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苏洵曾经说过:“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其实,忍是理智的抉择,也是成熟的表现。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忍让并非窝囊,而是一种宽容精神,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它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和谐发展。有些人之所以缺乏忍让精神,是因为错把忍让当成窝囊,因而常得理不让人,无理争三分。其实,当忍让时则忍让,以忍让之心对待他人,方显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生活中大量的分歧和矛盾,只要宽以待人,团结为重,都可以云淡风清,心平气和。不但会把矛盾轻易化解,或者还会握手言欢、化敌为友。
忍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眼光放得远,为长久打算,忍一时之痛。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个男青年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被乘务员看到了,对他说:“同志,为了保持车内的清洁卫生,请不要随地吐痰。”没想到那男青年听后不仅没有道歉,反而破日大骂,说出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然后又狠狠地向地上连吐三口痰。那位乘务员是个年轻的姑娘,此时气得面色涨红,眼泪在眼圈里直转。车上的乘客议论纷纷,有为乘务员抱不平的,有帮着那个男青年起哄的,也有挤过来看热闹的。大家都关心事态如何发展,有人悄悄说快告诉司机把车开到公安局去,免得一会儿在车上打起来。没想到那位女乘务员定了定神,平静地看了看那位男青年,对大伙说:“没什么事,请大家回座位坐好,以免摔倒。”一边说,一边从衣袋里拿出手纸,弯腰将地上的痰迹擦掉,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卖票。看到这个举动,大家愣住了。车上鸦雀无声,那位男青年的舌头突然短了半截,脸上也不自然起来,车到站没有停稳,就急忙跳下车,刚走了两步,又跑了回来,对乘务员喊了一声:“大姐!我服你了。”车上的人都笑了,七嘴八舌地夸奖这位乘务员不简单,真能忍,虽然骂不还口,却将那个浑小子制服了。
这位女乘务员的确很有水平。她面对辱骂,如果忍不住与那位男青年争辩,只能扩大事态;与之对骂,又损害了自己的形象;默不作声,又显得太沉闷了。她请大家回座位坐好,既对大伙儿表示了关心,又淡化了眼前这件事,缓解了紧张的空气;她弯腰若无其事地将痰迹擦掉,此时无声胜有声,比任何语言表达的道理都有说服力,不仅感动了那位男青年,也教育了大家。
在生活中,我们也难免会碰到一些蛮不讲理的人,甚至是心存恶意的人,有时还会无缘无故地遭到这种人的欺侮和辱骂。每当遇到这样的事,常让人觉得忍无可忍。可是,不忍就会正好成了对方的出气筒,也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那位女乘务员,如果她不忍,与那位男青年吵起来,甚至对骂或动手,虽然她有理,可是结果对她有什么好处呢?对那个男青年有什么教育呢?即使处罚了那位男青年,她充其量表现出的也只是一个普通乘务员的素质;而忍了一时之辱,则取得了道德上、人格上的胜利,震动了那位男青年麻木的心灵。某女士在家排行老大,那时家境艰难,父母忙于上班养家,照顾两个弟弟洗衣做饭的事早早就落在她的头上。弟弟怕她,父母疼她,因此她养成了能吃苦受累不能忍气受气的个性。后来参军,在部队严格纪律的约束下,部队的一些要求,她虽然执行了,可心中不愉快,常常牢骚满腹,影响了进步。后来,她的真正成熟进步是从学习忍耐开始的。她当的是通信兵,搞长途话务。记得刚上机时,负责培训的是一位连里比较厉害的老兵。有一次,用户要部队的一个分站,她拿着塞头不知往哪条线路上插,正犹豫着,那位老兵一把将她的手打下,说:“你别拿着塞头巡逻了。”从小到大,哪里受过这个气,当时她脑袋轰的一热,血往脸上涌,泪水在眼窝里转,真想摘下话筒跑掉,可是一刹那间,她忍住了。想起平时领导常说三尺机台就是战场,要是跑掉不就等于在战场上开小差了吗?所以她一边忍着气抹着泪,一边认真看老兵操作。下班后又帮着老兵整理话单,打扫机房,这时心情已经好多了;而老兵也觉得有些过火,主动过来手把手地教她。就这样,不久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古人说,“将愤之初则便忍之,才过片时,则心必清凉。”开始觉得自己肺都气炸了无法忍,可是忍过后才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忍一下对自己正好是个磨炼。生气发火,往往只是一怒之下,忍无可忍,这是因为人遇到愤怒的事情时,心情比较烦躁,只觉得头脑一热,就什么都不顾了。如果这时候我们能有意识地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权衡利弊,沉住气,那结果就不一样了,我们的人生也会由此而不同。
忍让是一种美德,我们提倡相互忍让并非无原则的迁就。但是在重大问题上,尤其是关系到立场问题原则,我们不仅不能忍让,而且必须站稳脚跟,不能有半点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