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89500000163

第163章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一步一步地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创造一幢大厦,要从一砖一瓦开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阶段性目标虽然慢,却始终向上攀登,而每个小目标的胜利总给人鼓舞,使人获得锻炼、增长才干。在出人头地的征途上,也是同样的道理,谁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须一步步去争取,循序渐进,才能走向成功。

有两个年轻人,都梦想着建造一座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厦。第一个年轻人,我们姑且称他为“幻想”,第二位年轻人,我们称之为“实干”。

幻想整天都在思考着如何去创建这座大厦,他把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设想得非常清楚,从里到外,他一定设计了一百个方案,但他最终没能建成这座大厦。虽然他的设想可以称得上“世界第一”,但因为他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只能以失败告终。

而实干则不同,他从一砖一瓦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将大楼框架建成后,他又开始粉刷、装修,最终他完成了自己的理想。虽然他建造的这栋大厦或许比不上“幻想”设计的大厦,但在现实中,他建成的大厦无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厦。

憧憬着“一步登天”、一夜之间出人头地固然可贵,但我们应该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一朝成名天下知”,首先要“十年寒窗无人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有将无数点点滴滴的“创造”艰苦地积累起来,才能逐步向大目标迈进。

远在半个世纪以前,美国洛杉矶郊区有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他才15岁,却拟了个题为“一生的志愿”的表格,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驾驭大象、骆驼,主演一部电影,驾驶飞机,读完莎士比亚的作品,写一本书,参观月球……”他把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

16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佐治亚洲的大沼泽去探险,从这时起,他开始按计划逐个实现自己的目标。49岁时,他已经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

这个美国人叫约翰·戈达德,他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荣誉。约翰·戈达德无疑给世界上所有努力追求出人头地的人,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他的经历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要循序渐进,只要自己不断努力,梦想一定会变成现实。

“罗马不是在一天之内建成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凡是杰出的成就都是历尽多年努力才能获得的。

在1984年5月10日香港报业工会举办的“最佳记者”比赛中,香港《快报》记者曹慧燕夺得了三项“最佳记者”的金牌。这位连中三元的姑娘,还是五年前刚到香港的。

曹慧燕之所以能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她的刻苦努力外,主要还得益于她善于从“小块文章”写起。她在香港白天上班,晚上自修英语,并利用工余时间写些小文章,试着向报社投稿。第一篇文章在香港《明报》上刊出后,她受到了很大鼓舞,于是更专注于这种“小成果”的努力。后来,她进入了《中报》工作,《中报》为她和她的一位同事开辟了一个名为《大城小景》的专栏,让他们每天撰写一篇短文。正是这每天500字的小专栏稿,磨练了她的笔锋,活跃了她的思维。

就这样,她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最后的辉煌,终于获得成功。

凡事都有一个过程,不可急躁,不可逾越某阶段。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保持冷静,从容镇定,不要急急忙忙,心慌意乱。要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切慌乱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更加拖延时间,于事无补。

同类推荐
  • 世界是对的,你也是

    世界是对的,你也是

    这本“轻心理”+“私观点”作品中,毫无当前泛滥的“能量”、“修炼”、“觉醒”,相反,它提示人们用平静、清醒的态度,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同时,它努力协助每个人梳理出自己的逻辑,建立更理性、更有趣的认知体系,与自我、与世界愉快共处。作者优雅而冷静的书写背后,是真正的温暖。对于年轻的读者群体来说,这样一本不拘泥门派、不引经据典、不装腔、不卖弄的“参考书”,或许比各种“流行疗愈系”或艰深的专业理论更具实用价值。
  • 生存的探索

    生存的探索

    马斯洛人格动机的理论大多以笔记、谈话、试验、演讲的方式阐述的, 整个思想显得比较分散,时间跨度较大,缺少集中归纳总结,而且引用了很 多比较晦涩的人物和内容,致使我们一般读者难以全面掌握马斯洛的深刻思 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为了全面系统地介绍马斯洛的人格动机理论,本书在马斯洛著作《动机 与人格》和《存在心理学探索》的基础上,根据一般阅读习惯,结合现代成 功励志思想,进行条分缕析和归纳总结,采取通俗表达的方式,既突出了马 斯洛的人格动机理论的思想,又便于广大读者阅读掌握和运用。
  • 向历史名将学谋略与智慧

    向历史名将学谋略与智慧

    本书以《史记》中将领们的故事为底料,吸纳睿智精华成一家之言,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对名将、猛将们的人生作了详细归纳,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书透过生动笔触,通过巧妙裁剪,互相衬托,在现实矛盾困惑中分析历史武将的处事方式及其经验教训,总结和评判其文化性格。
  • 男人四十以后的想法

    男人四十以后的想法

    本书剖析了四十岁男人的心理,内容包括“大器晚成,希望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张弛有度,喜欢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态”、“精通世故,懂得从大处用心、小处放心”、“适时舍弃——放下,做个知足常乐的人”等。
  • 纯情女孩(密码测试)

    纯情女孩(密码测试)

    纯情的女孩,你多么美丽动人,但未必令男孩“一见钟情”。你只有具备女性的仪态美和人情味,才能深深打动男孩的心。
热门推荐
  •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本书为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沥血巨作,从1848年鸦片战争爆发,一直写到抗战的结束,举凡近代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社会制度、世态风貌无不细致入微,丝丝入扣,是历史爱好者和史学研究者了解和剖析中国近代史的最佳范例作品。
  • 金紫宰相

    金紫宰相

    《金紫宰相》主要表现了晚唐文宗、武宗时期,灵州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紫宰相裴度、李德裕、宋中锡,以及义士张议潮等人,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所展示出的个人风采。
  • 密室皇陵

    密室皇陵

    据传古时华夏第一帝王统一华夏,向往长生,死后其密室皇陵之中,有长生不老丹药一枚,乃是其花巨额人力物力所得,得知永生,后世之人无不向往。
  • 首席总裁,乖乖臣服

    首席总裁,乖乖臣服

    六年前,人/事不醒的她被丈夫亲手送入他的怀抱。翌日,他匆匆离开,奔赴异国他乡,她在丈夫的怀中醒来。月余,她琅珰入狱,他在国外完婚。八个月后,她在狱中产下死/胎。========六年后,他低调归国,她狼狈出狱,两条平行线重新纠葛在一起。本不应该相见的两人以云泥之差再次相遇。起起落落,离合难测。什么?!她身旁那个超帅的小帅哥是他的儿子?顾径凡讳莫如深的眸子微微眯起,指着那粉雕玉琢一般的娃儿,“你确定我有这么大的儿子?”小家伙傲气的抱起胳膊,在妈咪的脸上亲了又亲,反问身旁的女人,“妈咪,你确定这个又老又难看的男人是我爹地?”==========花絮一:离婚后再遇,宋辽远拉着她的手不肯放开,“老婆,我后悔了。”顾径凡摇了摇身旁儿子的小手,“儿子,有人想占你妈咪便宜,怎么办?”“咬他!”小家伙想也不想,朝着宋辽远就冲过去,一口咬在了他的手背上,鲜血横流。顾径凡挑眉,“宋先生,再sao扰我女人,下次流血的就是一条腿了…”花絮二:顾径凡正在洗澡,电/话响起,他示意秦轻接电/话。对方坦言:“我是顾径凡老婆…”秦轻疑惑:“可他登记在册的配偶栏里写的是我的名字…”简介无能,请看正文。不断更,不弃坑,正常一天两更,上午一更,下午一更,收藏单天过一百,加更
  • 诗仙与王妃

    诗仙与王妃

    他,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但,世人所不知的是,他更是一位武林高手。她,后宫宠妃,高红的宫墙却也无法阻拦她自由的向往。而命运,却仿佛喜欢开世人的玩笑。当她在宫中救了那位黑夜里穿一身白衣的身影后,有一张网便无限延长的蔓延开来。。。
  • 安塔拉传奇(第四部)

    安塔拉传奇(第四部)

    安塔拉(525—615)是阿拉伯蒙昧时期的悬诗诗人之一,被尊为阿拉伯古代文武双全的完美英雄骑士。《安塔拉传奇》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是一部与《一千零一夜》齐名的民间故事。由于主人公是阿拉伯族王与黑奴所生,所以被百姓视为私生子。他一生重要的活动就是向堂姝阿卜莱求婚,但因出身门第而屡遭磨难。与此同时,安塔拉武功超群,一生屡屡拯救本部族于危难之中,成为游牧民族的理想英雄。全书情节跌宕起伏,在铁马金戈、血火交织的浓郁氛围中,突出了安塔拉的勇敢和冒险意识,集中体现了蒙昧时期阿拉伯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 弑神狂徒

    弑神狂徒

    洪荒时期被诸天神封印的绝世狂魔,借废柴身体重生,重新踏上漫漫修真路,踏遍封神大陆,一怒杀上九重天。。。修真修真,孰真?孰正?孰恶?孰邪?又有谁能主宰一切。。。
  • 做人与处世

    做人与处世

    莫为蝇头小利所迷惑,魔鬼在细节,小阀门酿成大悲剧,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之中隐藏机会,细节产生效益,细节是关键所在,细节贵在执行,处处留心皆学问,细心才有灵感。
  • 无法自持

    无法自持

    她被亲自将她检控入狱的他,无法自持地紧拥入怀。强势的深情让她痛苦而无力抗拒:你为什么不肯放手,不肯放过我?他:你失去的那一年,我会用一生偿还……
  • 小学生枕边书: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

    小学生枕边书: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

    学生时代是个需要故事的时代,小学生尤其是这样。一个个不同时空、不同事物、不同经历、不同结果所组织而成的美好故事,像阵清风吹过,不经意间,触动孩子们的心弦,让智慧和真理在眨眼间变成一个个小精灵。也许他们读故事时手舞足蹈、泪流满面、眉头紧锁……的表情,在比面对家长或老师们诵经似的讲教时要来得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