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帮助越王勾践,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战略方针,一举消灭了“世仇”吴国。然后他突然有点感到寒心,于是乘着小舟独自漂洋出海。为什么寒心?可能是越王勾践抢了他的小情人西施。
根据唐朝陆广微的《吴地记》记载,西施的家乡在越中,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附近。“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本来就是打算去吴国使美人计的,却不料范蠡是个风流人物,与后世的吕不韦有着同样手段,竟在路上将西施先搞上了,这样由越至吴,从绍兴走到苏州,居然走了整整三年,并且在其间还生了一个儿子。当然这份记载多有荒唐的成分,不能作为考据之资。至于后来的故事,根据《越绝书》记载:“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但这样的结果未免太过浪漫太过理想,《范蠡归湖》《太平令》等书上的记载却是勾践消灭了夫差后,将西施也一并当做战利品收归己有了。所以范蠡要寒心、要吃醋。圣人、贤人也是人嘛!《墨子》《乐府雅词》等书更是讲到“西施之沉”,好像是勾践怕红颜祸水,将她捉来沉湖淹死了。
范蠡究竟有没有带大美人儿西施同行?史书上没有明确的交待,我琢磨着应该是没有,那样子的传说只是戏剧家的爱好。好在我们今天只考据范蠡的儿子们,不涉及他的老婆和情人。这几个儿子都不是西施生的,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话说范蠡荡舟来到齐国,给老朋友兼同事文种写了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我常常纳闷:勾践的长相所谓的“长颈鸟喙”应该是一直如此而不是灭吴后突然变的,范蠡先生既然会看相,看出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为什么还要陪着他患难十几年?那么范蠡先生图的是啥?纯粹是青史上留个名吗?好像也不是,因为到后来,范蠡先生拼命改名字,生怕人家认得他记住他。
文种先生接到老朋友的来信,也立即称病不朝。然而他毕竟没有范蠡那样当机立断、做得彻底。越王勾践果然要来对付他了,对他说:“先生当初教寡人七条灭国计策,寡人只用了三条就灭掉了吴国,还有四条计策你准备怎么用啊?”文种于是吓得只好自杀了。
范蠡听到文种的死讯后,把自己的姓名都隐蔽起来,他怕勾践派刺客追杀过来。勾践这个人是做得出来的,当初他们与吴王阖间作战,勾践就派出三支整齐的队伍齐刷刷在阵前出列,然后一起拔出佩剑齐刷刷在敌人面前自刎而死,吴军看得目瞪口呆,越军却乘机发起进攻才打败了吴军。这种后世恐怖分子采用的自杀式招数都想得出来,还有什么招数用不出来?范蠡怕得有理。
从此,世界上没有了越大夫范蠡,江湖上多了一个叫鸱夷子皮的商人。鸱是猫头鹰一类昼伏夜出的鸟。鸱夷子皮是用这种鸟皮做的盛酒的皮囊。用它盛酒时容积可多可少,不用时收卷起来可以放入行李。范蠡给新生的自己取了这么个名字,多少也有点“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味。另外,当初吴王夫差中了范蠡的反问计,杀害忠心耿耿的大臣伍子胥后,还将伍子胥的尸体盛入这种皮囊里抛入长江随波逐流。对范蠡来说,这是前事之师、前车之鉴,也未尝不是他良心发现,纪念一个堪称对手的政敌的行为。
但范蠡这个人实在太聪明了,要想不成功还不太容易。他自称鸱夷子皮,带着儿子在海滨之地开荒种植,面朝黄土背朝天,希望隐名埋姓过下半辈子,然而却很快积累起大量的财产,家产达到数十万。齐国人看得羡慕,觉得他一定很有能耐,便要举他为相。范蠡喟叹道:“居家致千金,居官至卿相,这是一般老百姓做人的极致了。但我久处尊荣,一定不是一件吉祥的事。”他实在不想让自己太成功,于是散尽家产,分给邻里好友,自己一家人又悄悄地离去,到了陶(今山东定陶)这个地方。陶是那个时候著名的商业城市,范蠡逃到这里后又改名为陶朱公。那时候没有户籍制度,身份可以摇身一变。他在定陶做生意,开交易所,不久又大富。以至于今天,“陶朱公”这个名字还成了富商的代称。
因为没有人再强迫他从政做宰相,范蠡也就幸福地做着他的陶朱公,还老当益壮地在陶地又生了一个小儿子。
小儿子也很快长大成人。而他的二儿子却闯祸了:在楚国杀了人被抓了起来。陶朱公说:“杀人偿命是理所当然的,但我听说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意思还是想搞点特殊化。于是他打点了一下,派小儿子去楚国“活动活动”。
他的大儿子不乐意了,他说我是长兄(当时叫“家督”,负责家里的督察工作),家里碰到这样的大事理应我去效劳;如果不让我去,就是嫌我做人“不肖”,我只有自杀了。
一个儿子犯了事还没死,另一个儿子却闹着要自杀。陶朱公也乱了神,没奈何只得答应了大儿子,派大儿子去办此事。临行时,陶朱公写了一封信给好朋友庄生,交待大儿子道:“你到了楚国,把这一千两金子和这封信交给庄生,其他的你千万不要过问。”
陶朱公的大儿子到了楚国,在市郊找到了庄生的破屋子,看起来庄生不像一个有权势的人,陶朱公的大儿子心里已经不自在了。庄生收下了一千两金子,也不表态,叫他赶紧回去听消息。他就更不满了。于是他决计暂不离开,并且偷偷地跑了一个楚国贵族的路子,用私下带来的一百两金子再向这个贵族行贿求情。
这位庄生一向以“清高”的身份被楚王尊为师表。他进了宫,借谈天象变化暗示应该实行大赦,果然劝说成功。楚王立即派使者到钱库去封库。那个贵族得知消息,告诉陶朱公长子:“你的兄弟有救了,楚王要实行大赦了。”大儿子开始还不敢相信,问:“你怎么知道?”贵族解释:“大王每次大赦前都会派人封钱库,防止有人得了消息乘机偷盗国库再受大赦。昨晚就派人封库了。”陶朱公长子又喜又悔,喜的是弟弟没事了;悔的是早知要逢大赦,那一千两金子送给庄生就花得冤枉了。他不愧是商人的儿子,居然又跑到庄生家里去,索回了那一千两金子。
庄生当然羞愤不已,又去见楚王,捣鼓起三寸不烂之舌:“民间有传说,大王您这次大赦是因为左右受了陶朱公的贿赂,目的是放了他那犯事的二儿子。”楚王听了当即大怒,下令先杀陶朱公的二儿子,再大赦。
现在,陶朱公的大儿子能够带回家去的除了那要回来的一千两金子外,只有兄弟的尸体了。家人闻讯都嚎啕大哭。陶朱公仿佛早有预料,苦笑着说:“我就知道大儿子此去会送了他兄弟的命的!我这个大儿子从小跟着我辛苦劳作,知道钱财的来之不易,所以很看重钱财。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兄弟,只是舍不得钱财。至于我的小儿子,从小就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吃香喝辣,不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所以挥霍得慷慨。当时我想派他去,就是看中这一点。后来大儿子寻死觅活一定要去,我也只得让他去了。其实我早已知道结局,早已等着老二的尸体回家了。”
陶朱公预见到大儿子会把事情办砸,但他未必能预见到其中的反复过程,否则他也不会让大儿子去求助于庄生。
庄生这个角色翻手为云覆手雨是最让人厌恶的。据说他素有清廉的美名,这么个受到楚王礼遇的人却住在市郊的破屋子里似乎也表明他很清廉。但他既能轻易地进出楚王的宫殿,影响楚王的决策,却又摆出这么一副君子固贫的样子,给人的感觉总好像在做戏。所谓“翩翩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他接受那一千两金子,据说是打算办成事后再退还的,如果此说成立,那么今天的贪官污吏就都得无罪开释了;如果此说当真,那么陶朱公长子来索回钱财时,也不必如此恼羞成怒。
陶朱公似乎会看相,他看越王勾践就很准;为什么就不会相相这个老朋友庄生?如果看出庄生是这么个翻手为云覆手雨、睚眦必报的角色,为什么还要去求他帮忙?看来,陶朱公后面那番苦笑的话,也是事后诸葛亮,替自己光光面孔的。
还有那个楚王。楚王是很尊崇庄生的,但他要是知道庄生在这件事上如此弄权的过程,他会不会恶心得像吃了一只苍蝇?这则故事应该叫今天当领导的人多看看,作为自己的《资治通鉴》。天下有大奸大恶之人,不是那些十恶不赦的强盗凶徒,而是庄生之流披着羊皮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