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蓉的妈妈:“我家蓉蓉最爱听故事,以前总要在睡觉前听,我也没觉得咋的,照着书上背个故事、念个故事或信口胡编一段就算交差了;可是现在这讲故事越来越让我头疼,蓉蓉不单晚上要听,一日三餐吃饭也要用故事做交换条件,还总挑我毛病,我都觉得烦了。怎么办?”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有的孩子简直是由奶加故事喂大的。每位家长都知道讲故事对孩子的好处,我们之前也多次强调讲故事的重要性,可这故事该怎样讲,这里面还是大有学问的。
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讲故事的时间、次数也应适当增加。
最初孩子听故事,是一种被动行为。父母从胎教开始就为孩子讲故事,这时孩子感兴趣的是父母的声音,并不懂得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什么;孩子出生后,琐碎的事务增多,反而淡忘了为孩子讲故事,家长想起时就讲一段,故事成了“半月谈”、“每周一歌”;直到孩子主动提出要听父母讲故事时,听故事才成了孩子的主动需求,这时,孩子对故事的要求首先表现在次数上,每天晚上的故事代替了催眠曲。一般说来,临睡前的那段“床上嬉戏时光”是最常规的故事时间,可是如果家长恰恰在那个时候已经疲惫不堪,就会有一种被上刑的无奈,孩子也会有意见。所以,家长应选择适合的时间,可以是在早餐之后,也可以是在晚饭之前,只要感到放松和愉快。孩子的需求是不分场合并以他个人意愿为主的,他会选择不合宜的时候要求听故事,家长不必有求必应,也不要断然拒绝,可以通过说服、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婉拒,也可以将故事时间改换到适当的时候。
二、随着孩子思维的发展,讲故事的方式、方法也应适当调整。
孩子们在两岁以前,更偏爱鲜艳的颜色、可爱的插图,他们会陶醉于讲述故事的声音。直到两岁以后,他们才开始关注故事的本身: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记住故事里的角色……这个时候,孩子在通过故事认识他生活的整个世界。
有的家长出于时间考虑,害怕孩子提问,将给孩子讲故事看做是一项“授课任务”,讲述时不许孩子插嘴。于是,孩子只能消极、被动地听,也懒得思考。这样反而害了孩子。讲完故事并不是最重要的。激发孩子在与父母互动中思考,才是讲故事的根本目的。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要从以下方面促进孩子思维发展:
1.声情并茂
给孩子讲故事时要适度变化声音,听起来更加生动。如汽车的“嘀嘀”声、小猫“喵喵叫”,甚至刮风下雨的声音,都可以尽力表现,如果家长掌握了每一个角色的个性和故事情节,那么讲起来一定很自然生动,孩子也更乐意听。
2.适度改编
睡前不要给孩子讲高潮迭起的故事,以免孩子睡不着。遇着这样的情节,家长要适度改编,也可以与孩子创造不同的结局。
2.适当提问
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时,可沿着故事的情节线索,紧扣主人公心理活动来提问,引导孩子感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