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一个旅行者的汽车抛锚了,有村民建议他找村里的白铁匠看看。白铁匠是个犹太人,他打开发动机护盖,朝里看一眼,用小榔头朝发动机敲了一下——汽车开动了!
“共20元。”白铁匠不动声色地说。
“这么贵。”旅行者惊讶之极。
“敲一下,一元,知道敲哪儿,19元,合计20元。”
犹太人的数字意识以及对数字的绝对自信由此可见一斑。
与其他民族相比,犹太人不仅拥有强烈的数字意识,还拥有丰富的数字知识。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经商之时,他们都能将数字运用自如。
犹太人总是用准确的数字来描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例如中国人在描述天气时一般说:“今天很冷”、“今天比昨天热”等等。这类语言概念都比较模糊,而犹太人则总是习惯于把冷热程度用准确的数字来表示:“今天37℃”,“今天38.5℃”。
在商场上,犹太人更是精于数字的运用。特别在商定有关价钱时,他们精打细算,对于利润的一分一厘,一个美分的税金都计算得清清楚楚。
钟爱数字,使用数字,这是犹太人从几千年的漂泊生涯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犹太人在世界商业领域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将数字玩弄于股掌之中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
宇航局官员问德国人、法国人和犹太人:在什么待遇下参加太空飞行?
德国人说:“我需要200万美元,100万给妻子,100万自用。”
法国人说:“我需要300万美元,100万给妻子,100万给情人,100万自用。”
犹太人不愿自己冒险,却想得到一些美元。他说:
“我需要400万美元,100万给你,100万归我,剩下的200万雇德国人开太空船。”
可见,犹太人很善于利用枯燥的数字为其服务。即使不懂技术,他们也能通过玩转数字赚取大把大把的利润。
犹太人巴奈·巴纳特是一个旧服装商的儿子,他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演员,但有关在南非容易致富的传闻使他改变了主意。他设法弄到了40箱雪茄,作为经商资本,就离开了伦敦来到南非。
巴纳特原打算把雪茄卖给探矿者,但到南非之后,出于对雪茄利润额与钻石额之差的敏感,他改变了主意,用雪茄抵押来了少量的钻石。从此,他成为了一个在钻石富商与钻石矿主之间周旋的经纪人。
因为考虑到城区与矿区钻石的差价、经纪人与矿主收入的差价,他采取了与其他经纪人不同的做法:不是坐在城里等着找矿者送上门来,而是步行或骑马到矿上去寻找便宜货;钻石生意不顺时,就转做其他生意。
就这样,短短几年,巴纳特便成了一个富有的钻石商人和从事矿藏资源买卖的经纪人。
1976年,他以自己的全部财产共3000英镑买下了毗邻他原有矿区的一些小矿区,由此一周便可获得20克拉钻石和2000英镑利润。
1980年,巴纳特为创办资金达115000英镑的“巴纳特钻石公司”发行了大量股票,所集的资金超过原先要求的3倍。1981年,公司股票随同市场大跌,他乘机折价买下了其他股东抛出的股票。到证券市场复苏之后,公司的股票跟着上涨,巴纳特越发富有了。
1988年,巴纳特的“巴纳特钻石公司”和由另一个犹太裔人罗得斯控制的“德·贝尔矿业公司”合并,组成“德·贝尔统一矿业公司”,公司的股份共计2万股,每股为5英镑,其中巴纳特占了6000股,为最大的股东。这一新的集团取得了世界钻石出产的垄断权,并且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钻石生产企业,约占全球钻石产量的90%。
到38岁时,巴纳特已经成了资产以百万计的大富翁,他四面出击,开金矿,购地产,投资酒类、建材、运输和印刷出版等诸多行业。他成了投机家的代表,他走到哪里,证券交易就跟到哪里。
事实上,巴纳特对如何经营管理自己的资产一窍不通,但他在“摆弄数字”和决定投资方向方面,却有一种公认的天赋,一种类似于本能的直觉。
可以说,巴纳特的整个实业生涯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许多犹太企业家的共同特点。这似乎足以证明,犹太商人确实对金钱自身的运行与机制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这或许得益于犹太民族悠久的放债传统,使他们能“赤手空拳”地闯进实业界,并在最短的时间里发迹。
同时,这种模式的普遍存在和广泛适用,也意味着,犹太商人的经营方式同现代金融资本主义有着高度的契合。
练就闪电般的心算能力
在这个世界上,犹太商人的心算能力无人能比。
“犹太人的心算太厉害了,厉害得叫我哑口无言。”2001年12月8日,一个与犹太商人谈判的日本商人在谈判桌前晕倒,这是他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
犹太人认为,做买卖,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精确的数量计算,满足于“估计”、“大概”、“差不多”,容易产生偏误,甚至会成为一笔糊涂账,导致经营失败。因此,犹太商人在步人商界之前,就学会了数量的计算,练就了闪电般迅速的心算能力。
一位犹太服装商人到中国一家服装加工厂去参观,工厂的厂长陪着这位犹太商人,在参观过程中滔滔不绝地介绍本厂的产量和产值,那位犹太商人在一位女工作业台前停了下来,问厂长:“这些女工每小时平均工资是多少美元?”
厂长一下子被问住了,沉思了半晌后说:“她们的月薪平均850元人民币,每个月工作25天,即每天34元人民币。一天工作8小时,即……”
厂长尚未算出每小时的人民币工资数,那位犹太商人却说:“呵,每小时0.50美元,现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8.50:1.”
厂长不禁为他心算的神速而惊讶。事实上,犹太商人都有这么一套心算本领。这位犹太服装商接着从厂长介绍的总产量,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及每套服装的用料量,很快心算出每套服装的成本。换言之,从工厂的报价中,一下就算出了其利润多少,从而制定出他对工厂还价的对策。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经营者能够重视对各种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够以最快的方式进行数量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快速制定对策,可大大增加胜算的可能性。
犹太商人的心算本领,是其经营判断和对外谈判的高招。事实上,犹太人的这种本领并不属于天赋,而是通过参与与数字有关的工作训练得来的。
尽管犹太人的后裔没有个个都从业于金融界,但即使在其他行业,犹太商人也多以金融或资产管理见长,而不是以技术业务见长。
有人调查了一下美国的企业界,发现即使在产业界里担任重要职务的犹太企业家也多是金融或财务出身的。比如,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杜邦公司的董事长欧文·夏皮罗、海湾和西方工业公司的查尔斯·布卢德霍恩、西太平洋工业公司的霍华德·纽曼、迅捷美国公司的米苏莱姆·里克利斯、沙伦钢铁公司的维克托·波斯纳、通用动力公司的亨利·克朗原等,原来都是从事与数字打交道的工作,比如簿记员、会计、证券分析员、股票经纪人、金融家、不动产投资商等。
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犹太人体会到了“数中有术,术中有数”的道理,具有非同寻常的心算能力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训练心算能力上,犹太人有以下捷径:
*时时记录各项开支;
*经常翻看、回想各项收支;
*留意外出时看到的各种数字,与自己联系起来想;
*挂上电话即心算电话费;
*在超市浏览各类物品,看其价格,算其成本,估其折旧程度,并随时记录在记事本上。
买房子,不要租房子
犹太人不仅善于在经商过程中精打细算,在消费方面,犹太人也擅长算计。
“买房子,不要租房子”这一主张就体现了这一点。
20世纪以前,只有少数犹太人从事农业,大多数欧洲犹太人都不准拥有房地产或土地。然而在美国,犹太人拥有住宅的比率高于一般人。精于算计的犹太人认为,拥有住宅对于犹太人的财富和安全感大有帮助。
以美国的犹太人为例。首先,拥有房子可以享受税务优惠,对家庭的财务状况会大有帮助。美国联邦租税制度的基础之一,就是用扣抵住宅抵押利息和房屋税,来补贴拥有住宅的人。住宅支出可能获得15%到40%的扣抵,尤其在住宅抵押贷款的前几年,大多数的支出都可以扣除。如果不利用这种补贴,自然很不合算。
其次,房屋可以成为一笔资产,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最大的投资就是他们的住宅资产,这笔资产是租房所无法创造的。在很多情况下,拥有住宅的支出几乎等于房租的费用。在住宅抵押贷款利率降到历史性低点的时候,尤其如此。从长期来看,住宅的价格会上涨,房租也会上升。拥有住宅,实际上是锁定未来15年到30年的房租支出。
此外,房屋作为一笔资产,还可以用作担保,去银行贷款。在美国,如果是要买车,和一般的汽车贷款相比,利用住宅抵押贷款利息一样可以获得15%到40%的政府补贴。
在住房抵押贷款的年限选择上,犹太人也有自己的考虑。他们认为,选择15年或者30年的住宅抵押贷款,对资产状况会有很大的影响。在财务上,相比30年的住宅抵押贷款,15年的更为合算。如果选择15年的住宅抵押贷款,可提早清偿本金。在利率方面,大概可以获得低半个百分点的优惠,利息支出会减少,同时购买住宅抵押贷款保险的费用也会相应减少。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认为“买房子,不要租房子”这句话是真理。
有一位犹太人很富有,但年事已高。他没有自己的房子,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拥有自己的房子呢?”这位犹太人反问道:“像我这么大的年纪,你说是买房子合算,还是租房子合算呢?”
可见,犹太人的精打细算不仅没有经商与消费之分,也没有老少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