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末宗教战争结束时,法国重新成为欧洲强国,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权力更加巩固。为了宽容异教徒,亨利四世于1598年4月13日颁布了“永久性”的《南特敕令》。敕令规定:信仰自由成为国王臣民的一项权利,礼拜的自由也显著扩大,公民平等得到了肯定。在四个大省的高等法院里建立了混合庭。8年之中,新教徒得到了100个要塞,其驻军和要塞司令都是新教徒,他们还有权保持一支25000人的常备军。在亨利四世的坚持下,天主教徒的反对无效。路易十四亲政以后,以神权国家的绝对主人自居,建立繁荣昌盛的天主教,极其严格地限制南特敕令的执行。与此同时,教会方面加强了改教运动,在国王的威胁和教士的敦促下,新教大领主们纷纷改信天主教。当时法国国内约有100万新教徒,定居在南部、西部、巴黎和阿尔萨斯。新教的阵地依然很牢固,尤其在资产阶级和城市下层人民中间,工业家和财政家,帮工和手工业者往往都是胡格诺教徒。封建主过去的堡垒天主教会,极力劝国王剥夺胡格诺教徒从南特敕令中享有的一切权利。路易十四于1685年终于取消了南特敕令。这样一来,不仅取消了胡格诺教徒享有的一切权利,而且使天主教会残酷地迫害他们。胡格诺会堂被拆毁,教士被放逐,礼拜仪式被禁止,他们的子女必须受天主教洗礼,其结果是20万新教徒被迫逃离法国,逃到瑞士、德国、英国、爱尔兰和荷兰。他们把技艺、手工业和财富带往异邦,使得这些国家的工业、经济大为改观。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伊萨克·牛顿(1642—1727)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以拉丁文出版。它集牛顿在自然科学领域中近30年的研究成果于一体,可谓是17世纪数学、物理学百科全书。全书共三篇。第一篇讨论在各种力作用下的质点和物体的无阻力运动。牛顿定义了质量、动量、力等基本概念,阐述了牛顿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力的迭加原理,动量守恒定律,推导出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证明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并为光的折射的衍射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在数学方面他引入了他自己创立的微积分学的基本要点,讨论了无穷小量运算。第二篇讨论了在介质阻力下物体的运动,阐述了不可压缩的和气态流体的性质,对流体动力学中比较广泛的内容进行了探讨,最后还讨论了粘滞性问题。第三篇重点论述了力学基本定律在天文学中的应用。牛顿认为,位于太阳系中的天体在引力的作用下在各自的轨道上以满足开普勒三定律的形式运动,太阳系的中心不是太阳本身,而是太阳系的重心。慧星的运动亦服从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试图通过计算来说明地球是一个椭圆体,且自转轴在空间描绘出的是一个锥形轨迹。牛顿还试图通过对潮汐现象的研究,来比较月球相对于太阳,以及月球相对于地球的质量。《原理》是一部伟大的杰作,它是在英国皇家学会和哈雷的大力协助下出版的。1675年以后,牛顿曾在学术上沉默了几年,后来在胡克的启发下重新考虑行星轨道的动力学问题。1684年应哈雷的请求,完成了包括运动第一、第二定律在内的《论运动》一文。这篇论文的扩充就是近代科学巨著《原理》。皇家学会最初决定将牛顿这一成果发表在《哲学学报》上,后来决定付印成书,但又没有资金。哈雷慷慨解囊,自费资助牛顿出版这本巨著。1713年和1726年《原理》两度再版。再版时牛顿讨论了重力的本质,并利用重力对太阳系的有关现象给予了成功的解释。《原理》一书以其严谨的结构和与天文学的紧密结合征服了与它同时代的科学工作者。是经典力学的纲领性著作。
第二次《信教自由宣言》的颁布
英国议会拒绝批准《信教自由宣言》后,詹姆士二世仍然贼心不死,1688年4月22日他又颁布第二次《信教自由宣言》,它的内容比第一次《信教自由宣言》更加广泛。他下令4月份两个星期日在各教堂宣读,以便广泛宣传。但教士们大多数拒绝执行这项命令。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一主教开始宣读宣言,与会者立即起立,离开教堂。伦敦一寺院牧师不仅不宣读宣言,反而宣传说:“国王,我明确告诉你,我们绝对不能服侍你的上帝,也不崇拜你所树立的镀金偶像。”坎特伯雷大主教会同其他6名主教,起草请愿书,在白宫呈给国王,要求不必强迫教士宣读宣言。詹姆士二世把七主教全部撤职,并加以逮捕,以诽谤罪在威斯敏斯特受审。许多贵族和商人出庭旁听审讯,对七主教表示同情。法庭在群众压力下,不得不宣布“被告无罪”。
雷迪的实验
在早期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上,与神造说相比有着明显进步意义的是生物自然发生论。即认为某些动物是从各种物体中产生出来的。譬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蚯蚓是从土壤里产生出来的,而老鼠则是由面粉或乱纸创造的。比利时著名化学家、医学家詹·巴普蒂斯特·冯·海尔蒙特(1580~1644)甚至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来说明自然发生论的正确:他在一个敞开口的瓶里放入面粉、奶酪,过些时候老鼠是生长出来了。当然了,生活常识告诉我们面粉和奶酪都能引来老鼠,但16世纪欧洲的许多区域都有人支持海尔蒙特。科学终究要代替非科学。17世纪后期,意大利医生弗兰西克卡·雷迪(1626—1697)因对自然发生论有怀疑,设计了一个生物对照实验,在许多曲颈瓶里装上不同肉块,让半数瓶口封闭,半数瓶门敞开;后来又将半数瓶口敞开,毕数瓶口用纱布盖好,结果证明,在这三种情况下,曲颈瓶里的肉都腐烂了,但是仅有敞开口的瓶中的肉块生了蛆。由此,雷迪得出一个正确结论,腐烂肉块上的蛆是进入瓶子的苍蝇产的卵,并非是肉块自然发生的。雷迪的论文《关于昆虫生殖的实验》是对自然发生论的沉重打击。尽管如此,雷迪却始终认为五倍子虫和肠道寄生虫是自然发生的。
尼布楚条约的谈判和签订
沙皇俄国在17世纪占领了西伯利亚的广阔土地后,开始接触我国边境,于是发生了两国的边界争端。清朝统一中国后,国势强盛,因而有效地遏制了沙俄的武装入侵。1651年,沙皇俄国侵占了我国黑龙江沿岸重镇雅克萨,以此为据点,不断向我国黑龙江、松花江地区侵犯,遭到清军的抗击,俄军失败。但沙俄仍积极准备发动新的进攻。1685年5月,清军以水陆军包围雅克萨,俄军撤离,清军收复了雅克萨。但在清军撤回爱珲后,俄军又重占雅克萨。1686年3月,康熙下令再攻雅克萨,战斗异常激烈。9月,康熙致函沙皇建议和谈,11月13日,在得到俄方同意谈判的复函后,康熙下令撤军。雅克萨战役以沙俄的失败告终。1686年1月,沙皇任命费·戈洛文为同清廷谈判的全权大使,1689年8月18日才来到淡判地点尼布楚。清廷以内大臣索额图为首的谈判使团,已在7月31日抵尼布楚。双方从8月22日开始正式会谈。俄方虽一再提出各种蛮横无理的领土要求,但均遭到中国使团的严正驳斥。双方终于在9月7日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共有六款,最重要的内容是划定了中俄东段国界,规定以格尔毕齐河(即河口在东经119度的石勒格河北岸支流)、石兴安岭(即外兴安岭)和额尔占纳河为两国分界线。至于外兴安岭与流入鄂霍次克海的乌第河之间的界,线将留待以后再议。俄人在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应即尽行除毁,俄民之居此者,应悉带其物用,尽数迁入俄境。条约严禁彼此越界入侵,规定在订约以前已在对方国境内的人不必遣返,但订约以后两国不收逋逃。条约对两国间的贸易也作了规定,凡持有护照的两国商人可过界互市。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之间缔结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订约以后,大约一个半世纪之久,中俄东段边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洛克《政府论》出版
1689年洛克从哲学研究转向政治研究,当年写出《关于政府的两篇论文》,集中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他依据自然法和社会契约学说来说明国家的起源、目的、性质和作用。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而平等的,任何人都不侵犯他人的生活、自由和财产。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不互相掠夺和残杀是人类最幸的时代;他认为,生命、自由和财产是人们不可让与、不可剥夺的权利。同时他指出在自然状态下也有许多缺点,有些人不尊重自然法、用强力去剥夺他人的自由。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为了保证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人们便互相订立契约,把权利交给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按照全体社会成员或按他们的代表一致同意的规定行事。他认为国家就是这样产生的。但是人们并不放弃他们的天赋权利。他认为国家的产生就是为了捍卫他们的天赋权利,主要是维护私有财产的权利。
俄国宫廷政变
1682年索菲娅摄政期间,彼得一世和他的生母住在离克里姆林宫7公里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村离宫,度着体面的“隐居生涯”,丽伊凡五世也不过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沙皇。国家的内政外交大权均掌握在索菲娅及其宠臣瓦·瓦·戈利津手里。戈利津在1687年和1689年昏先后率领俄军远征克里木,但被鞑靼人打败,这引起了贵族们和人民群众对索菲娅政府的不满。彼得一世住在离宫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军事游戏上,同时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彼得把几个少年游戏兵营组成了两个团: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兵团和谢苗诺夫斯基兵团,他们成为正规军的骨干力量。1689年,彼得已经17岁,早就渴望当女皇的索菲娅,看到了彼得的威胁,便准备再一次实行宫廷政变,正式加冕为女皇,以便牢牢掌握沙皇的权力。她企图再次利用射击军,阴谋由射击军指挥官写份禀呈,请求让索菲娅登基加冕,但未能得逞。彼得获悉索菲娅集团阴谋政变的消息后,于1689年8月7日晚离开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村,逃往距莫斯科60俄里的谢尔盖耶夫三圣修道院。第二天,彼得的嫡系部队以及拥护他的兵团都开到这里。彼得命令射击军团队的所有长官前去见他,否则将处以死刑。廷臣和贵族纷纷归附彼得。索菲娅集团束手无策,众叛亲离。彼得一世掌握了国家政权,成为名副其实的沙皇。索菲娅被送到新圣母修道院监禁起来。沙皇伊凡仍旧没有参与任何国事,于1696年死去。彼得在最初几年里,暂由他舅父列·基·纳里什金代表年轻的沙皇执政。
洛克《人类悟性论》出版
约翰·洛克(1632—1704)是英国著名哲学家,英国新型资产阶级代表人物。1652年入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一度从教。1672年任英国著名反对党领袖艾什利大法官的秘书。1682年随艾什利勋爵逃往荷兰。1688年政变中随威廉三世回国。1690年出版他主要著作《人类悟性论》或译《人类理智论》。他指出,写这部书的目的是要“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肯定胜和限度”。他批评笛卡儿的“天赋观念”和莱布尼兹的“天赋实践原则”。他认为“人心就象一张白纸,上面什么字迹也没有”。他提示“人类一切知识的泉源就是经验”。知识的两个来源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即感觉,和对内心世界的观察,即内省。这两种观察各自产生观念,再由观念产生知识。他认为感觉和内省可产生第三类单纯观念,即存在、苦、乐、潜能等。
微分方程理论的产生
17世纪微积分诞生以后,随着物理学提出了日益复杂的问题,更专门更细致的技术的需要也就愈加迫切了。首先应当建立物理问题的数学模型,这就是建立反映该问题的微分方程。贝努利1690年提出的“悬链线”的问题在探索微分方程分析解的早期是十分有名而且重要的。天文学上的多体问题则引出了最早的微分方程组。欧拉、达朗贝尔等在这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在18世纪拉格朗日在微分方程理论中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诞生于此世纪的偏微分方程,在19世纪随着物理学所研究的现象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的扩展而迅速发展起来。付立叶、柯西、泊松等创立了付立叶积分,庞加莱和克莱因引入了自守函数,希尔创立了周期系数的线性齐次微分方程的数学理论,同时他还证明了二阶微分方程有周期解。后来,微分方程解的存在问题和非线性方程的定性理论的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