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马启芳
赵淑英,回族,生于1931年7月,北京市宣武区中街秦刘胡同人。1947年中学毕业,1954年参加北京市宣武区政治学习班学习。1955年8月响应党中央的“支援边疆地区建设”的号召,带着猿个妹妹来到宁夏,先后在固原县店洼商店、古城供销社担任棉布柜组营业员。1969年9月调任沟口供销社棉布柜组营业员。1983年11月在彭阳县沟口供销社退休。2006年7月病逝。
1955年8月,那是一个激情飞扬的年月,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支援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口号响彻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一群群的青年男女学生吟诵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丽诗篇,高唱着“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理想颂歌,纷纷踏上了开往大西北的列车。家住北京城的女青年赵淑英带着猿个妹妹,告别了父母的盈盈热泪,告别了首都的繁华市景,胸怀着献身祖国边疆的崇高理想,毅然来到当时宁夏最贫穷的地方——固原,被分配到店洼供销社担任售货员。从此开始了她扎根大西北山区并奉献一生的生活历程。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赵淑英,凭着一腔工作的热情和奉献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献身偏远山区建设的理想湮没了她的悠悠思乡情,把工作干出色是她最崇高的追求。她对待每一位顾客都是笑脸相迎,作为一名柜台员本来每天都很忙碌的,但在工作的间隙,她还帮采购员、保管员搬运货物。当时,最先进的运输工具是马拉大车,常常遇到马车运来货物时,她和单位的男同志一起下货、入库,丝毫没有城市姑娘的矜持,柜台前面、卸货场地上常常荡漾着她和同志们的笑声。她所值班的棉布柜台,在财务结算上做到日日清、月月清,赢得了同行的好评。
她来到固原的当年,她的大妹赵淑珍和二妹赵武平都分配了工作,她由衷地感受到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这更激发了她的工作热情。她的三妹赵桂云因患病,她带在身边照顾。在她们姊妹几人来到固原的第二年,父母亲由于思念远在他乡的几个女儿积劳成疾,相继去世。亲人亡故的悲痛只能化为照顾妹妹们的责任,作为长女的她撑起了家中的一片蓝天。时常回忆起父母的谆谆教诲,化悲痛为力量,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第二年她成了家,丈夫是同单位的当地青年马德俊,这也开始了她扎根边远山区的生活和工作的序曲。
1959年到1960年,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赵淑英一家人住在窑洞里,吃的主要是苦苦菜和着少许的杂粮面熬成的粥。为了让妹妹和几个孩子能吃饱,她常常饿着肚子,节省一点面做点窝窝头给孩子们吃。为了生活,她经常在下班后领着妹妹到田间地头挖野菜,那些苦苦菜、环环苔、蕨毛等野菜是她家的主食。一个从小在首都北京长大的城市姑娘赵淑英在这样极度贫穷、艰难的环境中硬是挺了过来,艰难的岁月练就了她与困难作斗争的坚强意志。
1961年,店洼商店撤销,古城供销社成立,她和丈夫马德俊被调到古城供销社工作,以后又到新集供销社、沟口供销社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她的丈夫被送往劳改农场,期满释放后被迁往原籍沟口公社沟口大队当农民,她在沟口供销社上班。她一边上班一边供养孩子们上学,下班后或节假日还要在生产队帮助丈夫干农活。凡是她工作过的地方老百姓无不称赞她:“一个攒劲(能干)女人啊!”“一个泼实(朴实)女人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丈夫平反并恢复了工作,全家人的生活状况有了好转。她在工作中从来没有被任何困难所吓倒,始终以商业战线“一团火”的服务热情严格要求自己。从清晨开门迎接第一位顾客起,到下班后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她始终笑脸相迎,热情服务。把“一团火”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她对供销工作情有独钟。多年来,从事布匹经营,从不把布头据为己有,她一生与“贪”和“占”这些概念及行为永远是绝缘的。她常常教育儿女:“要好好做人,不能占公家的便宜。”这正直的人品是她留给商业系统的宝贵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永远传承的精神,是缘园年代支边青年们永久的丰碑。
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商品都是极其短缺的,老百姓买布凭票供应,为了让群众节省有限的布票,不要浪费一寸布,她充分利用自己懂得的裁剪技术,主动为群众当好参谋,深得群众的信任和赞誉。
长期的工作使她对珠算烂熟于心,顾客要求买几尺几寸布并要买哪几种布的时候,她耐心的询问,是给大人做还是给小孩做衣服,是给男的做还是给女的做,穿衣者是瘦还是胖,身材是高还是矮,并耐心地给顾客介绍布的品种、质地、色彩、花纹和面宽,掐尺等寸给顾客计划着。她裁完布后一口就报出顾客所买的几种布的单价和总价,算盘对她来说只是柜台上的一种摆设而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练就的这“一口清”的量布结算技能,在当时整个商业系统传为佳话,至今被当地老百姓作为一段美丽动人的历史故事来传颂着。她曾在固原地区供销系统大比武时,量布尺子速度快而准确,报价脱口而出,分厘不差,人称“一口清”。她还多次在比赛中获得表彰奖励!她工作过的地方的人们常常挂念她,在老百姓的心中,她永远是一位和蔼、贤惠、令人尊敬的女性。
在接近退休年龄时,单位领导想让她提前休息,但她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她舍不得离开为群众服务了一辈子的柜台,舍不得朝夕跟她乐呵呵问长问短的新老顾客。年老体弱的她站柜台干得干净利落,到了下班后却往往步履蹒跚,同事们都动情地说赵师傅是:“上班三步并作一步走,下班一步变成三步迈。”她就是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毕生精力。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五好职工”。
自从踏上彭阳这块热土,她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她和猿个妹妹永远扎根在宁夏,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奉献了她们的一生。从晨曦一抹到太阳衔山,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从乡音未改到根连山区,当年北京胡同的笑语喧哗、长安大街的车水马龙,对她们来说已经是一个遥远的梦!
斯人已逝,但在发黄的档案中记载着这样的评语:“赵淑英同志组织纪律性强,服务热情周到,工作勤恳踏实,任劳任怨。商品摆放整齐,货源组织及时,品种齐全。能和同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每年超额完成工作任务。”这是赵淑英同志一生工作的真实写照,她确实是当年参加大西北建设千千万万个知识青年精神风貌的缩影。赵淑英同志那种干事业无私无悔的人格魅力,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那种数十年如一日,扎根一地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永远留给人们的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