遇”,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没有家长的学习和成长,孩子的网瘾问题解决不好,即使暂时收敛了,却很容易再度复发。

a)与孩子既做“电脑友”,又做“心灵友”,才能够打开沟通的局面

为什么不少孩子的父母很难说服孩子戒除“网瘾”。因为在孩子心中,家长是凌驾于自己之上的讨厌的教训者,不懂电脑的“老外行”,无法心灵沟通的“对立面”。只有放下家长架子,也学习电脑这个时代新宠,甚至直接向孩子请教,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在向孩子学习中,与孩子平等沟通中,共同进步,才会打动孩子的心。家长请来的专家和老师,如果不懂电脑和网络是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的生存需要,也很难让孩子相信你是真的理解他并能做他的好朋友的,一个连“菜鸟”也不愿做的人只能让孩子在瞧不起中败下阵来。特别是不懂电脑又对电脑和网络持偏见并片面强调危害面时,孩子会把自己屏蔽起来拒绝你。只有成为孩子心中的电脑友,他才会愿意与你沟通。智者求同,愚者求异,都是电脑友,就能手拉手;区别越是大,话不投机半句多。

做孩子的“心灵友”,没有真诚不行,你能保护孩子的隐私,他才愿意和你说悄悄话。你能理解他的行为,并帮助他玩得更好,他就愿意和你说。没有“钻进去”,就不会有“走出来”,当好孩子的心灵好友,真诚、平等、互动交流是关键。

在我与孩子交流时,告诉他们,我是个电脑迷,并且是喜欢和儿子一起玩电脑游戏的电脑迷,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儿子的心灵好友。我表示愿意做他们的“电脑友”和“心灵友”。好友一握手,无话不可谈。结果,孩子们争着和我握手,纷纷愿意做我的好朋友,让我在他们手上签名。后来,许多孩子还和我沟通交流。我发现,当他们把你当做好朋友时,非常愿意听你的劝告和意见。

b)用自己的人生感悟故事与孩子平等交流是拉近与孩子距离的机会

孩子愿意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享受、理解生活,而不愿意单纯记忆知识符号和概念式的说教。朋友对他讲述的心灵感悟故事让他在思维想像中融入了真实场景,孩子会在相似性体验中产生心灵共鸣。共鸣的心唤醒共同的激情,激情燃烧中变得更亲密。那戒除网瘾的决心和行动往往从这里开始。

富于智慧魅力的人生感悟故事不仅能打动孩子的心灵世界,还帮助自己重新找到人生成长的契机。当你在孩子面前再次成长并走向成功时,你就成了孩子心中的“好孩子”,孩子在拿你做榜样中也成了不断成长的人。

c)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能用与时俱进的思路和方法回答是一种智慧

孩子能向你提出问题说明他开始把你当朋友,如果你能用与时俱进的思路和方法回答他们,会使他们在尊敬你的同时愿意接受你的建议。孩子改变思路和观念往往是在问题解惑中实现。如果你只是摆出圣人的架子对付孩子的问题,潜意识中的反感情绪会让你的努力前功尽弃。

d)真诚、具体、生动地献给孩子精神礼物是唤醒孩子“心力”的艺术

孩子愿意改变是戒除“网瘾”的开始,他们最需要的是包括父母在内的心灵好友的精神支持。如果你能唤醒孩子心中有理念的智慧激情,帮助孩子震撼起有激情的生活,孩子就一定会享受到一种有生活的智慧理念。此时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意志力、智慧力和道德力支撑。你会发现,目标加“三力”,人生出奇迹,当孩子为了他们的目标而主动用意志力、智慧力、道德力武装自己时,他们就很快描绘出人生成长的轨迹。

e)互动式跟踪交流是巩固交流效果的必然选择

与孩子沟通后要留下伏笔,你赠送孩子礼物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给你回礼。爱的回报绝不是传统的回敬和形式,而是跟踪交流中的互动式激励。当他们一个个电话打来时,当他们的一封封电子邮件发来时,当他们在又一次交流中积极主动发言时,当他们把自己的兴趣迁移情况展示到你面前时,你会发现,孩子给你“还礼”了。当孩子把自己的改变作为礼物展示在你面前时,你才会看到,孩子戒除“网瘾”的行动上了路。于是,你成了孩子心中的智慧好友、智慧老师,你在后续的智慧伴行中对孩子成长施展着影响力。如果你能为孩子人生成长当好智慧导师,孩子一定会成为时代智慧人。

f)说服家长学习、改变是塑造家庭智慧环境的关键

对每一位父母来说,面对孩子都是自己第二次人生成长的机遇。抓住机遇,主动学习,做专家式家长,不仅孩子可以成为智慧人,自己也会成为智慧才。然而,不少家长总以“忙”,不懂教育为由推卸着家庭教育的责任。其实,“忙”字不是由“心”和“死”组成的吗?心都死了,人生又怎能精彩,自己都不想有精彩的人生,孩子在环境中能不受影响吗?

一位整天忙着打麻将的人不断吆喝着在旁边做作业的儿子:“快,给叔叔倒茶水。”孩子不小心把水倒洒了,父亲一巴掌就打过去。孩子的眼泪哗哗地掉下来,父亲立刻嚷起来:“哭!哭!就知道哭。去!好好做作业去。”很难想像,这个孩子是否再有心学习下去。我后来在和孩子沟通时无意中开了个玩笑:“你认为当爸爸好,还是当儿子好?”孩子说:“当然当爸爸好了,当爸爸就可以不学习了。”

“问题孩子”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家长,家长不能从我做起,学习——改变——成长,想让孩子没问题是不可能的。怎么办?每一位家长都应当成为学习型家庭的创建者。渐渐的,许多家长接受了这个观念,家长和孩子也都成长了。

在今天的社会,只要你一大意,就会有危险来临。与其为了眼前的快乐去冒险,不如根本不去冒这个险。让我们远离网吧,做一个有意志力、有智慧力、有道德力的智慧人,而不做沉迷游戏和聊天的网络瘾君子。

我赠送给大家的三个礼物意志力、智慧力、道德力,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人生的成功就取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面积,其中意志力薄弱的人,即使再聪明,人品也好,也很难成事;一个智慧力差的人,只要有意志力和道德力,也是能做些事的,但成功不大;但是一个道德力差的人,却危险了,他越是有意志力和智慧力,对别人的危害就越大。我希望大家结合玩电脑和学习功课自我分析一下,自己这个三角形是不是等边三角形,哪个边短些,通过学习加长这个边,争取大家都成为意志力坚强、智慧力发达、道德力可敬的智慧学子。

几点建议:

(1)给学校的建议:

在鼓励同学们远离网吧的同时,加强学校计算机房的管理,让学校计算机房真正成为方便学生提升素质,培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与家长合作,在学校和家庭开展“五小智慧人”活动,让同学们在当“小主人”、“小老师”、“小科技迷”、“小记者”、“小艺术家”中培养多方面兴趣和素质。成立心灵沟通室,鼓励家长、同学、老师参与,让孩子在与家长、与同学交流中找到心灵成长的新起点,并逐步使我们的学校成为家长、老师和孩子们的精神生态园。

(2)给同学的建议:

在积极参与争当学校和家庭“五小智慧人”活动中,成为为兴趣和梦想而快乐地表演的智慧孩子。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提升读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为培养至少一项有益的爱好并把它变为一种能力可以让人终生受益。比如,如何把电脑作为培养自己智慧的工具而不只是娱乐的玩具。电脑爱好者杂志普及版上我们父子各登了一篇文章,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启示。

智慧感悟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存在。“问题家庭”的问题是观念。改变观念,全面评价,宽容接纳,积极引导,就可以唤醒孩子心中的“善”、“智”、“乐”,抑制孩子心中的“恶”、“愚”、“苦”,人人都可以成为好孩子。

同类推荐
  • 父母必懂的蒙台梭利教育法

    父母必懂的蒙台梭利教育法

    本书涵盖了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理论、活动操作、应用经验和效应,汇集了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方法和实践等内容。
  • 留白教育:宽松管教让孩子更出色

    留白教育:宽松管教让孩子更出色

    本书是一本家庭教育读物,共分九章,内容包括:留白式教育,给孩子的成长留些空间时间安排上,控制三分,留七分让孩子“反刍”自立能力上,三分圈养,七分放养物质生活上,三分富养,七分穷养个人隐私上,三分关注,七分空间等。
  • 妈妈讲给妈妈的故事

    妈妈讲给妈妈的故事

    人生路上,你是不是常被一些莫名奇妙的问题困扰?生活的迷茫、职场的紧张有时候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也许本篇文章的经典励志小故事和哲理小故事能缓解你的压力,同时给你一点启发,一些感悟,这些励志故事和哲理故事为你的成功指明方向,提供动力,激励……
  • 女孩怎么养

    女孩怎么养

    本书每一个细节都含有大量具体的教育实例和操作指导,是众多成功父母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简单实用,能引导你解决女孩教育中最常见、最关键的难题。 本书以培养聪明、乐观、自尊、善良的女孩为目标,全面塑造女孩的修养、情感、品质,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教育。
  • 儿科病调养食方

    儿科病调养食方

    《儿科病调养食方》中介绍了多种小儿常见疾病的饮食疗法,包括小儿发热、小儿肺炎、小儿腹泻、小儿腹痛、小儿厌食、小儿便秘、小儿寄生虫病、小儿夜啼、小儿遗尿、小儿汗症、儿童多动症等。书中的饮食疗法均按方名、组方、制法、功效、适应证的规则进行编写,以病统方,便于读者查找。
热门推荐
  • 最强护花雇佣兵

    最强护花雇佣兵

    许林,佣兵界的传奇人物...美女护花——青春火爆的辣女——温柔妖娆的御姐——善解人意的小清新活雷达,这不仅仅只是传说,这还是一场意外……
  • 七邪闹江湖

    七邪闹江湖

    江湖战乱、武林纷争,一场血雨腥风的背后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杀人、复仇!一个百年传奇人物的再现江湖揭开了武林盟主的神秘面纱!窥探一桩桩武林血案的原始真相,江湖七邪勇于挑战,视死如归,一场惨绝人寰的绝杀势在必行。
  • 西游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西游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西游记》共一百回,前七回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并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构架出一个亦虚亦实的世界;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唐僧去西天取经缘由;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由于本书篇幅较长,疑难字较多,因此编者特别整理了一份简明的唐僧西天取经图,并对疑难字进行了注音,便于读者诵读辨认。
  • 灭衍

    灭衍

    天地不仁,武铸乾坤;神魔无道,万古长存!
  • tfboys薄荷之夏

    tfboys薄荷之夏

    想……知……道……内……容……自……己……看……
  • 寸血山河

    寸血山河

    (本文名字叫“一寸山河一寸血”可在上录时候说有人已经使用了这个名字,所以,本小说才叫寸血山河)谨以此文纪念那些冻土故乡,长眠在地底下,为国为家牺牲的前辈们。纪念那些滋养和哺育故乡春梦的英灵和魂魄。此文不是高香,不是纸钱,而我惟愿她是,那我就会在点燃中幻化出他们的音容笑貌,缤纷出他们的欢笑哭泣和忧伤。而我更愿它是三个酱色的白底大碗,装满我的真诚,恭敬和崇拜,让我,切切而伏!切切而伏!
  • 魂破天阶

    魂破天阶

    在无数的平行人界中,有一个名为魂天的世界,从魂天世界的炎黄历1297年开始,这个世界,就开始一步步的…走向结局……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席卷了整个世界……一场前所未有的阴谋,即将掀翻,整个六界!!一个被抛弃在深山小村的孩子,一个命运中的最极端的变数,踏上武者之路,义无反顾。魂天,巨大阴谋的始端,被风暴牵连的第一个开始。这一切的一切,是意外,还是人为?这是一个浩瀚而神秘的世界,这是一个星空最强者的崛起之路。踏破虚空,遨游亿万星空。高潮迭起的情节,紧凑而兴奋的故事,奇遇,合作,开启一场惊险刺激的强者之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只因我们是伙伴,不会畏惧任何一个困难,只因我们正当青春!一剑,一魂,弑尽星空!不是现代文,是架空,算古现代风吧,偏古风一点。咳咳,请大家多多支持!!多多收藏哦!
  • 紫瞳

    紫瞳

    一场车祸,一个手术所用到的血液,变异的右眼,鬼魂的愿望,人性的冷漠,残酷的社会,知道结果却难以改变的现实。变异的右眼,对我来说时好时坏?紫瞳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 有种做我女朋友

    有种做我女朋友

    在一座豪华而安静的别墅里,一段对话打破了别墅的平静,“我不管你喜不喜欢哪个学校,反正你要去,要不就来公司给我当助理,以后才可以继承我们唐家的产业。”这是别墅的女主人在说话,旁边在听的是这里的少爷----唐毅,而在同时在套房的林荣要去拿今天的信,当拿到信的时候林荣高兴的跑回家,打开门高兴的抱着说:“奶奶我考上了,我考上了【樱皇大学】了。”奶奶见孙女考上了她想去的学校,也高兴的微笑了起来,然后叫孙女小声点,小心吵到邻居们。
  • 渴望光荣:真正男子汉

    渴望光荣:真正男子汉

    无论一个国家多么的繁荣昌盛,无论一个社会多么的和谐稳定,但总有一些人,或在热闹的人群中,或在寂寥的大山中,一刻也不放松的警惕着周围的一切。他们永远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有着一个古老而庄严的名字:战士。本书真实的记录了一名90后大学生参军入伍的故事,也向我们展示了最可爱的人——武警战士的日常工作、训练、生活等各个方面。【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很庆幸,在这个充满着拜金享乐、个人主义盛行的浮躁时代,依然有这样一群热血青年踏入军营,为我们,站岗放哨。【本书QQ群:175355168欢迎大家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