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老师要想清楚地认识自己,就应该降低自己的架子,主动去找学生讨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询问学生的意见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果老师能经常做这样的询问,学生才可能把课堂上的真实情况反映给教师,教师才能得知自己的课堂是否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是否喜欢听这些内容放在首位。如果教师的讲课内容比较枯燥,是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这将涉及到授课方式。在上课前,老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讲课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这也是教师和学生在交流时应特别关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了解学生的想法,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应该时刻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
(一)从课堂中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是教师经常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其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虽然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学生也并不一定能回答出令老师满意的答案,但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环节。
教师们通过这一环节的询问,他们就能大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们有什么还不懂,还想了解什么知识,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同样,教师还可以通过询问他们的情况,引导他们还想要知道什么,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这样的结果可谓是一举两得。
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询问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当堂问是临下课时的一种询问方法。可以通过直接询问的方法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集体回答还可以反映出自己教学的成绩。
课后问就是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单独与学生进行谈话的方式。从中既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询问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
以上两种方式,教师既知道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又能满足课堂教学改进的愿望。
(二)学生对课堂的感觉如何
课堂感受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后的自我理解程度,包括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心情感受及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总体印象。它既包含科学,又包括自己的心情。
作为教师应该将自身的架子放下,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特别要注意学生的感受和处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学习充满活跃的思维火花,还要让孩子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常规教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策划者。学生的学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都会受到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具有重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是学生和老师在相互的碰撞与交流,所以,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的使命,应该首先树立自己首位服务意识,还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应当分别关注每个学生知识的感受能力。因每个人的个人能力、知识的积累程度、学习习惯等都不尽相同,教师要想清楚学生的差异,就应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关注,并且因以上的具体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另外,教师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为了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局面,教师在课后就应询问学生的当堂感受,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讨论,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必须是真挚的,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经常和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用真情感化学生,以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谈心,尽量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及时伸出温暖之手帮其排忧解难。如果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出现了问题,还应该进行及时的细致的心理疏导,帮助他调整心态,并鼓励他积极主动地学习;对于差生在学习上应给予正确的学法指导、知识弥补,并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能以公平和真诚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这样就能降低他们畏惧学习的心理,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使他们能愉快地学习。
教师课上应注意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课下还应该聆听孩子的心声。当学生的创造性行为不受教师理解或重视时,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有“隔阂”。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能被教师创造性地带入到知识的殿堂里,这就证明老师必须放低自己的架子与学生进行沟通和真诚的交流,有时甚至会做到“不耻下问”,做到教与学互长的目的。可见,现在教师的责任和使命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课堂上的每个40分钟都代表着学生一个生命的旅程,有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唯美的课堂效果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这些教师应该知道在教学中学生才是主角。我们的教育应尽量地让每个学生快乐地学习,使他们由不愿上学转变为愿意上学、乐意上学,使他们由厌烦学习转变为想学、会学、乐学。
(三)学生老师准备是否充分
直接影响教学成败的条件——教师在课前准备得是否充分。
虽然课前准备工作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课后老师能及时地、恰当地询问学生,征求学生的意见也是相当重要的。实际上,在一堂课结束之后,聪明的教师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除了要清楚自己对教学的驾驭能力外,还应该熟悉掌握教学内容和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很多教师为了求新求变,在教学的过程中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结果往往会让他们非常纳闷:自己花了那么长时间的努力和做了那么多的准备,为何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教师在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学生,并没有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的步子。
总之,老师的备课准备毕竟只是准备而已,它并不能代表结果的好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不可能完全预想到的。换种说法就是,如果学生对教师的精心准备不感兴趣、不是学生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的话,教师经过课下与学生聊天时是可以感觉出来的:如果学生积极地与教师讨论课上的话题,就证明学生的接受和实现授予的目的是相吻合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师生双方来说都是有益的。
(四)学生希望老师以后怎样上课
按以往的教学惯例来讲,教师往往会给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规矩,课上应该怎么做和不允许做什么,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规定做。不管教师的规定合理不合理,学生都必须接受。学生们必须在每节课都要被动地接受教师安排,这也是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要想知道学生对教师的规定和做法有没有意见,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在了解学生的需求后可以让身为教师的我们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做的话,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的需求占有主导地位,就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可以加强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老师们就会很不满意,还会对此表示很恼火。其实教师应该换个角度思考,当学生达不到你的期望时,学生也会感觉老师并没有达到他们的希望,甚至还会以为老师也许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双方的沟通对教学是很重要的。老师在课余时间搞个“问卷调查”,以询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意见,通过跟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声,虚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生的意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教我们“怎么做老师”,“怎么讲课”。当然,学生所表达的观点未必都是对的,但是作为教师来说,毕竟是听到了每个学生的不同心声。
通过跟学生的交流,教师心里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随之出现的问题也就不再那么令人烦恼了。因此,能在听取学生的意见后再选择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值得鼓励和学习的,只有放低自己的架势,你才能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如果教师想要和学生成为朋友的话,只有从主导者的角色中走出来,能用真诚的心对待学生聊天,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只有在师生平等的情况下,教师才能真正地以学生的立场和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设计教学内容,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随着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共性问题,这是必然的,结果并不可怕。关键是教师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要做到这就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角来考虑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地征求学生的意见,在不断实践中完善自己,并服务于学生。
课堂上的幽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有利于解除师生间的尴尬气氛,课堂中如果老师善于幽默则会使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记忆,从而使师生间进行更好的情感交流。幽默是艺术的体现,能将美感表现在外,它也能体现道德感、理智感,能够美化教师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