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21000000030

第30章 神秘的地球(11)

湖北罗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东北地区: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份,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豫东地区: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分长幼,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川西地区: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敲着,弥漫着肃穆的气氛。这时候,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分长幼,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

北京:初一到了子时,即一点钟,家长率领全家老幼,男左女右站立两旁,衣冠整齐,向祖宗神位焚香烧纸,按辈分长幼,向祖宗跪拜,礼节非常隆重。

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更表现源远流长,有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全发自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

正月十五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自唐代以来,“元宵节”就是观灯之风俗,故又称“灯节”。它是旧时农历新年的高潮,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元宵节”是历史悠久的重大民族传统节日,所以有很多民俗流传至今。“正月十五闹花灯”,挂花灯就成了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庆祝形式。据记载,西汉以后历代都有制彩灯工艺。彩灯艺术经过历代能工巧匠的共同劳动,已发展成为一种变化万千、新颖别致的民间艺术。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种独特文艺形式。猜灯谜起源于南宋。在民间,每到元宵佳节,各地人们还根据当地风俗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闹社火、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吃元宵这个重要的传统风俗。元宵又名“汤圆”,寄托人们希望全家人团圆、平安、吉利、美满的美好愿望。

清明节

清明节由来已久,《历书》载: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除草,替坟墓加土,好好清扫修整一番。

中国的社会组织,自古以来以氏族为基础,以家属为中心,慎终追远,对于宗庙、祠堂、祖坟的祭祀,一向看作头等大事。所以,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比较重视的也是清明节。这是追根思源,藉表孝忱的意思。

《舆地记》云:

“祭礼:士大夫庙祀,率如文公家礼,民间不敢立祠堂,礼多简朴,清明祭于墓,七月中旬祭于墓,十月一日祭于家,或祭于墓,冬至岁墓忌日,俱祭于家。”

在古代,清明节似乎并不像后世这样受人看重。据说,原因是秦以前并没有扫墓这项礼节。祭祀坟墓的风气,传说起源于汉。《晋书·礼志》载:“古无墓祭之礼,汉承秦皆有园陵。”

古俗本有春秋祭祀。春祭在清明,秋祭在重阳。于是,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

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后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扫祭罢了。

五月初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民国初定)。名称虽异,但各地对过节的习惯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每届斯日,家家户户,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以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至今仍然流行。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赤脚,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赤双足,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只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皇醒后,疟疾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是避邪驱瘟,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辟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汉武帝欲求长生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赛龙舟:关于赛龙舟的起源,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始自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据梁代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指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荆楚岁时记》一书,也有类似的记载。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宫》诗也有“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之句。《隋书·地理志》还详细记载了端阳节南郡、襄阳一带的人民于洞庭湖竟渡的生动场面。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间,以祛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七月初七香桥会

牛郎织女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世代承传,家喻户晓。在嘉兴的塘汇乡古窦泾村,每年皆有一次七月七香桥会,届时方圆十余里的男女老少都来敬香赶会,很有一番热闹。

那天,附近各村的香客,各自忙碌着。有人用红纸绿纸包着檀香;有人将一市尺左右长的线香每十支一束裹好,称作裹头香;还有人准备了粗官香和一些其他物品。大家纷纷汇聚拢来。然后,由几名手艺好的男女香客,用裹头香搭起一座约四五公尺长、五十公分宽的香桥,再用双支粗宫香装成桥栏杆,并在栏杆上扎上花花绿绿各种颜色毛线做成的花纹装饰。桥的正中,便放上各家各户送来的檀香包。那些巧妙的手,会将那红绿纸包搭起一座精巧的香亭。香亭东西两侧还各有对联一副:一联是“一年一度七夕会,依依难舍话别离”;另一联则是“云影当空两水平,箫笙何处玉人来”。虽然,这两副对联的文字对仗不够工整,甚至个别用词也含混不清,可是,它却点明了这一活动的主题。这是对牛郎织女追求自由幸福的声援与支持。

香桥搭成之后,各家还陆续送来一串串纸折的、金黄色的元宝锭,也全堆放在桥上。于是,红绿相间,金碧辉煌,一座香桥在烛光照耀下屹立着,煞是好看。多少年代以来,多少人的祝愿和希望,都堆放在这香桥之上。小小的香桥,究竟承受着多少重量呢?

从上午开始搭香桥起,众多的孩子们就在这里玩乐嬉戏。下午过后,各村香客也纷纷汇集,既是祝愿,也是娱乐。

及夜,香桥点燃焚化。人们想象着牛郎织女走过自己献赠的香桥相会了,便获得极大的满足,尽兴而归。

七月十五的“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新安江上都有放水灯的活动。

这一天,古老的梅城镇,街面上一过午就绝了行人,店铺都上了排门,活人把街市让给鬼了。正街当中,过百十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明烛高烧,香烛缭绕,供着时鲜瓜果和一种小巧玲珑的“鬼包子”。桌后自然还有道士在唱谁也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那是岸上人家的作品。而水上人家,那东船西舫,每家的船大娘一早起来就削篾片扎水灯,那是为晚上放水灯作准备。

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做成荷花的形状。天一落黑,船家们的船齐往江上游的七郎庙下摇。到时候,只听得一声呼哨,各船的水灯同时点亮蜡烛,浮下水去。这时灯亮板上,板飘水中,烛影摇红,似洒满江金银,把新安江装点得天上的银河一般。这时候,江两岸成千上万吃饱了“鬼包子”的岸上人,就发出一片震天动地的叫好声。

按传统的说法,这水灯是为那些屈死水中的冤魂引路的。事实上却是人们托了鬼的福,得到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那满江灯彩顺流而下,浮远了,飘散了,人们目送着一江灯火逐渐远离,看着它们一盏盏熄灭。据说灯灭了,它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中秋“团圆节”

中秋,又称“仲秋”、“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据《国语·周语上》载,我国三代时就有“秋幕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亮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中春昼,击土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周礼》)“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礼记》)按习惯,夕月一般都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也有在立秋日前后)。历代帝王都沿袭此俗。晋时有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榼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习俗。

人们以中秋月为团圆之象征,并有亲人团聚之习俗,所以也称“团圆节”,因为月色分外明亮,所以又称为“月夕”。八月,水稻收割,是秋收季节,中秋节,也是庆丰收、迎祖灵的农事节日。

九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重阳”之说来自《易经》。《易经》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而“九”为阳之极数,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名“重九”。

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习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汉代。据西汉时《长安志》载,汉代京城长安近郊有一小高台,每年九月九日,人们即登上“高台”游玩观景,“登高”即由此出。重阳节登高之风,在唐代已很盛行,许多诗人为此写了不少诗篇。重阳节赏菊饮酒,也是一个传统的风俗。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菊花,别有一番情趣。重阳节插茱萸之风,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以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灾消难。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首七绝中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有吴茱萸、食茱萸之分,均可入药,插茱萸可避蚊虫叮咬,故此俗流行。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除吃重阳糕外,还饮菊花酒。

姓氏与命名

姓氏合一

在现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姓和氏没有什么区别。《现代汉语词典》“姓氏”条目下云:“表明家族的字。”这说明“姓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一个双音节词。要说区别,也有,那就是单说时,一般说“姓”。如“您贵姓”、“我姓王”等等。“氏”字有时也单用,但要放在某姓之后,表示姓什么的。如“王氏兄弟”,“王氏”就是姓王的。早期的姓氏可没这么简单,它们代表了两个概念。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家族的形成要晚于部族,这就决定了姓的产生必然后于氏的产生。而且姓只是家族的标记,应用范围较窄,因而有关远古社会的姓的记载也就十分罕见。

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中一个在各方面都出现动荡、变革的时期,正如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所言,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读通鉴论》)。古代的姓氏制度,也在此时出现了不小的动荡与变革。由于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战争的频繁,原来严格的等级制度不断受到冲击,宗法制与井田制日渐松弛乃至被冲垮,不少贵族降为平民甚至奴隶,血缘的纽带或血统的贵贱区分已无法维持。而原来的一些庶人、工商则由于经济力量的发展和在动荡中得到充分显示才能的机会而大大提高其社会地位,乃至白衣而为卿相。在这种情况下,“氏”日渐增多,称氏也不再成为贵者的特权,原来无氏的平民逐渐有了氏,因为在频繁的社会交往中相互间称氏称名,有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客观的需要。当男子逐渐都有了氏时,氏就成为人们相互之间加以区别的重要标志,而原来少数的姓却被大量的氏淹没其中,氏就取代了过去姓的地位,氏姓不分,或说氏姓合一。战国以后,就人人都有姓(也即都有了氏),都称姓了。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战国直至汉初,姓与氏常常混而不别。在战国到秦汉的变革中,秦灭六国,使六国的贵族失去原有的特殊地位,而与平民地位相近,从而使大家都一样的有“氏”,是姓氏制度发生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通志·氏族略序》所说:“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汉代早已姓氏合一了。

姓的来由

我国一些主要姓氏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中国的姓氏有多少呢?北宋的《百家姓》,收集了468个姓,明代的《千家姓》收集了1968个姓。据统计,我国见于历史文献的姓有6363个,其中单姓3730个,复姓2633个,三字姓146个,四字姓7个,五字姓5个。《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现代汉族姓氏930多个。目前我国的姓氏大约有3000个左右。

上古时代的原始氏族,人们就有姓了。当时社会氏族以母系为中心,帝王都以女旁为姓,比如神农姓姜,黄帝姓姬,虞舜姓姚等等。随着人口的增多,姓氏也多起来,五花八门,各有原由,大致按以下情况得来:

(1)以祖先的族号或庙号为姓。如尧的族号是唐,尧的一些子孙后代便姓唐,夏、殷、周等姓大致也是这样来的。古代帝王死后,在宗庙的牌位上要写上他们的王位,如周朝有文王、武王等,他们的后代就分别姓文、姓武。

同类推荐
  • 木乃伊的黄金面具

    木乃伊的黄金面具

    黄沙掩隐的死灵之城,神秘莫测的黄金面具,棺椁里的木乃伊突然复活……
  • 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本书选取了100位中国名人依靠智慧改变自身命运的精彩故事。通过这些故事,青少年能从中了解到这些名人在人生转折点是如何把握命运,从而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用智慧去解决自己在生活、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命运转折点。
  • 头脑开窍(智商总动员)

    头脑开窍(智商总动员)

    《智商乐园》是智商总动员系列丛书,智商总动员系列丛书让你在开心中学习,在学习中益智,在益智中快乐,永远是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追求。本系列丛书是一片快乐的阅读天地,童趣但不幼稚,启智却不教条,它能让你开心一刻,思考一回。在开心中学习,在学习中益智,在益智中快乐,永远是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追求。翻开《智商总动员》——轻轻松松让你踏上寓学于乐的智慧之旅!
  • 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

    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

    五个兄弟姐妹到乡下度假,在那里,他们碰到了一位能帮助他们实现所有愿望的沙地精灵,孩子们这下高兴坏了……沙精作法他们变得漂亮无比,可保姆却不认识他们了,还把他们赶出家门;沙精给他们变出很多钱,可这些钱不但不能用,还害得他们差点被警察抓走……
  • 鬼马女神捕①:绝密卧底(上)

    鬼马女神捕①:绝密卧底(上)

    凤凰蓝翎和鸡妖姬十四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灵界。他们的故乡叫灵谷,那里鸟语花香美不胜收。蓝翎最大的梦想是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威风凛凛的灵界神捕。不过,才三百多岁的她连报名参加捕快选拔的资格都没有。原本以为梦想离自己很远,可是蓝翎最近发现,梦想近在咫尺——她没有经过任何测试,直接当上了见习捕快。并且很快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化身人类少女,潜伏在人界的樱宁学校,找出并封印从灵界逃到人界的的许愿妖星夜姬。鸡妖姬十四因觊觎蓝翎的第一次涅槃之火,被烧掉了羽毛,所以誓死跟在蓝翎身后,直到她还回自己的羽毛。作为附属“物品”,姬十四被蓝翎带到了人界,一只灵兽和一只小妖开启了他们笑料不断、状况百出的人界卧底之旅。
热门推荐
  • 生与死的边缘

    生与死的边缘

    夜半敲门声,到底是谁?亲人突然去世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机缘巧合得‘无极’传承,自此行走在生与死的边缘。入无极,过阴阳,踏黄泉,渡奈何,生死不由命。
  • 天地人墓

    天地人墓

    爷爷说我是天定人皇,可是我并没有感到自己和其它人有什么差别,爷爷更说外面的世界很大,可是我却出不了这个村庄,爷爷哭着对我说,是祖先对不起咱,人学会了立坟,一堆小土丘罢了,仙学会了立墓,却把世界都给葬了,无奈下的村民只能以盗墓为生,冬天抱着僵尸取暖,夏天捉住厉鬼乘凉,一切都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
  • 伐天命里良人

    伐天命里良人

    修界风云变化,我只一剑守护,为所爱之人,我化魔又如何?
  • 远古祖巫

    远古祖巫

    巫神大陆天干二千零零年,陈鱼生于南荒四蛮山。巫神大陆天干二千一六年,陈鱼入大楚镇南王府。……巫神大陆天干七千零零年,陈鱼终成就巫神之体。
  • 禁忌岛

    禁忌岛

    “这场仗必须打下来,不管输赢,哪怕是两败俱伤。若我死,我问心无愧;若送他先走,这一生我也就不会再爱了。——方晓卓燕生真是个奇怪的人。既像火,又像冰。燃烧起来,滚烫的火苗子直窜到你的脸上,灼热的幸福感让你由内到外,从头到脚都被吞噬的体无完肤,招架无术。有时候他又像冰粒子,一把把无情的打在对方的脸上和身上,痛彻心肺的寒气的让你说不出话,睁不开眼。
  • 身边的繁星

    身边的繁星

    “原来是只小猫啊。”“我不会离开你,就算与世界为敌也在所不惜”一个胆小,总是乱想,容易被人骗的女生——沐璇昕遇上一个霸道却温柔的男生——慕翊赤
  • 别样人生之:我是谁

    别样人生之:我是谁

    红遍亚洲的偶像明星,无意中被女鬼缠身,“你这女鬼到底想干嘛啊??”“帅哥千千万,你倒是去找别人啊!!”“哼,你等着,我一定会让你灰飞烟灭!!”——做鬼?没错!她认了!!!什么??还有一大帅鬼寻找了她近千年??她也认了!但是,上帝啊!让她再次回归,重新做人吧!!!那个又怎么了?还不能投胎??不会吧!难道要让她一直做个孤魂野鬼??不不不,哈哈~~且看她是如何回归,如何将帅哥牢牢抓住滴。———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网游之巅峰职业

    网游之巅峰职业

    什么是成功?某天我躺在床上、天大的发财机会找上门来挂在我眼前,还哭着求着自己剥光了让我过目。我以前只是小人物,目标不大:车子、房子、娘子、孩子、款子,混个中等就满足了。我一直很懒、只做做白日梦,希望也能坐拥绝世红颜、成就世纪财富神话!
  • 我从凡间来,到此觅长生

    我从凡间来,到此觅长生

    少年陈俊熙出自云雾山,独闯大朝试,只为那十年之约。崭露头角,开始踏上了修仙之路,不畏艰险,意志坚定,创造出了一条史诗级的逆天改命篇章!
  • 一世英熊

    一世英熊

    一个现世大学生附身成了屌丝熊妖的奋斗故事,神州横纵千万里,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且看一只小妖如何成就一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