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生态科技民俗
在我国岭南地区的环江、毛南山地区,世代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毛南族。毛南族起源于中国唐宋时期,人口不是十一二万人,却在我国民族发展史和民族文化上,留下了浓厚的影响,而毛南族肥套,则是毛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活动。
所谓“肥套”,是对我国毛南族人民拜神、还愿等活动的总称,起源于毛南族祭祀天地自然的仪式当中。在我国的明、清时代,该活动逐步地盛行起来。在这数百年的传承历史当中,毛南族人民将毛南族传统的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打击乐等文化艺术,融入到毛南族肥套的表演中,使之成为一项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毛南族肥套通过歌舞、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折射着毛南族人民生生不息、期望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在如今的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肥套的艺术有两位代表性艺人,一位是谭信慈老人,另一位是谭顺美老人。
谭顺美是毛南族肥套文化中花竹帽艺术的唯一传人,如今谭顺美老人已经是76岁的高龄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文化部门有意复兴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当时环江文化部就在四处寻找懂得编花竹帽的民间艺人,可惜一直都没能找到。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下南乡政府才意外地发现了谭顺美老人的编花竹帽的艺术,他们兴奋异常,便请老人将这项艺术传承开来。在老人带动下,编花竹帽的艺术很快得到振兴。
毛南族肥套表现形式众多,主要有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傩面具雕刻等几大类。肥套在进行“还愿”表演时,需要先摆设各种“供桌”,用来摆放祭祀用的各种贡品。然后再搭神坛,在神坛上悬挂毛南族传说中的神像。毛南族肥套的舞蹈活动,由一位班师主持进行,当主唱的师公歌唱到请哪种神仙时,那些参与舞蹈的人,便相应的带上那位神仙的木面具进行舞蹈。还愿的内容主要是希望得到神仙的“赐福”,祈求子孙后代事事平安。
整个表演过程,都有神职人员主持,整体舞蹈结构有十五段舞蹈组成,内容丰富,基本动作有软拜步、起伏碎步、甩袖、绕手轻拜、跳小步和辗转绕圈等,动作舒缓优雅,处处展现着东方民族的含蓄美,很少有粗狂剧烈的动作。舞蹈动作躲在流动行进中起伏跳荡,舞蹈气氛庄重肃穆。在服饰上,男性身穿龙袍、蟒袍等服装,并在服装上刺绣各种色彩鲜艳的图形。女性服装则上衫下裤,但是却不穿裙子,同民间女子的普通服饰没有太大的差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社会人们对价值观的改变,毛南族肥套再一次面临着消失断代的危险,希望政府文化部门,不要坐视这项文化的消亡,加大对毛南族肥套的保护力度。
2006年,毛南族肥套被收录到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当中,相信在国家的保护和扶持之下,这项民族文化一定会重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