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初,捷克宗教改革派胡司派领导了大规模的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斗争。1415年捷克宗教改革领袖约翰·胡司被害是这场战争的起因,但其更深刻的社会根源在于大贵族和德籍教会领主对捷克人民的剥削和压迫。1419年,城乡人民的反抗斗争终于汇成了胡司战争的洪流。参加战争的社会阶层十分广泛,有农民、小手工业者、市民和矿工,他们以塔波尔城为中心,实行财产公有,以保卫“上帝的正义”为口号,称塔波尔派。布拉格的起义群众则以中产阶级、市民和小贵族为主,他们于1419年掌握了政权,提出驱除德国人势力、实现民族独立、教俗平等的“布拉格四条款”。因其宗教主张中包括俗人可以用酒杯领圣餐,因而被称为“圣杯派”。为了镇压这场革命,罗马教皇、德国皇帝和捷克的封建主于10年之中组织了5次十字军(1420、1421、1422、1427、1431),向起义者进攻,但均遭失败。塔波尔派义军杰出统帅约翰·杰式卡在反击教廷及德皇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幸于1424年阵亡。塔波尔军在大、小普罗可普统率下继续抗敌。1433年,教皇和德皇在巴塞尔宗教会议上收买了圣杯派,签署了布拉格协定。圣杯派遂于1434年倒戈,起兵参与镇压塔波尔派。在里旁大战中,塔波尔军败阵,胡司战争结束。但这场战争毕竟促进了捷克的政治独立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对后来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也有深刻的影响。
塔波尔派与圣杯派的对立
15世纪捷克的胡司战争爆发以后,迅速动员了各阶层的民众,其中有矿工、手工业者和农民,也有城市中产阶级、小贵族和富裕农民,投入了同德意志统治者和教会的斗争。由于他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参加斗争的纲领也不同,因此在战争中分化为塔波尔派和圣杯派两派。塔波尔派是胡司战争中的激进派,主要由农民、手工业者、矿工和城市贫民组成,因其活动中心在捷克南部塔波尔城,故名。塔波尔派没有系统的纲领,但大多数人主张消除等级特权,取消封建捐税和农奴义务,实行共和制。在塔波尔城中,人们实行财产公有的原始共产主义原则。其中毕卡特派更为激进,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公社的主张。塔波尔派是胡司战争的主力,在打击教皇的十字军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圣杯派则是战争中的温和派,以中小封建主和城市中产阶级为主,总部在布拉格。该派主张在圣餐礼中实行教士和俗人的平等,俗人也可在领圣餐饼的同时以圣杯领葡萄酒,故名。在政治上,该派主张限制德国封建主、教士和上层市民在捷克享有的特权,没收教会财产,驱逐德国僧侣,实现捷克人的民族教会,使用捷克民族语言传教。此派参加了1419年的布拉格起义,建立了市自治政府,并参加了胡司战争。在胡司战争后期,该派同德国封建主和天主教当局妥协,参与了镇压塔波尔派的活动。
马雅文明的形成和繁荣
3世纪—16世纪,生活在中美洲的马雅人创造了灿烂的美洲文化。马雅文化发展和传播的主要区域有尤卡坦半岛、恰帕斯东部、危地马拉大部及洪都拉斯等地。马雅文化的形成时期资料缺乏,3--9世纪是它的古典时期,其中以7--8世纪文化成就最为丰富,堪称马雅文化的黄金时代。但9世纪末以后,古典文化中断。10世纪末,马雅文化在尤卡坦半岛北部奇钦·伊查又发展起来,进入强盛的后古典时代(10--15世纪)。在奇钦·伊查城周围,兴起了几个新的城邦,如位于它西南方的马希马尔城和其南部的马雅班。在马雅人的域邦中,有规模宏伟的宫殿和神庙,其神庙多筑成金字塔形或梯形。祭司在人民生活中享有主导地位,控制着马雅人的城市生活。其中有的还是官员、学者、天文学家和建筑师,他们在祭司学校里教授历史、占卜和象形文字。马雅人在数学和历法方面有过杰出的成就,他们使用数学符号0的时间比欧洲人早800年。他们的历法也比较精确,把一年365日分为18个月,每月20天,年末加5天“禁忌日”,每4年一闰,加1天。马雅人已有了象形文字,但只有祭司识字,并用它记载历史、宗教及文学事件。由于西班牙侵略者销毁了许多马雅人手稿,造成今日研究马雅文化的困难。1546年,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尤卡坦半岛,马雅人和马雅文化惨遭涂炭,只有塔赫·伊查城保持了独立一直到1691年。
阿兹特克人国家的产生
大约在1428年,中美洲印第安人中的一支阿兹特克人,在其首领伊茨夸特尔领导下战胜邻近三个部落,组成以自己为盟主的部落联盟。不久,以该部落联盟为中心向外扩张,发展成囊括墨西哥盆地内外的奴隶制国家,其首都在帖诺第兰城(即今墨西哥城)。当时墨西哥地区约有600万人口。阿兹特克人原居于墨西哥西部的海岛上,从11世纪中叶起向墨西哥盆地迁移。在其部落神的启示下,阿兹特克人于1325年来到了墨西哥盆地中的帖什科科湖上,在湖心两个小岛定居,建立帖诺第兰城。15--16世纪以后,帖诺第兰城已发展为繁华的都市。它通过三条堤道穿过湖面与陆地相接,堤道上以吊桥重重设防。城内建筑多由石块构筑,贵族宅第的屋顶上修有花园,城内也有水上浮动花园。城中有40座坛庙,均筑于金字塔顶。其中最大的金字塔建于1487年,塔上有部落神的坛庙,气势宏伟壮观。16世纪初,城市人口有30万左右。阿兹特克人国家仍保留着部落、氏族的组织,国王是最高军事行政领袖,名义上由部落议事会的四名执政官民主选举,但实质上已是家族世袭。国王被神化为崇拜对象,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已相当强盛,并已进行了一个世纪之久的征服战争,与周边部落结仇甚深。因此在西班牙侵略者面前,各部落不能统一行动,致使国家很快被西班牙人征服。
巴塞尔会议的召开
1423--1424年的帕维亚——锡耶纳宗教会议,根据康斯坦茨宗教会议颁布的每7年举行一次宗教公会的法令,决定在巴塞尔举行下届宗教公会。1431年教皇马丁五世在其逝世前5个月筹备了巴塞尔会议,同年7月在继任的新教皇尤金四世的主持下召开。与会者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等西欧君主及各国主教。该会议有三个目的,消灭捷克胡司运动,在诸侯统治下的和平以及教会改革。12月尤金四世宣布休会,要把会址迁至博洛尼亚,遭到与会的红衣主教和主教们的拒绝,并在巴塞尔继续开会。教皇尤金四世迫于意大利棘手的局势,1433年撤消了解散巴塞尔会议的通喻。这次会议通过了一些重要的法令,如限制教皇任命各国神职人员的权力,减少枢机主教团成员至24名等。会议审议了波西米亚一带胡司派问题,与其右翼圣杯派达成布拉格共同协定,以致圣杯派背叛了其他胡司派起义者。1437年9月尤金四世命令会议迁往费拉拉进行,以审议与希腊教会联合问题。但仍有少数主教滞留巴塞尔,形成残留会议。1439年他们宣布宗教公会的权力高于教皇,废黜尤金四世,推举萨伏依的公爵为新教皇菲力克斯五世。因尤金四世对法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作了某些让步,使君主和大多数诸侯转至他一方。1447年尤金四世死后,尼古拉五世继任教皇。1449年巴塞尔会议承认尼古拉五世为合法教皇,菲力克斯五世被迫退位,残留会议自行结束。
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的赞助
14世纪以后,美第奇家族成为佛罗伦萨的殷富世家。1434年,科西莫开始了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的政治统治。1469年其家族的罗棱索继位以后,大力提倡艺术,搜集古籍,开办雕刻学校,注重培养人才,晚年时将15岁的米开朗琪罗带到宫中,培养和发展他的艺术才华。他搜集的古籍,藏在“柏拉图学园”的别墅中,并对公众开放。1494年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的统治一度被推翻,劫后尚存的图书迁到罗马,由罗棱索的儿子乔凡尼收藏。乔凡尼于1513年当选教皇(利奥十世),罗棱索的侄子朱里也于1523年当选为教皇(克立门特七世),又将藏书迁回佛罗伦萨,并委任米开朗琪罗建造专门馆舍。1571年,馆舍虽尚未完工,藏书即对公众开放。藏书中有10500件手稿,其中,11世纪以前的手稿就有700余件,有些是最珍贵的古籍抄本。这些都是研究古典文化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极其珍贵的文献。
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剧增(货币由银本位制过渡到了金本位制),引起了欧洲封建贵族各阶层、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而当时西欧金银产量不多,加上东西方贸易中的人超地位,致使金银外流。《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述,更刺激了欧洲人的寻金热情。且15世纪中叶以后,东西方的传统通道为阿拉伯人、意大利人及新兴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所垄断,促使西欧各国的统治者和商人寻找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以便加强与东方的直接贸易联系和侵占新领土。指南针的西传并用于航海,新型的快速多桅杆帆船的制造,地圆说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于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开始组织了远洋航行。15世纪末—16世纪初,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欧美航线(1492年);瓦斯科·达伽马首次开通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498年);1519--1522年,麦哲伦及其同伴首次完成了横渡大西洋,经美洲南端海峡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到欧洲的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告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策划已久,早在拜占廷内战时期,它就完成了对君士坦丁堡的陆上包围。占领加利波利岛后,土耳其又切断了君士坦丁堡由海上进入西方的通道。科索沃战役和尼科堡战役之后,君士坦丁堡已成为在土耳其人势力包围下的一座孤城,只是由于1402年的安卡拉战役,才暂时中断了土耳其的征服计划。1422年,拜占廷皇帝约翰11世企图策动土耳其宫廷政变,以挽救拜占廷灭亡之势。苏丹穆拉德二世大怒,遂向君士坦丁堡发动了大举进攻。在君士坦丁堡居民的奋力抵抗下,土耳其军未能如愿,遂折兵向南洗劫了科林斯地峡和莫里亚城堡,并迫使拜占廷向其纳贡,割让色雷斯的几座城市。1430年,土军夺取了帝国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1453年4月初,土耳其开始向君士坦丁堡发起进攻。他们使用了当时相当先进的武器,包括铜炮、火枪及各种攻城器械,4月22日,土耳其买通了居住于加拉太区的热那亚商人,把战舰由黄金角对岸的陆地用滚木运进黄金角,粉碎了拜占廷的火攻计划。5月29日总攻汗始,土耳其军队由三面对君士坦丁堡发动多次进灾,突破了圣罗曼努斯门,进入城内。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野蛮先劫三天,许多文化瑰宝横遭破坏,人民惨遭屠杀。不久土耳其人征服了希腊全境。
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时期(1462~1505),继承了其父瓦西里二世的事业,1463年之后,以强大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吞并了莫斯科西北的雅罗斯拉夫公国和罗斯托夫公国;1471年7月,在舍朗河战胜了诺夫哥罗德的军队,并迫其臣服;1483--1485年,两次发兵征战,吞并了特维尔,普斯科夫和里亚赞公国也被迫屈服。从此,分裂300余年的俄罗斯实现了统一,为最终摆脱蒙古人的羁绊创造了条件。1480年,伊凡三世以强大的兵力为后盾,与克里举亚汗结盟,致使进兵乌格拉河的蒙军不战而退,罗斯最后摆脱了蒙古人 的统治。15世纪后半期,伊凡三世对外又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他战胜了东方的喀山汗国、四方的立陶宛人和立沃尼亚骑士团,打通了俄罗斯向东南和西北出海口发展势力的通道。在内政方面,伊凡三世进行了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改革,为莫斯科大公制演变为等级代表制的君主政体创造了前提条件。他设立了在大公控制下的最高参政机构——领主杜马和教会主教联席会议,创设了主管各部门事务的政厅(衙门)。在地方上仍实行“供养”原则,由地方居民“供养”督抚和乡长,他们则是沙皇在地方行政、司法、税收方面从事管理的直接代表。按官职等级排列各贵族姓氏的“官阶制”,也是在伊凡三世时期形成的。伊凡三世在领土、内政、外交方面奠定了俄罗斯中央集权制统一国家发展的基础。
战国时期
日本室町幕府后期战乱纷起,从1467年起到1573年的百余年间,封建领主互相吞并,纷攘不息,日本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1467年,室町幕府管领细川胜元和所司山名持丰两派为将军继承人问题进行内战,长期争斗不下,致使地方势力增强。新兴大名不断崛起,遍及日本各地,互相间战翻,不休。各地大名对领国实行专制统治,制定法律,建筑城堡,排挤乡间武士,直接剥削农民。战乱中皇室贵族、僧侣、艺人逃散四方。佛教旧教团衰退,新教势力扩展。其间农民、市民运动高涨。爆发了信仰佛教一向宗的农民起义和法华暴动。对中国明朝的贸易也成为大名争夺的对象,1523年九州大名与细川发生冲突,1573年,织田信长将足利义昭将军驱逐出京都,室町幕府被推翻,从而结束了战国时期。
锡克教的创立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